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人之初性本善全文翻译
[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人之初性本善全文翻译人之初性本善全文翻译篇(1):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书中的每个故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全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幼。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人之初,性本善 对教育的启示
人之初,性本善对教育的启示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孔子先生提出的著名观点。
众所周知,孔子提倡的教育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要求人以恕律立其志,把人的性本善运用得体和充分发挥出来,本着“仁”的教育思想。
从这句名言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有着深刻的深意,即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获得有利的发展,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之初,性本善》对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首先,家庭教育应注重人的本性,培养一种良好的心灵和通情达理的品质。
家长应该注重孩子的内心世界,侧重培养孩子的健康的人格,既要鼓励孩子的自主意识,又要用正确的态度教导孩子不良嗜好,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其次,学校教育也应该突出孔子“仁”的思想,把孔子“仁”的思想融入到教育中,让教育成为让学生从“仁”中学习、体会和探索的载体,使学生以“仁”为出发点,建立全面立体的道德素质,以期培养出更多拥有聪明才智,善解人意、为人师表的优秀人才。
最后,社会教育也要秉持孔子的“仁”思想的精神,要求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有礼貌、谦虚,要求人们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权利,做到仁至义尽。
当然,有时候人们会遭遇到挫折,在这时候,社会上的人们也要用仁的意识给予帮助和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社会。
总之,孔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对当今教育有着积极的启示,突出孔子“仁”的思想,培养学生们实现个人价值、成就社会价值的道德素养,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正确的态度制
衡人心,每个人都有可能实现最高的价值。
人之初《三字经》
人之初《三字经》人之初《三字经》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之初《三字经》,欢迎大家分享。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幼。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人之初,性本善作文(精选10篇)
⼈之初,性本善作⽂(精选10篇)⼈之初,性本善作⽂1⼀提到⼈之初,性本善。
⼤家都会想,这是什么意思呢?⼈之初性本善,意思就是⼈的起点应该先学会善良。
不管你是健康的⼈,还是残疾的⼈,你都应该有⼀颗善良的⼼。
我们每个⼈都是由天使和魔⿁组成的,你应该焕发出你的天使⼀⾯,不要发泄出你的那双魔⿁的⼀⾯。
只要你⽤善良的⼀⾯对待他⼈,我相信他⼈也会⽤善良的⼀⾯对你。
有⼈说:“⼀个⼈活着,但他已经死了。
⼀个⼈死了,但他仍然活着。
”因为⼀个活着,如果没有⼀颗善良的⼼,那么他活着也是⽩活着。
⼀个⼈有⼀颗善良的⼼,即使他死了,但他也仍然活在我们的⼼中。
所以我们⼈⼈都要有⼀颗善良的⼼,要多做善事,这样活着才有意义。
不管你是活了90年还是100年,但你⼀点有意义的事情也没有做,那你充其量也就是给世界多填了⼀个⼈。
我们做⼈要从起点开始,要从零开始,不管你犯没犯过最,你都可以有⼀颗善良的⼼,你可以帮助别⼈,别⼈也可以帮助你。
只要你不放弃⽣命,⽣命就不会放弃你。
我们⼀定要善良,⼀定要!⼈之初,性本善作⽂2古⼈云:“⼈之初,性本善。
”但我今天想要⼤胆地在后⾯加上⼀个问号。
⼈⼀出⽣的时候,真的就是善良的吗?你有没有想过你⼩时候究竟真的只有天真吗?童年的天真,是⼀半的⽆知,⼀半的⼈性。
事实上,现在社会上所谓的好⼈,谁不是在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法律的神圣约束下成长的呢?⼩孩⼦每每犯事,我们有意见时,⼤⼈永远只有那⼀句话:“他还⼩,什么都不懂,你们要多想⼀想,你们⼩时候不也是这样的吗?”虽然乍⼀想确实很有道理,但仔细观察后会发现许多家长并不会对⼩孩的⾏为做出明确的指导。
这种⾏为在我看来⽆异于纵容。
因为孩⼦刚出⽣时本⾝就什么都不懂,遇到困难会第⼀时间保全⾃⼰的利益,家长如果不纠正过来,很可能导致这种原始的⼈性更加放肆。
这是⼩孩⼦最真实的⼀⾯,他们要强,要争第⼀,不为什么,就是为了虚荣。
所以说⼈⼀出⽣时并不全是善良的,更多的是⼈性原始的⼀⾯。
但这种邪恶的⼀⾯如果懂得指导,就很容易能够化恶为善。
人之初,性本善 对教育的启示
人之初,性本善对教育的启示人之初,性本善对教育的启示“人之初,性本善”是一句来源于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著名名言,是儒家关于人性博大精深的重要思想概念,也是当代教育的理念取向。
它强调人的基本本性是善的,提出人有赖于教育而改变,要把好的教育作为积极的前提,才能让人充分发挥并发展自己的潜能,而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改造。
古人把教育看在社会稳定,学习是实践性的,将日常劳动的活动与哲学的思想框架结合在一起,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能,把它作为一种智慧在社会中流传下去,这样就能够培养出有思辨能力,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至此,儒家学说及其“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概念正式步入社会精神文化的洪流中。
在现代社会,教育正在以重塑秩序,创建公平正义的形式开展,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人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完善自我,实现梦想,有效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发明者,而不是复制者,比如实验教育、情境教学、智慧教育、多元智能等等,都是主张“人之初,性本善”思想的表现形态,以鼓励学生挖掘自身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形成自己美好的人生。
从另一角度看,“人之初,性本善”也告诉我们,焦虑扰乱和恐惧的对立是把学习中的潜在机遇削弱的,关键在于如何制定、实施积极的教育活动,让人们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并保护其他人的权利;同时,把学习内容紧密结合实践,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以实践本身作为教育活动的载体,避免形式主义教育,从而促进教育的重要性。
让学生通过实践开发人类潜在的智慧,让我们能够把教育理念“人之初,性本善”这一精神理念落实到实践中。
综上所述,“人之初,性本善”的教育思想,正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的重要理念,它要求教育要结合实践,以积极教育来磨练人的本质,让学生们把握自己的潜在能力,在有利的社会环境中发挥最大的潜力,让教育成为生活的一种仪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身内心的价值。
一方面,教育应该是以发展孩子个性为主线,以激发孩子本质内涵为方式,找出他们擅长的领域,让他们把握自己的未来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的本质在于给人们提供智慧,而不是给他们填充知识,让他们把思想发挥自如,学会表达自我,启发他们的创造智慧,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个社会环境中有一个新的发展机会,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人之初 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引言:人的一生中有许多开心、困难和失败的时刻,然而,有一件事情是众所周知的,即每个人在出生时都是纯真善良的,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本文将探讨这个古老的观点,并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加以解释。
第一部分:人性的基础根据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观点,人之初,性本善意味着每个人在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充满正能量的。
这一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正直和真诚的。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中有一种内在的冲动,使得人们寻求和平、公正和仁爱。
第二部分:现代社会的挑战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难,这可能导致人们的善良本性受到挑战。
现代社会的竞争,物质诱惑和消费主义文化常常使人们偏离他们的本性。
此外,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困、不公平和暴力,也可能对人们的善良本性产生负面影响。
第三部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塑造人的本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人们能够培养和保持他们内在的善良。
在教育中,鼓励正直、诚实和同情心等美德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个体的责任感和共同体意识,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四部分:社会的影响社会环境也会对人的善良本性产生重要影响。
正直、公正和善良的行为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奖励。
相关的制度也应该保证公平和正义,以鼓励人们坚持善良的道德选择。
此外,社会还应该提供机会和资源,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释放他们内在的善良。
第五部分:个人责任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持并发挥他们的善良本性。
个人的自律和自我反思是培养和保持善良的关键。
人们必须努力抵制贪婪、自私和无良行为的诱惑,而是追求正直、道德和善良的生活。
个人也有责任去传递这种善良,通过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帮助他人和传播爱和关怀的理念。
结论:尽管人们在现代社会中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但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仍然有其重要性。
通过正确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改善,每个人都有机会保持和发挥他们的善良本性。
最终,只有通过个人努力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善良的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现代社会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许多质疑和挑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句话呢?
首先,人之初性本善指的是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会出现改变。
这一观点在古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因为当时人们普遍相信人性本善,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达到圣贤的境界。
但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持有不同的看法。
一些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通过对人类行为和思维的研究发现,人类天性中存在着很多本能和自私的特质。
这些特质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人们做出不道德和不合适的行为。
然而,人之初性本善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类的天性是可以被改变和塑造的。
即使一个人天生有一些自私和不良的特质,但是这些特质也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得到改变。
其次,它提醒我们要注重人性的善良面。
我们应该相信人性本善,同时也要鼓励和培养这种善良的特质。
只有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教育才能让人们更加注重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总之,人之初性本善是一个古老而又具有现实意义的哲学观点。
虽然现代社会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它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
我们应该注重人性的善良面,同时也要认识到人类天性中存在着一些本能和自私的特质。
只有通过教育和环境的积极影响才能让人们更加注重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1、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三字经: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12、三字经:一而十,十而百。
儿童三字经背诵全文人之初
以下是儿童三字经全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
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
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叶。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顺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三字经全文及翻译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是: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
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全文原文及翻译: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人之初全文注释及翻译
《人之初》原文+翻译+注释
人之初
〔宋代〕王应麟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
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人小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注释
初:开始,开头。
性:性格,本性。
习:习惯,习性。
苟:如果;假使。
教:教育,指导。
迁:改变。
专:专心致志。
宜:合适,应该。
幼:年幼,小时候。
琢:雕琢。
器:器物,这里指成才。
义:古同“仪”。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全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全文逐条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三字经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三字经的全文解释?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三字经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更多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人之初》原文
《人之初》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古之智者,必虑其所以少成,有无以异,而教之必先其养也。
故旧之教者,谓“养则教之”,以养先教。
养者,先天之道也。
养乎其先,而教乎其后。
养者有
三,一曰慈,二曰敬,三曰威。
慈教不责,敬学不倦,威行不辱。
所以培养孩子的品德,使其善于研究,安于思考。
教育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其中有几个关键步骤:培养孩子的研究兴趣,激发其研究欲望;创造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使孩子们自由探索;给予孩子们充足的研究时间,让他们掌握知识;培养孩子们研究的自律,让他们有自信心,不怕挫折;帮助孩子们在研究中发现自我,把握自己的价值,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性。
古人言“教之不急,急之不教”,不可以急于求成。
孩子的教育不能因时间的紧迫而牺牲质量,而是要培养他们的自律性,引导其培养良好的研究惯,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从而实现更高的研究效果。
古人云“教育乃父母之义”,及早培养孩子的良好研究惯,让他们有自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健康成长,是父母最重要的责任。
教育孩子,父母要做到坚持不懈,以真心实意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人生中走得更远。
人之初性本善读后感
人之初性本善读后感人之初,性本善。
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离娄上》,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
这句话传达了一种信念,即人在出生时天生具有良善的本性。
这一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首先,我们来解读“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
人之初,指的是人类出生时的状态,即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
性本善,指的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正直的。
孟子认为,人类天生就具有善良的品质,这种善良的本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不需要经过外在的教育和影响而获得。
这一观点与孟子的人性观密切相关,他认为人性本善,是因为人类内在的良知和道德感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所获得的。
这一观点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并不意味着人类没有恶的一面,而是指人类在天生时具有善良的本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人的本性可能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因此,孟子提出了“教化”的观点,认为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的善良本性得以发挥和弘扬,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从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研究表明,婴儿在出生后就会表现出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这表明人类天生就具有善良的情感和本能。
此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发现,人们在面对他人的困境和需要时,往往会表现出乐于助人和奉献的行为,这也印证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然而,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也并非没有争议。
一些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人类的本性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受到外界环境和社会影响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可能会受到各种负面影响,导致其善良的本性受到侵蚀和扭曲。
因此,人性是否本善还是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无论人性是否本善,我们都应该重视教育和修养的重要性。
通过教育和修养,我们可以培养和发扬人的善良品质,使其得以充分发挥和展现。
同时,社会环境的改善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也能够促进人性的善良表现。
三字经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全文是什么
三字经-《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全文是什么?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字经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曰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人之初性本善读后感
人之初性本善读后感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一句古训,也是一种哲学观念。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人性的本质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而“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则是表达了一种对人性本质的乐观态度。
这句话最早出自《论语》,在《子张》这篇文章中,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
”这句话传达了一种对人性的信任和期望,认为人们天生就是善良的,而不是邪恶的。
这种观念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它让我们相信人性是值得信任的,也让我们对人性充满了希望。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人性并不总是善良的。
在面对种种诱惑和挑战时,人们往往会表现出自私、贪婪、暴力等不良的行为。
这种现象似乎与“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相悖,让人们对这句话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然而,如果我们从更深层次来理解这句话,或许会对它有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我们要明白,“人之初性本善”并不是说人性绝对善良,而是说人性在初生时是善良的。
这就意味着,人性本身是具有潜在的善良性格的,只是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才会出现了种种不良行为。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自私、贪婪,而有些人则会一直保持着善良的天性。
其次,我们要明白,“人之初性本善”并不是说人性就是绝对善良的,而是说人性本身是可以被教育和培养的。
这就意味着,尽管人性在初生时是善良的,但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来引导人们保持善良的天性。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在经过教育和培养后,会变得更加善良和宽容,而有些人则会变得更加自私和冷漠。
最后,我们要明白,“人之初性本善”并不是说人性就是绝对善良的,而是说人性本身是可以被改变的。
这就意味着,尽管人性在初生时是善良的,但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和条件来引导人们保持善良的天性。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在经历了一些特殊的环境和条件后,会变得更加善良和正直,而有些人则会变得更加自私和邪恶。
综上所述,虽然“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受到一些质疑,但如果我们从更深层次来理解它,或许会对它有更清晰的认识。
人之初性本善读后感
人之初性本善读后感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
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都是善良的、纯洁的。
然而,随着时间
的推移,社会的影响,个人的经历,人们的善良往往被磨灭,变得
越来越复杂,甚至背离初心。
然而,无论经历了什么,我们都应该
铭记自己的初心,保持善良的本性。
在我看来,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意味着人类天生就具有善良的
品质。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一张白纸,没有恶意、没有偏见,只有纯真和善良。
然而,随着成长,人们的思想受到了各种各
样的影响,社会的复杂性使得人们渐渐失去了最初的善良。
因此,
我们应该努力保持初心,坚守善良的本性。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也提醒我们,我们应该给予他人更多的理
解和关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困难。
我们不应该随意去评判他人,而是应该给予他人更多的理解和关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还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努力保持善良,不
被外界的负面影响所左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
样的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很容易让我们失去善良的本性。
然而,我们应该努力保持初心,不被外界的负面影响所左右,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
在读完《人之初性本善》这篇文章之后,我深刻地意识到了人之初的善良本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保持初心,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给予他人更多的理解和关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希望每个人都能铭记这句名言,努力保持善良的本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前,读《孟子卷》,知道《三字经》的首句“人之初,性本善”,是由孟子提出,并贯穿于其思想学说中;而“性相近,习相远”,则为孔子提出,并由孟子作了进一步阐述和完善。
孟子主张性善论。
他认为人性可以为善,人为不善,不是人自身材质的罪过,而是周围环境的影响。
“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人没有不可以为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
人之可使为不善,不是人的本性,而是象水被“搏”、“激”而向上一样,是“势”造成的。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滕文公上》)“尧舜,性者也。
”(《尽心下》)孟子认为,尧舜是人的本性扩充最完美的人。
他推崇尧舜,最终目的是让人们效法尧舜,“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其对性善说的进一步发挥。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孟子性善论的高度总结和概括。
由此,给大家讲2个故事,并从性善论的角度,对事件的主人公作一比较和剖析。
一个是子救父的故事,是一个在北京住院的朋友讲的真事,他们同病房有个山西大同的张大爷,快60岁了,严重心衰,医生给他做了心脏搭桥。
手术后,血管没有缝合好,造成大出血,命悬一线,幸亏医生抢救及时,给他做了第二次手术,缝合了出血点,才化险为夷。
两次手术,医院给他输了1000cc的血,费用1万多元。
老张家在农村,经济困难,为给他治病,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光了,其弟变卖了自己的汽修厂,还借了亲戚朋友的一些钱。
家里,债台高筑,妻子愁的病卧在床;家外,欠医院万余元的医疗费,护士天天催交。
走投无路下,护理他的16岁儿子,听说医院有规定:在市内献血,医院将按照3倍的比例进行补偿,如患者的直系亲属献出1cc的血,医院将按3cc的比例冲抵患者的用血,于是,他悄悄跑到市内的一个采血点,献出了600cc的血液,尔后把献血证交给医院,冲抵了父亲的用血及拖欠的医疗费用。
而他回到病房,却因献血过量晕倒在地。
另一个是子伤父的故事。
几年前,我在报纸上看的一起故意伤害案。
父亲是受害人,儿子是被告人,儿子因家务琐事把父亲打成轻伤。
经过法院庭审理清了纠纷的原委:老人已经70多岁,生有六个子女,把他们抚养成人后,又逐一给他们结婚成家。
纠纷就出在二儿子身上。
按照农村习俗,儿子结婚后,就要另起炉灶,分家单过,老人也不例外。
在给二儿子婚后分家时,因为少分给了他一点东西,引起二儿子和儿媳的不满,认为父亲分家不公,偏袒其他子女,于是从此不进父母的家门。
之后,老人患病住院,花掉的医疗费,要求儿子们分摊,遭到二儿子的拒绝。
老人拄着拐杖到其家中催要时,二儿子重提当年分家不公旧事,表示对其治病所花医疗费分文不负。
老人很生气,说把二儿生下养大不容易,还给他盖房娶妻,要求付给他这几十年的抚养费。
二儿辩解道,自己是老人从路上捡来的,不是亲生的,没有骨肉情。
老人异常气愤,举起拐杖把二儿家中新买的电视机、家具等物什砸烂。
之后的某一天,又趁二儿家中无人,爬到其新建的房顶上,把房瓦揭掉,扔在地上,摔的粉碎。
二儿回家后,看到满地碎瓦,非常生气,于是跑到父亲家中,把他打伤。
法庭上,老人作为受害人,坚决要求法办二儿子,叫他蹲监狱,还要付给这些年拖欠的医疗费和赡养费;二儿子作为被告人,委屈地认为,老人也有过错,自己已经被派出所拘留了15天,不应再负责任了。
看到二人争执不下,互不相让,法庭进行调节,讲了双方各自的过错和应负的法律责任,对其儿子进行了批评教育,经过耐心细致地说服和调解,最终,儿子承认了错误,表示今后一定善待老人,尽好赡养义务;老人也原谅了儿子的违法行为、
次日,二儿子把拖欠的医疗费和赡养费送到父亲手中,并与媳妇一起跪下,给父亲赔礼道歉。
第一个故事中,未成年的儿子在不知道献血过量会造成生命威胁的情况下,义无反顾,为父亲献血晕倒在地,这是孟子性本善的真实体现。
他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通透散发着纯正、善良、无暇的人性之光。
第二个故事中,因为少分了一点家产,儿子与父亲情同陌路,兵戈相见,这是孟子“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的另一种表现。
据此观点分析,其子的劣行,不是他自身材质的罪过,而是各种外因造成的。
欲使其本性得以回归,不妨齐之以礼,道之以情,通过感化教育,唤回其迷失的良知和缺位的本性。
人的本性像太阳一样光亮,像镜子一样明净,而来自肉体的****,犹如遮掩太阳的云雾,遮盖镜子的灰尘。
无论云雾灰尘怎样蒙蔽,只是浮于表面,太阳的光亮和镜子的明净却依然如故。
如此相似,人的本性由于欲情的遮掩可能变得灰暗,然而本性中的光亮和善良,却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对于原始本性中****的教化驯化,对于本然之性的绝对善良加以扩充,即为人性教育。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本性中的浩然正气,清除本性中的不义之气。
有一则禅语,师父是这样教育弟子的:
一群弟子要出去朝拜。
师父拿出一个苦瓜,对弟子们说:“随身带着这个苦瓜,记得把它浸泡过每一条你们经过的圣河,并且把它带进你们所朝拜的圣殿,放在圣桌上供养,并朝拜它。
”
弟子朝圣走过许多圣河圣殿,并依照师父的教言去做。
回来以后,他们把苦瓜交给师父,师父叫他们把苦瓜煮熟,当做晚餐。
进餐的时候,师父吃了一口,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奇怪呀,泡过这么多圣水,进过这么多圣殿,这苦瓜竟然没有变甜。
”
众弟子听了,当下就有好几位开悟了。
苦瓜的味道是苦的,无论它经过多少圣水浸泡,进过多少圣殿受到加持和膜拜,其性不变,我们的心也是如此,无论是圣是凡,无论在何种境地,清灵之性,明空本质,宛然无异。
人情冷暖,世事纷扰。
在这样的世界里,最能打动人心的究竟是什么?是真情和善良,这是现代的人们最为缺少、又是最为渴求和需要的东西。
只要我们每个人轻启一扇尘封的心扉,善良的本性就会回光返照,纯正的真情就会永驻心田。
我们深信,上善若水,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