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单音量度形容词混淆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形容词重叠式的偏误分析及对策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形容词重叠式的偏误分析及对策学习形容词重叠式(恰当的用词)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语义而言,是搭建一个丰富的语言语义空间的基础。
但是随着语言学习的推进,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却存在着形容词重叠句的偏误,严重影响到其学习语言的效果。
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
形容词重叠式指的是在一个句子中连续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容词来修饰一个名词,形成“形容词+形容词+名词”的结构。
形容词重叠式运用起来可以赋予文章更丰富的语义表达和精准的细节描述,是学习外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学习拓展中较为容易掌握,而且其精确的表达自身也能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然而,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出现了形容词重叠式偏误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学生混淆了单词搭配的使用,在形容词重叠中没有形成一定的搭配对,而是学会了一些错误的表达,比如有时候会出现错误的搭配,“非常大的小狗”,“很漂亮厉害的孩子”,“高大老虎”等等。
另一方面,受到文字的环境影响,少数民族学生也会随着语言的变化,出现一些语义不通的表达,比如“红色的建筑”,“冰冷的冬天”等等,这都是形容词重叠式的错误表达。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办法: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范例来教学,多谈些用形容词重叠式表达的例句,并让学生根据范例来做练习,加强对形容词重叠句的掌握。
另外,教师还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误用,当学生出现错误时,立即让他改正,加深学生对重叠的认知。
其次,就是教师应该尽量创设语言情境,根据学生的民族特点把形容词重叠句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把形容词重叠放在实际情境中。
在语言生活中,学生们可以有更多的语言实践,对形容词重叠句可以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此外,学校可以使用学习游戏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加沉浸式的学习形容词重叠句。
学校可以制作一些游戏,根据学生的民族特点来让他们游戏中学习,有意识的去认识形容词重叠句的用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形容词重叠句存在一些偏误,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范例教学,语言情境创设以及学习游戏等方式,来减少这种偏误,最终提高学生学习形容词重叠句的效果。
留学生学习汉语形容词偏误分析
留学生学习汉语形容词偏误分析 0901471(2011-03-02 17:30:24)分类:学生作业标签:杂谈形容词在汉语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形容词的偏误现象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也很普遍。
近年来,对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偏误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留学生的词汇学习中,形容词作为汉语中的三大实词之一,其偏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对形容词偏误进行研究时,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某几个形容词偏误情况的分析或是对某些形容词进行近义词辨析的方面,而基于大规模语料库,对形容词偏误进行较为整体的考察的研究并不多见。
无论在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当中,还是在母语为非汉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中,形容词的使用频率和表达效果都不容忽视。
语料库中原有的偏误词相关符号术语的说明我们的语料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中介语语料检索系统的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
此语料库中的语料多来源于中高级阶段二语习得者的作文内容。
在偏误用例中,“CC”、“CC1”、“CC2”为原始语料库中的标注符号,义为错词,即第二语言学习者用错的词,本文称之为偏误词,与偏误词相对应的正确的词,我们叫目标词。
一般来说,偏误词的位置在“CC(或CC1/CC2)”后,目标词的位置在“CC(或CC1/CC2)”前。
为了便于认识,我们都将要分析的偏误词和目标词用横线划出。
如:例:他知道我要去的地方,热情{[SG]CC 亲切}地带我去大学的门口。
此例中,“亲切”是偏误词,“热情”是目标词。
例:家里兄弟姐妹又多,母亲身体不好{[SG]CC1 结实}。
此例中,“结实”是偏误词,“好”是目标词。
例:他们之间的关系要很密切{[SG]CC2 紧}。
此例中,“紧”是偏误词,“密切”是目标词。
本文中没有说明的其他标注符号(例如:{CJX}、{CJ-zxy}等),是原语料中的符号,不影响本文的分析,因此,不再说明其含义。
词义和词性相似形容词偏误分析“词义和词性相似”(下文简称:义似词性似,符号为[SG])的偏误现象是形容词偏误类型里的较典型的一类偏误现象。
汉语学习者量词习得偏误产生原因及解决策略
文_学术探讨368摘要:量词常被看做汉语中特殊的一类词类,也是汉语表达中极具名族特色的词类。
汉语中的量词总类繁多且分类很细。
由此,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量词的学习一直是一个难点。
本文通过对于量词习得偏误的原因分析试图寻求解决量词习得产生偏误的策略。
关键词:量词;偏误;对外汉语教学在汉语中,说明事物的数量、动作行为的数量、时间的数量,一般都不能只用一个数词来表示,需要用上一个数词和一个表示数量单位的词。
其中,这个表示事物或动作数量单位的词就是量词,例如一本书(*一书),一个人(*一人),来了两次(*来了两)。
按照量词的作用的功能,我们一般把量词分为名量词(又称物量词)和动量词。
现代汉语中量词特点鲜明,首先,现代汉语中量词十分丰富,大约有800个,虽然比不上汉语中的其他词类,但是量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类在现代汉语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其用法十分复杂,什么量词搭配什么名词,什么名词能与哪有量词连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量词合适也是不能一概而论。
此外,汉语中的量词绝大部分是由其他类的词转换而来的,即在成为量词之前,这个词曾作为其他词类在汉语中被使用。
而当其成为量词,一方面它充当量词;另一方面,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它本来的意义及用法仍然保留着。
汉语量词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与其他语言的量词有着本质区别。
综上,汉语量词多,烦,杂的特点为汉语学习者带来了许多麻烦,也因此在习得过程中出现不同类型的偏误。
一、量词习得偏误类型通过对汉语学习者使用汉语量词的句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他们习得量词中产生的偏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量词的遗漏。
在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由于受本族语言中量词的缺失,学习汉语者经常难以主动考虑在句子中使用量词,从而造成量词的缺失。
如:*服务员,请给我三碗和三筷子。
其二,量词的过度泛化。
量词的过度泛化主要体现在量词“个”的使用上。
当汉语学习者被告知“个”在汉语中可基本充当一个“万能量词”时,学生在不知道该用什么量词的时候统统用“个”来代替。
高一学习中的语音错误辨析与纠正技巧案例研究
高一学习中的语音错误辨析与纠正技巧案例研究语音错误在学习中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尤其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正确的语音对于他们的学习和表达能力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案例研究的角度,介绍一些高一学习中常见的语音错误,并提供相应的辨析与纠正技巧,以帮助学生提高语音水平。
案例一:发音错误--th音的混淆许多学生在发音时常常将“th”音混淆,例如将“think”读成“sink”,将“thank”读成“sank”等。
这种错误的发音会给交流带来一定的困扰。
辨析与纠正技巧:- 提醒学生将舌头伸出嘴巴,轻轻咬住下嘴唇,从而产生正确的发音。
- 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练习,如反复朗读“thank you”、“think”等词汇,并督促学生注意舌头和嘴唇的位置。
- 可以用录音设备进行语音录制,让学生听回自己的发音,帮助他们更好地发现和纠正错误。
案例二:重读错误--单词重读位置错误有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于单词的重读位置容易出现错误,特别是对于一些较长的单词,如“communication”、“opportunity”等。
辨析与纠正技巧:- 指导学生掌握单词的重读规律,例如名词和形容词通常在第一个音节上重读。
- 利用韵律和节奏,进行反复朗读练习,帮助学生感受到单词的重读位置。
- 引导学生主动查阅字典,了解单词的重读位置。
案例三:连读错误--辅音和元音连读错误连读错误是高一学生语音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例如将“I am”读成“ai am”,将“want to”读成“wan to”等。
这种错误会导致表达不清晰,理解上的困难。
辨析与纠正技巧:- 教导学生正确运用辅音和元音的连读规则,如“I am”读成“aɪəm”等。
- 可以通过对话练习和模仿真实情景的口语表达,帮助学生熟悉正确的连读方式。
- 利用录音设备进行语音录制,帮助学生听回自己的口语表达,进一步纠正连读错误。
案例四:音标错误--母音和辅音的音标发音在高一学习中,一些学生容易在音标发音上出现错误,尤其是对于母音和辅音的音标发音。
留学生单音节形容词重叠aa式习得偏误及其教学对策
摘 要形容词的重叠是汉语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它不仅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同时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
本文主要通过搜集北语和暨南大学动态语料库对外国留学生习得单音节形容词重叠AA式的情况进行了考察分析,总结了留学生习得偏误出现的原因。
并通过分析真实的教学案例,着重从教学、教材编写等方面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就本文的选题意义、本体研究成果、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然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二部分是考察留学生的习得情况及进行相应的偏误分析。
通过考察HSK动态语料库,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留学生的习得情况进行分析,并且把留学生习得偏误的类型进行了归类。
第三部分是偏误原因的分析,通过找出偏误原因,我们可以对症下药,提出可行实用的教学策略。
最后一个部分是关于教学策略的探讨,这一部分着眼于为教材、教师、学生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教学建议。
结论部分主要针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说明文章的创新和不足。
关键词:形容词重叠,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对策ABSTRACTWords overlap is a common language phenomenon in China, it is also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is article mainly to foreign students acquisition of monosyllabic adjective overlapping AA type are analyzed, and the teacher's teaching and student learning, teaching material writing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o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selected topic significance,ontology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achievements were summarized. Then,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selection of the source of corpus.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acquisi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errors analysis. Through the HSK dynamic corpus,the article uses the method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overseas acquisition is analyzed, and the students learned the types of errors are classified. The third part is analyzing the cause of bias,through identify the reasonsof the errors,we can suit the remedy to the case,and put forward the feasible practical teaching strategies. The last part is about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discussion, this section is focus on teaching materials,teachers,students put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Conclusion will summarize research results,the innovation of the article and the deficiency.Key words: adjectives overlap, errors analysis, teaching measures目 录摘 要 (I)ABSTRACT.................................................................................................................... I I 1. 绪论. (3)1.1 选题意义 (3)1.2 研究综述 (4)1.3本文的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5)2.语料库中留学生习得单音节形容词重叠AA式偏误情况的考察5 2.1应重叠而未重叠 (5)2.1.1做谓语时应该重叠却未重叠 (6)2.1.2充当定语时应该重叠却未重叠 (6)2.1.3单音节形容词做状语时应该重叠却未重叠 (7)2.2不应该重叠却重叠 (8)2.2.1单音节形容词本身不能重叠却重叠 (8)2.2.2单音节形容词作谓语不应该重叠却重叠 (8)2.2.3单音节形容词谓语后带了“了、着、过”时不该重叠却重叠 . 92.2.4单音节形容词做定语时不应该重叠却重叠 (9)2.2.5形容词“多”做状语时不应该重叠却重叠 (11)2.2.6形容词被程度副词修饰时不应该重叠却重叠 (13)2.3形容词重叠后残缺“的” (15)2.3.1做谓语时缺失“的” (15)2.3.2做定语时缺失“的” (17)2.4搭配不当导致的偏误 (18)2.5小结 (19)3.留学生习得单音节形容词重叠AA式的偏误原因分析 (21)3.1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21)3.2教师方面的问题 (21)3.3学生方面的问题 (22)3.4教材编写方面的问题 (23)3.5小结 (24)4.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的案例分析、教学建议及教材编写 (25)4.1 案例分析 (25)4.2 教学建议 (29)4.3教材编写的建议 (31)4.4小结 (32)结 语 (30)参考文献 (32)致 谢 (33) (34)1.绪论1.1 选题意义词的重叠变化这种综合性的语法形态在现代汉语表达中属于比较广泛的一种手段。
中高级阶段留学生词汇习得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
01 引言
03 教学策略
目录பைடு நூலகம்
02 偏误分析 04 参考内容
引言
词汇习得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中高级阶段,词汇量的积累和 正确使用更是对留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在这个过 程中,留学生往往会遇到各种偏误,如何分析这些偏误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问题,是语言教师需要的重要课题。
偏误分析
在中高级阶段的词汇习得中,留学生常见的偏误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 方面。例如,一些留学生在发音方面存在困难,尤其是对于某些音标的发音规 则和细节把握不当,导致在口语交流中出现偏差。此外,留学生在词汇方面的 偏误则表现为对词汇的含义和用法理解不足,往往在写作和口语中混淆近义词 或短语,造成表达不准确。而在语法方面,常见的偏误为对句型和语态的掌握 不够扎实,导致在书面和口头表达中出现问题。
3、科学拼读:针对语音偏误,教师可以进行科学拼读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正 确的发音规则,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语境教学:教师可以将词汇和语法融入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在实际场景 中理解和运用词汇和语法知识,增强他们的实际交流能力。
参考内容
本次演示旨在分析高级阶段留学生习得动词重叠式过程中的常见偏误。动词重 叠式是汉语中的一种常见语言现象,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有广泛运用。对于母 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来说,掌握动词重叠式是一项重要挑战。我们将通过回顾 相关研究、分析偏误类型、探讨解决方案,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这一语言点。
留学生在学习动词重叠式时,往往对形式和意义的理解不够准确。例如,“看” 的重叠式应为“看看”,但很多学习者会误写成“看一看”。同时,对于动词 重叠式表达的语义,如“想想”、“看看”等,学习者也常常理解错误。
韩国学习者使用“简单、容易、轻易”的偏误研究
韩国学习者使用“简单、容易、轻易”的偏误研究摘要:本文以韩国学习者极易混淆的三个词“简单”、“容易”、“轻易”为研究对象,基于中介语语料库和问卷调查的真实数据,对韩国学习者的混用倾向、易混淆点、偏误原因及如何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一线进行了探讨。
“简单、容易”“容易、轻易”是混用率最高的两组双向互混词语,词形、语义、语用上的相似性和特异性是产生误用偏误的根本原因,词典、教材呈现方法及内容的缺陷对学习者也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探索性地从辨析方法、丰富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简单,容易,轻易,混用,词语辨析,搭配1 引言在一线汉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韩国留学生在使用“简单、容易”、“轻易”时经常发生混淆,说出一些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
张博(2007)提出“易混淆词”的概念并将易混淆词分为7类1。
“简单、容易、轻易”属于理性意义基本相同、且后两者有一相同语素“易”的类型,这类双音节易混淆词关系很近,外国学习者很难把握其间细微的差别,共同语义的语素更加大了区分的难度。
目前区分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的易混淆词研究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尝试探讨韩国学习者使用“简单、容易、轻易”的偏误情况及产生偏误的原因,希望能丰富易混淆词的研究,为汉语学习者辨析易混淆词提供帮助,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及改善教材、词典的编写提供参考。
2 基于语料库的偏误情况分析本文以中介语语料2为基础,考察学习者使用“简单”、“容易”、“轻易”的偏误情况。
鲁健骥(1994)认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偏误可分为四大类,分别是遗漏偏误、误加偏误、误代偏误和错序偏误。
本文在参考该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偏误语料的具体情况,将偏误分为三大类,即词语混用偏误、词语遗漏偏误和词语误加偏误。
通过对语料的深入分析,笔者发现词语混用是最显著的偏误类型,在52条偏误用例中,共有40例词语混用偏误,占总偏误句的76.9%。
其中,“容易”的混用偏误句最多,高达25条。
初级日语学习者形容词误用分析
初级日语学习者形容词误用分析初级日语学习者形容词误用分析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积蓄知识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还形成了一个连续的体系。
换句话说,也就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由得自己设计了自己的学习体系,并且建立了同自己的母语和目的语都不相同的一个语言系统。
而且这个系统不断地在发展、变化着。
外语研究者把这个体系称为"中介语"。
"中介语"研究的内容之一就是研究外语学习者的误用问题。
对于学习者来说,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误用。
根据语言项目内容的不同,误用产生的原因也不同。
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有学习者个人的因素(比如说,年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等)、学习过程的因素(比如说母语的影响、学习环境因素等)。
而且,学习者根据自身的情况特点,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策略。
指导者有必要去调查学习者的习得情况。
越早发现学习者的误用或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予以指正,对于第二外语习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初级日语学习者在形容词的活用问题上经常会出现误用情况。
而且,我们经常发现,当形容词表示否定意义和过去意义时特别容易出现错误。
如:「忙しいないです」「忙しいでした」「忙しいではありませんでした」等。
从这些误用例子来看,其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学习者自身所形成的学习策略的影响,特别是学习者某一个学习体系的学习方法的影响。
比如说上述误用情况就是学习者把学习名词谓语句的学习体系错误地运用到了形容词的词形活用上。
以下内容就是本文以形容词活用形作为项目内容,以初级日语学习者为调查对象,并对其误用情况试着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本调查主要以西安工业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的初级日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
其中08、09级学生各30名。
年龄17-19岁。
日语学习时间为5个月左右。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分三次进行。
首先,由调查者提供有关问卷调查,设计一些有关日语形容词四种形态变化的选择题,由被调查者选择正确的答案,并回收统计。
英语学习者词重音及语调错误分析
1 在 词 重 音 方 面 的 错 误
学 习 者 在 词 重 音 方 面 所 犯 的错 误 表 现 在 三 个 方 面 : 1 读 () 错 重 音 位 置 ;2 把 握 不 住 起 首 非 重 读 音 节 上 音 调 的 高 低 ; . () 3 不 善 于 区 别 元 音 音 质 在 重 读 音 节 和 非重 读 音 节 中 的差 异 。 1 1 重 音 位 置 方 面 的 错 误 . ( ) 许 多 学 习 者 倾 向 于 把 以 一ae 1有 t ,一 Y ,~ ie s ,一 ie z,
上 重 读 位 置一 般 都 是 词 首 音 节 , : 如
s st t e ub i ut
E gi ece /igiij/ 英 语 教 师 ) i l iJ/ 英 n lhtahr 3ltt ( s i f :o ' /r i tt ( j l :o g '
1 2 元 音 音 质 方 面 的错 误 . 元 音音 质方 面 的错 误 主 要 出 现 在 非 重 读 音 节 里 。 按 照 英
【 图分类号] 2. 1 中 G6 3 3 【 献标识码1 文 B 【 章 编 号 1 O l 4 2 (0 0 O —0 1 —0 文 1O一 1821)4 05 2
众 所 周 知 , 音 是 英 语 的三 大 要 素 之 一 。掌 握 标 准 的 发 音 语 和 正 确 的语 调 是 英 语 学 习 者学 好 英 语 的前 提 和 基 础 , 词 重 音 而 和 语 调则 是 两 个 非 常 重 要 的 环 节 。通 过教 学 实 践 , 们 发 现 学 我
【 要 】 者 在 本 文 中 归纳 剖析 了在 学 习 者 当 中所 犯 的 词 重 音 及 语 调 错 误 , 就 如 何 改 正 这 些 错 误 提 出 了 切 实 可 行 的方 摘 作 并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形容词重叠式的偏误分析及对策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形容词重叠式的偏误分析及对策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少数民族社会的学生也在不断增多。
在学习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经常会犯形容词重叠式的偏误。
形容词重叠式的偏误给学习带来了许多问题,亟需深入研究,本文就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形容词重叠式的偏误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聚焦观察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形容词重叠式的偏误。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形容词重叠式的偏误指的是少数民族学生在表达概念的过程中使用形容词不当,导致表达不清晰。
比如,少数民族学生在表达“春天的气息”的时候,常常会使用“新鲜的新鲜的春天”,即将“新鲜”这个形容词重复了两次,使得表达内容不够精准。
其次,原因分析让我们一探究竟。
要准确分析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形容词重叠式的偏误,我们需要从多方面来考察。
首先,少数民族学生习得形容词类型较少,而且单词量较少,导致学生在表达时难以把握形容词的种类和使用,从而使用重叠形容词来弥补语言上的不足。
其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维深度不足、空间想象能力缺失,以及语言表达意识的落后,从而不能够准确理解和使用形容词来表达概念,也容易出现形容词重叠式的偏误。
最后,怎样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形容词重叠式的偏误呢?实践证明,以下策略可以有效缓解或避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形容词重叠式的偏误。
首先,应当在教育改革中抓住改善少数民族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加强对语言学习的知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基本功和技能进行全面训练,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集体游戏、图片教学、想象训练等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形容词的认知,避免形容词重叠式的偏误。
最后,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自主自学过程中加强对形容词语义、用法等的掌握,从而更好地控制形容词重叠式的偏误。
以上就是本文关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形容词重叠式的偏误分析及对策的讨论和分析。
韩语背景CSL学习者量度形容词的混用分布特征分析——基于国别化中介语语料库的调查
轻、 近、 慢 。从 意义 上 看 , 这些 形 容 词有 的用 来 说 明体积或 面积 的 , 如‘ 大、 小’ I . . …・ 有 的是用 来 说 明数量 的 , 如‘ 多、 少’ 。概括 起来 , 这些 形 容词 都 是 表示量 度 的 , 含有 [ + 量度] 的语 义特 征 , 所 以我
社科青年基金项 目“ 基 于词价理论的 第二语言词; 1 2 教 学的应用研 究” ( 1 l Y J A 7 4 0 0 9 0 ) ; 北京语 言大学校级项 目“ 单音量度
形 容 词 的词 义衍 化 与 语 义 迁 移 研 究 ” ( 1 2 Y B B 0 2 )
别 化 中介语 语 料库 , 对 韩语 背 景 C S L学 习者 习得
汉 语量 度形容 词这 一语义 类 聚的混用 情况进 行调 查 与分 析 。研 究重 点描述 量度 形容词 之 间的混用 分布特 征 ( 涉 及混 用 频率 、 误用方向、 混 用 词 际关 系、 混 用等 级 、 混用语义类等 ) , 并 以空 间域 和数 量域 的量 度 词 的 混 用 分 布 作 为 具 体 案 例 深 入 分
( 2 ) 弟弟比他的朋友更【 大】 。( 高) 在 汉语 中 , 量度 形容 词语 义差异 较大 , 是易 于 区分 的词 , 但 在 中介 语 系统 中却是易 混淆 对象 , 张
博 站在 中介语 的立 场 、 着 眼 于 目的语 理解 和 使 用
中 的词语 混 淆现象 提 出“ 易混 淆 词 ” , 认 为易 混 淆
2 0 1 3年 3月
鲁东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L u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J o u ma l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学习者成语学习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以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例
学习者成语学习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以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例摘要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一类特殊的词语体系,成语的理解和应用不仅是词汇教学的重点还是难点,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成语是汉语的精华,形象生动的表达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比如生动地描写事物的状态、形象地说明哲理、精妙地表达了观点等。
在汉语教学中,成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学习者的汉语书面表达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准确的理解和运用一定数量的成语,对学习者语言表达的技巧和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从而改善与人沟通的方法。
然而学习者在使用成语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偏误,本文研究的是留学生成语学习的偏误,然后通过对这些偏误进行分类,找出第二语言学习者成语偏误的特点,同时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成语的偏误进行分类,通过对学习者成语偏误分析获得启示,提出相应的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策略,使留学生对成语学习更感兴趣,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灵活的运用成语。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成语偏误进行分析,这部分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出现的成语错误作为分析的数据,对学习者的成语偏误进行分类,找出学习者成语偏误的特点。
第三部分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成语偏误进行分析,将成语使用偏误产生的原因总结出来。
第四部分提出相应的成语教学对策,根据第二语言学习者成语偏误的类型、偏误的特点偏误的原因,对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成语;偏误分析;教学对策AbstractIdiom is a special words words system of Chinese vocabulary system.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idioms has been the focus and difficulty of vocabulary teaching.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diom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he image of a vivid expression of the rich and colorful content, such as vivid description of the state of things, the image of thephilosophy, exquisite expression of the point of view, etc..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diom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learner's writing skills, master a certain number of idioms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and use, can greatly improve language expression skills and abilities, improve communication method. But learners in an idiom is prone to errors, this study is students' idiom learning errors, and then through the bias to classify and find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dioms bias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who use idioms bias to classify, through to the study of idioms error analysis to gain enlightenment, put forward to corresponding Chinese idioms teaching strategy, make students mor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idioms, thus in daily life to flexible use of idioms.This article mainly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and this part expounded the selected topic siginficance of this paper,research status and research ideas and the methods of this paper.The second part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dioms for error analysis,based on HSK,leave students idiom error as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idioms of learner errors are classified and learning to identify errors in idioms.The third part,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errors are analyzed, and the causes of the errors are summed up.The fourth part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Chinese idioms according to the type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error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errors.Key Words: Idiom,Error analysis,Teaching strategies第一章绪论一、选题意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教学由语音、词汇、语法一级一级的逐步展开。
CSL学习者同素同义单双音名词混淆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我们选取了一定数量的第 二语言学习者,要求他们完成一个包含母语和第二语言词汇的测试。然后,我们 通过对比分析男性和女性在测试中的表现,探究母语词汇知识负迁移对第二语言 学习者特异性词语混淆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将收集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验 证假设的正确性。
在数据统计方面,我们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等方法,以确定男 性和女性在母语词汇知识和特异性词语混淆方面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表明, 我们的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排除偶然性的影响。
六、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母语词汇知识负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特异性词语混淆 的影响是存在的。此外,男性和女性在母语词汇知识和特异性词语混淆方面的差 异也具有显著性。这可能是因为男性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依赖母语知 识,而女性则更注重对比分析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异同,从而在特异性词语混 淆方面具有更好的表现。
二、背景引入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语学习变得越来越流行。然而,在留学生学习汉语的 过程中,单双音同义名词的偏误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单双音同义名词是指汉 语中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字形不同的两个或多个词汇。留学生在使用这些词汇时, 经常出现混淆和误用的情况。因此,对单双音同义名词偏误进行统计分析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1、偏误频率
在100篇作文中,共出现了300个单双音同义名词偏误,平均每篇作文出现3 个偏误。其中,替代偏误最多,共150个,占50%;遗漏偏误次之,共120个,占 40%;过度使用偏误最少,共30个,占10%。
2、偏误分布
通过对100篇作文的分析,我们发现单双音同义名词偏误在不同类型的文本 中分布不同。在叙述文中,替代偏误和遗漏偏误较为常见;在议论文中,替代偏 误和过度使用偏误较为常见;在说明文中,遗漏偏误和过度使用偏误较为常见。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形容词重叠式的偏误分析及对策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形容词重叠式的偏误分析及对策在近几十年来,少数民族学生在教育方面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他们受到来自不同种族和社会群体的歧视,歧视使他们没有机会受到基本的教育,使他们处于不平等的起步线上。
尽管近年来,政府已采取措施来缓解这种不平等的局面,然而有些少数民族学生仍然存在着语言和学习方面的问题,其中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形容词重叠式。
本文主要分析形容词重叠式偏误的原因,以及改善形容词重叠式偏误的措施。
一般来说,形容词重叠式是少数民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表现,这是由于他们不能辨别不同形容词的区别,导致他们在叙述时重复使用形容词,形成形容词重叠式。
形容词重叠式的偏误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少数民族学生的词汇量较少,他们往往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影响了语言表达能力;其次,由于母语环境的不足,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较低,他们对汉语的理解能力和语法知识的掌握较差,对不同形容词的区分能力较弱;第三,文化中传统的表达形式也存在影响,例如少数民族经常使用形容词来表示连词,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出现形容词重叠式的偏误。
为了解决形容词重叠式的偏误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应大力实施完善的语言环境,可以通过建立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系统,丰富教师的教学知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汉语语法,更好地提高汉语水平,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少数民族学生也应该多参与社会活动,多观看汉语电影、网络节目以及多看汉语书籍,以便提高他们对汉语语法、词汇、表达能力的掌握;第三,政府也应该加强监管,改善相关法律规定,消除社会中歧视少数民族的行为和行为,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公平竞争,更好地享受到公民的权利和福利。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要真正解决形容词重叠式的偏错问题,不仅要改善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环境,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要加强政府的监管,消除社会中歧视少数民族的行为,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获得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只有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真正消除少数民族学生形容词重叠式的偏误问题,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基本教育权利,实现公平对待和平等发展。
教案中常见的易混淆词汇解析
教案中常见的易混淆词汇解析在教学中,教案的编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而在教案编写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易混淆词汇。
这些易混淆词汇往往会给教案编写造成困扰,也容易导致学生的混淆,因此必须加以解析。
下面就是对教案中常见的易混淆词汇进行归纳和解析。
一、语文教案中常见的易混淆词汇1、辅音和元音在语音教学中,辅音和元音是比较容易被混淆的两个概念。
辅音是指发音时需要有喉腔、口腔和鼻腔形成不同的阻挡和摩擦,声音出口时,气流被不同程度地阻塞或摩擦而产生的声音。
而元音则是指发音时,声音通过喉咙、口腔、鼻腔等空腔,没有阻力或阻力很小,舌、唇等器官的位置和形态变化使声音的频率和响度不同而发出的声音。
此外,辅音和元音的口腔形态和发音方式都有所不同,这也是容易混淆的一个原因。
2、字音和字形在语文教学中,字音和字形也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字音是指一个字发音的声音,而字形则是指这个字的外形,也就是它的写法。
虽然字音和字形都与一个字有关,但字音和字形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因此在教案编写中应该注意区分。
3、词汇和短语在语文教学中,词汇和短语也是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词汇是指构成语言的最小单位,是由一个或多个字组成的可以单独发音和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如“书”、“桌”、“一本书”。
而短语则是由两个或多个词组成的,有一定意义且在句子中作为独立成分使用的语言单位,如“在学校”、“听音乐”、“喝咖啡”。
二、数学教案中常见的易混淆词汇1、倍数和因数在数学教学中,倍数和因数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倍数指一个数被另一个数整除的次数,而因数则是指能整除一个数的数,也就是一个数的约数。
虽然两者的概念有所不同,但它们在数学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也是数学教学中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最大公因数是指几个数公共约数中最大的一个数,而最小公倍数则是这几个数中最小的能够被整除的数。
两者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面积和周长面积和周长是数学中经常用到的两个概念,但也是容易混淆的概念。
易混淆考点
易混淆考点摘要:一、引言二、易混淆考点的概念三、易混淆考点的类型1.语音相似2.字形相似3.意义相近4.用法混淆四、应对易混淆考点的策略1.掌握基本字词2.分类整理,对比记忆3.注重语境,加强实践五、总结正文:一、引言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易混淆考点常常给学习者带来困扰。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了解易混淆考点的概念及类型,并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学习和记忆。
二、易混淆考点的概念易混淆考点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字词的音、形、义或用法相似而容易引起混淆的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可能对学习者产生误导,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
三、易混淆考点的类型1.语音相似语音相似的易混淆考点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的相似。
例如,“b”和“p”、“d”和“t”、“g”和“k”等声母的发音相似,学习者在发音时容易混淆。
2.字形相似字形相似的易混淆考点主要表现在形近字和同音字上。
例如,“苹”和“平”、“包”和“饱”等字在形状上非常相似,容易让学习者混淆。
3.意义相近意义相近的易混淆考点主要表现在近义词和多义词上。
例如,“美丽”和“漂亮”、“桌子”和“椅子”等词语义相近,容易让学习者产生混淆。
4.用法混淆用法的易混淆考点主要表现在词性和语法功能上。
例如,“了”和“过”在用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是不同的,容易让学习者产生混淆。
四、应对易混淆考点的策略1.掌握基本字词要想避免易混淆考点,首先要扎实地掌握基本字词。
学习者可以通过查阅字典、背诵成语、阅读经典文献等方式,积累更多的汉字和词汇。
2.分类整理,对比记忆学习者可以将易混淆考点进行分类整理,对比记忆。
例如,将字形相似的字词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以加深记忆。
3.注重语境,加强实践学习者在实际运用中要注重语境,避免死记硬背。
通过写作、口语表达等方式,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加深对易混淆考点的理解和记忆。
五、总结易混淆考点是学习中文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
针对学习者的感情形容词第三人称之误用提出探讨与教学...
針對學習者的感情形容詞第三人稱之誤用提出探討與教學建議以「形容詞+そうです為例」林玉英 0 前言語言往往受到文化背景或不同語言習慣等等影響而衍生出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
在轉換兩種不同語言的時候,對比翻譯出來的詞彙也不一定都能完全符合。
然而在學習外語的時候,有不少學習者以個別外語辭彙和對應的翻譯來記憶,再以母語去理解外語的文法解釋。
因此在第二語言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過程中容易受到母語的干擾,在自覺或不自覺情況下,以母語的認知來記憶第二語言的輸入,以及表達第二語言的概念,而出現錯誤的對應。
因此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裡,學習者若能了解中日兩語的語言使用習慣不同,對於在語意上的釐清和體會兩國語言文化差異是有正面貢獻,同時也能幫助學習者往後的學習發展。
而以初級學習者的形容詞誤用情況來看,即使是已取得日本語能力檢定三級合格的日語學習者,能適時正確地表達第三人稱的情感表現的學習者比例,仍有待商確。
因此,此次專題筆者從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來看日語感情形容詞之人稱限制,探討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裡所出現的感情形容詞誤用情況,並推測其可能誤用原因,提出經驗與建議之教學分享。
也很樂見各位教師們能一起思索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所出現的誤用情況之指導方法。
1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在進入感情形容詞誤用的探討之前,我們一起來看看所謂的第二語言習得與誤用的關聯。
所謂的第二語言通常是泛指母語(第一語言)以外,所接觸的第二個語言學習。
而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學習者所用錯的語言或不小心犯錯的種類有很多種,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所出現的誤用情況是很自然的。
而第二語言習得過程所發現的學習者誤用對於教師和學習者而言,都是促進習得成長的動力。
因此作為教師在教學方面的提醒或喚起學習者的注意是很好的材料來源。
迫田(2002)「日本語教育に生かす第二言語教育習得研究」一書中指出,所謂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可說是一門在探討關於影響到第二語言習得的各種相關事例及現象的研究,其內容包含有探討針對學習者今後要如何持續習得目標語言、影響此習得的因素為何、不同的教法是否會衍生出差異與否、學習者的母語影響層面大小、與第一語言習得過程比較是否有差異與否等等。
汉语单音形容词及留学生习得偏误考察分析
汉语单音形容词及留学生习得偏误考察
分析
汉语单音形容词及留学生习得偏误考察分析
汉语单音形容词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汇,它们的特点是只有一个音节,而且没有调型,可以
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义。
由于它们的特殊性,许多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会出现一些偏误。
首先,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单音形容词时,往往会把它们当作普通的形容词来使用,而忽略了它
们的特殊性。
例如,留学生会把“漂亮”当作一个普通的形容词,而忽略了它的特殊性,即它只
有一个音节,没有调型。
其次,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单音形容词时,往往会把它们当作普通的动词来使用,而忽略了它们
的特殊性。
例如,留学生会把“漂亮”当作一个普通的动词,而忽略了它的特殊性,即它只有一
个音节,没有调型。
最后,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单音形容词时,往往会把它们当作普通的名词来使用,而忽略了它们
的特殊性。
例如,留学生会把“漂亮”当作一个普通的名词,而忽略了它的特殊性,即它只有一
个音节,没有调型。
总之,汉语单音形容词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汇,它们的特点是只有一个音节,而且没有调型,可以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义。
许多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会出现一些偏误,如把它们当作普通
的形容词、动词或名词来使用,而忽略了它们的特殊性。
因此,在学习汉语单音形容词时,应
该特别注意它们的特殊性,以免出现偏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SL学习者单音量度形容词混淆的16 9550错杂性与不平衡性提要基于大规模汉语中介语语料库,本文考察了36个常用单音量度形容词之间的80对混用词语的混淆状况,发现这一类聚的词语混淆表现出明显的错杂性和不平衡性。
错杂性主要表现在该类词语在词际关系上以多对多混淆为主,且双向误用更为强势,混淆词语的语义关系类型多样,且原型义和非原型义交互混淆;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量度形容词的误用频次和混淆词数分布不平衡,特别是正向量度形容词普遍高于负向量度形容词。
此外,“正向量度形容词之间混淆”比“负向量度形容词之间混淆”和“正负向量度形容词之间混淆”分布更广。
关键词CSL学习者;单音量度形容词;词语混淆;错杂性;不平衡性一引言量度范畴是人类基本认知范畴之一,量度形容词是一个重要的语义类聚。
陆俭明(1989)指出:“从意义上看,这些形容词有的是用来说明体积或面积的,如‘大、小’;……有的是用来说明高度的,如‘高、低(矮)’;……有的是用来说明数量的,如‘多、少’。
概括起来,这些形容词都是表示量度的,含有[+量度]的语义特征,所以我们称之为量度形容词。
”世界各民族语言都有这类表达量度范畴的词语,其中一些常用量度形容词是二语学习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但要深度习得这些词语并不容易。
我们在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会发现这类词语误用的例子:①(1)我需要很大的工作技术在您的单位。
(大→高)(2)虽然看了很多的书,年龄高的爷爷奶奶基本不戴眼镜。
(高→大)(3)人口很大的国家,都进行生育控制的计划。
(大→多)(4)我们在学校的图书馆及操场留下了不小快乐及辛勤学习的回忆。
(小→少)(5)在这方面,外面学校老师的作用较少。
(少→小)(6)现在我汉语水平很【少】。
(少→低)在以上误例中,“大”和“多、高”,“少”和“小、低”之间出现混用。
常用单音量度形容词之间这种混淆误用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探究。
学界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简称CSL)的角度对量度形容词进行研究的主要包括:陈艳华(2007)基于中介语语料库考察“大小类”反义词有无标记项在汉语及中介语词汇层面的不对称表现,马云静(2008)、别晨霞(2009)、刘鸿雁(2011)等统计了中介语中部分量度形容词的词汇偏误,苏向丽、胡晓清(2013)从国别化角度分析了韩语背景学习者量度形容词的混用情况。
但量度形容词在中介语系统中的整体混淆表现如何、有何显著特征,目前的研究还不充分。
本文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大规模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从不同层面考察分析CSL学习者单音量度形容词的混淆状况,并深入发掘其中较为凸显的混淆特征。
二单音量度形容词的选取与混淆词的确定2.1单音量度形容词的选取“‘量’是人们认知世界、把握世界和表述世界的重要范畴,在人们的认知世界中,事物(包括人、动物)、事件、性状等无不含有‘量’的因素。
”(李宇明2000:30)汉语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和状态等,可以反映事物的多种属性特征,其中“一些是表示量度性质的”(马真1986)。
事物量度的属性特征可以表现在多方面,如空间量、时间量、数量、速度、重量、温度、浓度、湿度、硬度、密度、强度等等。
汉语表示量度的形容词非常丰富。
本文重点研究CSL学习者量度形容词的混用状况,而二语学习者掌握的词汇量相对有限,因此为使研究更具针对性,本文将以常用的单音量度形容词作为研究对象(下文多简称为量度形容词)。
在陆俭明(1989)列举的26个量度形容词的基础上,我们参考《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2010),结合中介语语料库的调查结果,最终确定了36个常用的单音量度形容词:“大、小、高、低、长、短、厚、薄、宽、窄、深、浅、粗、细、远、近、早、晚、迟、久、快、慢、多、少、轻、重、强、弱、浓、淡、矮、胖、肥、瘦、旧、老”,其中大多是成对的反义词。
我们以这36个量度形容词作为目标词,探究它们在中介语系统中混淆误用的状况。
由于量度的表述涉及人类的期待倾向,“大、多、高”等词表示的多是一种“正向期待”,在量度上一般指向大量,多是无标记词,我们称之为“正向量度形容词”;“小、少、低”等词表示的多是一种“负向期待”,在量度上一般指向小量,多是有标记词,我们称之为“负向量度形容词”。
2.2混淆词的确定在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混淆某些词语的关系,在当理解为甲时误解为乙,或当使用甲时误用了乙。
那些为众多学习者经常混淆的词对或词聚就是易混淆词(confusablewords)”(张博2008a)。
易混淆词研究突破传统的同(近)义词的视域,站在中介语立场,着眼于目的语的理解和使用探讨词语的混淆现象,既关注同/近义词语的混淆,也关注语义关系较远或没有同(近)义关系的词语之间的混淆,这为量度形容词混用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混淆词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测查和确定,如“自然观察、语料库统计、特定语言任务诱导、基于汉外词汇对比进行预测和验证、相关词连类探查等”(张博2008b)。
本文对这一类聚词语混淆状况的考察主要基于1500余万字的大规模汉语中介语语料库。
“词语混淆是从心理归因的角度予以定性的词汇错误,如果从言语表达的角度来看,这种错误主要表现为词语误用。
”(张博2013)在词语误用中,“误用词”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句中用错了的词语,与“误用词”相对的是“当用词”,即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替换误用词的正确词语。
本研究考察量度形容词之间的混淆现象,作为目标词的36个量度形容词都有可能是当用词,也有可能是误用词。
我们对36个目标词在中介语语料库中的所有用例逐一进行考察,由多个评判人从其偏误用例中诊断出量度形容词之间混用的误例1087个,这些误例分布广泛,出现23于38个国家、20余种母语背景的学习者语料中。
总体看,量度形容词是易于被CSL学习者混淆误用的一个类聚。
根据对这些误例的分析,我们统计了量度形容词分别作为当用词和误用词的频次和比重,具体分布如表1(部分呈现)。
表1单音量度形容词作为当用词和误用词的混用分布目标词为当用词目标词为误用词当用频次比重(%)误用词数量及其误用频次误用频次比重(%)当用词数量及其当用频次大21820.110个:多145、高17、强17、老13、重10、宽5、长4、远3、浓2、深2大17816.49个:多79、高29、深28、强16、重11、快10、宽2、远2、肥1小18517.08个:少169、低4、短4、弱2、细2、早2、窄1、矮1小14413.26个:少139、矮1、短1、近1、低1、窄1高534.910个:大29、多10、强4、重2、浓2、快2、矮1、粗1、肥1、长1高484.46:大17、多13、强12、快4、长1、重1低90.85个:少4、矮2、淡1、慢1、小1低161.54个:矮7、小4、少3、弱2长494.55个:多26、久14、慢7、高1、远1长70.64个:大4、高1、久1、多1短60.63个:少4、小1、快1短141.33个:矮9、小4、少1........................合1087100平均误用词3.1合1087100平均当用词3.1我们首先分析整理出80对混淆误用的量度形容词,对量度形容词混淆状况的深入研究将基于这1087条误例和80对混淆词展开。
三单音量度形容词混淆的错杂性表1显示,单音量度形容词的混淆状况相当复杂,词语混淆表现出明显的错杂性,这种错杂性可以通过混淆词表层的词际关系和深层的语义关系来观察。
3.1混淆词语“词际关系”的错杂性36个单音量度形容词形成80对混淆词,这些词语并不是两个词语之间简单地单边混淆误用,而是不同词语之间交相混淆误用,这种“词际关系”的错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3.1.1“多对多混淆”为主从混淆词语的词际关系看,量度形容词的混淆可分为一对一混淆、一对多混淆和多对多混淆等类型。
比如,“胖”只与“肥”混淆,属一对一混淆:(7)那些小鸡又大又【胖】,能卖好价钱。
(胖→肥)“旧”则常与“老、久”混淆,属一对多混淆。
例如:(8)前天接到我的[旧]同学悲中南的来信,获悉贵厂公开招聘生产管理员。
(旧→老)(9)因为最近我很忙,我已经很旧不见她。
(旧→久)“大、多、高、强”等词交相混淆,属多对多混淆:24(10)现在多部分吸烟的人是青年,年龄是从14岁开始。
(多→大)(11)我认为在公共场所放弃抽烟不算一个很大的要求。
(大→高)(12)她是个活泼开朗的人,野外运动能力很[高]。
(高→强)(13)每个人的出生都不一样,会发生一些代沟,特别是一个大家庭内发生率较多獉。
(多→高)(14)好奇心比较多的青少年如果看到一位抽烟者会感到很帅,那么他们马上学习这种样子开始抽烟。
(多→强)在这几种类型中,一对一混淆的词有5组;一对多混淆的有2组;其余绝大多数词语都是多对多混淆,量度形容词“多对多混淆”为主的现象表明,多数混淆词的词际关系不是单边关系,而是多边关系,多边混淆的词际关系使得量度形容词的混淆尤为错杂。
3.1.2“双向误用”更为强势从每对混淆词语的“误用方向”看,量度形容词的误用可分为单向误用和双向误用。
单向误用是甲词只被误用为乙词,乙词不误用为甲词,比如只有在当用“粗”时误用“厚”,双向误用则是甲词和乙词彼此误用,比如“慢”和“晚”互相误用:(15)他又弯又厚的眉毛下面长着一双锐利的眼睛,显得是一个挺伶利。
(厚→粗)(16)我对他说:“不好意思,我来[慢]了,我没想到你还在等着我。
”(慢→晚)(17)相反长辈们与晚辈相比,接纳新文化的速度很晚,尤其他们继续保持以前的思想和观念。
(晚→慢)我们根据表1统计出量度形容词之间形成的80对混淆词中双向误用的有33对,占41.3%,单向误用的有47对,占58.7%,单向混淆词略多于双向混淆词。
但从误用的频次看,双向误用915次,占83.3%,单向误用172次,仅占16.7%,双向误用频次是单向误用频次的5.3倍,双向误用所占的比重远高于单向误用。
从频次分布上看,双向误用明显强势。
一般而言,双向误用比单向误用的混用状况更复杂,同时也会增加混淆词语词际关系的错杂性。
根据以上对量度形容词混淆词“词际关系”的考察,混用频次在2次以上(含2次)的56对混淆词的混淆误用关系如图1(箭头指向当用词,“→”表示单向误用,“”表示双向误用)。
图1量度形容词混用关系图图1中,词语的字号越大,表明它与其他的词混用越严重。
由图1可以看出,量度形容词以“大—多、小—少”为核心形成两大混淆词群,其中左侧汇集了负向量度形容词混淆词群,右侧汇集了正向量度形容词混淆词群,中间汇集了少量正负向量度形容词之间混淆的词群。
图251中箭头显示有的混淆词倾向于双向误用,有的混淆词倾向于单向误用。
总体看,多数词语处于错综复杂的词际关系中,且绝大多数指向最常用的核心词“大、多、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