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极三部六经辨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太极三部六经辨证

《伤寒论》对纵横三部六经的论述:

张仲景在辨证论治中,非常注意分辨三部证。

一是辨横向三部为表证、里证、还是半在外半在里证。如46条、124条“表证仍在”,61条、l70条“无表证”,252条、257条“无表里证”,74条“有表里证”,l48条“此为半在里半在外”。还有横向阳仪表部的太阳少阳合病、并病,少阳、厥阴的白虎汤证及小柴胡汤证,阳明少阴的承气汤证。

横看则可得到太阳少阳并病和合病,纵看则可得到太阳阳明并病和合病,而现在的《伤寒论》教材得不到解释,就把它们放到“备考条文”了。

太阳少阳合病、并病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讝语,脉弦,五日讝语不止,当刺期门。(142条)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150条)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鞕,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171条)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2条)

按:太阳少阳合病并病,不可汗下,以针刺和解为主。

附《内经》横向部的论述:

阳仪系统:如《素问•阴阳类论》说:“三阳(太阳)一阴(厥阴),太阳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藏,外为惊骇。”(太阳伤于寒,厥阴阳气不升则不能防御太阳寒邪。)“一阴(厥阴)一阳(少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脾土。” 《素问•阴阳别论》说:“一阴(厥阴)一阳(少阳)结谓之喉痹。”(厥阴少阳没有了春升少阳之气,阳虚寒盛,阴火暗起,必病脾土。)

阴仪系统:如《素问•阴阳类论》说:“二阴(少阴)二阳(阳明),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支。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少阴之上,热气主之,火热必克肺金。肺为水之上源,母病及子,下源必亏而脉沉。心火不生脾土,土焦伤脾而病四肢。燥热伤阴,神明受伤,故生骂詈癫狂。)“二阳(阳明)三阴(太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胕。阴阳皆壮,下至阴阳。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脾肺之病)

《素问·调经论》明确提出病位有上下、左右、内外之分。《灵枢·百病始生》则提出“上下中外,分为三员”。马莳《灵枢注证发微》云:“盖人身大体自纵而言,则以上、中、下为三部;自横而言,则以表、里、半表半里为三部。”

二是辨纵向三部为上焦证、中焦证、还是下焦证。如243条“属上焦”,230条“上焦得通”,159条“理中焦”,145条“无犯胃气及上二焦”,124条“热在下焦”,159条“利在下焦”,282条“下焦虚有寒”。还有纵向上焦部的太阳阳明合病、并病。

太阳阳明合病并病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36条)

太阳、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条)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者,

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徹,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脉涩故知之。(48条)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讝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阳明病220条)

按:太阳阳明合病并病以发汗为主。

附《内经》纵向部的论述,如《素问•阴阳类论》说:“二阳(阳明)一阴(厥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耎而动,九窍皆沉。”(金克木,或木侮金)“二阴(少阴)一阳(少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肢别离。”(少阳属肾,肾上连肺)《素问•阴阳别论》说:“二阳(阳明)一阴(厥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二阴(少阴)一阳(少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三阳(太阳)三阴(太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

在辨清三部证的前提下,仲师又分辨三阴三阳六经的病证。如阳仪的220条“太阳证”、5条“少阳证”,阴仪的204条“阳明证”、5条“阳明证”、390条“少阴证”等。三阴三阳辨证比三部辨证更进了一层,定出了疾病的浅深位置,知道了某经正气的盛衰程度。

在辨清三阴三阳病的前提下,仲师又根据疾病的性质不同,找出其个性,辨出汤证。如34条、l66条“桂枝证”,101条、l03条、l04条、l23条、l49条、267条“柴胡证”,132条、l33条“结胸证”,30条“阳旦证”等。通过辨汤证,根据疾病的虚实寒热,也就定出了治疗方法,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在表者发之,在上者越之,阴病治阳,阳病治阴。方药随之,复杯而愈。16条总结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这样仲师在临床辨证时,从整体出发,先分辨出部证,由部证辨出三阴三阳病证,由三阴三阳病证再辨出汤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系统。对临证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分纵横三部六经,生理、病理尽在其中,统括外感、内伤于一体,统治百病。如俞根初在《重订通俗伤寒论》中说:“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何秀山按:“病变无常,不出六经之外,《伤寒论》之六经,乃百病之六经,非伤寒所独也。”[1]柯琴在《伤寒论翼》中也说:“六经之为病,不是六经之伤寒,乃是六经分司诸病之提纲,非专为伤寒一症立法也。”“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六经各有伤寒,非伤寒中独有六经也。”[2]

纵横太极三部六经,有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病性、病位、病势、虚实寒热均在其中求索,理、法、方、药齐备,易学易懂,便于临床应用。

[1]俞根初著、徐荣斋重订:《重订通俗伤寒论》第35页,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年。

[2]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论翼》第1页、自序2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