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甘肃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甘肃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甘肃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甘肃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水果、肉类、中药材、特色经济、生态农业区域之一。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基础设施条件限制、品牌意识不够等因素,甘肃省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本文将分别从现状和对策两个方面探讨甘肃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问题。

一、现状1、品种单一甘肃省的主要农产品以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为主,对于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品种单一,缺乏品种多样化、特色化的问题比较突出。

同时,许多优良的品种缺乏知名度,导致其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2、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农产品运输、储存、销售环节中缺乏合理的网络,限制了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

甚至许多高品质的农产品因为路途遥远而不能畅通无阻地流入市场。

3、品牌意识不够由于历史原因、教育水平、行业自觉等原因,全社会对于品牌意识的重视还不够,许多农民和企业缺少对品牌的认同和重视。

品牌建设缺乏战略及规划,品牌宣传和营销方案的推广力度不足,品牌声誉和市场影响力低下。

4、缺乏标准化生产体系许多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生产方式,导致农产品的品质参差不齐,生产效率低下,缺乏国家认证和质量监督,并不符合市场与消费者的需求。

二、对策加强品种多样化和特色品种的培育,丰富甘肃省的优势农产品品种,提高产品品质和竞争力。

同时鼓励农民投入资金和技术,进行品种的开发和改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与附加值。

完善田间配套和农业物流配套设施,建立健全现代化的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网络。

尤其在农村道路交通、物流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等方面,将大力投资和加快推进,实现生产、流通和销售的现代化。

针对全社会的品牌意识不足问题,要加强宣传教育和意识引导,尤其是要针对农民和企业加大品牌意识教育力度。

告知重视品牌、建立品牌的优点和实际价值,鼓励企业专注于品牌策划和推广,不断积累品牌知名度。

强化标准化生产体系,建立标准化的生产过程。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符合市场与消费者的需求。

甘肃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甘肃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甘肃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甘肃省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甘肃省拥有许多特色优势农产品,如陇菜、甘肃瓜果、宁夏枸杞、兰州百合等,这些特色农产品具有很高的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

甘肃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的建设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通过一系列对策来加以解决和改进。

一、现状分析1. 资源丰富,品种多样甘肃省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条件适宜,适合各类农作物的生长。

甘肃省不仅拥有稻谷、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产品,还有许多特色农产品,如西瓜、枸杞、苹果、兰州百合等。

这些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2. 品质优良,有机绿色甘肃省的特色农产品大多数生长于当地优质的土壤和气候环境之下,具有很高的品质保障和营养价值。

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甘肃省严格按照有机种植的标准进行生产,保证了产品的无公害、无污染,环保绿色的品质特点。

3. 品牌建设滞后尽管甘肃省的农产品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在品牌建设方面相对滞后。

由于落后的生产技术和营销手段,导致很多特色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影响了产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增长。

4. 产业化规模小甘肃省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化规模相对较小,生产水平低,加工技术滞后。

与国内外一些特色农产品的龙头企业相比,甘肃省的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值少,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二、对策建议1. 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化规模要加强甘肃省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首先要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化规模。

要鼓励各地加强农产品的科研和开发,鼓励合作社、企业等多方参与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和销售,拓展生产规模,提升产业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2. 强化品牌意识,提升产品知名度甘肃省要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要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方面要加强产品品质监管和质量认证,确保产品的品质和原生态属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宣传和推广,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产品的品牌形象。

甘肃省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甘肃省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甘肃省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优劣势分析周翔;周爱莲【摘要】As the market environment changing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is hitting up visibly. While, it' s the effective way raising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mpetitive power and promoting the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vigor- ously impulse develop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 farm produce industry utilizing the feature agriculture resource ad- vantage. According to resource condi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Gansu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ignificance to Industrialization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values the potential advan- tages and actual obstacles of the feature agriculture product industrialization in Gansu province%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而利用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推动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正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针对甘肃特色农产品资源状况,在提出了甘肃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化意义的基础上,客观评价了甘肃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潜在优势和现实障碍。

兰州农村产业发展现状

兰州农村产业发展现状

兰州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也是甘肃省农村发展的重要区域。

兰州农村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兰州农村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

农业是兰州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谷物作物,以及水果、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

农产品产量逐年递增,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与此同时,兰州农村工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农村工业主要包括农副产品加工、农村电商、农业旅游等领域。

农产品加工企业日益增多,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农村电商发展迅猛,为农产品销售打开了新的渠道。

农业旅游正在成为兰州农村的新兴产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此外,农村服务业也在兰州取得了长足发展。

农村金融、教育、医疗等服务业逐渐完善,为农民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

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发展,为农户提供了融资渠道,解决了农民的资金问题。

农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

尽管兰州农村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农业生产水平仍然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农民收入增速不够快。

其次,农村工业发展不均衡,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产业结构单一、企业规模小等问题。

最后,农村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金融、教育、医疗等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兰州农村产业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

其次,加大对农村工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最后,加强农村服务业的建设,提高农民的服务水平和满意度。

总之,兰州农村产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仍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和挑战。

只有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才能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兰州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甘肃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甘肃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甘肃省是中国西部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甘肃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甘肃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现状分析1. 优势农产品品种丰富,但品牌意识不强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品种非常丰富,包括瓜果、畜禽水产、干果、林产品等。

由于品牌意识不强,大多数特色农产品并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品牌形象,缺乏品牌传播和推广。

2. 品质监管不到位,质量参差不齐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口碑和竞争力与其品质密切相关。

由于监管不到位,一些农产品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品质参差不齐,影响了品牌的声誉和发展。

3. 市场开拓和渠道建设相对滞后甘肃省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在市场开拓和渠道建设方面相对滞后。

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的市场分析和营销策划能力,很难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喜好;由于物流和渠道建设滞后,特色农产品的销售范围有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二、对策建议1. 建立农产品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甘肃省应加强农产品品牌意识的宣传和培养,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积极参与品牌建设。

可以通过开展培训和推广活动,提高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品牌意识,引导他们注重产品包装和形象建设,提升产品的品牌竞争力。

2. 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提高品质保障水平甘肃省应加强对特色农产品的品质监管,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和标准,加强对特色农产品品质的把控。

可以开展扩大质控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推广质量管理经验,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水平,提升品牌竞争力。

3. 加强市场开拓和渠道建设甘肃省应加强市场分析和营销策划能力的培训,提高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

应加强农产品的物流和渠道建设,完善冷链物流系统,提高产品的运输和保鲜能力,扩大销售范围,满足市场需求。

4. 提高科技水平,创新产品和生产方式甘肃省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研究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研究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农业产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农业资源。

为了推动甘肃特色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本文将探讨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甘肃特色农业的现状甘肃特色农业以合理调配农业资源、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富硒农产品等为特点。

近年来,甘肃着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特别是以特色板栗、中草药、枸杞、小杂粮等为代表的高品质农产品。

这些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甘肃特色农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农业产值稳步增长,农民收入逐年提高。

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在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甘肃的特色农产品也不断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市场潜力巨大。

二、甘肃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然而,甘肃特色农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甘肃的土地资源较为有限,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其次,农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一些农产品的品质控制和质量安全标准尚未完善,这对农产品的上市销售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农业科技创新滞后,农民素质提升亟待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三、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为了克服甘肃特色农业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实施土地流转政策,推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加大农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监管力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此外,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管理技术和市场意识。

四、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前景甘肃特色农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要求越来越高。

张掖种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张掖种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张掖种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张掖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地区。

种业是张掖市的重要产业之一,为了进一步了解张掖种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特进行了调研。

以下是张掖种业发展调研报告的范文:一、引言种业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对提高农产品的种质品质和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张掖市以其丰富的耕地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具备发展种业的优势。

为了提高张掖市种业的水平和竞争力,深入了解种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张掖种业的发展状况、现有的品种和品质情况、政策支持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促进种业的快速发展。

调研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走访和调查问卷。

通过实地走访,我们能够直接观察到农田中的作物品种和品质情况,以及种植农户的种植技术和种子来源。

调查问卷则通过对农民和种植企业的调查,了解他们对于种子品种和质量的需求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情况。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种业发展状况经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我们了解到张掖市种业发展状况较好,主要以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的种植为主。

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市前列,品质也较为稳定。

玉米和油菜的种植规模相对较小,但品质上乘。

此外,市内还有一些种植企业,通过引进外地优质种子和种植技术,为农民提供优质种植材料和技术支持。

2. 存在的问题尽管种业发展状况较好,但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种子供应不稳定,有时候农民无法获得所需的优质种子,影响了产量和质量。

其次,种植技术方面,一些农户缺乏种植经验和技术培训,导致种植失误和产量下降。

最后,市场销售方面,由于农民对于品质种子的需求较低,导致一些优质种子难以销售出去,限制了种子企业的发展。

四、建议与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和措施:1. 加强市场宣传,提高农民对优质种子的认识和需求。

通过组织种植技术培训班、开展现场示范等形式,向农民普及优质种子的重要性,加强对种植技术的引导和培训,促使农民更加积极地采用优质种子。

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问题及对策论文

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问题及对策论文

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深化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推动农业全面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的必由之路。

本文从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入手,剖析了制约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转化一、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1)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渐成雏形。

河西(酒泉、嘉峪关、金昌、张掖、武威)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制种基地、酿酒原料基地;陇中、陇东(兰州、白银、定西、平凉、庆阳)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中药材生产基地;陇南山区(天水、陇南)成为油橄榄、花椒等农产品基地;南部民族地区(甘南、临夏)形成了全国重要的肉牛、肉羊和细毛羊基地。

(2)龙头企业稳步成长。

截至2011年底,全省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7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19家,龙头企业带动成为甘肃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形式,已成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市场主体。

(3)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甘肃省重点发展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

通过采取突出特色、培育发展;完善政策、扶持发展;试点示范、带动发展;强化指导、规范发展等有效措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健康有序发展。

二、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1)龙头企业实力弱,辐射功能不强。

一是产业化的重点龙头企业注册资本不多,固定资产少,自身实力较弱。

除去27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外,省内大多数龙头企业都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

(2)龙头企业融资困难。

一是资金总量供应明显不足。

二是信贷资金供给结构性不足,使企业可获得贷款与需要不匹配。

表现为中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固定资产贷款与流动资金贷款之间的供给矛盾突出。

三是贷款方式死板,基本是抵押和担保贷款,贷款来源以政策性银行为主,融资渠道狭窄。

(3)产业化发展区域不平衡。

河西和陇南地区发展速度较快:2011年,河西五市农业生产总值共计212.65亿,占全省的31.4%,农业生产总值比上年平均增长6.18%;陇南两市农业生产总值共计117亿,占全省17.3%,农业生产总值比上年平均增长10.65%。

2024年甘肃畜牧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甘肃畜牧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甘肃畜牧业市场发展现状畜牧业是甘肃省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甘肃畜牧业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1. 甘肃畜牧业资源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拥有广阔的草原和丰富的水资源,是发展畜牧业的理想地区。

截至目前,该省畜牧业养殖面积达到一定规模,主要集中在甘南、临夏、酒泉等地。

其中,牛、羊养殖是甘肃省最主要的畜牧业种类。

2. 甘肃畜牧业市场规模甘肃省畜牧业市场规模庞大,养殖户数量众多,市场需求稳定。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

畜牧产品主要销往国内市场,但也逐渐打开了国际市场。

3. 甘肃畜牧业市场现状甘肃省的畜牧业市场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3.1 发展初期在改革开放初期,甘肃省畜牧业市场还相对落后,养殖规模小,养殖技术相对简单,产品品质一般。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扶持,畜牧业逐渐崭露头角,开始发挥经济效益。

3.2 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甘肃省畜牧业逐渐壮大,养殖规模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政府加大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推广现代化养殖技术,改善畜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3.3 当前现状目前,甘肃省畜牧业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养殖者通过科学养殖管理,提高育种技术,疾病防治等手段,提高畜产品的品质和数量。

市场上的畜产品供应充足,品质得到了认可,销售渠道也更加多元化。

4. 甘肃畜牧业市场面临的挑战尽管甘肃畜牧业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技术研发和转化仍然是畜牧业市场发展的一个瓶颈。

尽管政府加大了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但是科研机构与生产实践之间的融合还需要加强。

其次,畜牧业面临着一定的环境压力。

随着畜牧业规模的扩大,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环境保护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另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对甘肃畜牧业市场提出了新的挑战。

人们对健康、安全、绿色的畜产品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养殖模式需要转型升级。

甘肃省荞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甘肃省荞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甘肃省荞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而荞麦产业则是甘肃省的重要农产品之一。

近年来,甘肃省荞麦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分析甘肃省荞麦产业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促进甘肃省荞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甘肃省荞麦产业的现状甘肃省是我国重要的荞麦产区之一,荞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据统计,2019年,甘肃省荞麦种植面积达到了300万亩,总产量达到了25万吨。

荞麦产业已成为甘肃省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在产业发展方面,甘肃省对荞麦产业进行了大力扶持和引导,推动了荞麦的深加工和产值提升。

目前,甘肃省的荞麦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口到东南亚等地区。

甘肃省也努力推进荞麦产业的标准化种植和加工,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甘肃省荞麦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种植结构不合理和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甘肃省荞麦产业的产能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荞麦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开发还比较薄弱,国内外市场的开拓空间有限。

荞麦产业在面临市场竞争的也面临诸多的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威胁,保障产业的稳定发展任重道远。

在当前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发展甘肃省的荞麦产业,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包括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开发和产业保障等方面。

要加强荞麦产业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例如设立荞麦生产和加工专项资金,降低农资和生产成本,支持农民开展科学种植和技术改良,促进荞麦产业的健康发展。

还要加大对荞麦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的力度,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要加强对荞麦种植与加工技术的创新和推广。

多渠道引进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和高效耐病荞麦,提升荞麦的产量和品质。

加强科研力量,开展荞麦生产和加工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高产业的产值和附加值。

尤其是要着眼于农业机械化和生产自动化,提升生产水平和效率。

要加强荞麦产业的保障和风险防范。

加强对荞麦产区的土地、气候、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荞麦产业的生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宁县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

宁县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

宁县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宁县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一、引言宁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处黄土高原和秦岭山脉交汇的地带,气候适宜,地理条件优越。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宁县农业产业化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为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二、现状分析1.农产品种植产业化宁县以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为主要种植品种,同时还有水果、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

农产品种植产业化已初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和绿色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2.畜牧养殖业产业化宁县畜牧养殖业以牛、羊、猪为主要养殖品种,已实现从自给自足到市场销售的转变。

养殖场规模化发展,养殖技术得到提升,对畜禽饲料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3.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化宁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主要以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为主。

如小麦加工、果蔬加工等,产品有一定的市场。

4.现存问题尽管宁县农业产业化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仍不够成熟,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

其次,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还有差距,农民收入水平仍较低。

此外,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也有待解决,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较低。

三、问题解决思路为了解决现存问题并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技术支持。

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2.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升级。

鼓励农民合作社与企业合作,提高产品的加工技术和质量,推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

3.加强质量监管。

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督执法,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4.建立农产品品牌。

通过加强市场营销,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

5.加大政策支持。

通过制定相关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提供财政资金、减税和信贷支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结论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潜力巨大,现有的基础和条件为推动农业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甘肃省荞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甘肃省荞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甘肃省荞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甘肃省是我国重要的荞麦产区之一,荞麦种植面积广泛分布在全省各地,且有着悠久的荞麦种植历史和优良的品质。

甘肃省荞麦产业发展现状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提升甘肃省荞麦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现状分析1. 优势条件: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土地和气候条件适宜荞麦种植,具有种植面积大、品质好的优势。

2. 产业规模:甘肃省荞麦种植面积较大,年产量也相对较高,是全国重要的荞麦产区之一。

每年种植的荞麦能满足一部分国内需求,也有一定的出口量。

3. 品质优良:甘肃省荞麦的品质良好,口感独特,且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荞麦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4. 产业链完善:甘肃省荞麦产业链较为完整,从种植、收割到加工和销售都有一定的规模和配套设施。

二、存在问题1. 种植技术不够先进:甘肃省荞麦种植技术相对较为滞后,缺乏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的运用,导致产量和品质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2. 产品加工不足:甘肃省荞麦产品的加工环节较为简单,多以传统方式进行加工,缺乏新型加工工艺和设备的应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3. 市场开发不到位:甘肃省荞麦产品的市场开发力度较小,产品销售渠道较为单一,影响了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4. 荞麦产业链不完善:甘肃省荞麦产业链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从种植到销售环节的信息共享和协调不够,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益降低。

三、对策建议1. 推进种植技术创新:加大对荞麦种植技术研究和推广力度,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优化种植结构和种植方式,提高产量和品质。

2. 加强产品加工改造:发展新型的荞麦产品加工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推动荞麦产业进一步向加工环节延伸。

3. 拓宽市场渠道:加强与商超、餐饮企业的合作,拓宽荞麦产品的销售渠道,推动产品走出县域市场,进入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4. 建立荞麦产业联盟:加强政府、企业、农民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荞麦产业联盟,共享资源和信息,提高产业链的协同效应。

关于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

关于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关于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一、研究目的和意义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调研方法和内容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特色产业的种类、区域分布、发展模式和政策支持等方面。

三、农业特色产业的种类和区域分布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农业特色产业主要包括土特产品、名特优农产品、农村旅游和农村电商等。

这些产业在不同地区发展情况不一,但总体呈现出一定的区域集中性,如土特产品在山西、湖南等地发展较为突出,农村旅游在江苏、浙江等地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单一主导、多元协同和农业产业园区等。

其中,单一主导模式是指某个特色产业在某个地区占据绝对的地位,如某地以葡萄种植为主导;多元协同模式则是指不同特色产业之间通过产业链衔接,形成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农业产业园区模式则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建设起集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

五、政策支持和问题分析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据了解,国家和地方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等。

然而,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政策措施的执行不到位、品牌建设的不充分和市场开拓的难度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农业品牌形象和鼓励企业创新等。

六、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在未来的发展中,农业特色产业应注重品牌建设、科技创新和与城市经济的紧密结合。

品牌建设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科技创新可以提高产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与城市经济的紧密结合可以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市场拓展和产业链的延伸。

七、总结和展望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甘肃省荞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甘肃省荞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甘肃省荞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甘肃省荞麦产业是该省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较高的经济价值。

荞麦具有高营养、低脂肪、低热量、无麸质等优点,是一种健康、环保的粮食作物,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喜爱。

但是,甘肃省荞麦产业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打造更加繁荣、稳定和可持续的荞麦产业。

1. 产业基础薄弱。

甘肃省荞麦产业发展起步晚,产业基础薄弱,生产规模较小,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2. 种植结构不合理。

甘肃省荞麦种植面积较小,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陇南、庆阳、天水等地,形成了片面化、低效化的区域特色,缺乏全省整体规划和统筹。

3. 技术应用不足。

甘肃省荞麦种植技术比较落后,存在种植密度低、控制害虫病害不力、效益较低等问题,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低,缺乏技术服务体系。

4. 市场开发不足。

甘肃省荞麦市场开发较为滞后,缺乏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限制了荞麦的销售和价格。

5.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甘肃省荞麦产业发展缺乏政策支持,对种植、生产、销售等环节缺乏支持和扶持措施,制约了产业发展。

1. 健全荞麦产业体系。

加大对荞麦产业的投入力度,加强技术服务,提高种植效益,推动荞麦产业的全面发展。

2. 调整种植结构。

优化种植区域结构,扩大荞麦种植面积,形成多元化、绿色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增强荞麦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3. 提高技术应用水平。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推广,推广高效、环保的种植技术,提升荞麦的品质和产量。

4. 加强市场开发。

完善荞麦的加工、包装等环节,提高产品的含量和附加值,创新营销和销售渠道,扩大荞麦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5.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升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荞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甘肃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甘肃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甘肃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农业大省,甘肃省的蔬菜产业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和蔬菜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甘肃蔬菜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对甘肃蔬菜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甘肃蔬菜产业的现状。

目前,甘肃省的蔬菜种植面积较大,各类蔬菜品种齐全,品质优良的甘肃农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甘肃蔬菜产业主要集中在临夏、定西、天水等地,其中临夏地区以种植瓜类蔬菜为主,定西地区以种植辣椒为主,天水地区则以种植叶菜类蔬菜为主。

甘肃蔬菜产业在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同时,也积极开拓外销市场,向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地区进行供应。

然而,甘肃蔬菜产业仍然存在一些面临的挑战。

首先是技术水平和设施设备的相对滞后。

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甘肃蔬菜产业在温室设施、灌溉系统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其次,市场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甘肃蔬菜产业缺乏完善的市场体系,农民的销售渠道相对狭窄,导致价格波动较大,利润空间不稳定。

再次,气候因素的不确定性也对蔬菜产业的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甘肃省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降雨不均匀,对蔬菜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了不利影响。

然而,尽管面临这些挑战,甘肃蔬菜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是积极的。

首先,甘肃省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农业产业。

这为蔬菜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甘肃省正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大对蔬菜产业的支持力度。

政府鼓励农民发展现代温室农业和园艺农业,引导农民加大投入,改善种植设施和技术水平。

此外,甘肃还加大了与其他地区的合作,拓宽了市场渠道,提高了蔬菜的销售和出口量。

未来,甘肃蔬菜产业发展的重点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持。

通过引进和研发新的种植技术,提高蔬菜的品种改良和质量水平,增加产量,降低生产成本。

其次,加强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的产业链条。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从业技能,促进农民形成合作社,拓宽销售渠道。

甘肃土特产调研总结汇报

甘肃土特产调研总结汇报

甘肃土特产调研总结汇报甘肃土特产调研总结汇报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甘肃省的土特产情况,包括产品种类、生产地区、市场销售情况以及潜在的发展前景,为进一步推广和发展甘肃土特产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调研方法1. 网络调研:通过搜索相关资料和调查问卷进行网络调研,收集相关信息;2. 实地调研:分赴甘肃省各地,参观生产基地,了解生产过程,与生产者进行沟通交流。

三、调研结果1. 甘肃土特产种类丰富多样,其中以陇南苹果、天水薯类、庆阳葡萄、金昌瓜果等为代表;2. 甘肃土特产主要集中在甘肃省的陇南、天水、庆阳、金昌等地;3. 甘肃土特产市场销售情况良好,产品质量得到一致好评;4. 潜在的发展前景:甘肃土特产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加强品牌推广、提高产品质量和标准化生产。

四、调研分析1. 多元化的产品:甘肃土特产涵盖了水果、蔬菜、坚果、农畜产品等丰富的品类,能够满足市场对于不同需求的消费者的需求;2. 地理优势:甘肃地处内陆,气候环境适宜,为土特产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3. 品质保证:甘肃土特产注重质量控制,强调无公害、绿色无污染的生产理念,确保产品的安全和健康;4. 品牌形象塑造:甘肃土特产的品牌形象还需进一步建设,加强品牌推广和市场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调研建议1. 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同时加强与超市、酒店、餐饮等线下销售渠道的合作;2. 加强品牌宣传:利用营销活动、广告、社交媒体等方式,提升甘肃土特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3. 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与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标准化生产水平;4. 发挥地理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挖掘地方特色,进一步提升甘肃土特产的竞争力。

六、总结甘肃土特产具备丰富的品种和地理优势,市场前景广阔,但品牌推广和销售渠道拓展仍需加强。

通过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加强品牌宣传、提高产品质量和发挥地理优势等措施,可以进一步促进甘肃土特产的发展,提升其在消费市场的竞争力。

浅谈甘肃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甘肃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甘肃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就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建议农业产业化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出路,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甘肃省农业正处在“爬坡”时期,农民增收空间变小,难度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农村新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成为应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者和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和依托。

近年来,甘肃省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战略措施,依托资源,面向市场,积极发展节水高效特色产业,完善政策措施,扶植龙头企业,培育市场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1 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多年发展,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已经进入了加快发展、提升层次和重点突破的新阶段。

纵向相比,发展很快,成绩很大。

但横向比,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甘肃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小,缺乏知名度高、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和带动能力强的“重量级”龙头企业。

由于龙头企业规模小,缺乏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的能力,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能带动产业基地的稳定发展。

二是产业发展、加工产品的层次较低,科技含量不高。

目前,在发达地区龙头企业拥有数量较多的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综合收益较高,而甘肃省农产品生产加工占了绝大部分比重,且精深加工落后,名牌产品很少,这不仅难以获取加工增值的经济效益,直接影响整个产业化工程的效益,而且在市场竞争中难以摆脱不利地位。

三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民获利少。

要实现龙头企业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就必须有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

由于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经济组织、运销大户、农户等各利益群体之间联结不紧密,利益不均衡,矛盾纠纷时有发生。

关于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

关于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关于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日益受到重视。

农业特色产业是指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具有一定特色的农产品生产或加工业态。

通过对农业特色产业的调研,可以了解农业发展现状和问题,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依据。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某地农业特色产业的调研,分析其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等。

实地走访通过对农业特色产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实地考察,获取直观的信息;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对农民和相关企业的意见进行了解;文献研究对国内外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

三、调研结果1.产业发展现状经调研,某地农业特色产业以水果种植、特色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导,其中水果种植是最具特色的产业。

某地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宜于水果种植,在近几年,该地热带水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也逐渐丰富。

特色养殖方面,养殖业主要以家禽和家畜为主,农民普遍采取规模化的养殖方式,提高了产品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的质量和效益。

农产品加工方面,某地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渐增多,加工技术也得到了提升。

2.存在的问题(1)缺乏品牌打造:虽然某地的农产品质量较高,但缺乏知名品牌,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

(2)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产品销售主要依靠中间商,农民往往面临价格被压低的情况,难以获得合理的收益。

(3)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某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生产环节不规范和质量检测不到位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市场信任度。

四、调研建议(1)加强品牌建设:应通过农产品的品牌打造,提升市场竞争力。

可以采取注册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等方式,确保品牌的独立性和知名度。

(2)优化销售渠道:建立农产品直销市场和农民合作社,直接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实现产销对接,提高农民的收入。

(3)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过程和加工环节的监管,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甘肃乡村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甘肃乡村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甘肃乡村发展现状分析报告引言甘肃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尤其以乡村风貌和民俗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然而,与此同时,甘肃的乡村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对甘肃乡村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发展的现状1. 旅游业的兴起甘肃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模式逐渐崭露头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亲近自然,体验传统文化。

2. 乡村经济的困境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导致甘肃的乡村经济发展缓慢。

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农民收入不高。

同时,一些乡村缺乏适宜的发展模式和产业支持,导致乡村经济失衡,发展受限。

3.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甘肃地处西部内陆,自然资源丰富,但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农业发展对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的消耗严重,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努力推动乡村生态建设,对于甘肃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问题分析1. 乡村旅游开发不平衡甘肃的乡村旅游开发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衡、旅游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一些地区因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而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设施不完善等原因,乡村旅游发展滞后。

2.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基础设施是乡村发展的基础,但甘肃很多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等问题不仅影响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也阻碍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3. 农业结构单一甘肃的农业结构以粮食种植为主,缺乏多元化的农产品供应。

农民的收入主要依赖于粮食价格,一旦价格波动,农民的生活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缺乏多元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链,限制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三、建议与展望1. 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加大对偏远地区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引导更多的游客前往这些地区,打破资源开发不平衡的问题。

同时,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游客体验。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交通和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助于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提高生活水平。

[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苹果产业的现状及对策

[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苹果产业的现状及对策

[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苹果产业的现状及对策苹果产业是甘肃省在全国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是主产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一、苹果产业发展的成效(一)优势产区基本形成苹果是甘肃省分布范围最广、栽培面积最大的果树树种,全省14个市、州都有苹果栽培。

20__年全省苹果种植面积369.78万亩、产量164.14万吨、产值29.05亿元,分别占全省水果面积、产量、产值的59.86%、66.15%、71.07%。

主产区平凉、庆阳、天水、陇南4市322.79万亩、产量134.66万吨、产值23.84亿元,分别占全省苹果面积、产量、产值的87.29%、82.04%、82.07%。

农业部确定的18个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县306.59万亩、产量125.09万吨、产值22.14亿元,占全省苹果面积、产量、产值的82.91%、76.21%和76.21%。

从产区分布看,位于陇东南黄土高原的平凉、庆阳、天水、陇南(礼县、西和)是甘肃省苹果主产区。

该地域光热资源丰富、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自然隔离条件好、病虫危害轻、土层深厚、土壤疏松,适宜苹果栽培,具备最适宜苹果种植的7项指标。

生产的苹果以着色鲜艳、外形美观、肉质细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口感好、风味佳、耐贮运、营养丰富而畅销国内外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是农业部划定的苹果优势产区。

这一区域栽培面积大、产业基础好、产量高、品质好、效益显著,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已成为我国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区的重点产区。

天水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元帅系苹果生产基地,平凉、庆阳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优质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

20__年苹果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3.27%和5.89%,种植面积由20__年全国第6位,跃升到20__年第3位,仅次于陕西、山东两省。

因新建果园面积大、苹果产量居全国第6位,与第5位相当。

20__年农业部启动实施的第一轮全国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甘肃省静宁、庆城两县进入全国苹果生产重点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发布时间:2011-07-20 点击数:28 来源:自治区政协农牧业委员会甘肃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根据甘肃省政协常委会今年工作的安排,最近,我们组织了部分省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就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把甘肃农业的发展,定位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上,已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共识。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实施“促农增收六大行动”和“4个1000万亩工程”,并相继出台了若干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专项扶持办法和发展规划,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有以下特点。

1.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及其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近些年来,甘肃因地制宜,从培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入手,加快结构调整,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了马铃薯、中药材、制种、酿酒原料、果品、草食畜、蔬菜、花卉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2010年底,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面积达到2700万亩,比2005年增加470万亩,占整个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一半。

重点扶持的18个肉牛大县养牛259万头,占全省的52%;31个肉羊大县养羊1432万只,占全省的75%;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达到4880个。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

一是企业数量、规模不断壮大,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2010年甘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增至1806个,其中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253个,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245.15亿元,销售收入340.5亿元,净利润27.8亿元。

2010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达46个,出口创汇2.01亿美元。

二是品牌化建设有了新突破。

龙头企业建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的51个,质检机构通过质量认证的240个,通过ISO9000、HACCP、GAP、GMP等质量体系认证的379个,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的185个,获得“三品”(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企业228个、产品546种。

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

截止2010年底,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4800个,比2009年翻了一番,带动农民会员和非成员农户140万户,组织统一销售农产品达到83亿元,专业合作社总收入达到62亿元。

4.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

一是“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发展较快。

兰州高原夏菜已成为甘肃的一张名片,享誉省内外。

形成了武威的人参果、武山县的“盘龙”韭菜、永靖县的“刘家峡”西红柿等一批地方品牌。

二是标准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

通过制定蔬菜质量标准体系,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建成各类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420个、面积达287万亩,总产量565万吨,总产值71.54亿元。

创建了10个国家级、37个省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产品质量显著提高。

三是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向规模化经营转变。

通过土地流转不断扩大经营规模,2010年甘肃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199.8万亩,较2009年增长5.4%。

目前,蔬菜面积达593万亩,年总产量1236万吨,产值190多亿元。

5.省内外的工商资本进入了农业产业化领域。

近些年来,甘肃省特色农业快速发展,比较效益提高,吸引了大量的工商业资本进入。

一些省内原来从事房地产、煤炭、贸易等行业的企业和省外知名企业进入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领域。

6.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省市县都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努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省政府从2001年起,已经连续10年筹措专项资金扶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开发。

最近,省上又出台了进一步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具体意见和实施方案,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将达到22.22亿元,进一步加大了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

当前,影响甘肃省特色农业进一步的发展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些难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1.龙头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市场出现巨大波动时,多数企业难以应对。

主要原因是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低,也包括企业家对风险的认识、市场策略、管理水平适应不了形势变化,影响了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作用的发挥。

2.企业融资困难。

由于受金融体制和融资政策的限制,龙头企业普遍反映融资比较困难,尤其是中小龙头企业。

93%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主要靠农发行、农信社的贷款,其他银行的涉农类贷款规模小,融资渠道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3.一些农产品基地建设滞后。

甘肃马铃薯产量虽已达1100万吨,由于专用型品种缺乏,效益高的全粉薯条薯片加工企业原料不足。

十几条肉牛肉羊屠宰生产线,由于牛源羊源不足,开工率只有20%左右,企业效益难以实现。

4.专业合作组织的功能还不健全。

甘肃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发展初期,大多数属于没有产权关系、松散型的自我服务型团体,利益和运行机制不规范,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制约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

5.产品流通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甘肃省每年约有1000多万吨鲜活农产品销售到省外、国外。

如何有效促进甘肃特色优势农产品流通销售,防范市场风险,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已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

6.科技对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

一是为特色农业发展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不健全,服务起点低,覆盖面不广,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二是特色农业的专业科研团队和研发中心还未完全形成,科技资源整合力度亟待加大。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很大。

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加工水平和科技装备与同行业先进水平比有较大差距。

在龙头企业中,多数企业没有研发机构,投入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资金也很少,装备水平比较落后。

我们认为,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甘肃特色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必须在八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1.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要有新突破。

实践证明,体制机制创新是实现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是加快推进土地流转速度和步伐。

在稳定家庭承包制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土地入股、租赁、互换、转包、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激发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对农民的土地经营权进行确权后,让农民直接拿土地、宅基地、荒山林地参与流转经营,政府进行指导服务,规范土地流转办法,确保双方利益。

建议省上深入研究不同档次、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土地流转政策机制,适时出台促进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生产的具体政策。

二是完善专业合作社组织体系。

进一步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数量,对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紧密、参与产加销各个环节、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给予重点支持。

同时,省上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在政府的指导下,研究解决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的各类问题,自强自律,发挥其创新体制机制、化解经济纠纷和社会矛盾、研究拓展市场、带动农户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健康发展。

鼓励协会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建设、兴办加工物流业、展示展销、“农超对接”等工作。

三是建立对龙头企业的奖励制度。

每隔两年,由省政府对带动辐射能力强、社会贡献大、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好的龙头企业予以重奖,以促进甘肃各类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在基地建设上要有新突破。

基地建设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所在。

一是严格落实产业发展规划。

以甘肃省“十二五”规划布局的四大特色农产品基地为重点,认真实施“4个1000万亩”工程及省政府出台的12个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办法,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和企业的责任,严格落实保障措施和资金投入,保证建设项目按年度计划和建设标准稳步推进,加快特色产业向适宜区集中,提高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二是抓好产业基地配套建设。

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抓好规划区内道路、供水、供电、温棚、圈舍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整区域配套开发。

在土地供应上,鼓励集中连片和整流域开发,提升规模化水平。

在资金投入上,采取争取项目扶持与农业货款支持相结合的办法,整合各种涉农资金向特色优势产业倾斜。

在养殖业上,特别要加大对基础母牛养殖的资金扶持力度。

对饲养基础母牛的农户或大户每年每头补助1000元,由省市协调解决,以保护扩大肉牛种群,增加养殖存栏量。

三要制定完善农产品质量地方标准和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

总结编制形成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地方标准体系,积极开展产品和基地认证,推进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逐步由市场检测向基地检测、局部控制向全程控制延伸,确保质量安全。

四是要实施品牌战略。

树立品牌意识,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规模生产,增加附加值。

及时注册登记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加大宣传力度,依法维护品牌的严肃性,打击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3.在拓宽投融资渠道上要有新突破。

资金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我省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

一是进一步落实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政策。

以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前不久批转省财政厅《关于全面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意见》为契机,根据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扶持重点,把资金真正用在影响和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上。

二是广泛建立信贷担保机制。

参照省上已成立的能源、交通投资公司的做法,省上也应统一或按不同产业分别成立融资担保公司,市县尽快建立信贷担保机构,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从省级层面破解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三是进一步拓展农业保险覆盖面。

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保险门槛,扩大涉农保险范围。

加大财政保费补贴的力度,提高保费补贴的标准。

应积极探索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完善农业保护体系,进一步增强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

四是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

以产业规划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以及外商资本等投资开发农业,全方位拓宽农业发展融资渠道。

五是积极扶持重点龙头企业上市。

围绕重点产业,选择重点龙头企业,整合相关资源,支持重点龙头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在更宽领域上进行融资。

4.在科技支撑上要有新突破。

科技支撑是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是建设一批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省农牧厅已确定在“十二五”期间建设20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此项工作为平台,针对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业产业,组织专门的科研团队,明确首席专家,确定研发资金,积极引导、支持开展科技创新和试验示范,不断提高科技示范园区、科技培训网点的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同时,建议省上将武威黄羊镇打造成我省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和省农垦集团的优势,整合人才、科研及土地资源,加强校企、地企合作,为甘肃特色农业发展进行示范引领,提供科技支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