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藏相关知识 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油气藏管理基本认识课件
油气藏经济评价方法及应用
净现值法
01
通过计算油气藏开发项目未来现金流的净现值,评估项目的经
济价值。
投资回报率法
02
衡量油气藏开发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以判断项目的盈利能力。
决策树分析法
03
通过构建决策树模型,对油气藏开发项目的不同方案进行经济
评价和优选。
油气藏开发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源头控制
在油气藏开发过程中,采用环保工艺和设备,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 的产生。
循环经济模式
构建油气藏开发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 资源化利用。
THANKS
油气藏生产过程问题处理
01
生产故障排查与处理
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设备故障、 管线泄漏等问题,及时进行排查
和处理,恢复生产。
03
油气藏增产措施
针对油气藏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 题,采取增产措施,如压裂、注
水等,提高采收率。
02
生产优化与技术改造
根据生产动态分析结果,对生产 过程进行优化和技术改造,提高
生产效率。
油气藏管理目标与原则
目标
油气藏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油气藏的高 效开发,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原则
油气藏管理应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开 发、有效利用、保护环境的原则,确 保油气藏的可持续利用。
油气藏管理发展趋势
数字化与智能化
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 等技术手段,实现油气藏管理的 数字化与智能化,提高管理效率
油气藏管理基本认识课件
• 油气藏资源评价与分类
目 录
01 油气藏管理概述
油气藏管理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油气藏管理是指运用现代科技手 段,对油气藏进行勘探、评价、 开发、生产和废弃等全过程的管理。
石油地质学圈闭和油气藏PPT
成因:由于构造作用,加上其它后期改造作用,使其
在局部地区的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裂缝和溶洞,具备了 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的条件,与其它因素(如盖层、遮 挡物)相结合,就形成了裂缝性圈闭,油气在其中聚集 就形成了裂缝性油气藏。
第40页/共91页
三、裂缝性油气藏
特点
1.油气藏常呈块状。
2.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
第29页/共91页
5.逆牵引背斜圈闭和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著名的尼日利亚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就有近200个 这种类型油气藏,如尼日利亚第一个海上油气田—奥 坎油田,它的油气藏即为典型的滚动背斜型油气藏。
奥坎油田位于尼日尔河三角洲上,是一个滚动背斜 圈闭,在其东北约3Km,为一主要同生断层,它与滚 动背斜都是同沉积的。奥坎背斜长约10Km,宽约 5Km:长轴走向北西—南东。构造平缓,有三个明显 的高点。单井最初日产油量1280t。
这类油气藏出现在挤压型盆地的边缘地带,可由多 组逆断层或逆掩断层与储层结合而形成的各种形态的含 油气断块。在逆掩断层上盘,形成了逆掩断块油气藏, 在逆掩断层下盘,常常形成隐蔽性掩覆断块油气藏。如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第39页/共91页
三、裂缝性油气藏
定义:是指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裂缝或溶
孔(溶洞)的油气藏。
第33页/共91页
断层圈闭
第34页/共91页
断鼻油气藏
断鼻构造及油气藏
永安镇油田永12断鼻构造及油气藏
第35页/共91页
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
第36页/共91页
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
第37页/共91页
多断层复杂断块油气藏
储集层的上倾方向上 及侧向被三条或更多 的断层切割封闭。
第38页/共91页
在局部地区的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裂缝和溶洞,具备了 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的条件,与其它因素(如盖层、遮 挡物)相结合,就形成了裂缝性圈闭,油气在其中聚集 就形成了裂缝性油气藏。
第40页/共91页
三、裂缝性油气藏
特点
1.油气藏常呈块状。
2.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
第29页/共91页
5.逆牵引背斜圈闭和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著名的尼日利亚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就有近200个 这种类型油气藏,如尼日利亚第一个海上油气田—奥 坎油田,它的油气藏即为典型的滚动背斜型油气藏。
奥坎油田位于尼日尔河三角洲上,是一个滚动背斜 圈闭,在其东北约3Km,为一主要同生断层,它与滚 动背斜都是同沉积的。奥坎背斜长约10Km,宽约 5Km:长轴走向北西—南东。构造平缓,有三个明显 的高点。单井最初日产油量1280t。
这类油气藏出现在挤压型盆地的边缘地带,可由多 组逆断层或逆掩断层与储层结合而形成的各种形态的含 油气断块。在逆掩断层上盘,形成了逆掩断块油气藏, 在逆掩断层下盘,常常形成隐蔽性掩覆断块油气藏。如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第39页/共91页
三、裂缝性油气藏
定义:是指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裂缝或溶
孔(溶洞)的油气藏。
第33页/共91页
断层圈闭
第34页/共91页
断鼻油气藏
断鼻构造及油气藏
永安镇油田永12断鼻构造及油气藏
第35页/共91页
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
第36页/共91页
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
第37页/共91页
多断层复杂断块油气藏
储集层的上倾方向上 及侧向被三条或更多 的断层切割封闭。
第38页/共91页
石油地质学-第3章圈闭和油气藏PPT课件
不整合覆盖圈闭
非
构
• 岩性圈闭
造
岩性尖灭圈闭
圈 闭
透镜体圈闭( 原生圈闭和次生成岩圈闭)
• 复合圈闭
• 特殊类型圈闭
水动力圈闭
固 体 水 合 物 圈第闭6页/共99页
4.圈闭的度量
①溢出点: 油气充满圈闭后,油气开始流出的点 ②闭合度(闭合高度):
圈闭的最高点与溢出 点之间的海拔高差
③闭合面积: 通过溢出点的储层顶面构造等高线所 圈出的面积。
底辟幅度800m
第41页/共99页
江汉盆地潜江 凹陷
4. 披覆背斜圈闭和披覆背斜油气藏
(1)圈闭形成机理:覆盖在古突起上,存在差异压实作用 (2)基本特点:
①地层厚度顶薄翼厚,地层倾角顶平翼稍陡,背斜倾角向 上变缓
②背斜幅度下部层位大,上部层位 小;闭合度也是下部大,上部小
③闭合面积下小上大
(3)分布特点:
第12页/共99页
2、油气藏的特点
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 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单一圈闭” :单一的储集层(体)、
统一的压力系统、
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油气藏与油气田的区别
第13页/共99页
3.油气藏中油气水分 布
由于密度差异,油气分布在水之上.
(1)油气藏:
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 存在油-气界面、油-水界面
逆牵引
拉张作用在靠近断层附近形成了 空间,沉积物重力导致下滑。与 正常拖曳作用的结果相反。
(2)逆牵引背斜圈闭基本特点:
①位于同生断层的下降盘,与同生断层相伴生
②小型短轴背斜,靠近断层的一翼稍陡,另一斜圈闭和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2)基本特点: ③背斜高点向深部偏移轨迹平行于断层面 ④常有反向调整断层 ⑤背斜轴线与断层线大致平行,沿断层成串出现
第一章 油气藏概述 西南石油油藏工程课件
越大,储量越集中,油井数少,开发效益好
4. 单储系数 单位岩石体积中的储量
SNF N Vb
(1sw)cos/Boi
越大,原油饱和度或孔隙度大,驱替效率高
57
5. 气藏储量
•地下体积
Vb=Agh
Vp=Vb =Agh
•地面体积
Vgi= Vpsgi =Aghsgi
Vgs=Vgi/Bgi
=Aghsgi/Bgi
46
•地质参数A0和h:
地震资料确定的构造图、测井、钻井、 取心、测试等联合确定
h Ao
47
•岩心分析参数 swc
swc pc
kr
48
•PVT实验参数
os, Boi, Rsi
Bo Rs
o
pb
pi
49
2 、油藏储量级别
•远景资源量:
Vs
NVsc1c2c3c4
油 Vs:探区源岩(生油岩石)体积
Vt:圈闭岩石体积,m3
Vti
未经证实,储量级别低, 初步估计或预测值
51
•预测地质储量:
圈闭钻井证实含油:
圈闭大小、含油边界不确定
油 N=Aoh(1-swc)os/Boi
气
藏
概 述
预测地质储量级别高于潜 在资源量和远景资源量
52
•控制地质储量:
N=Aoh(1-swc)os/Boi
油
进一步钻探评价井
•油环气藏
~
•底油气藏
37
•层状油藏
油层厚度小于含 油高度:ho>h
•块状油藏
油层厚度大于含油 高度:ho<h
38
6. 油藏命名原则
孔隙 + 岩性 + 圈闭 + 接触关系 + 流体 顺序
《油气基础知识》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油气基础知识》ppt 课件
目 录
• 油气概述 • 油气勘探与开发 • 油气储运与加工 • 油气市场与贸易 • 油气行业的法律法规与监管
01
油气概述
油气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油气的定义与分类是理解油气的基础, 包括石油、天然气等不同类型的油气资 源。
VS
详细描述
油气是石油和天然气的简称,是一种宝贵 的能源资源。石油是一种粘稠的液体,主 要成分是各种碳氢化合物,可用于燃料和 化工原料。天然气则是一种以甲烷为主要 成分的气态化石燃料,具有高热值和清洁 等优点。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油气可分 为原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多种类型 。
油气行业的合规要求与风险控制
合规要求
油气企业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同时,企业还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 管理制度,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识别、评估和控制。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油气企业的重要职责之一,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预警、应急处置等方 面的工作。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规行为,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 响程度。
02
油气勘探与开发
油气勘探的方法与技术
01
02
03
04
地震勘探法
利用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 来探测地质构造和油气藏的方
法。
重、磁、电勘探法
通过测量地球的重力、磁场和 电场来推断地下地质构造和油
气藏的方法。
测井法
利用钻孔测量地层物理参数来 推断地层特性和含油气性的方
法。
地质调查法
通过研究地层、岩性和古生物 等地质资料来推断油气藏的方
油藏工程PPT课件
I II
III
I-上产阶段 II-高产稳产 阶段阶段 III-递减阶段 RD
第5页/共118页
2、统计规律 1)高产稳产期限限的经验预测法
取第二阶段的平均无因次速度:
VD=(0.8+1.0)/2=0.9(中值),则得第二
阶段的期限为:
• RD=0.5(下限),即R=0.5Re • RD=0.6(上限),即R=0.6Re
即:* 第二阶段结束时,大约采出可采储量的50~ 60%。
** 稳产期大约可采出可采储量的50%。 第6页/共118页
例: 已知地质储量N(如为4亿吨) 估算采收率Re (如30%) 计算可采储量(1.2亿吨) 估计稳产期内累产油量: (Np=0.5ReN=6000万吨) 按设计的稳产期的年产量估算稳产年限: (T=0.5Nr/Q年)
比,即高产、稳产阶段采油速度或年产油量愈高,第三阶段的递减率愈大。 • 与油田采收率成反比,即油田储集层及流体物性愈好,油田开采工艺技术效果愈好,
油田递减率就愈小。
第12页/共118页
下图说明上述情况:
Q
t
第13页/共118页
第二节 产量 递减分析
该方法仅适用于已进入递减 阶段且有较长递减历史的油气田 或油气井。
lnQ
直线的斜率
为递减率a
截距为lnQi t
第24页/共118页
递减周期概念:
设在某一时间T0时,油田产量正好降为初始产量的1/10,则递减周期T0满 足:
aT0=2.303 即: T0=2.303/a 半周期T1 (产量降为初始产量之半)满足:
T1=0.69315/a
第25页/共118页
• 求累积产油量Np: 积分结果为:
第十三次课:第五章油气藏(课时讲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课堂教学
19
瓦斯突出是指煤矿开采过程中,在地应力
作用下,使软弱煤层突破抵抗线,瞬间释放大
量瓦斯和煤而造成的一种地质灾害。
瓦斯突出是一种地质灾害,在大量的有害
气体瞬间涌入后,会形成窒息,但不一定会发
生爆炸事故。但如果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后,会
引发爆炸事故,一是与空气中氧气含量达到12%
以上,二是瓦斯浓度达到5%至16%之间,三是
江汉盆地 南襄盆地 酒泉盆地 准噶尔盆地
运移距离(公里)
一般
最大
小于40
小于40
60
小于20
30
小于10
15
小于10
20
5~20
30
30~50 80
课堂教学
15
7、油气二次运移的时期
微观上:油气二次运移与初次运移是连续的,
同时发生。
宏观上:大规模的油气二次运移发生在主要生油
期同期或/和之后的第一次区域性构造运动时期。
“单一圈闭” : 单一要素控制、 单一的储集层、
统一的压力系统、 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课堂教学
35
2.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
(1)油气藏: 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 油-气界面、油-水界面
(2)油藏: 油在上,水在下
油-水界面
(3)气藏: 气在上,水在下
气-水界面
课堂教学
36
3.油气藏的度量
(1)含油边界与含油面积 ①外含油边界:油水界面 与储层顶面的交线 ②内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 储层底面的交线
食、水资源一同列为
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
发展和社会安全的三
大战略资源。
课堂教学
2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7年4月10 日在其网站上公布了《能源发展“十一五” 规划》,提出到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 费总量控制目标为27亿吨标准煤左右,年 均增长4%。
课堂教学
19
瓦斯突出是指煤矿开采过程中,在地应力
作用下,使软弱煤层突破抵抗线,瞬间释放大
量瓦斯和煤而造成的一种地质灾害。
瓦斯突出是一种地质灾害,在大量的有害
气体瞬间涌入后,会形成窒息,但不一定会发
生爆炸事故。但如果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后,会
引发爆炸事故,一是与空气中氧气含量达到12%
以上,二是瓦斯浓度达到5%至16%之间,三是
江汉盆地 南襄盆地 酒泉盆地 准噶尔盆地
运移距离(公里)
一般
最大
小于40
小于40
60
小于20
30
小于10
15
小于10
20
5~20
30
30~50 80
课堂教学
15
7、油气二次运移的时期
微观上:油气二次运移与初次运移是连续的,
同时发生。
宏观上:大规模的油气二次运移发生在主要生油
期同期或/和之后的第一次区域性构造运动时期。
“单一圈闭” : 单一要素控制、 单一的储集层、
统一的压力系统、 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课堂教学
35
2.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
(1)油气藏: 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 油-气界面、油-水界面
(2)油藏: 油在上,水在下
油-水界面
(3)气藏: 气在上,水在下
气-水界面
课堂教学
36
3.油气藏的度量
(1)含油边界与含油面积 ①外含油边界:油水界面 与储层顶面的交线 ②内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 储层底面的交线
食、水资源一同列为
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
发展和社会安全的三
大战略资源。
课堂教学
2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7年4月10 日在其网站上公布了《能源发展“十一五” 规划》,提出到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 费总量控制目标为27亿吨标准煤左右,年 均增长4%。
第四章中国地质大学油藏工程ppt课件
这种油藏具有广泛分布的边底水,原始 油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油藏开采过程中, 驱油动力是边、底水的弹性膨胀力,以及油 藏的弹性膨胀力。
根据这种类型油藏的特征,知道其满足 以下条件
Pi Pb
Gi Wi o
mo
Rp Rs Rsi
BoBo i BoC iop
因物质平衡方程式的通式为:
N
N
N pB o
N pB o
B oC io pB o iC w 1 S w S w iC if p B o iC oC w 1 S w S w iC if p
N N p Bo
Ct
BoiCt p
2.未饱和油藏的天然弹性水压驱动
第四章 物质平衡法
把一个实际的油气藏简化为封闭的或不封闭的( 具天然水侵)储存油气的地下容器。
在该容器内,随着油气藏的开采,油气水的体 积变化服从质量守恒原理,依此原理所建立的方程 式称为物质平衡方程式。
由于物质平衡方程式本身并不考虑油气渗流的空 间变化,故又将它称为两相或三相的零维模型。
物质平衡法的主要功能
时,叫做饱和油藏.
在确定油藏饱和类型的前提下,根据油藏的原始边外 条件,即有无边、底水和气顶的存在,将油藏的天然 驱动类型划分如表4-1所示。
封闭型未饱和油藏——封闭型弹性驱动
未饱和油藏
不封闭型未饱和油藏——弹性水压驱动
无气顶、无边底水活动饱和油藏——溶解气驱动
饱和油藏
无气顶、有边底水活动饱和油藏——溶解气驱和天 然水驱综合驱动
=+
根据物质平衡原理,在综合驱动条件下, 地层油的原始体积与原始气顶自由气体积之和 等于开发到某一时刻时剩余油体积与气顶气体 积和水的增加体积之和。
P01 油气藏概述PPT课件
21
+ T1
+ T2
•钻探之前需对圈闭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22
油气勘探二途径
•源控理论 油源 油气区 油气带 油田 油藏
23
主要内容
•油气藏 •油气藏条件 •油气藏分类 •油气藏命名
24
二、油气藏条件
1. 地质条件
生、熟、运、储、盖、圈、保
源岩
•初次运移 •二次运移
25
2. 力学条件I
•统一的油水界面
B DE C
T
41
5. 接触关系
油、气、水
•边水
~
•底水
42
~
~
•气顶边水油藏
•气顶底水油藏 ~
43
~
~
•油环气藏
~
•油底气藏
44
p
A
D 0.8
0.2
C
B
E
T
问答
问题提问与解答
HERE COMES THE QUESTION AND ANSWER SESSION 46
结束语 CONCLUSION
物性:颜色、粒度、孔隙
7
•储集层 孔隙开度较大的岩石层 •非储层 孔隙开度较小的岩石层
8
•水平、倾斜储层无法聚集油气
9
•圈闭 •构成要素
储集层 盖层 遮挡物
岩石
10
Oil
•盖 层 阻止油气向上运移 •遮挡物 阻止油气侧向运移
11
•圈闭参数
溢出点 闭合高度 闭合面积
Dof
12
ht
h
At
•圈闭容积
Vct=Ath(1-swc)
13
14
2. 油藏
第六章油气藏类型PPT课件
☆盐、膏、欠压实泥岩, 密度比上覆地层低,受不均衡压力作用,上拱形成背斜
14
第14页/共68页
5、滚动背斜油气藏(与同生断层有关)
☆同生断层:边沉积边断裂。常伴逆牵引(滚动背斜)。 在断块活动及重力滑动作用下,堆积在同生断层下降盘上
的砂泥岩地层沿断层面下滑,使地层产生逆牵引,形成了“滚 动背斜”圈闭。
2.分类方案: 按圈闭成因分类:构造、地层、岩性、 水动力、复合
4
第4页/共68页
断块油气藏
潜山油气藏
地
层 油 气
地层不整合 遮挡油气藏
藏
地层超覆 油气藏
岩性上倾尖 灭油气藏
岩
砂岩透镜体
性
油气藏
油
气
藏
物性封闭油气藏
生物礁油气藏
水
构造鼻型水
动
动力油气藏
力
油
气
单斜型水动
藏
力油气藏
复
构造—地层油气藏
合
油
24
第24页/共68页
断层带的封闭性取决于:
(3)断开地层岩性: ——软地层(泥等)多时:封闭; 脆性地层多:开启。
(4)断层带内流体活动: ——流体中溶解物沉淀→封闭; 沿断层带运移油气被氧化、沥青化→封闭。
25
第25页/共68页
(5) 断层活动性
•断层活动时期: ——开启,可作运移通道,也可破坏原生油气藏
12
第12页/共68页
3 、披覆背斜油气藏(与潜山和差异压实有关)
+ +++ + +
☆潜山上覆地层薄,翼部地层厚,差异压实,形成平缓 背斜。继承古凸起或者沿沉积基底的隆起形态而发育形成。
油气藏评价PPT课件
5、重力驱动
5、采收率80%;
6、复合驱动
6、比溶解气高,比水驱低。
第21页/共69页
第二节 油气藏驱动类型及其开采特征
一、封闭弹性驱动
形成条件: (1)油藏无边底水或边水不活跃; (2)Pi>Pb。
驱油机理: 油层岩石和流体的弹性膨胀,地层压实
生产特征: 1、压力下降;
Pe
2、产量下降;
Qo
3、气油比稳定。
变化。如果处于不同油层或同一油层的不同位置的各井点油层压力同
步下降,可说明各井点处于同一水动力系统中;反之,则不为一个水
动力系统。
第18页/共69页
一、油藏的温度系统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由于油藏在常温层以下,其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油藏的 温度随埋深的变化情况通常用地温梯度和地温级度来表示。
地温梯度:
指地层深度每增加100m时,地层温度增高的度数,单位为 ℃/100m。
地温级度: 指地温每增加1℃所需增加的深度值,单位为m/℃。
地温梯度与地温级度互为倒数关系,地温梯度更常用。
第19页/共69页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一、油藏的温度系统
油气藏的温度系统:指由不同探井所测静温与相应埋深的关系图,也可 指静温梯度图。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第11页/共69页
油藏剖面与压力梯度图
一、油藏的压力系统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2、原始油层压力的确定
通过压力梯度曲线,可解决的问题:
(1)地层压力可以通过回归得到。
(2)可以通过压力梯度的大小判断地层液体类型。
(3)可以确定油水、油气界面。
第12页/共69页
油藏压力(原始条件)
pwc p0w GpwD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素、
学
类型 • 油气藏的概念、类型及油
重
气藏描述的有关术语
点
• 油藏的驱动类型
油气藏
教
• 圈闭的基本概念、要素、
学
类型 • 油气藏的概念、类型及油
难
气藏描述的有关术语
点
• 油藏的驱动类型
一、圈 闭
能够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并使油气聚集起来、形成 油气藏的地质场所(地质体),称为圈闭。
2.断层油气藏
断层圈闭指沿储集层的上倾方向受断层遮 挡所形成的圈闭,断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 为断层油气藏。断层圈闭形式多样,其基本特 点是在地层的上倾方向上为断层所封闭。根据 断层线、构造等高线、岩性尖灭线三者的给合 关系,断层分如下类型。
2.断层油气藏
二)地层油气藏
二)地层油气藏
剥蚀等,从而形成地层角度不整合、地层超覆不整合等,
种
其上部若为不渗透地层覆盖,即构成地层圈闭。控制地层
类
圈闭形成的决定因素是沉积条件的改变。
型
岩性圈闭
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的变化,造成储 集层在横向上发生岩性变化,渗透性岩层变为非渗透性岩 层形成岩性圈闭。包括岩性尖灭圈闭和岩性透镜体圈闭。
为了说明油气藏大小和其中油气水分布,以背斜为例介绍
油气藏
油气藏
教
• 圈闭的基本概念、要素、类型
• 油气藏的概念、类型及油气藏
学
描述的有关术语
内
• 油层及其分类 • 油藏的驱动类型
容
• 油气盆地和油气田
油气藏
教
• 掌握圈闭的基本概念、要素、
类型
学
• 掌握油气藏的概念、类型及
目
油气藏描述的有关术语
• 掌握油藏的驱动类型
的
• 掌握油气田的概念、类型
• 了解油层及其分类
压力系统,同一油水界面的油气聚集。在圈闭中仅聚集石油,称 为油藏;仅聚集天然气,称为气藏;同时聚集石油和天然气,称 为油气藏。通常说的工业油气藏,是指目前技术条件下开采油气 藏的投资低于所采出油气经济价值的油气藏。
受同一背控制的三个储集层 组成三个油气藏示意图
同一储集层、两个构造要素 控制的两个油气藏
2、油气藏是地层中油气聚集的基本单位,是油气在单一圈 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水界面的基本聚集。
二、油 气 藏
油气藏中油、气、水的分布:
油气藏内油、气、水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如在单一 背斜圈闭内,由于重力分异作用,油、气、水的分布规律是 气在上,油居中,水在油气下面,从而形成油气界面及油水 界面。在一般情况下,这些界面是近于水平的,有时也有倾 斜的。
F——圈闭的闭合面积,m2 H——储集层有效厚度,m Φ——储集层有效孔隙度,%
一、圈 闭
以背斜为例介绍圈闭有关参数的概念
4、储集层的有效厚度:储集层中 具有工业生产能力的那一部分厚 度(在计算有效厚度时,要把那
些非渗透性的夹层扣除去)
二、油 气 藏
油气藏定义:在石油地质学中,油气藏是指单一圈闭中具有统一
二、油 气 藏
构造油气藏
油气在构造圈闭中的聚集。主要 类型有背斜油气藏、断层遮挡油气藏、 盐丘油气藏、向斜油气藏。
油
气
藏
油气在地层圈闭中的聚集。一般
三
地层油气藏
有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地层超覆遮挡
种
油气藏、剥蚀隆起油气藏等。
类
型
岩性油气藏
油气在由于储集层岩性改变或岩 性连续性中断而造成的岩性遮挡圈闭 中的聚集。
一)
地槽与地台有着根本性质 的差别,分别代表了地壳 的活动带和稳定区。在两 者的转化关系上出现了两 种绝然不同的观点。“泛 地槽”论者认为地球形成 初期全球皆为地槽,地槽 变成褶皱带后发展成地台, 沿这个地台的边缘镶边式 地贴上新的褶皱带,使地 台面积不断扩大。“泛地 台”说则认为地壳形成的 初始阶段有一个全球性的 原始古地台,因深大断裂 作用而破裂,沿深大断裂 发育成地槽。
③古潜山油气藏: 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某一时期,地壳运动使一个区域上升,遭受强烈风化和剥蚀作
用,在古地形上就形成了突起、凹地的古地貌特征,由于这种古地形的突起,遭受长 期风化、剥蚀,就形成了风孔隙带,具备良好的储集空间,在该地区再度下降接受沉 积时,剥蚀突起上覆盖了不渗透地层以后,在不整合面及其以下老地层的孔隙带就形 成古潜山圈闭。油气聚集在其中而形成的油气藏,叫古潜山油气藏。它实际上也是一 种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圈
盖层是位于储集层之上的、能够阻止油气逸散、致
闭
密不渗透的岩层。盖层的好坏直接影响油气在储集层中
三
盖层
的聚集和保存。盖层有泥岩、页岩、盐岩、石膏等。作
要
为盖层的泥岩、页岩与碎屑岩储集层伴生;盐岩、石膏
素
则多与碳酸盐岩储集层共存。
遮挡物
从各个方面阻止油气继续运移,使油气能 够聚集起来的封闭条件。
一、圈 闭
圈闭的成因主要是地壳运动、沉积条件和沉积环境。
圈闭类型示意图
岩性尖灭体及透镜体圈闭
一、圈 闭
圈闭的度量: 圈闭实际容积的大小主要是由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来度 量的. 圈闭有效容积的确定: 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取决于闭合面积、闭合高度、储集 层的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度等参数。 可用下式表示: V=F·H·φ 式中 V——圈闭最大有效容积,m3
古潜山油气藏中聚集的油气,主要来自上覆沉积的生油坳陷,它的运移通道以不 整合面或有关的断层为主。因此,储油层时代常比生油层时代老,即所谓的“新生古 储”,当然也有的时代相同或生油层时代老于储油层时代。
三)岩性油气藏
③生物礁块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油气藏示意图
二、油 气 藏
综上所述:
1、圈闭是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圈闭的类型决定着 油气藏的类型,圈闭的大小直接影响其中油气的储量。
在不同的地质环境里,地壳运动可以形成各式各样的圈闭。
构造圈闭
由于地壳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或变位形成的圈闭叫构 造圈闭。构造运动可以形成各式各样的构造圈闭,比较重 要的有背斜圈闭、断层遮挡圈闭等。
圈
是指储集层岩性横向上或纵向上沉积的连续中断而形
闭
成的圈闭。地壳升降运动引起地层超覆、沉积间断、风化
三
地层圈闭
一、圈
圈闭的基本特点就是能够聚油气。在具备 充足油源的前提下,圈闭的存在是形成油
闭 气藏的必要条件之一。
储集层
储集层是一种多孔的渗透性岩层,如砂岩。在储集 层内众多的孔隙构成了三维连通的孔隙系统,不但为油 气的储集提供了空间,也为油气的渗流提供了通道。储 集层可分为碎屑岩储集层、碳酸盐岩储集层及其他类型 储集层等。
学
类型 • 油气藏的概念、类型及油
重
气藏描述的有关术语
点
• 油藏的驱动类型
油气藏
教
• 圈闭的基本概念、要素、
学
类型 • 油气藏的概念、类型及油
难
气藏描述的有关术语
点
• 油藏的驱动类型
一、圈 闭
能够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并使油气聚集起来、形成 油气藏的地质场所(地质体),称为圈闭。
2.断层油气藏
断层圈闭指沿储集层的上倾方向受断层遮 挡所形成的圈闭,断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 为断层油气藏。断层圈闭形式多样,其基本特 点是在地层的上倾方向上为断层所封闭。根据 断层线、构造等高线、岩性尖灭线三者的给合 关系,断层分如下类型。
2.断层油气藏
二)地层油气藏
二)地层油气藏
剥蚀等,从而形成地层角度不整合、地层超覆不整合等,
种
其上部若为不渗透地层覆盖,即构成地层圈闭。控制地层
类
圈闭形成的决定因素是沉积条件的改变。
型
岩性圈闭
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的变化,造成储 集层在横向上发生岩性变化,渗透性岩层变为非渗透性岩 层形成岩性圈闭。包括岩性尖灭圈闭和岩性透镜体圈闭。
为了说明油气藏大小和其中油气水分布,以背斜为例介绍
油气藏
油气藏
教
• 圈闭的基本概念、要素、类型
• 油气藏的概念、类型及油气藏
学
描述的有关术语
内
• 油层及其分类 • 油藏的驱动类型
容
• 油气盆地和油气田
油气藏
教
• 掌握圈闭的基本概念、要素、
类型
学
• 掌握油气藏的概念、类型及
目
油气藏描述的有关术语
• 掌握油藏的驱动类型
的
• 掌握油气田的概念、类型
• 了解油层及其分类
压力系统,同一油水界面的油气聚集。在圈闭中仅聚集石油,称 为油藏;仅聚集天然气,称为气藏;同时聚集石油和天然气,称 为油气藏。通常说的工业油气藏,是指目前技术条件下开采油气 藏的投资低于所采出油气经济价值的油气藏。
受同一背控制的三个储集层 组成三个油气藏示意图
同一储集层、两个构造要素 控制的两个油气藏
2、油气藏是地层中油气聚集的基本单位,是油气在单一圈 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水界面的基本聚集。
二、油 气 藏
油气藏中油、气、水的分布:
油气藏内油、气、水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如在单一 背斜圈闭内,由于重力分异作用,油、气、水的分布规律是 气在上,油居中,水在油气下面,从而形成油气界面及油水 界面。在一般情况下,这些界面是近于水平的,有时也有倾 斜的。
F——圈闭的闭合面积,m2 H——储集层有效厚度,m Φ——储集层有效孔隙度,%
一、圈 闭
以背斜为例介绍圈闭有关参数的概念
4、储集层的有效厚度:储集层中 具有工业生产能力的那一部分厚 度(在计算有效厚度时,要把那
些非渗透性的夹层扣除去)
二、油 气 藏
油气藏定义:在石油地质学中,油气藏是指单一圈闭中具有统一
二、油 气 藏
构造油气藏
油气在构造圈闭中的聚集。主要 类型有背斜油气藏、断层遮挡油气藏、 盐丘油气藏、向斜油气藏。
油
气
藏
油气在地层圈闭中的聚集。一般
三
地层油气藏
有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地层超覆遮挡
种
油气藏、剥蚀隆起油气藏等。
类
型
岩性油气藏
油气在由于储集层岩性改变或岩 性连续性中断而造成的岩性遮挡圈闭 中的聚集。
一)
地槽与地台有着根本性质 的差别,分别代表了地壳 的活动带和稳定区。在两 者的转化关系上出现了两 种绝然不同的观点。“泛 地槽”论者认为地球形成 初期全球皆为地槽,地槽 变成褶皱带后发展成地台, 沿这个地台的边缘镶边式 地贴上新的褶皱带,使地 台面积不断扩大。“泛地 台”说则认为地壳形成的 初始阶段有一个全球性的 原始古地台,因深大断裂 作用而破裂,沿深大断裂 发育成地槽。
③古潜山油气藏: 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某一时期,地壳运动使一个区域上升,遭受强烈风化和剥蚀作
用,在古地形上就形成了突起、凹地的古地貌特征,由于这种古地形的突起,遭受长 期风化、剥蚀,就形成了风孔隙带,具备良好的储集空间,在该地区再度下降接受沉 积时,剥蚀突起上覆盖了不渗透地层以后,在不整合面及其以下老地层的孔隙带就形 成古潜山圈闭。油气聚集在其中而形成的油气藏,叫古潜山油气藏。它实际上也是一 种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圈
盖层是位于储集层之上的、能够阻止油气逸散、致
闭
密不渗透的岩层。盖层的好坏直接影响油气在储集层中
三
盖层
的聚集和保存。盖层有泥岩、页岩、盐岩、石膏等。作
要
为盖层的泥岩、页岩与碎屑岩储集层伴生;盐岩、石膏
素
则多与碳酸盐岩储集层共存。
遮挡物
从各个方面阻止油气继续运移,使油气能 够聚集起来的封闭条件。
一、圈 闭
圈闭的成因主要是地壳运动、沉积条件和沉积环境。
圈闭类型示意图
岩性尖灭体及透镜体圈闭
一、圈 闭
圈闭的度量: 圈闭实际容积的大小主要是由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来度 量的. 圈闭有效容积的确定: 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取决于闭合面积、闭合高度、储集 层的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度等参数。 可用下式表示: V=F·H·φ 式中 V——圈闭最大有效容积,m3
古潜山油气藏中聚集的油气,主要来自上覆沉积的生油坳陷,它的运移通道以不 整合面或有关的断层为主。因此,储油层时代常比生油层时代老,即所谓的“新生古 储”,当然也有的时代相同或生油层时代老于储油层时代。
三)岩性油气藏
③生物礁块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油气藏示意图
二、油 气 藏
综上所述:
1、圈闭是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圈闭的类型决定着 油气藏的类型,圈闭的大小直接影响其中油气的储量。
在不同的地质环境里,地壳运动可以形成各式各样的圈闭。
构造圈闭
由于地壳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或变位形成的圈闭叫构 造圈闭。构造运动可以形成各式各样的构造圈闭,比较重 要的有背斜圈闭、断层遮挡圈闭等。
圈
是指储集层岩性横向上或纵向上沉积的连续中断而形
闭
成的圈闭。地壳升降运动引起地层超覆、沉积间断、风化
三
地层圈闭
一、圈
圈闭的基本特点就是能够聚油气。在具备 充足油源的前提下,圈闭的存在是形成油
闭 气藏的必要条件之一。
储集层
储集层是一种多孔的渗透性岩层,如砂岩。在储集 层内众多的孔隙构成了三维连通的孔隙系统,不但为油 气的储集提供了空间,也为油气的渗流提供了通道。储 集层可分为碎屑岩储集层、碳酸盐岩储集层及其他类型 储集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