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师说》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第10课《师说》文言知识整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10课《师说》文言知识整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知识点汇总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2)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小学学校教育。

(3)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从而:而且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5)年十七,好古文古义:先秦两汉的散文今义:文言文的统称。

(6)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的人今义:大多数人。

三、古今异义(1)师①我从而师之以......为师②不耻相师学习③则耻师焉从师学习④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⑤十年春,齐师伐我军队(2)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③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④不足为外人道也说⑤道芷阳间行取道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3)从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③樊哙从良坐依傍④从此道至吾军自、由⑤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⑥吾从而师之跟随、跟从⑦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表叔伯关系(4)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④为五百人立传传记(zhuan四声)(5)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n.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adj.③内惑于郑袖迷惑④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使...迷惑(6)无①孰能无惑没有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不要④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表示疑问语气“吗”四、虚词(1)也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表判断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表停顿③自古及今,未之有也句末表陈述④何时而乐也?句末表疑问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知识道理③择师而教之代词,人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类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消独⑥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⑦吾欲之南海到⑧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标志(3)于(介词)①而耻学于师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从③师不必贤于弟子比④不拘于时被(4)其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人称代词做定语他们的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代词今之众人③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个”④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多么⑤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大概恐怕)五、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形容词做名词年龄大(小)的(3)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4)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大)的方面(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6)不耻相师意动用法以...为耻(7)孔子师郯子意动用法以...为师(8)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9)则群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成群地(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名词作动词看不起六、重点句子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师说》知识点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师说》知识点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学问复习《师说》学问点全梳理高考文言文基础学问复习《师说》学问点全梳理一、学问点梳理1、文体学问“说”是古代用以记叙、争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争论,也可以记事, 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说明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白,寓意深刻;写法较敏捷,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像,通常采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就属这一文体。

2、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汉族。

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提倡者,主见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课文解读《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老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提倡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本文利用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富有特色。

而且涉及许多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例如“师”、“学者”、“惑”等,我们应当驾驭这些词含义,夯实古文功底。

二、综合练习题(一)给下列词注音:受业()解惑()愚笨()乐师()阿谀()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李潘()经传()或不焉()嘉()贻()句读()读书()嗟乎()长幼()(二)说明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⑴【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③吾师道也:()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吾从而师之:()⑥则耻师:()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⑧十年春,齐师伐我:()⑵【之】①择师而教之:()②郯子之徒:()③古之学者:()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⑤句读之不知:()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⑶【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⑦其可怪也欤:()⑷【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⑸【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余嘉其能行古道:()⑹【乎】①其皆出于此乎?()②生乎吾前:()③固先乎吾:()⑺【于】①耻学于师:()②其皆出于此乎?()③于其身也:()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不拘于时:()(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翻译:)⑵或师焉,或不焉(不:通,翻译:)(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①吾从而师之:(活用:翻译:)②吾师道也(活用:翻译:)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活用:翻译:)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活用:翻译:)(活用:翻译:)⑤则耻师焉:(活用:翻译:)⑥小学而大遗:(活用:翻译:)⑦孔子师郯子:(活用:翻译:)(五)分别写出下列词的古今含义: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今义:)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文言知识点梳理

《师说》文言知识点梳理

《师说》文言知识点梳理《师说》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吾未见其明也。

3.吾从而师之。

4.而耻学于师。

5.孔子师郯子。

6.小学而大遗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今义: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今义: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今义:4.吾从而师之。

古义:今义:5.今之众人。

古义:今义:6.小学而大遗。

古义:今义: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四、虚词归纳(一)之1.青,取之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6.郯子之徒。

7.作师说以贻之。

8.彼童子之师。

9.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10.古之学者必有师。

1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二)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善假于物也。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而耻学于师。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其皆出于此乎?7.不拘于时,学于余。

(三)乎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其皆出于此乎?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6.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五、一词多义(一)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吾从而师之。

4.吾师道也。

5.齐师伐我。

6.师心自用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二)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舍相如广成传舍(三)所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圣人之所以为圣。

六、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2.吾从而师之3.而耻学于师4.孔子师郯子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6.小学而大遗7.吾未见其明也8.惑而不从师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七、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总结《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以下是对《师说》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动词,从师)(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的)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④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⑤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4、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知识点归纳《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了耻于相师的社会风气,倡导了从师而学的风尚。

以下是对《师说》这篇文章的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4)无贵无贱古义:无论今义:没有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们的)(5)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道理)③吾从而师之(代词,他)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些)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3)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5)位卑则足羞羞,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羞耻三、重点句子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一、文体知识《师说》属于古代文体中的“说”,这种文体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和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转)。

三、通假字1. 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 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四、古今异义1.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指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指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指无论,不论。

今指没有。

五、其他知识点1. 《师说》中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观点。

2. 作者通过对比古今学者的态度,批评了当时士人自命清高、不愿从师学习的风气。

3. 文章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结,表达了作者对师道失传的惋惜之情。

以上是关于《师说》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和实词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和实词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和实词《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是古代论师道的重要文献。

这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以下是对《师说》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知识点和实词的梳理。

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三、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名词,道理)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4、惑惑而不从师(动词,有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5、其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的)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四、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3、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5、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6、位卑则足羞羞:意动用法,感到羞耻。

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被动句不拘于时。

4、状语后置句学于余。

师说知识点梳理

师说知识点梳理

师说知识点梳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了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思想价值。

以下是对《师说》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师说》就是阐明从师求学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以……为职业的人)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的)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③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④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4、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位卑则足羞(形容词作动词,感到羞耻)三、重点句子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完整版)《师说》知识点总结.doc

(完整版)《师说》知识点总结.doc

《师说》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 、者,所以道受解惑也2 、或焉,或不焉通“授”,授通“否”,不愿二、古今异1 、古之学者必有古,求学的人;今,在学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 、者,所以道受解惑也古,用来⋯⋯的方法等;今,表因果关系的。

3 、吾从而之古,跟随他而且;今,表示果或一步的行。

4 、今之众人古,一般人;今,大家,多人。

5 、圣人之所以圣古,⋯⋯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

6 、小学而大古,小的方面学;今,儿童、少年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指研究文字、、音韵的学。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古,不一定;今,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三、重点1、古之学者必有道之不也久矣吾从而之吾道也名,老名作,从学意用法,以⋯⋯名作,学2、者,所以道受解惑也道之不也久矣六皆通之zhu,授,流àn,名,解文的著作3、道道受解惑也道之所存,之所存也道之不也久矣道相似也名,道理名,道名,尚名,(懂得的)道理4、惑惑之不解形容作名,疑惑而不从形容作,遇到疑于其身也,耻焉,惑矣形容,糊涂四、重点虚1、乎生乎吾前,其道也固先乎吾/ 生乎吾后,其道也亦先乎吾介,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后一个是“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气助,表反,“ ”嗟乎!道之不也久矣气助,表感,与“嗟” 用,“唉”其皆出于此乎气助,表揣,“ ”或“吧”人非生而知之者/ 犹且从而焉/ 而教之表承接吾从而之表惑而不从 / 而耻学于 / 小学而大表折授之而其句者表并列群聚而笑之表修如是而已与“已” 用,表述气3、之古之学者必有/ 道之所存,之所存也/ 古之圣人 / 今之众人 / 圣人之所以圣,愚人之所以愚 / 彼童子之助,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道之不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矣/ 道之不复,可知矣助,取消句子独立性句之不知,惑之不解助,提志(或取消句子独立性)人非生而知之者代,指代知、道理等吾从而之 / 而教之 / 授之而其句者/ 群聚而笑之。

之/ 六皆通之作以之代,他(),它()巫医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 郯子之徒指示代,,一4、其其惑也,不解矣/ 非吾所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那些其道也固先乎吾/ 其道也亦先乎吾/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矣/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矣 / 于其身也 / 余嘉其能行古道/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子代,他,他/ 授之而其句者/ 吾未其明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其不及孔子代,他的,它的其皆出于此乎气副,表揣气,大概其可怪也欤气副,与“也欤”配合表反气,相当于“ 不是⋯⋯?”“ 道⋯⋯?”5、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不比于弟子比而耻学于 / 学于余向皆出于此乎从于其身也于不拘于表被,被6、也者,所以道受解惑也与“者” 用,表判断气道之所存,之所存也/ 非吾所其道解其惑者也表判断气其惑也,不解矣 / 吾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于其身也,耻焉停其道也固先乎吾/ 其道也亦先乎吾/ 道之不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矣/ 人,其出人也矣/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矣表停吾未其明也/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表述气其可怪也欤气助,与“欤” 用,加气表古之圣于其身也,耻焉,表折曰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 之,曰 / 三人行,必有我,表承接位卑足羞,官盛近表并列。

师说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总结一、虚词本文涉及的主要虚词有14个,而、之、也、乎、于、其、或、则、焉、夫、此、是、矣、者。

1.而(1)连词,表转折,可是、但是。

惑而不从师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承接,可译可不译。

吾从而师之从师而问焉择师而教之(3)连词,表并列,连接动词性词组。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4)连词,相当于“就”。

人非生而知之者(5)连词,表递进,并且、而且。

群聚而笑之(6)而已,相当于“罢了”。

如是而已2.之(1)①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彼童子之师古之圣人今之众人②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2)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状语之间。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5)代词,代指人或者事物。

人非生而知之者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皆通习之作《师说》以贻之3.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或肯定语气。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为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吾未见其明也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2)用在句中,表停顿。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出人也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3)也欤,语气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其可怪也欤4.乎(1)介词,相当于“于”,引进比较的对象,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2)用在句末,表示反问语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用在句末,表示揣测语气。

其皆出于此乎5.于(1)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不必贤于弟子(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从、向、对于。

而耻学于师其皆出于此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学于余(3)被动句的标志。

师说知识点

师说知识点

《师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二、古今异义学者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许多人。

所以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④余嘉其能行古道(方法)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贤能)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③吾师道也(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了解、知道)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知道,了解)四、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

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中的“师”同此)3、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4、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5、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6、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7、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10、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2、被动句:①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3、宾语前置句: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4、介词结构后置句:①而耻学于师。

(完整版)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完整版)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知识点梳理

《师说》知识点梳理

《师说》知识点梳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著名论说文,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原则。

以下是对《师说》的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字词解释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来……的。

道:指儒家之道。

受:通“授”,传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惑:疑难问题。

3、人非生而知之者之:指知识和道理。

4、孰能无惑孰:谁。

5、惑而不从师从:跟从,跟随。

6、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那些。

终:始终。

7、生乎吾前乎:相当于“于”,在。

8、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听见,引申为懂得,知道。

固:本来。

9、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10、吾师道也师:学习。

1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岂,哪。

知:了解,知道。

12、是故无贵无贱是故:因此,所以。

无:无论,不分。

13、无长无少长:年长。

少:年轻。

1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存:存在的地方。

1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的风尚。

传:流传。

1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欲:想要。

17、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人:超出一般人。

18、犹且从师而问焉犹且:尚且,还。

焉:代词,指老师。

19、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一般人。

下:低于。

20、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师说》知识点整理(含答案)

《师说》知识点整理(含答案)

《师说》知识点整理一、作者句读(d òu)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从师(cóng)读书(dú)不能(b ù )传道(chuán )聃(dān) 蟠(pán) 苌弘(cháng) 近谀(yú) 贻(yí)冉(rǎn) 潘(pān) 长幼(zhǎng) 须臾(yú) 怡(yí)二、实词及虚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君子不齿圣人无常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专门学问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

跟随、而且今义:连词,表结果、目的等(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常指许多人(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小学学校教育3.一词多义(1)师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f 孔子师郯子d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e 或师焉,或不焉(动词,从师)(2)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c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d 策之不以其道(途径,方法) e道芷阳间行(取道)f不足为外人道也(说)(4)惑a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c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5)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13)吾欲之南海(动词,往到)(14)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6)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7)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8)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9)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10)乃(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2)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3)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于是)(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是,为)4. 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动词,学习)(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三、文言句式1. 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介词结构后置(1)而耻学于师(2)师不必贤于弟子(3)不拘于时,学于余3.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5.省略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士大夫)则群聚而笑之6.固定句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哪里……吗?)四、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师说全文知识点总结

师说全文知识点总结

师说全文知识点总结一、教育目标和任务1.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育任务: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知识点总结1. 教育方法:老师强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法、示范法、研究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2. 课程设置:老师指出课程设置需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原则,注重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教育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3. 学习方法:老师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指出学生需要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包括积极主动地学习、善于总结归纳、合理安排时间、勤奋好学等。

4. 精神文明教育:老师指出精神文明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他们崇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品质。

5. 知识体系:老师鼓励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不仅要掌握学科知识,还要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培养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6. 科学研究:老师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育评价1. 老师强调教育评价需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品德品质、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避免片面追求分数和竞争成绩。

2. 教育评价应注重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既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也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全面评价学生的表现。

四、教育投入和保障1. 老师指出教育投入和保障是教育工作的基础,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

2. 教育投入需合理规划,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保证教育教学设施的完善和教师队伍的稳定。

五、教育改革和创新1. 教师指出教育改革和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需要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2. 教育创新需要从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进、评价体系完善等方面入手,逐步实现教育教学的优质化、多样化和个性化。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

(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3)道1、有碑仆道(名词,道路)2、吾师道也(名词,道理)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5、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6、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5)于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之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最新)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最新)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最新)《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最新)《师说》,是有关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1通假字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⒉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⒊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2古今异义⒈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⒊吾(从而)师之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⒋(无)贵无贱古:不论;不分今:没有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气今:道理⒍(句读)之不知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7.圣人无(常)师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⒏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⒐年十七,好(古文)古:秦汉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⒑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⒒(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了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3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2.名词作动词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3.名词的意动用法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二)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2.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惑: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三)动词的活用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习,使……学习)4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不愿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方法等;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而且;今,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今,大家,许多人。

5、圣人之所以为圣古,……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6、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对儿童、少年实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三、重点实词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名词,道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道相似也名词,(懂得的)道理
4、惑
惑之不解形容词作名词,疑难问题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四、重点虚词
1、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后一个是“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2、而
人非生而知之者/犹且从师而问焉/择师而教之表承接
吾从而师之表递进
惑而不从师/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表转折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并列
则群聚而笑之表修饰
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3、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彼童子之师助词,的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提宾标志(或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们),它(们)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这,这一类
4、其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于其身也/余嘉其能行古道
代词,他,他们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爱其子/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吾未见其明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贤不及孔子
代词,他的,它的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难道……吗?”
5、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不比贤于弟子比
而耻学于师/学于余向
皆出于此乎从
于其身也对于
不拘于时表被动,被
6、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与“者”连用,表判断语气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表判断语气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表停顿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表停顿
吾未见其明也/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表陈述语气
其可怪也欤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7、则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连词,表转折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连词,表承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表并列。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可译为“就”或不译
8、焉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他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或师焉,或不焉助词,不译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则耻师焉/或师焉,或不焉/不耻相师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从师学习
吾师道也学习
君子不齿并列、排列
2、形容词作名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地位高贵的人,地位低贱的人,年龄大的人,年龄小的人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其贤不及孔子贤明,才能
3、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遇到疑难问题
4、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则耻师焉/不耻相师以……为耻
位卑则足羞以……为羞,感到羞耻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省略句
吾从(之)而师之/位卑则足羞(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3、状语后置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而耻学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学于余
4、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被动句不拘于时
七、固定句式
1、庸……乎?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是故……表示得出结论,因此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八、文化常识
1、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二须停顿处为读。

2、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

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3、百工:各种工匠。

4、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九、重点语句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点评:“所以”,用来……的办法;“受”,通“授”;“者……也”,判断句。

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点评:“贵”“贱”“长”“少”,形容词作名词。

“所存”,存在的地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翻译:因此,无论地位高的(人)还是低的(人),无论年龄大的(人)还是小的(人),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点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也”,句中语气词。

翻译: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很难了。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点评:“所以”,……的原因;“圣”“愚”, 形容词作名词;“其”,语气副词,大概。

翻译: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自这个原因吧?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点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之”,提宾标志;“不”通“否”;“焉”,语气词;“小”“大”,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而”,表转折。

翻译:不通晓句读,不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不从师学习。

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点评:“则”,表并列,可译为“那么”。

翻译: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点评:“乃”,竟;“其”,语气副词,难道;欤,语气助词。

翻译: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难道值得奇怪吗?
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点评:“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不拘于时”,被动句,于,被;“学于余”,状语后置,于,向。

翻译: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不受时俗的限制(不被时俗所限制),向我学习。

9、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点评:“嘉”,赞许;“古道”,古人从师之道;“以”,目的连词,来。

翻译:我赞许他能遵循古人从师的风气,作《师说》来赠送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