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约束地区种植结构优化研究——以华北地区为例
我国干旱地区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研究
我国干旱地区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研究一、引言水是生命之源,对于干旱地区尤为重要。
然而,我国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分配与利用成为研究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干旱地区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的现状和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干旱地区水资源现状我国干旱地区包括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等,这些地区一般降水稀少,蒸发量高,且水资源有限。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国干旱地区的干旱程度不断加剧。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干旱地区面临的最大困境。
三、水资源分配1. 国家层面的水资源调度我国政府在水资源分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根据干旱地区的具体情况,国家制定相应的水资源调度政策,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
例如,在西北地区,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通过大运河和中线工程将丰富的南方水资源输送到干旱的北方地区。
2. 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分配也需要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
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水资源交换的需求,需要通过合理的资源整合和协作机制来实现。
例如,在辽宁省和河北省之间,通过跨流域调水工程实现了水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四、水资源利用1. 涉及行业的节水措施在干旱地区,各行各业都需要采取节水措施。
工业企业应加强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农田灌溉需要采用高效的灌溉技术,居民生活需要加强用水宣传教育,促使大家形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2. 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农田水利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旱能力的重要手段。
应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完善灌溉设施,提高水利设施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调度,合理利用雨水和地下水资源。
3. 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的关键是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
政府应加大对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研究的资金投入,支持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创新工作。
同时,鼓励大学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水资源技术创新研究,提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五、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1. 水资源污染与治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面临着严峻的污染问题。
基于大数据的水资源分配优化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水资源分配优化研究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用户的需求,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为水资源分配的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水资源分配面临的挑战水资源的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极大的不均衡性。
在我国,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北方地区则普遍缺水。
这种不均衡性导致了水资源在地区之间的调配困难。
不同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差异较大。
农业是用水大户,但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工业用水对水质和水量的要求较高;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则需要稳定的供应和良好的水质保障。
气候变化也给水资源分配带来了不确定性。
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使得水资源的可预测性降低,给水资源的规划和分配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此外,水资源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水资源产权不明晰等问题,也制约了水资源的合理分配。
二、大数据在水资源分配中的应用优势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类型多样、处理速度快和价值密度低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其在水资源分配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通过收集和整合大量的水资源相关数据,包括气象数据、水文数据、用水数据等,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水资源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水资源分配提供数据支持。
其次,大数据技术能够对多源异构的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从而及时发现水资源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
再者,利用大数据的预测功能,可以对未来的水资源供需情况进行预测,为水资源的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分析历史气象数据和用水数据,可以预测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区的用水需求,提前做好水资源的调配准备。
三、基于大数据的水资源分配优化模型基于大数据的水资源分配优化模型通常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模型构建和方案评估等环节。
在数据采集阶段,需要广泛收集与水资源相关的各类数据,如水资源量、用水需求、水质状况、地理信息等。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生产体系产量差特征解析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生产体系产量差特征解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解析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生产体系的产量差特征。
华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粮食产区,其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受气候、土壤、水资源、种植技术等多重因素影响,该地区作物生产体系存在显著的产量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生产体系的产量差特征进行解析,以期为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提高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介绍华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土壤类型以及水资源状况等自然条件,分析这些条件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不同种植技术、管理措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包括播种时间、种植密度、施肥量、灌溉方式等。
本文还将关注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分析其对产量差的影响。
通过对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生产体系产量差特征的解析,本文旨在揭示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这些建议将有助于指导农民科学种植,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华北地区农业生产概况华北地区位于中国北部,地理上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该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相对丰富,气候适宜,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华北地区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为主,其中冬小麦和夏玉米是两大主要农作物。
冬小麦是华北地区的主要冬播作物,其生长期主要集中在秋季至春季。
这一区域的气候条件适合冬小麦的生长,使得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都相对较高。
同时,华北地区的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为冬小麦的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夏玉米则是华北地区的主要夏播作物,其生长期主要集中在春季至夏季。
由于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和发育,使得夏玉米的产量也相对较高。
关于华北地区水环境资源管理的有关分析
关于华北地区水环境资源管理的有关分析(一)华北地区水资源现状从总量上来讲,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年总用水量为5500亿至560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
华北地区有7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水资源总量为1 17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4.18%,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35立方米,不足全国1/6,世界的1/24。
从水资源利用方面来讲,全年总用水量5716亿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3%生产用水占90.1%,生态与环境用水占1.6%。
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使用总量为101 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17.70%。
从地狱地域重要性来讲,华北地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区。
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已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本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对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二)华北地区水资源问题及其主要原因1.水资源严重匮乏我国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被联合国列为1 2个贫水国之一,而华北人均水资源多年平均量为335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5%;其中河北省人均水资源最为256.3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 l%。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
我国江河年径流总量为27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在世界上属于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却严重不均。
从地区分布来看,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华北地区五省(市)人口占全国24.互%,耕地占全国45%,京津唐工业基地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而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6%,人均水资源、水土资源配置比例均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如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500立方米,而海河流域则只有 250立方米,只相当于长江流域的 1/10,珠江流域的 1/18。
从降水季节分配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降水集中在5月~10月,而华北地区则高度集中在7月、8月,这两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0%,而冬春季则出现持续干旱;不仅如此,华北地区降水年际变化也很大,如北京市近50年来,降水最多的年份达到1460毫米,而最少的年份只有200毫米,这些无疑是造成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
华北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问题与挑战
第八届海峡两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讨会,2004年12月华北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问题与挑战夏 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摘要华北缺水及其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变化是中国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由于山区与平原径流明显减少和过量开发水资源,业已造成了地下水漏斗、平原区河道干涸、湖泊湿地萎缩、地表和地下水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影响到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业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本文以海河流域为重点对象,通过国内外学科前沿进展综述,指出华北地区缺水及其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背后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作用与发展演化的背景,强调高强度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水循环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提出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的水循环基础与应用问题研究的若干建议与思考。
研究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的华北地区水循环过程,水体运动与污染物质输移及其与生态环境演变耦合机制,阐明华北地区“河道断流,水体污染,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的成因规律,特别是人类活动的驱动分量,提出生态环境修复的理论基础,不仅对变化环境下流域水环境演变的地学基础科学前沿研究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 华北地区严重的水问题华北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华北平原2000年人口4.37亿,占全国34.8%;GDP3.13万亿元,占全国32.3%;农业灌溉面积3.46亿亩,占全国42%[1]。
但是,它也是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地区[1-3]。
海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419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35 m3,不足全国1/6,世界的1/24。
从自然背景看,华北地区十年九旱,尤其1972、1999、2000年华北大旱,出现了严峻的缺水局面,不得不采取“弃农、压工、保生活”的供水措施。
从人文背景看,华北地区尤其是海河流域,人类活动强度之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之高为举世瞩目。
20世纪60年代,大力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开发利用地表水资源;70年代后尤其1972年大旱,流域地表水不足,开始争夺地下水。
对管辖灌区种植结构,面积,用水需求的开展情况总结
对管辖灌区种植结构,面积,用水需求的开展情况总结管辖灌区种植结构、面积和用水需求是衡量灌区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总结,我们可以了解灌区的现状和问题,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
以下是对管辖灌区种植结构、面积和用水需求开展情况的综合分析。
首先,灌区的种植结构是影响农业生产和灌溉水资源配置的关键因素。
通过分析管辖灌区的种植结构,我们可以了解不同作物在灌区的分布情况,以及灌溉面积的分配情况。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灌区的种植结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主要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水果等作物。
其中稻谷和小麦属于传统主粮作物,种植面积较大,而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其次,灌区的面积是决定灌溉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管辖灌区的总面积逐年增长,主要原因是农民对于农田增加的需求以及开发灌溉水源的不断扩大。
然而,在灌溉面积增长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合理控制和规划灌溉面积的扩张,以免引发水资源供应紧张和生态环境问题。
最后,灌区的用水需求是决定水资源供应能力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参数。
随着灌区种植结构的变化和灌溉面积的增加,灌区的用水需求也在逐年增加。
通过合理调控和科学管理,能够实现用水需求和水资源供应的平衡,提高水的利用率和节约用水。
综上所述,对于管辖灌区种植结构、面积和用水需求的总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了解当前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调整种植结构,优化灌溉面积布局,提高用水效率等方面。
只有充分发挥灌区的优势,合理规划和利用水资源,才能实现灌区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农业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时荣超;郭文忠
【期刊名称】《农业工程学报》
【年(卷),期】2024(40)4
【摘要】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农业灌溉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基于农业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类型,对单一作物灌溉优化决策、多作物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和灌溉渠系水资源优化调度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
同时指出了当前农业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研究认为当前的农业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应在如下4个方面进行完善:1)建立更具生理意义的作物水分-产量-品质模型;2)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情景下实现农业灌溉水资源的优化配置;3)构建全面考虑水源、渠系、灌区面积、作物配置以及生育阶段的系统性农业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4)建立以棵间蒸发最小为目标的动态灌溉优化决策模型。
研究可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和水安全提供理论指导。
【总页数】13页(P1-13)
【作者】时荣超;郭文忠
【作者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274.1
【相关文献】
1.农业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
2.农业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
3.非充分农业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
4.节水灌溉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对农业种植结构影响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2-2023高中地理 寒假作业4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含解析)新人教版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清朝,以捕捞野生资源为主的渔业生产空前发展,文献记载当时“有水之处,大半有鱼。
鱼之大小,视水之大小也”。
近年来,特色冷水渔业、休闲渔业、设施渔业、水库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业等蓬勃发展,鲑鳟鱼类、河鲈、河蟹等名优品种产量达到水产品总量的35%,“绿色、品质渔业”的品牌形象逐步确立。
读清代渔业地理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叙述能体现清朝渔业生产分布特点的是A.产鱼地北疆较南疆多B.产鱼地集中在湖泊C.产鱼地多分布于盆地边缘D.产鱼地东多西少2.与现代相比,清朝渔业生产空前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需求旺盛 B.冷藏保鲜技术先进C.渔业资源丰富 D.水网密布,水量充沛3.有利于渔业品牌形象确立的主要条件是A.水质好,品种优B.饵料充足,人工饲料投放少C.交通便利,市场广D.渔获量高,输出量大【解析】本题考查渔业资源开发。
1.从图中可以看出,清朝渔业生产分布特点的是产鱼地北疆较南疆少,产鱼地集中在河流,产鱼地多分布于盆地边缘,产鱼地西多东少,C正确。
2.从图文材料可知,河流众多,有水之处,大半有鱼,清朝渔业生产空前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水网密布,水量充沛,现代更多的是人工渔业资源丰富,现代人口更多,市场需求旺盛,冷藏保鲜技术更先进。
D正确。
3.有利于渔业品牌形象确立的主要条件是位于偏远地区,受人类影响小,水质好,品种优,A。
相对东部地区来说饵料、交通、市场和渔获量及输出量都没有优势。
【答案】1.C2.D3.A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土地总面积10.9万平方千米,是东北地区新兴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配套试验区的核心区。
当前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以玉米和水稻等为主,2000-三江平原粮食产量由1197万吨增至3605万吨,其中玉米产量增幅1409万吨,水稻产量增幅1276万吨。
下图示意2000-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00-,三江平原的粮食生产A.农作物单一化特征明显 B.玉米单产较水稻高C.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D.地区专业化程度降低2.驱动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变化 B.农业政策 C.机械化水平D.市场需求3.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可能是A.解决我国粮食短缺问题 B.彻底改变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C.土壤肥力下降 D.导致气温和积温升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施的首要任务。
华北地区——精选推荐
华北地区⾼⼆地理班级姓名组稿:曹春晓华北平原中低产⽥的治理学习⽬标:1.华北平原的地理位置、范围.2.分析华北地区中低产⽥的成因、治理与开发华北平原的概况1.范围:2.地形:主要位于第三阶梯,我国第()⼤平原,是冲积平原,是由于(、、、)等所带的⼤量泥沙沉积所致,海拔多在50m 以下,平坦宽阔,地形完整。
3.华北平原农业⽣产的主要弊端(,,,)对农业⽣产威胁较⼤;春季和秋季的寒潮不利于农作物越冬。
华北平原中低产⽥的原因及治理(读课本117页——118页)1.中低产⽥的分布范围2.低湿地形成的原因及其治理与开发3.盐碱地形成的原因及其治理与开发关于华北地区⽔资源问题,回答下列各题:1.下列引起我国华北地区⽤⽔紧张的原因中,正确的是:①⽔资源时空分布不均②河流径流量⼩,且⽔污染严重③⼈⼝多,经济发达,⽤⽔量⼤④开发历史悠久,⽔资源渐趋枯竭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2.华北平原地⾯⼤⾯积下沉的主要原因是A.植被遭破坏,⽔⼟流失严重 B.过度抽取地下⽔C.全球⽓候变暖,海平⾯上升 D.污染⽓体形成酸⾬侵蚀地表3.⽬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季⽤⽔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A.⼤量开采地下⽔ B.直接利⽤⼯业和⽣活污⽔灌溉C.减少农⽥种植⾯积以降低农业⽤⽔量 D.推⼴喷灌、滴灌,发展节⽔农业4.为缓和并解决华北地区供⽔紧张局⾯,我国启动的“南⽔北调”东线⼯程是A.引黄⼊津、引黄济青 B.引滦⼊津、引滦⼊唐C.兴建⼩浪底⽔利枢纽 D.利⽤京杭运河故道把长江⽔引⼊华北地区5.从去年⼊冬到今年春节之后,华北多省⽆有效降⽔,⼭东旱情已达60年⼀遇之状况。
据此回答问题:造成华北地区本次旱灾严重的主要原因是A.黄河为地上河,灌溉引⽔不便B.华北平原⼤部分河流因结冰⽽断流C.锋⾯⽓旋活动异常活跃D.反⽓旋中⼼位置偏南6.下图表⽰我国华北平原,图中实线是地形等⾼线,虚线是潜⽔⾯等⾼线,等⾼距均为5⽶,甲处为⼀⼝⽔井。
水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协同发展考核试卷
A.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B.提高输水工程的环境标准
C.加强对调水工程的监管
D.减少调水量
11.跨区域水资源调配在规划阶段需要考虑的生态因素包括?()
A.河流生态需水量
B.湖泊和湿地的保护
C.生物多样性保护
D.农业灌溉需求
12.以下哪些是跨区域水资源调配的长期效应?()
D.降低水资源的整体价值
2.下列哪些措施属于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手段?()
A.节水
B.调水
C.储水
D.污水处理
3.跨区域水资源调配对受水区的影响包括?()
A.提高水资源供给
B.促进经济发展
C.可能引起生态环境变化
D.降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跨区域水资源调配的决策?()
A.水资源总量
B.水资源分布
2.水资源协同发展是指在水资源的分配、利用和管理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南水北调工程对受水区带来供水保障和经济发展,对调出区可能造成生态环境影响。减少负面影响需加强生态补偿和环境监管。
4.技术上:采用高效输水技术,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政策上:完善水资源管理法规,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
C.增加水生植物数量
D.降低水质
15.以下哪个城市不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受益城市?()
A.天津
B.青岛
C.南京
D.上海
16.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协同发展策略?()
A.实施节水政策
B.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C.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
D.限制跨区域人口流动
17.以下哪个地区不是我国跨区域水资源调配的主要目标地区?()
基于水资源影响下的种植制度结构调整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综合… 1。合理 的种植 制度能充分利 用 自然资源 和社会资 源 , 提高 资源利 用 的集约 化程度 、 动生 产率和 经济 效益 , 劳 达到 作物全面持续 增产 增值的 目的 , 区域种 植制度 的好坏 体现 了 对 当地 资源的利用程 度 。早 期 对于 种植 制度 变化 的影 响 因 素 主要是从 作物 品种 的选取 、 候变化 、 地利用 等方 面来 气 土 考虑 。随着研究 的深入 , 资源作为影 响种植 制度 的重要 因 水 素之一 , 近来得到研究者 的普遍关注 l J 2 。
美 国采取 了适应 自然资源优势 的作 物区域化 种植制度 ,
在 中西部形 成了 以充分利用 自然降水为 特点的小麦 带 、 玉米 带, 以较低 的生产成本获得 了较高 的经济产量 。为将灌 溉农 业 由水 资源 紧缺的地 区转移到水 资源丰 富的地 区, 国进 行 美 了灌溉农业 布局 调整 , 取得 了很 大成就 。如在 2 纪 8 0世 o年 代美 国有 8%的灌溉面积 在西部 ,5 5 1 %在 东部 , 9 而 o年代 有 7 %的灌溉面 积 在 西 部 ,3 7 2 %在 东 部l] 1 。澳大 利 亚 全 国有 2 3 %的地 区年 降雨 量不足 50r 有 3%的地 区年 降雨量 不 1 0 m, 9 n 足 20一 。该 国在不 同降水 区域采取 了不 同的放牧 制度 , 5 年 降水量 <20一 的地 区采取低 密度放牧制度 , 5 生产经营 以牧 羊为主 , 牛为辅 ; 牧 降水量在 30 5 n 0 ~40r m的地 区为谷物生产 区, 实施轮 种牧 草农 作 制 , 在一部 分 畜栏 中种植 小 麦 、 大麦 、 豌豆 , 在另一部 分畜栏 中则 种植 牧草 , 放养牛羊 , 并且定期 轮 作 ; 降水 量高于 50r 在 0 m的地 区 , n 农业 生产 以集约 经营 的畜 牧业 、 高产农作 物和果蔬为 主。根 据水资 源量对农 业生产结 构进行 合理 调整 , 高效 利用 了水 资源 , 很好地 保护 了生态 环 境, 维持 了农牧 业的持 续发 展 j 1 。以色列 面 向国际市 场 , 3 发 展高效益的商品农业 , 将有 限的水用于效 益高 的经 济作物 和 出 口蔬菜 的灌溉 , 高节水效 益 , 提 促进农 业节水 的 良性循环 , 在近乎沙漠 的土地上 , 农业开发取 得了巨大成就 。 可见 国外在种植制度 的结构调 整中 , 已经不再将 经济效 益作 为结 构调整 的首 要 目标 , 而是更 多地考 虑 区域 资源条件 及作 物 比较优 势 的原 则 , 形成 特色 区域 种植 制度 , 以可持续 发展 的战略 目标作为结构 调整的最终 目的。
“十四五”规划背景下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农业作为基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在农业领域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现了农产品的总量平衡和农业发展方式的不断进步。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农业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不发达、专业人才匮乏、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阻碍。
〔1〕我国的农产品价格与质量在国内国际市场都缺乏竞争力,农业市场缺乏活力,农业产业结构与城乡消费结构不匹配。
总体来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总量不足的问题,而是结构供给性矛盾。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到,“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2〕。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结构性供给,逐步让农业领域生产的产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消费水平的需求,使农业生产供给平衡、产需平衡,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出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文简称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
中共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4〕。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十四五”规划背景下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摘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条件发生了新变化,也相继出现了新的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应从加强科技创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等方面入手,推进京津冀地区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优化路径;京津冀地区[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7AZD012);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2018NFSA01)[作者简介]王昌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华北地区农业发展障碍及措施
华北地区农业发展障碍及措施摘要:华北地区一些自然或社会人为因素严重制约了华北地区的农业发展。
华北地区的旱涝,盐碱水资源短缺等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本文将对华北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然后进行分期整理出其解决的方法本文将主要介绍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的发展提出华北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和开发对策。
参考文献《中国地理》关键词农业发展因素解决方法华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华北北西南三面环绕的山地屏障;东部有山东丘陵;广阔的黄淮海平原则由山麓至滨海形成三大平原地带:①山前洪积-冲积平原;②冲积平原;③滨海平原。
本区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东北、西北、东南和中南的中央枢纽,又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主体部分。
本区地处中国第二大平原华北平原,又是首都北京所在地,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是中国北方经济重心。
水资源短缺是本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农业关系华北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足,降水集中夏季,雨热同季。
≥10℃积温4 000~4 800℃,由北向南、由高地向低地逐渐增加,大部分地区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
广大的平原地貌与雨热同季的气候,为本区提供了优越的农业自然资源条件;但地表排水不畅、盐土广布以及春旱夏涝,是本区形成旱、涝灾害、土地次生盐渍化和农业生产不稳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华北区是中国农业发达而且农业自然灾害严重的一由于华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人为原因导致了华北地区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的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华北地区总体的问题(1)、华北地区寒潮的成因:在北极地区由于太阳光照弱,地面和大气获得热量少,常年冰天雪地。
到了冬天,太阳光的直射位置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北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强,范围扩大,气温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
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气。
寒潮的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寒潮的应急和抢险工作;2.注意防寒保暖;3.农业、水产业、畜牧业等要积极采取防霜冻、冰冻等防寒措施,尽量减少损失;4.做好防风工作。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含解析)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考纲呈现考点解读考情分析1.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2.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1.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与评价(重点)2.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重点)3.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难点) 1.以区域图、示意图等为背景,考查农业生产条件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考查频率较高2.以某区域地理特征为背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特点、问题及整治措施学生用书P196一、东北地区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①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3.自然条件 (1)气候大部分属于②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利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可满足③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弊易受④低温冻害影响(2)地形:包括高原、⑤平原和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3)土壤:⑥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良好,⑦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
“开发晚,人口密度低”一方面使得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大,经营规模大;另一方面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微探究1 我国东北地区生产的大米吃起来口感要好于南方大米,为什么?答案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生长时间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农产品的品质较佳。
二、农业布局特点1.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 (1)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
(2)⑧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农业区(2)D 大兴安岭,E ⑫小兴安岭,F ⑬长白山。
(3)畜牧业区⑭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⑮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⑯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⑰专业化生产四、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的问题⑱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干旱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艺节水策略
干旱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艺节水策略近年来,干旱地区的水资源日益匮乏,对于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在有限的水资源下,实现高效利用和节水,是当前干旱地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干旱地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艺节水策略两方面展开探讨。
1. 优化灌溉制度在干旱地区,农业灌溉是对水资源需求最大的领域之一。
推行科学的灌溉制度是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
可以通过引进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分流失和蒸发,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采用定量灌溉和分区灌溉技术,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湿度,合理控制灌溉水量,避免浪费水资源;推广智能化灌溉技术,通过传感器和自动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和作物需水量,精准供水,实现精准灌溉。
2. 发展雨水集雨技术干旱地区多为雨水稀少的地区,但雨水是重要的水资源来源之一。
可以发展雨水集雨技术,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生活和农业灌溉。
可以建设集雨池、雨水花园等设施,收集利用雨水,减少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依赖,实现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 推行水资源循环利用在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中,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可以将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饮用水净化和生产用水;农田灌溉后的回用水可以通过处理后再次用于灌溉,形成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体系,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
二、农艺节水策略1. 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在开展农业生产时,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是实现农艺节水的重要手段。
可以选择耐旱抗逆、对水分需求较小的作物进行种植,如小麦、玉米、高粱等;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降低对水资源的需求,实现节水目标。
2. 推广旱作耕作制度在干旱地区,推广旱作耕作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农艺节水策略。
通过机械耕作或激光平整等技术,保持土壤水分不流失;断茬留膜、秸秆还田等措施,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配方肥,增加土壤水分持水量,实现农田水分的节约利用。
3. 科学施肥和植保在农业生产中,科学施肥和植保也是实现农艺节水的关键。
华北平原的地理特点与农业生产
部分地区存在土壤盐碱化问题,影响农作物生长。需要通过改良土壤 、选择耐盐碱作物品种等措施加以应对。
水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水资源短缺
华北平原水资源相对短缺,人均水资 源占有量较低。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 水资源,水资源的短缺限制了农业生 产的发展。
灌溉设施不足
水质问题
部分地区存在水质问题,如地下水污 染、咸水入侵等。这些问题对农业生 产造成不利影响,需要加强水资源保 护和水质治理工作。
农业产值
华北平原的农业产值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产量居全国 前列。
农民收入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技术的应用,华北平原农民的收入逐年提高,生活质 量不断改善。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进一步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致 富。
03
华北平原地理特点对农业生产的 影响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生产方式与技术应用
机械化生产
华北平原的农业生产已 逐步实现机械化,提高
了生产效率。
节水灌溉
针对华北平原水资源短 缺的问题,节水灌溉技
术得到广泛应用。
精准施肥
通过土壤检测和配方施 肥,实现精准施肥,提
高肥料利用率。
病虫害防治
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 治等多种手段,有效控 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
农业产值与农民收入
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支持农 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
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如 智能农机、精准施肥等,提高农
业生产效率。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 技素质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推广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如滴灌、喷灌等,减 少水资源浪费。
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 度,实现水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34讲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
第34讲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1.学会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区域认知)2.理解区域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综合思维)3.理解区域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人地协调观)以区域图、示意图等为背景,考查农业生产条件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考查频率较高。
[梳理知识体系][再现基础知识]一、自然环境1.X围:某某、某某、某某三省及某某自治区东部。
2.基本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地形地貌:呈半环状,外侧是河流,中间是山脉和山地丘陵、内侧是平原。
A松嫩平原,B 三江平原,C辽河平原,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
4.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降水量分布差异也较大,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5.植被:以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并分布有冻土和沼泽。
【易错提示】习惯上所称的东北地区仅指行政区划上的辽、吉、黑三省,而这里所讲的东北地区,其X围除了东北三省外,还包括某某自治区东部。
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1)土壤肥沃: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黑钙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中西部。
(2)土地资源丰富: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也是全国人均耕地量最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适合机械化作业。
(3)宜农荒地多:主要分布在某某省、某某自治区,在某某省、某某省也有少量分布。
(1)开发:荒地的大量开垦扩大了商品粮、油料和糖料基地→“北大荒”变“北大仓”。
(2)保护:对陆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不再开垦三江平原的荒地,对已开垦的荒地逐步还林、还草、还湿地。
【易错提示】“北大仓”变回“北大荒”的原因: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资源约束地区种植结构优化研究——以华北地区为例
作者:高明杰, 罗其友, GAO Ming-jie, LUO Qi-you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100081
刊名:
自然资源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年,卷(期):2008,23(2)
被引用次数:5次
1.由于特定区域内各种农作物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具有稳定性,所以本研究假设此综合效益对优的相对优属度固定不变
2.冯广志澄清与节水有关的几个概念 2004
3.李荣生论资源节约型农业结构[期刊论文]-资源科学 1999(02)
4.唐加福.汪定伟模糊优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综述[期刊论文]-控制理论与应用 2000(02)
5.陈守煜.马建琴.张振伟作物种植结构多目标模糊优化模型与方法[期刊论文]-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3(01)
6.陈守煜.马建琴.邱林多维多目标模糊优选动态规划及其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水利学报 2002(04)
7.罗其友北方旱区农业资源可持续配置模型研究[期刊论文]-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9(01)
8.石玉林.卢良恕中国农业需水与节水高效农业建设 2001
1.期刊论文武雪萍.吴会军.庄严.蔡典雄.郑妍.姜志伟.李银坤.Wu Xueping.Wu Huijun.Zhuang Yan.Cai
Dianxiong.Zheng Yan.Jiang Zhiwei.Li Yinkun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灰色多目标规划模型和方法研究——以洛阳
市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6)
根据灰色多目标规划的方法和原理,以河南省洛阳市种植结构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利用效率和节水增效为核心,选择粮食总产、经济效益、水分利用效益为3个目标函数,而将水分供需平衡、粮食需求、蔬菜需求、耕地资源、农业用水量等10个指标作为重要的约束条件,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生态社会效益和节水效益,研究建立了1套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灰色多目标规划模型和方法,应用Lingo软件对模型运算求解,并优化筛选,得出了2010年洛阳市节水高效种植结构方案,提出了洛阳旱作区"稳定口粮作物、扩大经济作物、适当增加饲草作物"为特色的节水型种植结构.
2.学位论文武雪萍洛阳市节水型种植制度研究与综合评价2006
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靠大量消耗水资源、发展灌溉面积的外延型增长方式行不通了.建立以水分利用效率和效益为中心的主要区域节水高效种植制度,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本研究针对洛阳市水资源缺乏、种植结构与水资源不匹配、农业产量不稳、水分利用效益低下的生产现状,通过收集大量农业统计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以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长期定位试验基地为依托,以多年田间试验第一手资料为基础,采取大范围面上系统调查和典型地区田间定位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全面研究该区不同降水年型降水量分布规律、旱地农田土壤含水量时空变化规律、主要作物需水量和耗水量特征、不同作物生育期需水与降水耦合效应,以及不同种植制度下农田水分平衡状况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了节水高效种植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评价了洛阳市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农业综合效益,并应用灰色多目标规划模型,建立了洛阳市2010年节水高效型种植结构.旨在促进旱区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同增长.
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1、研究揭示了洛阳气候呈干旱化趋势.应用1951~2000年49年资料,统计分析了洛阳市不同年际及年内降雨量变化规律,10年平均降雨量以60年代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90年代(1991~2000年)年均降水量比60年代减少75.5mm.49年(1951~2000年)的年均降雨量为688.78 mm,其间欠水年共有14年,频率为28﹪;正常年出现23年,频率为46﹪,丰水年出现13年,频率为26﹪.
2、应用多年田间试验数据,分析阐明了洛阳市农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规律.农田土壤水分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垂直性变化规律,一般上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下层大.
3、以洛阳市农业气候资源为基础,探明了不同作物生育期与降水时序的耦合效应规律.在洛阳旱作农区,不同作物生育期与降水分布的吻合性存在明显差别,总体而言,秋熟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基本保持同步,因而对旱区气候条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夏熟作物特别是冬小麦,生育期需水与降水吻合度较差.
4、采用农田水分平衡数学模型对不同种植制度下农田水分平衡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一年一作(冬小麦)种植制度下,不同年限冬小麦水分亏缺量在108.7-261.9mm,4年平均亏缺量为168.5mm,降水满足率为30.39﹪-57.30﹪,农田水分满足率为59.5﹪-73.3﹪,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为15 kg/mm.hm<'2>.一年二作(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制度下,整个生育期水分亏缺额为214.8 m,降水满足率为65.1﹪,农田水分满足率为72.4﹪,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为
18.9kg/mm.hm<'2>.二年三熟制(冬小麦-夏玉米-春甘薯)下水分亏缺量为344.2mm,农田水分满足率为76﹪,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为15.7kg/m.hm<'2>.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都存在缺水,干旱缺水是制约该区旱地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采取农田水分调控技术协调自然供水和作物需水之间的矛盾.
5、建立了1套可移植的旱作地区节水高效种植制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综合考虑区域节水效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目标,以保障区域水安全和口粮安全、促进生态安全为出发点,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利用效率和节水增效为核心,综合运用了Delphi法、专家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AHP法),建立了节水高效种植制度评价指标体系.
6、通过对不同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评价,提出了洛阳地区应积极推行冬小麦复种低耗水、高产值的经济作物(如冬小麦-夏花生)的节水高效种植模式.采用节水种植制度综合评价模型对洛阳地区4种轮作模式的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洛阳旱作区4种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以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玉米-春甘薯>冬小麦.
7、洛阳市种植结构历史和现状分析表明,作物播种面积构成比例明显失调.表现为:粮食作物比重过大,经济作物比重偏小,饲料作物严重不足,其结构属于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粮一经"二元结构,也是耗水型结构,高耗水作物(冬小麦)种植面积过大,一些低耗水作物如大豆、谷子等种植比例过小.
8、建立了1套可移植的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灰色多目标规划模型和方法.该模型共设12个变量、3个目标函数(粮食作物总产量、总产值和水分利用效益)、12个约束条件,模型的特点是多目标的,综合考虑了农田种植结构经济效益、生态社会效益和节水效益,而且是灰色线性规划,其技术系数为可变的灰数,约束值为发展的情况下进行的,是一种动态的线性规划,它弥补了一般线性规划的不足,不仅可以知道既定条件下的最优结构,还可以知道最优结构的发展变化情况,因为灰色线性规划中约束条件的约束值可以是变动的,有的可以用时间序列描述,从而使规划灵活多变,有众多的调整余地,可以适应情况的发展变化.
9、提出了洛阳旱作区"稳定口粮作物、扩大经济作物、适当增加饲草作物"为特色的节水型种植结构.通过建立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灰色多目标规划模型,应用Ling0软件运算求解,并优化筛选,得出了2010年洛阳市节水高效种植结构方案,在优化方案中,粮经饲结构由73.8:24.5:1.7大致调整为
66.9:28.1:5.0,即适当压缩粮食作物,扩大经济作物和适当增加饲草作物面积,而在粮食作物内部稳定口粮作物(冬小麦)的种植面积,压缩非口粮作物的面积.
本研究建立的节水高效种植制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节水种植结构优化灰色多目标规划模型是可移植的,研究成果对研究我国北方广大旱作地区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1.冯琳.孙宝生干旱区工业共生网络优化研究——以新疆石河子市为例[期刊论文]-干旱区地理 2009(6)
2.时启军.付强.李天霄基于投影寻踪技术的区域种植结构调整[期刊论文]-水土保持研究 2009(6)
3.高琼.谢小玉.王立祥.王龙昌.曹群虎.段长林渭北旱塬节水型种植业结构优化研究——以长武县为例[期刊论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9(4)
4.申昌跃.罗其友节水农作制度形成机制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 2009(11)
5.向龙斌.唐晓芳我国保水剂市场研究[期刊论文]-时代经贸(学术版) 2008(2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rzyxb200802004.aspx
授权使用:中国农业大学(zgnydx),授权号:38ec8b55-beda-428b-a3bc-9ea800a9d922
下载时间:2011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