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两篇》教案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第15课《散文两篇》教案
(一)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阅读哲理散文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通过小组讨论和自学展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感受罗素崇高而博大的胸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再读课文,思考人生:
1、联系实际,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明确: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2、你对生命有哪些思考?请用比喻的修辞,写几句话和同桌交流。
4.拓展延伸(思考我们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三)小组自主学习,分享学习成果
学生小组自学成果的展示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第一小组)
(1)词语的掌握
(2)对内容的把握(罗素活着是为了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
(3)文章的结构
(4)课文的朗读
2.赏析句子(第二小组)
(1)学生展示难以理解的句子
(2)其他组的同学提出问题
让我们共同在这铺满鲜花和荆棘的青春中前行,在乌云和太阳并存的天空下展翅翱翔,让我们的生命灿烂如花!
六、作业布置: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2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之于宇宙,是何其短暂的一瞬;人生之于岁月,是一个何其匆匆的过客。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今天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罗素是为了什么而活着的。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老师想跟大家先回顾一下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散文会是什年么类型的散文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大赛获奖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大赛获奖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我的叔叔于勒》两篇散文。
本节课将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两篇散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作品,对于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和解读散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散文的特点,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能够分析和解读散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散文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难点:分析和解读散文,理解散文中的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散文。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散文二篇》2.参考资料:相关散文作品、散文阅读方法指导资料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两篇散文的标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分别呈现两篇散文,让学生自主阅读,感受散文的语言特点和情感氛围。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散文的主题和结构,探讨散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散文阅读方法。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选择一篇喜欢的散文进行阅读和分析,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散文阅读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5 散文二篇 主课件配套教案
优质资料....15 .. 散文二篇.... 主课件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生命的意义。
....................2...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史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教学重点:..... 1...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2. ..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难点:.....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史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永久的生命.....》. 一、导入新课......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板书.. 永久的生命.....二、..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教案
15 散文二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生命的意义。
2.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1.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史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教学重点:1.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2. 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难点: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史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永久的生命》一、导入新课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板书永久的生命二、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史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三、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jiùróng màn diāo dí臼齿茸毛蔓延凋谢洗涤2、积累词语臼齿:一般上下颌各六个,其形如臼。
茸毛: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
蔓延:向四周扩展延伸。
凋谢: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
洗涤:冲荡;清洗。
又作除去罪过、积习、耻辱等。
四、作者简介严文井,原名严文锦。
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
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
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等。
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层次第一层:(第一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层:(第二至四自然段)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15、散文二篇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作者,把握课文主要观点,领悟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初步把握哲理性散文特点。
3.探寻作者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一、导入新课生命,总是令人深思。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阅读文章,把握文章观点1.世界上会存在永久的生命吗?阅读文章之前,请说说你对题目《永久的生命》的理解。
明确:(1)没有永久的生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寿命,从生物学的角度以及自然规律来看,不会存在永久的生命。
(2)有永久的生命;个体的生命也许总是有生有灭,但是生命总体却永远生机勃勃。
【教学提示】是否存在永久的生命?这本是个有趣而深刻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
或许,思维敏捷的同学已经有了超越表象的答案,这无疑更有利于文本教学。
2.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明确:本文主要表达了“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
探究:请你在文中找寻支撑“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的段落或语句,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1)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理解:结合后文小草生长的事例可知,生命是“流动”着的,这个流动即小草随着寒暑易节的变化有生灭的现象,但它总能长出草,新生的草芽总能破土而出,说明生命的现象一直存在。
(2)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理解:结合后文形象的比喻可知,生命是以个体的方式存在的,一根草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一只虫子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一个人也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他们作为个体都会出生与死去。
但是,老的个体生命逝去,总有新的生命诞生,因此从整个宏观的生命历程来看,生命是向前奔流不息的,是永久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15《散文二篇》
15散文二篇【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其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3.体会作者通过朴素真挚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的写法;赏析欲扬先抑的手法。
4.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的看法,理解文章表达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1.品味其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2.体会作者通过朴素真挚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的写法;赏析欲扬先抑的手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臼.齿()洗涤.()牛犊.()茸.毛()飓.风()濒.临()震颤.()俯瞰.()点缀.()边缘.()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________:永不磨灭。
(2)________: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3)________:紧接,靠近。
(4)________:俯视。
3.文学常识填空。
(1)严文井,原名________。
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
(2)罗素是________(国籍)哲学家、数学家、________,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答案]1.jiùdídúrónɡjùbīn chàn kàn zhuìyuán2.(1)不朽(2)蔓延(3)濒临(4)俯瞰3.(1)严文锦严文井散文选(2)英国作家二、学习新课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两篇散文,来探究下生命的意义。
2.自主学习。
(1)小组讨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永久的生命》本文开篇感叹个人生命的短暂,然后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从悲观中发掘希望,在柔弱中寻觅刚强。
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15《散文二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15《散文二篇》15散文二篇【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其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3.体会作者通过朴素真挚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的写法;赏析欲扬先抑的手法。
4.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的看法,理解文章表达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1.品味其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2.体会作者通过朴素真挚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的写法;赏析欲扬先抑的手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臼.齿()洗涤.()牛犊.()茸.毛()飓.风()濒.临()震颤.()俯瞰.()点缀.()边缘.()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________:永不磨灭。
(2)________: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3)________:紧接,靠近。
(4)________:俯视。
3.文学常识填空。
(1)严文井,原名________。
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
(2)罗素是________(国籍)哲学家、数学家、________,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答案]1.jiùdídúrónɡjùbīn chàn kàn zhuìyuán2.(1)不朽(2)蔓延(3)濒临(4)俯瞰3.(1)严文锦严文井散文选(2)英国作家二、学习新课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两篇散文,来探究下生命的意义。
2.自主学习。
(活动一)(1)小组讨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永久的生命》本文开篇感叹个人生命的短暂,然后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从悲观中发掘希望,在柔弱中寻觅刚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5课《散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本文是一篇译作,语言简明,内容晓畅,属自读课文。
因此,教学此文重在培养学生从课文中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定位于现代文的阅读教学。
教学过程中紧扣全文的中心句“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从“爱”、“知识”、“同情”三个梯度来了解罗素,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对生命的层层深入的思考。
并在思考的过程中让学生联系已学的知识和生活实践展开更广阔的的生命意义的探索。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整合信息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品味富有哲理的语句,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多种方式去阅读,在读中感悟作品内涵。
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观进行探究,提高学生思考和写作能力。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生之于宇宙,是何其短暂的一瞬;人生之于岁月,是一个何其匆匆的过客。
我们降临在这个世界上,又能做些什么呢?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我们又将做些什么呢?“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拷问过无数智者心灵的命题。
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二)作者简介:学生交流你所了解的罗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爱因斯坦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指导: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出示问题组1、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2、文章的结构顺序是怎样的?3、这几种追求按照一种什么样的顺序来写?方法:划出关键句,圈点勾画,批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散文二篇
15散文二篇1.简单认识作者,熟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知识与技术者见解。
2.掌握真谛散文的特点,获得有益的人生启迪。
过程与方法朗读、标明、共鸣、争鸣多种方式相结合,辩证地理解作品内涵及作者感情。
感情、态度考虑人生,可以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与价值观第 1 课时《永久的生命》1.整体感知,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重点 )2.精读品味,欣赏富饶真谛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
(难点 )3.思虑延长,考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成立乐观、豪放的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有人说,生命伟大而奇异,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久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终究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二、授课新课目标导学一:掌握课文,整体感知提问 1:通读课文,思虑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三个层次,条理清楚,章法井然。
提问 2: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所有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力所不及的事情。
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
这些感悟看似矛盾,本质上是不矛盾的。
就个体而言,生命是纤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断的,永久存在的。
提问 3: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明确:生命自己的奇异;生命可以不断地创立新的生命。
提问 4: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特别可怜!”此后又说“这就是奇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当为此感觉悲观”一转,描述生命的奇异,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量,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本质,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汹涌的力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散文二篇》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散文二篇》【教学目的】1.熟读课文,全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绪。
2.品味其中含义丰厚的语句。
3.体会作者经过朴素真诚的言语表达共同细腻的情感体验的写法;赏析欲扬先抑的手法。
4.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了解文章表达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品味其中含义丰厚的语句。
2.体会作者经过朴素真诚的言语表达共同细腻的情感体验的写法;赏析欲扬先抑的手法。
【教学难点】1.赏析作者经过朴素真诚的言语表达共同细腻的情感体验的写法。
2.赏析欲扬先抑的手法。
【授课类型】略读课【教学方法】协作探求【教学手腕】多媒体、电子白板【课时布置】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人生之于宇宙,是何其持久的一瞬。
我们来临到这个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终究是为了什么呢?同窗们有没有思索过这个效果呢?如今就请同窗们仔细思索一下。
同窗们的回答很有见地,明天我们就来和严文井、罗素一同讨论这个效果。
(板书课题«散文二篇»)二、预习检测检测预习状况,小组相互听写生字词。
三、讲授新课1.熟读课文,全体掌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绪。
明白:«永世的生命»本文开篇慨叹团体生命的持久,然后进而讴歌〝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从失望中开掘希望,在懦弱中寻觅坚强。
文章提醒出集体的生命是低微懦弱的,但就整团体类来说,生命是永世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失望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报答生命。
本文的结构:第一局部(1):开篇慨叹团体生命的持久。
(抑)第二局部(2~5):讴歌〝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从失望中开掘希望,在懦弱中寻觅坚强。
(扬)«我为什么而活着»本文从对爱情的盼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三个方面简述了作者为什么而活着。
全文既充溢理性的力气,又有激动人心的感染力和感染力,字里行间透显露作者作为思想家的广博情怀和高尚人格。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永久的生命严文井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脑门上的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或者就是你那整个的青春。
那些东西和那消逝了的岁月一样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已离开了你,就永不会再返回。
即令你是一个智者又怎么办呢!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生命不像一件衬衫;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你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你如果曾经为什么事忧虑过,顶多你只能尽力地去忘却它,你却不能取消它存在过的迹印。
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然而,一切还都是乐观的。
这是由于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这是一件平常的事,也是一个奇妙的魔术。
就像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地从土壤里钻出来,欣喜地迎着春天的风,似乎对那过去的残酷一无所知一样。
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跳着蹦着的小牛犊,它那金黄色的茸毛像是刚从太阳里取得的。
我不得不想到永久不朽的意义。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并不是一个暂时的东西。
它仿佛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也许只是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便又离开前去了,但它是永远存在的。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这该是如何值得赞叹的一件事!我的伙伴们,看起来我们应该更加勇敢了。
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我们的心就应该更加光明。
让我们以全部的信心喊出我们所找到的真理吧;没有一种永久的、不朽的东西能被那些暴君们杀害掉的!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永久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工作,以爱情来赞美它。
它是一朵永不会凋谢的花,它将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以芬芳。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我为什么而活着[英]罗素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表格版教案
布置作业
师友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师友谈收获。
学生评选出最佳师友
板书设计
补充修正
教学反思
师友讨论共品。
3、你是否购买过DIY手工艺制品?
木质、石质、骨质、琉璃、藏银……一颗颗、一粒粒、一片片,都浓缩了自然之美,展现着千种风情、万种诱惑,与中国结艺的朴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代表着欧洲贵族风格的饰品成了他们最大的主题。
4.WWW。google。com。cn。大学生政策2004年3月23日全班交流
师友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班上提出。
巩固拓展
六、迁移拓展
1.感受真实,说服力强。欲扬先抑,起伏有致
2.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用词准确,饱含深情。
教师示问题,适时引导
师友相互讨论谈感受。
全班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提高
七、课堂总结
1.师友归纳,总结知识。
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
八、布置作业:
请试着设计一下你的人生旅途,以“我少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中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老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为题,写一篇随笔。
“漂亮女生”号称全国连锁店,相信他们有统一的进货渠道。店内到处贴着“10元以下任选”,价格便宜到令人心动。但是转念一想,发夹2.8元,发圈4.8元,皮夹子9.8元,好像和平日讨价还价杀来的心理价位也差不多,只不过把一只20元的发夹还到5元实在辛苦,现在明码标价倒也省心省力。师友交流,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教其他师友
总结提高
四、课堂总结
1.师友归纳,总结知识:
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词
2.思考课后阅读提示。
教师点评,作重点强调。
教师总结提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5散文二篇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5散文二篇教案15散文二篇教案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生命的意义。
2.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3.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研究《永久的生命》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XXX的答案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臼齿(jiù)茸毛(róng)蔓延(màn)...凋谢(diāo)洗涤(dí)..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臼齿:齿名。
在口腔后方的两侧。
一般上下颌各六个,其形如臼。
茸毛:身体表面或某些内壁长的短而柔软的毛;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
蔓延:向四周扩展延伸。
凋谢: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
洗涤:冲荡;清洗。
又用除去罪过、积、耻辱等。
3.作者简介XXX,原名XXX。
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
1934年毕业于XXX,次年到XXX工作,并开始以“XXX”的名字发表作品。
历任《人民文学》主编、XXX社长等职。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等。
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教师朗诵课文,学生听读,留意读音,并勾勒出你不太理解的语句。
多媒体展示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选三位同砚树模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砚评点。
【交流点拨】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
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1.第一自然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交换点拨】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返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涓滴不克不及做主。
2.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交流点拨】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15 散文二篇1.简单了解作者,把握课文主要观点,领悟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初步把握哲理性散文特点。
3.探寻作者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一、导入新课生命,总是令人深思。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阅读文章,把握文章观点1.世界上会存在永久的生命吗?阅读文章之前,请说说你对题目《永久的生命》的理解。
明确:(1)没有永久的生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寿命,从生物学的角度以及自然规律来看,不会存在永久的生命。
(2)有永久的生命;个体的生命也许总是有生有灭,但是生命总体却永远生机勃勃。
【教学提示】是否存在永久的生命?这本是个有趣而深刻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
或许,思维敏捷的同学已经有了超越表象的答案,这无疑更有利于文本教学。
2.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明确:本文主要表达了“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
探究:请你在文中找寻支撑“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的段落或语句,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1)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理解:结合后文小草生长的事例可知,生命是“流动”着的,这个流动即小草随着寒暑易节的变化有生灭的现象,但它总能长出草,新生的草芽总能破土而出,说明生命的现象一直存在。
(2)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理解:结合后文形象的比喻可知,生命是以个体的方式存在的,一根草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一只虫子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一个人也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他们作为个体都会出生与死去。
但是,老的个体生命逝去,总有新的生命诞生,因此从整个宏观的生命历程来看,生命是向前奔流不息的,是永久的。
(3)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散文二篇教案+评价方案设计+反思
《散文二篇》课堂教学设计《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测评内容】1.参考课下注解,了解作者。
2.参考“读读写写”,积累词语。
3.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评价方式】1.通过分析学生课前习习案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以便课堂重点讲授难字难词的读音和意义。
2.学生通过课前习习案掌握重点字词,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作者思想情感,了解作者观点,明确难以理解的语句。
【练习内容】1.理清思路,体会情感。
永久的生命各段中心句划分层次作者情感1.2.3.4.5.2.了解背景,理解主旨。
3.研讨课文,揣摩写法:课文高唱生命的凯歌,可是第一段却讲到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与标题相去甚远,是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4.品味语言,重组成文:本文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
请从赞美生命的角度,自由命题,从课文中选取三四个佳句形成一篇小文章。
然后朗诵给同学们听。
【评价方式】1.通过理清作者思路,划分文章层次,体会作者情感,检验学生是否领会文章的内涵。
2.通过对背景的补充了解,理解主旨,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作者的中心观点。
3.通过对文章写法的揣摩,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是否掌握欲扬先抑的作用。
4.通过重组成文,检验学生是否能够品析文章富含哲理的语言。
【测评内容】完成课后练习册作业内容:新课表同步练习《知识与能力训练》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3、64页。
【评价方式】利用作业评价,掌握知识应用。
【 创设情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这是我们七年级课文《紫藤萝瀑布》的一句话,作家由花及人向我们谈了她对生命的认识,今天我们来听听严文井的答案。
【设计意图】由旧文引入新文,从旧知导向新知。
学生熟悉的写人记事、写景抒情类散文也会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如《紫藤萝瀑布》中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 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 1.了解作者。
2.积累字词。
【设计意图】1.了解作者所处的年代,有助于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上15《散文二篇》教案
15《散文二篇》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文章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4.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教学难点1.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2.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永久的生命》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一条小溪从雪山发源,流入大海。
导言:上面两组画面,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进程,感受生命的蓬勃。
生命,是大自然伟大的作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精辟的语言来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来感知作者是如何理解生命的。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2.写作背景《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三、文体知识1.文体:议论性散文2.文体特点: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更改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的属性,二是散文属性。
四、字词学习1.给加点字词注音臼.齿jiù茸.毛róng蔓.延màn 凋.谢diāo洗涤.dí2.解释下列词语⑴臼齿:哺乳类或似哺乳类动物位于颔末端,较大的、以研磨为用途的牙齿。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 (2017部编版)第15课《散文两篇》教案
《散文两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永久的生命》,是近现代著名严文井作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
《永久的生命》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善于把深刻的哲理讲的简单,《我为什么而活着》就是最好的代表作。
文中,作者将支配自己一生的三种信念——对爱情额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让人充分体会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高远的精神追求。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阅读哲理散文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1.揣摩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通过小组讨论和自学展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感受罗素崇高而博大的胸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理性色彩。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课时计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冰心说,生命像一棵小树,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伸展,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土而出。
那么,在作家严文井笔下,生命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求答案吧!(板书课题)2、作者简介:闫文井,原名严文锦,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
1937年出版散文《山寺暮》。
1938年5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3、背景介绍:《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
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学设计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学设计二一. 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两篇散文。
第一篇《背影》讲述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父爱的伟大。
第二篇《春》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两篇散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适合学生朗读和感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散文的欣赏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散文中的深层情感和哲理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散文的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散文中的生字词,把握文章的大意,理解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父亲和生活的深深热爱,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散文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散文的内涵,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散文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情感。
3.启发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准备课文朗读的录音,方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相关文章:准备一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用于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对新课文产生期待。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朗读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锻炼自己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散文两篇教案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自我研读生成新知
生字难字
臼齿(jiù) 茸毛(rï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俯瞰(kàn) 遏制(â)
多音辨析
口号(hào) 颤栗(zhàn)
号颤
呼号(háo) 颤抖(chàn)
形似辨析
点缀(zhuì) 濒临(bīn)
啜泣(chuî) 频率(pín)
作者介绍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述层次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层(第二至四自然段)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层(第五自然段)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再读课文,理解情感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会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
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作者对生命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自己探索,自由发言。
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②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
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③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④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⑤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做有意义的事。
当堂评价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写意(xiě) 倘若(tǎn)
B.飓风(jiù) 遏制(â)
C.松懈(xiâ) 俯瞰(kàn)
D.频临(pīn) 震颤(chà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学校定期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广大师生受益匪浅。
B.谈论西青旅游及其影响力,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乐观。
C.同学们都在争分夺秒地复习,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于游戏,他的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D.如果学生对影视明星顶礼膜拜,就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随着京剧表演及脸谱制作等活动引入课堂,让更多学生受到了收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B.中国体育健儿正在积极备战2020奥运会,他们将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争创佳绩。
C.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平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D.“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受到中小学生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4.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C )
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
当你烦躁不安时,不妨静下心
来,;当你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心来,;当你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心来,。
①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②想想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③想想自己的初衷是什么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②①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鉴赏精巧的构思,隽永的语言。
3.感受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在不懈的拼搏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作者介绍:伯特兰·罗素(1872—1970)系英国现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
由于政治原因,曾两次被监禁。
他是一个极富鼓动天才的辩论家,一个文理兼通的勤勉的科普工作者,曾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他为他所信仰的自由事业而孜孜以求,义无反顾。
因他“为思想的自由和人道主义的理想而写作”,于195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我为何而生》一文是他为晚年自传作的前言,以其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
罗素的一生,是在知识海洋愉快遨游、不息求索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是丰富充实、精彩纷呈的一生。
思考:作者为什么而活着?
渴望爱情:带来狂喜、摆脱孤寂、体会美好人生境界
致伊迪丝
经历漫长的岁月
我寻求安宁
我找到狂喜,
我找到烦恼,
我找到疯狂,
我找到孤独,
我找到孤寂的痛苦,
它啮噬着我的心,
但安宁我从未得到!
到了垂暮之年,
行将就木,
我认识了你!
认识了你,
我找到了狂欢和安宁,
我得到了平静的休憩。
多年孤独的岁月之后
我懂得了什么是爱、
什么是生命
现在,如果我长眠不醒,
我会心满意足地离去。
追求知识: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罗素一生著书71种,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罗素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
同情苦难: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罗素一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反对侵略战争。
二战期间,还因反战坐了六个月牢。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被判两个月监禁。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想一想:作者一生的追求中哪一种是令他最执着最痛苦的?
对整个人类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
讨论:我们又是为什么而活着?
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活着我们才能享受早晨一睁眼的阳光,出门时闻到的春天……还有爱。
年轻的时候为了将来活着,老了为了回忆而活着。
我为了希望而活。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当他临终的时候,就可以骄傲的说,我已将全部的精力和生命都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只为家庭活着,这是自私;只为一个人活着,这是卑鄙;只为自己活着,这是耻辱。
——奥斯特洛夫斯基
愿你们每天都愉快地过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点,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
——居里夫人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冰心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的本身--这种理论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