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抉择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抉择

0引言盈余是应计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之和(Barton,2001),因此盈余可以通过应计利润或经营现金流进行操纵(Xu,Taylor&Dugan,2007)。

相应的,盈余管理按照其调整利润是否影响现金流,可以分为利用真实交易调整利润的盈余管理和利用应计项目操控的盈余管理两种。

在盈余管理的概念方面,正如盈余管理所引起的问题备受争议一样,至今在学术界对于盈余管理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89年美国会计学家凯瑟林·雪拍(Kathehne Schipper)在《盈余管理的评论》中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公司管理者有意识地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或者构造交易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那些公司经济业绩的利益关系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履行结果。

这一定义实际上首次将盈余管理完整的定义为包括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类。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不禁止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手段对利润进行调整,这种方法通常只影响应计利润,而没直接影响经营现金流量,因此也称为应计利润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是指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或控制交易发生时间来调节盈余的行为,这种方法不仅影响应计利润而且直接影响经营现金流量。

1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差异1.1实施方法不同真实盈余管理通过真实的交易活动来进行,其操纵方法主要包括:削减或增加研发开支和销售管理费用来增减当期盈余;操纵生产、存货和销售以平滑利润,维持盈余增长趋势;通过关联方之间的交易转移利益;通过处置或投资长期资产来操纵盈余;通过购买或出售金融资产快捷地实现短期盈余目标;通过股票回购来增加特定条件下的每股收益,实现短期内股价上涨。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操纵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运用以及资产减值准备的操纵等来实现的。

如,折旧政策的变更、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变更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合并报表编制范围的变更以及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等。

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二、 理 论 分 析 与研 究假 设
真实盈余管 理和应计盈余管理是 两个 很有用 的盈余管理
手段 。 B u r g s t a h l e r a n d D i c h e v( 1 9 9 7) 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了管 理 者 会 利用 这
两 个 手 段 避 免损 失 或 收 益 的 降 低 。 经 营者 可 以通 过 异 常 生 产 活 动 影 响 本期 盈 余 , 例 如 过 度 生产 , 它能 增 加 本 期盈 余 ,
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 的方式都不是违法 的。 应计盈余管理 T r u e m a n a n d T i t m a n , 1 9 8 8 ) 。 从 契 约 角度 看 , 风 险规 避 的 管理 是纯粹 的会计处理方式 , 真实盈余管理并未涉及到会计报 者 更 偏 好 浮 动 幅度 更 小 的 奖 金 流 。 因此 , 管 理 者 就 会 采 取 表选择而是通过改变营运 、 投资、 和 融 资 交 易 的 结 构 和 时 平滑盈余 的方法来得到 相对稳定 的报酬 。 有效的报酬契约
间 来进 行 盈 余 管 理 。 应 计 盈 余 管 理 的方 式 包 括 改 变 计 提 应 收 账款 的坏 账 准备 , 计 提 的 固定 资 产 折 旧等 来 影 响 当期 的 利 润 而 真 实 盈 余 管 理 方式 包 括 进 行 异 常 生 产 影 响 销 售 费 用, 维修费用 , 研 发 支 出 和 广告 费 。 在某些情况下 , 管 理 者 会 用 真实 盈 余 管 理 来代 替 应 计盈 余 管 理 。 第 一种 情 况 是 采 用 应 计 项 目的 事 后 的 激 进 的会 计 选 择 应 对证 监 会 的 详 细 审查 , 风险较高 。 第 二 种 情 况 是 公 司在 管 理 应计 项 目上 灵 活性有限。 如 在 前 期利 用经 营活 动 与 收 益操 纵会 限制 本 期 的应 计 盈 余 管 理 ( B a  ̄ o n a n d S i m k o 2 0 0 2 ) 。 此外 , 应 计 盈 余 管 理 必 须 发生 在 会 计 年 度末 或 者 季 度 末 , 审 计 者所 允 许 的 会 计 处 理方 法 决 定 了 管 理 者面 临 的不 确 定 性 。 经 营 决策 虽 然 由管 理 者所 控 制 ,然 而会 计 选 择 受 限于 审 计 者 的 审查 。 理 论 可 以利 用 这 点 , 并 容 忍某 些 收益 平 滑 以作 为 通 过低 成 本 来 实 现 管 理 者 保 留效 用 的 方 式 。 为 了说 明 这 点 , 假 设 代 理 人 都 是风 险厌 恶 者 ,他们 的效 用 函数 是 辅 助 可分 离 的 。 进 一 步 假设 他 们 的 报 酬 只取 决 于 每一 期 的报 表 利 润 , 没 经 过 盈 余 管理 的利 润 在 长 期 来 看 是服 从 独 立 分 布 的 。 在 此 例 中, 如 果 代理 人 的 报 酬 函数 是 线 性 的 或 凹 性 的 , 他 将 会 向 下( 向上 ) 调 节首 期 非 常 高 ( 低) 的报 表 结 果 。 这 种 行 为 就 是 收益 平 滑 。 此外 , 为 了满 足 向外 报告 的要 求 , 公 司也 会 平 滑 净 收益。 在这 篇 论 文 中 , 我 们 检 验 了 管 理 者 利 用 真 实 盈 余 管理 和应 计 盈余 管 理 来 平 滑盈 余 。 真 实盈 余 管 理 被 认 为 是 盈余 管理 中的 一种 好 的策 略 。 研 究 者们 对 应计 盈 余 管 理 研 究很 多 , 而 很 少 有 人 研 究 真 实盈 余 管 理 。 本 文 的 目的 是 说 明 公 司 是 否 会 利 用 真 实盈 余 管 理 和 应 计 盈 余 管 理 进 行 收 益平 滑 以及 这 两 种盈 余 管 理手 段 间 的关 系 。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基于我国所得税改革的研究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基于我国所得税改革的研究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基于我国所得税改革的研究一、本文概述盈余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具有深远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盈余管理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在我国所得税改革的背景下,盈余管理策略的选择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所得税改革背景下,企业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之间的选择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本文将对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内涵及特点。

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所得税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企业盈余管理策略的影响。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国内外学者在盈余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本文将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选取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所得税改革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

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所得税改革前后企业盈余管理策略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考虑到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可能存在的差异性,本文将进行分组研究,以揭示所得税改革对不同类型企业盈余管理策略选择的异质性影响。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讨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企业制定合理的盈余管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它涉及到企业如何通过合法或非法的手段来调整其盈余信息,以达到特定的经济目的。

盈余管理的方式可以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种。

近年来,随着我国所得税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在我国的应用及其影响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方面,学者们主要关注其手段、动机以及经济后果。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主要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与变更来实现,例如调整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变更存货计价方法等。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异同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异同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异同作者:连晓园来源:《北方经贸》2014年第10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要求越来越深入。

本文通过阐释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在定义、动机、手段与经济后果等方面的异同,为从监管方面和审计方面抑制过度盈余管理提供一些注意点。

关键词: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2014)10-0239-01一、盈余管理的定义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主要区别在与其采用的手段与经济后果不同,在定义方面并不加以区别。

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普遍都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当局利用对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的选择来“粉饰”报表数据,从而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

争论的焦点是“盈余管理究竟是否在会计准则的允许范围之内?”。

但是大部分学者都认可盈余管理不同于财务造假,盈余管理是现代上市企业财务经理们应当具有的一种技能但是前提是盈余管理应当采用合法而且不损害企业价值的手段。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一)资本市场动机盈余管理的出现本身就是资本市场的衍生,上市公司无论控股股东是出于传递市场信号稳定股票价格从而增强外部投资者与中小股东的投资信心,从而通过溢价发行股票获得巨大利润,还是企业为了迎合证券分析师的预测需要都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资本市场动机。

(二)契约动机委托-代理理论是盈余管理的经济根源,其中最主要是债务契约与薪酬契约。

债权人对债务人具有很多会计指标的限度要求,为了满足债权人的约束条件获得债务融资,企业具有盈余管理的动机。

现在很多上市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实施的年薪制和股权激励机制都取决于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具有盈余管理薪酬契约动机。

(三)监管动机与配股动机《证券法》与《公司法》对上市公司的上市与配股条件有着硬性的要求:其一,连续三年亏损将被摘牌;其二,近三年净资产收益率均在10%以上方有配股权。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比较研究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比较研究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比较研究作者:樊嘉钰汪蕾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22期摘要: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导致盈余管理的出现。

盈余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演变,划分为现在学界普遍认可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本文对两种盈余管理从概念、动机、影响因素以及经济后果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一定建议,为盈余管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2-000-01盈余管理一直是资本市场的热点问题,最开始的盈余管理主要是通过变更会计选择和会计估计政策用以调节会计信息。

伴随着监管措施越来越严格,逐渐出现了隐蔽性更强不同于以往的盈余管理方法,这才使得理论界对其进行了区分和定义,也就是本文所说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下文开始从涵义、动机、影响因素、经济后果以及约束机制几个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和总结。

一、两种盈余管理涵义上的比较在会计领域里,盈余按照权责发生制以及是否对现金流量影响,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确认计量的已实现但未收到现金的盈余;另一种是企业当期已实现并且已收到现金的盈余。

因此盈余管理可以根据是否涉及到现金活动,划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美国学者Schipper在1989年首次提出了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事实上市是企业管理层以获取个人利益为目的利益而改变财务报告的过程。

我国学者宁亚平(2004)首次定义了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企业管理层为达到影响盈余的效果,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灵活运用会计政策、会计选择的行为叫做“会计盈余管理”,而通过重组实际经营活动或交易来操纵盈余的行为叫做“实际盈余管理”。

随后我国众多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作者将两种盈余管理含义总结如下:应计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通过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对有关盈余项目进行操控并影响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的盈余管理活动。

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动机异同

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动机异同

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动机异同摘要:本文在应计盈余管理研究基础上加入真实盈余管理研究进行对比。

基于博弈论视角将二者动机进行比较,再根据二者动机的异同分别提出建设性方案,为盈余管理的监管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异同一、盈余管理概念及分类(一)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无论是在会计理论界还是在会计实务界都是一个受到广泛研究和关注的话题,其理论发展不断完善。

应计盈余管理是当前国内研究的主要方面,是指公司管理者在会计信息加工过程中通过对会计准则的运用以掩盖其真实经营业绩的行为。

而真实盈余管理则是管理者直接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活动或者控制交易具体发生时点制造盈余管理。

本文旨在突破只研究应计盈余管理的桎梏,加入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并且通过二者的对比,从博弈论的视角深入认识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二者的异同。

二、盈余管理博弈分析(一)相同动机—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管理层利益最大化博弈论表明,博弈各方在博弈过程中可能会达成一定的协议,而协议被遵守的前提是:遵守协议的收益大于破坏协议的收益,或者破坏协议的损失小于遵守协议的损失(蒋宏成,2008)。

结合博弈论的这些基本思想可知,会计原则、会计准则以及其他相关经济法规等,实质上是企业管理当局与有关管理机构在特定条件下达成的协议。

而这些协议一般是刚性的,难以与现实情况保持同步发展。

因此无论是应计盈余管理还是真实盈余管理,管理当局在特定条件发生变化时采取盈余管理行为也就不可避免。

(二)互异动机1、基于成本-收益。

真实盈余管理需要管理者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活动或者控制交易具体发生时点所达成的盈余管理。

这一类盈余管理由于涉及真实交易活动,通常会同时影响各期的报告盈余与现金流量。

而应计盈余管理,仅仅由于公司管理者在会计信息加工过程中通过对会计准则的运用以掩盖其真实经营业绩的行为。

相较而言,应计盈余管理并不改变企业当期的经营性现金流,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达到某中私人利益的目的。

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治理手段的比较研究

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治理手段的比较研究

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治理手段的比较研究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是公司治理中常见的两种盈余管理手段。

应计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调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以达到管理层所期望的盈余水平的做法。

而真实盈余管理则是企业通过真实经营活动来实现盈余水平的做法。

本文将比较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特点、优劣势以及适用情况。

首先,应计盈余管理的特点是灵活性高。

因为应计盈余管理是通过调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来实现的,管理层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适合的政策和估计方法,从而灵活调整盈余水平。

相比之下,真实盈余管理需要企业通过真实的经营活动来实现盈余,受制于经营环境和市场情况,其灵活性较低。

其次,应计盈余管理的优势在于可以应对短期的经营压力。

在企业经营不佳或市场竞争压力较大时,通过应计盈余管理可以调整利润和收入的确认时间,从而实现短期的盈余调节。

真实盈余管理则需要企业通过优化经营策略、提高产品质量等方式来增加经营收入,从而实现盈余增长,这需要较长的运营时间和持续的努力。

然而,应计盈余管理的劣势在于可能引发操纵财务信息的风险。

由于应计盈余管理依赖于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的选择和调整,管理层有可能通过操纵这些决策来控制盈余水平,从而误导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

相比之下,真实盈余管理依赖于企业真实的经营活动和运营能力,更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不容易被操纵。

总体而言,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各有优劣势,具体应用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策略。

在竞争环境激烈,经营压力大的情况下,应计盈余管理可以快速调整盈余水平,缓解短期盈余压力。

而在追求长期稳定增长和强调真实财务信息的情况下,真实盈余管理更为适用,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在企业治理中都有各自的作用和适用场景。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盈余管理手段,并加强公司治理,提高透明度和披露质量,以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构建稳健的经营环境。

企业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企业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企业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比较分析企业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比较分析摘要: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由来已久,过去,此类研究的关注焦点几乎都集中在应计盈余管理上,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除了应计盈余管理外,另一种盈余管理方式——真实盈余管理,已大量存在于实务之中,并逐渐受到了更多企业管理人员的青睐。

本文对比分析了企业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概念、操作手段、影响因素及实施后果,并针对如何抑制企业的总体盈余管理水平提出了一点建议。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概念盈余管理经验研究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自此盈余管理研究作为国内外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一直备受关注。

过去,学术界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几乎都集中在应计盈余管理上,然而近年来,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应计盈余管理的学术研究和实务之间逐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这就使研究者逐步将目光投向了过去经常被忽视的另一种盈余管理方式——真实盈余管理。

在过去,会计准则制度尚不完善、监管力度较为宽松的环境下,应计盈余管理通常比真实盈余管理更容易实现,成本也更低廉,往往更受企业管理者的青睐。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的完善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强,应计项目操控的空间缩小,成本升高,潜在风险进一步加大,已有大量证据证实,管理者有强烈的动机选择隐蔽性更强、灵活性更高的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真实盈余管理已大量存在于实务之中。

一、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概念界定在会计研究中,会计盈余通常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但尚未实现现金流入的应计利润;另一则是由经营活动产生的,已经实现现金流入的盈余。

据此,盈余管理也可以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大量研究表明,管理者不仅会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选择或会计估计的方式来操控应计利润,也有动机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活动来进行盈余操控。

Healy(1999)在《盈余管理述评及其对准则制定者的意义》一文中将盈余管理定义为: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以及通过构造交易事项变更财务报告时的一种有目的的干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误导股东对公司内在经济业绩的判断,或者影响那些以报告会计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博弈结果。

盈余管理的分类与相关概念辨析

盈余管理的分类与相关概念辨析

盈余管理的分类与相关概念辨析作者:袁媛姜文鹤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7期【摘要】盈余管理又可称为利润管理。

在会计学术界,盈余管理早期一般被理解为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得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根据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可以分为两种: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为了更好的了解盈余管理,本文对盈余管理与盈余操纵、财务报表粉饰、财务欺诈几个概念进行辨析。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概念辨析一、盈余管理概念盈余管理又可称为利润管理。

在会计学术界,盈余管理早期一般被理解为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得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国内外学者早期在研究盈余管理时,并没有给“盈余管理”下定义,后来逐渐形成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概念。

在国外,戴维森在其所著《会计:商业语言》中讨论“会计戏法”问题,并给盈余管理下了一个更加具体而狭义的定义为“在公认会计准则限制的范围内,为了达到所希望的报告盈利水平,所采取的谨慎步骤。

Healy 和Wahlen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经济契约后果,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隐瞒企业实际的业绩”。

在国内,陆建桥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做出的会计选择”。

二、盈余管理分类根据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可以分为两种: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根据盈余管理的定义,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目的都是改变财务报告的结果。

(一)应计盈余管理目前,对于应计盈余管理的定义,学术界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观点,即指企业为达到某些特定目的,在不违背公认会计原则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层通过会计方法选择或会计估计变更,对会计盈余在不同期间的人为规划与调整,旨在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公司经营业绩的理解从而影响其决策行为或者以会计报告数据为基础的契约后果。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抉择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抉择
科技n c e & 技 T e c h 视 n o l o g y Wl V i s t i o n
应计项 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抉择
余 霞 赵 剑沣 ( 云南大学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 5 0 5 0 0 )
【 摘 要】 长久以来 , 利用应计项 目 进行盈余管理 一直是 国内外盈余管理的主流。但近年来 , 随着国际上后安然时代的到来、 萨班斯 法案的
【 关键 词】 真实盈余管理 ; 应计项 目盈余 管理 ; 会计准则 0 引 言
盈余是应计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之和( B a r t o n 。 2 0 0 1 ) , 因此盈余可 以通过应计利润或经营现金流进行操纵( X u 。 T a y l o r &D u g a n 。 2 0 0 7 ) 。 相 1 . 4 操作难 易程度不 同 相 比应计项 目 盈余管 理 .真实盈余管理 的操作过 程往往更加复 杂. 周期也更长 , 同时也往往需 要更多部 门相关人 员的配合 , 很 多时 候 .公司管理层 可能 由于受到来 自 公 司治理结构方面的治理约束 , 难 以随心所欲构造真实 的交易活动来进 行盈余管理 。 而应计项 目 盈余管 理 由于主观性较强 . 实施起来较为方便 。
颁布以及 国内新会计准则的施行、 审计 风险和 股东法律 诉讼 风险的增加、 监管力度加 大 , 导致企业通过 应计项 目管理 盈余 的空间受到限制 , 无 形 中迫使 一些公 司转 向真 实盈余管理。 然而 。 在应计项 目 盈余管理和真 实盈余 管理之 间进行选择 时需要考虑各种 因素 , 最终进行成本效益的权 衡 。本 文着重阐述 了两种盈余管理 方式之 间的差别及进行 抉择 时应考虑的 因素。
应的 . 盈余管理按照其调整利 润是否影响现金流 . 可 以分为利用真实 交易调整利润的盈余管理和利用应计项 目 操控 的盈余管理两种。 在盈 余管理 的概念方面 . 正如盈余 管理所引起 的问题备 受争 议一样 , 至今 在学术界对 于盈余管理还没有统一 的定义 。比较有代表性 的是 1 9 8 9 2 应计项 目盈余 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抉择 年美 国会计 学家凯 瑟林 ・ 雪拍 ( K a t h e h n e S c h i p p e r ) 在《 盈 余管 理的评 2 . 1 会计准则的完善程度 论》 中认 为, 盈余管理 实际上是公司管理者有 意识地运用职业判断编 会计准则和制度 的制定常落后 于会计 实务的发展 和经济行为 的 制财务报告或者构造交易变更财务报告 . 旨 在误 导那些公 司经济业绩 创新 . 企业 涉及 的许 多经济交易和事项 , 在会计 准则中都找不到相关 的利益关系人或影响那些 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 的履行结果 规定 . 会计 准则 和制度 指导作用 的时滞性会使会计 实务 由于“ 无法 可 这一定义实 际上首 次将盈 余管理完整 的定义 为包括应计项 目盈余 管 依” 而有很大的弹性。 特别是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 的选择上 , 由于主观 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类 。 应计项 目盈余 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不禁止的 性强 . 从而导致企业在会计处理 时可 以根据盈余 目 标对其进行 随意选 范围内 . 通过会计 手段对利润进行调整 . 这种 方法通常 只影 响应计 利 择。 因此 。 在相对宽松和不完善 的会计准则 下, 管理者会首先决定采用 润, 而没直接影响经营现金流量 , 因此也称为应计 利润管理 。 真实盈余 应计项 目 盈余 管理 . 而在紧密完善 的会计制度 下 。 企业采用应计项 目 管理是指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或控制交易发生时间来调节 盈余 的行 为 . 进行盈余管理 的空间变小 . 管理者更可能采用真实盈余管理活动。 如。 这种方法不仅影响应计利润而且直接影响经营现金流量 。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异同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异同

连晓园(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部,重庆400074)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要求越来越深入。

本文通过阐释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在定义、动机、手段与经济后果等方面的异同,为从监管方面和审计方面抑制过度盈余管理提供一些注意点。

关键词: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2014)10-0239-01收稿日期:2014-09-09作者简介:连晓园(1989-),女,河北人,研究方向:管理学。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主要区别在与其采用的手段与经济后果不同,在定义方面并不加以区别。

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普遍都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当局利用对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的选择来“粉饰”报表数据,从而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

争论的焦点是“盈余管理究竟是否在会计准则的允许范围之内?”。

但是大部分学者都认可盈余管理不同于财务造假,盈余管理是现代上市企业财务经理们应当具有的一种技能但是前提是盈余管理应当采用合法而且不损害企业价值的手段。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一)资本市场动机盈余管理的出现本身就是资本市场的衍生,上市公司无论控股股东是出于传递市场信号稳定股票价格从而增强外部投资者与中小股东的投资信心,从而通过溢价发行股票获得巨大利润,还是企业为了迎合证券分析师的预测需要都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资本市场动机。

(二)契约动机委托-代理理论是盈余管理的经济根源,其中最主要是债务契约与薪酬契约。

债权人对债务人具有很多会计指标的限度要求,为了满足债权人的约束条件获得债务融资,企业具有盈余管理的动机。

现在很多上市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实施的年薪制和股权激励机制都取决于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具有盈余管理薪酬契约动机。

(三)监管动机与配股动机《证券法》与《公司法》对上市公司的上市与配股条件有着硬性的要求:其一,连续三年亏损将被摘牌;其二,近三年净资产收益率均在10%以上方有配股权。

盈余管理种类

盈余管理种类

盈余管理种类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根据管理手段的不同,盈余管理可以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来操纵利润,例如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等。

这种方法通常只影响企业的短期利润,而不会改变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则是指企业通过改变实际经营活动来操纵利润,例如调整生产计划、削减研发费用、增加广告支出等。

这种方法会直接影响企业的长期经营活动和价值创造。

除了以上两种常见的盈余管理类型,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盈余管理方式,例如通过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等手段来操纵利润。

需要注意的是,盈余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短期的财务目标,但如果过度使用或者使用不当,可能会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信誉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企业应该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盈余管理手段,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价值创造。

公司的盈余管理

公司的盈余管理

公司的盈余管理
一、两种类型
盈余管理主要包括操纵性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类型。

操纵性应计盈余管理以运用会计手段方式为主, 通过估计、政策等会计方法进行。

真实盈余管理则以构造虚拟交易为主, 人为筹划交易的性质、时间和内容等, 该指标的绝对值大小表示盈余管理程度的强弱, 指标的正负表示盈余管理方向的调增和调减。

二、综合考虑
早期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足, 管理层较容易利用财务信息披露内容管理及选择不同会计方法等方式进行盈余操纵。

采取何种盈余管理方式, 则是基于实施成本和实施可能性综合考虑, 二者在性质上并无绝对的好坏公司会替代性地采用操纵性应计和真实两种方式来操纵盈余。

三、影响因素
公司战略是影响盈余质量的首要因素。

此前学术研究中多关注于外部审计、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因素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采用探索型战略的公司财务报告违规的概率显著更高。

此后从会计稳健性视角考察了战略类型对公司会计盈余特征的影响, 发现公司战略越激进, 会计稳健性越差。

以差异度度量公司战略, 发现与应计盈余管理正相关, 与真实盈余管理负相关。

相对于战略保守的公司, 战略激进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更高, 并找到了二者关系的一个内在机理即融资。

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替代抑或互补

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替代抑或互补

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替代抑或互补作者:王良成来源:《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02期摘要:基于中国转型经济特有的制度环境,考察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在中国市场上,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存在“二元”关系,即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

具体而言,市场竞争压力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具有明显的成本比较优势,使得两者具有替代关系。

控制利益、管制压力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不具有显著的成本比较优势,而是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驱动因素,使得两者具有互补关系。

关键词:替代;互补;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4)02-0066-07一、引言本文主要基于中国转型经济特有的制度环境,考证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到底存在什么相互关系。

多数学者的研究认为,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具有相互替代关系[1-3]。

Zang (2012)明确指出,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所以存在相互替代关系,主要是因为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具有相互比较优势①[4]。

但是,Wan(2013)的研究发现,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在外部监督严的情形下并不具有相互替代关系②[5]。

因此,这意味着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可能还存在着除了替代关系之外的其它关系,从而有待进一步考察。

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和动机会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6-8]。

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大小可能表现不同,从而影响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此外,注重考察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忽略与其收益的比较,也会影响到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相互关系的考察。

选择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中国市场展开研究,其意义在于:一方面,力求从中国市场上考证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可能存在着的“二元”关系,即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注重从制度层面比较分析其成本收益的内在驱动因素,为其提供理论解读和经验证据,丰富该领域的认识;另一方面,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改善及监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经验启示。

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比较研究

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比较研究

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比较研究摘要:自2002年美国颁布SOX法案以来,企业经营者在选择盈余管理方法时表现出从应计盈余管理向真实盈余管理转移的趋势。

显然,外部监管环境的日趋完善是这种转换的催化剂。

本文从概念界定、操作手法、实施影响及约束机制方面对两种盈余管理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给出建议。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信息不对称约束机制中图分类号:F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7-0099-02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此后盈余管理研究成为国内外会计领域研究的一个新题材,甚至逐渐成为经济领域的题材而备受关注。

之前,理论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应计盈余管理上,而从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来看,理论界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和实务界的应用之间逐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脱节,理论界热衷于研究应计盈余管理而忽视了盈余管理的另一种方式――真实盈余管理。

我国作为新兴的资本市场,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相应地会计准则制度和法规建设尚不完善,加之在监管力度不强的情况下,应计盈余管理相较于真实盈余管理在操作成本及风险、操作手法方面表现出更低、更灵活的特点,企业经营者更倾向于选择应计盈余管理。

然而,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及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进行应计盈余管理调节行为形成了约束,因此,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受到更多经营者的关注,已有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真实盈余管理已大量存在于企业的实务活动之中。

一、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内涵在会计领域的研究中,盈余一般可以按照是否涉及现金流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应计利润,是按照会计准则的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但事实上当期尚未实现现金流的真实流入;另一部分是企业在当期已经确实收到的现金流入,是由当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真实盈余。

可知,盈余管理可以根据是否涉及现金流划分为未收到现金的应计盈余管理和已收到现金的真实盈余管理。

国内外许多实证研究表明,经营者一方面在企业会计准则准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变更进行应计利润的操控,同时也会在另一方面利用构造真实的交易活动进行所谓的真实盈余操控。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综述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综述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综述作者:王耀琳来源:《商情》2016年第36期盈余管理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经久不衰。

从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发展脉络为切入点,对盈余管理方面的研究做一简要的总结与评述。

分为三部分:一是盈余管理的动机;二是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三是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

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一、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动机揭示了企业管理当局为什么进行盈余管理。

管理当局利用盈余管理的动机一般来说有契约动机,资本市场动机和监管动机。

除此之外,还有政治成本动机,税负动机等等。

在这里着重讨论前三种。

公司是契约的集合。

基于公司盈余的薪酬契约下,管理者会追逐红利,进行盈余管理。

债券契约下,违约会限制管理层行为,因此,盈余管理就作为降低违反借款合同可能性的一种手段而出现。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资本市场尤为重要。

基于此,满足盈利预期与维持声誉就成为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方式虽然不同,管理者当局会根据二者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环境以及不同的情形下加以运用,但是动机应该相同,都是影响公司盈余来达到一定的目的。

二、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一)应计盈余管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准则所保留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对应计项目进行调节。

应计盈余管理有几个特点。

首先是是应计项目倒转。

对应计项目的调节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应计项目倒转,即对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并不会增加企业价值,影响企业现金流量,只是改变了盈余的期间配置,如果增加本期盈余,那么随后期间的应计项目倒转就会使得未来盈余下降,未来盈余下降正好等于本期盈余的增加。

其次是这种盈余管理具有不可持续性。

如果本期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那么未来期间的盈余会下降,如果未来期间的实际盈余下降,要想进一步进行向上调节,就需要更多的应计调整,所以管理当局不能进行无限期的应计项目管理。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之比较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之比较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之比较刘博;范雯洁;单珊【摘要】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研究重点集中于应计盈余管理方面.伴随着经济业务活动的发展和法律法规的限制,近年来真实盈余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从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操作方式、影响因素、经济后果和治理手段等方面,对比分析这两种盈余管理行为,希望能为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一点参考.【期刊名称】《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5页(P101-105)【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比较【作者】刘博;范雯洁;单珊【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安徽蚌埠233030;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安徽蚌埠233030;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39.0在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之前,由于不系统的会计规范以及较为松懈的监督管理等原因,我国资本市场的整体环境较为混乱,使得一些企业管理者钻制度的漏洞,倾向于进行成本低、易实现的应计盈余管理。

其中比较典型的为“银广夏盈余造假”案。

但2007年之后,由于日渐完善的会计准则的实行和相关法律监督管理力度的加强,隐蔽灵活的真实盈余管理则受到了普遍青睐。

“万福生科”案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本文拟从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操作方式、影响因素、经济后果和治理手段六个方面,比较研究这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区别和联系,希望能为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一点参考。

一、两种盈余管理行为的定义比较对盈余管理定义的研究与讨论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此时学者们并没有对盈余管理方式做具体的区分。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美国学者 Healy和Walen于1999年首次将盈余管理的概念区分为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两部分[1]。

他们认为,这两类盈余管理都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其区别在于,应计盈余管理没有现金流入,真实盈余管理有现金流入。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比较研究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比较研究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比较研究郭芳衎贺晨摘要:企业盈余管理问题一直备受众多学者重视,同时也成为了学术界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企业越来越多的使用真实盈余管理操纵业绩,学者也开始将研究方向转向真实盈余管理。

本文从定义研究出发,分析了两类盈余管理之间的区别、关系和抉择权衡,最后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新方向。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方式盈余管理的存在会对企业发展和利益相关者决策产生不利的影响,它已成为了学术界一大重要研究领域。

以往学者对应计盈余管理较为关注,故成果颇丰。

但随着相关部门监管力度加大以及审计师为了避免声誉受损和诉讼风险对应计盈余管理的容忍度降低,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真实盈余管理。

而大量证据也表明它已普遍存在于实务之中,应引起学者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一、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定义应计盈余管理普遍被认为是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或市场价值最大化而选择灵活利用会计政策以及会计估计等方式来进行的一种盈余操纵行为(Healy 等,1999;秦荣生,2001;陆建桥,2002)。

或者是企业管理当局通过控制对外财务报告收益信息的披露,从而诱导相关利益者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与会计数据相关契约结果的行为(Schipper ,1989)。

而真实盈余管理是一种管理者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偏离企业最优经营活动的行为(Roychowdhury ,2006;Zhao et a1,2011)。

它以企业真实交易活动为手段,不但会影响企业当期的报告利润,也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对企业价值带来损害(Gunny ,2010)。

综合上述学者的研究,我们发现对于应计盈余管理的定义更多的是从“目的视角”和“信息视角”考虑的,从“目的视角”来看,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或市场价值最大化。

从“信息观视角”来看,盈余管理会通过改变会计数据,从而迷惑相关利益人,以达到管理当局目的。

而对于真实盈余管理的定义则突出了其特点,即具有操纵隐蔽性使得监管不易,且危害较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