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一、价值观念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较为显著。

中华文化强调团队合作、传统文化、家庭观念,尊重长辈,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美德。

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主义、人权、利益至上、重视民主自由。

1、家庭观念家庭在中国文化里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家人会尊重长辈,有责任照顾家人。

而在西方文化里,独立和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更受重视,家庭并不如中国文化一样被视为社会的基础单位。

2、人权和民主西方文化倡导人权和民主,西方国家注重公民的个人权利,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

在中国文化里,虽然国家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仍然有许多不同于西方的特点。

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人相对更加注重内省和集体思维,强调借助集体智慧而不是独立判断,而西方文化则强调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

1、传统观念和现代思维在中国文化里,许多人仍然保留着传统观念。

这种传统观念是一种内省的力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世界。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现代思维,对于过去的经验、传统观念持有的态度较为谨慎。

2、群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中国文化里有着集体思维的传统,许多人更愿意充分利用集体思维。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体思维,更倾向于自己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决策。

三、行为方式的异同中国和西方文化有着许多行为方式上的异同。

中国文化更加强调文明礼仪、尊重长辈,而西方文化则更多地侧重自由和快乐。

1、文明礼仪和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化里,文明礼仪是一种值得尊重的行为方式。

尤其是在家庭和公共场合中,礼节非常重要。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直接、简单、直率的表达方式。

2、享受生活和慈善公益西方人看待生活方式的态度比较开放,观念较为自由,在生活中更注重享受生活的美好,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而在中国文化里,许多人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慈善公益方面,关注社会问题,尝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涉及到许多方面,例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

世界文化丰富多彩,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那些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首先,在饮食文化方面,中国人十分注重形式,所以对于菜品的要求就是色香味都要“上道”,而且餐具方面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因为其灵活轻巧的特点也让它一直流传至今。

而西方的人们则比较看重实际,对于食品的外貌要求并不是很多,所以他们的菜品也相对简单和单调,在餐具方面则喜欢使用刀叉。

在文化观念上,我们的东方文化一直讲究和谐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以和为贵,人与自然以顺应为主,主张合乎天道,孟子也提出,人类的很多活动应该在不影响自然的前提下进行。

所以,在这种观念下,古往今来的很多人也愿意依附自然,比较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

而西方的文化观念则比较注重理性,主张从本源出发,要从根本上认识世界,要善于运用理性的思维来对世界进行积极的改变,所以,西方的思维更多着重在改造世界并使其适应人类方面。

因此,在这种观念下,人们也更加注重物质生活。

在隐私方面,西方人比较尊重人权和个人自由,所以不会窥视和传播别人的隐私和秘密,对此,他们认为,热衷于别人隐私的人事不道德和令人厌恶的。

而东方的人们对这个没有那么敏感,相反,很多人对别人的隐私还会有一些莫名的兴趣,总喜欢打听和讨论,甚至有的还会把别人的隐私当做一种娱乐工具,用以寻找话题和娱乐消遣,其实这是东方文化里面的一种愚昧。

在教育文化方面,我们受封建儒家文化影响较深,所以虽然看重学习,但是大多数都是为了一张文凭,并且很多单位在人才的取向上也对文凭有着要求。

在求知上也比较死板,习惯于循规蹈矩死记硬背。

而西方在这方面则截然不同,他们注重的是个人能力,所以对于文凭也没有很多硬性要求。

在求知上西方人提倡的是创新和批判能力,要求学生善于创新并且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这也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大多来自西方的国家的原因。

在竞争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所以儒家所主张的“中庸之道”也十分深入人心,尽管现在很多领域竞争都十分激烈,但是从观念来看,儒家所表达的竞争是不道德的说法,依然在人们心目中有一定地位。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中西文化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两个文化系统之一,它们在历史、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

1.历史与传统中西文化从历史和传统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而中国文化则源于古代儒家文化,注重社会秩序、家庭和谐。

西方文化以发展和创新为主要动力,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中国文化则更加强调集体和家庭的利益。

2.宗教与信仰宗教对于中西文化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强调个体与神的关系,并倡导人类平等和博爱。

中国文化则以儒家思想为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的培养。

虽然现代中国有多种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但儒家思想仍然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3.社会组织与价值观念中西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社会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组织,强调竞争和个人的权利。

而中国社会则更加强调集体,注重家庭和社群的利益。

在价值观念方面,西方文化主张自由、公平和个人主义,而中国文化强调稳定、和谐和集体主义。

4.沟通和交流方式中西文化在沟通和交流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直接和明确的表达,倾向于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间接和含蓄的表达,倾向于通过暗示和隐喻传达信息。

此外,在个人关系方面,西方文化注重私人空间和个人隐私,而中国文化注重团体互助和群体利益。

总的来说,中西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历史、宗教、社会组织和沟通方式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前提,有助于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共识。

中西文化比较教程

中西文化比较教程

中西文化比较教程一、引言中西文化是指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各自独立发展形成的两种文化体系。

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增进对两种文化的理解,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本教程将从多个方面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并探讨其差异与共同点。

二、价值观比较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独立和个体权利,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利益和社会秩序。

2. 时间观念:西方文化注重时间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强调“时间就是金钱”,而中国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重视“人情时间”。

3. 知识崇拜与传统尊重:西方文化崇尚科学、理性和创新,追求知识和进步,而中国文化注重传统、尊重前辈和历史文化。

三、社会习俗比较1. 礼仪与礼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不太重视礼仪,而中国文化非常重视礼仪和尊重他人。

2. 家庭观念: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独立和自由,家庭关系相对松散,而中国文化注重家庭观念和尊重长辈。

3. 饮食习惯:西方文化注重个人口味和多样性,食物种类繁多,而中国文化注重饮食的协调和营养平衡,有许多饮食禁忌。

四、教育制度比较1. 教育目标:西方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中国文化注重学生的纪律性、积极性和集体协作能力。

2. 教育方式:西方文化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而中国文化注重教师的权威和传授知识。

3. 考试制度:西方文化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强调考试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而中国文化注重考试的分数和学术成就,强调竞争和选拔。

五、艺术表达比较1. 绘画:西方绘画注重透视和自由创作,追求形式美和个人表达,而中国绘画注重笔墨和意境,强调表达中的意蕴和哲理。

2. 音乐:西方音乐注重和声和旋律,追求情感表达和个人风格,而中国音乐注重调式和节奏,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和谐。

3. 戏剧:西方戏剧注重情节和角色的心理深度,追求表演技巧和舞台效果,而中国戏剧注重意境和象征,强调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中西文化比较名词解释

中西文化比较名词解释

1、文化与文明的关系:(1)《苏联大百科全书》中概括:“文化概念最初是指对自然的有目的的影响,以及人本身的培养和训练。

培养不仅包括培养人们遵守现有的准则和习惯的能力,而且包括鼓励他们遵守这些准则和习惯的愿望,使他们相信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全部要求和需求。

任何社会文化都包含这两层意思。

”(2) 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涉及到文明,《尚书》、《易经》等,李渔的《闲情偶记》中有“求辟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也”,隐含与蒙昧相对应的文化状态的含义,接近现代意义。

西方的文明概念与城市文化兴起关系密切。

(3)在许多情况下,文明和文化两个词通用。

文明往往指的是相对成熟或者高级的文化形态。

中华文明古希腊文明等。

但对于处在低级状态下的文化,一般不用文明一词。

如因纽特文明。

(4)一些学者认为文化为精神现象,而文明指制度化、形态化的社会现实,如政治、军事、法律等。

有的学者(美国巴格比)用文明将较大较复杂的文化与较小较简单的文化区别。

四大文明古国与一些“亚文明”。

许多人不加细究地把文明作为文化的广义解释,用它来描述那些综合性、整体性较强的文化事实。

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精神文明等。

2、中西学者对文化的阐述:1把文化看做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用它来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2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

3强调文化作为人的社会行为与习俗的意义。

4还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即把文化主要视作人类的艺术活动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的概括。

5一部分学者尤其是历史哲学家十分重视文化的历史传承性质,他们倾向于把文化理解为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方式或全部社会遗产。

6从功能和价值层面来认识文化的意义是文化概念探讨的又一思路。

7强调文化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潜在指导和规范作用是另一类文化阐释的核心。

3、文化性质和特征:1、我们赞成把文化看做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

2、我们把民族性和地域性看做五年后的重要特征。

3、文化还具有规则性。

东西方文化差异比较

东西方文化差异比较

东西方文化差异比较尽管那种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但中西文化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无论是在宏观层面,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还是在微观层面,表现在教育制度、餐饮文化、服饰追求等方面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比较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中西文化差异实例

中西文化差异实例

中西文化差异实例
5. 教育价值观:中国文化中,教育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 度较高。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被看作是评价个人能力的重要指标。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发 展和创造力更受重视,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只是一些中西文化差异的例子,实际上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非常广泛,涉及到许多方 面,如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这些差异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 和行为习惯的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实例
3. 饮食习惯:中国文化中,饮食被看作是社交和团聚的重要方式,人们通常会共享一些菜 肴和饭菜。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更为重要,人们更倾向于独立点餐并注 重个人偏好。
4. 个人空间和隐私: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更接近并愿意共享个人空间,例如在公共场 所排队时,可能会比较靠近其他人。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空间和隐私更受重视,人们更倾 向于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私密性。
中西文化差异实例
以下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些实例:
1. 礼仪和礼节:在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和上级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人们通常会行礼、 称呼长辈或上级的称谓,并注重面子和礼貌。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更为重要 ,人们更注重直接和开放的交流方式。
2. 时间观念:中国文化中,时间观念相对灵活,强调人际关系和情感的重要性。会议和约 会可能会有一定的延迟,而人际关系和交流的建立更重要。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更为 注重准时和效率

中西文化比较教程

中西文化比较教程

中西文化比较教程第一课:概述中西文化比较是一门研究中西文化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学科。

通过比较中西两种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同时也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

本教程将以不同的主题来比较中西文化,从而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西文化。

第二课:价值观比较中西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和家庭的重要性。

这种差异在家庭、教育和法律等领域都有所体现。

学习者将通过比较不同的价值观,学习到中西文化在这方面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第三课:宗教和哲学比较中西文化在宗教和哲学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受到基督教和希腊哲学的影响,而中国文化则深受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学习者将通过比较不同的宗教和哲学,了解中西文化在这方面的不同和相似之处。

第四课:社交礼仪比较中西文化在社交礼仪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隐私和个人空间,而中国文化注重社交关系和面子。

学习者将通过比较不同的社交礼仪,了解中西文化在这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第五课:饮食文化比较中西文化在饮食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口味和品味,而中国文化注重食物营养和医疗功效。

学习者将通过比较不同的饮食文化,了解中西文化在这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第六课:艺术和文学比较中西文化在艺术和文学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表达和创造力,而中国文化注重传统和自然的表达方式。

学习者将通过比较不同的艺术和文学作品,了解中西文化在这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第七课:教育体制比较中西文化在教育体制上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发展和创造力,而中国文化注重知识传承和考试成绩。

学习者将通过比较不同的教育体制,了解中西文化在这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第八课:工作文化比较中西文化在工作文化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成就和竞争力,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荣誉和合作精神。

学习者将通过比较不同的工作文化,了解中西文化在这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创造的智慧结晶。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两种文化,它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这篇文章旨在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以及了解它们互相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性。

价值观不同中国和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人特别看重儒家思想和孔子的道德观念,这些观念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追求独立、竞争和成功。

这些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使得中西方人在许多事情上持不同的态度,如对待权利、责任、自我表达和社交礼仪等。

信仰和哲学中国和西方文化在宗教和哲学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信仰的对象包括祖先、宗教、命运等等,哲学体系则主要有道家、儒家和佛教等等。

西方则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不少有信徒的宗教体系。

另外,波斯、希腊和罗马的哲学体系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很深,尤其是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德国哲学家的思想对西方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些宗教和哲学的差异反映出中西方文化中对人生和世界的不同理解。

礼仪和文化习俗尽管中国和西方文化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它们的礼仪和文化习俗也存在相似之处。

在中国和西方,日常生活中的礼仪、饮食、娱乐和节日庆祝等方面都有规范和传统的方式。

例如,中国人在新年期间通常会吃团圆饭、贴春联和放鞭炮等,而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也有相应的食物和习俗。

同时两个文化都非常重视礼貌和尊重,比如遵守道德规范、尽可能避免冲突、讲究礼仪和礼节等等。

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中西文化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了解彼此文化的异同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除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和传统,还可以促进世界和平、跨文化合作和互相尊重。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事,它们的互惠互利,共同进步发展,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结论在当今世界,中西文化已经深度融合,互相影响。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

1、中西文化的不同地理差异和自然条件对文化形成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相对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中),较少受到远方异族的骚扰,所以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一直能够不间断地发展和积淀,源远流长。

它是以血缘为基础,以“天人和谐”为核心,鼓吹顺从天意,同时又具有浓郁的家长制特点,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际伦理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价值观念,如民族认同感,和平安定意识,善良忍让意识,集体主义,以及勤劳俭朴的精神等等。

相比较而言,西方文化的历史沉积性略弱,现代感更强,更注重现实;而中国文化则有更深厚的历史底蕴,现代气息却不甚浓烈,富于理想化。

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却是一块土地肥沃的地区,土地资源很适合农业的生产,气候也较少异常,总之,人和自然很容易达到一种和谐状态,因而人对自然并不是很敬畏,而是崇尚自然,“天人合一”便成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概括。

古希腊的自然条件不是特别的恶劣,但也非特别的良好。

人们必须通过与自然进行斗争,才能够获得成就,长此以往,人与自然便形成了一种相互对立的关系。

由此,中西方在宗教信仰上也表现出鲜明的差别,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便强调了“顺其自然”,因为自然确确实实给中国人带来了好处,使古代中国的农业经常有很好的收成。

因此,人们便往往留恋人间的生活,中国古代的许多神话传说都表达了一种面对死后,希望来世再到人间享福的精神。

西方文化中,他们面对死亡,大多追求灵魂升入天堂。

中国文化比较注重人际关系,有一整套的道德伦理基础。

而西方文化则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大重视人事。

这与自然环境有一定关系:中国文明起源于辽阔平原,地理地貌比较单一、平淡,自然界给人们的恩惠较多,所以人们“爱乎天然”、“顺乎天然”,认为天是完美无缺的,同时由于土地肥沃,良好的农耕条件很容易使人们满足于现状,缺乏探索和进取精神;由于自然条件的束缚,西方文化则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力,注重“天人相分”,因为人要生存,就必须向自然界去索取物质生产资料,当自然条件不能满足人们的愿望,不能向人类提供充分的天然生活资料时,人就感觉到必须竭尽努力,发掘自然界一切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征服欲,进而产生了科学。

《中西文化比较》课件

《中西文化比较》课件

,如西方注重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东方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等。
02
文化创新
中西文化的交流可以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思维和成果,如将西方现代设计
理念与东方传统工艺相结合,创造出更具特色的文化产品。
03
跨文化合作
中西文化的互补和创新可以为跨文化合作提供更多机会和可能性,推动
不同文化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中西文化的全球视野与多元发展
多样性和发展。
中西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中西文化的历史变迁和未来趋势
中西文化的历史变迁
中国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和变革;西方 文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重要时期。
中西文化的未来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中西文化将更加深入地交流与融合,同时保持各 自的特色和优势。
中西文化交流是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 分,有助于推动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增进国际友谊
中西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国际友谊,促进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中西文化交流有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
04
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语言交际的影响
语言结构
中西语言在语法、句法、词法等 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可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在跨文化交际中 也有重要作用,某些表情 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具有不 同含义。
空间与距离
不同文化对于个人空间和 人际距离的观念存在差异 ,这可能影响交际氛围和 效果。
Hale Waihona Puke 文化差异对商务活动的影响商务谈判风格
中西文化在商务谈判中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如西方文化倾向于直 接、明确,而中国文化可能更加委婉和含蓄。

中西文化比较教程

中西文化比较教程

中西文化比较教程引言:中西文化是世界上两个重要的文化体系。

中西文化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

本文将从语言、宗教、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

一、语言差异中西方的语言在词汇、语法和语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中文注重文字的意境和修辞,注重抒发情感;而英语则更注重表达准确和逻辑性。

中文使用汉字作为基本的书写形式,而英语使用拉丁字母。

此外,在表达方式上,中文更加委婉含蓄,而英语更加直接明了。

二、宗教信仰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也存在差异。

中国是多元宗教共存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

而西方主要以基督教为主流宗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

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例如,中国人注重家庭和谐、孝顺和忍让,而西方注重个人自由、个人权益和独立性。

三、价值观差异中西方的价值观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和人际关系,强调家庭、亲情和友情。

而西方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个体权利,强调独立和自由。

在工作和生活中,中国人更注重和谐、稳定和长期的发展,而西方人更加重视效率、竞争和短期的成功。

四、风俗习惯差异中国和西方在风俗习惯上也存在许多差异。

例如,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喜欢使用筷子,注重色、香、味的搭配,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使用刀叉,注重食物的口感和烹饪技巧。

在礼仪方面,中国人注重尊重和谦虚,常常以双手叠在一起表示敬意,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空间和个人隐私。

结论: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中西文化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文化的比较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跨文化的环境,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1. 杨明杰, 张倩. 汉英文化比较.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8(2): 49-56.2. 张丽. 中西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 河北法学, 2017(3): 62-64.3. 蔡晓云.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及应对策略.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2): 108-110.。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

二 中西民族传统政治价值观不同
2.商人在海上贸易中需要冒险精神, 2.商人在海上贸易中需要冒险精神,也锻 炼了商人不畏强暴的精神.商人要求自由 从事商业活动, 从事商业活动,要求在商业活动中建立一种 民主,平等的契约关系.商业往往比农业 更易于发财致富, 更易于发财致富,致富的商人不再安于政治 地位低下的现状, 地位低下的现状,他们凭着自己的经济实力 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因此,商业活动 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因此, 培育了人们的自由精神,民主和平等意识. 因此, 因此,西方文化是处于一种不断融合和吸收 外来文化的开放型状态之中.
一 中西文化发源的地理环境不同
3.商人从事商业活动要求在尽可能大的范 3.商人从事商业活动要求在尽可能大的范 围内进行贸易活动, 围内进行贸易活动,实现人,财,物的自由 流动, 流动,以谋求利益最大化. 4. 西方文化是一种张扬个性和接受多元文 化的开放型文化.
二 中西民族传统政治价值观不同
1.中国有着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1.中国有着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皇权主义思想根深蒂 固,皇帝高居权力金字塔顶峰,有生杀予夺之权,可谓是"君要 皇帝高居权力金字塔顶峰,有生杀予夺之权,可谓是" 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种专制主义政 治文化既形成一种个人迷信,个人专制,个人独裁,少数人 专横跋扈,压制民主的局面, 专横跋扈,压制民主的局面,又扼杀了人们的权利意识和冒 险精神, 险精神,容易使人们养成一种缺乏理性的盲从意识和封闭, 内向的民族性格,也容易产生盲目自大, 内向的民族性格,也容易产生盲目自大,藐视和抵制外来文化 的心理. 2.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 2.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政权.这种政治上的大统一也必然会要求在文化上实行大统 一.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推行的" 一.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以来,中国在文化上实行专制主义, 独尊儒术"以来,中国在文化上实行专制主义,它结束了春秋 战国时期学术上"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文化专制主义使 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产生排斥和抵制心理, 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产生排斥和抵制心理,不可能去融合和 接受外来文化, 接受外来文化,导致中国文化处于一种唯我独尊的封闭状态 之中.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比较,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
1. 社交礼仪:中西方的社交礼仪差异较大,比如在西方,人们经常用握手来问候和告别,而在中国,人们更倾向于用鞠躬或行礼来表示尊重和敬意。

2. 风俗习惯:中西方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比如在西方,人们吃饭时会用刀叉,而在中国,人们则使用筷子;西方国家的圣诞、复活节等节日在中国并不普及。

3. 教育观念:中西方的教育观念也不同,比如在西方国家,注重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在中国,则更注重考试成绩和应试能力。

4. 宗教信仰: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也有差异,西方国家基督教是主流宗教,而在中国则有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

5. 思维方式: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也不同,比如西方强调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而东方则更注重整体思维和细节把握。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差异存在于社交礼仪、风俗习惯、教育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需要更深入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
众多的山脉和大森 林把分散在各地的 人口中心隔离开来, 而且气候变化大。 但是,环境越艰难, 刺激文明生长的积 极力量就越强烈, 人们潜伏的创造才 能越被激发起来。
西方文明的确没有中国那么悠久,不像中
国那样古老。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欧洲人 心理上积压的传统负担也就没有中国人那 样沉重。西方的古代文化实际上是多种异 质文化的组合。他们从不拒绝任何外来文 化,开放的人民性格,多种性质的文化组 合,给近代西方的起飞以无穷无尽的恩惠。
• 2、宗教改革
• 3、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 的关键在于: 他并不完全否 定宗教,而是 否定教会压抑 人性的做法, 他们甚至认为 基督教是最崇 高的道德哲学。
三、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1、静止与运动。
• 中国传统文化主静。以儒治世,以道养身,
以佛养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西方文化主动。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流,哥白尼的日心说,康德的星云假说, 哥伦布、麦哲伦、达· 伽马的远航,发现 新大陆、新航线等等。
• 5、模糊与精确。
• 这是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所导致的必然结
果。直觉思维更注重整体和定性的研究; 而逻辑思维更注重分析、分解和定量的研 究。
• 6、整体与个体。 • 整体观念造成了“大一统”的封建社会,
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西方强调个 体,个人的自由、民主与权利,强调个人 本位。英语的人名、地名的翻译,与中国 的习惯是不同的。
西方的政治也没有中国那
样成熟,它几乎没有出现 过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 欧洲的政治是四分五裂的。 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才刺激 了文明前进的竞争意识首 先在那里生长,自由、平 等、民主、共和这一系列 有意于文明发展的重要概 念,最早在那里产生。政 治的宽松,为西方经济在 近代起飞提供了可能。

中西文化的比较

中西文化的比较

中西文化的比较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虽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习惯、思考方式、信仰观念等都有所不同,但是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相通的。

因此,比较中西方文化不仅有利于增进相互了解,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变革和挑战。

一、文化观念1. 中文化观念中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其核心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仁者爱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为公”,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社会责任、忠诚和信誉等。

因此,中国文化对于随从和服从有较大的关注。

家庭和社区关系非常重要,并且尊重长辈是一种基本的传统。

2. 西方文化观念西方文化的核心是个人主义,即信任个体的价值和独立性。

这与中文化观念的差异很大。

西方文化鼓励个人追求自己的目标,注重实现个人权利和自由,重视私人财产和私有权利等。

尽管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但在立法和道德标准方面,社区和大众利益通常优先考虑。

二、社交礼仪1. 中文化社交礼仪在中文化中,默认规则是关于尊重他人的方面。

人们使用敬语和正式的称谓,如姓氏、头衔和尊称。

更重要的是,人们关注传统的社交礼仪,如小礼仪、宴会礼仪等。

在这些场合中,人们按照文化规范行事,以表示尊重和礼貌。

2. 西方文化社交礼仪在西方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规则并不像中文化那样重要。

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坦诚、直言不讳和尊重他人。

在正式场合中,人们通常使用礼貌用语、礼仪、礼品等,但这并不像在中文化中那么重要。

相比之下,在西方文化中,心照不宣、默契和自由运动的表现更受重视。

三、教育体系1. 中文化教育体系近年来,中国的教育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国的教育注重理论和讲解,即人们向学生传达的知识和概念,包括道德准则和社会责任。

同时,教学还依赖于讲解、记忆、应用和重视考试成绩。

在学校和家庭中,学生往往需要遵循纪律、尊重老师的意见,并接受思想上的指导。

2. 西方文化教育体系在西方教育体系中,学校强调的是学生的创意和创造力。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比较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由于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下面从民族性格、宗教文化、礼仪三方面对中西方文化做一个比较。

一 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一)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大自然的崇拜,人们把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更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于不断的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自古以来,中国人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和言语行为等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综合。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主张人与自然的分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立,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

西方文化不是将人类看成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人类看成自然万物的主宰者,认为人的价值高于自然万物,自然万物都要为人类服务,都得听从人类的摆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因此西方人总是试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农耕经济,经济上对土地的过度依赖,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对集体或群体怀有强烈的归属感,这样就形成了集体主义。

在社会秩序中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他在家庭关系网络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不能有所逾越。

因此,中国文化中“自我”意识缺乏或丧失,个人作为个体的独立人格和地位也无从谈起。

个人主义是西方民族性格的突出特征。

西方社会遵循个人价值至上的原则,提倡个人利益为最高利益,强调主动进取,追求自由平等、自立自强,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并把它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

1.饮食观念及味道和营养: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有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

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中国五味调和的烹调术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肴的营养成分被破坏。

平心而论,谈到营养问题也触及到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西方的现代烹调思潮,特别强调养生、减肥,从而追求清淡少油,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强调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所以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

所以说西方饮食之重营养是带有普遍性的。

我们从来都是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人们内心之于“色、香、味”,从来都是“味”字“挂帅”的。

而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生吃的蔬菜,白水煮豆子、煮土豆,虽有“味”而不入“道”,他们拒绝使用味精,凡此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视。

2.烹饪的随意与规范:西方人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毫无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

再者,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中国的烹调与之截然不同,不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风味与特色,就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其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特点有所不同。

就是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虽有其一己之成法,但也会依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加以调整。

中国烹调不仅不讲求精确到秒与克的规范化,而且还特别强调随意性。

3.用餐方式及餐具:在用餐方式上。

在中国,无论什么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间,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故而难以形成在经济上独立于乡村的工商业中心 城市,从而无以打破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 导的生存方式,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模式也基本 上是内向型的。
二、爱琴海地区的工商业文明
▪ (一)爱琴文明(BC2000-BC1200) ▪ 克里特文明(BC2000-BC1450) ▪ 迈锡尼文明(BC1600-BC1200) ▪ (二)黑暗时•(代二)(黑B暗C时1代1(B-CB1C1 9-B)C9)
▪ 第一点,由于陆地狭窄又是躲闪地带,随处可见的大面积 的石灰岩和瘠薄的土壤是爱琴区域内的可耕面积受到很大 限制,加上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冬季湿润,夏季干燥 炎热,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因而很难形成完全自足的 农业经济。
▪ 古希腊文明获得发展的另一重要条件是地中海地区特殊的 海洋地理和周边环境。
▪ 古希腊自然地的小区域。
西方自然基础
▪ 西方文明最初的舞台是亚欧大陆西侧的欧洲。而 欧洲文化发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因此,产 生希腊罗马文明的中心——地中海地区——成为 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 下面我们分别就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发祥地的自然 地理基础与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间的差异进行探 索:
希腊式的海洋地理与东亚大河流域的差异主要 表现在下述方面:
▪ 毫无疑问,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正 是得力于与文艺复兴相伴随的欧洲工商业和航海 业的复兴。从14世纪意大利商业革命的兴起到15 世纪由葡萄牙和西班牙人为先驱的海外探险,把 西方人的商业贸易与海外殖民活动扩展为世界性 的事业。随之而来的是新型工商业组织的建立和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从而为18世纪的工业 化进程创造了条件。这些都可以说是西方世界的 海洋地理环境和古代希腊罗马的工商业文明所孕 育的果实。
▪ 鉴于上述人士,我们把对中西文化所处的自然背 景的考察作为文化探源的开端。在本章中,我们 将通过对中西文化不同的地理基础,外围历史文 化环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经济模型与社会组织形 式的比较,探寻形成中西民族不同文化精神的内 在依据。
第一节 河的赐予与海的磨砺
▪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发生又着各不 相同的自然地理基础,不过对于这种地理差异所 产生的文化效应却有不尽相同的解说。李大钊在 《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中将东方文明与西方文 明分别归结为“南道文明”与“北道文明”,他 认为:“南道得太阳之恩惠多,受自然赐予厚, 故其文明为与自然和解与同类和解之文明。北道 文明得太阳之恩惠少,受自然赐予啬,故其文明 为与自然奋斗与同类奋斗之文明。”
一、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明
如果说农业的产生是人类从蒙昧走向文 明化的起步,那么古老的华夏文化至少 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 期便已经开始了自己筚路蓝缕的跋涉。
“社稷”一词更显示出农耕对华夏文化的产生 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
▪ 《淮南鸿烈集解》载:“炎帝于火而死为灶,禹 劳天下而死为社,后稷作稼檣而死为稷,羿除天 下之害而死为宗布,此鬼神所以立。”因此,从 民间到宫廷,社稷(土谷之神)崇拜与祭祀蔚然 成风,周代即有右社稷左宗庙的祭祀。以后社稷 被视为立邦之本,成为国家的象征与代称。足见 在华夏先民的心目中,农业乃是关系到国之存亡 的命脉。
▪ 而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则把对文化产生影响 的主要的地理因素概括为三种类型:1. 干燥的高 地和广阔的草原;2. 巨川大江流经的平原流域; 3.河海相连的海岸区域。按照这一划分,他把中 国、印度、巴比伦河埃及这几个古老文明发祥地 的地里环境经均归为大河所灌溉的平原流域,而 欧洲文化的源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则显然是海 岸地域环境孕育的产儿。尽管黑格尔对中西文化 特征的论述含有不少武断的偏见,但他对不同历 史文明地理差异的分析却为我们研究中西文化的 自然背景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路。
一、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
近几十年来的考古成果已经越来越清楚 的向我们正是,古老的中华文化史东亚 大路上多源头、多方向、多民族的不同
文化价值融合凝聚而成的结晶。
那么我们的母亲——这块古老的华夏大地 究竟具有怎样的风采呢?
首先是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其次是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 正是这些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滋养了中华文化众 彩纷呈的特色,为华夏多民族、多源流、多侧面
▪ 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便是,工商业文化 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在古代中国也曾有一定程度 的发展。
▪ 然而由于大陆民族的生存对农业的依赖,中国传 统的价值观念仍有明显的重农轻商的倾向,认为 “力田为生之本也”“工商重则国贫”。并且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而“商贾技巧之人” 好智多诈,难以禄使,故提倡“为国者,市利尽 归于农”。总的来说,历朝统治者大都推行重农 抑商的经济政策。
▪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中原大地上农耕文 明蓬勃发展的同时,在中国西部和背部的 广阔草原上,长期以来还生活照一些几乎 与华夏诸族同样历史悠久的民族部落。例 如,秦汉时代的匈奴,以后又是鲜卑族、 突厥、女真、契丹、蒙古等等。然而由于 西北部高原戈壁与盆地大漠的特殊地理条 件与气候状况,使这些地区始终很难发展 出与中部和东南部同一类型的农耕文化, 而逐渐形成了以塞外为基础的自称一体的 游牧文化。
和文化精神的重要因素。
▪ 尤其是在一种文化开始形成的阶段,海滨、沙漠、 草原、大河流域等不同的底里地貌以及气候条件 的差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不相同的生产 生活方式,还有某一地域与周边环境的联系都可 能直接影响到某一文化的发展方向。当然,当文 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文化中日趋成熟的人的 心理因素便可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从而逐步
▪ 经济的向外开拓必然带来文化的开放,因此,我们从克里 特迈锡尼出图的文物中能够看到明显的外来文化的影响, 他们所使用的线形、象形文字与字母文字中,能找到埃及 文字与腓尼基字母的痕迹。尽管克里特与迈锡尼的文明后 来都遭到毁灭性打击,并被历史所湮没,但他们创造的经 济模型和播撒的文明种子却在继之兴起的希腊——罗马文 明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注明的特洛伊战争就像我们展示 了希腊的海外贸易与海上掠夺征伐的触角已伸到了更远的 地区。
▪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 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 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
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 这一论断今天已成为大多数文化学者的共识。而 在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与西方这两 大气质迥异的文化系统中,这种由基础条件的差 异给文化面貌的形成带来的影响表现得尤为突出。 因此,当我们试图把握这两种文化的主要特质时,
第三节 家国与城邦
▪ 中西民族不同的经济类型和生产活动方式自然会产生判然 有别的社会组织形态,并形成各自相应的政治结构和文化 秩序。
▪ 在自然经济结构中,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单位的地位便 长期保持下来,并成为社会结构和国家体制中的一个重要 元素,故很多人将中国文化归结为家族本位的文化。此外, 农耕经济中必不可少的水利灌溉系统的兴建、使用和其他 大型公共工程的建设都离不开大规模的集体劳动,这需要 借助于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统一调度和控制方能顺利实施, 这就为东方式的权威主义和专制制度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形成自觉地文化选择。
▪ 正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在《自由与文化》 中指出的那样:“在人类早期的历史中,文化条 件简直就像生理条件一样,影响并决定人的意志。 文化条件被视为自然的现象,他们的变动反而被 认为违反自然。等到后来,文化条件才被认为多 少是人类心智活动的结晶。”不过即使是到了这 样的自觉发展阶段,文化成长仍会在无形中受到 特定自然条件的某种程度的制约。
的亚文化系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第三是气候温暖湿润。
▪ 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太平洋 西岸,南北跨热带和温带两大气候带。其中尤以 被黑格尔称作“历史的真正舞台”的温带区域最 广,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这当中又以亚热带 和暖温带所占面积最大。由于东亚海陆分布所产 生的热力差异,东西啊高低气压中心的活动变化 显著,加上青藏高原地形作用因素,形成了东亚 特有的强烈的季风环流系统,使东亚大陆大气运 行发生明显改变。
便不可不首先对他们作一番追根寻源的历史考察。
推动或制约不同民族文化创造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 古往今来的许多学者都把地理环境乃至气候的作 用排在首位,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 德、希罗多德,近代的孟德斯鸠、黑格尔,到现 代欧美的著名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如汤因比、伯 恩斯、亨丁顿等都曾对此有过各辟蹊径的论述。 尽管我们并非环境决定论的赞同者,但我们仍认 为,不同的自然与人文地理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 功能需求的差异是造成人类群体个别的民族性格
▪ 对于任何一个社会,家庭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细 胞。不过,家庭及其延伸家族在中国传统社会的 重要地位确实任何一种别的文化都无可比拟的。 家对于中国人不仅意味着异性的结合,也不单是 人民为繁育儿女而组成的共同体,而是集血缘承 继、婚姻结合、生产经营、财政消费、社会教化 甚至礼法管制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社会单元。诚 如著名的民族企业家兼学者卢作孚先生所描述的:
第四是半封闭的边缘地形。
总结: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与影响
▪ 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 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西高东低 文化的多样
性 ▪ 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 以农业经济为主 ▪ 半封闭的边缘地形 具有稳定连贯的文化特色;
形成了自我中心文化观
二、西方文化寻根
▪ 显然,产生西方文化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前面讲到 的华夏地理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最基本的 区别就在于海陆关系的变化。如果说中华文明之 树是植根于一片为江河所滋润的大陆,那么西方 文化之舟则是诞生在蓝色的波涛之中。
第二章 人类文明的曙光
中西文化寻根
为什么要对中西两种文化做一番追根溯源的历史考察?
▪ 文化史人类社会的产物,它是人类在千百年来的 生存斗争中不断创造的果实,也是人类不断摆脱 自然控制走向成熟和自由的标志。然而,人类社 会每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都有自己赖以滋生的土 壤,也各有其成长、发展、走向成熟的不同条件 与机遇。这一文化多元发生的事实早已为众多的 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确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