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街区更新中城市设计的“三理论”初探--以泰安市通天街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通天街的历史文脉和现状分析 2.1 通天街的历史文脉 通天街位于泰安老城之中,是泰安老城 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泰安城的 “三重空间”(如图 1)是其城市发展所依托 的重要文化内涵,所谓三重空间是指泰山南 天门以上的为“天堂仙境”,以泰安城岱庙 为中心的“人间闹市”和以城西南蒿里山为 主要场所的“厚土大德”。“人间闹市”中包 括的主要城市空间有:通天街、岱庙、岱宗 坊、红门路、红门等。因此通天街作为城市 的历史文化轴的主体空间、作为泰山文化的 承载物,其本身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渊源。
图 3 老街巷分布 2.2.5 街区空间形态 街区北侧为岱庙、遥参亭,古建尺度较 小,但街区内部建筑高度不一,两侧居民楼 4 至 6 层居多。部分建筑如万力大厦尺度过 高,在街区各处都可看到万力大厦,影响视 线景观。本应该对城市空间具有绝对控制权 的岱庙在通天街区内超大尺度建筑的干扰
·296·
建筑规划与设计
下被大幅度弱化。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小 尺度的建筑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和市场经济 发展的需要,所以在街区更新的过程中,需 要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求平衡,延续历史和 文化(如图 4、5、6)。
图 4 传统小尺度建筑
图 5 大尺度建筑
图 6 街巷空间 3、通天街城市设计思路探讨 3.1 基于“三理论”的城市设计思路 根据对通天街现状的分析,将之与“三 理论”结合,分析思路如下: (1)将“图-底理论”运用于对街区 土地利用的分析之中,对建筑和空间形态进 行整合剖析,挖掘街区消极空间,构建传统 街区的肌理和结构。 (2)利用“联系理论”,分析城市大轴 线之中街区的角色和功能,结合土地使用的 布局,以保护文物古迹为根本,合理组织交 通和视觉联系,塑造街区空间形态。 (3)利用“场所理论”,塑造具有特色 的环境景观;延续城市文脉,营造社区场所; 邀请居民参与设计,保留城市记忆。通过街 道、绿地或广场等具有“场所”意义空间的 叠加来营造一个满足现代与传统的城市生 活空间环境。 3.2 通天街的设计整合 3.2.1 功能要素的整合 从建筑的“图-底关系”可以看出,街 道与建筑的线型空间较为凌乱,两侧建筑肌 理截然不同,但均呈现建筑密度高的特征。 街道东部建筑密度极高,构建成细密的网格 系统,同时还有部分大体量的保留建筑,将 这种小型网格打破。街道西部有很多大体量 建筑,但建筑形态较为零散(如图 7)。
用,以城市范围内的连接作为恢复城市连贯 性和城市发展方向的引导,有利于街区的更 新。在泰安市的总体规划中的历史文化轴 中,通天街作为市民的公共生活核心空间之 一,处在其中部,城市区位十分重要。考虑 到“联系理论”,通天街的空间设计不能局 限于街区本身,必须将街区放入城市的整体 层面来考虑。以城市文化脉络为基本点,考 虑城市空间的结构塑造,成为城市轴线在文 化和空间上的双向延续。可将通天街规划为 步行街区,隐喻其封禅大典的礼仪场所,并 保持原有历史街区的传统建筑尺度和基本 形态,强化街道的端点建筑,从而强调街区 的入口序列空间。
传统街区更新中城市设计的“三理论”初探--以泰安市通天街为例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詹创轩, 张磊 詹创轩(广东省惠来县城镇建设管理局), 张磊(上海朴典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与文化(学术版)
英文刊名: 年,卷(期):
Architecture & Culture 2013(3)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zywh-xxb201303263.aspx
图 8 街道界面
图 9 商业界面 3.2.2 场所空间的营造 用地和场所分别对应于建筑与空间的 实体与虚体关系。建筑实体的设计必须考虑 到与虚体结构的连接,使建筑和空间有效的 共存。通过研究“图底关系”,分析其土地 利用状况及空间形态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抽 象出城市肌理的尺度。通天街片区肌理密度 大,虚体空间不足,但传统城市由于功能的 原因,建筑体量不可能太大,空间尺度也就 相对较小,比较人性化。场所设计要考虑以 通天街的历史人文景观为原型,结合现有的 自然条件、空间形态和街道格局,将娱乐、 文化、商业、居住、工作一同形成城市组织, 创造出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所空间。街区内部 缺乏绿化,借助绿化设计可加强空间场所的 连接,增加场所的吸引力。 3.2.3 城市轴线的联系 在城市设计中,街道起着统一社区的作
通天街全长 394 米,以商业用地为主, 但商业功能结构较为混杂,两侧有宾馆、银 行、理发店、服装店等等。沿街两侧的片区 中以民房为主,同时还有行政办公建筑,旅 馆服务建筑,科教建筑等(如图 2)。
图 4 现状土地使用分析 通过对用地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其存在 以下问题: 2.2.3 道路交通 通天街是泰安城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北 达岱庙,自古为帝王封禅大典必经之路,有 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通天街南接财源大 街,西临青年路,人气旺盛,区域及人文环 境优势突出。 (1)内部空间过于杂乱,缺乏明确的 层次感和图形感,建筑实体和外部空间的比 例不协调。(2)街区内的外部空间与城市道 路缺乏积极有效的过渡和联系,内部空间相 对闭塞。 (3)街区内开敞空间不足,缺乏有效 的积极空间。 2.2.4 景观环境 通天街两侧聚集有大量居住区,其街巷 的构成多保留自由的形态,街巷的名称也更 是多样(如图 3),如运舟街、卧虎街、卧龙 街、关帝庙街、英武街、洼子街。一个又一 个的神话传说在这里积淀,赋予了这些街巷 不可磨灭的记忆点。保留片区旧有居民的记 忆,是延续历史文脉的关键所在。
3.2.5 历史文脉的延续 城市建设在满足城市功能的同时会削 弱其文化功能,所以在街区的更新发展上应 采用渐进的历史街区更新整治方法,对通天 街进行空间改造。从城市整体空间文化出 发,考虑城市历史文化轴线,强化通天街南 北两端的牌坊,塑造吸引人流的入口开敞空 间,引导行人进入历史街区,隐喻泰安古城 南门的所在地和其历史文化核心作用。鼓励 与历史文化有关的商铺进入,恢复泰安历史 上传统商业街的经营特色。并结合通天街沿 街建筑立面的整治,突出其作为泰安历史文 化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城市的文化 建设。在街道设施的设计上,尽可能的将泰 安的帝王封禅文化和泰安自然及人文文化 等信息加载到这些城市设施中,使这些环境 小品在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的同时还能起到 向使用者讲述城市文化历史的作用。 4、结语 传统街区的更新改造,需要考虑城市空 间结构及文化传承的双向要求,因此在城市 建设实践中,容易激发出大量的矛盾点,从 而影响城市建设的实施。利用“图底理论” 和“联系理论”进行分析,可达到整合街区 空间结构,延续街区肌理特色,保留城市现 代特征的目的;“场所理论”有助于营造人 性化社区,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居民记 忆,达到文化上的可持续发展。将城市设计 的“三理论”相互连接的,发挥其优点长处, 对解决街区现代更新建设与历史文脉传承 的融合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空间. 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 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诺伯格•舒尔兹,存在 空间 建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扬•盖尔,交往与空间. 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冯伟、李昊,解读城市历史,寻求空 间答案——以泰安通天街城市设计为例 城 乡规划•园林建筑及绿化,2007 [6]姜利勇,传统与现代: 一个变换的图 与底. 2005 [7]刘定伟,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与持续 发展. 硕士学位论文,2007 [8]胡莉华,汉正街商贸区旧城更新中的 城市设计探讨. 硕士学位论文,2006
【关键词】城市更新、文脉传承、城市 设计“三理论”
传统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反映 着城市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然而,由于 众多历史原因,有些街区已经成为人口密集 的居住区,区内建筑破损严重,卫生条件不 佳,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严重滞后,面 临着亟待改造的问题。随着国内大规模城市 建设的展开,能否保留城市文脉的记忆,能 否使街区参与到新的城市生活中来,需要我 们更加努力的探索和实践。
形成。 “场所理论”是以城市形体环境的社会
文化内涵和人性特征为研究主题,关注城市 形象结构下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人与场所的 深层次的情感沟通,有利于寻找有地方特色 的生活方式及环境特征,有助于人性化街区 的形成。
三个理论都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分析研 究了城市环境,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有利 于我们对街区空间的全面分析和理解。
图 1 泰安城的“三重空间 2.2 通天街的现状评析 2.2.1 现状街区概况 泰安城中心区的传统建筑被大量拆除, 取而代之的建筑绝大多数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兴建的。由于在规划设计时没有深入 考虑泰安城的历史及文化因素,多数建筑空 间沿袭了一般性城市建筑语汇,致使现在的 泰安城市空间特征并不明显,其城市空间的 文化品质不能体现泰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所承担角色的重要性。城市文化中轴线上的 历史遗迹——蒿里山、岱庙和历史街区—— 通天街、红门路等处的空间设计仅仅满足城 市的基本的旅游功能和商业功能,并没有形 成一个良好的城市空间组织序列。就目前通 天街商业建筑空间承载量而言,其建筑空间 容量无法承担其应当的城市文化功能、城市 商业功能和城市旅游功能。 2.2.2 土地使用状况
1、城市设计理论初探 1.1“三理论”概述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杰•特兰西克在 《寻找失落的空间》一书中,通过对现代空 间演进和历史典范的分析,得出有关城市设 计的“三理论”:“图-底理论”、联系理论、 场所理论。他主张将三种理论结合在一起形 成一种综合理论进行城市设计,主张以“图 —底理论”为基础研究建筑实体和空间虚体 所占用地的比例关系,通过联系理论研究组 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形成对城市空间结 构的分析和理解,场所理论加入了人的需求 和文化、历史及自然环境等考虑因素,倡导 结合环境的独特形式和内在细节给予物质 空间更多丰富的内容,它比“图—底理论” 和联系理论更进一步。 1.2 “三理论”在街区更新中的作用 传统街区在更新中,应顺应时代的发展 需要,寻求保护和更新之间的和谐关系,以 恢复地区活力,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街区改 造应综合三种理论的优点:赋予虚实以结 构,建立各部之联系,并回应人性需求和各 自环境的独特要素。 利用“图—底理论”分析街区格局和单 体建筑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城市 街区的空间总体结构,从而在改造过程中创 造出更积极的城市空间。 联系理论”则源于研究连接不同元素之 间的“线”,这些线由街道、步行道、线形 开敞空间或其他在空间上连接城市各个部 分的连接要素组成。将之运用于街区更新之 中,需要从大的层面,考虑城市整体结构的
图 7 现状建筑“图—底”关系 商业空间是通天街的主体部分,沿通天 街已经形成了较为连续的商业界面,但界面 形式较为单调。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 中提出,外部空间设计,每 20 至 25 米,或 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 面高差有变化,都可打破空间的单调感,为 外部空间带来节奏感。可以通过改变橱窗状 态,或是从墙面上做出突出物,用各种办法 为外部空间带来节奏感,增加街区吸引力 (如图 8、9)。
建筑规划与设计
·295·
传统街区更新中城市设计的“三理论”初探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以泰安市通天街为例
詹创轩 1 张 磊 2 (1.广东省惠来县城镇建设管理局,身份证:440528197105201835) (2.上海朴典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身份证:140107198602100621)
【摘 要】传统街区的更新改造,需要 考虑城市空间结构及文化传承的双向要求, 因此在城市建设实践中,容易激发出大量的 矛盾点。“图底理论”和“联系理论”有助 于整合街区的空间结构;“场所理论”有助 于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文章以泰安通天街 为例,利用城市设计的“三理论”,探讨解 决传统街区现代更新与历史传承的融合问 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