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教学设计
(2)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写作能力;
(3)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Hale Waihona Puke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对生物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学习具备以下特点:
1.知识储备: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生物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些生物基础知识,但关于无脊椎动物的系统分类和特征了解有限,需要在本章节中进行深入学习。
(2)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生物进化历程,引导学生关注无脊椎动物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
2.教学新课:
(1)讲解无脊椎动物的定义、主要特征;
(2)介绍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引导学生学会分类;
(3)结合生物图鉴、实物模型等,让学生观察各类群的主要特征;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无脊椎动物类群,讨论其分类特征、代表性生物等。
(2)小组分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介绍本组讨论的成果。
(3)教师点评:对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补充遗漏,巩固知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2.教学过程: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无脊椎动物的知识?
(2)学生回答:我们学习了无脊椎动物的定义、分类特征、主要类群以及代表性生物等。
(3)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无脊椎动物的丰富多样性,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出贡献。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4.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02
对上级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和不足之处,及时采取措施进 行整改和提升,确保整改措施 得到全面落实。
03
加强与上级的沟通和协调,及 时反馈整改措施的执行情况和 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
对整改措施进行评估,确保整改效果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预期目标
01
对整改措施的执行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 进行调整和改进。
工作态度不够端正
工作作风不扎实
对工作缺乏责任心和主动性,对待工作不够严谨细致,存在 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的现象。
缺乏担当精神
在困难面前缺乏勇气和担当,遇到矛盾和问题时,避重就轻 ,推诿扯皮。
缺乏创新意识
思想观念保守
习惯于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对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的接受和应用不够积极。
03
具体实施方案
制定学习计划,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总结词
提高理论素养
VS
详细描述
干部要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包括学习内 容、学习时间和学习目标等,并严格按照 计划执行。通过学习,干部要深入理解党 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掌握先 进的政治理论和管理理念,提高自身的理 论素养和思想水平。
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培养创新思维
详细描述
总结词
提升专业技能
详细描述
加强团队协作,增强团队凝聚力
总结词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详细描述
加强内部沟通与协作,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机制,促进 信息共享和意见交流,消除内部矛盾和隔阂。
总结词
增强团队凝聚力
详细描述
通过团队建设活动、集体旅游、聚餐等形式,增强团队成 员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单元 第二章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新版)济南版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知识性目标:2.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技能性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2.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提高观察、判断、推理能力情感性目标:关注我们周围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道动物丰富多彩,培养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重点:1、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2、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理解植物的营养、呼吸、排出废物。
三、教学准备课件设计、找视频资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置疑问四、引入新课课前播放动物世界视频,能说出被发现的植物有多少种?自然界还有一类,它包括的种类比植物的种类更多,这类生物,就是我们现在要开始学习的——动物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
本节课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
五、探究新知我们先来学习一类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
请同学们观看录像边放录像边讲解。
然后播放水螅的捕食过程。
讨论:1、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
2、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指导学生讨论。
师生一块儿得出结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口无肛门,体壁仅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构成。
(向同学们展示一些腔肠动物的图片)通过展示图片和同学们讨论他们与人类的关系。
(1)沿海岸的珊瑚礁,能稳固海岸。
(2)珊瑚礁可以制成石灰及水泥,以作建筑材料。
珊瑚也可作观赏及装饰用。
(3)部份水母,例如海蜇,可供食用。
(4)腔肠动物的刺丝囊对人体有伤害性,甚至可导致死亡。
扁形动物设问:请同学们看涡虫图片,观察它的体形与腔肠动物水熄的体形有什么不同之处?对。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又一类动物--扁形动物。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2)通过观察和交流,归纳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重、难点)(3)说出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初步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水螅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使用操作显微镜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收集腔肠动物的各种资料2、准备实验的材料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水螅的资料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兴趣3分钟【导入】:我们学习了我们身边的绿色植物,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
(出示动物图片)提出问题:这些动物有何不同?师明确: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过渡语】:各种动物以其独特的方式运动着,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使得生物圈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板书)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生思考后回答:生1: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可分为水生、陆生生2:根据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寄生、自生生3:根据脊椎的有无可分为有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30分钟这些看似柔弱的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相比那个种类多?(猜一猜)它主要包括哪些类群?(出示自由生活在水里的水螅图片)提出问题这些机灵可爱还能翻筋斗的小动物大家见没见到过?它叫什么名字?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能采集到?【过渡语】:它的形态结构及捕食特点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实验步骤见附件1)(一)观察水螅的外部形态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1、水螅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2、观察时用肉眼能看清楚吗?我们要借助什么工具?它的体型有何特点?(二)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过渡语】:通过观察我们知道水螅身体呈筒状,有触角。
那么它是如何利用自己简单的形体特点进行捕获食物的呢?1.水螅身体的两端有何区别?2.水螅的触角有什么作用?它如何捕获食物?(三)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特点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宜的,它的体壁和消化腔有什么样的特点与此捕食相适应呢?1.水螅的体型是怎样的?2.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3.消化腔有什么特点?复习显微镜的使用对照课本P73页2.2—3水螅结构示意图观察你在低倍显微镜下看到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强调】:实验过程注意事项:1.对光2.装片的安放3.做实验时各小组按课前分工进行合作。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 第二章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4 济南版
第二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教学目标:1、了解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2、了解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重点)3、了解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及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观察水螅的形态结构及对刺激的反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水螅和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等特征,引导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通过对水螅生活环境的分析,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
动物界除了原生动物外,其余都是多细胞动物。
通过组织学生观察、研究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对于草履虫结构生理特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腔肠动物在进化上的重要地位,也更进一步了解腔肠动物是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课前准备水螅,水蚤,水螅的纵切片;显微镜,放大镜,培养皿,吸管;清水等用具,幻灯片,多媒体。
自主学习(8分钟)二.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本P72—73页,将主要知识点在课本上做出标记,对重点内容强化理解和记忆,8分钟后检查自学成果,比谁学的好、记的牢。
思考下面问题:1、什么是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哪些?2、腔肠动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3、水螅的外部形态是怎样的?4、水螅的结构如何,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有几个腔,食物和残渣由何处进出?5、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6、常见的腔肠动物有哪些?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认真默读课本;带着思考题进行自学。
并以小组为单位对思考题进行认真地讨论2.从课本上找到并标记思考题的答案;通过学生自学,基本了解本节的主要内容。
无脊椎动物的类群以及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大致的认识,为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多万种,按照体内脊认真听讲 1.用实验,合作探究(18分钟)柱的有无分为: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包括原生、腔肠、扁形、线形、环节、软体、节肢动物)等。
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通过读教材P72小标题“腔肠动物”第一段,说出:水螅是生活在陆地上,淡水中还是海水中?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答案腔肠动物:大部分生活在海水中,少数生活在淡水中。
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无脊椎动物的类群,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该类群的特征。
2.各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共同完善各类群的特征描述。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教师适时总结:这些生物都没有脊椎,它们属于无脊椎动物。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无脊椎动物的概念、特征及其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详细讲解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包括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并结合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类群的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无脊椎动物的分类特征及其主要类群的识别。
2.生物分类方法在实际观察、比较、分析中的应用。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丰富的无脊椎动物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多样性。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无脊椎动物的观察、分类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生物世界的热情。
2.通过学习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价值,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关爱生物、尊重生命的情感态度。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任务,并汇报交流。
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2课时(教案)
济南版生物七年课时教学设计课题《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2课时单元二学科生物年级七学习目标1.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的代表动物。
2.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重点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你认识下列动物吗?你能说出它们所属的类群吗?【蛔虫、涡虫、丝虫、沙蚕、沙蚕、蛭】努力识别引发兴趣讲授新课一、扁形动物视频:扁形动物扁形动物的代表动物是涡虫。
涡虫生活在淡水溪流中的石块下,营自由生活;它以活的或死的蠕虫、小甲壳类及昆虫的幼虫为食物涡虫的身体背腹扁平、形状像柳叶,它是两侧对称的动物,体长有1到1.5厘米。
涡虫的的前端三角形,背脊部隆起,具黑色素斑、颜色较深;身体前端,背部两侧有一对黑色眼点,只感光,不成像涡虫的腹面颜色浅,有口、密生着纤毛;口:位于腹面近体后1/3处,无肛门。
涡虫的口内有一个管着的咽。
咽可以伸出口外,捕食水中的小动物。
吃进去的食物在肠内消化,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从观看视频对扁形动物有初步了解口排出。
观察可以发现,涡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也称左右对称,就是经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想一想,涡虫的这种体型有什么好处?【绝大多数动物的身体都呈两侧对称,两侧对称的动物,身体可以分出前后、左右、背腹,前端感觉器官集中,能够最先感知到外界刺激,使身体定向运动,身体的两侧或腹面通常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这样的这样的体形使运动更加准确、迅速而有效,有利于运动、捕食和防御。
】猪肉绦虫是人体的寄生虫之一,我们常说的米猪肉就是寄生有绦虫幼虫的肉。
肠道寄生虫,身体长达2~4米,依靠头节上的吸盘和小钩固着在宿主体内,通过体壁吸收宿主的营养物质。
它的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依靠体表直接吸收小肠中已经消化好的养料。
所以我们要预防绦虫病,对米猪肉严加管理,还要注意饮食卫生。
生物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2.2.1 无脊椎动物 教学教案03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动物的类群《第一节无脊椎动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无脊椎动物》在老版教材中安排3个课时教学,在2024版教材缩减为1课时,知识点的掌握要求有所降低。
教材中举例的动物多为生产生活常见的动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动物类群与代表动物结合起来记忆,效果会更好。
核心素养:1.通过观察、思考,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寻求答案,获得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了解、掌握几种脊椎动物的代表动物和主要特征。
3.了解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树立人类与环境是共同体的关系。
树立爱护环境和小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无脊椎动物的类群有哪些,它们的主要代表动物有哪些。
2.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准备:课前尽量多的找一些无脊椎动物到课堂教学设计一、问题引入鲍鱼和鱿鱼的名称中都有“鱼”,那么它们是鱼吗?(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二、出示教学目的1.无脊椎动物的类群有哪些?每个类群的代表动物主要有哪几种?2.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新课教学1.概念。
脊椎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椎的动物。
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
无脊椎动物的种类比脊椎动物的多。
2.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我们所处的周边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动物。
根据无脊椎动物的概念,你能不能举例说出你所常见的无脊椎动物?(蟋蟀、知了、田螺、蝗虫、蚯蚓、蜗牛…)大家认识那么多的无脊椎动物,它们主要分属于哪个类群,同学们能够分辨吗?(1)刺胞动物代表动物(水螅,生活在淡水中,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如海蜇、海葵等)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扁形动物涡虫是扁形动物,涡虫的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身体长1—1.5厘米,背腹扁平,背面有两个可以感光的黑色眼点,腹面有口,无肛门,能够自由生活)。
大多数扁形动物都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如血吸虫、猪肉绦虫,它们的消化器官简单,生殖器官非常发达。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二章 动物的类群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课时目标1.能区分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异同,并能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
3.列举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重点: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习难点: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课时活动设计动物可以根据有无脊柱,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作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作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水螅的相关图片。
提出问题:①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
②水螅是如何进行攻击和捕食的?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刺胞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水螅的特征,认识刺胞动物的主要特征,再抽象总结出刺胞动物的共同特征。
出示常见的扁形动物的图片,并做相应的介绍,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部分扁形动物的特征,认识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再抽象总结出扁形动物的共同特征。
出示常见的线虫动物的图片,并对蛔虫做具体的介绍,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蛔虫的特征,认识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再抽象总结出线虫动物的共同特征。
出示常见的环节动物的图片,并对蚯蚓做具体的介绍,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多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蚯蚓的特征,认识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再抽象总结出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
出示常见的节肢动物的图片,并对蝗虫做具体的介绍,师生共同总结得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蝗虫的特征,认识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再抽象总结出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
初中生物七上《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_1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②了解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重点)2.能力目标①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②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搜索和收集,发展学生对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占有、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②通过各项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通过对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已有所了解;通过对本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生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
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学习无脊椎动物的各类群奠定了基础。
生活中,有些同学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对个体较大、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如蜗牛、蚯蚓、蚌、乌贼、蝗虫、虾、蟹等)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等已有了整体的感知。
有些同学通过阅读或观看视频等多种途径,对昆虫及其它无脊椎动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受地域限制,有些动物采集不到,如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从而导致学生对某些无脊椎动物(如桃花水母、沙蚕等)缺乏感性认知。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及预习工作。
继续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的思考。
己总结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组织交流点拨建构13分钟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自学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动物的种类有哪些?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
1.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2. 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哪些类群?过渡:同学们回答的真好!无脊椎动物中比较低等的类群就是腔肠动物,而水螅就是同学们经常可以见到的腔肠动物?接下来我们就从水螅的身上来寻找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273页中观察水螅实验的图片大家想一想: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它是如何捕获食物的?它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什么特点?过渡: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对!(呈圆筒状、体壁很薄、有口无肛门)接下来让我们来观察其它常见的腔肠动物。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一、教材分析《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是继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之后,又一大生物类群的学习。
本节课作为《生物圈中的动物》的开篇,和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共同介绍了动物的主要类群,在此基础上介绍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最后总结动物的生活对其他生物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从而阐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是知识零散,学生不容易把握各种动物之间的联系,难以系统化。
二、学情分析通过第一章植物类群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于生物类群的学习过程有了总体的认识,学习的过程遵循了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同时针对某一具体类群则是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由形态到功能,由个体到与人类关系”的逻辑展开,因此本节课则是将这两个规律再次实践,让学生掌握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特征的基础之上,将其思维由“植物类群”迁移应用到“动物类群”中去,实现科学思维中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的能力提升。
三、教学准备PPT,学案,实验材料,动物实物,动物标本等。
四、学习目标1.通过分组实验《观察水螅》,能概述腔肠动物的结构特点,形态特征以及捕食过程,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探究实践)2.通过归纳与概括,分析和综合,梳理出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异同点,进而初步感知动物类群“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关系。
(科学思维)3.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举例说出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提升“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环境意识。
(态度责任)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特征概述难点: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特征区分概述和人类关系描述。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视频展示与人们密切生活相关的各种无脊椎动物,如海洋馆里的水母,海葵;饭桌上的海蜇,虾;肠道中的绦虫,蛔虫;土壤里的蚯蚓,蜈蚣;田野里的蝗虫,禅。
过渡语:同学们,上一章我们了解到我们周围植物的类群以及他们不可或缺的生理活动,有哪一位同学能帮我们回忆一下植物有哪些类群?如果能配上简要的类群介绍就更贴心了。
中学七年级生物(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教案(1) 新人教版 教案
1、无脊椎动物各类群的主
复备标注
启
动
课
堂
复习旧知
预习反馈
1、什么是碳氧平衡
2、绿色植物对生物圈有什么作用
3、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绿色植物
8
课堂导入
轻巧机灵的蜻蜓,缓缓爬行的蜗牛,艳丽妖娆的海葵,这些动物都属于无脊椎动物。在动物王国里,他们的种类约占动物总种数的95%。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类群。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腔肠动物。
2、我们挖蚯蚓是应该在什么样的土壤中?
5
交流
学习
交流
方式
以不断扩大范围的交流方式,以小组交流为主,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组际和师生交流。
知识梳理
疑难解答
处理学生在交流中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2
难点精讲
1、腔肠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多细胞动物,身体圆筒状,体壁仅由两层细胞构成,消化腔有口无肛门。生活在水中。
课 题
无脊椎动物1
日 期
课 型
新授
主备人
复备人
审核人
感知目标
学 习
目 标
1、知识目标:区别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
概述无脊椎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说出几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无脊椎动物,并说明他们与人类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建立爱护动物、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情感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无脊椎动物分为哪些类群;无脊椎动物各类群的主要特征
5
综合训练
见《基础训练》P42基础知识巩固
5
归纳延伸
(附板书)
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线形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2.1无脊椎动物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教案)素养目标科学思维:通过对无脊椎动物各主要类群的主要特征的比较,认识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演变,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思想。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比较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代表动物,认同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生命观念:联系生活实际,能够辩证地认识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提高归纳能力,形成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重点:1.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主要特征。
2.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无脊椎动物与生活环境或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多彩多姿的动物图片。
由于各种各样的动物和千姿百态的植物的存在,让我们的生物圈生机勃勃。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植物的类群,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动物世界,了解动物的类群和它们的生活。
通过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二、新课讲解探究新知(一)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1.展示鱼的骨骼图示和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7内容,认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2.学生观察图片,自主学习教材内容,小组内讨论、交流,回答问题:(1)脊椎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如鱼、鸟、蛙等。
(2)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如鲍、枪乌贼等。
(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过渡:无脊椎动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生活在各种环境中,如海洋、河流、森林、草地、荒漠、苔原等。
1.刺胞动物(1)展示水螅的图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8内容,说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常见的刺胞动物以及它们的主要特征。
(2)学生观察图片,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讨论、交流后,师生总结: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鱼的骨骼图片和标本,总结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概念①水螅:大多体长为0.5~1厘米,生活在淡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
口周围伸展着细长的触手,用于探寻和捕获猎物,体表(特别是触手上)有攻击和防御的利器——刺细胞。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原则。
2.掌握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包括,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和刺胞动物。
3.知晓无脊椎动物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并能够根据特征进行判别。
2.掌握无脊椎动物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教学方法1.讲授、讨论、实验。
教学内容一、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原则1.无脊椎动物具有以下特征:•没有脊椎和脑部,具有比较简单的神经系统。
•身体多呈扁平状或柔软而不规则的形状。
•不具有骨骼,或有外骨骼或内骨骼。
•呼吸方式多样,植食和肉食均有。
2.分类原则: 按照体内或体表结构、生殖方式、足的形状、口器类型等进行分类。
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环节动物:泥鳅、蚯蚓等,身体由一列独立重复的相似环节组成。
2.软体动物:蜗牛、蛞蝓等,身体主要由软组织构成,体外通常有壳或甲。
3.节肢动物:昆虫、蜘蛛、螃蟹等,被节肢分段,每一节大部分都有一对足。
4.棘皮动物:海星、海胆等,身体表面有刺或孔,水管环绕于背面,并具有吸盘或钩爪。
5.刺胞动物:水螅、珊瑚等,身体外表有刺胞,结构上呈放射对称,通常有触手。
三、无脊椎动物的生态和经济意义1.生态意义:无脊椎动物是海底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种,可以作为食物链的中下层,保持海洋生态平衡。
2.经济意义: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种类可以作为宠物、食品或医学原料等。
实验及讲示素材1.展示各种无脊椎动物的标本和图片。
2.观察、比较各种无脊椎动物的外部特征,归纳其类群。
课堂练习及作业1.课堂练习:就给出的无脊椎动物进行分类。
2.作业:观察家庭或学校周围的无脊椎动物,选择一种进行详细介绍,并附上图片或图纸。
参考书目1.《生命科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2.《现代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人教版(2024新板)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教案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二章动物的类群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
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脊椎动物。
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无脊椎动物。
教学反思
多听其他老师的课。通过日常听课和学习,我也认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生物教学是灵活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是活跃的,我们要把握整个课堂,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多让学生来用身边的例子进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讲清生物的各个概念、含义、特性等,充分利用课件、实物等。
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 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教学,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收集资料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 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生物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2.2.1 无脊椎动物 教学教案02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动物的类群《第一节无脊椎动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知道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2.掌握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3.通过对几类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4.了解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各类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难点了解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准备PPT课件、相关的视频等。
导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图片导入教师展示图片,问海葵和鱿鱼体内有脊柱吗这样的动物被称作什么动物学生回答。
总结: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无脊椎动物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一下它们。
通过色彩鲜艳的图片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世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迸发学习的热情。
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一)刺胞动物。
1.常见的刺胞动物:海葵、水母、海蜇、水螅等。
2.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3.辐射对称的意义:水螅身体呈辐射对称,辐射对称便于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二)扁形动物。
1.常见的扁形动物:涡虫、绦虫、血吸虫等。
2.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3.两侧对称的意义:两侧对称的体形使运动更加准确、迅速而有效,有利于动物捕食和防御。
教师:出示大屏幕,并板书课题。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下面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刺胞动物。
水螅是刺胞动物,请同学们以水螅为例,了解刺胞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及主要特征。
教师在大屏幕中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学生阅读课本,观看图片并总结刺胞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师引导:涡虫是常见的扁形动物,请同学们以涡虫为例,了解扁形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及主要特征。
提问:涡虫身体呈两侧对称,这对其生活有什么意义?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总结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 4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教案(鲁科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动物的主要类群——节肢动物导学案一、预习检测:1.身体分为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三部分,体表坚硬具有__________。
2.运动结构:三对_______,两对________,________发达适于跳跃。
3.感觉结构:一对复眼,三个单眼,触角分_____。
4.呼吸结构:呼吸器官进出气体的结构为________。
5.节肢动物的特征:身体分______,躯体足和触角分_______,体表具有________。
6.节肢动物适于陆地生活的原因:_________ _____________等。
二、学习目标: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掌握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
3.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合作探究】问题导学一:认识蝗虫回忆你见过的蝗虫,并结合课本P82页图2.2-4 蝗虫的外部形态,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体表坚硬对蝗虫有什么意义?蝗虫的体表具有较坚硬的,既,又。
2.蝗虫的躯体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3.蝗虫的足、翅、触角各有何特点?这对蝗虫的生活有何意义?(1)蝗虫的足分为、、,均分节。
发达,适于跳跃。
(2)蝗虫有前翅和后翅各。
翅革质、狭长,覆盖在后翅上起保护作用,翅薄膜状、柔软而宽大,适于飞翔。
(3)小实验:甲、乙蝗虫,甲保留触角蒙住眼,乙剪去触角露出眼,甲用触角不停的碰一些东西,最终分清了哪些是食物,哪些不是。
结果,甲找到了食物,而乙却找不到。
这说明了蝗虫的触角是器官,具有灵敏的和作用。
(4)蝗虫的足、翅和触角的特点,对蝗虫生活的意义:4.推测蝗虫气门的作用。
中胸和后胸,腹部第一腹节到第八腹节各有一对气门,共对气门,是进出身体的门户。
【疑难点拨】:蝗虫的呼吸蝗虫的呼吸是通过气管完成的,蝗虫体内有气囊与气管相通,气管与体表胸、腹部的气门相通,空气通过气门进入气管,经气管进入气囊,这是它适应陆地飞行的特点,用凡士林涂满它的胸腹部,堵塞了气门,蝗虫无法呼吸,导致死亡。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生物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24)
三、腔肠动物(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物标本和图片,让学生掌握腔肠动物的特征和代表动物。)
1. 观察实物标本
教师展示珊瑚、水螅等腔肠动物的实物标本,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态结构。提问学生:“腔肠动物的身体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如何捕食和消化食物的?”
学生观察实物标本,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发现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和生态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小组合作和实地观察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在无脊椎动物的复杂分类上仍然感到困惑,这提示我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强化分类学的教学,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成功的,它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无脊椎动物的相关知识,还激发了他们对生物学的热爱和对自然界的尊重。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优化教学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愉快和富有成效的学习环境中成长。
四、扁形动物(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特征,让学生掌握扁形动物的特点和代表动物。)
1. 比较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特征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提问学生:“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有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观察图片,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2. 观察实物标本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已经对一些动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无脊椎动物的具体分类和特征还比较模糊。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察和探索新鲜事物,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然而,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需要借助具体的实物、图片和实验等方式来帮助理解抽象的概念。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涉及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四种动物的基本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增加的新知识较多,涉及较广。
基本特征的学习应借助图片,分析综合加深认识。
本节是第二章的开篇,是后续内容学习的基础。
学情分析
通过对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已有所了解;通过对本单元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学习生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
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学习无脊椎动物的各类群奠定了基础。
生活中,有些同学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对较大个体、常见的无脊椎动物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有了整体的感知。
有些同学通过阅读或观看视频等多种途径,对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教学重点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何节肢动物的区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的主要特征,说出他们的生活方式。
能力目标
1、能很好的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理解蚯蚓的外部形态及生理特点,掌握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的主要特征。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蚯蚓在环境生态方面的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2、通过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学习,使学生加快生物科学价值观的形成,进一步树立爱护的自然、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环境意识。
3、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结合实际:结合学生看到的动物和标本,并播放动物的纪录片、教学课件,扩大学生的视野,分析动物的形态结构是怎样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提高学生的认识;采用指导的方法,规范实验的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精心制作课件、蚯蚓的纪录片资料;观察实验的材料;标本等。
学生准备:搜集各种知道的动物资料;饲养捕捉蚯蚓等小动物。
划分学习小组并委派发言代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自然界有一类生物,比植物的种类更多,这类生物,就是我们现在要开始学习的:动物。
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
本节课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二)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学习一类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
观察图片,讨论:
1、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
2、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
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
指导学生讨论。
师生一块儿得出结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口无肛门,体壁仅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构成。
幻灯片展示一些腔肠动物图片。
扁形动物
设问:请同学们看猪肉绦虫成虫的标本,观察它的体形与腔肠动物水螅的体形有什么不
同之处?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又一类动物--扁形动物。
(1)课件展示绦虫图。
(2)出示血吸虫挂图,学生观察形态。
(3)观察涡虫形态。
指导学生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线形动物
课件展示蛔虫,指导学生总结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环节动物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蚯蚓
讨论:
1、尝试描述蚯蚓的外部形态特点。
2、用手触摸蚯蚓会有何感觉?
3、尝试描述蚯蚓的运动方式。
4、怎样区分蚯蚓的前后端。
5、大雨过后蚯蚓为何爬出地面?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
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要知道腔肠动物、线形动物、扁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代表动物及各种动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归纳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软体动物
课件展示软体动物:身体柔软,有贝壳。
节肢动物
课件展示蝗虫。
展现蝗虫模型和挂图,提出问题。
讨论:
1、蝗虫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
2、蝗虫的足、出教材、翅各有何特点?
3、气门有何作用?
4、外骨骼有何则用?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请学生仔细观察自备实物,比较各种动物在足、触角、身体名义等的异同点(彼此间能够讨论),教师利用挂图或投影适当领导后得出:虽然它们形态各异,但都具备分节的足、触角和身体,都有外骨胳。
最后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反思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应搞好实验教学。
课前带领学生到野外挖蚯蚓,学生再挖蚯蚓的过程中,既能获得感性材料,又能掌握蚯蚓的生活环境。
通过实践发现,他们非常希望增加动手的机会。
同时,要教育学生爱护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