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输入与输出的阶段,《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领教育改革发展,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这个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输入与输出的阶段,《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领教育改革发展,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这个教育改革主题为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景观环境质量要求不断增长,景观环境成为展现城市综合实力的标准之一。
景观设计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但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毕业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没有达到要求,因此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及创新迫在眉睫。
1课程现状分析
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立足于大的工科院校背景之下,其景观设计课程以"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专业能力核心课程+实践课程";三大版块为结构的课程体系,包括从小尺度的《小型空间景观设计》到中观尺度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再到宏观尺度的《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等核心课程以及《地域文化考察》等实践课程,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景观设计类课程需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
目前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类课程教学仍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教学存在脱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1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都是艺术类招生在造型能力和图面表现方面具有优势,大部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在景观设计课程中前半部分的理论知识讲授沿用教师仍然采用意向输出的教学模式,不仅课堂效果得不到体现还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后半部分的课程实践环节通常是在理论之后分开进行,普遍造成理论授课时学生缺乏对知识实际应用的了解感到枯燥,而实践课程中又因对先前习得理论知识的遗忘而对实践的要点和方法领悟出现偏颇。
1.2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
传统填鸭式的理论教学模式易导致多数学生形成单向接收知识的思维惯性,长时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索性。
理论讲授重设计原理,过于强调设计规范、空间布局、构图美学等内容,缺乏对学生人文思想的积累、基地现状的调研、分析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出现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差的问题,使做出的设计不能真正为地方服务。
1.3课程考核与评价缺乏过程性
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重图纸表达,轻过程把控已是常态,这种缺乏过程性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有效地考核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且容易导致学生就业后难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学生轻视课题作业过程,设计缺乏思维推导及理论依据扎根不足,加之方案交流和汇报不及时,导致最后提交的课题作业常常是徒有其表缺乏内涵,课程结束后学生难以系统地掌握设计方法及创新性思维没有得到系统培养。
课程考核应严格把控课题设计的前期、中期、后期及调研与汇报各阶段成果,改变一门课程以完成一套完整的作业为目标的考核现状,导致部分学生避重就轻,形式化课程目标。
基于此,在国家创新政策的大力推进下,高等教育教学提倡教学应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发展趋势为实践服务,具有更强的政策性与时效性。
针对以上问题对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与教学现实意义。
2课程改革目标
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课制宜采取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结合,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性与创新性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能力及对设计场地的人性化关怀,实现具有社会效益的教学成果。
3课程改革主要内容
3.1优化课程教学模块
前期理论教学过程中以实际工程项目导入景观课程教学做到有的放矢,课题实践部分根据设计内容与设计深度决定学生团队人数及人员安排,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既分工又协作,各司其责,促成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思维碰撞。
由团队模式进行课题项目前期调研与分析,绘制概念方案并通过一定时段的小组讨论、师生讨论与场地复核之后对方案进行推敲、细化、扩初设计。
为了更直观的展示设计方案,有条件的可以采用三维技术,利用3D打印,虚拟落成项目,其间注意对施工图中各部分的尺度关系及细节进行重点推敲,使学生真正感受项目落成的喜悦,运用试错的实验教学方式不断优化设计细节,最后将课题设计成果与甲方及年级组专业教师进行汇报交流。
通过优化课程模块,从传统、单一的知识点向综合的面扩展,将理论内容与课外实践项目调研相结合,在接受知识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综合学习能力,创新课程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模块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沟通及相互学习的能力,
强调课程实践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在交流讨论与经验分享中,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性,达到课堂效果最优化。
3.2创新教学模式
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相结合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景观设计中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
课程改革中教师采用以实际课程中的问题作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围绕课题项目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及讨论,通过对实际课题问题的探索学习及思想交流让学生建立对待问题的自主认知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及表达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有效渗透到课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上,达到理论对实践的有效引导,实践对理论的二次强化作用。
在课程实施之前,授课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发布理论学习资料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教师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学习与思考,学生就问题可以通过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查找文献等多种方式探索对相关课题问题的合理有效解决方案,最后教师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有利于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实践调研阶段采用团队合作模式,根据课题的内容难易程度及工作量大小决定小组成员人数及分配方式,在"确定调研内容--实施调研--修正调研内容--小组汇报--分析总结";的实践过程中对实际设计项目进行场地感知、设计内容及实施方式的了解,熟知项目从设计到落地的具体过程,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教学评价体系过程化
景观设计相关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平时成绩30%+结课作业70%形式为主,重结果的考核模式导致一部分学生弱化课程学习过程,将重点放在追求结课作业的图面效果上。
因此,完善景观设计类课程评价体系是该方向课程改革重要的环节之一。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建立过程式评价方式,将线上理论学习、线下讨论发言、实践调研报告与汇报、结课作业、考勤等按百分比均纳入考核范围,根据相关课程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方案实施,将课程分为基础知识讲解、基础知识巩固、知识迁移应用及综合考核评价四个环节,建立以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
4结论
环境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在具体的景观设计课程中往往受限于课堂教学的局限与实践经验的缺乏学生作品缺乏落地性和创新性,在具体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将创新思维贯穿到课程教学相关环节中,建立系统的创新思维培养体系,强化了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与教学模式创新化为满足创新驱动战略下的景观设计人才培养需求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J].教育现代化,2017(8).
[2]丁金华.景观学专业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1(4).
[3]邢小宁,于海波,刘君.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大众科技,2013(11).《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教学改革研究》来源:《轻工科技》,作者:唐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