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_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辨析_王浦劬
政 治 学 基 础(王浦劬)期末复习资料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的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三、政治的定义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共权力形成的,力图概括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其二,强调一切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其三,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
一方面它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个基本方面。
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
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
氏族组织内的权力带着道德强制性,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暴力强制性。
原始二、政治的社会地位政治的社会地位,是在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来的。
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2.政治与法律的关系。
政治是法律的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
4.政治与道德。
两者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
政治对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道德对政治也有积极作用。
第二章政治学第一节政治学的含义和内容构成一、政治学的含义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这一定义表明: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政治学是一门科学。
北京大学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复习题库!!!

北京大学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复习题库1.怎样理解政治的涵义及其本质?2.政治的社会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4.西方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5.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有哪些?6.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历史及现状是怎样的?7.研究现代政治学应掌握运用哪些方法?8.什么是政治关系?它包含哪些内容?9.如何把握利益的内在矛盾?10.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1.什么是政治权力?它有哪些特性?12.政治权力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13.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有哪些?16.什么是政治统治?其本质是什么?17.政治统治合法化的含义是什么?如何取得政治统治的合法化?18.什么是政治管理?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是怎样的?19.现代政治管理的行为方式有哪些?20.西方学者关于政治参与的观点有哪些?你如何评价这些观点?21.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22.什么是政治体系?其构成有哪些组成部分?2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揭示国家本质的?24.国家的结构形式包括哪些内容?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5.国家机构设置的原则有哪些?26.现代政党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27.什么是政党制度?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28.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力集团是什么样的组织?29.政治社团的功能及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有哪些?30.什么是政治文化?其构成有哪些方面?31.什么是政治心理?其构成要素有哪些?32.什么是政治思想?它有何特点?33.政治思想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34.什么是政治社会化?它有何作用?35.政治发展的本质内容和根本动力是什么?36.何谓政治革命?它必须具备哪些条件?37.政治改革目标的确定与实施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38.如何选择、运用政治改革的方式?39.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基本观点有哪些?40.为什么说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我国政治学的历史任务?一.名词1行为主义政治学2后行为主义3政治哲学复兴二.回答1.什么是政治学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3.政治学的学科体系4.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5.简述行为主义政治学6.学习研究政治学的目的,意义方法7.现代研究政治学的技术手段有那些8.21世纪我国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迈出新的步伐三.课堂思考题1.怎样理解政治的含义2.政治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4.人类社会中产生了哪几种政治学说以及如何评价5.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其他政治学的区分(或问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现是政治学的变革)政治关系一.名词1政治关系2政治结构3利益集团的关系4政党5民族6民族关系二.回答1.列宁的阶级关系与特定生产关系的四种状态2.利益集团的形成基础和特征3.利益集团与阶级的区别4.利益集团与政党的区别5.政治官员之间的关系,政治官员与政治家与公民的关系6.不同政治共同体之间的关系7.政治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阶段理解三.思考题1.政治关系的含义和本质2.政治关系的特征3.政治关系的结构是怎样的4.国际关系的本质是什么,一般存在哪些形式5.各种社会存在的政治关系有哪些特点政治权利一.名词1.政治权利2.政治权利的制约3.国家权利二.回答1.政治权利的特征2.政治权利的类型3.国家权利的特征4.国家权利的产生及其基础5.国家权利的途径、作用、功能、结果6.政治权利的分配方式有哪些7.资本主义分权制衡模式都有那些典型类型三.笔记思考题1.怎样理解政治权利的含义、本质2.政治权利的特征3.获取政治权利的途径有那些4.政治权利有哪些类型5.政治权利的作用原则6.政治权力的职能7.政治权力的分配有哪些形式政治体系一.名词1.国家2.国体3.政体4.国家职能5.国家的结构形式6.单一制7.复合制8.国家机构二.回答1.氏族组织的特点2.有关对国家理解的不同观点3.国家职能的范围4.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5.国家消亡的条件、途径、历史必然性6.中西封建制国家的比较7.如何理解福利国家8.西方宏观政治学领域流行的国家分类9.政体与国体的关系10.马克思关许政体划分的标准11.人类发展历史上都出现过哪些政体12.国家机构的马克思主义划分原则13.社会主义国家的司法活动的依据和原则三.课堂思考1.国家的本质2.如何看待国家职能的转变3.国家消亡的途径4.人类历史上出现过那几种政权形式5.比较中西封建制国家6.国家权利的特点7.国体与政体的关系8.单一制国家的特点政治行为一.名词1.政治行为2.政治冲突3.政治革命4.政治起义5.政治暴乱6.政治不服从7.政治资源8.统治秩序9.工具主义马克思主义10.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二.回答1.政治冲突的构成基本要素2.政治不服从与政治冲突的区别3.政治冲突的动因4.政治资源分配不平等的原因5.政治冲突的功能6.政治冲突的结果7.政治革命的特征8.政治起义的特征9.无产阶级统治论的建立基础10.政治统治的本质、内容。
行政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关联

行政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关联行政治理与社会治理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行政治理是指政府依法行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而社会治理则是指社会各层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行政治理和社会治理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构建了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行政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
行政治理代表了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公共事务处理的能力。
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行使行政权力,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负责公共资源的配置和社会服务的提供,通过行政机构和相关部门的管理,实现对社会事务的有效运转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职责。
行政机关通过执法、监管和行政管理等手段,推动社会治理的有效进行。
社会治理激发了行政治理的创新。
社会治理是多元主体参与的过程,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居民等各种参与主体共同参与到社会事务的管理中来。
这种多元参与的模式为行政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社会治理中的各种创新实践,如社区自治、志愿服务等,都为行政治理提供了新的借鉴和启示。
政府在行政治理中需要倾听和尊重各种主体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合作,不断提高行政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行政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关联体现在问题解决中。
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各类问题可能随时出现,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
行政机关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负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责任。
通过行政治理的手段,政府可以推动相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监管措施,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等,以解决各类问题。
而社会治理中的各类参与主体,如公众、企业、社区组织等也可以通过与政府合作,共同努力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行政政治与社会治理的关联也体现在社会治理的评估和监督中。
行政治理的效果往往需要通过社会评估和监督来验证和改进。
政府的行政行为和政策决策都需要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评价。
社会治理的各个主体可以通过参与社会评估、提出建议和意见,对行政治理的实施进行监督和改进,推动行政治理的进步和提升。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对公共管理学学科知识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对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有更深刻的体会, 同时培养学生以科学化和批判性的思维面对公共管理过程和公共管理案例。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 通过前半学期关于公共管理案例的学习, 让学生感受公共管理学知识谱系, 以及公共管理学所具有的科学思维方式在面对现实社会中公共管理案例分析的有效性, 系统性和深刻性。
课程目标2:通过整个学期的学习, 尤其是后半学期的学习, 增强学生自主运用公共管理、政治科学等学科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 进行独立思考、研究和呈现公共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三、教学内容(四号黑体)第一讲转型社会中的公共服务多元供给逻辑1.讲课内容: 本讲以“1.面向多元需求的城市公共物”,“2.多线逻辑下的女性公共政策”两个案例为主体内容。
2.教学目标: 让学生对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原则, 以及涉及城市社会学、女性社会学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对如何分析社会群体属性与公共生活的对接的方法有所掌握。
3、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互动中, 基础理论部分涉及到公共管理学经典著作的阅读和讨论;课堂案例教学以结合经典文献进行案例分析为主, 整个教学互动中课堂讲授贯穿始终。
4、考核方法: 根据课堂讨论参与频率和深度进行考核。
第二讲国家治理的社会基础1.讲课内容: 本讲以“1.疫情期间的人口流动秩序”,“2.土地制度变革与农民养老”两个案例为主体内容。
2.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互动中, 基础理论部分涉及到公共管理学经典著作的阅读和讨论;课堂案例教学以结合经典文献进行案例分析为主, 整个教学互动中课堂讲授贯穿始终。
3、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掌握当代中国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依赖于特定的社会基础;让学生理解掌握政治与社会关系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性。
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的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评估研究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3), 1499-1509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ss https:///10.12677/ass.2023.123204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的地方政府 社会治理能力评估研究杨秋欢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收稿日期:2023年2月14日;录用日期:2023年3月24日;发布日期:2023年3月31日摘 要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的治理绩效与其治理能力直接相关,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尤甚。
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基础保障能力、组织动员能力、扶植恢复能力、科技支撑能力、指挥领导能力和应急响应速度六个维度构建了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利用网络爬虫技术与统计年鉴收集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对我国31个省市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下的社会治理能力水平进行评分、划类和排序,分析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
研究发现全国各地方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下的社会治理能力呈橄榄型分布,北京市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会治理能力表现最优,两极分化严重;组织动员能力和基础保障能力是影响地方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社会治理效力的重要维度,从这两个方面精准发力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社会治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地方政府Evalu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s Social Governance Abi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ublic EmergenciesQiuhuan Yang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Received: Feb. 14th , 2023; accepted: Mar. 24th , 2023; published: Mar. 31st , 2023杨秋欢AbstractLocal government social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governance. The governance performance of governmen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its governance ability, especially when public emergencies occur. Based on the review of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ocal government’s social governance ability under public emergencies is constructed from six dimen-sions: basic support ability, organizational mobilization ability, support and recovery abilit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ability, command and leadership ability and emergency response speed. By comprehensively using web crawler technology and statistical yearbook to collect dat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score, classify and rank the social governance ca-pacity of 31 provinces and cities under the occurrence of public emergencies,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social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social governance capacity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public emergencies showed an olive distribution, and Beijing showed the best performance of social governance capacity un-der the COVID-19 epidemic, with serious polarization. Organizational mobilization ability and basic security ability are important dimensions that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local government in social govern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ublic emergencies. Precise efforts from these two aspects are the feasible path to improve social governance ability.KeywordsPublic Emergency, Social Governance Ability, Evaluate, Index System, Local Government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licenses/by/4.0/1. 引言地方政府的治理绩效与其社会治理能力直接相关,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尤甚。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政治本质上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
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分析(一)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道德政治观1.孔子:“政者,正也。
”-仁义礼智信。
柏拉图: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亚里士多德:国家等同“最高的善”,是人们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2.道德政治观的根本弱点:(1)从哲学思辨出发,具有浓厚的“神秘和思辨的色彩”;(2)掩盖了社会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
(二)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神权政治观1.“君受神权”、“天人感应”托马斯.阿奎那:黑格尔:绝对精神2.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三)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1. 法家-韩非:政治就是用权马基雅佛利(意大利):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
马克斯.韦伯(德国):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利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
哈罗德.拉斯韦尔(美):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2. 权力政治观: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恩格斯)。
(四)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1. 孙中山:“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吴恩裕:政治乃是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
G.庞顿和P.吉尔(美):政治是与社会事务的治理以及个人和群体对这种政治所具有的控制力的相关的制度安排。
麦肯齐(英):政治是参加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的进程。
2. 众人管理政治观的特点:政治的公共性;政治的管理性;忽视了政治的统治性(五)政治是对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六)其他观点: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 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编)【圣才出品】

(2)政治统治以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为基本内容 政治权力是由各种相关因素在特定条件下凝聚而成的力量;而政治权威则是以政治权力为基 础形成的心理效应,是政治权力转化而来的权力威势。为使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 服从关系,政治权力主体必须把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这一转化就成为政治统治行为的 基本内容和任务。 (3)政治统治以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为道义依据 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是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政治联系, 这种社会政治联系不仅表现为它们之间政治力量对比意义上的关系,政治行为方式和互动意 义上的关系,政治规则和制度意义上的关系,而且表现为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 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意识和心理层次上的关系形态。所以政治权力关系向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 的转化,必须要以道德层次上的政治正当性为伦理和精神依据。 (4)政治统治以控制和约束矛盾和冲突于政治秩序范围内为政治功能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通常需要把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控制和约束在社会政治秩序的范围内。政治统治行为转化政治权力关系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 系的活动,在其现实性上,经常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构建和维护政治秩序的活动。 (5)政治统治以政治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为价值取向 政治统治行为是政治权力主体把社会和政治冲突控制在社会政治秩序范围内的活动,是使得 这些力量和成员处于可支配和可约束范围内的活动,在社会公共利益的多重价值和政治权力 的多重功能中,政治统治行为力求实现的是社会安全和稳定的价值,它以这些价值作为行为 的基本取向。因此,安全和稳定的实现及其实现程度,成为了政治统治行为效果的衡量和评 价标准。
3 / 126
Biblioteka
二、政治统治的基础和类型 1.政治统治的基础 (1)政治统治的政治权力基础 政治权力的存在和作用,是政治权力关系存在和维系的基础和标志,也是政治统治行为得到 实施的基本凭借,政治权力对于政治统治具有前提性意义,主要表现有: ①政治统治的强弱状况,首先取决于作为其首要基础的政治权力的强弱状况,一般来说,两 者成正相关的关系。强大的政治权力的存在和运行,是强化和有效实施政治统治的必要条件。 ②对于政治统治来说,政治权力的强大,是由构成权力的各种因素或者变量决定的,同时, 也是由这些因素或者变量与政治统治行为实施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吻合性决定的。 ③对于政治统治来说,政治权力的强大,还取决于政治权力转化为社会公共权威的能力。 (2)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 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取决于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关系状况,为形成 和巩固其政治统治,政治权力主体需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社会成员队伍,建立与相关社会政 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利益联系甚至联盟,以扩展和加强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政治统治的社 会基础的决定性因素是政治权力主体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 (3)政治统治的公共职能基础 政治权力主体要有效地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秩序,除了运用政治权力进行政治强制和控制之 外,还必须运用这种权力承担起社会职能,政治统治必须以社会公共职能的履行为基础。其 意义在于: ①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是其掌握、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的权威地位和作 用的必要前提。 ②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也是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运行,从而维护统治秩序
国家治理与政府治理及社会治理的关系

国家治理与政府治理及社会治理的关系笔者:赵肖肖学号:20134202069在这三者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合并同类项的形式把治理一词提取出来后,剩下是便是治理的三个主体,要研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先理清治理的这三个主体之间的逻辑联系及其各自的内涵和外延,当然在这之前我们应该大体的了解一下治理一词的含义及其演变、发展。
在乔老师的《政府理论》一书中,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一节里乔老师说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首先应该论及社会与国家及国家与政府的关系问题。
这里本文主要沿用此思路,希望能基本理清大致联系。
一.治理的内涵“治理”概念的出现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可以说,其本质意义几乎和人类文明历史一样漫长。
但作为专门术语,其正式提出可以追溯到1989年,世界银行在讨论非洲的发展时首次提出了“治理危机”这一概念。
此后,“治理”这个术语便被人们在政治学、发展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中广泛运用,治理(Governance)、社会治理(Social governance)、地方治理(Local governance)、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这样的术语应运而生,成为对这种大变革时代的新概括。
“治理”从其本意讲可以理解为一个过程也可以是一个结果,同样可以是达成这一结果的一系列手段。
治理一词在我国的兴起是引介于西方,而其本身又是“一套十分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思想体系”一一学者将其统称为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所涉及的核心主要为权力分散、主体多元、结构网络化、过程互动化等关键词,但单从这些方面理解治理的内涵显然不够充分和全面,治理一词的出现不但是嵌人相应的制度背景中的,而且从学理分析来看,治理又有其自身的范式创新。
我国学者俞可平认为,治理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编 政治体系【圣才出品】

阶级社会中的,不同于原始社会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组织,这种特殊性主要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但在形式上
常表现为超然于社会之上的独立力量。
(2)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居民的,按照居住地组织国民的办法是一切国家共同的。
(3)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其特殊之处在于:
(4)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和生产社会化矛盾运动的基础上,由
代表新的生产力的无产阶级根据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打碎资本主义国家机器而
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
二、国家的形式 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定的政体类型划分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人 数的多少,二是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从这两个标准出发,国家政体 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两大类。 (1)君主政体:君主政体可以分为专制君主政体和立宪君主政体。
定国家经济职能的自然属性,可是,它并没有指出国家的社会属性,更没有说明国家的阶级
利益本质和社会基础,因而也就没有能够揭示国家的本质。
(3)国家契约说
社会契约学说认为,在国家产生以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中,并拥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
由于人们在自然状态中生活不方便或不安全,因而相互订立社会契约,交出自己的部分权利,
由此组成了国家。由此可见,国家实际上是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按照理性原则形成的社会契约。
社会契约学说实际上反映着资本主义的利益交换方式和交换关系。可是,由于自然状态
和社会契约都只是历史的虚构,因而关于国家的社会契约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4)国家要素说
北京大学政治学考研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精编资料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第二章政治管理第一节政治管理的含义一、政治管理的定义在权力制约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权力地位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矛盾性,要求政治权力主体规范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规约这些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规制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基于这些利益关系发生的行为,政治管理行为正是应这些要求而产生的。
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双重驱使下,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必须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实施对于社会的管理,这一行为就是政治管理行为。
对于政治管理的这一定义可以做如下了解:1.政治管理的本质是政治权力主体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协调不同利益矛盾的方式,实现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要求2.政治管理的重要功能是解决权力制约关系的内在矛盾3.政治管理的行为内容是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和公共事务二、政治管理的特征1.政治管理具有公共性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主体通过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来实现自身利益的途径和方式,因此,政治管理具有公共性的特征。
政治管理行为的公共性,发源于社会利益关系和共同利益的要求。
政治管理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和管理社会事务,是特定社会利益关系和共同利益得以实现的要求,因此,这些职能和事务具有公共职能和公共事务的特点。
2.政治管理具有组织性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社会活动来看,任何管理都是通过特定的组织进行的。
管理主体的意志和要求的贯彻,对于管理对象及其行为的规制,都是以组织的形式实施的。
因此,作为特定类型管理的政治管理,具有特定的组织性。
政治管理的组织性,首先体现为管理所凭借和运行的各种资源和要素的有机结合性政治管理的组织性,也体现为政治权力和社会成员的政治系统构成性政治管理的组织性,还体现为政治管理运行的协同性3.政治管理具有责任性政治管理根据社会要求确定和承担的公共目标和公共职能,其凭借实施的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威,会转而形成政治管理的政治和社会公共责任,由此构成了政治管理的责任性政治管理的责任性,根本在于政治管理行为与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吻合性,因此,政治管理的责任,表现为政治权力的公共责任政治管理的责任性,是对于政治权力主体行为的规范,他包含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对于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管理活动的命令性规范、允许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分别体现为政治管理应当怎样行为、可以怎样行为和不能怎样行为,由此产生政治管理的命令责任、允许责任和禁止责任。
王浦劬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名词解释【政治】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指在共同体中并为共同体利益而作出决策和将付诸实施的活动。
【政治学】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关系】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其内含三个层面的关系:利益关系、政治权力关系、政治权利关系【政治利益】基于一定的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利益关系】是利益主体所包含的基本矛盾和双重特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外化和展开,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的基本矛盾和双重特性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体现。
【政治权力】实际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
政治权力在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在常态下必然是公共力量,政治权力由此成为特定的公共权力。
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1、指令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传播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为。
其通常发生于根本利益一致的权力关系中,尤其是同一政治权力主体内上下层次之间的权力关系中,其基础是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和受支配。
2、压力方式: 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和心理氛围,以此使政治权力客体意识到自己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政治后果,从而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作出行为选择,从而达到政治权力主体对于政治权力客体的既定要求和目的。
3、规约方式: 指政治权力主体制定或借助于某种政治和社会规范或规则来贯彻自己的意志、规约政治权力客体的行为。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当代启示

学术之窗南方论刊·2020年第12期《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当代启示王冬梅(新疆兵团第二师党委党校 新疆库尔勒 841000)【摘要】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关乎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光辉著作,对当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具有重大启示意义,重读此文,获得四点启示:坚持民主的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正确应用对立统一规律、坚持人人需要改造、坚持依靠人民群众。
【关键词】社会治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当代启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社会治理”作为单独一部分进行部署和安排,体现了国家对社会治理的高度重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社会治理方面存在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和加强建设。
毛泽东同志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所提到的原则和方针对当今时代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治理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一、《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1957年6月19日,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它的发表有其深刻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当时,在国际上,1956年,苏共召开了“二十大”,赫鲁晓夫对斯大林采取了全盘否定态度,引发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强烈震动,之后又相继发生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充分暴露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各种矛盾和问题,打破了人们对苏联的绝对迷信,毛泽东同志敏锐地察觉到世界充满矛盾,要用正确的方式处理这些矛盾。
加之世界冷战趋于缓和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获得相对缓和的发展环境,把重心转移到思考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来。
在国内,1956年我国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以后,社会主要矛盾和任务发生转变,下半年又出现了一系列群众闹事风潮,暴露出一些社会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是当时最主要的任务。
以赛促治:“达标锦标赛”如何驱动治理有效

以赛促治:“达标锦标赛”如何驱动治理有效袁方成 王 悦【摘要】“晋升锦标赛”作为重要的激励工具,在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因其对单一经济增长指标的过度重视,造成目标设置的激励结构扭曲,从而导致社会治理效能不彰,难以满足社会治理多领域统筹发展的需要。
论文以“达标锦标赛”机制如何提升非经济领域的治理效能为核心议题,就“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政策文本和实践经验展开分析,发现“创城”以综合治理指标达标作为地方政绩评价的约束性条件,促使地方开展非经济领域治理的“达标锦标赛”。
不同于竞逐单一经济增长指标的“晋升锦标赛”,“达标锦标赛”以设置清晰目标和多目标达标激励为手段,引导地方在追求经济政绩的同时,兼顾各领域发展的“底线”达标要求;通过基准达标规则和达标底线监督,完善地方多元政绩考核体系,并有效约束政府治理行为,减少锦标赛可能产生的激励扭曲、动力衰竭和行动偏差等负面效应,进而促进实现有效治理。
论文尝试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导向下,回应“中国之治”的时代命题,就中央如何驱动地方实现非经济领域的治理目标,从而实现社会治理多领域的相对均衡发展,提供新的分析概念、思路和经验。
【关键词】晋升锦标赛 达标锦标赛 社会治理 文明城市创建【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486(2023)06-0046-22国家治理的目标,是以良性的治理机制推动公共事务有效治理和公共利益全面增进(王浦劬,2014;薛澜等,2015),而治理机制大多产生于“用”官僚机器执行政策和防范官僚体制偏离政策目标的矛盾中(周雪光,2013)。
在新发展阶段,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加速推进,必然要调整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来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冲突,促进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
·64·袁方成,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感谢匿名评审专家、编辑部提出的宝贵建议。
社会治理的概念、内涵及其机制研究

社会治理的概念、内涵及其机制研究作者:易伍林来源:《领导科学论坛》2021年第12期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治理”概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市域社会治理”概念,这意味着国家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从强调国家权力的主导地位转向地方社会自我治理能力的培育,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文章从社会治理的概念、内涵及其机制来呈现国内研究者有关社会治理研究的基本脉络,并对未来需要重点研究的议题进行初步阐释。
关键词:社会治理;基层矛盾;公共服务;治理机制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12-0042-05基金项目:南京市社科基金专项项目“以执行力为中心提升后疫情时期南京市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研究”(20ZX05);南京市江宁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资助项目“江宁区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方法和路径研究”(JNSKYB202101)。
为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治理”概念,强调将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以及“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四个维度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这意味着国家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突破了过去强调国家权力的主导地位、忽略地方社会自我治理能力培育的思路。
为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十九届四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市域社会治理”概念。
这表明,中国社会治理实现了由“社会管控”—“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市域社会治理”的历史性跨越。
笔者归纳和梳理了近年来国内社会治理研究的主要议题,并提出未来仍需着力研究的主要议题。
一、社会治理的概念在一定意义上,社会治理是“社会”的发生及其二重性的必然要求和产物,是为了有效应对“社会”二重性(即社会性与公共性)的内在张力[1]。
从研究视角看,研究者大多基于治理主体、治理路径与治理网络的角度来定义社会治理概念[2]。
从治理客体看,社会治理主要以社会公共事务为对象[3]。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1]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1]](https://img.taocdn.com/s3/m/2e42b63b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c8.png)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1]三、政治的定义1政治的定义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含义的理解同时,扬弃和吸收前述若干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定义,我们可以把政治定义为: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的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2政治定义的理解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是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
因此,政治关系涵盖阶级、民族、社会集团、阶层等之间的关系,涵盖了对立阶级之间、非对立的阶级之间和特定阶级内部的关系。
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
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
它指出了政治的全部本质内容。
一方面,这一定义把政治的本质归结为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应该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这三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四、政治的社会地位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通常意义上的经济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即生产力,一是指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状况,生产关系直接对于社会政治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社会政治的特性;社会经济的活动方式决定或者影响社会政治的活动方式;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推动着社会政治的发展和变化。
另一方面,政治对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关系具有反作用,它保护、改革或者破坏特定的经济关系,进而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与法律的关系政治与法律都是建立在特定经济关系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因此,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它们都以特定统治阶级和集团的意志为转移。
不过,政治与法律又有所不同,政治是人们围绕特定利益要求,借助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法律则是特定社会公共权力制定、认可和实施的关于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则和规范。
中西政府治理比较

1治理的基本理论:政府治理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公共事务的治理。
西方国家理论界所说的“政府治理”,是指由政府治理理念、治理结构和运作方式与过程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有机框架或网络。
政府治理有广狭两种含义。
就广义的政府而言,整个公共行政的发展过程可以称之为政府治理从传统迈向“善治”的过程。
就狭义的政府治理而言,其具有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特殊含义。
“大致说来,公域之治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由国家作为唯一的管理主体,实行封闭性和单向度管理的国家管理模式;二是由国家与各种社会自治组织共同作为管理主体,实行半封闭和单向度的公共管理模式;三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这两种基本元素综合而成的公共治理模式,其典型特征是开放性和双向度。
”狭义的政府治理是指第三种公域之治模式,也是“政府依法律善治”之“治理”模式代表人物: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1992)对“治理”概念的界定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
该委员会1995年发表的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中,将“治理”的概念界定为:“治理是个人和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综合。
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1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民和机构同意的或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该委员会的治理定义非常宽泛,把集体和个人行为的层面、政治决策的纵横模式都包罗在内。
在世界范围内,一些非政府组织、群众运动、跨国公司和统一的资本市场的种种活动都属于治理的范畴。
由此可以看出,治理意指由许多不具备明确等级关系的个人和组织进行合作以解决冲突的工作方式,灵活地反映着多样化的规章制度甚至个人态度。
2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唐亚林教授(2014)梳理了英文词汇“治理”一词渊源及演化历程,认为治理的理念被逐渐确立为统治的思想与等级化的权力、垂直和自上而下的指挥关系,以整齐划一的方式推行的意志等,及对国家整体性的思考紧密相关:1997年,徐勇在《Govern-ante:治理的阐释》一文中介绍了治理的概念:“治理是对公共事务的处理,以支配、影响和调控社会。
社会治理文献综述

社会治理文献综述社会治理是适应社会转型、优化社会结构、转变政府执政理念、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任务。
围绕这一问题,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产生了丰厚的研究成果。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治理的提出背景和发展脉络;2.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几个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3.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4.社会治理的方法、机制和路径。
首先,对社会治理的提出背景和发展演变过程进行系统介绍的学者包括邵光学、刘娟和戚学祥、钟红等。
戚学祥和钟红认为社会转型是社会治理模式变迁的基本背景,“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在于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三者间关系的变化。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呈现出从一元主导到多元共治、从集权到分权、从人治到法治、从管制到服务的变迁历程”。
(戚学祥、钟红,2014)通过比较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社会结构的区别以及相对应的社会治理模式的不同,清晰的展现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发展脉络。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与社会高度重叠,政府乎垄断所有的社会资源,并通过计划包办所有的会事业,以此巩固新生政权……社会管理的目的就是协调个人、群体、社会间的资源分配关系,以最大的物质保障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戚学祥、钟红,2014),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结构的快速变迁、社会矛盾的急剧增加使得原有的依靠政治控制进行社会管理的方法难以奏效,“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着市场化、全球化、城市化的巨大冲击,经济与社会体制双重转型带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样的社会变迁释放了社会活力,但也使得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单一地靠运用政治教化和经济手段并不能完全解决好社会问题”(戚学祥、钟红,20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辨析王浦劬内容摘要: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总部署的关键性范畴。
基于中国国情、政情、社情,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些基本范畴的内在含义,辨析其间相互关系,是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设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认识基础。
为此,本文基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论和中国的国情,分析解释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含义,在此基础上,分析阐发了其间的包容性关系、交集性关系和区别性联系。
关键词: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基本含义;相互联系一、问题的提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①。
为此,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将成为我国全面深化和推进改革历史进程的定向南针。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治理”是关键性概念,从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到事业单位法人治理、公司法人治理、学校内部治理、社区治理,“治理”概念在《决定》中被明确直接提及24次之多。
不过,从总体上来看,这些不同层次上的“治理”概念,主要涉及治理活动的三个基本概念,即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
与此同时,国家治理现代化被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而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则成为《决定》所确定和阐发的重要改革内容。
因此,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及其相互关系,实是正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和内容的关键环节。
然而,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作为21世纪初在我国学术界兴起的学术概念,其学术定义和内涵认识呈现多样性,迄今尚未形成普遍认同和共识。
在全面深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历史进程中,基本认知的歧意却可能成为改革共识的思想困结,从而使得全面深化改革实践面临路径选择和实施方案作者简介:王浦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吉林大学“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国政治与治理。
的分歧或阻碍。
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清我国与西方学术界关于治理实际具有两套不同的话语,基于我国国情政情社情,科学解析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内在含义,分辨和厘清其间的联系与差异,对于我们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三中全会精神上来,在国家治理和深化改革的基本范畴上达成共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科学、民主、依法和有效实施,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认识基础意义。
二、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含义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内学术界逐渐开展了治理理论和实践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化发展,西方治理理论与中国本土治理理论的错位现象逐步凸显,国家发展和治理的实践表明,治理理论只有在本土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理想的重塑。
②因此,基于中国共产党人执掌政权、运行治权以及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扬弃性地批判吸收西方治理方式的有益内容,确定我国国家治理和发展话语语境中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是把握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认知任务。
(一)国家治理的基本含义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家治理通常是指统治者的“治国理政”,其基本含义是统治者治理国家和处理政务。
实际上,统治者治国理政的研究,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要命题和内容,比如老子所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他所形容国家社会长期安定太平的“长治久安”,就是针对统治者的治国理政活动而言的。
西方的“治理”(Governance)概念原为控制、引导和操纵之意。
20世纪末,西方学者赋予“治理”以新的含义,主张政府放权和向社会授权,实现多主体、多中心治理等政治和治理多元化,强调弱化政治权力,甚至去除政治权威,企望实现政府与社会多元共治、社会的多元自我治理。
发展至今,西方治理理论已经形成多个流派,尽管如此,立足于社会中心主义,主张去除或者弱化政府权威,取向于多中心社会自我治理,却是其基本政治主张和倾向。
在此基础上,西方治理理论提出“善治”的理念,即以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有效为标准和规范,缓和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矛盾。
③因此,在今天的西方学术话语语境中,“治理”一词主要意味着政府分权和社会自治。
中国共产党人的国家治理,既在本质上区别于中国传统统治者的治理国家,又在价值取向和政治主张上区别于西方的治理理论及其主张。
它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逻辑,即国家的职能由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有机组成。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治理,本质上既是政治统治之“治”与政治管理之“理”的有机结合,也是政治管理之“治”与“理”的有机结合。
新中国人民政权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治理”和“国家治理”概念的运用,坚持和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积极探索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科学民主有效性和有机结合性,探索不同历史时期和国家治理战略下,两者之间以及两者与市场和社会之间的组合方式和实现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明确,国家治理的总体战略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以来,在党的文献中持续表达的“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即是国家治理战略和根本要求在国家治理意义上的典型体现和凝炼表达。
根据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运用和治理国家的政治实践,尤其根据改革开放和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国家治理”理论运用和政治实践可知,国家治理的基本含义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既定方向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语境和话语系统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的改革意义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科学、民主、依法和有效地治国理政。
(二)政府治理的基本含义从一般意义上讲,政府治理是指政府行政系统作为治理主体,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
就其治理对象和基本内容而言,其包含着政府对于自身、对于市场及对于社会实施的公共管理活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活动和运行机制的复杂化,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的多样化,要求政府治理合理化和高效化,由此要求政府治理在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中予以定位,构建政府与公民合作的共同治理机制。
西方的政府治理理论源于其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基本含义在于强调政府的企业化和政府管理的市场化,尤其主张实现政府管理网络化和扁平化。
经过多年流变,西方的新公共管理分化形成多种学术流派,从多中心治理、网络化治理,到协同性政府治理,再到整体性政府治理,如此等等。
④尽管如此,西方政府治理的核心命题,在于政府治理社会的权力的分散与集中、政府与社会的冲突与合作、政府机构运行的碎片与协同,本质上体现了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矛盾对于政府管理方式和机制变革的要求。
在狭义上,我国的政府体系即是行政体系。
在中国政治生活中,行政体系是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治权体系,也是承接、遵循和实施人民主权、实现人民民主和国家有效治理的执行机制。
与此同时,行政体系又是在政府治理意义上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达成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起建设重要任务的运行平台。
由此可见,我国的行政体系是执政党与人民、国家与社会、民主与法治辩证互动的联系结点,而行政体制改革则是推进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和深化实现的重要纽带和实施枢机。
在中国政治话语和语境中,政府治理概念是一个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概念,⑤其基本含义逻辑地基于国家治理的基本含义而形成。
在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话语和理论意义上,“政府治理”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行政体制和治权体系遵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规定性,基于党和人民根本利益一致性,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供给多种制度规则和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和发展公共利益。
按照这一基本含义,我国的政府治理通常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通过对自身的内部管理,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改进政府运行方式和流程,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使得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有效性。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在新的历史时期,政府自身的治理优化,就是要建设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
⑥二是政府作为市场经济中“有形之手”,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对市场经济健康运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进行经济和市场治理活动。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⑦由此可见,政府对经济活动和市场活动的治理,是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
三是政府作为社会管理主体,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和法治保障的基本格局下,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三)社会治理的基本含义从运行意义上,“社会治理”实际是指“治理社会”。
或者换言之,所谓“社会治理”,就是特定的治理主体对于社会实施的管理。
社会治理理论是西方治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西方国家治理理论奉行社会中心主义和公民个人本位,因此,理性经济人的社会自我治理,在理论逻辑上构成了西方国家治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在特定意义上可以认为,西方国家的治理理论,本质上即是理性经济人为基础的社会自我治理理论。
“如果说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的改革家们倡导建立最大限度的中央控制和高效率的组织机构的话,那么21世纪的改革家们则将今天的创新视为是一个以公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的复兴实验过程。
”⑧在我国,社会治理是指在执政党领导下,由政府组织主导,吸纳社会组织等多方面治理主体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治理活动,是“以实现和维护群众权利为核心,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
⑨按照十八大报告,我国的社会治理是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总体格局下运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
⑩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上进一步指出,我国的社会治理主要关节点在于“四个坚持”,即“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由此体现了社会治理中党和政府的公共权力与社会组织和公民权利之间的协调合作与和谐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