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的应用解剖学

合集下载

耳部应用解剖学

耳部应用解剖学

3、结构
(1)耳廓软骨
耳廓是单块表面覆盖着皮 肤的弹性软骨。它和周 围组织通过韧带和肌肉 相连,是外耳道软骨的 延续。
耳垂以及耳屏与耳轮脚之 间无软骨而以致密纤维 组织充填。
耳轮棘:耳轮前方向上弯 曲处有一突起。
耳轮尾:耳轮的下端向下 延伸。
(2)耳廓的韧带 非固有韧带 前韧带从耳屏和耳轮棘延伸至颞骨颧突的根部。 后韧带由耳甲的后面至乳突的外侧面。 固有韧带 位于耳屏与耳轮间的强纤维束,从前方参与组成外耳道并形成耳
鼓室结构的保护性机制还包括使鼓膜两侧压力相等的咽鼓管,听小骨间关 节的保护性形态及镫骨肌和鼓膜张肌反射性收缩,防止听小骨的突然 和过度的移动。
鼓室或中耳为颞骨内内衬粘膜性性鼓膜的不规则间隙。鼓室内含从鼻腔 经咽鼓管进入的空气。鼓室内有3块可动的听小骨组成的听骨链连接 鼓室的外侧壁与内侧壁,将鼓膜的振动传导至内耳的耳蜗。
耳部应用解剖
颞骨
颞骨 成对,位于颅的两侧,形态结构较复
杂: 上—顶骨;前—蝶骨及颧 骨;后——骨。 由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 和茎突组成。
以外耳门的为中心,分为鳞部、鼓 部、乳突部和岩部等数部
1、鳞部
前:蝶骨大翼; 上:顶骨; 后:乳突; 内:岩部。 外面:颞肌、颞中动脉沟; 内面:脑膜中动脉沟。 *颞线:颧突后根向后的延续 *外耳道上棘:骨性外耳道口的
甲的部分周界;对耳轮与耳轮尾之间的纤维束。 在耳廓的颅面尚有不很明显的纤维束。
(3)耳肌 非固有肌,由耳廓至颅,可使耳廓作为一整体运动;另一为固有肌,连接耳
廓的不同部分。
非固有肌
耳廓前肌是三块肌肉中最小者,为薄的扇形。起自帽状腱膜的外侧缘,其纤 维汇聚止于耳轮棘。牵拉耳廓向前上方。
耳廓上肌为三块肌肉中最大者,也为扇形,起自帽状腱膜,以一扁薄的肌臆 止于耳廓颅面的上部。使耳廓略向上运动。

耳的应用解剖学.160222

耳的应用解剖学.160222

l外耳
耳廓 外耳道 鼓膜
l中耳
l鼓室
l咽鼓管
l乳突
l内耳
l骨迷路
l膜迷路
前庭蜗器
骨半规管 前庭 耳蜗 耳郭
外耳道
乳突 鼓膜 鼓室
咽鼓管
耳廓
外耳道
外耳门至鼓膜,长2.5~3.5cm,略呈“S”形。外1/3为软骨,内2/3 为骨(颞骨)。成人:耳郭拉向后上方。儿童:向后下方。内有耵 聍腺、毛囊、皮脂腺
• 上壁是前庭膜,只有2~3微米。 • 外壁有两个主要结构:螺旋韧带和血管纹;螺旋韧带紧贴耳蜗外
侧壁;内衬血管纹。 • 下壁有基底膜,基底膜上有螺旋器,又称柯替器,是听觉感受器。
柯替器在基底膜上,由毛细胞、支持细胞和盖膜等构成。
耳蜗和蜗管
螺旋器
前庭阶 鼓阶
蜗管
蜗管下壁膜上有螺旋器,能感受声波的刺激 29
耳的应用解剖学
教学目标
• 掌握外耳的解剖结构和标志; • 掌握中耳的组成,鼓室6壁的解剖标志,熟
悉小儿咽鼓管的特点 • 掌握内耳的结构,熟悉耳蜗及前庭结构及
功能特点
听觉系统的组成
1. 外耳 2. 中耳 3. 内耳 4. 听觉 中枢神 经系统
颞骨的解剖
• 乳突部 • 岩部 • 茎突 • 鼓部 • 鳞部
内壁(内耳外壁)
内壁(迷路壁) : 鼓岬, 前庭窗(卵圆窗), 蜗窗(圆窗), 面神经管凸
前壁
• 鼓膜张肌 半管开口
咽鼓管鼓口
颈内动脉管
• 前壁(颈动脉壁):鼓膜张肌半管口、咽鼓管鼓 室口、颈内动脉管
后壁(乳突壁): 上-鼓窦入口
下-锥隆起 内侧-面N管垂直段.
• 后壁(乳突前壁):面N管垂直段、锥隆起(内藏 镫骨肌)、鼓窦入口

《耳的临床解剖学》课件

《耳的临床解剖学》课件

耳部手术
针对耳部疾病如中耳炎 、外耳道炎等进行手术
治疗。
听力康复
为听力障碍患者提供听 力辅助设备如助听器和 人工耳蜗,帮助他们改
善听力。
02
外耳
外耳的解剖结构
01
耳廓
由软骨和皮肤组成,具有收集声 波的作用。
02
外耳道
连接耳廓与中耳的管道,具有传 音功能。
03
耳屏、耳轮、对耳 轮等结构
这些结构有助于固定和保护外耳 。
耳的解剖结构
外耳
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功能是收集声波和导 向。
中耳
包括鼓膜、中耳腔和听骨,主要功能是传音和 增压。
内耳
包括耳蜗和前庭器官,主要功能是感受声音和平衡。
耳的临床应用
听力检测
通过听力测试评估听力 损失程度,为听力障碍 患者提供诊断和治疗依
据。
平衡功能检查
通过前庭功能检查评估 平衡障碍,为眩晕、晕 厥等患者提供诊断依据
乳突
位于鼓室的后方,容纳中耳的 动脉和神经。
中耳的功能
01
02
03
声波传导
中耳通过听骨将声波从外 耳传导到内耳,使我们能 听到声音。
声音放大
中耳的听骨链具有放大声 音的作用咽鼓管和鼓膜的 传音作用,使外耳和中耳 之间的声阻抗得以匹配, 提高声音传导效率。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作用是收集 声音并将其导向中耳。此外,外耳还能过 滤和聚焦声音。
中耳结构与功能
内耳结构与功能
中耳包括鼓膜、听骨和鼓室,其主要功能 是将声音从外耳传导到内耳,并增强声音 的强度。
内耳包括耳蜗和前庭器官,负责将声波转 化为神经信号,然后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 。
平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耳及颞骨的应用解剖及生理学

耳及颞骨的应用解剖及生理学

五部分: 鳞部 、乳突部 、鼓部 、茎突 、岩部
鼓 部
从前上向后方卷曲的四方形簿骨板,它构成外耳道骨部的前、下及后壁的一部分。 (1)鼓沟:内侧端的窄沟,鼓膜附着。 (2)岩鼓裂:鼓索神经、鼓室动脉、静脉通过。 (3)鼓乳裂:该裂内侧投影为面神经乳突段,乳突手术 及面神经手术的解剖标志。 (4)茎突:位于鼓部的下面。 (5)茎乳孔:位于茎突的后面。
乳突部
似园锥形,可分为内外两面 1、外侧面:粗糙 (1)乳突切迹:位尖部内侧【二腹肌】 (2)枕动脉沟:位乳突切迹的内侧。 2、内侧面:光滑而凹陷 乙状窦
岩 部
岩部似三面锥体形,故称岩锥位于枕骨与蝶骨之间的夹角内。分为锥基底,尖部、三面和三缘。内耳迷路位于其内。尖部与枕骨和蝶骨构成一裂隙,称破裂孔。
颅底和侧壁一部分, 参与组成:颅中窝 middle cranial fossa, 颅后窝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第二节 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耳廓
1. 耳廓的正常位置:【整形】 耳廓长轴与鼻梁平行 耳廓上缘在眼眉水平线上 耳廓下缘在鼻小柱根部水平线上 2. 正常耳廓的外部解剖标志
外耳 external ear →收集、传导声波
茎突位于鼓部下方的中段,乳突之前。茎突呈细长形,伸向前下方.平均长约2.5cm。茎突近端被鼓部的鞘突所包绕、远端有茎突咽肌、茎突舌肌、茎突舌骨肌、茎突舌骨韧带和茎突下颌韧带附着。在茎突与乳突之间有茎乳孔,面神经管由此出颅骨。
耳应用解剖
外耳—鼓膜以外的部分 中耳—鼓膜-鼓室内壁 内耳—颞骨岩部的部分
鳞 部
一、内侧面:重直位、鳞状骨板,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的深沟,脑的沟和回印迹。 二、外侧面:光滑,外耳门的前方有呈水平位的颧突,其根部分前、中、后三个根,前根呈结节状,中根为园锥形隆起,后根向后移行为颞线,颞线在外耳门上方的骨嵴,称乳突上嵴,与外耳道上棘之间的三角形浅凹,称筛区【道上三角】,相当于鼓窦的外侧壁,为乳突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

耳的应用解剖与生理学

耳的应用解剖与生理学
分为头、颈、柄、长突、短突 (2)砧骨 (Incus): 重量25mg,长度7mm
分为体、长脚、短脚 (3)镫骨 (Stapes):重量3mg,长度4mm
分为头、颈、前脚、后脚、底
21
22
(4)听骨链(Ossicular Chain) 鼓膜-锤骨柄-锤骨头-锤砧关节-砧骨体-砧 骨长脚-豆状突-砧镫关节-镫骨头-镫骨脚- 镫骨底-前庭窗
(一)分型 1. 气化型 2. 板障型 3. 硬化型 4. 混合型
内耳道底至茎乳孔,长24-26mm; 4. 颞骨外段(Extratemporal Segment )
茎乳孔至面肌,长15-20mm。
27
分支 1. 岩浅大神经
副交感神经纤维,泪腺分泌。 2. 镫骨肌神经
运动神经纤维,镫骨肌运动。 3. 鼓索神经
味觉纤维和副交感神经纤维,舌前味觉。
28
血液供应 1. 颈外动脉:
内层-舌咽神经的鼓室神经
17
18
2.内壁(迷路)Labyrinth
(1) 水平半规管
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
(2) 面神经管 Facial nerve
(3) 前庭窗 Oval window
(4) 鼓岬
Promontory
(5) 圆窗
Round window
19
3.上壁(鼓室盖)Tegmen Tympani 上邻颅中窝
5
6
一.耳廓 Auricle
1. 构成:弹性软骨(脂肪)外覆皮肤 2. 起源:胚胎第一、二腮弓 3. 分部:耳轮(helex)、对耳轮(antihelex)
耳屏(tragus)、对耳屏(antitragus) 耳甲(auricular concha) 4. 特点:耳廓皮肤薄、易冻伤 耳穴联系全身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㈣岩部:岩锥,横卧的三棱锥体,分1底、1
3面和3缘,内有听觉和平衡器官
尖、
1、前面:即中颅窝后部,其重要标志有:
⑴三叉神经压迹:三叉神经节。 ⑵岩浅大、小神经沟:平行,大在内达 面神经 裂孔,小在外达鼓室小孔。 ⑶弓状隆起:上半规管在其下。 ⑷鼓室盖:弓状隆起外侧浅凹形簿骨板,其下鼓 室
⒊、鼓室内容: ⑴听骨及听骨链:为锤、砧、镫三骨,是人体内最小的一组骨 头,三者相连成链,界于鼓膜与前庭窗之间,传导声波。 ⑵听骨韧带:听骨链借6条韧带悬吊于鼓室内。 ⑶鼓室肌: ①鼓膜张肌:起自鼓膜张肌管止于锤骨颈,收缩牵拉锤骨柄 向内,增加鼓膜张力。 ②镫骨肌:起自锥隆起,止于镫骨颈后,收缩牵拉足板减少 内耳压力。 ⑷鼓室隔: 在中、上鼓室之间,由锤骨、砧骨及周围韧带、粘膜皱壁组 成有鼓前峡、鼓后峡—鼓峡,鼓峡部是维系中鼓室与上鼓室、鼓 窦仍至乳突的重要通气引流通道。
4、岩尖部: 在上缘内侧是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的 后部压迹,上缘尖是外展神经经过,故岩 尖气化良好者患急性中耳炎可并发三叉神 经痛外展神经麻痹。 Δ鼓膜张肌半管和咽鼓管半管: 在鳞部与岩部之间上下并列
5、内耳道: 长约10mm 、 Ф5.9mm ,底是有筛孔 的骨板,构成前庭和耳蜗内侧壁的大部 Δ横峭: 分内耳道底为上小下大两区,上前为 面神经管区,上后为前庭上区。下前为蜗 区,下后为前庭下区。 6、茎突: 细长形,平均约 2.5cm ,与乳突间有 茎乳孔,是面神经管出颅口。
三、中耳: 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4部分 ㈠鼓室: 是颞骨内不规则含气腔,以鼓膜紧张部 上、下缘为界,分上、中、下 三部分 1、鼓室大小: 上下径 15mm ,前后径 13mm ,内外 径 — 上 6mm 、中 2mm 、下 4mm ,容积 1-2ml。

耳解剖

耳解剖

内耳结构----半规管
每侧有3个半规管:上(前)半规 管、后半规管、外(水平)半规管
内耳解剖 --骨迷路 耳蜗
cochlear
▪ 由中央的蜗轴和周围的骨蜗
管组 成,骨蜗管围绕蜗轴2
1/2—2 ¾ 周,底周相当于鼓

▪ 蜗轴伸出骨螺旋板将骨蜗管
分成
▪ 上下二腔,上腔又由前庭膜
分成
2腔,故蜗管内共有:
镫骨肌:受面神经支配,收缩时牵拉镫骨头向后,减少 内耳压力,声刺激的兴奋阈值为70~90dB
中耳
鼓室 咽鼓管 鼓窦 乳突
咽鼓管(ear tube)
部位:位于颞骨鼓部与岩部交界处 毗邻:内:颈内动脉
上:鼓膜张肌半管 分部:外1/3为骨部,内2/3为软骨部 开口:内低外高
鼓室口:鼓室前壁上部 咽口:鼻咽侧壁
咽鼓管 Eustachian tube
咽鼓管 是沟通鼓室与鼻咽部的管
道 ▪ 起--止,长约35mm ▪ 静止时咽鼓管呈闭合状 态,其主要功能是调节中 耳内外之压力,引流中耳 之分泌物 ▪ 小儿的咽鼓管特点?
平、短、宽
咽鼓管
小儿咽鼓管的特点: 短14mm 平 宽
小儿咽部感染易经此管侵入鼓室
中耳
(骨-软骨交界;鼓膜外0.5cm) ▪ 外耳道皮下组织甚少 ▪ 外耳道皮肤是耳廓皮肤的延续
— 软骨部皮肤富有毛囊, 皮脂 腺及耵聍腺-厚 — 骨部皮肤缺乏毛囊结构--菲薄
耳部解剖
外耳
耳的组成 中 耳
内耳
耳廓 外耳道
鼓室 咽鼓管 鼓窦 乳突
耳蜗 前庭 半规管
中耳(middle ear)
鼓室 咽鼓管 鼓窦 乳突
内耳又称为迷路(labyrinth)
▪ 位于颞骨岩部,有 听觉和位觉 功能

耳镜检查术应用解剖学基础

耳镜检查术应用解剖学基础

耳镜检查术应用解剖学基础耳镜检查术是通过耳镜观察外耳道及鼓膜的形态、色泽及活动等情况,以利于诊断和治疗。

(一)应用解剖学基础外耳道起自外耳广],止于鼓膜,全长约2・0~2・5cm,以骨和软骨为基础,内衬皮肤。

其外1/3为软骨部,内2招为骨部,两者交界处较狭窄。

外耳道并非一直管,略成S形弯曲,由外向内其方向是先向前上,而后稍向后,再向前下。

用耳镜检查成年人鼓膜或欲视清外耳道全貌时,须将耳廓向后上提起,使外耳道成一直线。

婴儿的外耳道发育不完全,较短而狭窄,幼儿外耳道的方向系向内、向前、向下,故检查其鼓膜时,应将耳廓向下牵拉,检查方法较成人困难。

外耳道的皮肤较薄,含有毛囊腺、皮脂腺及盯聘腺,皮肤与软骨膜及骨膜紧密相贴,故外耳道皮肤炎症肿胀时,疼痛剧烈。

鼓膜位于鼓室与外耳道之间,为椭圆形半透明薄膜。

鼓膜呈倾斜位。

其外侧面向前、向下、向外,与外耳道底约成45。

~50。

角。

鼓膜的边缘附着于颠骨上,其中心向内微凹陷,为锤骨柄末端附着处,称鼓膜脐。

鼓膜上1/4部薄而松弛,缺乏纤维层,称松弛部,在活体呈红色。

下部在活体呈灰白色,其前下方有一三角形反光区叫光锥。

(二)操作的解剖学要点1,病人体姿常取侧坐位,被检查者侧对检查者。

2・检查方法患者若为成人,则将其耳廓向后上方提起,小儿则向后下牵拉,以将外耳道展平拉直。

选一大小适宜的耳镜由外耳道口轻轻插入,为便于上下左有移动,插入深度以不超越外耳道的外1/3为宜,然后观察外耳道及鼓膜的全貌。

3・失误防范(1)耳镜置入过深可压迫骨部,起疼痛与咳嗽(与反射有关)。

(2)进行耳镜检查时/要看清所检查的各个部位,不可盲目操作,以防损伤鼓膜,因此,必须牢记外耳道的长度及鼓膜的形态特征。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是鼓室与乳突之间的小腔室。 是鼓室与乳突之间的小腔室。
乳突内含许多气房,彼此相通。 乳突内含许多气房,彼此相通。 即鼓室之后壁,有鼓窦入口, 前壁 即鼓室之后壁,有鼓窦入口,面神经垂直 段经过。 段经过。 为乳突皮层,可见颞线、筛区、道上棘。 外壁 为乳突皮层,可见颞线、筛区、道上棘。 借一骨板与中颅窝的大脑颞叶相隔。 顶壁 借一骨板与中颅窝的大脑颞叶相隔。 为乙状窦骨板,与后颅窝小脑相隔。 内后壁 为乙状窦骨板,与后颅窝小脑相隔。 为迷路及岩骨底。 内界 为迷路及岩骨底。
松弛部 Pars flaccid 外耳道皮肤 锤骨短突 Short process of malleus 锤纹 Malleolar stria 紧张部 Pars tense 光锥 Cone of light
形态: 形态:圆、椭圆;大小:高9mm, 宽8mm,厚 椭圆;大小: 9mm, 8mm, 0.1mm。 三层。 0.1mm。 三层。
人体最小的一组小骨。 人体最小的一组小骨。 将鼓膜感受到的声波传 入内耳。听骨韧带: 入内耳。听骨韧带:固 定听骨。 定听骨。
鼓膜张肌 (tensor tympani muscle):牵 muscle):牵 拉锤骨柄向内、 拉锤骨柄向内、增加 鼓膜张力, 鼓膜张力,以免鼓膜 震破或伤及内耳。 震破或伤及内耳。 镫骨肌 (stapedius muscle):牵拉镫骨头 muscle):牵拉镫骨头 向后、 向后、足板前缘向外 跷起, 跷起,以减少内耳压 力。
Corti器 Corti器
Scala vestibuli 前庭阶 Cochlear duct 蜗管 Scala tympani 鼓阶
膜迷路亦分前庭、半规管及耳蜗三部, 膜迷路亦分前庭、半规管及耳蜗三部,在骨迷路 膜迷路由相连通的膜性管和膜性囊组成。 内。膜迷路由相连通的膜性管和膜性囊组成。含 听觉与位觉感受器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 听觉与位觉感受器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膜 蜗管互相连通, 蜗管互相连通,自成密闭的内淋巴系统

内耳解剖

内耳解剖

蜗底的小静脉(穿蜗小管)一一颈内静脉,或(穿前庭小管)一一岩下窦。
二、球囊、椭圆囊的位置、结构及功能
1、球囊 球囊较小,位于前庭前下方的球囊隐窝中,内前 壁有感觉上皮,为一卵圆形的增厚区,称球囊斑,前庭神 经球囊支的纤维分布于此。其下端经连合管与蜗管相连, 后下部接椭圆囊管和内淋巴管。 球囊功能:主要感受头在额状面上的静平衡和直线加速度, 影响四肢内收和外展的肌张力。
而低频声波(约800赫以下)的最大振幅部位在蜗顶处。故损伤耳蜗底部基底 膜,可引起高频听力减退,损伤蜗顶部的基底膜,则引起低频听力减退。
3、螺旋器 位于基底膜上,称Corti器,为听觉感受器。
Corti由支持细胞、毛细胞和盖膜组成。支持细胞包括柱细胞 和指细胞,分别排列为内、外两行;指细胞呈杯状,项部凹陷 内托毛细胞,毛细胞是感觉性的上皮细胞,其项部有微绒毛 (静纤毛),底部胞质内有含神经递质的突触小泡。
3、位觉斑的超微结构
• 正常头位时,椭圆囊斑与颅底 平面大致平行,球囊斑与椭圆 囊斑互相垂直。位觉斑上皮为 高柱状,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 组成。
• 毛细胞位于支持细胞之间,将加速度刺激的机械能转换为 生物电能,分为I型和Ⅱ型,基底部胞质都含有突触小泡。 • I型毛细胞呈烧瓶状,基底较宽,细胞的绝大部分被前庭 神经末梢包裹,仅露出细胞顶部。神经末梢形似酒杯,故 称神经杯,与毛细胞形成突触。 • Ⅱ型毛细胞为长圆柱状,细胞基部和前庭神经末梢也有突 触联系,但无神经杯形成。
2、内淋巴囊 位于硬脑膜下隙内,色白,微薄。内淋巴囊 除具有吸收内淋巴、调节内淋巴容量的功能外,还参与免疫 反应。
• 人类的内淋巴囊分为近侧段与远侧段两部分: • 近侧段 位于前庭导水管内,囊腔内大量的皱襞,把囊腔分为大小不 等的管状结构。实验证明,近侧段具有吸收内淋巴及从内淋巴中清除 细胞碎片和一些大分子物质的功能。 • 远侧段 位于颞骨岩部后面,在 内耳门与乙状窦沟之间,长约7-16 mm,宽5-17 mm,皱襞少,囊光滑,是内淋巴囊的手术部位。

耳解剖

耳解剖

鼓室外壁
两部分: 骨部:鼓膜以上的上鼓室外侧 壁, 由颞骨鳞部组成; 膜部:鼓膜
鼓膜
(1)形状、大小、 位 置 (2)表面标志: (3)分部: (4)分区: (5)分层:外:复层 鳞状上皮,中:纤维 组织(放射状和环 状),内:粘膜层
鼓膜分区
正常鼓膜耳镜图象
鼓室内壁—内耳外壁
鼓岬:耳蜗底周,表面有鼓室神经丛 前庭窗:卵圆窗,通向内耳前庭 蜗窗:圆窗,通向耳蜗鼓阶 面神经管凸:面神经管水平段 外半规管凸 匙突:
耳的生理学
听觉生理
1、空气传导(air conduction
AC):
听觉是人的主观感觉,声音是一种物理性能。
物体振动后引起空气的振动而形成声波。不同物 体的振动可产生不同的声波,并各具有不同的频率、 波长、振幅和波形。物体每秒振动次数称频率 (frequency),其单位为赫(hertz,简写Hz),如频率高, 波长就短。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pitch)的高低,振幅的 大小则决定声音的强度(声强 sound intensity),声音 强度以分贝(decibel,简写dB)计算。 人的听觉感觉范围在20~20000Hz,最重要的声 音频率范围在500~2000Hz之间,称人的语音范围 (speech tone range)。足以引起听觉的最小声音强度, 就是某人对该频率声波的听阈(hearing threshold)。
骨蜗管被基底膜(5)和前 庭膜(4)分隔成前庭阶(2), 鼓阶(3)和蜗管(1)三个管 道。 蜗管外侧壁因有血 管增多名血管纹(7);底 壁为基底膜,基底膜上 由支柱细胞、内、外毛 细胞和胶状盖膜(6)构成 螺旋器,亦称柯蒂氏器。 螺旋神经节发出的神经 纤维(8)经过骨螺旋板(9) 进入螺旋器的感觉细胞。

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是指对耳部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的学科。

耳朵是人类感知声音和平衡的重要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

下面是对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的详细介绍。

耳朵的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

耳廓由软骨和肌肉组成,其形状和大小在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外耳道是一条狭长的管道,连接耳廓和鼓膜。

外耳道内衬有皮肤和腺体,其分泌物能够保持外耳道的湿润并起到抗菌作用。

耳朵的中耳位于鼓膜后方,也被称为鼓室。

中耳包括鼓膜、听骨链和空腔。

鼓膜位于外耳道的末端,能够感受到声音的振动,并将其传导到中耳。

听骨链包括锤骨、砧骨和骶骨,它们连接鼓膜和内耳的耳蜗。

空腔是中耳的主要空间,其内部和外部通过咽鼓管相连,它起到平衡中耳和外界压力的作用。

耳朵的内耳是人体感知声音的主要器官。

它由耳蜗和前庭系统组成。

耳蜗是一种螺旋形的结构,内含上千个感觉细胞,能够将声音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到大脑处理。

前庭系统包括三个半规管和两个囊。

半规管负责平衡功能,感知头部的姿势和运动。

囊则感知重力和线性加速度。

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研究了耳部各个结构的功能。

首先,外耳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和引导声音进入内耳。

外耳道的形状和方向对声音的收集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中耳的主要功能是放大声音。

鼓膜的振动会传递给听骨链,听骨链的振动会增大声音的幅度,使其更容易被内耳感知到。

同时,中耳空腔通过咽鼓管与咽部相连,能够调节中耳和外界的压力差异,保持耳膜的正常运作。

最后,内耳是感知声音的关键器官。

耳蜗的感觉细胞能够将声音的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给大脑。

前庭系统则负责感知头部的平衡和姿势。

除了上述结构和功能,耳部还有一些特殊的生理现象。

比如,耳垂反射是当外耳受到刺激时,鼓膜的振动会引起耳廓肌肉的收缩反射。

这种反射有助于保护内耳不受过度的音量刺激。

此外,听觉定向也是耳朵的一项重要功能。

人们通过两只耳朵接受到的声音时间和强度的差异来判断声源的方向。

总结起来,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研究了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耳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ppt课件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耳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ppt课件
咽升动脉
鼓室前动脉 茎乳动脉 鼓室上动脉 岩浅动脉 鼓室下动脉
鼓室前部 鼓室后部及乳突 鼓室盖及内侧壁
鼓室下部及鼓室肌肉
颈内动脉 鼓室支 鼓室前壁
颈外动脉 鼓室静脉
上颌动脉 耳深支 鼓前支 茎乳动脉
翼静脉丛和岩上窦
鼓膜外层 鼓膜内层
精选课件ppt
21
咽鼓管
系沟通鼓室与鼻咽的管道,位于颞骨鼓部与岩部交界处,在 颈内动脉管的外侧,上方有薄骨板与鼓膜张肌相隔。
精选课件ppt
24
乳突
出生时乳突尚未发育,多自2岁后始有鼓窦向乳突部逐渐发 展,6岁左右气房已有广泛的延伸。 根据气房发育的程度,乳突可分为4种类型:
气化型 板障型 硬化型 混合型
二腹肌嵴:位于乳突腔内下方、近乳突尖一由后向前的镰状 骨嵴,系确定面神经垂直段的重要标志。
精选课件ppt
25
精选课件ppt
3、外耳的淋巴引流至耳廓周围淋巴结。
精选课件ppt
9
中耳
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4部分。
精选课件ppt
10
鼓室
为颞骨内不规则的含 气空腔,位于鼓膜与内 耳外侧壁之间,其前方
经咽鼓管于鼻咽相通, 其后方经鼓窦入口与鼓
窦及乳突气房相通。
以鼓膜紧张部的上、 下边缘为界,将鼓室分 为3部:上鼓室(鼓室上 隐窝)、中鼓室、下鼓 室。
精选课件ppt
11
1、鼓室六壁:外、内、前、后、顶、底
精选课件ppt
12
(1)外壁: 骨部:鼓膜以上的上鼓室外侧壁。 膜部:即鼓膜(分为3层:上皮层、 纤维组织层、粘膜层) 鼓膜重要结构:
脐、锤骨短突(锤凸) 、锤骨前襞、锤骨后襞、
光锥 4个象限

耳的应用解剖学ppt课件

耳的应用解剖学ppt课件

鼓部
鳞部之下,岩部外下侧,乳突部之前,鼓部为 一扁曲的“U”形骨板,构成骨性外耳道的前壁,下 壁、部分后壁
鼓沟内端之窄小沟槽,鼓膜边缘纤维软骨环嵌 附于此,其上为缺口-鼓切迹,无鼓沟和纤维软骨 环
鼓乳裂、鳞鼓裂、岩鼓裂 岩鳞裂:幼儿时显,为幼儿中耳炎入颅途径
岩部
形似三棱锥体,名岩锥,介于枕、 蝶骨间,位于颅底
判断声源方向
声波共振作用:外耳道长:2.53.5cm,共振峰为3500Hz,可提高声压 10-15dB
3、中耳的生理
声阻抗匹配作用-鼓膜与镫骨足板的面积差; 听骨链的杠杆作用;鼓膜的杠杆作用
鼓 膜:振动膜,振动面积为解剖面积的2/3 ,为 55mm2 镫骨底板面积3.2mm2 55 / 3.2 = 17
中耳 (middle ear)
乳突 鼓室
中耳
鼓窦 咽鼓管
鼓室(tympanic cavity)
位于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额断面似双凹 透镜状
上 下 径 : 15mm , 前 后 径 : 13mm , 内 外 径 窄 (上:6mm,中:2mm,下:4mm)
以鼓膜紧张部的上、下边缘为界,将鼓室分 为上、中、下3部分
鼓室内容: 听骨链:锤骨、砧骨、镫骨。 鼓室肌肉:鼓膜张肌、镫骨肌。 韧带: 锤骨:前、上、后; 砧骨:上、后 镫骨:环 神经:面神经 鼓索神经 鼓室丛
鼓室血管与神经
动脉:上颌动脉的鼓室前动脉―前部及鼓膜 耳后动脉的茎乳动脉―后部及乳突 脑膜中动脉的鼓室上动脉、岩浅动脉―天盖、内
侧壁 咽升动脉的鼓室下动脉―下部及肌肉
耳的解剖学与生理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一)颞骨 (temporal bone)
鳞部 乳突部 岩部 鼓部 茎突部

人体解剖学中的耳部解剖学名称

人体解剖学中的耳部解剖学名称
内耳
包括耳蜗和前庭器官,具有感 音和平衡功能。
耳部的功能
01
02
03
听觉
耳部通过收集、传导和感 受声音,使人体能够听到 声音。
平衡
内耳中的前庭器官能够感 受人体姿势和运动状态, 维持平衡。
保护
中耳的鼓膜和听骨能够保 护内耳免受外界压力和冲 击的影响。
耳部解剖学的意义
01
医学诊断和治疗
了解耳部解剖学有助于医生对听 力障碍、眩晕等疾病的诊断和治 疗。
半规管主要负责感受头部在三维空间 中的旋转运动,通过神经信号传递至 大脑,影响人体的平衡感和空间定位 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外耳道
• 外耳道:是外耳的一部分,是一 条通向鼓膜的管道。它允许声波 进入中耳,同时防止异物进入内 耳。
鼓膜
• 鼓膜:也称为鼓室膜,是中耳的一层薄膜 ,将外耳道与中耳隔开。它能够将声波从 外耳传导到内耳,帮助维持听力的正常功 能。
03
CATALOGUE
中耳的解剖学名称
鼓室
鼓室是中耳的主要部分, 是一个封闭的骨腔,容纳 并保护中耳的内部结构。
人体解剖学中的 耳部解剖学名称
contents
目录
• 耳部解剖学概述 • 外耳的解剖学名称 • 中耳的解剖学名称 • 内耳的解剖学名称
01
CATALOGUE
耳部解剖学概述
耳部的位置和结构
位置
耳部位于头部两侧,分为外耳 、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
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具有收集 声音的作用。
中耳
包括鼓膜、听骨和鼓室,具有 传音和保护作用。
耳蜗
1
耳蜗是内耳中负责听觉感受的主要器官,呈螺旋 状。
2

耳部解剖ppt课件

耳部解剖ppt课件

26
从上向下分别为半规管凸、面神经 管凸、卵圆窗、岬部、圆窗龛、与 面神经管同高而在其前方的匙突。 在鼓岬部有直线形沟,即鼓室神经 所在处。
27
前壁
(3)前壁:上方是耳咽管鼓室 口,内下方是颈内动脉后壁 的薄骨板。
28
(4)后壁:上宽下窄,上方有鼓窦 开口,开口底部有砧骨窝,内侧 相当于卵圆窗平而有锥隆起,镫 骨肌由此处伸出。 (5)上壁:是一薄骨板,将鼓室与 颅中凹隔开。 (6)下壁:也是一薄骨板,将鼓室 与颈静脉球隔开。
14
中耳
中耳包括: 鼓室、咽鼓室、鼓窦及乳 突4部分。
15
鼓室
(一) 鼓室:是颞骨内不规则 的含气的腔,位于鼓膜和内 耳外侧壁之间。鼓室向前经 耳咽管与鼻咽腔相通,向后 借鼓窦入口与鼓窦和乳突气 房相连。
16
以鼓膜紧张部为上、下边缘为界, 将鼓室分为3部: 上鼓室:即鼓膜紧张部上缘以上的 鼓室部分。
2
鼓部
(2) 鼓部:在岩部之外,鳞
部之下,乳突部之前,鼓部 的后上面形成骨性外耳道的 大部分,鼓部的前下面则形 成下颌凹的后壁。骨部内侧 端有一小沟,称鼓沟,鼓膜 即附着于此。 大小不一。其叶面后缘处有 一较大的孔,称乳突孔,侧 窦与颅外静脉之间的导血管 由此通过。 (4) 岩部:又称锥体,嵌在 枕骨与蝶骨之间。
29
2、鼓室的内容: (1) 听骨:锤骨、砧骨、镫 骨 (2) 鼓室的肌肉:鼓膜张肌、 镫骨肌 (3) 鼓室的血管和神经
30
鼓窦:是上鼓室与乳突之间较 大的含气腔,乳突手术的主要 解剖标志。
31
(一) 乳突:初生时乳突不存在, 以后逐渐发育并气化,形成许多 大小不同、形状不规则的气房。 按气化的情况分为四种类型:气 化型、板障型、硬化型、混合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部
形似三棱锥体,名岩锥,介于枕、 蝶骨间,位于颅底
有三个面、三个缘、一个底、一 个尖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茎突部
起于颞骨鼓部的下面,伸向前下方,呈 细长形,平均长约2.5厘米
茎乳孔:茎突与乳突之间,面神经出颅 部位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二)耳
外耳

中耳
内耳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鼓部
鳞部之下,岩部外下侧,乳突部之前,鼓部为 一扁曲的“U”形骨板,构成骨性外耳道的前壁,下 壁、部分后壁
鼓沟内端之窄小沟槽,鼓膜边缘纤维软骨环嵌 附于此,其上为缺口-鼓切迹,无鼓沟和纤维软骨 环
鼓乳裂、鳞鼓裂、岩鼓裂 岩鳞裂:幼儿时显,为幼儿中耳炎入颅途径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外耳
(external ear)

面 耳
廓后



外耳道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廓:除耳垂外,均由卷曲软骨构成支 架,借韧带、肌肉、软骨和皮肤附丽于头颅 侧面,颅耳角约30度。耳廓皮肤与软骨膜紧 贴,炎症时剧疼,用解剖学
外耳道:起于耳甲腔底,止于鼓膜,长2.5~ 3.5cm。 外耳道外1/3部皮肤含毛囊、皮脂腺及能 分泌耵聍的耵聍腺。皮下组织 甚少,皮肤与软骨 紧贴, 故在炎症肿胀时引起剧痛
耳的解剖学与生理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一)颞骨 (temporal bone)
鳞部 乳突部 岩部 鼓部 茎突部
耳的应用解剖学
鳞部
鳞部外面:与临床有关的结构 骨性外耳道——上壁 颞线——颅中窝界线 道上棘——骨性外耳道口后上方的一小棘
状突起
鳞部内面:脑膜中动脉沟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外耳的毗邻结构
前:颞颌关节 后:乳突气房 上:颅中窝,仅 隔一层骨板,骨折时 可累及颅中窝。 前下:腮腺 后内:乳突窦 耳的应用解剖学
外耳的血管、神经、淋巴
动脉: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耳后动脉、上 颌动脉(外耳道)
同名静脉→颈外静脉,部分→颈内静脉;耳 后静脉经乳突导血管→乙状窦相通
乳突部
鳞部后下方,呈一锥状突起,故名乳突 道上三角区:乳突外侧面,道上棘后方外耳道 后壁向上延伸与颞线相交所成之三角形区域。又名 筛区,是乳突手术时指示鼓窦位置的重要标志 在枕缘附近有一贯穿骨内外的乳突孔,为乳突 导血管之通路,内侧面为颅后窝之前下方,有一弯 曲的深沟为乙状沟,乙状窦位于其中
耳的应用解剖学
后壁:又称鼓室窦(乳突壁),上宽下 窄,面神经垂直段通过此壁之内侧,上部有 一小孔,称鼓窦入口,上鼓室藉此与其后的 鼓窦相连
鼓窦入口
锥隆起—镫骨肌腱
鼓索神经
耳的应用解剖学
上壁:鼓室盖借此与颅中窝分隔,大 脑颞叶并与鼓窦盖相连
耳的应用解剖学
下壁:一小骨板将鼓室与颈静脉球分隔, 前方为颈动脉管
的后壁,如果此
耳的应用解剖学
上 下 径 : 15mm , 前 后 径 : 13mm , 内 外 径 窄 (上:6mm,中:2mm,下:4mm)
以鼓膜紧张部的上、下边缘为界,将鼓室分 为上、中、下3部分
鼓室容积:1-2ml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鼓室有6个壁:为外、内、前、后、上 (顶)、下(底)。 鼓室六壁模拟图
外壁:膜+骨,骨部较小,即鼓膜以
侧壁 咽升动脉的鼓室下动脉―下部及肌肉
颈内动脉的鼓室支―前壁 静脉-翼丛和岩上窦 神经-鼓室丛:鼓岬表面,司鼓室、咽鼓管、乳突粘膜感 觉 鼓索神经:司舌前2/3味觉
耳的应用解剖学
咽鼓管(pharyngotympanic tube)
长3.5~3.7cm,位于鼻咽外侧壁,沟通鼓室与 鼻咽的管道。两口:鼓口位于鼓室前壁的上部;咽 口位于下鼻甲水平后端的后下方
上的鼓室外侧壁。 鼓膜构成 鼓膜象限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内壁:中耳与内耳分界,中央有一明 显的豆状隆起称鼓岬
卵圆窗、面神经管、外半规管凸 匙突 圆窗
耳的应用解剖学
前壁:下部与颈内动脉隔以薄骨板, 上部有两个开口: 鼓膜张肌半管的开口 咽鼓管的鼓室口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乳突:气房分化程度:气化型、 板障型、硬化型和混合型
出生未发育,2岁发展,6岁延伸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内耳(inner ear)
耳的应用解剖学
骨迷路
外半规管 半规管 上半规管
前庭
后半规管 球囊
椭圆囊
耳蜗
蜗管
耳的应用解剖学
膜迷路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蜗
耳的应用解剖学
膜迷路 椭圆囊和球囊 膜半规管 膜蜗管
耳的应用解剖学
膜迷路内包含平衡和听觉结构,包括位 觉斑、壶腹嵴、内淋巴囊和膜蜗管
椭圆囊-椭圆囊斑(又称位觉斑),感 受位觉,有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的神经上 皮
球囊-球囊斑(位觉斑),有前庭神经 球囊支的纤维分布
耳的应用解剖学
膜半规管: 骨半规管腔隙的1/4 膜壶腹:壶腹嵴,高度分化的感觉
上皮-支柱细胞和毛细胞
壁缺损,鼓膜为
蓝鼓膜,半球形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鼓室内容: 听骨链:锤骨、砧骨、镫骨。 鼓室肌肉:鼓膜张肌、镫骨肌。 韧带: 锤骨:前、上、后; 砧骨:上、后 镫骨:环 神经:面神经 鼓索神经 鼓室丛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鼓室血管与神经
动脉:上颌动脉的鼓室前动脉―前部及鼓膜 耳后动脉的茎乳动脉―后部及乳突 脑膜中动脉的鼓室上动脉、岩浅动脉―天盖、内
神经:耳大、枕小神经、三叉神经的耳颞 支—外耳道前壁;迷走神经耳支—外耳道后壁
淋巴:前—耳前、腮腺淋巴结,后--耳后淋 巴结,下--颈浅、颈深淋巴结上群
耳的应用解剖学
中耳 (middle ear)
乳突 鼓室
中耳
鼓窦 咽鼓管
耳的应用解剖学
鼓室(tympanic cavity)
位于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额断面似双凹 透镜状
外1/3骨部、内2/3软骨 及膜部,软骨限于上内部 其余为膜性。平时闭合 打哈欠或吞咽时开放
耳的应用解剖学
功能:调节鼓室气压,保持鼓膜内外压 力的平衡。清除鼓室分泌物
成人咽鼓管与水平面约40度角,矢状面 45度角。鼓室口高于咽口2~2.5cm
小儿咽鼓管与成人比较:较短、平、宽
耳的应用解剖学
鼓窦:又称乳突窦,为鼓室后上 方的含气腔,鼓窦向前经鼓窦入口与 上鼓室相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