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进化论对几个问题的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尔文进化论对几个问题的解释

王超雄

关键词:达尔文进化论过渡态变种完善的器官不必要的器官性选择

1 引言

在科学思想界,达尔文进化论革命是继哥白尼日心说革命之后的一次最深刻、影响最久远的革命; 它用科学这把钥匙将人的思想从上帝的束缚中挣脱开来,从根本上改变整个人类的世界观。而诱发这一革命并驱动它不断前行的主要引擎是几个伟大的科学猜想以及人们对这些猜想执着的求证。达尔文之前的拉马克猜想初步奠定了进化论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达尔文提出的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论;他其后的孟德尔和摩尔根等人从基因的角度再一次验证了进化论;达尔文的后继者们提出的一系列猜想使得这一理论在日趋完善,但这并非终点。事实上,反进化论者的质疑自进化论诞生之初就不曾停止,譬如物种之间缺乏相互联系的中间状态、为什么某些进化而来的结构对机体毫无作用、某些极其复杂而又精密的器官真的可以通过进化得到吗……但事实上,所有的证据都存在与进化之中。

2 达尔文进化论对于这些问题的解释

1.为什么缺乏或罕见过度状态的变种?

现实存在的物种类型繁多并各不相同,如果物种是从其他物种一点点地逐渐变成的,那末,为什么我们没有到处看到无数的过渡类型呢?而且它们为什么没有大量埋存在地壳里呢?

对于前一点,达尔文主义者的解释是,那些中间体都灭绝了。这不难理解,所谓中间体,就是指当某个动物种刚刚分异为变种时介于两个适应性很好的物种之间的状态。这意味着中间体对两个物种的环境都具有一定适应性,但都不如在这一环境的这一物种的适应性,面对适者生存这一严酷的生存法则,淘汰的结局是注定的。但还有更重要的理由:在假定两个变种改变而完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进一步变异过程中,个体数目较多的两个变种,由于栖息在较大的地域内,就比那些栖息在狭小中间地带内的个体数目较少的中间变种占有强大优势。例如假设羊有三个变种,第一种适应于山地,第二种适应于平原,第三种适应于丘陵。由于山地和平原的羊群有较大的数目,它们将很快改进其种族特性,取代改进不大的丘陵种族,将这一中间体淘汰出局。

而对于第二点,原因似乎更加简单:地壳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但自然界的采集品并不完全,而且是在长久的间隔时期中进行的,即便中间体确实存在,我们要找到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综合来说,对罕见于中间体的原因,我们可以有以下观点:第一,新变种的形成是很缓慢的,这由于变异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果没有有利的个体差异或变异发生,自然选择就无所作为;同时在这个地区的自然机构中如果没有空的位置可以让一个或更多改变的生物更好地占据,自然选择也无所作为。这样的新位置决定于气候的缓慢变化或者决定于新生物的偶然移入,并且更重要的,可能决定于某些旧生物的徐缓变异;由于后者产生出来的新类型,便和旧类型互相发生作用和反作用。

第二,现在连续的地域,在过去不久的时期是隔离的部分,在这些地方,有许多类型已经变得十分不同,足以列为代表物种。在这种情形里,若干代表物种和它们的共同祖先之间的中间变种,先前在这个地区的各个隔离部分内一定曾经存在过,但是这些连

锁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都已被排除而绝灭,所以现今就看不到它们的存在了。

第三,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种在一个严密连续地域的不同部分被形成了,那么在中间地带有中间变种形成的可能,但是这些中间变种一般存在的时间不长,生存在中间地带的个体数量比被它们所连接的变种的个体数量要少些。单从这种原因来看,中间变种就难免绝灭;在通过自然选择进一步发生变异的过程中,它们一定要被它们所连接的那些类型所压倒和代替;因为这些类型的个体数量较多,在整体中有更多的变异,这样便能通过自然选择得到进一步的改进,而迸一步占有更大的优势。

第四,不是通过任何一个时期,而是通过所有时期来看,中间变种肯定曾经存在过,而把同群的一切物种密切连接起来,但是它们曾经存在的证明只能见于化石的遗物中,而这些化石的保存,是极不完全而且间断的。

2.器官的极度完善和复杂真的可以通过进化实现吗?

生命的完美常常会令人想到造物主的存在,例如人的眼睛,似乎达到了完善和完美的极致,这就使得人们追问:如此精巧的器官真的可以通过自然选择来实现吗?如果我们了解这一器官的漫长并且逐渐变化的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通过自然选择进而达到可以想象的完美程度,在逻辑上是成立的。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达尔文主义者看来,完美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完美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进化的本质在于适应。就以人眼为例,人类的眼睛是足够复杂的,有1000万个视杆细胞感受光暗,300万个视锥细胞辨别颜色。我们认为它足够复杂足够完美,但事实并非如此,人眼不能看到紫外线,但蜜蜂可以,在它们眼里有更多更丰富的细节。而另一个完美的破绽在于人眼存在盲点,人眼视网膜有一个称为视盘的小区域,这里没有感光细胞,是生理上的盲点。我们似乎可以确认的是,自然界不存在极度完善和复杂的器官,完美是不存在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复杂的眼睛,它是进化来的吗?对于后者,答案是肯定的。比较很多动物的眼睛(或感光部位)我们会发现,它们十分相似。最简单的涡虫的光感受器和人眼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们都是通过感光细胞感受光刺激再传到神经进而引起反应。从这一层面上讲,人眼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复杂。而物种会拥有复杂程度不同眼睛的原因则折射出物种在进化历史中曾经需要什么。例如由几百个晶状体构成的昆虫的眼睛使得昆虫看到的世界是一个粗略但庞大的画面,因为昆虫是自然间的牺牲品,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意味着死亡,所以观察微小的环节对昆虫没有优势。它用概略的视觉看世界,视野里的任何动静立即被察觉,这是它生存的保障,在它看来,成像粗糙的复眼远比精妙的人眼完美。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蜻蜓为了锁定空中猎物而具有晶状体更多的复眼;蜜蜂形成了一个竖直条状光敏接收器是为了适应它观察直立状态的树木枝桠;而水黾由于眼睛有一条水平带,它的世界是水平的,这是为了更好的观察它们浮游之上的水平面;雄性苍蝇具有相对敏锐的视觉,以利于在配偶尚未发现它之前就潜进对方与之交配……在进化这盘棋上,每个棋手都竭尽所能下的更好。

至此,我们可以说,我们会有如此复杂的眼睛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我们需要它。虽然这和没说差不多,但事实如此。例如人是哺乳动物中为数不多的非色盲,那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祖先需要根据颜色来判断果实的种类,眼睛的复杂成为与自然博弈的筹码。换句话讲,如果我们没有如此复杂的眼睛,那么我就不会有资格坐在这来完成一篇论文。这就是进化,一切皆有可能。

3.为什么我们会有一些貌似不重要的器官?

自然选择能够促使器官趋于复杂,(比如眼睛等器官),因为视觉能力上的任何一点提高都是有用的,自然选择会抓住不放。但问题是那些表面看似不重要的器官是如何被进化保留下来的?那些在保证种族延续或变异更新中没有显示出足够的重要性的简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