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方言与巴渝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方言与巴渝文化复习资料

1.语言的构成要素:语音+词汇+语法

2.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

3.闽方言、粤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最大,吴方言次之,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相对较小。

4.文化概念: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

5.重庆文化的形态:三峡文化、巴文化、移民文化、红岩文化、民族文化

6. 重庆文化的源流:巴文化

7.重庆方言语音特点:1.平翘不分屁股上吊粪桶——等屎(死)

2.前后鼻音不分吃稀饭泡米汤——清(亲)上加清(亲)

3.鼻、边不分白布下染缸——要作蓝(难)

4.h 和f不分茶壶装白酒——没得壶(福)

5.保留舌根鼻音ng (零声母的开口呼韵母前)同2

6.古入声归入阳平裁缝的尺子——正尺(吃)

8.方言词汇是方言的显性表现之一,方言之间的不同除了语音的差异性以外,更重要的是词汇的差异性,词汇差异性总体表现为:同物异名(异音)

9.方言词汇的不同实质是地域文化的不同和人文性格的不同。

10.人心不足蛇吞象(巴蛇吞象)

《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赤黑黄,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楚辞·天问》说:“一蛇吞象,厥大何如?”《山海经海内经》又载:“西南有巴国,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郭璞注:“即巴蛇也。”《说文解字》卷14载:“巴,虫也,或曰食象它(蛇),象形。”原来巴蛇吞象这个神话,却反映了勇锐善战的巴人名称的来历。这个神话在长江中游流布甚广,正好是在巴地文化区内,所以是巴人自己的原作。重庆衍生:人心不足蛇吞相。——民间故事。

11.川剧中方言(多选)1.打假叉2.走过场3.假过场4.幺不倒台5.丢意子6.压堂子7.扭连扭(绺连绺、柳连柳)

12.川剧中大量的重庆方言唱词

(1)方言歇后语:两个书生打架--为笔(未必)

(2)方言俚俗语:打起灯笼火把都找不到。

(3)方言惯用语:大路朝天,各走一(半)边。得人钱财,与人消灾。

13.莫怀戚《经典关系》

莫怀戚作为重庆的标志性作家,《经典关系》作为当代重庆文学创作的标志性作品,正在成为厚积薄发的重庆创作的先锋。结束了“重庆无作家”的历史。

评价:是近年文坛极富有重庆韵致、体现重庆文化、代表重庆水准的经典之作,是较深刻的都市小说。

简而言之:中国高度,重庆特色,深刻作家,智慧人生。

14.重庆方言剧的内容总括:市井文化表现:市井情结;草根情结

15.重庆方言剧的特点: 1.平民化 2.娱乐性 3.原生态 4 .真实性 5.怀旧感

16.重庆方言剧不足: 1.俗 2.老 3.糙

17.方言电影代表作:《抓壮丁》历史地位:喜剧经典,风靡全国

18.惯用语特点:三字格“1+2”格式动宾结构

19.方言惯用语的语义构成:(比喻和引申的关系)

(一)比喻(打比方) 1.构成:本体、喻体、喻词、喻解 2.分类:明喻、暗喻、借喻

3.分析:一般方言惯用语的表层意思是喻体,里层意思是本体。

(二)引申

1.引申和比喻的区别

引申义: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因此引申义与本义,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本义:以表面到底部距离短的意思

引申:程度不深(功底浅);表示时间不久(相处的日子很浅);

比喻义: 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由两者之间的相似点而产生新义。

手足:比喻兄弟。虎口:比喻危险。

20.重庆方言俗语(概念):是形象地描述人情世态,长短不拘、形式自由的通俗语句,往往使用其比喻义和引申义。

21. 重庆方言俗语特点

1.结构多样:惯用语:三字格;动宾结构。歇后语:引子和释义前后独立。

谚语:句子形式。俗语:长短不一,短语和句类型丰富。

2.使用灵活:(1)异构同义黄瓜(南瓜)还没起蒂蒂儿。黄瓜(南瓜)刚起蒂蒂儿。

(2)插入扩展离了萝卜不成席→离了……萝卜,成不了……席。

3.结构附加:主体结构前后附加结构,附加结构意义与俗语本义无关联。目的:韵律、对称。

例析:咸吃萝卜淡操心。东说西说,烟杆脑壳。东说西说,盐巴秤砣。

又歪又恶,吃豆芽不掐脚脚。一张桌子四个角,说得脱来走得脱。门门门,整熟人。22.语法结构:汉语句法结构中常见结构类型在俗语语法结构中均有表现。

(一)短语结构

1.主谓结构: 陈述和被陈述;名+动

例析:

四两拨千斤:以少胜多。脑壳都大了:为某事而倍感烦恼。豆腐盘成肉价钱:得不偿失。

话都递到嘴边了:交谈中明示某人应表达某义。手脚不干净:小偷小摸。

2.动宾结构: 支配与被支配;动+名

例析:

吃了豹子胆:胆子大。打不出喷嚏:吃亏但又说不出口。说不出个子曰:不能给予明白的解释。

看走了眼:看错了人或事。晓得锅儿是铁铸的:知道厉害了。

3.偏正结构: 修饰与限定;定语+名或状语+动

例析:

黄泥巴脚杆:指农民。椒盐普通话:不标准的普通话。顺口打哇哇:不管别人的话对不对,都顺着说。

4.动补结构: 补充说明;动(形)+补

蒙在鼓里头:对某事毫不知情。吃得开:某人权力很大。输不起:经济或心里不能承受损失。

5.连动结构:动1+动2+……;动词陈述相同主语

例析:捏倒鼻子哄眼睛:做事不踏实,敷衍了事。横挑鼻子竖挑眼:对别人看不顺眼。

比倒箍箍买鸭蛋:严格按标准办事,过分死板。

6.兼语结构:动宾+主谓;动词陈述主语不同

捉些虱子在脑壳上爬:自找麻烦。逼倒牯牛下仔仔:逼着别人做不可能成功的事。

23.辞格(修辞方式)多样:(1)特定的表达形式(2)特定的表达效果

24.俗语修辞方式分析

1.婉曲委婉含蓄,不直截了当,从字面意义推导使用意义。

例析:打起灯笼火把都找不到:很难找到。好狗不挡路:骂挡在路上的人。

看倒都胀眼睛:看见不舒服。问三不问四:不问清楚。

2.比喻通过相似点的联想体会出里层意思。

例析:马屎皮面光:比喻人或事务表里不一。手长衣袖短:比喻遇到了很难办的事。

打不出喷嚏:比喻吃了亏但又说不出口。吃屎的把屙屎的估倒了:不问清楚。

3.夸张有意夸大事实,使人从字面意思的不合理领悟出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讽刺。

例析:想一锄头挖个金娃娃:讽刺那些想一下子就发大财的人。

衣服角角都扇得死人:讽刺那些由于钱多或势大而大模大样的人。

4.双关表里兼顾,同时表现。谐音双关协义双关

例析:不进油盐:听不进别人的劝告。打破砂锅问到底:追问到底。

5.借代利用事物之间的相关性,用有关的事物或现象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或现象,根据事物之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