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水资源质量评价

合集下载

水资源质量评价

水资源质量评价

天然水化学特征
• 选站
凡具有长系列观测资料的地表天然水化学监测 站和基本地下水化学监测井,可作为选用站,缺测 和不足的资料应予以补测。
• 天然水化学类型的分类方法
阿廖金分类法(地表水) 舒卡列夫分类法(地下水)
• 天然水化学特征值计算
硬度及矿化度
• 天然水化学图
总硬度分布图、矿化度分布图和地表水化学类型 图
天然水化学特征
3 水资源污染状况
水资源污染状况评价内容
• • • • • • •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地表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 地表水污染负荷总量控制分析 地下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 水资源质量变化趋势分析及预测 水资源污染危害及经济损失分析 不同质量的可供水量估算及适用性分析。
污染源调查和评价
污染源调查和评价内容
单位体积浑水中所含泥沙的数量称含沙量,单 位为kg/m3。含沙量最大的河——黄河。
泥沙质沙 Sw 浑水的体积
河流泥沙
• 输沙量sediment runoff
一定时段内通过河道某断面的泥沙数量称为该 时段的输沙量,单位为kg或t。
W S w W u T
式中:W——断面输沙量,kg; Sw——断面含沙量,kg/m3; W——断面面积,㎡; U——断面平均流速,m/s; T——时段长,s。
2 天然水化学特征
天然水化学特征分析内容应包括天然水化学 类型及地区分布,天然水化学成分的年内、年际 变化,河流离子径流量(包括入海、出境、入境离 子径流量),河流离子径流模数及地区分布。 天然水化学特征分析参数一般选用pH值、矿 化度、总硬度、钾、钠、钙、镁、硫酸盐、硝酸 盐、碳酸盐、氯化物等,有条件地区可根据本地 区的水质及水文地质特征增加必要的参数。

水资源质量评价综述

水资源质量评价综述

水资源质量评价综述
万咸涛
【期刊名称】《水资源研究》
【年(卷),期】2005(026)004
【摘要】水资源质量评价是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简称,是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中一种
单要素评价,是根据水的用途:按一定评价参数、质量标准、评价方法对水域的水质或综合体质量进行定性、定量评定。

选用参数分为单项参数或多项参数,归列为3大类型:①指数法;②分级评价法;③纯数学的方法。

在综述了水资源质量评价标准后,对长江流域水资源质量进行了现状评价,结果表明长江水污染下游比中游重,中游比上游重,支流比干流重,中下游河网地区、城镇及郊区污染更重;湖泊比江河污染重,干流污染在岸边,水污染发展趋势变快。

长江污染仍以有机污染为主,有机污染负荷在增加,污染物以耗氧和氧平衡指标为主,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5d生化需氧量、挥发酚、总磷、石油类、铅等,离子总量在增加,
全江有离子“浓化”趋势。

【总页数】6页(P32-37)
【作者】万咸涛
【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湖北武汉43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3
【相关文献】
1.把握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的科学路径r——"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开题研讨会综述 [J], 高静毅
2.松花江区水资源质量评价综述 [J], 陈志云
3.安徽省会经济圈水资源质量评价及水资源保护措施初探 [J], 夏守先;李国
4.松花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综述 [J], 陈志云;郑强
5.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方法综述 [J], 宋印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资源数量评价与质量评价

水资源数量评价与质量评价

器测法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E器为器测蒸发量,mm;P为降水量,mm;ΔW 为器内水位差,mm。
由于蒸发器受地方环境影响和气候影响,观测的蒸发量 与实际水面蒸发量并不一致,需要经过修正才能代表天然 水体的蒸发量,其修正公式如下:
式中:E水为水面蒸发量,mm;K为折算系数。
②水量平衡法——一般只用于较长时段计算 对于任何水体,在任意时段内都有水量平衡方程式,如下 :
式中:E’为水汽垂直通量(即水面蒸发率),g/(cm2·s) ;ρ为湿空气密度,g/cm3;q为比湿,g/g;z为水面垂直向 上的距离,cm;Kw为水汽紊动扩散系数,cm2/s。
根据气象动力学原理对该式进行推导,可得出水汽通量 法的基本公式。
式中:v为风的剪切速度,cm/s;Km为紊动粘滞系数, cm2/s;P为环境大气压,百帕;e1、e2分别为高程z1、z2处 的水汽压,百帕;u1、u2分别为高程z1、z2处的风速,cm/s ;其他符号意义同前。
⑧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量的影响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 查清水文站以上控制区内水土保持、水资源开发利用及
农作物耕作方式等各项人类活动状况; ➢ 综合分析人类活动对当地河川径流量及其时程分配的影
响程度,对当地实测河川径流量及其时程分配作出修正 。
⑵河川径流量计算
河川径流量的计算方法有:代表站法、等值线法、年 降水—径流函数关系法等。
式中:E为蒸发量;I为入流量;P为降水量;O为出流量 ;F为渗漏量;△W为蓄水变化量。
③水气输送法 假设一个稳定的、均匀的、并且是紊动的气流越过无限的 自由水面,可以认为(至少在靠近水面处)流态仅沿垂直 方向变化,则水汽输送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水汽 量)和水汽含量在输送方向上的梯度有关。

水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

水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

水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水资源评价是对某一地区的水资源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估的过程。

它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综合分析了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等多个指标,从而达到对水资源状况的全面了解。

水资源评价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水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水资源的量化评价是水资源评价的基础。

通过对水资源的流量、水位、蓄水量等指标的测量和分析,可以准确地了解水资源的数量情况。

同时,还需要考虑水资源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等因素,以便更好地把握水资源的供需情况。

其次,水资源的质量评价是水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水资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对水资源的质量进行评价非常重要。

通过对水样的采集和分析,可以评估水中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如 pH 值、溶解氧、悬浮物、氨氮、病原微生物等,从而判断水资源的健康状况。

再次,水资源的分布评价考察了水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分布存在差异,有些地区水资源丰富,而有些地区水资源匮乏。

水资源的分布评价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水资源的分布规律,从而更好地规划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此外,水资源的利用评价是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估。

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效率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的利用评价可以评估不同行业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提出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建议,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水资源评价是对水资源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包括水资源的量化评价、质量评价、分布评价和利用评价。

水资源评价的结果可以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指导,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科学的水资源评价,才能更好地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论证服务方案、

水资源论证服务方案、

服务方案1 总则1.1根据《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15号),为规范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以下简称水资源论证)工作,指导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制。

1.2水资源论证应遵循以下原则:1.2.1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

1.2.2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规定。

1.2.3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1.2.4符合流域或区域的综合规划及相关专业规划。

1.2.5遵守经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或协议。

2 水资源论证内容1.1水资源论证以下主要内容:1.1.1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分析。

1.1.2 建设项目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1.1.3 建设项取水水源论证。

1.1.4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

3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3.1分析范围与水资源状况3.1.1 以建设项目取用水有直接影响关系的区域为基准,统筹考虑流域与行政区域确定分析范围,并以行政区为宜。

对于影响全流域的建设项目,分析范围应扩大到整个流域。

3.1.2 在水资源调查评价的现有成果基础上,结合调查和收集的资料,简述分析范围内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

3.1.3 在水功能区划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调查和收集的资料,概述分析范围内的水资源质量状况。

对于水污染严重的现状与近年来的变化情况。

3.1.4 对于确定的分析范围,应附分析范围图,并简要介绍分析范围内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气候特征、水系、水文系水文地质条件等。

3.2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3.2.1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调查和收集的资料,根据分析范围内的实际供水量、各行业的实际用水量和需水量资料,进行供需平衡和现状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3.2.2 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有关规划,结合供水工程的供水能力和水资源的状况,简要分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

3.2.3 在现状用水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状况以及不同时期的主要用水指标,并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有关部门制定的用水和节水指标等进行比较,评价区域用水水平。

水资源的质量监测与评价

水资源的质量监测与评价

水资源的质量监测与评价概述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水资源的质量监测和评价成为保障水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和方向。

水资源质量监测的意义保护人类健康水资源中存在着各种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物污染物、细菌等。

对水资源的质量进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水质问题,保护人类健康。

保护生态环境水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质的差异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的影响。

通过监测水质,可以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和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

保障农业和工业用水农业和工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巨大,而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和工业的生产效益。

通过水质监测,可以及时了解水资源的质量,保障农业和工业水的供应。

水资源质量监测的方法与技术采集样品水资源质量监测的第一步是采集水样。

采集样品时,应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并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选择合适的采样容器和采样方法。

检测分析采集到水样后,需要进行各种检测分析。

常见的水质检测项目包括pH值、溶解氧、浊度、总氮、总磷、重金属、有机物等。

仪器设备水资源质量监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主要包括光谱仪、色谱仪、质谱仪、电化学分析仪等。

这些仪器设备可以对水样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测量。

数据处理与评价通过对水质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出水质的评价结果。

常见的水质评价指标包括水质类别、污染等级和达标率等。

水资源质量评价方法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是基于对水质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判断水质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

通过定性评价,可以初步了解水质情况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定量评价定量评价是基于定量指标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

常见的定量评价方法包括水质指数法、污染指数法、贝叶斯网络模型等。

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方法是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综合分析各种水质指标的权重和相互关系,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水资源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挑战与展望挑战•水质监测技术的更新换代•监测与评价指标的完善和适应性提高•数据管理与处理的难题展望•加强国家和地方对水资源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支持和投入•推广并应用新型的监测技术和设备•建立完善的数据共享和管理机制结论水资源的质量监测与评价是保障水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水资源的评价与管理研究

水资源的评价与管理研究

水资源的评价与管理研究水是生命之源,是维持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运转的重要基础资源。

然而,在全球范围内,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必须对水资源进行评价和管理研究。

一、水资源评价水资源评价是指通过对水资源的质量、数量、分布、再生和利用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对水资源的现状和潜力进行综合评价,为科学管理水资源提供依据。

1.水资源质量评价水资源的质量评价是指评价水质是否满足特定的用途。

从水质角度来评价,主要包括水源、水质安全和水环境评价等。

水源评价主要是从原水的来源、污染情况、地下水位、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综合评价;水质安全评价主要是评价水质是否达到饮用或特定用途的要求;水环境评价主要是针对水资源的自然环境和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环境进行评价。

2.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数量评价是指对水资源的总量、水量分配和水循环的情况进行评价。

主要包括水资源的总量评价、水循环过程评价、从源头到末端的水量分配评价、最小流量评价等。

3.水资源分布评价水资源分布评价是指评价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和水利条件对水资源供给的影响。

从区域性和局部性的角度来看,水资源分布评价是水资源未来利用和开发的重要依据。

从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划分角度看,水资源分布评价是评价某一行政区域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依据。

4.水资源再生评价水资源再生是指针对部分废水、污水或其他污染物,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手段进行净化、回收和再利用的过程。

水资源再生评价主要是针对利用回收水、废水的最佳方案和方法、回收水用于水力发电、农业、工业、城市供水等后续用途的技术和安全问题等进行评价。

二、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手段,从优化区域水资源利用、保护水源地、实现水资源合理分配等方面,在保证人民用水安全和水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1.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保护应从源头开始,加强水源地保护,减少污染源,控制水资源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污染治理等方面入手。

水资源评价方法

水资源评价方法

水资源评价方法摘要:随着全球水资源紧张,如何以有效和可靠的方法对水资源进行评价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讨论了水资源评价方法,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评价。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评估水资源的状况,本文还介绍了数量评价方法和功能评价方法。

最后,本文总结了水资源评价方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并建议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水资源评价、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评价水资源评价方法1言随着全球水资源紧张,认识和利用水资源的潜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水资源评价方法正是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水资源的评估,我们可以发现它的缺点,从而制定有效的开发管理措施,并有效地应对水资源紧张和突发灾害。

水资源评估将获取水资源的有关信息,归纳为可以识别的内容,以便对其进行分析和识别。

2资源评价方法2.1物理性评价物理性评价是对水资源底质结构和水质参数的分析,它是水资源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性评价主要从水域深度、水体形状、水体容量、水体流量、水体浊度、颜色以及水体温度等方面进行分析,以确定水资源的整体状态。

2.2化学性评价化学性评价主要通过对水体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水质污染物作用等使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分析,以确定水资源的质量情况。

具体的化学性评价方法包括分析水体中的重金属元素、有机污染物、离子物质、氨氮和溶解氧等物质,确定水质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

2.3生物性评价生物性评价是指对水资源中生物资源进行评估,以确定水资源的生态状况。

通常,这种评估包括对水体的物种多样性和可持续性进行分析,特别是鱼类、植物生态系统等有关的指标。

2.4数量评价方法数量评价方法指根据统计学原理对水资源进行评估,并给出具有可比性的结果,主要是考察水量的可用性、可替代性和节约用水能力。

2.5功能评价方法功能评价方法是指研究水资源在各种功能领域中的作用。

它将水资源的影响力通过统计分析、数学模型等来衡量,以确定它的功能状况,如灌溉面积、水利防洪控制能力、水源涵养等。

3水资源评价方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水资源评价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它可以准确、客观地反映水环境的情况,并可以用于更好地进行水资源的分配和管理。

5.4 水足迹在农业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5.4 水足迹在农业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第五章水足迹与农业水管理5.4 水足迹在农业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同学们,大家好!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农业水足迹的量化方法以及基于水足迹理论的农业用水评价案例等相关内容。

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来学习水足迹在农业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本节内容主要由2部分构成,分别是(一)水足迹控制标准和(二)农业用水补偿制度。

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部分内容:(一)水足迹控制标准。

已有研究表明生产单位重量小麦的水足迹(蓝水、绿水足迹之和)的全球平均值为1620 L/kg,但约有全球约20%的小麦,其水足迹小于1000 L/kg。

对棉花的研究也显示,生产单位产量的籽棉,全球平均水足迹为3600 L/kg,但单产水平最高的前20%籽棉产量,其水足迹为1820 L/kg。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作物上。

对于农作物来说,根据同一种作物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农田生产单位产品水足迹的差异,可以建立一个具体的水足迹基准,以水足迹基准结合当地实际作物水足迹,判断当地农业生产用水效率的高低,为农户的高效用水提供参考和目标。

除了农作物,确定其他各用水活动水足迹基准的方法为:在商品生产过程中采用现有的最节水的先进技术和工艺,并将采用该技术和工艺时的产品水足迹作为该产品水足迹的基准值。

在农业灌溉方面,微灌技术是目前较先进的灌溉技术,其比地面灌和喷灌更加智能和节水,因此,可以选择采用微灌技术的产品水足迹作为该作物的水足迹基准。

上面阐述了生产过程较为简单的初级作物农产品基准水足迹的确定原则,那么包括多个用水过程产品的基准水足迹该如何确定呢?下面让我们以动物产品的消费为例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可以分析产品的供应链,确定产品的生产流程、各个环节投入的原材料、生产环节的用水情况,然后根据产品供应链信息,将消耗的所有原材料、能源的基准水足迹相加得到。

终端产品这一概念的价值在于生产商、零售商和消费者不会对他们生产、销售和消费产品供应链的早期的环节感兴趣,但他们仍然关心如果将生产链作为一个整体,即一件产品最终消耗或占用了多少水资源。

07 第四章 水资源评价3——水资源的质量评价

07  第四章 水资源评价3——水资源的质量评价
评价内容
河流泥沙分析、天然水化学特征
污染源调查评价
水质监测
评价结论
按照一定的数学 方法进行评价
确定评价标准
1.3水资源质量评价要求
评价单元划分
(一)地表水资源质 量现状评价要求
评价区内,应根据河道地理特征、污染源分布、
水质监测站网,划分成不同河段(湖、库区)作为
不可能利用水量:指由于缺少足够的工程调蓄能力 时的汛期弃水量。以及因水质不符合要求,导致水量无 法利用的水量。
不可以利用量:指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也包括 湖泊、沼泽内的生态需水量。
采用多年平均流量的百分比计算生态环境需水量, 或采用95%频率的月径流量作为生态需水量。
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5.1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的任务
溶解氧(DO):是溶解于水体中的分子态氧。水
中溶解氧的多少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
水质评价标准
3.1.1水质评价标准定义
01 水质好坏的评价,可从前面介绍的化学、 物理、生物学指标中筛选部分指标,并 根据水体实际监测结果来定性分析。
02 为适用于各种供水目的,需要对各种水 质成分制定一个统一标准或界限,这种 数量界限就是水质标准。
3.2.1地表水环 境质量标准
该标准基本项目适用于全国江 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 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 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 为五类。
3.2.2 地表水五类水域功能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 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 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 用水。

第三章 水资源的质量评价综述

第三章  水资源的质量评价综述

3.2
常见供水的水质评价
一、生活饮用水的水质评价
生活饮用水的水质直接影响着人体健 康和人民生命安全,因此水质要求比较严 格,我国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85),只有全部项目符合标准要求 时,才能作为生活饮用水。
对生活饮用水源进行评价时,要按照规定进 行取样,检测分析,分析项目应不少于生活 饮用水水质标准所列的项目;对分析结果和 采用的分析方法进行全面复查;并根据复查 后的结果按照生活《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85)中规定的指标逐项进行对比评 价。
续3.1 水资源的质量分类
二、水质评价方法的分类
水质评价是按照评价目标,选择相应 的水质参数(指标)、水质标准和计算方 法,对水质的利用价值及水的处理要求做 出的评定。一般可分以下几类:
(1)按评价对象可分为大气降水水质评价、地表 水水质评价、地下水水质评价: (2)按评价时段可分为三种,即回顾评价、现状 评价、影响评价 (3)按水的用途可划分为供水水质评价(包括生 活饮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等力面的水质 评价)、养殖业用水(渔业)水质评价、风景游览水 体的水质评价以及为水环境保护而进行的水环境质 量评价等。 (4)按评价的范围可划分为局部地段的水质评价 和区域性的水质评价
第三章 水资源的质量评价
水的质量简称水质,是指水体中所含物 理成分、化学成分、生物成分的总和。天然 的水质是指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各种自然因 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然人类活动对现代水 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水的质量决定着水的 用途和水的利用价值,因此需要进行广泛的 研究与评价。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水资源的质量分类 常规供水的水质评价 水环境质量评价
3、分解结晶复合性侵蚀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水体的质量状况,发现污染源,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

通过对水质、水量、水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水质监测是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水质进行监测,可以确定水体中是否存在污染物,并评估污染程度。

常用的水质监测指标包括水体的溶解氧、PH值、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重金属、有机物等有害物质的含量等。

水质监测可以通过采集水样进行室内实验室分析,也可以使用现场监测设备进行实时监测。

通过水质监测,我们可以了解水体是否适合供应饮用水,以及是否适合支持生态系统的健康运作。

除了水质监测,水量监测也是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关键内容之一。

通过对水量的监测,我们可以掌握水资源的分布和供需状况。

主要的水量监测指标包括水位、流量、水位变化等。

水量监测可以通过在河道、水库等地设置水位站、流量站进行实时监测,也可以利用遥感技术等进行间接监测。

水量监测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水资源的利用情况,优化水资源配置方案,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生态系统的监测也是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于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监测,可以了解生物多样性、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等。

常用的生态系统监测指标包括水生态系统的水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生物大量指标、水生态系统的功能等。

生态系统监测可以通过生物样品采集和室内实验室分析进行,也可以通过定点观测和遥感技术进行。

通过生态系统监测,我们可以掌握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威胁的因素,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保护和修复。

水资源数量评价与质量评价

水资源数量评价与质量评价
水资源评价工作要客观、科学、系统、实用,遵循的技 术原则有: 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 水量水质并重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协调 全面评价与重点区域评价相结合
⑵一般要求
①水资源评价工作应该调查、搜集、整理、分析利用已有 资料,在必要时再辅以观测和试验工作。
②水资源评价应分区进行。各单项评价工作在统一分区的 基础上,可根据该项评价的特点与具体要求,再划分计算 区或评价单元。
6.1.1水资源评价工作发展进程
水资源开发前景展望
水资源工程管理及水源保护 水资源供需情况的分析和展望
水资源工程规划设计的水文特 征值计算方法及参数分析
统计天然情况下河川径 流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6.1.2水资源评价的要求
⑴技术原则
按照行业标准,水资源评价应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 资源质量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三部分内容。
③全国及区域水资源评价应采用日历年,专项工作中的水 资源评价可根据需要采用水文年。
④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环境变化情况,每隔一定时 期对前次水资源评价成果进行全面补充修订或再评价。
6.2水资源数量评价
水资源数量评价主要包括地表水资源量计算、地下水资源 量计算以及水资源总量计算。
6.2.1降水
⑴降水资料的收集
水面蒸发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 ①器测法——利用蒸发器直接测量出水面蒸发量 蒸发器的类型可分为埋入式、地面式、漂浮式和大型蒸 发池等几类,其中E-601型蒸发器是我国最常用的蒸发器。
器测法计算公式如下:
E器PW
式中:E器为器测蒸发量,mm;P为降水量,mm;ΔW为 器内水位差,mm。
降水资料的收集主要是通过水文气象部门的水文站、雨 量站、气象站、雷达探测、气象卫星云图等观测获取。

水资源数量评价

水资源数量评价

地表水系统的划分通常以大河流域作为一级分区,
然后,再结合气候、水文地质条件和水资源开发 利用规划的需要,按流域的层次性进行次一级或
更次一级的分区。
必需注意水文资料的时序性和周期性
中国地质大学远程教学
10
5.3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的内容
2、地表水资源量评价的内容 1) 查清评价区地表水的形成、分布规律,计算降水、冰雪消融水、泉 水和地下水泄流对地表河流、湖泊的补给量,调查各水文要素在空间 和时间上的分布状况及均匀程度; 2) 计算评价区地表水资源量的多年平均值,丰水、平水、枯水年出现 的频率及相应的水量,初步确定适合不同用途的地表水资源量; 3) 初步提出开发利用的工程措施和备选方案; 4) 对开发利用后发生的变化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预测分析; 5) 提出防止水源污染保护环境的相关建议
第 5 章 水资源数量评价
中国地质大学远程教学
1
本章内容
5.1 概 述 5.2 水资源数量评价的基本原则
5.3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的内容
5.4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内容 5.5 补给资源量评价 5.6 储存量的计算方法 5.7 地下水水源地供水能力的定量分析方法
5.8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精度与分级
5.9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水位变动带介质的给水度h次降水所引起的水位抬升值p次降水量一水量均衡法3均衡项的水量计算方法2地表水渗漏补给量的计算分别为河渠上下游测流断面的平均流量mt计算时段换算成秒b河渠的水面宽度ml两断面的距离mt时段的水面蒸发深度m一水量均衡法3均衡项的水量计算方法2地表水渗漏补给量的计算河渠某一测地下水的水力梯度h水力梯度取值段含水层的平均厚度m一水量均衡法3径流量计算地下水的水力梯度m含水层厚度m断面长度m3均衡项的水量计算方法一水量均衡法4潜水蒸发量的确定经验公式修正系数水面蒸发强度气象站观测的蒸发量m潜水埋深m潜水蒸发极限深度m无量纲指数一般13一水量均衡法二地下水水文分析法该方法是仿照陆地水文学的测流分析的一种方法

根据水资源质量标准五级.docx

根据水资源质量标准五级.docx

根据水资源质量标准五级根据水资源质量标准五级引言: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每个人都需要安全、清洁的水来满足日常饮用、洗涤、农业和工业生产等诸多需求。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确保水资源的质量,各国不断制定和改进水资源质量标准。

本文将根据水资源质量标准五级,探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性。

第一级:优质水源优质水源是指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为干预下,水质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面都符合最高的标准。

这些水源通常位于集水区或保护区,水质受到有效保护,没有受到现代农业、工业和城市化活动的污染影响。

优质水源的存在对于保障人民的饮用水安全、生态平衡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级:中等水质中等水质是指水质虽然没有达到优质水源的标准,但仍然可以用于饮用和生活用水。

这类水源通常经过简单的净化处理,能够达到卫生标准。

然而,中等水质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

一些潜在的污染物可能存在于水中,需要定期监测和处理,以确保水质持续符合规定标准。

此外,限制和减少对中等水质的污染也是保护水资源的重要举措。

第三级:劣质水质劣质水质是指水质已经受到严重污染,不能直接用于饮用和生活用水。

这类水源通常受到农业、工业和城市化活动的污染,包括农药、化肥、重金属和有机物等有害物质的含量超标。

劣质水质不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为了改善劣质水质,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污染源、加强治理和恢复生态系统。

第四级:污染严重的水质污染严重的水质是指水质已经达到或接近无法恢复的程度。

这类水源常常遭受大规模化工厂的排放、工业废水和农村污水的直接排放。

对于污染严重的水质,除了治理污染源外,还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净化水质,以保护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

第五级:无法使用的水质这一级别的水质已经无法用于任何形式的人类活动。

这些水源可能受到极度有毒污染物(如放射性物质)的严重污染,或者处于长期污染的状态,无法恢复。

水资源质量评价

水资源质量评价
有苦味,含氧化亚铁的水具有“墨水味”,含氧化铁的具有铁锈味; *地下水中含有CO2时清凉可口,含有重碳酸钙、镁及碳酸的水则美味适口; *大量有机质的存在使地下水具有甜味。
②水各种味道的强弱,取决于其中各种成分的浓度、温度以及人的味觉神经的 敏感性、个人口味的不同。
③测定水的味道时,应将水加温到20~30℃,这时水的味道最明显。
*变温带—受太阳辐射影响的地表极薄的带。近地表的地下水温度受 气温的影响较大,具有周期性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温度具有昼夜变化的地下水,其埋藏深度一般在3-5m以内,即日常 温带以上;
→温度具有季节变化的地下水,其埋藏深度一般在地表以下50m以内, 即年常温带以上。
*常温带—处于年常温带以下,厚度极小,下限深度一般为15-30m; 地温一般比当地年平均气温高1-2℃。
3、天然水中含有溶解的气体、离子、原生质及悬浮固体等成分: (1)溶解的气体:主要有氧气和二氧化碳 ; (2)离子成分:主要为钾离子、钠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氯离子、硫 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等8大离子; (3)生物原生质:有硝酸根离子、亚硝酸根离子、磷酸二氢根离子、磷 酸氢根离子等; (4)微量元素:溴、碘、锰等 (5)胶体物质:主要为无机硅酸胶体和腐殖酸类有机胶体; (6)悬浮固体:包括无机和有机两类,以无机悬浮固体为主; (7)微生物:有细菌和大肠杆菌群。
类型
水温(℃)
过冷水 <0
冷 水 0-20
温 水 20-42
热 水 42-100
过热水 >100
>>水的温度测定利用温度计就地进行,测定泉水的温度, 应尽量靠近泉的出口,测井水温度时则应靠近井底。
(3)颜色 ①水的颜色主要由其成分和悬浮于其中的杂质所决定: *一般的水为无色; *含硫化氢气体的水,在氧化后由于有硫磺胶体产生,故常呈翠绿色; *硬度大的水为浅蓝色,含氧化亚铁的水呈浅蓝绿色,含氧化铁的水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4水资源质量评价
5.4.1水功能区水质目标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吉林省地表水功能区》(DB22/388-2004)、吉政函[2009]173号《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吉林市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的批复》,本工程区域水功能区水质控制目标详见表5-12。

表5-12丰满水电站区域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统计表
5.4.2取水水源水质状况
根据吉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监测结果,本工程取水区上游5个监测断面水体无色无味,感官和透明度较好,14项水质检测指标,除总氮超标和总磷部分超标外,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COD、氨氮、石油类、粪大肠菌群等其他指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Ⅱ类标准,满足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和项目取水水质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