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合集下载

宗教对人民和政治的影响

宗教对人民和政治的影响

宗教对生活和政治的影响摘要宗教是人类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人信仰的所在,精神的寄托。

宗教指引着人们生活的方向,影响着国家政治的局势。

美国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尤以基督教为最,基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宗教在美国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对美国政治产生巨大影响,以美国为例,更能形象地表述宗教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力,而中国自古以来以儒家为主流思想,偏采各家所长,历史悠久,深入人心,更能有力地诠释宗教对生活乃至心态的影响。

关键词宗教信仰影响生活政治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产物,源于真宗教现象,产生于原始宗教以前,可以说是现今卯知人类意识活动最早的形态之一。

而同时,宗教的形式也由最初的多神教发展到如今的一神教。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便是当今社会一神教的重要代表。

宗教——文化的一种,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岁月的轮回,已经深入到人的骨髓与血液之中,渗入日常的行为,观念,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西方的近代文明和近代科学就是在基督教的神学背景和襁褓之中诞生的。

而中国文化的发展虽然没有这么强有力的宗教背景,但以儒家为核心的宗法性宗教在中国历史乃至现在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西方人的口头禅“God bless you”和我们的哭爹喊娘,呼天唤地都是宗教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

正如救世主“耶稣”是基督教的代表,欧洲人常说的“天堂”和“地狱”来源于伊斯兰教;而我们常谈的“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这些娓娓道来的话语都是宗教传播的结果。

宗教带给我们的除了精神上的支持和生活中的信仰外,更多的则是一种观念,自由、平等、仁爱、宽容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

纵观三大宗教的起源,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点便是三大宗教皆是在社会处于极度黑暗动荡之中产生的。

显而易见,在人经历无数次失败,不幸之后,感到悲伤、沮丧、颓废、甚至失去一切希望之时,就是人最无助的时刻,只有坚强地度过这一阶段,才能真正获得成功,正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样。

藏传佛教对西藏社会影响的田野调查与理论分析

藏传佛教对西藏社会影响的田野调查与理论分析

藏传佛教对西藏社会影响的田野调查与理论分析【摘要】藏传佛教作为西藏的主要宗教信仰,对西藏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和理论分析,探讨了藏传佛教在西藏社会中的传播历史、对社会制度的影响、在教育、医疗领域的影响、对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影响等方面。

研究表明,藏传佛教在西藏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影响了当地人们的信仰和生活方式,还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文章还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并总结了藏传佛教对西藏社会的整体影响。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理解和探讨藏传佛教在西藏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藏传佛教、西藏社会、影响、传播历史、制度、教育、医疗、文化、经济、整体影响、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藏传佛教对西藏社会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西藏作为佛教的传入地之一,藏传佛教在这里扎根生长并深深影响了整个社会。

随着西藏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对藏传佛教在西藏社会中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西藏地处高原,自然环境恶劣,人们生活在极度贫困和艰苦的条件下。

在这样的环境中,藏传佛教成为了西藏人民心灵的寄托和精神支柱。

它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

研究藏传佛教对西藏社会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西藏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过程。

西藏社会的传统制度和文化与藏传佛教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深入探讨藏传佛教对西藏社会制度、教育、医疗、文化和经济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藏传佛教在西藏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藏传佛教在西藏社会的影响进行田野调查和理论分析,可以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也能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政策制定提供valuable insights。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藏传佛教在西藏社会中的影响进行田野调查和理论分析,探讨其对西藏社会的整体影响。

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藏传佛教在西藏社会中的传播历史,分析其对西藏社会制度、教育、医疗、文化以及经济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2

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2

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2011级13班学生曾文彬指导老师文航生[摘要] 两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

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注重对儒、道的吸摄,既经历过兴盛,也遭受过严重的打击 ,同时佛教的传播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佛教传播中国化儒教道教吸摄冲突影响Abstract:Han Buddhism into China. Buddhism in China of the process, focusing on Confucianism, Taoism suction intake, both experienced flourished, also suffered a serious blow, while the spread of Buddhism in all aspects of Chinese society had a profound impactKeywords Buddhism Spread In China Confucianism Taoism Suction intake Conflict Affect前言佛教因为不排斥低等种姓的人入教,教义通俗易懂,讲道深入简出、对信徒既不要求花费大量的金钱从事祭祀,又不要求从事折磨自己的苦行,因而能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一个新教派。

到释迦牟尼去世后的一、二个世纪,佛教不但在次大陆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且也传播于南亚次大陆以外的广大地区,以后又逐渐传入中国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中国佛教源于印度佛教,它既是对印度佛教的继承,又是对印度佛教的发展。

佛教在传入中国内地之前,它已在西域地区广泛流传。

自汉武帝时期开辟对西域的交通后,西域各国对中国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十分频繁,从而为印度佛教的传入准备了条件。

但是佛教传入内地的准确时间,至今说法不一。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张骞出使西域时,自大月氏那儿“始闻浮屠之教”。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自东汉时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从此在中国扎根、发展,并迅速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信仰的宗教,长盛不衰。

两千年来,群众基础深厚的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思想、文学、艺术、语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熏陶,有了积极的发展和进步。

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分别说明。

一、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中国哲学从产生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相互斗争的历史。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其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禅宗把佛教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在此过程中,儒佛道三家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在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中结为一体。

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也是在批判佛教哲学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和发展起来,到明清之际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可以说汉唐以后的中国哲学史离不开佛教思想史,而且成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浩瀚的佛教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故事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像文殊问疾,拈花微笑都成为了中国文学作品的素材。

而有的则成为现在耳熟能详的成语:聚沙成塔、刀头舐蜜等。

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

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

以艺术风格而论,般若和禅宗思想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

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王维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在宋之问的别墅,优闲自在,吃斋奉佛,更被最后世尊为“诗佛”。

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

著名的如寒山、皎然、文莹、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佛教对中国艺术,尤其是绘画和雕塑的影响。

1、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中国的石窟艺术是它们的继承和发展。

宗教在我国社会的影响

宗教在我国社会的影响

《宗教在我国社会的影响》姓名:学院:专业:年级:宗教在我国社会的影响在我国社会正式存在与影响的正统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所谓正统宗教,就是对宇宙人生有独立的神学或宇宙论的阐释,包含象征物(神祗、灵魂及其形象)与仪式的独立的崇拜形式,有独立的神职人员组织以佐助诠释神学观念并从事教派崇拜活动。

我国宪法对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也有明确的规定,公民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教徒可以按各自宗教的教义及习惯,在寺庙、宫观、清真寺、教堂和个人家庭中进行各种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团体和寺观教堂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教职人员履行宗教教务得到尊重和保护。

宗教在我国的正式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总的来说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的消极作用。

宗教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作用方面尚未彻底摆脱二重性品格,需要党和政府、宗教界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我国现阶段的宗教问题,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从宗教积极的正式影响来看:其一,宗教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全体人民的事业,完成这一伟大事业,就全国来说,自然也包括着1亿多信仰各种宗教的群众。

他们大多数都是农民、牧民,还有一部分工人、知识分子和其他阶层的人们,大多都处于生产建设的第一线。

宗教团体的正常经济活动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宗教团体的经济活动也表现得十分活跃。

各个宗教都在发挥着自己的优势,扩展着经营的社会涵盖面。

基督教在“自养”的名义下开放场所兴办经济实体。

有的地方教会办起了“三自企业”、“三自商店”、“三自医院”,有的教会成立自养促进会办企业,把办经济实体的收入用来装修教堂、添置设备等。

佛、道教以寺庙景观和文物优势开发了旅游业。

有的寺院恢复了传统的庙会市场。

这些,一方面赢得了宗教“自养”和继续发展经济的资金,而且也增加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收入,用之于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从佛教教义看人生价值

从佛教教义看人生价值

从佛教教义看人生价值作者:樊涛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7期【摘要】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我国人民信奉的第一大教,佛教传入中土之初就以其深厚的教义积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

文章主要介绍了佛家基本的教义对人生价值选择的重要影响,通过与具体的理论相结合,最终做出正确的实践选择。

【关键词】佛教;四谛;十二因缘;四法印;人生价值佛教作为印度文明成果传入中国2000年,经国人吸收消化后,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佛教有很多功能,例如传统的治理与改善人心,稳定社会的功能,宣传文化与提升文化发展功能,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以及促进自身道德修养,实现人生价值的功能等等。

一、佛教基本教义(一)四谛说(又名“四圣谛”)即苦、集、灭、道。

“谛”是“真理”的意思。

苦被概括为生、老、病、死、怨憎会、恩爱别、所欲不得、五阴盛,共八苦,正是这种种的苦一直困扰着芸芸众生。

集(集谛又名“习谛”、“苦集谛”)说明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会行动,身心活动、造作称为“业”。

“爱与欲相应,心恒染著,是谓苦集谛”。

灭(“苦尽谛”)说明消除欲望和“无明”,达到不生不死的涅槃境界,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

涅槃意译寂灭,谓寂灭一切痛苦、烦恼。

佛经讲“寂灭为乐”,认为可得解脱之乐。

道(“苦出要谛”)说明要消灭痛苦必须修道,修道方法概括起来有八正道(又名“贤圣八品道”),即: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二)缘起说。

“缘起”意为“诸法”(一切现象)由因缘而生起。

缘,就是关系和条件。

佛教对“缘起”或“因缘”做了如下定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这实际包含互为因果条件的意思。

佛经中强调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

缘起说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所特有的教义。

但需要指出的是,“缘起”是针对世间法而言,至于出世间法,如佛经所说,“此法常住”。

宗教对人民和政治的影响

宗教对人民和政治的影响

宗教对人民和政治的影响宗教对生活和政治的影响摘要宗教是人类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人信仰的所在,精神的寄托。

宗教指引着人们生活的方向,影响着国家政治的局势。

美国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尤以基督教为最,基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宗教在美国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对美国政治产生巨大影响,以美国为例,更能形象地表述宗教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力,而中国自古以来以儒家为主流思想,偏采各家所长,历史悠久,深入人心,更能有力地诠释宗教对生活乃至心态的影响。

关键词宗教信仰影响生活政治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产物,源于真宗教现象,产生于原始宗教以前,可以说是现今卯知人类意识活动最早的形态之一。

而同时,宗教的形式也由最初的多神教发展到如今的一神教。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便是当今社会一神教的重要代表。

宗教——文化的一种,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岁月的轮回,已经深入到人的骨髓与血液之中,渗入日常的行为,观念,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西方的近代文明和近代科学就是在基督教的神学背景和襁褓之中诞生的。

而中国文化的发展虽然没有这么强有力的宗教背景,但以儒家为核心的宗法性宗教在中国历史乃至现在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西方人的口头禅“God bless you”和我们的哭爹喊娘,呼天唤地都是宗教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

正如救世主“耶稣”是基督教的代表,欧洲人常说的“天堂”和“地狱”来源于伊斯兰教;而我们常谈的“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这些娓娓道来的话语都是宗教传播的结果。

宗教带给我们的除了精神上的支持和生活中的信仰外,更多的则是一种观念,自由、平等、仁爱、宽容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

纵观三大宗教的起源,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点便是三大宗教皆是在社会处于极度黑暗动荡之中产生的。

显而易见,在人经历无数次失败,不幸之后,感到悲伤、沮丧、颓废、甚至失去一切希望之时,就是人最无助的时刻,只有坚强地度过这一阶段,才能真正获得成功,正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样。

藏传佛教对藏族社会生活的影响

藏传佛教对藏族社会生活的影响

藏传佛教对藏族社会生活的影响【摘要】藏传佛教对藏族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宗教信仰的统一性方面,藏传佛教作为藏族重要的宗教信仰,促进了各族群之间的和谐共处和社会稳定。

在社会秩序的维护方面,佛教教义的教导使得藏族社会形成了一套秩序和规范,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藏传佛教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为藏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医疗卫生的改善方面,佛教在推动教育事业和医疗系统的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藏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藏传佛教对藏族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为藏族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藏传佛教、藏族社会、宗教信仰、社会秩序、文化传承、教育体系、医疗卫生、影响、统一性、维护、发展、建设、改善。

1. 引言1.1 藏传佛教对藏族社会生活的影响藏传佛教对藏族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藏族人民的主要宗教信仰,藏传佛教在塑造藏族社会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宗教信仰的统一性,藏传佛教将藏族人民凝聚在一起,形成了共同的精神纽带和价值观念。

在社会秩序的维护方面,藏传佛教提倡慈悲、智慧和善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藏传佛教对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保护和传承了藏族独特的文化传统。

藏传佛教还在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医疗卫生的改善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藏族人民提供了全面的精神寄托和身心健康保障。

可以说藏传佛教对藏族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藏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宗教信仰的统一性藏传佛教对藏族社会生活的影响体现在宗教信仰的统一性方面。

作为藏族主要的信仰,藏传佛教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心灵联系和和谐共处。

宗教信仰的统一性在藏族社会中起到了精神凝聚和文化传承的作用,使得整个社会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藏传佛教的教义教导人们慈悲、善良、宽容,这些美德贯穿于整个社会,使其成为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中国传统佛教文化

中国传统佛教文化

中国传统佛教文化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历史上,佛教在政治、哲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佛教的起源与传入、佛教的发展与传播、佛教对中国社会与人民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的起源与传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创始人为释迦牟尼佛,他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北部弘扬佛法。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汉代,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传统佛教文化。

佛教经过丝绸之路的传播方式,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并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学说、道教、民间信仰等相互融合。

二、佛教的发展与传播在中国,佛教经历了历史上的鼎盛与衰落。

佛教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佛教、中期佛教以及晚期佛教。

早期佛教主要是通过译经活动,将佛经从印度翻译成中文,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中期佛教则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各地的寺庙建设迅速增加,佛教教义得到更加深入的传播。

晚期佛教则是佛教的黄金时期,佛教的影响力达到顶峰,寺庙遍及全国各地,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传播的途径不仅限于译经和寺庙建设,佛教艺术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方式。

在佛教艺术中,佛像、壁画、石窟等形式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些艺术作品生动地表现了佛教教义与哲学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佛教对中国社会与人民的影响佛教对中国社会与人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信仰与精神追求:佛教崇尚智慧、慈悲与无私,提倡个人修养和心灵追求。

这种宗教信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得他们更加关注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清净。

2. 社会建设与慈善事业:佛教寺庙往往承担着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活动,包括救助贫困人群、养老院的建设等。

这种精神体现了佛教慈悲的核心价值,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文化积淀与艺术创作: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义融入了中国文化中,影响了中国绘画、雕塑、诗词等艺术形式。

佛教中国化给我们的启示

佛教中国化给我们的启示

佛教中国化给我们的启示学院:统计学院班级:统计班姓名:学号:******摘要:由于佛教的中国化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安居乐业,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每朝每代都能延续好几百年,经久不衰。

在今天,佛教中国化对我们有重大意义。

一切历史上的进步的思想和文化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佛儒道教都是教给我们如何做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人,为此,我们今天才能成为了世界上的伟大民族,这是我们中国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我们的骄傲,是不能遗忘的,是我们的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老本。

关键词:佛教历史性启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佛经,出自《金刚经》。

大概是说,我们身心以及外界的迁流不止,就如同幻化的梦一样虚伪,也像是泡沫一样脆弱,像露水一样短暂,像电光一样易逝,世界上所有的因为因缘和合而成的现象、事物,都是暂时的,如同梦幻泡影一样不真实。

在我的理解,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不能保持到永远。

更喜欢佛家的“山河大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这是人类智慧的极限,释迦牟尼佛挑战这个智慧的极限获得成功,使后人获益无穷。

1.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1.1 佛教的传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

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

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1.2 佛教的发展与融合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

中国传统宗教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宗教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宗教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宗教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以独特的方式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宗教信仰、道德准则和世界观等方面的指导。

本文将分析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

一、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宗教与哲学体系中。

佛教强调人性本空、皈依三宝、追求悟道的理念,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宗教信仰。

对于那些追求精神解脱和内心平静的人来说,佛教成为了他们寻求真理和安抚内心的避风港。

佛教教义中的涵养慈悲、戒律清净、修行自省等观念,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民众尊崇和效仿的对象。

其次,佛教推动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

佛教寺庙和佛像雕塑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和雕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经典更是对古代文学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唐代的《法华经》和《楞严经》被广泛传诵,并对后世文人的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最后,佛教在中国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它关注众生福祉,倡导慈善和教育,推动社会的公心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发展。

近年来,在中国的法师和佛教徒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倡导环保和保护动物等活动,进一步彰显了佛教在社会中的作用。

二、道教对中国的影响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教义强调追求道的境界和主张个体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教对中国文化、哲学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道教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传统的道教观念强调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鼓励人们追求简朴、自然和宁静。

百姓常常到道观寺庙参拜、修炼养生之术以求得身心灵的净化与和谐。

此外,道教也对中国文学、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古代诗歌到戏曲,从绘画到建筑,道家思想都渗透其中。

例如,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广泛体现,而《庄子》等道教经典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藏传佛教的教义思想中所蕴含的积极意义

藏传佛教的教义思想中所蕴含的积极意义

藏传佛教所蕴含的积极意义摘要:当今地球环境日趋恶化,人类开始关注生态问题,各种生态文化思潮与文化价值观反思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藏族生态伦理思想的发掘与诠释正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

就藏族本身而言,在其生产与生活方式和精神活动中始终洋溢着浓厚的生态伦理文化,发掘这些优秀的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文明建设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而藏传佛教也是一种信仰,他可以给人一种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奋进的动力、平和的心态。

【关键词】藏传佛教;生态;环境;宗教信仰; 社会影响一、藏传佛教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一)藏传佛教的“缘起论”思想藏传佛教生态观的哲学基础就是缘起论。

“缘起”是指现象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由种种条件和合而成的,不是孤立的存在。

缘起论是佛陀的基本教义,他的弟子阿说示曾经转述这一思想:“诸法因生者,彼法随因灭,因缘灭即道,大师说如是。

”[1]“因”就是条件,万法由条件而生,由条件而灭;超越了条件性,就是涅盘成佛。

这是释迦牟尼的基本教理。

原始藏传佛教将这一思想表述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2]在这里,“此”与“彼”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事物的存在与否,决定于条件。

只有将一物置于整体中,在众多条件的规定下,才能确定其存在。

事物不是孤立地存在。

关于缘起有一个专门的“颂”,常常刻在佛塔、佛像的基座或佛塔、佛像内,或佛像的光背处,称作“法身舍利偈”或“法身偈”,其内容汉译为:“若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大沙门说。

”[3]万法依因缘而生灭,这就是缘起论的基本思想。

藏传佛教的“缘起”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整体共生”的世界图景与生态关系。

在藏传佛教缘起论的解释系统中,世界上所有的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相互依存关系中。

这种“整体共生”的关系,为我们确立共生共荣的“整体生态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整体性的关系中,自然与自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是一种相互依存、互及互入的关系。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的影响与传承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的影响与传承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的影响与传承中国的佛教与道教是两个源远流长的宗教体系,对中国人民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传承。

佛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道教则起源于中国境内,两者在中国的发展演化过程中互相交流、融合,并建立起独特的中国式佛教与道教体系。

一、佛教的影响与传承1.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佛教于公元1世纪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最早期的佛教传播以翻译经典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化为一种可以被普通民众所接受的信仰,并逐渐融入中国的文化、哲学和艺术领域。

佛教的发展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初传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

自隋唐时期以来,佛教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

2. 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的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强调禅定与慈悲,倡导消除欲望和痛苦,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佛教教义的普及使得中国人对个人内心修养的重视,在文人士大夫、文化艺术、医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佛教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石窟艺术和传世佛像也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佛教寺院体系的传承佛教的发展还带来了佛寺建筑、僧侣制度和寺庙文化的兴盛。

佛寺成为佛教信仰和文化的重要场所,并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著名的佛教寺庙如敦煌莫高窟、峨眉山、普陀山等都成为中国文化和旅游的重要象征。

二、道教的影响与传承1.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中国,在汉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道教倡导“道”,即宇宙的原理和人生的理想境界。

道教的发展分为两个主要时期:古典道教和宗教道教。

古典道教强调心性修养和养生之道,影响了后来的医学、养生和武术等领域;宗教道教则出现了宗教仪式和神仙崇拜的特点。

2. 道教思想的影响道教主张追求自然和谐,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自省。

道教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更加注重自我的修养和内心的宁静。

道家思想也被整合到道教的文化传承和医学养生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理念。

浅析魏晋南北朝佛教的发展及影响

浅析魏晋南北朝佛教的发展及影响

浅析魏晋南北朝佛教的发展及影响史俊杰(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摘要:魏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以后,分裂动乱持续最长的一段历史时期。

两汉之际佛教从天竺传入中国,在这段历史时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佛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影响中国社会秦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就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使广大劳动人民成为自己统治下的顺民。

汉朝统治者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以后儒教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广大文人怀才不遇,他们之中有隐居田园。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佛教,在这段历史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既有排斥、斗争,也有调和、融合,其中以调和、融合为主流,而这个过程也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队中国的政治、思想、建筑、文化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魏晋南北朝佛学发展的概况秦汉之际,秦皇汉武统一了中国,使中国呈现了很长一段的和平局面,秦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却呈现了分裂动乱的局面,而且是秦汉大一统之后分裂动乱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段历史时期。

在这段历史时期,各个统治集团为了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壮大自己的实力,不断发动战争,掠夺土地和人民。

各个统治集团不断发动战争使当时的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广大劳动人民在现实中无法摆脱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而且在精神上无法找到寄托。

而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佛教在当时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之说对信佛的人具有极大的引诱力。

因此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流播。

在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人们是怎样开始信佛的?据史料记载,最早开始信佛的并不是广大的平民百姓,而是宫廷里的帝王将相,皇亲国戚。

晋室南渡之后,佛教逐渐渗透到了上层士大夫的中间阶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中国是佛教的重要传播地之一,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深深影响了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家。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的深刻影响。

1.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1世纪时随着一些印度僧人的到来,佛教正式传入中国。

该宗教以其独特的修行方式和哲学理念,深深吸引了中国人民的关注。

佛教在中国最初的传播是通过口头传承和书信沟通完成的,这使得佛教迅速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

2. 佛教的发展和繁荣佛教的传播和发展离不开各个历史时期负责推动佛教发展的各个朝代的支持。

无论是南北朝、唐朝还是宋朝,国家的统治者都积极支持佛教的传播,并且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和塔庙。

佛教经典被翻译成汉语,为民众所了解,且佛教教义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导致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巅峰。

3. 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在宗教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佛教的宗教仪式和僧众生活的规范,培养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其次,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佛教鼓励个人修行和内心的宁静,有助于人们摆脱烦恼和欲望的困扰,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4.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佛教思想和艺术形式渗透到中国文学、音乐、绘画和雕刻等方方面面。

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推动了汉语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本土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佛教在绘画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明显,大量的佛教艺术作品如石窟、壁画和佛像等,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

5. 佛教的现状和发展佛教在中国经历了悠久的发展历程,如今在中国依然有着广泛的信仰群体。

中国的佛教活动包括诵经、修行、禅坐等,吸引了许多人寻求心灵安宁和修身养性。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社会变革和人们精神需求的变化,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面临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综上所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影响了宗教信仰,还对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文化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文化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文化影响佛教是东方文化宝藏中璀璨的明珠,它曾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并渐渐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佛教的传播与文化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艺术造诣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它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政权的更迭。

佛教的传入源自于印度,最早传入中国的是传统上称为“大乘佛教”的“南传大乘佛教”。

但是,最终在中国传播开来的是“北传”,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中原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汉代出现了达到了鼎盛时期。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佛教的理念和思想得到了许多受过儒家教育的文人的欢迎。

大量的佛经被翻译并传入中国,佛教经典的研究与解读也开展起来。

同时,佛教艺术和建筑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著名的石窟寺庙如龙门石窟、云岗石窟等应运而生。

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仅是普通人民接受佛教信仰和进行佛教修持,也深入了政治和社会生活中。

许多皇帝和贵族都崇尚佛教,支持佛教的发展。

佛教的繁荣不仅催生了大量的建筑和艺术作品,还影响了政策和法律制定。

例如,“祈雨法会”和“禅坛会”成为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和平安的重要仪式。

而佛教的文化影响也延续至宋、元、明、清等朝代。

尤其在宋代,佛教与儒教、道教一起成为了中国宗教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北宋时期,佛教学与科举考试并重,许多文人通过学习佛教经典来求取一种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

佛教的哲学思想也对宋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徐渭、辛弃疾等文人多有涉猎。

此外,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还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理念强调“度众生”,注重亲情、友情和世间关系的和谐。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思想有着一定的契合点。

佛教对于个体修持的重视也间接促进了中国文人文化艺术的繁荣。

诸如诗词、书画、茶道、园林等方面,都因佛教而得以发展壮大。

佛教也在中国的民俗文化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很多中国人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信仰,皈依五戒甚至十戒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的禅宗与佛教禅宗的兴起与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禅宗与佛教禅宗的兴起与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禅宗与佛教禅宗的兴起与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禅宗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一种特殊宗派,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在中国的兴起与传播,不仅在思想、文化和艺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禅宗的兴起与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禅宗在兴起和传播过程中,带来了丰富而独特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的发展强调内观与无念的修行方法,倡导追求内心的清净与平和。

这种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禅宗的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精神。

在禅宗的影响下,中国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得到了强化。

禅宗注重个体的内心修炼,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这与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治”等核心观念相呼应,共同构筑了中国文化的价值框架。

其次,禅宗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禅宗倡导超越物质欲望、追求内在静默与平和的境界。

这种立足于内心深处的审美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清新自然、简约朴素的艺术风格深受禅宗的影响。

禅宗美学推动了诗词、绘画和园林艺术的发展,使其更加追求灵性与内在的表达。

二、禅宗的兴起与传播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禅宗的兴起和传播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传统艺术在审美观念、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

首先,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禅宗倡导超越物质的境界,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种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出现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山水画代表了中国文化中自然与人类的共生关系,也寓意了禅宗修行中对内心境界的追求。

禅宗思想的渗透,使山水画从形象的描绘转向抽象的表达,追求表现艺术家内心境界的意境。

其次,禅宗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禅宗寺庙作为禅修的场所,不仅展示了禅宗的信仰和修行方式,更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

佛教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
试述佛教在现代社会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有哪些指导意义。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起源于印度,在世界东方文化里占有显要地位。佛教虽为宗教,但思辨性很强,各种文化艺术哲学成分极为丰富,能给人以灵魂的净化和精神的震撼。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无论是在以前还是在现在对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生活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鼓励人们扶危济困,造福社会
佛教思想鼓励人们扶危济困,造福社会民众。佛教的慈悲利他观念鼓励人们多做善事,这种精神观念随着佛教影响在民间的深入和扩大,逐渐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在现实生活,有相当多的人能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从事许多利国利民的善事,以得到心灵的安慰。
(三)鼓励人们追求理想中的至善境界,维持社会安宁
佛教伦理思想是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众生平等观念、克制自我观念和慈悲利他观念。这些伦理思想在佛经中就很好的展现出来了,随着在中国的发展,逐渐于我们传统的伦理道德相结合,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在现代社会,佛教对人们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抑制现代社会中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
佛教思想鼓励人们追求理想中的至善境界,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随着佛教伦理观念同传统观念的结合,佛教伦理观念逐渐为人们所借鉴和接纳,在相当多的人的潜意识中,按照佛教的行为规范办事,是一定会有一个好结果的,这些观念就起着激励人们去追求一种理想中的至善境界的作用。
(四)运用佛教知识改善人际关系
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代人常常因工作、学习和生活而聚集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师友关系、父子关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各种关系的存在。况且人在社会活动中,存在着与人亲近的内在驱力,包括和需要别人关心、需要友谊、需要别人的接受、需要别人的支持与合作等。人与他人的关系涉及到人的生存与发展,由此也可见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现在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学习、工作方面的竞争力也日益加重,人们普遍地感觉到越来越难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们在处理各自的情感和利益方面,往往会和他人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而佛教可以净化人心,面对诸种纷繁的人际关系,可以在现代社会中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而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因为佛教的教理教义都是引导人心向善的,而善念和善行则是调和人际关际的润滑剂。可以说佛教的五戒十善,也是培养一个人具有慈悲心和善良品行的基本保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佛教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上海海事大学国航104 许璧雯
内容摘要:开篇对佛教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包括其成就及影响以及中国佛教的传入及发展。

而后就佛教对人名日常生活的影响展开讨论,本文从对人们日常生活,对祭祀活动以及对节日的活动的影响论述。

首先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例如寺庙的修建以及人们去寺庙进行烧香拜佛的宗教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佛教怎样影响普通人民的生活。

然后介绍佛教对祭祀活动的影响,通过介绍一些祭祀活动中的佛教元素从而体现出佛教对祭祀活动的影响。

最后介绍佛教对节日活动的影响,通过介绍春节,盂兰盆节等各种节日中佛教仪式及活动的体现从而反映出佛教对祭祀活动的很大的影响。

最后总结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大教佛教已经深深影响着广大的中国人民,佛教活动也已经作为一种日常活动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关键字:佛教,日常生活,祭祀,节日活动
谈起佛教想必广大的中国人民肯定是不陌生,它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权宜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

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

佛教发源于距今约2553年前的古印度。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

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明晨问于群臣。

太史傅毅答说:西方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

帝就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

蔡愔等于西域遇竺法兰,摄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洛阳。

帝特为建立精舍给他们居住,称做白马寺。

于是摩腾与竺法兰在寺里译出《四十二章经》。

这几乎是汉地佛教初传的普遍说法,也为我国历史教科书所采用。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到了后汉末叶桓灵二帝的时代(147—189年),记载才逐渐翔实,史料也逐渐丰富。

其时西域的佛教学者相继来到中国,如安世高、安玄从安息来,支娄迦谶、支曜从月氏来,竺佛朔从天竺来,康孟详从康居来。

由此译事渐盛,法事也渐兴。

由此可见,佛教在中国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它也深深影响的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

我们先谈谈佛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或许在一些大城市中,一些日常活动已经不多见,更多见的是那种大型的集体性的活动,但是在一些小城市或者农村中,佛教的日常活动还是非常流行的。

就比如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年人来说,或许女性更多见,他们相信佛祖的存在性,相信人要积善,为了自己能够死后进入极乐世界而不是打入地狱不得超生,他们一心向佛,吃斋不杀生。

走入农村中,我们不难看见一些老奶奶在那里诵经折元宝,为接下来的祭祀活动做准备,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佛教活动,而对于一些信佛的普通人来说,他们也会在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的时候一日一夜修持斋戒从而来躲避厄运。

当然更常见的非进庙烧香莫属,由于很多人信仰佛教,中国出现了大大小小许多寺庙,人们在节日或者需要祈福前,总是要去寺庙去拜各种佛来乞求佛祖保佑,在一些比较重大的节日或者事件出现的时候,比如春节前,很多人会去庙里乞求来年的幸福与安康,虔心之人更是早几日便开始斋戒,进庙那天更是早早起床,赶个早去拜佛。

此种实例还有很多很多,由此可见,佛教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我们再看看佛教对人们祭祀活动的影响。

佛教徒在各种仪式中都有佛教的仪式,比如毓麟之礼、皈依之礼、成年之礼、佛化婚礼、寿诞之礼等,我这里介绍一下佛教丧葬礼仪中的仪式。

在佛教徒寿命将尽时,先要进行“临终关怀”,若命终后,眷属应止哀,不宜大声哭泣,当取亡者新好衣服及随身受用之物布施,乃至礼请法师或自行诵经,以此功德回向亡者往生善道。

在病人往生后,入殓前,安放亡者之处应用布幔围起来,以区隔内外,以示对亡者的尊重。

人往生后,若欲停灵于家中,或者迁移他处,家属应安详念佛,等待入殓。

入殓后,于家中停灵二、三天,最多以不超过一个星期为宜,而后择期举行告别奠礼,发引安葬。

这些活动可能在各地农村很多地方还可以见到,可见佛教中国广大人民对佛的虔诚以及佛教的影响。

我们最后来看看佛教对节日活动的影响,因为人们信仰佛教于是也庆祝佛教的节日,比如正月初一弥勒佛圣诞,正月初六定光佛圣诞等等,相应的,人们便会进行一些活动。

比如人们会在大年三十的时候拜菩萨拜祖宗,向菩萨祖宗陈述自己一年来所干的事情,并且乞求来年幸福,这便是一个典型的活动。

再比如浴
佛节,它举办于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日,它是我国佛教徒纪念教主释迦牟尼佛诞辰的一个重要节日。

浴佛节前,佛教徒早已将寺院打扫一新,殿堂佛像搽拭一净。

一般在四月初七日,许多善男信女即已云集佛寺准备参加于次日清晨举行的纪念法会。

沐浴开始前,寺院住持率领全寺僧众礼赞诵经,随后持香跪拜、唱浴佛偈或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僧众和居士们一边念一边依次拿小勺舀汤浴佛。

浴完佛像后再用一点香汤点浴自己,表示洗心革面,消灾除难。

善男信女都愿意在这一天来寺院烧香还愿,或礼佛诵经,或布施钱物,或打斋供众,或烧吉祥疏、荐亡疏,或听法师讲经,或请僧人做佛事等等。

最盛大的当属盂兰盆节,它又称为僧自恣日、佛欢喜日,是佛教徒举行供佛敬僧仪式及超度先亡的节日。

在以前僧尼在每年农历的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必须结夏安居,至七月十五日则须各作自我批评或介绍修行经验,称为“僧自恣”。

经过三个月的专修,僧众的功行必然大有提高,令诸佛欢喜,因此此日被称为“佛欢喜日”。

现在已有极少数寺院开始恢复和实行结夏安居的旧制,有的寺院在盂兰盆节恢复了宣讲《佛说盂兰盆经》的法会。

至于广大信众总愿在这一天打斋供众,并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或布施还愿,或放生,或求受三皈五戒、听法师讲经,或请僧人打普佛、放焰口等等。

综上可知,佛教作为一个较早来到中国的宗教,并且得到良好的传播,人们心中有一个佛,相信佛的存在,相信要积善,相信佛会保佑他们,于是便不由自主的进行各种佛教活动,佛也正确引导人们生活,更深深影响着人民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