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变发射率材料在红外隐身技术中的应用
不同发射率材料的红外隐身效果分析
不同发射率材料的红外隐身效果分析张锐娟;王睿;王震;姚凯凯【摘要】Low-emissivity material can reduce the infrared radiation characteristic of target, achieve infrared stealth, and increase the battlefield survivability, so the infrared stealth effect analysis of low emissivity material has important military research value. This paper uses the long-wave thermal imager to conduct the infrared radiation measurement of several infrared material samples with different emissivity and gives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of infrared radiation attenuation from different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different viewing angl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up study of the infrared radia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ow-observable target.%低发射率材料可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实现目标红外隐身,增加目标的战场生存力,低发射率材料的红外隐身效果分析具有重要的军事研究价值。
本文利用长波热像仪对几种不同发射率的红外材料样片进行了红外辐射测量,从不同环境温度、不同观察角度两个方面给出了红外辐射衰减分析结果,为后续研究低可探测目标的红外辐射分布特性提供借鉴。
红外隐身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
红外隐身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摘要:在现代军事中,随着现代军用红外探测和图像处理技术日益发展,其技术的精准性也随着现代军事的发展而更加精确,已成为军事探测和制导武器非常重要的使用手段,从而对军事设施和武器装备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因此红外隐身技术也成为军事战争中提高目标隐身能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技术因素。
关键词:隐身技术军事上个世纪,红外隐身技术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分别为探索时期、技术全面发展时期和应用时期。
80年代开始,红外隐身技术已经在先进国家研制的新型飞机、舰船和坦克装甲车辆等得到了广泛采用。
一、红外隐身技术原理通过降低或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来实现降低目标的可探测性称之为红外隐身技术。
它是通过更改结构的设计和应用红外物理原理来衰减吸收目标红外辐射的能量,从而实现目标的低可探测性。
根据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可知,物体辐射红外能量不仅取决于物体温度,还取决于物体的比辐射率。
温度相同的物体,引起比辐射率的不同导致探测器上将显示出不同的红外图像。
鉴于一般军事目标的辐射都强于背景,所以采用低比辐射率的涂料可显著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
另一方面,为降低目标表面温度,热红外伪装涂料在可见光和近红外还具有较低的太阳能吸收率和一定的隔热能力,以使目标表面温度尽可能接近背景温度,从而降低目标和背景的辐射对比度,减小目标的被探测概率。
二、红外隐身技术在飞机上的应用1.发动机喷管采用碳纤维增强的碳复合材料或陶瓷复合材料,喷口安放在机体上方或喷管向上弯曲,利于弹体遮挡红外挡板,在喷口附近安装排气挡板或红外吸收装置,或使飞机采用大角度倾斜的尾翼等遮挡红外辐射;在尾喷管内部表面喷涂低发射率涂料;采用矢量推力二元喷管、S形二元喷管等降低排气温度冷却速度,从而减少排气红外辐射;在燃料中加入添加剂,以抑制和改变喷焰的红外辐射频带,使之处于导弹响应波段之外。
2.采用散热量小的发动机。
隐身飞机大多采用涡轮风扇发动机,它与涡轮喷气发动机相比,飞机的平均排气温度降低2000C~2500C,从而使飞机的红外隐身性能得到大大改善。
红外隐身涂料的研究进展
1 引言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 随着热红外探测器的广泛应用 , 红外隐身技术无论在飞行器、地面设备还是战略突防等方面都引起了世界各强国的高度重视。
相比国际上飞速发展的红外技术 , 我国还有相当的差距 , 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红外探测由于探测精度高 , 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探测和跟踪手段。
随着红外探测技术的快速发展 , 红外隐身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本文将概括地介绍应用于红外隐身涂层的填料、粘合剂及其红外特征的影响因素 , 最后还将讨论与雷达的相容性问题。
2 低红外发射率材料[ 1 ]一般来说 , 用于热隐身的材料应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 具有符合要求的热红外发射率或较强的控温能力 ; 具有合理的表面结构 ; 具有较低的太阳能吸收率 ; 能与其它频段的隐身要求兼容。
发射率是物体本身的热物性之一 , 其数值变化仅与物体的种类、性质和表面状态有关。
而物体的吸收率则不同 , 它既与物体的性质和表面状态有关 , 也因外界射入的辐射能的波长和强度而异 , 所以严格讲来 , 吸收率不是物体的热物性。
目前 , 以降低发射率为主要目标的涂料的主要性能指标是 : 目标表面的发射率ΕT IR , 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太阳能吸收率 A SUN 及与其它波段红外特性要求的兼容性。
2 . 1 填料的选择填料是影响涂料红外性能的基本因素之一。
大部分的无机填料在热红外波段 (T IR) 有明显的宽吸收频谱。
例如 , 碳酸盐在 7 μm 吸收最强 , 硅酸盐在大约9 μm 、氧化物在 9 ~ 30 μm 之间有吸收峰。
有机填料由于其复杂的 C 2 N 2 O 结构 , 如黑、酞菁蓝及酞菁绿等都在 T IR 频段有明显尖锐的吸收频谱 , 但主要在 6 ~ 11 μm 区间。
因此 , 涂层的红外特性受所用填料的影响 , 具有强烈的光谱选择性 [ 2 ] 。
因此金属粒子 , 尤其是金属片状粒子是 T IR 频段的首选填料。
它们在 T IR 频段吸收很少 , 但在整个波段散射和反射很大。
导电高分子在隐身技术中的应用
按照吸波机理, 吸波材料分为电阻型吸波材料、电介 质型吸波材料和磁介质型吸波材料。电阻型吸波材料主要 靠材料在电磁场中的导电或漏电损耗能量, 材料的体积电 阻率越小, 吸波效果越佳, 但材料的电阻率的降低却增加 了材料的反射能力, 以至自由空间的电磁波难以进入材料 的内部, 不能达到吸波的目的。电介质型吸波材料主要是 靠其在电磁场中的反复极化损耗能量, 电介质材料的介电 常数增加或损耗角正切增加都会提高吸波率, 但介电常数 的增加将导致材料表面反射能力的增强, 不利于电磁波进 入材料内部而被吸收, 为了提高吸收效果,只有设法提高材 料的介电损耗角正切。磁介质型吸波材料对电磁场的损耗 主
为了减少机体内金属材料制造的发动机导线 和电子设备等的电磁泄漏, 透波材料在减少雷达 散射截面积方面作用并不太大, 主要是用大量的 雷达吸波材料(RAM ), 使用的雷达吸波材料部分 为导电高分子材料如石墨2环氧树脂、Kevlar 等。 导电高分子材料作为吸收剂被应用。导电聚 合物主要有聚乙炔、聚吡咯、聚噻吩和聚苯胺 等, 这些导电聚合物的纳米微粉具有良好的吸 波效果, 与纳米金属吸收剂复合后吸波效果更佳。
已经研制成功的是在聚氨酯分子中嵌入 高活性的丁二炔链段, 在适当的条件下, 丁二炔聚合成聚丁二炔, 从而改变整个材 料的颜色和光强度; 在此基础上美军已将 与其它技术结合, 应用于隐身技术。
5 结束语
未来战争是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 战场环 境变得更加恶劣复杂。各种类型的雷达、先进 探测器以及精确制导武器的问世, 对各类武器 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提高武器的生存能力 和战斗力, 提高作战效能, 世界各军事大国都在 发展隐身技术。从20 世纪50 年代起, 美国开 展隐身技术研究,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研制隐 身飞机, 80 年代隐身飞机装备部队。现役飞机 F117A 隐身轰炸机, B-2 战略轰炸机以及新 问世的F-22 先进隐身战斗机均采用了不同的 隐
红外伪装技术
常见的红外电致变发射率材料有导电高分子和三氧
化钨(WO3)。美国Eclipse Energy Systems公司生 产的Eclipse VEDTM能耗仅为0.1mW/cm,量为 5g/m,在8 m处发射率最大变化量可达0.9 。
24
编号 1 2 3 4
电致变发射率器件结构 Au/NiO/Ta2O5/c-WO3/金属栅 玻璃/ITO/NiO/(AMPS/DMA)/c-WO3/硅片 玻璃/铝层/a-WO3/a-Ta2O5/c-WO3/铝制栅 玻璃/ITO/c-WO3
沙漠迷彩
变形迷彩
8
按颜料类别分,主要有以下四种: (1)铬酸铅系涂料。 (2)三氧化铬系涂料。 (3)芘四酸酐衍生物系涂料。 (4)偶氮化合物系涂料。
三氧化铬的反射率曲线
组成 三氧化铬 氧化铁黄 氧化铁红 二氧化钛 硅酸镁 硅烷醇酸树脂
质量分数 0.2282 0.0375 0.0132 0.1843 0.1320 0.3035
Al箔片(Φ =10μ m)、炭黑、 商业无色聚氨酯漆
2 3
Tschulena G (1981年)
灰色(RAL7000)ε =0.5 ε =0.16
Calvert R L (1984年) Al箔片(Φ =70μ m)0.50醇酸 树脂
4
Hugo G (1986年)
Al丁基橡胶/溶解的颜色
绿色,颜色可调, ε (3~5)μ m=0.45 ε (8~14)μ m=0.55
发射率变化范围 0.057~0.059(2~13.8μm) 0.60~0.68(1~30μm) 0.40~0.59(2~40μm) 0.261~0.589(1.5~20μm)
5 6 7
ITO 玻璃/NiVxOyHz/ZrO2/a-WO3/铝制栅 Au/RFS-WO3 Eclipse VEDTM : 聚酰亚胺 (Kapton) /RE/EC/EL/IS/TE
高分子材料在红外隐身中的应用
酸酯基(- NCO), 由于这两个基团的 高度不饱和, 其红外吸收光谱在热
用, 所以在热红外隐身涂料中得到 广 泛 应 用 。 王 自 荣 等 [11]以 酚 醛 树 脂
红外波段出现了明显的吸收峰, 使 为基料, 测试了几种金属粉末及其
具 有 优 异 性 能 的 聚 氨 酯 不 适 合 用 作 涂 料 在 8~14μm 波 段 的 平 均 红 外
■ 李春华 齐暑华 张 剑 王东红 武 鹏
1 前言
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全频段 隐身和智能化隐身是发达国家竞相 研 究 的 新 技 术 [1- 3]。 隐 身 技 术 是 涉 及 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技术, 随着红 外探测、热成像技术及材料科学技 术的迅速发展, 尤其是纳米技术在 新材料中的应用, 隐身材料正在向 多波段、宽频带的多功能复合隐身 材料的方向发展。隐身材料是实现 隐身技术的主要措施。本文对手征
填 料 [12] — — — 填 料 是 影 响 红 外
(3)半 导 体 填 料 。 最 常 见 的 掺 杂
隐身涂料性能的最重要因素, 是对 隐身材料性能起重要调节作用的物
半 导 体 材 料 是 SnO2 和 In2O3。 其 在 涂 料 体 系 中 的 体 积 百 分 比 为 10%~
质 。 红 外 隐 身 涂 料 主 要 是 依 靠 其 中 90%, 粒 子 为 5~10μm 的 针 状 体 。
综述·专论
REVI用
摘 要: 综述了红外隐身材料中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对单一型隐身材料、涂层型隐身材料 中的树脂和填料、柔性隐身材料、手征隐身材料、多层隐身材料及纳米隐身材料等进行了讨 论, 并对隐身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高分子材料; 柔性隐身材料; 手征隐身材料; 复合隐身材料; 导电聚合物; 纳米隐身材料
国内外红外隐身材料研究进展
国内外红外隐身材料研究进展叶圣天;刘朝辉;成声月;班国东【摘要】从红外探测系统的探测方法和Stefan-Boltzmann定律两个方面分析红外隐身材料的隐身原理,得出红外隐身的主要措施有降低目标表面红外发射率和控制目标表面温度.综述了低发射率涂层材料、控温涂层材料、智能隐身材料和生物仿生隐身材料等四种红外隐身材料近几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红外隐身材料研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展望了红外隐身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期刊名称】《激光与红外》【年(卷),期】2015(045)011【总页数】7页(P1285-1291)【关键词】红外隐身;低发射率;控温涂层;智能隐身材料;生物仿生隐身材料【作者】叶圣天;刘朝辉;成声月;班国东【作者单位】后勤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系,重庆401311;后勤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系,重庆401311;后勤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系,重庆401311;后勤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系,重庆4013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211 引言随着红外探测系统的快速发展和探测精度的提高,军事装备、设施的安全和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尤其是战斗机、坦克和舰船等具有大功率发动机的移动目标,运动时会产生高温,导致军事目标的红外辐射量大幅度增加,与背景形成强烈的辐射反差,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
红外隐身材料,能够通过涂覆在目标表面等方式弱化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信号,有效降低目标被发现和识别的概率,提高目标的战场生存能力。
因此,红外隐身材料受到世界各军事强国的关注,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研究。
2 红外隐身材料隐身原理2.1 红外探测系统探测方法一切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发出红外辐射,红外辐射的光子能量能够使一些活泼金属产生红外光电效应。
红外探测系统的原理就是通过上述红外光电效应把红外辐射特征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红外探测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点源探测,与红外探测系统能探测目标的最大距离有关[1]:式中,J为目标红外辐射强度;τa为大气透过率;D0为红外探测系统中光学系统的接收孔径;NA为光学系统的数值孔径;τ0为光学系统的红外透过率;D*为红外探测系统的探测率;ω为瞬时视场;Δf为系统带宽;Vs为信号电平;Vn为噪声电平。
智能隐身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
智能隐身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The Sta tus q uo a nd De ve lop me nt of Inte llig e nt Ste a lth Ma te ria ls
■黄亮 姜涛
摘 要:武器装备和人员的隐身对保存战斗力至关重要。智能隐身是隐 身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智能材料是实现智能隐身的决定因素。文章概述了 智能隐身材料的研究现状,并对可见光、红外、雷达智能隐身材料和智能蒙 皮做了简要的介绍,最后对智能隐身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武器装备在不同环境下的伪装要求,采用导电 高分子电致变色涂层(聚苯胺 / 聚二苯胺涂层) 使武器装备表面涂层既呈现不同的可见光迷彩 伪装,同时也可利用其红外发射率不同而达到 夜间或白天红外伪装的目的。
对于有源热源而言,其产生的热量不易散 发,目标高温区极易被敌方的红外探测器探测 到。热电转换材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热 电转换材料利用热电晶体的 Peltier 效应,可以 对高温物体进行制冷,基本原理如图 2 所示。p 型和 n 型半导体的一端与导体相连,可以组成 一个热电偶。在电能驱动下,两种载流子流向热 端,于是,在两种半导体材料的两个接点处形成 温差,产生制冷效果。用热电材料制造的热电转 换装置具有无运动部件、无污染、无噪声、无磨 损、免维护、对形状大小和使用条件的限制小、 适用面广等突出优点,由此可见其作为热红外 隐身伪装材料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关健词:智能隐身材料 智能蒙皮 中图分类号:E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4547(2008)03- 0007- 05
隐身的根本目的是尽可能的降低目标和背景的可探测特征的差别,使两者一 致或接近。然而,相对于目标而言,背景是十分复杂并且不断变化的,所以使用一成 不变的隐身技术手段很难做到这一点。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人们提出了智能材料 的概念。智能材料是一种能从自身表层或内部获取关于环境条件及其变化信息,进 行判断、处理和做出反应,以改变自身结构与功能并使其很好地与外界协调,具有 自适应性的材料系统。智能材料的问世,标志并宣告了第五代新材料的诞生,在武 器装备隐身化和新军事变革的大背景下,智能隐身材料也因此得到了各国的高度 重视。
高分子材料在智能隐身技术中的应用
高分子材料在智能隐身技术中的应用引言随着军用探测技术的迅速发展,军事目标面临着各种雷达探测系统、红外探测系统以及光学观测系统日趋严重的威胁,导弹技术的发展使目标几乎处于“被发现即等于被命中摧毁”的程度,因此,提高军事目标的生存能力,降低被探测和发现的概率,对于现代战争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O世纪80年代末,美国和日本科学家首先提出了智能材料的概念【1】。
,智能材料是一种能从自身表层或内部获取关于环境条件及其变化信息,进行判断、处理和反应,以改变自身结构与功能并使其很好的与外界协调,具有自适应的材料系统,在武器装备隐身化和新军事变革的大背景下,智能隐身材料的研究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
区别于传统的外加式隐身和内在式雷达波隐身思路设计,为隐身材料的发展和设计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是隐身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2】,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以其可在微观体系即分子水平上对材料进行设计、通过化学键、氢键等组装而成具有多种智能特性而成为智能隐身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本文简述了高分子材料在雷达波、红外、可见光智能隐身方面的应用和研究情况。
雷达波智能隐身材料雷达是迄今为止最主要和有效的远程电子探测设备,随着雷达技术的改进和发展,现代雷达对各种军用目标构成了致命的威胁,雷达波隐身仍然是目前隐身技术发展的重点,雷达波智能隐身是雷达波隐身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据报道,用智能纤维增强的一种导电聚合物作为隐身的结构材料在雷达波智能隐身中已得到应用,不仅降低了雷达散射的截面,而且使飞机的质量减轻50%,并对声波也具有良好的隐身效果。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研制的一种成分PANi.HBF4,PEO(poly—ethylene—oxide),银:(12%,质量分数)和AgBF (12%,质量分数)的导电聚合物【3】,对于含40%PANi.HBF 的导电聚合物,该导电聚合物能够作为动态自适应雷达吸波材料,其本质在于对其施加电压后其电磁参数可以调节,其原理是一旦对导电聚合物施加电压后会发生如下反应:其中左边易导电,右边不易导电,施加电场后向易导电的方向发展。
装甲车辆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装甲车辆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简述了装甲车辆红外隐身的机理,分析了装甲车辆红外隐身的基本措施,综述了国内外装甲车辆红外隐身技术的研究现状,概括了新型红外隐身材料的发展,指出装甲车辆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研制多功能涂料、发展复合型隐身材料、开发新型智能隐身系统、加强多种隐身技术的综合。
0 引言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红外侦察、瞄准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光电成像卫星可获得分辨率为0.1 m的可见光图像和红外图像,并可在全暗的条件下拍摄地面目标,特别适于监视坦克、装甲车辆、机动式弹道导弹的动向。
精确制导武器的大量使用,使杀伤手段向“发现即命中”方向发展。
不被发现成为生存第一要素,要提高军事目标的生存能力,就要降低被探测和发现的概率。
各国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中,红外(含热寻的)制导占了60 %,使各种军事目标和武器装备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以降低装备红外特征和削弱敌方红外探测效能为宗旨的红外特征抑制技术,受到了世界各国军事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并迅速发展。
装甲车辆是机械化部队的主要装备,在未来高科技战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红外探测技术,尤其是红外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装甲车辆红外辐射特征抑制技术研究已经成为热点之一[1-3]。
文中对装甲车辆红外隐身主要技术进行了综合评述,介绍了新型隐身材料,并探讨了装甲车辆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1 装甲车辆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红外线(0.78~1 000 μm)与物体温度密切相关,具有波长长,穿透大气烟雾的能力强,能揭示常规伪装的特点,在军事上倍受关注。
大气的红外窗口为1~2.7 μm、3~5 μm、8~14 μm,大部分探测器工作波长都集中在这3个波段内,其中,红外制导用的探测器工作波段在3~5 μm,热成像系统的工作波段则扩展到8~14 μm[4]。
装甲车辆红外隐身技术就是对装甲车辆进行处理,设法减少或消除装甲车辆与背景之间的亮度差别或温度差别,使装甲车辆与背景的红外线特征相适应。
红外隐身技术在无人机上的运用
红外隐身技术在无人机上的运用作者:王伟宇来源:《无线互联科技》2015年第03期摘要:当前,无人机在军事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各国对其隐身能力也越来越重视。
文章从红外隐身设计入手,从降温、遮挡以及应用低发射率材料等方面对红外隐身技术在无人机上的运用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红外隐身技术;无人机随着智能探测技术和精确制导武器的不断发展,作战飞机的生存能力越来越低,已经满足不了空中探测和作战需求,因此,发展生存能力更高,应用性更强的无人机就显得十分必要。
为了确保不被敌人探测技术发现,潜入敌区顺利执行作战任务,除了要有效躲避雷达探测之外,还应该通过降低自身红外辐射的方式来躲避敌人红外探测仪器的探测。
在无人机飞行过程中,其红外辐射会不断发生变化,如果不对其进行实时、有效处理,很容易被敌人红外探测仪器所发现,进而暴露目标,导致任务无法顺利执行甚至是直接被敌人击落。
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躲避红外探测仪器的探测,就需要对无人机进行红外隐身设计。
1 应用于无人机中的常见红外隐身技术1.1 降温技术红外辐射实际上就是热辐射,通过降温,能够有效降低无人机的红外辐射,进而达到躲避红外探测仪器,当前,在无人机红外隐身设计中,常用降温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蒙皮技术,一种是排气系统处理技术。
1.1.1 蒙皮技术蒙皮技术指的是无人机隐身设计中,通过采取相应的抑制措施来对无人机机体外表、发动机舱以及环控系统等热影响区的温度进行有效控制,进而达到降低无人机温度,减少红外辐射的目的。
当前,常用抑制措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层流抑制,一种是主动冷却抑制。
1.1.2 排气系统处理技术排气系统降温处理主要包括两种方法:一种是采用喷管腔体进行降温,一种是采用喷流进行降温。
采用喷管腔体降温技术时,应该采用狭缝、气膜以及冲击冷却等相关技术对无人机发动机的中心锥、喷管侧壁以及直板等部件进行表面降温处理,进而达到降低无人机红外辐射的目的。
采用喷流技术时,主要是通过对二元喷管、s弯喷管、喷管出口锯齿以及波瓣混合器等进行合理设计,对喷管内涵和外涵气流以及喷流和大气的掺混进行强化,进而达到降低无人机机体温度,减少红外辐射的目的。
基于辐射对比度的变发射率舰船的红外隐身研究
基 于 辐 射 对 比 度 的 变 发 射 率 舰 船 的 红 外 隐 身 研 究
夏 舸 杨 立
( 海 军 工 程大 学 动 力 工 程 学 院热 工 教 研 室 ,湖北 武 汉 4 3 0 0 3 3 )
e ic f i e n c y o f t h e i n f r re a d s t e a l t h y c o a t i n g wi t h a c h a n g e d e mi s s i v i t y i s i mp r o v e d g r e a t l y .I t c a n me e t t h e a l l — we a t he r i n ra f r e d s t e a l t h r e q u i r e me n t o f a t a r g e t ba s i c a l l y . Ke y wo r d s : s e a t a r g e t ; i n ra f r e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 r a d i a t i o n c o n t r st a ; a v e r a g e e mi s s i v i t y; e l e c t r o c h r o mi c
o b t a i n e d b y c a l c u l a t i n g a n d a n a l y z i n g t h e i n ra f r e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mo d e l s o f t he t a r g e t a n d b a c k g r o u n d. A me t h o d f o r c h a n g i ng t h e a v e r a g e s u r f a c e e mi s s i v i t y o f a t a r g e t b y u s i n g e l e c t r o c h r o mi c ma t e r i a l s i s p r o po s e d. Co mpa r e d wi t h t he c o mmo n i n f r a r e d s t e a l t h y c o a t i n g wi t h a i f xe d e mi s s i vi t y ,t h e s t e a l t h y
二氧化钒在红外伪装隐身技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17年第36卷第11期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4099·化 工 进展二氧化钒在红外伪装隐身技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嵇海宁,刘东青,张朝阳,程海峰,杨力祥(国防科技大学新型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073)摘要:二氧化钒是一种具有热致相变性质的功能材料,其相变温度接近于室温,在相变温度处发生金属-绝缘体转变并伴有电阻率和红外发射率的突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潜在的应用前景。
本文综述了二氧化钒的热致相变特性和相变温度的调控方法。
基于二氧化钒可以主动降低红外发射率,控制自身红外辐射强度,总结了二氧化钒薄膜和粉体在红外伪装隐身中的研究进展,并对二氧化钒用于红外伪装隐身情形进行了模拟分析。
最后提出了制备高纯单相二氧化钒纳米粉体、增加二氧化钒涂层的热致变发射率突变量、系统研究二氧化钒的中远红外特性以及实现可见/红外兼容伪装等方面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二氧化钒;相变;红外;伪装隐身中图分类号:TB3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7)11–4099–07 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17-0243Application advances of vanadium dioxide in infrared camouflage andstealth technologyJI Haining ,LIU Dongqing ,ZHANG Chaoyang ,CHENG Haifeng ,YANG Lixiang(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Advanced Ceramic Fibers and Composites Laborator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Hunan ,China )Abstract :Vanadium dioxide is a thermochromic functional material that undergoes a reversible metal-insulator phase transition at near room temperature. This phase change is accompanied by a marked change in resistivity and infrared emissivity. Vanadium dioxide materials are of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 prospects. Thermochromic properties of vanadium dioxide and the regulation of its 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are reviewed. Since the infrared radiation intensity of vanadium dioxide could be controlled by reducing its infrared emissivity actively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vanadium dioxide thin films and powders in the infrared camouflage and stealth technology are summarized. Besides ,tha application of vanadium dioxide for infrared camouflage stealth is also simulated and analyzed. Finally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preparation of high purity single phase vanadium dioxide powders ,the increase of thermally induced emissivity changes of vanadium dioxide ,c 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mid-IR and far-IR characteristics ,and visible/infrared compatible camouflage will be the trends of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vanadium dioxide ;phase change ;infrared ;camouflage and stealth在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局部战争中,通过信息对抗争夺制信息权如同以往夺取制空权、制海权一样,成为现代战争的焦点,而侦察监视与伪装隐身日益成为信息对抗的矛和盾[1]。
高分子材料在军事隐身领域的应用
高分子材料在军事隐身领域的应用冷家库.应用化学0802班08号学习了精细高分子这门课程,使我的知识又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老师的和蔼可亲和对我们这些学生的包容让我们感动。
作为班长的我,无论是为老师还是为班级肯定有做的不足的地方,也借这次机会,我代表全班23名同学向老师道歉:老师,您真的辛苦了!我们非常开心的和老师一起完成了这门课的教学计划。
但是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因为没有考试,最终的卷纸只是一份论文,但是做下来才发现,原来这份“卷纸”是那么难做、不容易完成,而让我学到的只是更是受益匪浅,因为论文不限题目,所以给了我更大的发挥空间,我写的东西是我喜欢的,是我感兴趣的,我提出的设想也是经过我处心积虑的思考的,所以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我也是快乐的,收获也是不可言喻的。
在这篇论文中我提及了少数的几种主流材料在军事隐身技术中的应用,主要论述了导电高分子材料和智能高分子材料在军事隐身领域的应用,以及国内外的发展水平和各种材料的发展前景。
综述随着军用探测技术的迅猛发展,军事目标面临着各种雷达探测系统、红外探测系统以及光学探测系统的威胁,由于探测系统的日趋精确和导弹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目标几乎处于“被发现即等于被命中摧毁”的程度,因此,提高军事目标的生存能力,降低被探测和发现的概率,对于现代战争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隐身技术成为了提高武器系统生存、突防,尤其是纵深打击能力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集陆、海、空、天、电、磁六维一体的立体化现代战争中最重要、最有效的突防战术技术手段,并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2】。
例如B-2隐身轰炸机(美国诺斯普罗公司)大量采用石墨碳纤维材料、锯齿状雷达散射结构、蜂窝状雷达吸波结构、雷达吸波材料涂层,并采用了新型的飞翼气动外形,没有平尾、翼身融合技术,以求达到最佳隐身效果【3】。
现有的隐形材料有很多种类,也各有其长处和缺点,在这篇论文中作者对各种材料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和罗列,可以给隐身材料的设计者提供有价值的、真实的、具有说服力的、来源可靠的数据,如果真的能达到这个目的,那么无论我的最终成绩是什么,我都是成功的。
电致变色材料的应用
电致变色材料的应用摘要:电致变色材料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在现代国防科技上的地位越来越重,因此在本文中主要介绍电致变色材料在红外发射器件、智能电致变色涂层、电色储存器件、智能电致变色织物的应用。
从而使人们更多的对电致变色材料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电致变色材料导电聚合物应用性能电致变色(Electrochromic,EC)是一种光学性能可变换的变色,一般指材料在外电场或电流作用下发生可逆的色彩变化,直观地表现为材料的颜色和透明度发生可逆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是连续可调的,即材料的透过率、吸收率、反射率三者比例关系可调[1]。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致变色材料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变是制备大面积、可动态变化(如快速切换响应、可自动智能控制)的电致变色材料和红外发射器件在军工、航空航天、工业检测与监控、医疗卫生、核反应堆保护、石油化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广泛应用[2]。
1 红外发射器件的应用导电高分子(CPs)电致变色材料,由于对中红外和远红外具有固有的红外发射特性,可制备成新型红外发射器件(IR emittance devices)比半导体红外发射材料(如WO3)和器件具有更多优异性能。
目前,CPs 电致变色材料已成为红外发射率变化和红外反射率变化最大的材料,而且具有分子结构可以设计、制造成本低、发射红外频谱宽、加工成型工艺方便等显著优点,因而在未来航天航空红外控制和军事红外伪装、工业红外检测与监控、医疗卫生等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美国陆军采用导电高分子电致变色材料应用在士兵服装上,使敌方在夜间不能探测发现;同时,根据舰船、坦克、车辆在不同环境下的伪装要求而采用导电高分子电致变色材料,使武器装备表面涂层既呈现不同的可见光迷彩伪装颜色,同时也可利用红外发射率不同而达到夜间和白天红外伪装的目的;美国空军将CPs电致变色材料作为热敏红外控制器件应用在微型间谍通讯卫星[3];美国军方已将CPs电致变色材料成功应用在对敌方红外制导导弹的红外发射干扰器中。
自适应红外隐身技术研究进展
2 0 1 3年 第 3 2卷 第 1 0期
传感器 与微系统 ( T r a n s d u c e r a n d Mi c r o s y s t e m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
5
自适 应 红外 隐身 技 术 研 究 进 展
李佩 青 ,田 英 ,曹嘉峰 ,陈婷 婷 ,熊继 军 , 丑修 建
干扰能力强 、 适 应能力强 、 可全 天候工作 、 可随环境灵活变化等特点 。重点介绍 了以电致变温/ 电致变 发射 率 材料为核心单元器件 的 自适 应红外隐身系统 的隐身原理与 实现方法 , 系统论述 了国 内外 自适 应红外 隐 身技术 的发展现状 , 并展望 了该技术 的未来 发展趋势 。 关键词 :自适应红外 隐身 ; 电致 ; 变温 ; 变 发射 率 中图分类号 :T N2 1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 - 9 7 8 7 ( 2 0 1 3 ) 1 0 - 0 0 0 5 - 0 4
i n t r o d u c e d . S t a t e — o gt h e — a r t o f i fr n a r e d a d a p t i v e s t e a l t h t e c h n o l o g y i s s u mma i r z e d a n d f u t u r e d e v e l o p i n g t e n d e n c y i s p r o s p e c t e d . Ke y wo r d s :a d a p t i v e i fr n a r e d s t e a l t h;e l e c t r o l u mi n e s c e n c e ;v a r i a b l e t e mp e r a t u r e ;v a r i a b l e e mi s s i v i t y
飞机红外隐身技术研究_宋新波
于 CO2 的辐射比 H2 O 大得多, 所以热喷流的辐射可 看作是 喷 流 中 CO2 的 辐 射。 这 种 辐 射 集 中 在 以 4. 3 μm 为中心的很窄的波段内, 处在第 2 个大气窗 口范围。有资料表明, 喷管外的喷流红外特征是发 但喷管的红外辐射仅限 动机红外特征的 10% 左右, 于飞机的后半球, 而排气尾焰可以向后喷出几十米 甚至上百米, 其红外辐射可以从飞机的前半球观测 到。对敏感波段在 3 ~ 5 μm 的红外制导导弹来说, 排气尾焰的热喷流辐射是进行导弹迎头攻击的唯一 导引信息。 2. 3 飞机蒙皮气动加热 飞机在大气中作高速运动时, 气流的动能使蒙 速度、 高度和 皮发热。蒙皮温度与飞机的气动外形、 大气条件等因素有关。 飞行器在飞行时, 附面层内 [2 ] 阻滞气流的恢复温度 T r 可按式( 1 ) 确定 : T r = T1 1 + r
(
k -1 2 Ma 2
)
( 1)
T1 为计算点附面层外边界的空气参数; M a 为 式中, k = 1. 4; 对于空气, 飞机飞行的马赫数; k 为比热比, r 为恢复系数, r = 0 . 85 , r = 0 . 88 ~ 层流时, 紊流时, 0 . 90 。飞机蒙皮温度的计算是一个瞬态热传导和对 在热平衡的情况下, 蒙皮温度与恢复 流换热的过程, 。 11 km ( 温度接近 在 高 空 同 温 度 ) 航 行 的 飞 机, M a = 2 时, 恢复温度为 370 K; M a = 4 时, 恢复温度高 840 K 。 、 、 达 在机头 机翼 尾翼前缘部分由于紊流作 用温度会比以上计算温度略高。 对于典型的超音速战斗机而言, 飞机机体蒙皮 峰值波长在 7. 3 ~ 10 μm 温度在 300 ~ 400 K 之间, 之间, 位于第 3 个大气窗口之内。 飞机蒙皮的温度 但由于有效辐 虽然比喷管及尾喷流的温度低得多, 射面积大, 辐射强 度 仍 然 相 当 可 观, 一 般 在 500 ~ [3 ] 800 W / sr 变化, 有时甚至超过喷管辐射强度 。
简议红外隐身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简议红外隐身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1引言随着红外探测技术和红外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飞机、坦克等军事目标要想在日益复杂而恶劣的战场环境中具有足够的生存力,必须采用包括红外隐身在内的各种隐身技术来降低自身被探测的概率。
为此,以降低目标红外辐射强度和削弱敌方探测效能为宗旨的红外隐身技术受到了各军事强国的重视。
本文就红外隐身原理、红外隐身材料、红外隐身技术的军事应用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2红外隐身技术概述红外隐身技术主要是通过减小或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来降低红外探测系统对目标的探测概率。
具体措施包括改进热结构设计,对主要发热部件进行强制冷却,表面涂覆红外隐身材料,使用红外伪装和遮蔽等。
2.1红外隐身的基本原理在实际的红外探测过程中,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通过大气传输才能到达红外探测器。
大气传输过程中红外辐射会因波长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衰减,通常把大气衰减较少的波长区域称为大气窗口。
大气的红外窗口有以下3个波段:短波1~2.5mu;m、中波3~5mu;m、长波8~14mu;m,红外辐射在这3个波段以外基本上是不透明的,目前使用的红外探测器大都工作在这3个波段内。
根据这一特点,可以采用合适的材料作为表面涂层,调节己方军事目标的红外辐射波段至大气窗口之外,使得对方红外探测器无法探测到己方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
2.2红外隐身的主要技术措施综合以上红外隐身原理分析可知,常见的红外隐身方法主要包括:(1)改变目标红外辐射传输路径;(2)改变目标红外辐射特性;(3)降低目标红外辐射强度;(4)进行光谱转换。
2.2.1改变目标红外辐射传输路径改变红外辐射传输路径主要是改变目标周围大气的光谱透过率,以达到屏蔽和对红外探测器干扰的作用。
烟幕以其较好的经济性和较高的实用性在海上军事舰艇红外隐身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烟幕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在空中施放气溶胶微粒,改变电磁波介质传输特性,实施对光电探测、观瞄和制导武器系统的干扰。
在红外方面其隐身作用机理主要是:(1)使得目标周围大气路径上充满烟幕微粒,对物体红外辐射产生强烈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削弱红外侦察和制导系统中红外探测器接收信号的强度,使之无法成像;(2)烟幕本身可以发出更强的红外辐射,覆盖目标及背景的红外辐射,使红外探测设备只能探测到一片模糊影像。
电致变发射率材料在红外隐身技术中的应用.
电致变发射率材料在红外隐身技术中的应用摘要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主要受温度和发射率影响,因而调节目标发射率已成为红外隐身技术的重要手段。
电致变发射率器件具有发射率调节范围广、变发射率速率快、稳定性好等优点,在红外隐身技术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介绍了电致变发射率器件的应用机理,重点综述了WO3、聚苯胺、聚噻吩及其衍生物三种电致变发射率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电致变发射率器件的实用化情况。
关键词电致变色可变发射率材料WO3聚苯胺Applications of Electrochromic-based Variable Emissivity Materials in Infrared Stealth TechnologyInfrared rad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rget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emissivity and temperature, emissivity modulation has been applied as a significant method in infrared stealth technology. Electrochromic-based variable emissivity devices have presented broad potential in infrared stealth technology field due to their numerous advantages such as large emissivity modulation range, fast switching rate, and superior stability. In this paper, the applied mechanism of electrochromic-based variable emissivity device has been introduced,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lectrochromic-based variable emissivity materials, especially tungsten oxide, polyanilines and polythiophenes have been reviewed in detail. In the last part, the practical development of these devices has been concluded.Keywords: Electrochromism; Variable Emissivity Materials; Tungsten oxide;Polyaniline1引言近年来,随着红外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红外隐身技术已成为地面和空中目标必不可少的隐身防护技术[1-3]。
红外发射率可变材料在航天器热控技术中的应用
温 度较 低 时 , 呈金 属 态 , 发射 率 低 , 向外 辐 射 的热 量少 ; 随着 温 度 的上 升 , 射率 逐 渐变 大 ; 发 当温度 升高 到相变 温度 时 , 生 由金 属 态 向绝 缘 态 的相 发 转变 , 发射率 迅速 增大 , 向外辐 射 的热量也 大 幅增
加 。这 样就 可 以通 过改 变 自身的红 外辐射 特性来 主动控 制航 天器 的温度 。 日本对 钙钛 矿 型锰 氧 化 物 的研 究 较 为 成 熟 。
掺 杂锶和 钙 的锰 酸镧 是一类 研究得 较 多的钙钛 矿 型 红 外 发 射 率 可 变 材 料 , S¨ 或 c ¨ 替 代 用 r a
L Mn 晶体 中部 分 的 L ¨ , 形 成 具 有 特 殊 磁 a O a 则 学性 能 和相变 性 能 的掺 杂锰 酸 镧 , 制 掺 杂量 可 控 实 现此类 材料 从 金 属 态 到 绝缘 态 的转 变 ( I 。 M T)
5  ̄ 因此 , 0C, 必须 采用 有效 的热控 技术 。 目前 的
热 控技 术 主要 有热 控 涂层 、 叶窗 、 射 换热 器 、 百 辐 热 管等 , 但存 在如 下缺点 : 积和 重量 大 、 耗多 、 体 能 存 在复 杂的 机 械 移 动 装 置 j 。随 着 航 天 技 术 的 快 速发 展 , 别是 微 小 卫 星 和 纳米 卫 星 等 微 型航 特
LUD nqn , H N a eg Z E ew i Z A G C ay n I og i C E GH in , H NGW n e, H N hoa g g f
( ol eo eopc n ae a nier g a oa Un esyo e neT cn l y h nsa 10 3, hn ) C lg f rsaea dM t l E g e n ,N t nl i ri fD f s ehoo ,C agh 0 7 C ia e A i r s n i i v t e g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致变发射率材料在红外隐身技术中的应用摘要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主要受温度和发射率影响,因而调节目标发射率已成为红外隐身技术的重要手段。
电致变发射率器件具有发射率调节范围广、变发射率速率快、稳定性好等优点,在红外隐身技术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介绍了电致变发射率器件的应用机理,重点综述了WO3、聚苯胺、聚噻吩及其衍生物三种电致变发射率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电致变发射率器件的实用化情况。
关键词电致变色可变发射率材料WO3聚苯胺Applications of Electrochromic-based Variable Emissivity Materials in Infrared Stealth TechnologyInfrared rad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rget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emissivity and temperature, emissivity modulation has been applied as a significant method in infrared stealth technology. Electrochromic-based variable emissivity devices have presented broad potential in infrared stealth technology field due to their numerous advantages such as large emissivity modulation range, fast switching rate, and superior stability. In this paper, the applied mechanism of electrochromic-based variable emissivity device has been introduced,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lectrochromic-based variable emissivity materials, especially tungsten oxide, polyanilines and polythiophenes have been reviewed in detail. In the last part, the practical development of these devices has been concluded.Keywords: Electrochromism; Variable Emissivity Materials; Tungsten oxide;Polyaniline1引言近年来,随着红外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红外隐身技术已成为地面和空中目标必不可少的隐身防护技术[1-3]。
红外隐身技术是指能够将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与背景环境相融合,降低目标红外波段可探测性的技术。
通常,目标的红外辐射主要由温度和发射率所决定,目标的温度或发射率越高,其红外辐射特性越强[4]。
因此,为消除目标与背景的红外特性差异,实现目标与背景间的融合,控制目标发射率对红外特性进行调节是主要的红外隐身技术措施之一[5]。
目前,控制发射率的措施主要是通过选择特定的发射率材料等进行实现,属于静态的红外隐身技术,当环境背景发生变化时,目标的辐射特征可能与变化后的背景辐射不一致,使原本与背景融合较好的目标出现暴露,从而严重威胁到目标的战场生存能力[6]。
可变发射率材料是指可通过外界场(如电场、温度场等)的作用实现对发射率可控的材料,因而具备一定的与环境背景变化相适应的能力,实现目标的红外动态隐身[7]。
目前,研究较多的可变发射率材料主要有热致变色类与电致变色类两种,热致变色类主要有钙钛矿掺杂锰酸盐类和二氧化钒,电致变色类主要有三氧化钨(WO3)、聚苯胺(PANI)以及聚噻吩及其衍生物等[8-10]。
电致变发射率材料的应用方式为电致变发射率器件,图1为电致变发射率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当在低发射率电极层上施加电信号后,变发射率材料层会产生相应的发射率调节。
与热致变色类相比,由于施加的电信号简单连续可控,从而可实现变发射率材料的发射率连续调节,另外电致变发射率材料的发射率调节范围可达到0.1~0.8,远高于热致变色类,因此电致变发射率器件已成为目前红外动态隐身技术的研究热点,美军也期望在下一代隐形飞机上采用这种红外动态隐身技术。
此外,在航天器热控上,电致变发射率器件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11]。
图1 电致变发射率器件的结构示意图本文首先从电致变发射率器件的应用原理出发,着重论述了电致变发射率材料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该类材料在红外隐身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所面临的问题。
2电致变发射率器件的应用原理电致变发射率材料是指材料的发射率特性能够在外加电位作用下发生可逆、稳定变化的一类材料[12,13]。
电致变发射率材料的应用方式为电致变发射率器件,主要由七层材料组成,如图1所示,其核心功能层为电致变发射率材料层,用于控制发射率的变化范围,与传统的透过型电致变色器件不同,由于目标红外辐射特性受表面状态影响较大,为保证发射率调节作用,电致变发射率材料层应处于器件表层;电极层主要用于承载与传导,兼具一定的调节发射率范围作用,另外为确保电致变发射率材料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电极层需能够透过注入与抽出材料的离子,因此电极层应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电解质层则主要为氧化还原反应过程提供掺杂离子;对电极层则用于接受变色过程中反向传输的载流子,以提高器件的使用寿命;表面的辐射透过层主要用于保护电致变发射率材料。
以聚苯胺(PANI)作为电致变发射率材料层为例,当外界施加正电压信号后,电解层中的负离子注入PANI主链中使其发生氧化,形成单极化子和双极化子,造成带隙降低,吸收光谱发生红移,同时也伴随着PANI发射率的变化[14]。
由基尔霍夫定律以及吸收反射透过定律可知,一般材料的发射率与对应的吸收率相等,吸收率、反射率、透过率之和为一,材料在具有高的发射率的同时会表现出较低的反射率和透过率,反之亦然[4]。
对应用于红外隐身技术的变发射率材料而言,当发射率降低时具有较高的反射率能够显著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与高发射率状态结合,实现对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大的调节。
虽然电致变发射率材料能够改变自身的发射率特性,但大量的研究发现,目前常用的几种电致变发射率材料如三氧化钨、聚苯胺等在处于低发射率状态时,亦具有较高的红外透过率而不是较高的反射率,从而能够透射出内部电极层的红外辐射特性,当内部电极层具有较高的发射率时,电致变发射率材料无论处于高或低发射率状态时,相应的器件均表现出高的发射率状态,无法对目标实现红外辐射特性调节[15]。
因此,内部电极层需具有较低的发射率和高的反射率,通常选用的基底电极层为多孔金电极。
总体而言,当电致变发射率材料处于高发射率状态时,器件处于高吸收高发射状态,而当材料处于低发射率状态时,器件主要显示出内部电极层的低发射高反射状态,实现对目标红外辐射特性的调节。
3电致变发射率材料电致变发射率材料作为电致变发射率器件的核心功能层,主要分为无机和有机两类。
目前无机类研究较多的是三氧化钨(WO3),有机类主要是导电高分子材料,包括聚苯胺(PANI),聚噻吩及其衍生物等。
3.1 三氧化钨(WO3)WO3是最早发现也是研究最为广泛的电致变发射率材料,其不仅具有良好的变发射率性能,同时也表现出优异的可见光变色能力[16]。
因此,基于WO3的电致变发射率器件可以同时通过控制自身发射率变化以及外界辐射如太阳光的反射来影响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实现目标的红外隐身效能。
国外大量的研究机构进行了WO3电致变发射率器件的研究和实用化工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属于美国的Eclipse Energy Systems公司开发的EclipseVED TM系列产品[17]。
EclipseVED TM电致变发射率器件的能耗仅为0.1mW/cm2,重量5g/cm2,在8µm处的最大发射率变化达到0.9,器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与武器装备实现有效的结合。
图2为相关产品的变发射率曲线以及光学红外图片,可以看到器件具有明显的红外辐射调控性能,当WO3处于低发射率态时,器件的红外辐射强度要远低于高发射态器件[18]。
图2 EclipseVED TM的变发射率曲线和光学红外照片国内虽然有较多课题组进行WO3薄膜的制备以及电致变色性能研究,但主要集中于可见光波段,应用背景也是智能窗等民用领域,对其变发射率性能研究少之又少[19]。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Yao Li等通过模版法合成了纳米有序的WO3薄膜,实现了薄膜的近红外电致变色性能的提高[20]。
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的路远等人通过磁控溅射的方法制备了发射率变化范围为0.2左右的WO3薄膜[21]。
目前,国内和国外在WO3变发射率研究上还具有非常大的差距,虽然WO3具有变发射率范围高、耐候性好等优点,但其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变发射率速率慢的缺点仍然制约着其发展。
3.2 聚苯胺(PANI)聚苯胺具有发射率变化范围广、变化速度快、材料价格低廉、制备简单且寿命长等优点成为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电致变发射率导电聚合物之一,其分子结构式为:y值的大小表示聚苯胺的氧化还原程度,当y=0时,聚苯胺处于完全的还原态,其发射率处于较低状态,当y=1时,聚苯胺处于完全的氧化态,具有较高的发射率。
通常聚苯胺难以达到完全的氧化还原态,因此其发射率调节范围处于两者之间。
美国的Ashwin-Ushas公司对聚苯胺电致变发射率性能的研究代表着该领域世界最高水平,所制备的电致变发射率器件经过NASA航天热控、以及美国陆军地面伪装等试验论证,器件的下一步实用化已提上议程[22]。
图3所示为其所制备的电致变发射率器件实物图以及相应的变发射率性能测试曲线,可以看到,器件的厚度仅为1mm左右,发射率调节范围可以达到0.5以上,并且器件具有柔性结构可折叠不影响性能,重量仅为1.2kg/m2,因而能够很好的附着于目标表面而不影响性能[23]。
图3 美国的Ashwin-Ushas公司制备的PANI电致变发射率器件实物图以及变发射率曲线由于PANI电致变发射率器件在军事隐身、航天热控方面的巨大应用潜力,国内军工单位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国防科技大学谢凯老师课题组,通过在金多孔电极上电沉积均匀致密的PANI薄膜,并改进沉积工艺,实现了柔性器件在3~5µm和8~14µm 波段的发射率调节范围分别达到0.3和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