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一轮复习实验试题汇编
2025年高考人教版物理一轮复习阶段复习训练—力与曲线运动(附答案解析)
2025年高考人教版物理一轮复习阶段复习训练—力与曲线运动(附答案解析)1.(2023·全国甲卷·14)一同学将铅球水平推出,不计空气阻力和转动的影响,铅球在平抛运动过程中()A .机械能一直增加B .加速度保持不变C .速度大小保持不变D .被推出后瞬间动能最大2.甲、乙两个同学打乒乓球,某次动作中,甲同学持拍的拍面与水平方向成45°角,乙同学持拍的拍面与水平方向成30°角,如图所示。
设乒乓球击打拍面时速度方向与拍面垂直,且乒乓球每次击打球拍前、后的速度大小相等,不计空气阻力,则乒乓球击打甲的球拍的速度大小v 1与乒乓球击打乙的球拍的速度大小v 2的比值为()A.63B.2C.22D.333.(2024·浙江温州市检测)如图所示,甲同学在地面上将排球以速度v 1击出,排球沿轨迹①运动;经过最高点后,乙同学跳起将排球以水平速度v 2击回,排球沿轨迹②运动,恰好落回出发点。
忽略空气阻力,则排球()A .沿轨迹②运动的最大速度可能为v 1B .沿轨迹①运动的最小速度为v 2C .沿轨迹①和轨迹②运动过程的速度变化量大小相同D .沿轨迹①和轨迹②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大小可能相同4.(2024·四川成都市第七中学期中)2023年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开讲,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在中国空间站内,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别出心裁的太空科普课。
已知地球的半径为R,空间站距离地球表面的高度为h,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空间站的周期T=4π2R+h3gR2B.空间站的加速度比同步卫星的加速度小C.空间站运行的线速度介于7.9km/s和11.2km/s之间D.根据题中信息可以求出空间站的质量5.(多选)(2024·湖南省联考)2023年7月10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81323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樊锦诗星”。
(人教版)高考物理实验题、计算题一轮提升练习选(A)及答案
2020届(人教版)高考物理实验题、计算题一轮提升练习选(A )及答案1、低空跳伞大赛受到各国运动员的喜爱.如图所示为某次跳伞大赛运动员在一座高为H =179 m 的悬崖边跳伞时的情景.运动员离开悬崖时先做自由落体运动,一段时间后,展开降落伞,以a =8 m/s 2的加速度匀减速下降,已知运动员和伞包的总质量为80 kg ,为了运动员的安全,运动员落地时的速度不能超过4 m/s ,求:(1)运动员(含伞包)展开降落伞后所受的空气阻力f ;(2)为了运动员的安全,展开伞时的最大速度是多少?(3)如果以下落的快慢决定比赛的胜负,为了赢得比赛的胜利,运动员在空中运动的最短时间是多大?【参考答案】(1)1 440 N ,方向向上 (2)40 m/s (3)8.5 s解析:(1)展开降落伞后,分析运动员(含伞包)的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 -Mg =Ma.解得,f =1 440 N ,方向竖直向上.(2)展开降落伞之前,运动员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运动学公式可知,v 20=2gx.展开降落伞之后,v 2-v 20=-2a(H -x).联立解得,v 0=40 m/s.(3)运动员在空中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在空中时间最短.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t 1=v 0g =4 s.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时间t 2=v 0-v a =4.5 s.最短时间t =t 1+t 2=8.5 s.2、两根材料相同的均匀直导线a 和b 串联在电路上,a 长为l 0,b 长为2l 0.(1)若沿长度方向的电势随位置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求:①a 、b 两导线内电场强度大小之比E 1E 2; ②a 、b 两导线横截面积之比S 1S 2. (2)以下对直导线内部做进一步分析:设导线单位体积内有n 个自由电子,电子电荷量为e ,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平均速率为v .现将导线中电流I 与导线横截面积S 的比值定义为电流密度,其大小用j 表示.①请建立微观模型,利用电流的定义I =q t 推导:j =ne v ;②从宏观角度看,导体两端有电压,导体中就形成电流;从微观角度看,若导体内没有电场,自由电子就不会定向移动.设导体的电阻率为ρ,导体内场强为E ,试猜想j 与E 的关系并推导出j 、ρ、E 三者间满足的关系式.(解题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物理量要在解题时作必要的说明)【参考答案】(1)①:1 ②:6 (2)①见解析 ②j =E ρ解析:(1)①分析图象,求出a 、b 两导线两端电势差,已知Φ1=8 V ,Φ2=2 V ,d a =l 0,d b =2l 0.根据U =φ1-φ2可知,a 导线两端的电压U a =6 V ,b 导线两端的电压U b =2 V .根据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可知,E =U d .代入解得,E a :E b =:1.②根据串联电路的规律可知,电流相等,I a =I b .根据欧姆定律可知,I =U R .根据电阻定律可知,R =ρl S .代入数据可知,S a :S b =:6.(2)①在直导线内任选一个横截面S ,在Δt 时间内以S 为底,v Δt 为高的柱体内的自由电子都将从此截面通过.根据电流及电流密度的定义可知,j =I S =Δq Δt·S .其中Δq =neS v Δt.代入,j =ne v .②猜想j 与E 成正比.设横截面积为S ,长为l 的导线两端电压为U.则E =U l .电流密度的定义j =I S =U SR .根据电阻定律可知,导线的电阻R =ρl S .联立解得,j 、ρ、E 三者间满足的关系式为j =E ρ.3、如图所示,甲和乙是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两个小物块(可视为质点),质量分别为m 1=2 kg 、m 2=3 kg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初始距离L =170 m .两者分别以v 1=10 m/s 和v 2=2 m/s 的初速度同时相向运动,经过t =20 s 的时间两者发生碰撞,求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某同学解法如下:因动摩擦因数相同,故它们在摩擦力作用下加速度的大小是相同的,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到加速度的大小:a =μg ,设两物体在t =20 s 的时间内运动路程分别为s 1和s 2,则有:s 1=v 1t -12at 2,s 2=v 2t -12at 2,考虑到s 1+s 2=L 即可联立解出μ.你认为该同学的解答是否合理?若合理,请解出最后结果;若不合理,请说明理由,并用你自己的方法算出正确结果.【参考答案】该同学解法不合理,因为未考虑物体是否停止.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02解析:解答与评分标准:该同学的解答不合理因为四式联立,代入数据后解得a =0.175 m/s 2经过时间t =20 s ,两物块的速度分别为v ′1=v 1-at ,v ′2=v 2-at代入数据得v ′1=6.5 m/s ,v ′2=-1.5 m/sv ′2<0,表明物块乙在20 s 之前就已经停止运动,故该同学解答不合理.正确解答:物块2停止运动前滑行的距离s 2=v 222a将相碰之前的位移关系s 1+s 2=L 具体为(v 1t -12at 2)+v 222a =L ,代入数据得:100a 2-15a -1=0解得a =0.2 m/s 2和a =-0.05 m/s 2(舍去),再由a =μg 得μ=0.024、花岗岩、大理石等装修材料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放射性元素氡222,人长期吸入后会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设有一静止的氡核(222 86Rn)发生衰变生成钋(218 84Po),若放出5.6 MeV 的核能全部转化为动能.(1)写出核反应方程;(2)求新核钋218的动能.(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参考答案】(1)222 86Rn →218 84Po +42He (2)2×10-14 J 解析:(1)根据质量数和核电荷数守恒可知,核反应方程式为:222 86Rn →218 84Po +42He.(2)以α离子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核反应过程,系统动量守恒.m v 0+M v =0.解得,v=-m v0M,负号表示方向与α离子速度方向相反.核能全部转化为动能,ΔE=12m v2+12M v2.联立解得,新核钋218的动能Ek≈2×10-14 J.5、在“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中,备用实验器材如下:A.小灯泡(标称值为“2.5 V,1.25 W”) B.电流表(量程0.6 A,内阻约1 Ω) C.电流表(量程3 A,内阻约0.2 Ω) D.电压表(量程1.5 V,内阻3 KΩ) E.滑动变阻器(0~10 Ω) F.滑动变阻器(0~200 Ω)G.定值电阻(阻值为100 Ω) H.定值电阻(阻值为3 KΩ)I.电源(电动势3 V,内阻很小) J.开关,导线若干备选电路图如下(各电路图中R为滑动变阻器,R0为定值电阻):为了实现实验测量目标,并使测量结果尽量准确,回答以下问题(填写器材前的字母序号或电路图下的字母序号):(1)电路图应选择________.(2)电流表应选择________.(3)滑动变阻器应选择________.(4)定值电阻应选择________.(5)如图所示,是此次实验所得出的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若把该小灯泡与一个电动势为3 V,内阻为0.8 Ω的电源直接相连接,构成闭合回路,小灯泡________(能、不能)正常发光,理由是灯泡两端电压______2.5 V(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参考答案】(1)C(2)B(3)E(4)H(5)不能大于解析:(1)“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中,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 V,电压表量程较小,故需要串联定值电阻H来扩大量程为3 V,电流表外接连接,滑动变阻器分压连接,电路图选择C.(2)小灯泡的额定电流为I=PU=0.5 A,故选择电流表B.(3)滑动变阻器分压连接,选择阻值较小的E.(4)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定值电阻选择H.(5)在图中画出电源的U-I图线,两图线的交点即为小灯泡实际的电压和电流,小灯泡的实际电压为2.6 V,电流为0.47 A,小灯泡不能正常发光,理由是灯泡两端电压大于2.5 V.。
人教版高中物理一轮专题复习试题汇编-全套
专题一 运动学图象、追及相遇问题考纲解读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 -t 图象,并会用它们解决问题.2.掌握追及与相遇问题的特点以及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考点一 v -t 图象的理解通过 v -t 图象 轴横轴为时间t ,纵轴为速度v 线倾斜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 斜率表示加速度 面积图线和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 纵截距表示初速度 特殊点 拐点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一种运动,交点表示速度相等例1 (2013·大纲全国·19)将甲、乙两小球先后以同样的速度在距地面不同高度处竖直向上抛出,抛出时间相隔2s ,它们运动的v -t 图像分别如图1直线甲、乙所示.则( )图1A .t =2s 时,两球的高度相差一定为40mB .t =4s 时,两球相对于各自抛出点的位移相等C .两球从抛出至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间隔相等D .甲球从抛出至到达最高点的时间间隔与乙球相等解析 由于两球的抛出点未知,则A 、C 均错;由图像可知4 s 时两球上升的高度均为40 m ,则距各自出发点的位移相等,则B 正确;由于两球的初速度都为30 m/s ,则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均为t =v 0g,则D 正确. 答案 BD变式题组1.[对速度图象的理解](2013·四川·6)甲、乙两物体在t =0时刻经过同一位置沿x 轴运动,其v -t 图象如图2所示,则( )图2A .甲、乙在t =0到t =1s 之间沿同一方向运动B .乙在t =0到t =7s 之间的位移为零C .甲在t =0到t =4s 之间做往复运动D .甲、乙在t =6s 时的加速度方向相同答案 BD2.[v -t 图象的理解]如图3所示是物体在某段运动过程中的v -t 图象,在t 1和t 2时刻的瞬时速度分别为v 1和v 2,则从t 1到t 2的过程中( )图3A .加速度增大B .加速度不断减小C .平均速度v =v 1+v 22D .平均速度v >v 1+v 22答案 B1.x -t 图象、v -t 图象都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图象中各点的坐标值x 、v 与t 一一对应.2.x -t 图象、v -t 图象的形状由x 与t 、v 与t 的函数关系决定.3.无论是x -t 图象还是v -t 图象,所描述的运动情况都是直线运动.考点二 运动学图象的应用1.用图象解题可使解题过程简化,思路更清晰,而且比解析法更巧妙、更灵活.在有些情况下运用解析法可能无能为力,但是用图象法则会使你豁然开朗.2.利用图象描述物理过程更直观.物理过程可以用文字表述,也可以用数学式表达,还可以用物理图象描述.如果能够用物理图象描述,一般来说会更直观且容易理解.例2 如图4所示是一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同地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则由图象可知( )图4A .40s 末汽车在摩托车之前B .20s 末汽车运动方向发生改变C .60s 内两车相遇两次D .60s 末汽车回到出发点解析 由图象可知,两车同时同地出发,分别在t =20 s 和t =60 s 时两车运动的位移相同,故60 s 末两车相遇两次,C 正确;因速度图线一直在时间轴上方;汽车运动方向不变,t =20 s 时加速度方向发生变化,B 、D 均错误;t =20 s 后,v 汽车>v 摩托车,40 s 末两车速度相同时,汽车运动的位移大于摩托车运动的位移,故汽车在摩托车之前,A 正确.答案 AC 递进题组3.[运动图象的应用]某同学欲估算飞机着陆时的速度,他假设飞机在平直跑道上做匀减速运动,飞机在跑道上滑行的距离为x ,从着陆到停下来所用的时间为t ,实际上,飞机的速度越大,所受的阻力越大,则飞机着陆时的速度应是( )A .v =x tB .v =2x tC .v >2x t D.x t <v <2x t答案 C解析 由题意知,当飞机的速度减小时,所受的阻力减小,因而它的加速度会逐渐变小.画出相应的v -t 图象大致如图所示:根据图象的意义可知,实线与坐标轴包围的面积为x ,虚线(匀减速运动)下方的“面积”表示的位移为v 2t ,应有:v 2t >x ,所以v >2x t,所以选项C 正确. 4.[运动图象的应用]如图5所示,两物体由高度相同、路径不同的光滑斜面由静止下滑,物体通过两条路径的长度相等,通过C 点前后速度大小不变,且到达最低点B 、D 时两点的速度大小相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5A .物体沿AB 斜面运动时间较短B .物体沿ACD 斜面运动时间较短C .物体沿两个光滑斜面运动时间相等D .无法确定答案 B解析 由于两斜面光滑,且物体通过C 点前后速度大小不变,两物体到达斜面最低点的速度大小相等,而且两物体运动路程相等,故可利用速度-时间图象进行分析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出,沿ACD 运动时,起始阶段加速度较大,故其速度图象起始阶段斜率较大,且二者末速度相等,为了保证最后速度大小一样且包围的面积(路程)一样,可以看到通过AB 的时间t 1大于通过ACD 的时间t 2,所以沿ACD 斜面运动时间较短,故B 正确.运用图象解答物理问题的主要步骤与方法(1)认真审题,根据题中所需求解的物理量,结合相应的物理规律确定所需的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2)根据题意,找出两物理量的制约关系,结合具体的物理过程和相应的物理规律作出函数图象.(3)由所作图象结合题意,运用函数图象进行表达、分析和推理,从而找出相应的变化规律,再结合相应的数学工具(即方程)求出相应的物理量.考点三 追及与相遇问题1.分析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物体B 追赶物体A :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 0.若v A =v B 时,x A +x 0<x B ,则能追上;若v A =v B 时,x A +x 0=x B ,则恰好不相撞;若v A =v B 时,x A +x 0>x B ,则不能追上.3.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一定要注意判断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例3 一辆值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以10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货车严重超载时,决定前去追赶,经过5.5 s 后警车发动起来,并以一定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但警车行驶的最大速度是25 m/s.警车发动后刚好用12s 的时间追上货车,问:(1)警车启动时的加速度多大?(2)警车在追赶货车的过程中,两车间的最大距离是多少?解析 (1)设t 0=5.5s 内货车位移为x 0,则x 0=v 0t 0=10×5.5m =55m ,若12s 内警车一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12at 2=v 0t +x 0, 解得a ≈2.43m/s 2.此时警车速度为v max ′=at =29.16m/s>25 m/s.因此警车的运动应为: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并设其加速时间为t 1,则v max =a ′t 1,12a ′t 21+v max ·(t -t 1)=v 0t +x 0, 由以上各式可解得:a ′=2.5m/s 2.(2)当警车的速度与货车的速度相等时,两者间的距离最大,设所需时间为t 2,则v 0=a ′t 2,即t 2=4s ,两车间的最大距离为x max =v 0t 2-12a ′t 22+x 0=75m. 答案 (1)2.5m/s 2 (2)75m 变式题组5.[追及与相遇问题]汽车A 在红灯前停住,绿灯亮时启动,以0.4m/s 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30 s 后以该时刻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设在绿灯亮的同时,汽车B 以8 m/s的速度从A 车旁边驶过,且一直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与A 车相同,则从绿灯亮时开始( )A .A 车在加速过程中与B 车相遇B .A 、B 相遇时速度相同C .相遇时A 车做匀速运动D .两车不可能相遇答案 C解析 作出A 、B 两车运动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v -t 图象所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经过30s 时,A 车图象所围面积小于B 车,所以在A 车加速运动的过程中,两车并未相遇,所以选项A 错误;30s 后A 车以12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随着图象所围“面积”越来越大,可以判断在30s 后某时刻两车图象所围面积会相等,即两车会相遇,此时A 车的速度要大于B 车的速度,选项C 正确,选项B 、D 错误.6.[追及与相遇问题]如图6所示,直线MN 表示一条平直公路,甲、乙两辆汽车原来停在A 、B 两处,A 、B 间的距离为85m ,现甲车先开始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 1=2.5m/s 2,甲车运动6 s 时,乙车立即开始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 2=5 m/s 2,求两辆汽车相遇处距A 处的距离.图6答案 125m 或245m解析 甲车运动6s 的位移为x 0=12a 1t 20=45m ,尚未追上乙车,设此后经过时间t 与乙车相遇,则有:12a 1(t +t 0)2=12a 2t 2+85 将上式代入数据并展开整理得:t 2-12t +32=0.解得:t 1=4s ,t 2=8s.t 1、t 2都有意义,t 1=4s 时,甲车追上乙车;t 2=8s 时,乙车追上甲车再次相遇.第一次相遇地点距A 的距离x 1=12a 1(t 1+t 0)2=125m. 第二次相遇地点距A 的距离x 2=12a 1(t 2+t 0)2=245m.1.解题思路和方法分析物体运动过程―→画运动示意图―→找两物体位移关系―→列位移方程2.解题技巧(1)紧抓“一图三式”,即:过程示意图,时间关系式、速度关系式和位移关系式.(2)审题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它们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高考模拟 明确考向1.(2014·新课标Ⅱ·14)甲乙两汽车在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在t =0到t =t 1的时间内,它们的v -t 图象如图7所示.在这段时间内( )图7A .汽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B .汽车乙的平均速度等于v 1+v 22C .甲乙两汽车的位移相同D .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增大答案 A解析 由v -t 图象知,在0~t 1时间内,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C 错误.由v =x t知,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故A 正确.如图所示,汽车乙的v -t 图象中,实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小于上方虚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故汽车乙的平均速度小于v 1+v 22,B 错误.v -t 图象中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甲、乙图线上各点切线斜率的绝对值均逐渐减小,故加速度的大小都逐渐减小,D 错误.2.(2014·广东·13)图8是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由图可知,该物体( )图8A .第1s 内和第3s 内的运动方向相反B .第3s 内和第4s 内的加速度相同C .第1s 内和第4s 内的位移大小不相等D .0~2s 和0~4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答案 B解析 由题图可知第1s 内和第3s 内速度都为正,运动方向相同,A 项错;2~4s 图线斜线不变,加速度不变,B 项正确;v -t 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故第1s 内和第4s内的位移大小相等,选项C 错;0~2s 和0~4s 内位移大小相等,但时间不同,由v =x t可知D 项错.3.(2014·大纲全国·14)一质点沿x 轴做直线运动,其v -t 图象如图9所示.质点在t =0时位于x =5m 处,开始沿x 轴正向运动.当t =8s 时,质点在x 轴上的位置为( )图9A .x =3mB .x =8mC .x =9mD .x =14m答案 B解析 由题图知,质点在8s 内的位移Δx =12×(2+4)×2m -12×(2+4)×1m =3m .t =0时,质点位于x 0=5m 处,故8s 末质点在x 轴上的位置x =x 0+Δx =8m ,B 正确.4.(2014·江苏单科·5)一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下列速度v 和位移x 的关系图象中,能描述该过程的是( )答案 A解析根据v2-v20=2ax及v0=0得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的速度v=2ax,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的速度v=v20-2ax,根据数学知识知选项A正确.练出高分一、单项选择题1.(2014·天津·1)质点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1所示,该质点()图1A.在第1秒末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B.在第2秒末加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C.在前2秒内发生的位移为零D.第3秒末和第5秒末的位置相同答案 D解析由题图可知0~2s内,速度为正,运动方向未改变,2s末时,位移最大,v-t图线斜率表示加速度,1~3s图线斜率未改变,故第2s末加速度方向没有变化,A、B、C错误;由v-t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知,第3s末和第5s末质点位置相同,D正确. 2.利用速度传感器与计算机结合,可以自动作出物体运动的图象.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的运动小车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2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图2A.小车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B.小车运动的最大速度约为0.8m/sC.小车的位移一定大于8mD.小车做曲线运动答案 D解析由v-t图象可以看出,小车的速度先增加后减小,最大速度约为0.8m/s,故A、B 均正确.小车的位移为v-t图象与t轴所围的“面积”,x=85×0.1×1m=8.5m>8m,C正确.图线弯曲表明小车速度变化不均匀,不表示小车做曲线运动,故D错误.3.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六艘海盗快艇试图靠近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保护的商船,中国特战队员发射爆震弹成功将其驱离.假如其中一艘海盗快艇在海面上运动的v-t图象如图3所示,设运动过程中海盗快艇所受阻力不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海盗快艇在0~66s内从静止出发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直线运动B.海盗快艇在96s末开始调头逃离C.海盗快艇在66s末离商船最近D.海盗快艇在96s~116s内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答案 B4.在一大雾天,一辆小汽车以3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突然发现正前方30 m 处有一辆大卡车以10 m/s的速度同方向匀速行驶,此时小汽车紧急刹车,刹车过程中刹车失灵.如图4所示,图线a、b分别为小汽车和大卡车的v-t图象(忽略刹车反应时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图4A.因刹车失灵前小汽车已减速,故不会发生追尾事故B.在t=3s时发生追尾事故C.在t=5s时发生追尾事故D.若紧急刹车时两车相距40米,则不会发生追尾事故且两车最近时相距10米答案 B5.甲、乙两车在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在t=0时刻,乙车在甲车前方50m处,它们的v-t图象如图5所示,下列对汽车运动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图5A.甲车先做匀速运动再做反向匀减速运动B.在第20s末,甲、乙两车的加速度大小相等C.在第30s末,甲、乙两车相距100mD.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甲、乙两车可以相遇两次答案 D二、多项选择题6.在同一地点,甲、乙两物体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6所示,则()图6A.两物体两次相遇的时刻是2s末和6s末B.4s后甲在乙后面C.两物体相距最远的时刻是2s末D.乙物体先向前运动2s,随后向后运动答案AB解析在v-t图象中图线与横坐标围成的面积大小与物体发生的位移大小相等,由图可知当t=2 s和t=6 s时,两图线与横坐标围成面积相等,说明两物体发生的位移相等,由于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因此两物体两次相遇的时刻是2 s和6 s,故A 正确;开始运动时,乙的初速度为零,甲在前面,在t=2 s时,两物体相遇,此时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因此乙在前面,甲匀速运动开始追乙,乙做匀减速运动,当t=6 s时,甲、乙再次相遇,因此在2~6 s内,甲在乙后面,故B正确;由图象可知,两物体相距最远时刻出现在甲追乙阶段,即当两物体的速度相等时,甲、乙相距最远,此时t=4 s,故C错误;整个过程中乙物体一直向前运动,先加速后减速,故D错误.7.两辆游戏赛车a、b在两条平行的直车道上行驶.t=0时两车都在同一计时线处,此时比赛开始.它们在四次比赛中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图象对应的比赛中,有一辆赛车能够追上另一辆的是()答案 AC8.甲、乙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在同一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6所示,则( )图6A .甲、乙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反B .t =4s 时,甲、乙两物体相遇C .在相遇前,t =4s 时甲、乙两物体相距最远D .在相遇前,甲、乙两物体的最远距离为20m 答案 CD9.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沿同一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Ⅰ、Ⅱ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8所示.在0~t 2时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8A .Ⅰ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断增大,Ⅱ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断减小B .在第一次相遇之前,t 1时刻两物体相距最远C .t 2时刻Ⅰ物体在Ⅱ物体前方D .Ⅰ、Ⅱ两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都是v 1+v 22答案 CD解析 速度—时间图象中Ⅰ物体速度图线的斜率逐渐减小,即Ⅰ物体的加速度逐渐减小,所以Ⅰ物体所受合外力不断减小,Ⅱ物体速度图线的斜率逐渐增大,即Ⅱ物体的加速度逐渐增大,所以Ⅱ物体所受合外力不断增大,A 错误;在0~t 1时间内,Ⅱ物体的速度始终大于Ⅰ物体的速度,所以两物体间距离不断增大,当两物体速度相等时,两物体相距最远,B 正确;在速度—时间图象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故到t 2时刻,Ⅰ物体速度图线所围面积大于Ⅱ物体速度图线所围面积,两物体平均速度不可能相同,C 正确,D 错误. 三、非选择题10.酒后驾车严重威胁公众交通安全.若将驾驶员从视觉感知前方危险到汽车开始制动的时间称为反应时间,将反应时间和制动时间内汽车行驶的总距离称为感知制动距离.科学研究发现,反应时间和感知制动距离在驾驶员饮酒前后会发生明显变化.一驾驶员正常驾车和酒后驾车时,感知前方危险后汽车运动v -t 图线分别如图9甲、乙所示.求:图9(1)正常驾驶时的感知制动距离x ;(2)酒后驾驶时的感知制动距离比正常驾驶时增加的距离Δx .解析 (1)设驾驶员饮酒前、后的反应时间分别为t 1、t 2,由图线可得:t 1=0.5s ,t 2=1.5s 汽车减速时间为t 3=4.0s 初速度v 0=30m/s由图线可得:x =v 0t 1+v 0+02t 3解得:x =75m(2)Δx =v 0(t 2-t 1)=30×(1.5-0.5) m =30m 答案(1)75m (2)30m11.某天,小明在上学途中沿人行道以v 1=1m/s 速度向一公交车站走去,发现一辆公交车正以v 2=15 m/s 速度从身旁的平直公路同向驶过,此时他们距车站x =50m .为了乘上该公交车,他加速向前跑去,最大加速度a 1=2.5m/s 2,能达到的最大速度v m =6 m/s.假设公交车在行驶到距车站x 0=25m 处开始刹车,刚好到车站停下,停车时间t =10s ,之后公交车启动向前开去.不计车长,求:(1)若公交车刹车过程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a 2大小是多少? (2)若小明加速过程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计算分析他能否乘上该公交车. 答案 (1)4.5m/s 2 (2)见解析解析 (1)公交车的加速度a 2=0-v 222x 0=0-1522×25m/s 2=-4.5 m/s 2所以其加速度大小为4.5m/s 2.(2)汽车从相遇处到开始刹车用时t 1=x -x 0v 2=2515s =53s汽车刹车过程中用时t 2=0-v 2a 2=103s小明以最大加速度达到最大速度用时t 3=v m -v 1a 1=6-12.5s =2s小明加速过程中的位移x ′=12(v 1+v m )t 3=7m以最大速度跑到车站所用的时间t 4=x -x ′v m =436st 3+t 4<t 1+t 2+10s ,故小明可以在汽车还停在车站时上车.12.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歼-10”飞机的横空出世,证实了我国航空事业在飞速发展,而航空事业的发展又离不开风洞试验,其简化模型如图8a 所示.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上停放相距x 0=10m 的甲、乙两车,其中乙车是风力驱动车.在弹射装置使甲车获得v 0=40m/s 的瞬时速度向乙车运动的同时,乙车的风洞开始工作,将风吹向固定在甲车上的挡风板,从而使乙车获得了速度,测绘装置得到了甲、乙两车的v -t 图象如图b 所示,设两车始终未相撞.图8(1)若甲车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等于乙车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求甲、乙两车的质量比;(2)求两车相距最近时的距离.答案 (1)13(2)4m解析 (1)由题图b 可知:甲车加速度的大小a 甲=40-10t 1m/s 2,乙车加速度的大小a 乙=10-0t 1m/s 2因甲车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等于乙车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所以有: m 甲a 甲=m 乙a 乙解得m 甲m 乙=13.(2)在t 1时刻,甲、乙两车的速度相等,均为v =10m/s ,此时两车相距最近 对乙车有:v =a 乙t 1 对甲车有:v =a 甲(0.4-t 1) 可解得t 1=0.3s车的位移等于v -t 图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有:x 甲=(40+10)×0.32m =7.5m ,x 乙=10×0.32m =1.5m两车相距最近时的距离为x min =x 0+x 乙-x 甲=4m.专题二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考纲解读1.掌握超重、失重的概念,会分析超重、失重的相关问题.2.学会分析临界与极值问题.3.会进行力学多过程问题的分析.考点一超重与失重现象1.超重并不是重力增加了,失重并不是重力减小了,完全失重也不是重力完全消失了.在发生这些现象时,物体的重力依然存在,且不发生变化,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即“视重”发生变化).2.只要物体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物体就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与物体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无关.3.尽管物体的加速度不是在竖直方向,但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物体就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4.物体超重或失重的多少是由物体的质量和竖直加速度共同决定的,其大小等于ma.例1如图1所示,升降机天花板上用轻弹簧悬挂一物体,升降机静止时弹簧伸长量为10cm,运动时弹簧伸长量为9cm,则升降机的运动状态可能是(g=10m/s2)()图1A.以a=1m/s2的加速度加速上升B.以a=1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C.以a=9m/s2的加速度减速上升D.以a=9m/s2的加速度减速下降解析根据运动时弹簧伸长量为9cm,小于静止时弹簧伸长量10cm,可知升降机的加速度向下,则升降机的运动状态可能是以a=1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也可能是以a=1 m/s2的加速度减速上升,故B正确.答案 B递进题组1.[超重与失重的判断]关于超重和失重现象,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电梯正在减速上升,在电梯中的乘客处于超重状态B.磁悬浮列车在水平轨道上加速行驶时,列车上的乘客处于超重状态C.荡秋千时秋千摆到最低位置时,人处于失重状态D.“神舟九号”飞船在绕地球做圆轨道运行时,飞船内的宇航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答案 D2.[超重与失重的理解与应用]如图2所示是某同学站在力传感器上做下蹲——起立的动作时记录的压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由图线可知该同学()图2A.体重约为650NB.做了两次下蹲——起立的动作C.做了一次下蹲——起立的动作,且下蹲后约2s起立D.下蹲过程中先处于超重状态后处于失重状态答案AC解析做下蹲——起立的动作时,下蹲过程中先向下加速后向下减速,因此先处于失重状态后处于超重状态,D错误;由图线可知,第一次下蹲4s末结束,到6s末开始起立,所以A、C正确,B错误.超重和失重现象判断的“三”技巧(1)从受力的角度判断,当物体所受向上的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小于重力时处于失重状态,等于零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2)从加速度的角度判断,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处于失重状态,向下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3)从速度变化的角度判断①物体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时,超重;②物体向下加速或向上减速时,失重.考点二 动力学中的临界极值问题临界或极值条件的标志(1)有些题目中有“刚好”、“恰好”、“正好”等字眼,明显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临界点; (2)若题目中有“取值范围”、“多长时间”、“多大距离”等词语,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起止点”,而这些起止点往往就对应临界状态;(3)若题目中有“最大”、“最小”、“至多”、“至少”等字眼,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极值,这个极值点往往是临界点;(4)若题目要求“最终加速度”、“稳定加速度”等,即是求收尾加速度或收尾速度. 例2 (2013·山东·22)如图3所示,一质量m =0.4kg 的小物块,以v 0=2m/s 的初速度,在与斜面成某一夹角的拉力F 作用下,沿斜面向上做匀加速运动,经t =2s 的时间物块由A 点运动到B 点,A 、B 之间的距离L =10m .已知斜面倾角θ=30°,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33.重力加速度g 取10m/s 2.图3(1)求物块加速度的大小及到达B 点时速度的大小.(2)拉力F 与斜面夹角多大时,拉力F 最小?拉力F 的最小值是多少?解析 (1)设物块加速度的大小为a ,到达B 点时速度的大小为v ,由运动学公式得L =v 0t +12at 2①v =v 0+at ②联立①②式,代入数据得 a =3m/s 2③ v =8m/s ④(2)设物块所受支持力为F N ,所受摩擦力为F f ,拉力与斜面间的夹角为α,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cos α-mg sin θ-F f =ma ⑤ F sin α+F N -mg cos θ=0⑥ 又F f =μF N ⑦ 联立⑤⑥⑦式得F =mg (sin θ+μcos θ)+ma cos α+μsin α⑧由数学知识得 cos α+33sin α=233sin(60°+α)⑨ 由⑧⑨式可知对应最小F 的夹角 α=30°⑩联立③⑧⑩式,代入数据得F 的最小值为 F min =1335N 答案 (1)3m/s 2 8 m/s (2)30° 1335N 递进题组3.[动力学中的临界问题]如图4所示,物体A 叠放在物体B 上,B 置于光滑水平面上,A 、B 质量分别为m A =6kg 、m B =2kg ,A 、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开始时F =10N ,此后逐渐增大,在增大到45N 的过程中,则( )图4A .当拉力F <12N 时,物体均保持静止状态B .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拉力超过12N 时,开始相对滑动C .两物体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运动D .两物体始终没有相对运动 答案 D4.[动力学中的临界问题]一个质量为0.2kg 的小球用细绳吊在倾角为θ=53°的斜面顶端,如图5所示,斜面静止时,球紧靠在斜面上,绳与斜面平行,不计摩擦,当斜面以10m/s 2。
人版高中物理一轮专题复习试题汇编(全套)
专题一运动学图象、追及相遇问题考纲解读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并会用它们解决问题.2.掌握追及与相遇问题的特点以及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考点一v-t图象的理解通过v-t图象轴横轴为时间t,纵轴为速度v线倾斜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面积图线和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纵截距表示初速度特殊点拐点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一种运动,交点表示速度相等例1(2013·大纲全国·19)将甲、乙两小球先后以同样的速度在距地面不同高度处竖直向上抛出,抛出时间相隔2s,它们运动的v-t图像分别如图1直线甲、乙所示.则()图1A.t=2s时,两球的高度相差一定为40mB.t=4s时,两球相对于各自抛出点的位移相等C.两球从抛出至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间隔相等D.甲球从抛出至到达最高点的时间间隔与乙球相等解析由于两球的抛出点未知,则A、C均错;由图像可知4 s时两球上升的高度均为40 m,则距各自出发点的位移相等,则B正确;由于两球的初速度都为30 m/s,则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均为t=v0,则D正确.g答案BD变式题组1.[对速度图象的理解](2013·四川·6)甲、乙两物体在t =0时刻经过同一位置沿x 轴运动,其v -t 图象如图2所示,则( )图2A .甲、乙在t =0到t =1s 之间沿同一方向运动B .乙在t =0到t =7s 之间的位移为零C .甲在t =0到t =4s 之间做往复运动D .甲、乙在t =6s 时的加速度方向相同答案 BD2.[v -t 图象的理解]如图3所示是物体在某段运动过程中的v -t 图象,在t 1和t 2时刻的瞬时速度分别为v 1和v 2,则从t 1到t 2的过程中( )图3A .加速度增大B .加速度不断减小C .平均速度v =v 1+v 22D .平均速度v >v 1+v 22答案 B1.x -t 图象、v -t 图象都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图象中各点的坐标值x 、v 与t 一一对应.2.x -t 图象、v -t 图象的形状由x 与t 、v 与t 的函数关系决定.3.无论是x -t 图象还是v -t 图象,所描述的运动情况都是直线运动.考点二 运动学图象的应用1.用图象解题可使解题过程简化,思路更清晰,而且比解析法更巧妙、更灵活.在有些情况下运用解析法可能无能为力,但是用图象法则会使你豁然开朗.2.利用图象描述物理过程更直观.物理过程可以用文字表述,也可以用数学式表达,还可以用物理图象描述.如果能够用物理图象描述,一般来说会更直观且容易理解.例2 如图4所示是一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同地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则由图象可知( )图4A .40s 末汽车在摩托车之前B .20s 末汽车运动方向发生改变C .60s 内两车相遇两次D .60s 末汽车回到出发点解析 由图象可知,两车同时同地出发,分别在t =20 s 和t =60 s 时两车运动的位移相同,故60 s 末两车相遇两次,C 正确;因速度图线一直在时间轴上方;汽车运动方向不变,t =20 s 时加速度方向发生变化,B 、D 均错误;t =20 s 后,v 汽车>v 摩托车,40 s 末两车速度相同时,汽车运动的位移大于摩托车运动的位移,故汽车在摩托车之前,A 正确.答案 AC 递进题组3.[运动图象的应用]某同学欲估算飞机着陆时的速度,他假设飞机在平直跑道上做匀减速运动,飞机在跑道上滑行的距离为x ,从着陆到停下来所用的时间为t ,实际上,飞机的速度越大,所受的阻力越大,则飞机着陆时的速度应是( )A .v =x tB .v =2x tC .v >2x t D.x t <v <2x t答案 C解析 由题意知,当飞机的速度减小时,所受的阻力减小,因而它的加速度会逐渐变小.画出相应的v -t 图象大致如图所示:根据图象的意义可知,实线与坐标轴包围的面积为x ,虚线(匀减速运动)下方的“面积”表示的位移为v 2t ,应有:v 2t >x ,所以v >2x t,所以选项C 正确. 4.[运动图象的应用]如图5所示,两物体由高度相同、路径不同的光滑斜面由静止下滑,物体通过两条路径的长度相等,通过C 点前后速度大小不变,且到达最低点B 、D 时两点的速度大小相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5A .物体沿AB 斜面运动时间较短B .物体沿ACD 斜面运动时间较短C .物体沿两个光滑斜面运动时间相等D .无法确定答案 B解析 由于两斜面光滑,且物体通过C 点前后速度大小不变,两物体到达斜面最低点的速度大小相等,而且两物体运动路程相等,故可利用速度-时间图象进行分析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出,沿ACD 运动时,起始阶段加速度较大,故其速度图象起始阶段斜率较大,且二者末速度相等,为了保证最后速度大小一样且包围的面积(路程)一样,可以看到通过AB 的时间t 1大于通过ACD 的时间t 2,所以沿ACD 斜面运动时间较短,故B 正确.运用图象解答物理问题的主要步骤与方法(1)认真审题,根据题中所需求解的物理量,结合相应的物理规律确定所需的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2)根据题意,找出两物理量的制约关系,结合具体的物理过程和相应的物理规律作出函数图象.(3)由所作图象结合题意,运用函数图象进行表达、分析和推理,从而找出相应的变化规律,再结合相应的数学工具(即方程)求出相应的物理量.考点三追及与相遇问题1.分析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物体B追赶物体A: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若v A=v B时,x A+x0<x B,则能追上;若v A=v B时,x A+x0=x B,则恰好不相撞;若v A=v B时,x A+x0>x B,则不能追上.3.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一定要注意判断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例3一辆值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货车严重超载时,决定前去追赶,经过5.5 s后警车发动起来,并以一定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但警车行驶的最大速度是25 m/s.警车发动后刚好用12s的时间追上货车,问:(1)警车启动时的加速度多大?(2)警车在追赶货车的过程中,两车间的最大距离是多少?解析(1)设t0=5.5s内货车位移为x0,则x0=v0t0=10×5.5m=55m,若12s内警车一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12at2=v0t+x0,解得a≈2.43m/s2.此时警车速度为v max′=at=29.16m/s>25 m/s.因此警车的运动应为: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并设其加速时间为t1,则v max=a′t1,12a′t 21+v max·(t-t1)=v0t+x0,由以上各式可解得:a′=2.5m/s2.(2)当警车的速度与货车的速度相等时,两者间的距离最大,设所需时间为t2,则v0=a′t2,即t2=4s,两车间的最大距离为x max=v0t2-12a′t 22+x0=75m.答案(1)2.5m/s2(2)75m变式题组5.[追及与相遇问题]汽车A在红灯前停住,绿灯亮时启动,以0.4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30 s后以该时刻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设在绿灯亮的同时,汽车B以8 m/s的速度从A 车旁边驶过,且一直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与A 车相同,则从绿灯亮时开始( )A .A 车在加速过程中与B 车相遇B .A 、B 相遇时速度相同C .相遇时A 车做匀速运动D .两车不可能相遇答案 C解析 作出A 、B 两车运动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v -t 图象所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经过30s 时,A 车图象所围面积小于B 车,所以在A 车加速运动的过程中,两车并未相遇,所以选项A 错误;30s 后A 车以12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随着图象所围“面积”越来越大,可以判断在30s 后某时刻两车图象所围面积会相等,即两车会相遇,此时A 车的速度要大于B 车的速度,选项C 正确,选项B 、D 错误.6.[追及与相遇问题]如图6所示,直线MN 表示一条平直公路,甲、乙两辆汽车原来停在A 、B 两处,A 、B 间的距离为85m ,现甲车先开始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 1=2.5m /s 2,甲车运动6 s 时,乙车立即开始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 2=5 m/s 2,求两辆汽车相遇处距A 处的距离.图6答案 125m 或245m解析 甲车运动6s 的位移为x 0=12a 1t 20=45m ,尚未追上乙车,设此后经过时间t 与乙车相遇,则有:12a 1(t +t 0)2=12a 2t 2+85 将上式代入数据并展开整理得:t 2-12t +32=0.解得:t 1=4s ,t 2=8s.t 1、t 2都有意义,t 1=4s 时,甲车追上乙车;t 2=8s 时,乙车追上甲车再次相遇.第一次相遇地点距A 的距离x 1=12a 1(t 1+t 0)2=125m. 第二次相遇地点距A 的距离x 2=12a 1(t 2+t 0)2=245m.1.解题思路和方法分析物体运动过程―→画运动示意图―→找两物体位移关系―→列位移方程2.解题技巧(1)紧抓“一图三式”,即:过程示意图,时间关系式、速度关系式和位移关系式.(2)审题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它们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高考模拟 明确考向1.(2014·新课标Ⅱ·14)甲乙两汽车在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在t =0到t =t 1的时间内,它们的v -t 图象如图7所示.在这段时间内( )图7A .汽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B .汽车乙的平均速度等于v 1+v 22C .甲乙两汽车的位移相同D .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增大答案 A解析 由v -t 图象知,在0~t 1时间内,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C 错误.由v =x t知,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故A 正确.如图所示,汽车乙的v -t 图象中,实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小于上方虚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故汽车乙的平均速度小于v 1+v 22,B 错误.v -t 图象中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甲、乙图线上各点切线斜率的绝对值均逐渐减小,故加速度的大小都逐渐减小,D 错误.2.(2014·广东·13)图8是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由图可知,该物体( )图8A .第1s 内和第3s 内的运动方向相反B .第3s 内和第4s 内的加速度相同C .第1s 内和第4s 内的位移大小不相等D .0~2s 和0~4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答案 B解析 由题图可知第1s 内和第3s 内速度都为正,运动方向相同,A 项错;2~4s 图线斜线不变,加速度不变,B 项正确;v -t 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故第1s 内和第4s内的位移大小相等,选项C 错;0~2s 和0~4s 内位移大小相等,但时间不同,由v =x t可知D 项错.3.(2014·大纲全国·14)一质点沿x 轴做直线运动,其v -t 图象如图9所示.质点在t =0时位于x =5m 处,开始沿x 轴正向运动.当t =8s 时,质点在x 轴上的位置为( )图9A .x =3mB .x =8mC .x =9mD .x =14m答案 B解析 由题图知,质点在8s 内的位移Δx =12×(2+4)×2m -12×(2+4)×1m =3m .t =0时,质点位于x 0=5m 处,故8s 末质点在x 轴上的位置x =x 0+Δx =8m ,B 正确.4.(2014·江苏单科·5)一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下列速度v 和位移x 的关系图象中,能描述该过程的是( )答案 A解析根据v2-v20=2ax及v0=0得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的速度v=2ax,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的速度v=v20-2ax,根据数学知识知选项A正确.练出高分一、单项选择题1.(2014·天津·1)质点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1所示,该质点()图1A.在第1秒末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B.在第2秒末加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C.在前2秒内发生的位移为零D.第3秒末和第5秒末的位置相同答案 D解析由题图可知0~2s内,速度为正,运动方向未改变,2s末时,位移最大,v-t图线斜率表示加速度,1~3s图线斜率未改变,故第2s末加速度方向没有变化,A、B、C错误;由v-t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知,第3s末和第5s末质点位置相同,D正确. 2.利用速度传感器与计算机结合,可以自动作出物体运动的图象.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的运动小车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2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图2A.小车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B.小车运动的最大速度约为0.8m/sC.小车的位移一定大于8mD.小车做曲线运动答案 D解析由v-t图象可以看出,小车的速度先增加后减小,最大速度约为0.8m/s,故A、B 均正确.小车的位移为v-t图象与t轴所围的“面积”,x=85×0.1×1m=8.5m>8m,C正确.图线弯曲表明小车速度变化不均匀,不表示小车做曲线运动,故D错误.3.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六艘海盗快艇试图靠近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保护的商船,中国特战队员发射爆震弹成功将其驱离.假如其中一艘海盗快艇在海面上运动的v-t图象如图3所示,设运动过程中海盗快艇所受阻力不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海盗快艇在0~66s内从静止出发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直线运动B.海盗快艇在96s末开始调头逃离C.海盗快艇在66s末离商船最近D.海盗快艇在96s~116s内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答案 B4.在一大雾天,一辆小汽车以3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突然发现正前方30 m 处有一辆大卡车以10 m/s的速度同方向匀速行驶,此时小汽车紧急刹车,刹车过程中刹车失灵.如图4所示,图线a、b分别为小汽车和大卡车的v-t图象(忽略刹车反应时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图4A.因刹车失灵前小汽车已减速,故不会发生追尾事故B.在t=3s时发生追尾事故C.在t=5s时发生追尾事故D.若紧急刹车时两车相距40米,则不会发生追尾事故且两车最近时相距10米答案 B5.甲、乙两车在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在t=0时刻,乙车在甲车前方50m处,它们的v-t图象如图5所示,下列对汽车运动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图5A.甲车先做匀速运动再做反向匀减速运动B.在第20s末,甲、乙两车的加速度大小相等C.在第30s末,甲、乙两车相距100mD.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甲、乙两车可以相遇两次答案 D二、多项选择题6.在同一地点,甲、乙两物体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6所示,则()图6A.两物体两次相遇的时刻是2s末和6s末B.4s后甲在乙后面C.两物体相距最远的时刻是2s末D.乙物体先向前运动2s,随后向后运动答案AB解析在v-t图象中图线与横坐标围成的面积大小与物体发生的位移大小相等,由图可知当t=2 s和t=6 s时,两图线与横坐标围成面积相等,说明两物体发生的位移相等,由于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因此两物体两次相遇的时刻是2 s和6 s,故A正确;开始运动时,乙的初速度为零,甲在前面,在t=2 s时,两物体相遇,此时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因此乙在前面,甲匀速运动开始追乙,乙做匀减速运动,当t=6 s 时,甲、乙再次相遇,因此在2~6 s内,甲在乙后面,故B正确;由图象可知,两物体相距最远时刻出现在甲追乙阶段,即当两物体的速度相等时,甲、乙相距最远,此时t=4 s,故C错误;整个过程中乙物体一直向前运动,先加速后减速,故D错误.7.两辆游戏赛车a、b在两条平行的直车道上行驶.t=0时两车都在同一计时线处,此时比赛开始.它们在四次比赛中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图象对应的比赛中,有一辆赛车能够追上另一辆的是()答案 AC8.甲、乙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在同一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6所示,则( )图6A .甲、乙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反B .t =4s 时,甲、乙两物体相遇C .在相遇前,t =4s 时甲、乙两物体相距最远D .在相遇前,甲、乙两物体的最远距离为20m 答案 CD9.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沿同一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Ⅰ、Ⅱ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8所示.在0~t 2时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8A .Ⅰ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断增大,Ⅱ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断减小B .在第一次相遇之前,t 1时刻两物体相距最远C .t 2时刻Ⅰ物体在Ⅱ物体前方D .Ⅰ、Ⅱ两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都是v 1+v 22答案 CD解析 速度—时间图象中Ⅰ物体速度图线的斜率逐渐减小,即Ⅰ物体的加速度逐渐减小,所以Ⅰ物体所受合外力不断减小,Ⅱ物体速度图线的斜率逐渐增大,即Ⅱ物体的加速度逐渐增大,所以Ⅱ物体所受合外力不断增大,A 错误;在0~t 1时间内,Ⅱ物体的速度始终大于Ⅰ物体的速度,所以两物体间距离不断增大,当两物体速度相等时,两物体相距最远,B 正确;在速度—时间图象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故到t 2时刻,Ⅰ物体速度图线所围面积大于Ⅱ物体速度图线所围面积,两物体平均速度不可能相同,C 正确,D 错误. 三、非选择题10.酒后驾车严重威胁公众交通安全.若将驾驶员从视觉感知前方危险到汽车开始制动的时间称为反应时间,将反应时间和制动时间内汽车行驶的总距离称为感知制动距离.科学研究发现,反应时间和感知制动距离在驾驶员饮酒前后会发生明显变化.一驾驶员正常驾车和酒后驾车时,感知前方危险后汽车运动v -t 图线分别如图9甲、乙所示.求:图9(1)正常驾驶时的感知制动距离x ;(2)酒后驾驶时的感知制动距离比正常驾驶时增加的距离Δx .解析 (1)设驾驶员饮酒前、后的反应时间分别为t 1、t 2,由图线可得:t 1=0.5s ,t 2=1.5s 汽车减速时间为t 3=4.0s 初速度v 0=30m/s由图线可得:x =v 0t 1+v 0+02t 3解得:x =75m(2)Δx =v 0(t 2-t 1)=30×(1.5-0.5) m =30m 答案(1)75m (2)30m11.某天,小明在上学途中沿人行道以v 1=1m /s 速度向一公交车站走去,发现一辆公交车正以v 2=15 m/s 速度从身旁的平直公路同向驶过,此时他们距车站x =50m .为了乘上该公交车,他加速向前跑去,最大加速度a 1=2.5m /s 2,能达到的最大速度v m =6 m/s.假设公交车在行驶到距车站x 0=25m 处开始刹车,刚好到车站停下,停车时间t =10s ,之后公交车启动向前开去.不计车长,求:(1)若公交车刹车过程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a 2大小是多少? (2)若小明加速过程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计算分析他能否乘上该公交车. 答案 (1)4.5m/s 2 (2)见解析解析 (1)公交车的加速度a 2=0-v 222x 0=0-1522×25m /s 2=-4.5 m/s 2所以其加速度大小为4.5m/s 2.(2)汽车从相遇处到开始刹车用时t 1=x -x 0v 2=2515s =53s汽车刹车过程中用时t 2=0-v 2a 2=103s小明以最大加速度达到最大速度用时t 3=v m -v 1a 1=6-12.5s =2s小明加速过程中的位移x ′=12(v 1+v m )t 3=7m以最大速度跑到车站所用的时间t 4=x -x ′v m =436st 3+t 4<t 1+t 2+10s ,故小明可以在汽车还停在车站时上车.12.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歼-10”飞机的横空出世,证实了我国航空事业在飞速发展,而航空事业的发展又离不开风洞试验,其简化模型如图8a 所示.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上停放相距x 0=10m 的甲、乙两车,其中乙车是风力驱动车.在弹射装置使甲车获得v 0=40m/s 的瞬时速度向乙车运动的同时,乙车的风洞开始工作,将风吹向固定在甲车上的挡风板,从而使乙车获得了速度,测绘装置得到了甲、乙两车的v -t 图象如图b 所示,设两车始终未相撞.图8(1)若甲车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等于乙车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求甲、乙两车的质量比;(2)求两车相距最近时的距离.答案 (1)13(2)4m解析 (1)由题图b 可知:甲车加速度的大小a 甲=40-10t 1m/s 2,乙车加速度的大小a 乙=10-0t 1m/s 2因甲车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等于乙车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所以有: m 甲a 甲=m 乙a 乙 解得m 甲m 乙=13.(2)在t1时刻,甲、乙两车的速度相等,均为v=10m/s,此时两车相距最近对乙车有:v=a乙t1对甲车有:v=a甲(0.4-t1)可解得t1=0.3s车的位移等于v-t图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有:x甲=(40+10)×0.32m=7.5m,x乙=10×0.32m=1.5m两车相距最近时的距离为x min=x0+x乙-x甲=4m.专题二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考纲解读1.掌握超重、失重的概念,会分析超重、失重的相关问题.2.学会分析临界与极值问题.3.会进行力学多过程问题的分析.考点一超重与失重现象1.超重并不是重力增加了,失重并不是重力减小了,完全失重也不是重力完全消失了.在发生这些现象时,物体的重力依然存在,且不发生变化,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即“视重”发生变化).2.只要物体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物体就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与物体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无关.3.尽管物体的加速度不是在竖直方向,但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物体就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4.物体超重或失重的多少是由物体的质量和竖直加速度共同决定的,其大小等于ma.例1如图1所示,升降机天花板上用轻弹簧悬挂一物体,升降机静止时弹簧伸长量为10cm,运动时弹簧伸长量为9cm,则升降机的运动状态可能是(g=10m/s2)()图1A.以a=1m/s2的加速度加速上升B.以a=1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C.以a=9m/s2的加速度减速上升D.以a=9m/s2的加速度减速下降解析根据运动时弹簧伸长量为9cm,小于静止时弹簧伸长量10cm,可知升降机的加速度向下,则升降机的运动状态可能是以a=1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也可能是以a=1 m/s2的加速度减速上升,故B正确.答案 B递进题组1.[超重与失重的判断]关于超重和失重现象,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电梯正在减速上升,在电梯中的乘客处于超重状态B.磁悬浮列车在水平轨道上加速行驶时,列车上的乘客处于超重状态C.荡秋千时秋千摆到最低位置时,人处于失重状态D.“神舟九号”飞船在绕地球做圆轨道运行时,飞船内的宇航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答案 D2.[超重与失重的理解与应用]如图2所示是某同学站在力传感器上做下蹲——起立的动作时记录的压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由图线可知该同学()图2A.体重约为650NB.做了两次下蹲——起立的动作C.做了一次下蹲——起立的动作,且下蹲后约2s起立D.下蹲过程中先处于超重状态后处于失重状态答案AC解析做下蹲——起立的动作时,下蹲过程中先向下加速后向下减速,因此先处于失重状态后处于超重状态,D错误;由图线可知,第一次下蹲4s末结束,到6s末开始起立,所以A、C正确,B错误.超重和失重现象判断的“三”技巧(1)从受力的角度判断,当物体所受向上的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小于重力时处于失重状态,等于零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2)从加速度的角度判断,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处于失重状态,向下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3)从速度变化的角度判断①物体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时,超重;②物体向下加速或向上减速时,失重.考点二 动力学中的临界极值问题临界或极值条件的标志(1)有些题目中有“刚好”、“恰好”、“正好”等字眼,明显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临界点; (2)若题目中有“取值范围”、“多长时间”、“多大距离”等词语,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起止点”,而这些起止点往往就对应临界状态;(3)若题目中有“最大”、“最小”、“至多”、“至少”等字眼,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极值,这个极值点往往是临界点;(4)若题目要求“最终加速度”、“稳定加速度”等,即是求收尾加速度或收尾速度. 例2 (2013·山东·22)如图3所示,一质量m =0.4kg 的小物块,以v 0=2m/s 的初速度,在与斜面成某一夹角的拉力F 作用下,沿斜面向上做匀加速运动,经t =2s 的时间物块由A 点运动到B 点,A 、B 之间的距离L =10m .已知斜面倾角θ=30°,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33.重力加速度g 取10m/s 2.图3(1)求物块加速度的大小及到达B 点时速度的大小.(2)拉力F 与斜面夹角多大时,拉力F 最小?拉力F 的最小值是多少?解析 (1)设物块加速度的大小为a ,到达B 点时速度的大小为v ,由运动学公式得L =v 0t +12at 2①v =v 0+at ②联立①②式,代入数据得 a =3m/s 2③ v =8m/s ④(2)设物块所受支持力为F N ,所受摩擦力为F f ,拉力与斜面间的夹角为α,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cos α-mg sin θ-F f =ma ⑤F sin α+F N -mg cos θ=0⑥ 又F f =μF N ⑦ 联立⑤⑥⑦式得F =mg (sin θ+μcos θ)+ma cos α+μsin α⑧由数学知识得 cos α+33sin α=233sin(60°+α)⑨ 由⑧⑨式可知对应最小F 的夹角 α=30°⑩联立③⑧⑩式,代入数据得F 的最小值为 F min =1335N 答案 (1)3m /s 2 8 m/s (2)30° 1335N 递进题组3.[动力学中的临界问题]如图4所示,物体A 叠放在物体B 上,B 置于光滑水平面上,A 、B 质量分别为m A =6kg 、m B =2kg ,A 、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开始时F =10N ,此后逐渐增大,在增大到45N 的过程中,则( )图4A .当拉力F <12N 时,物体均保持静止状态B .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拉力超过12N 时,开始相对滑动C .两物体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运动D .两物体始终没有相对运动 答案 D4.[动力学中的临界问题]一个质量为0.2kg 的小球用细绳吊在倾角为θ=53°的斜面顶端,如图5所示,斜面静止时,球紧靠在斜面上,绳与斜面平行,不计摩擦,当斜面以10m/s 2的加速度向右做加速运动时,求绳子的拉力及斜面对小球的弹力.。
(人教版)高考物理实验题、计算题一轮提升练习选(B)及答案
2020届(人教版)高考物理实验题、计算题一轮提升练习选(B )及答案1、如图所示,某次滑雪训练,运动员站在水平雪道上第一次利用滑雪杖对雪面的作用获得水平推力F =84 N 而从静止向前滑行,其作用时间为t 1=1.0 s ,撤除水平推力F 后经过t 2=2.0 s ,他第二次利用滑雪杖对雪面的作用获得同样的水平推力,作用距离与第一次相同.已知该运动员连同装备(可视为质点)的总质量为m =60 kg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恒为F f =12 N ,求:(1)第一次利用滑雪杖对雪面作用获得的速度大小及这段时间内的位移;(2)t =3.0 s 时运动员的速度大小;(3)该运动员第二次撤除水平推力后能滑行的最大距离.【参考答案】(1)1.2 m/s 0.6 m (2)8 m/s (3)5.2 m解析:(1) 运动员利用滑雪杖获得的加速度为a 1=F -F f m =1.2 m/s 2第一次利用滑雪杖对雪面作用获得的速度大小v 1=a 1t 1=1.2 m/s ,位移x 1=12a 1t 21=0.6 m(2)运动员停止使用滑雪杖后,加速度大小为a 2=F f m ,经时间t 2速度变为v ′1=v 1-a 2t 2=0.8 m/s(3)第二次利用滑雪杖获得的速度大小v2,则v22-v21=2a1x1第二次撤除水平推力后滑行的最大距离x2=v222a2解得x2=5.2 m.2、我们知道,根据光的粒子性,光的能量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一个光子,光子具有动量(hν/c)和能量(hν),当光子撞击到光滑的平面上时,可以像从墙上反弹回来的乒乓球一样改变运动方向,并给撞击物体以相应的作用力.光对被照射物体单位面积上所施加的压力叫光压.联想到人类很早就会制造并广泛使用的风帆,能否做出利用太阳光光压的“太阳帆”进行宇宙航行呢?1924年,俄国航天事业的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和其同事灿德尔明确提出“用照射到很薄的巨大反射镜上的太阳光所产生的推力获得宇宙速度”,首次提出了太阳帆的设想.但太阳光压很小,太阳光在地球附近的光压大约为10-6N/m2,但在微重力的太空,通过增大太阳帆面积,长达数月的持续加速,使得太阳帆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宇宙速度.IKAROS是世界第一个成功在行星际空间运行的太阳帆.2010年5月21日发射,2010年12月8日,IKAROS在距离金星80,800公里处飞行掠过,并进入延伸任务阶段.设太阳单位时间内向各个方向辐射的总能量为E,太空中某太阳帆面积为S,某时刻距太阳距离为r(r很大,故太阳光可视为平行光,太阳帆位置的变化可以忽略),且帆面和太阳光传播方向垂直,太阳光频率为ν,真空中光速为c,普朗克常量为h.(1)当一个太阳光子被帆面完全反射时,求光子动量的变化Δp,判断光子对太阳帆面作用力的方向.(2)计算单位时间内到达该航天器太阳帆面的光子数.(3)事实上,到达太阳帆表面的光子一部分被反射,其余部分被吸收.被反射的光子数与入射光子总数的比,称为反射系数.若太阳帆的反射系数为ρ,求该时刻太阳光对太阳帆的作用力.【参考答案】(1)-2hνtc与入射光子速度方向相反(2)ES 4πhνr 2 (3)(1+ρ)ES 4πcr 2解析:(1)以光子运动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光子动量的变化Δp =-p -p =-2hνc .根据动量定理可知,Ft =Δp ,解得F =-2hνtc .光子对太阳帆面作用力的方向与入射光子速度方向相反.(2)每个光子能量E 0=hν.单位时间内到达太阳帆光能量E 总=E 4πr 2·S.单位时间内到达该航天器太阳帆面的光子数N =E 总E 0=ES 4πhνr 2. (3)反射光子和吸收光子均会对太阳帆产生作用力.在时间Δt ,根据动量定理可知,Ft =Δp 反+Δp 吸其中Δp 反=2ρNΔp·Δt =2ρES 4πcr 2·ΔtΔp 吸=(1-ρ)NΔp·Δt =(1-ρ)ES 4πcr 2·Δt.联立解得,F =(1+ρ)ES 4πcr 2. 3、如图所示,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沿顺时针方向以v 0=2 m/s 的速度匀速转动,A 、B 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物块从M 点和N 点同时以v =4 m/s 的初速度相向运动.已知小物块A 、B 在传送带上运动的过程中恰好不会发生碰撞,小物块A 、B 均可视为质点且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求:(1)两个小物块相对传送带运动时间的差值.(2)M 点和N 点之间的距离.【参考答案】(1)1 s (2)5 m解析:(1)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提供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a =μg =4 m/s 2.两个小物块恰好不发生碰撞,最终与传送带共速.小物块A 向右减速至与传送带共速的过程,t A =v -v 0a=0.5 s. 小物块B 向左减速至0,再反向加速至与传送带共速的过程,t B =v +v 0a =1.5s.两个小物块相对传送带运动时间的差值Δt =t B -t A =1 s.(2)两小物块刚好不发生相撞,最终处于同一位置.t B =1.5 s 内,小物块A 向右运动的位移x A =v 2-v 202a +v 0(t B -t A )=3.5 m.小物块B 向左运动的位移x B =v 2-v 202a =1.5 m.M 点和N 点之间的距离x =x A +x B =5 m.4、物体中的原子总是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原子热运动越激烈,物体温度越高;反之,温度就越低.所以,只要降低原子运动速度,就能降低物体温度.“激光致冷”的原理就是利用大量光子阻碍原子运动,使其减速,从而降低了物体温度.使原子减速的物理过程可以简化为如下情况:如图所示,某原子的动量大小为p 0.将一束激光(即大量具有相同动量的光子流)沿与原子运动的相反方向照射原子,原子每吸收一个动量大小为p 1的光子后自身不稳定,又立即发射一个动量大小为p 2的光子,原子通过不断吸收和发射光子而减速.(已知p 1、p 2均远小于p 0,普朗克常量为h ,忽略原子受重力的影响)(1)若动量大小为p 0的原子在吸收一个光子后,又向自身运动方向发射一个光子,求原子发射光子后动量p 的大小;(2)从长时间来看,该原子不断吸收和发射光子,且向各个方向发射光子的概率相同,原子吸收光子的平均时间间隔为t 0.求动量大小为p 0的原子在减速到零的过程中,原子与光子发生“吸收-发射”这一相互作用所需要的次数n 和原子受到的平均作用力f 的大小;(3)根据量子理论,原子只能在吸收或发射特定频率的光子时,发生能级跃迁并同时伴随动量的变化.此外,运动的原子在吸收光子过程中会受到类似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的影响,即光源与观察者相对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光频率会增大,而相对远离时则减小,这一频率的“偏移量”会随着两者相对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为使该原子能够吸收相向运动的激光光子,请定性判断激光光子的频率ν和原子发生跃迁时的能量变化ΔE 与h 的比值之间应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参考答案】(1)p 0-p 1-p 2 (2)p 0p 1 p 1t 0(3)ν<ΔE h 解析:(1)分析题意可知,原子吸收和放出一个光子后,整体动量守恒. 以原子初动量方向为正,p 0-p 1=p +p 2.解得原子放出光子后的动量p =p 0-p 1-p 2.(2)原子向各个方向均匀地发射光子,放出的所有光子总动量为零.设原子经n 次相互作用后速度变为零,p 0-np 1=0,解得n =p 0p 1. 根据动量定理可知,f·nt 0=p 0.解得,f =p 0nt 0=p 1t 0. (3)根据能级跃迁规律可知,静止的原子吸收光子发生跃迁,跃迁频率ν0=ΔE h .考虑多普勒效应,由于光子与原子相向运动,原子接收到的光子频率会增大.所以为使原子能够发生跃迁,照射原子的激光光子频率ν<ΔE h.5、现有一电池,电动势E 约为5 V,内阻r 约为50 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50 mA.为测定该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图中R为电阻箱,阻值范围为0~999.9 Ω,R0为定值电阻,V为理想电压表.(1)可供选用的R0有以下几种规格,本实验应选用的R0的规格为________(填选项序号字母).A.15 Ω 1.0 W B.50 Ω0.01 WC.60 Ω 1.0 W D.1 500 Ω 6.0 W(2)按照图甲所示的电路图,将图乙所示的实物连接成实验电路.(3)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S,调节电阻箱的阻值,记录阻值R和相应的电压表示数U,测得多组实验数据,并作出如图丙所示的1U-1R关系图象,则电动势E=________V,内阻r=________Ω.(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参考答案】(1)C(2)见解析(3)5.0 V53 Ω解析:(1)分析题意可知,电路中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50 mA,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的最小电阻R min=EI m=100 Ω,则定值电阻R0的最小阻值为50 Ω,B选项中额定功率太小,导致额定电流过小,故C选项正确.(2)根据原理图,连接实物图如图所示:(3)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U=RR+R0+r·E.整理为1U=r+R0E·1R+1E.图象的截距为1E=0.20.解得,E=5.0 V.图象的斜率为r+R0E=22.5,解得,r≈53 Ω.。
2024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标配用卷(新教材版)真题汇编版
一、单选题1. 小明是一位网球爱好者,有一次小明在体育馆面对着竖直墙壁练习接发球技术,设某次小明在距离水平地面3.2m 、距离竖直光滑墙壁15m 处发球,发出的网球以30m/s 的速度向墙水平抛出,网球与墙壁碰撞后落地,不计碰撞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忽略空气阻力和碰撞时间,重力加速度,则网球落地点到墙壁的距离为( )A .6mB .9mC .15mD .24m2. 如图所示为物理学家赫兹验证电磁波存在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他通过电弧和电火花之间产生的电磁波,进而引起两个靠近的小铜球之间感应出新的电火花出来,证明了电磁波是真实存在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曲线表示电场线B .赫兹的研究启发了麦克斯韦提出完整的经典电磁场理论C .如果一个带有圆锥尖的铜棒与一块钢板之间间隔几毫米,此时加上几千伏特的电压,则空气有可能被击穿D .赫兹的电火花实验现象不能说明电磁波具有能量3. 小红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观察红光的干涉、衍射现象,其中P 是光学元件,且P 到光屏的距离恒定,通过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图2所示甲、乙、丙、丁四种图样。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对应的P 是双缝,双缝间距较大B .乙对应的P 是双缝,双缝间距较大C .丙对应的P 是单缝,缝的宽度较宽D .丁对应的P 是单缝,缝的宽度较窄4. 在图甲所示的交流电路中,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之比为2:1,电阻,为滑动变阻器,A 为理想交流电流表。
电源电压u 随时间t按正弦规律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滑片P 向下移动时,电流表示数不变B .滑片P 向下移动时,通过电阻的电流减小C.当时,电流表的示数为4AD.当时,电源的输出功率为48W5. 中国大飞机的长度为,宽度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民用客机,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有研发制造大型客机能力的国家。
当测试员在北半球乘坐以的速度水平飞行时,用智能手机测得地磁场磁感应强度的水平分量和竖直分量大小分别为、,沿着飞机的运动方向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机身上下两点之间一定存在电势差B .机身前后两点之间一定存在电势差C.机身上两点之间的电势差最高可达D.机身上两点之间的电势差最高可达2024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标配用卷(新教材版)真题汇编版二、多选题三、实验题6. 如图所示,在水平向左且足够大的匀强电场中,一长为L 的绝缘细线一端固定于O 点,另一端系着一个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的带正电小球,小球静止在M 点。
高考物理典型实验一轮复习随堂练习(3) 新人教版
高考物理典型实验一轮复习随堂练习(3) 新人教版1. 在利用打点计时器和小车来做“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实验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平衡摩擦力时,应将砝码盘及盘内砝码通过定滑轮拴在小车上B .连接砝码盘和小车的细绳应跟长木板保持平行C .平衡摩擦力后,长木板的位置不能移动D .小车释放前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且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解析:本题考查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选项A 中平衡摩擦力时,不能将砝码盘及盘内砝码(或小桶)通过细绳拴在小车上,A 错;选项B 、C 、D 符合正确的操作方法,B 、C 、D 对.答案:BCD2. 在“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实验中,在研究加速度a 与小车的质量M 的关系时,由于没有注意始终满足M ≫m 的条件,结果得到的图象应是下图中的( )解析:在本实验中绳中的张力F =Mmg M +m ,则小车的加速度a =F M =mg M +m,在研究加速度跟小车质量M 的关系时,保持m 不变,若横轴为1/(M +m ),则a -1/(M +m )图象应是过原点的直线,当满足M ≫m 时,m 可以忽略不计,a ≈mg M,a -1/M 图象还可以满足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当小车的质量较小、不满足M ≫m 时,图象便发生向下弯曲.故选D. 答案:D3.图3-4-6如图3-4-6所示,在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的演示实验中,若1、2两个相同的小车所受拉力分别为F 1、F 2,车中所放砝码的质量分别为m 1、m 2,打开夹子后经过相同的时间两车的位移分别为x 1、x 2,则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有( )A .当m 1=m 2、F 1=2F 2时,x 1=2x 2B .当m 1=m 2、F 1=2F 2时,x 2=2x 1C .当m 1=2m 2、F 1=F 2时,x 1=2x 2D .当m 1=2m 2、F 1=F 2时,x 2=2x 1解析:题中m 1和m 2是车中砝码的质量,绝不能认为是小车的质量.当m 1=m 2时,两车总质量仍相等,因F 1=2F 2,则a 1=2a 2.由x =12at 2知,A 正确,B 错误;若m 1=2m 2,两车总质量关系未知,故C 、D 不能确定.答案:A4. (2010·南通质检)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实验,主要的步骤有:A .将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两个质量相等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长木板上;B .打开夹子,让两个小车同时从静止开始运动,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夹上夹子,让它们同时停下来,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两个小车在这一段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大小;C .分析所得到的两个小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大小与小车所受的水平拉力的大小关系,从而得到质量相等的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作用力大小的关系;D .在小车的后端也分别系上细绳,用一只夹子夹住这两根细绳;E .在小车的前端分别系上细绳,绳的另一端跨过定滑轮各挂一个小盘,盘内分别放着数目不等的砝码,使砝码盘和盘内砝码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分别用天平测出两个砝码盘和盘内砝码的总质量.上述实验步骤,正确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实验步骤,对于实验的一些常识,必须牢记于心,结合本实验的实验步骤,不难排列出正确的顺序.答案:AEDBC5.图3-4-7如图3-4-7所示,是某次利用气垫导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装置安装完毕后的示意图,图中A 为砂桶和砂,B 为定滑轮,C 为滑块及上面添加的砝码,D 为纸带,E 为电火花计时器,F 为蓄电池、电压为6 V ,G 是电键,请指出图中的三处错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接滑块的细线应水平(或与导轨平行)(2)C 滑块离计时器太远(3)E 电火花计时器用的是220 V 的交流电,不能接直流电6. (2009·江苏,11)“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3-4-8所示.(1)在平衡小车与桌面之间摩擦力的过程中,打出了一条纸带如图3-4-9所示.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 s.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量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该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 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平衡摩擦力后,将5个相同的砝码都放在小车上.挂上砝码盘,然后每次从小车上取一个砝码添加到砝码盘中,测量小车的加速度.小车的加速度a与砝码盘中砝码总重力F的实验数据如下表:砝码盘中砝码总0.1960.3920.5880.7840.980重力F(N)加速度a(m·s-0.69 1.18 1.66 2.18 2.702)请根据实验数据作出a-F的关系图象.(3)根据提供的实验数据作出的a-F图线不通过原点,请说明主要原因.解析:根据Δx=aT2,可计算小车的加速度,a=0.16 m/s2,运用表格中给出的数据可0绘出图象,图象不过原点的主要原因是未计入砝码盘的重力.答案:(1)0.16(0.15也可)(2)见右图(3)未计入砝码的重力。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物理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规范练21 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含解析)
考点规范练21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一、单项选择题1.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有两个小球A和B,其质量m A<m B,B球上固定一轻质弹簧,若将A球以速率v去碰撞静止的B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弹簧压缩量最大时,两球速率都最小B.当弹簧恢复原长时,B球速率最大C.当A球速率为零时,B球速率最大D.当B球速率最大时,弹簧弹性势能不为零2.火箭向后喷气后自身获得向前的速度。
某一火箭在喷气前的质量为30 kg,每秒钟可完成5次喷气。
设每一次喷气均喷出200 g气体,气体喷出后的速度为100 m/s,则第三次喷气后火箭的速度为(题中涉及各速度均以地面为参考系)()A.1 000 m/sB.200 m/sC.20 m/sD.2 m/s3.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5个物块在光滑水平面上间隔一定距离排成一条直线。
具有初动能E0的物块1向其他4个静止的物块运动,依次发生碰撞,每次碰撞后不再分开,最后5个物块粘成一个整体。
首次碰撞和最后一次碰撞中,损失的动能之比为()A.1B.10C.5D.584.如图所示,曲面体P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物块Q自P的上端静止释放。
Q与P的接触面光滑,Q在P上运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对Q做功为零B.P和Q之间相互作用力做功之和为零C.P和Q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D.P和Q构成的系统机械能不守恒、动量守恒5.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圆环形窄槽固定在桌面上,槽内有两个大小相同的小球A、B,球B静止在槽中位置P。
球A以一定初速度沿槽运动,在位置P与球B发生弹性碰撞,碰后球A反弹,并在位置Q与球B再次碰撞。
已知∠POQ=90°,忽略摩擦,且两小球可视为质点,则A、B两球质量之比为()A.3∶1B.1∶3C.5∶3D.3∶5二、多项选择题6.冰壶是以队为单位在冰上进行的一种投掷性竞赛项目。
右图显示了某次运动员掷出冰壶时刻两冰壶的位置,虚线圆圈为得分区域。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编练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高考物理(人教)一轮编练习题(10)李仕才一、选择题1、我国航天员要在“天宫一号”航天器实验舱的桌面上测量物体的质量,采用的方法如下:质量为m 1的标准物A 的前后连接有质量均为m 2的两个力传感器.待测质量的物体B 连接在后传感器上.在某一外力作用下整体在桌面上运动,如图4所示.稳定后标准物A 前后两个传感器的读数分别为F 1、F 2,由此可知待测物体B 的质量为( )图4 A.F 1m 1+2m 2F 1-F 2B.F 2m 1+2m 2F 1-F 2C.F 2m 1+2m 2F 1D.F 2m 1+2m 2F 2答案 B解析 以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1=(m 1+2m 2+m )a ;隔离B 物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2=ma ;联立可得:m =F 2m 1+2m 2F 1-F 2,B 对.2、如图3所示,在水平地面上静止着一质量为M 、倾角为θ的斜面,自由释放质量为m 的滑块能在斜面上匀速下滑(斜面始终静止),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3A .滑块对斜面的作用力大小等于mg cos θ,方向垂直斜面向下B .斜面对滑块的作用力大小等于mg ,方向竖直向上C .斜面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水平向左,大小与m 的大小有关D .滑块能匀速下滑,则水平地面不可能是光滑的答案 B3、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最后再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轨道3。
轨道1、2相切于Q 点,2、3相切于P 点,M 、N 为椭圆轨道短半轴的端点,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在三条轨道中周期从大到小的顺序是3轨道、1轨道、2轨道 x.k/-wB .在三条轨道中速率最大的时刻为经过2轨道的Q 点,速率最小的时刻为经过2轨道上P 点C .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 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 点时的加速度D .卫星在轨道2上从M P N 运动所需的时间等于从N Q M 的时间解析:选B 由开普勒第三定律r 3T2=k 知,半径大的周期大,由r 3>r 2>r 1可知T 3>T 2>T 1,故A 错误。
2025年高考人教版物理一轮复习阶段复习练四—电场和磁场 附答案解析
2025年⾼考⼈教版物理⼀轮复习阶段复习练(四)—电场和磁场(附答案解析)1.(2024·⼭西晋城市第⼀中学期中)如图甲所⽰,计算机键盘为电容式传感器,每个键下⾯由相互平⾏、间距为d的活动⾦属⽚和固定⾦属⽚组成,两⾦属⽚间有空⽓间隙,两⾦属⽚组成⼀个平⾏板电容器,如图⼄所⽰。
其内部电路如图丙所⽰,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按键的过程中,电容器的电容减⼩B.按键的过程中,电容器的电荷量增⼤C.按键的过程中,图丙中电流⽅向从a流向bD.按键的过程中,电容器间的电场强度减⼩2.(2023·⼴东深圳市期末)如图所⽰,将⼀轻质矩形弹性软线圈ABCD中A、B、C、D、E、F 六点固定,E、F为AD、BC边的中点。
⼀不易形变的长直导线在E、F两点处固定,现将矩形绝缘软线圈中通⼊电流I1,直导线中通⼊电流I2,已知I1≪I2,长直导线和线圈彼此绝缘。
则稳定后软线圈⼤致的形状可能是( )3.(多选)如图甲所⽰,为特⾼压输电线路上使⽤六分裂阻尼间隔棒的情景。
其简化如图⼄,间隔棒将6条输电导线分别固定在⼀个正六边形的顶点a、b、c、d、e、f上,O为正六边形的中⼼,A点、B点分别为Oa、Od的中点。
已知通电导线在周围形成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与电流⼤⼩成正⽐,与到导线的距离成反⽐。
6条输电导线中通有垂直纸⾯向外、⼤⼩相等的电流,其中a导线中的电流对b导线的安培⼒⼤⼩为F,则( )A.A点和B点的磁感应强度相同B.其中b导线所受安培⼒⼤⼩为FC.a、b、c、d、e五根导线在O点的磁感应强度⽅向垂直于ed向下D.a、b、c、d、e五根导线在O点的磁感应强度⽅向垂直于ed向上4.(2024·江苏常州市检测)如图所⽰,ABCD为真空中⼀正四⾯体区域,M和N分别为AC边和AD边的中点,A处和C处分别有等量异种点电荷+Q和-Q。
则( )A.B、D处电场强度⼤⼩相等,⽅向不同B.电⼦在M点的电势能⼩于在N点的电势能C.将⼀试探正电荷从B沿直线BD移动到D静电⼒做正功D.将位于C处的电荷-Q移到B处时M、N点电场强度⼤⼩相等5.(2024·河南周⼝市期中)如图所⽰,在竖直平⾯内有⽔平向左的匀强电场,在匀强电场中有⼀根长为L的绝缘细线,细线⼀端固定在O点,另⼀端系⼀质量为m的带电⼩球。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一轮复习练习(精选)
实验一: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高考一轮复习物理力学实验专练1.小明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进行如下操作(1)实验中如图甲所示调整好仪器,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松开小车,使重物下落,打点计时器会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小点。
(2)在打出的纸带上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
测得的数据如图乙所示。
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果:①打计数点1时纸带运动的速度是_____m/s;(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m/s;(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②计算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2③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计数点0_____(选填“是”或“不是”)小车运动的起点。
2.某同学利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研究物块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物块拉着纸带以一定的初速度在粗糙水平面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频率为50Hz,打出的纸带如图所示,纸带上标出的相邻计数点之间还有几个点没画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相等。
(1)该打点计时器所用的电源电压为_______V。
(2)在A、B、C、D、E五个点中最先打出的点是_______。
(3)若物块与粗糙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5,重力加速度大小2g ,9.8m/s则相邻计数点之间还有_______个点没画出。
3.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滑块在斜面上由静止释放后沿直线下滑时,固定在斜面上端的打点计时器在与滑块相连的纸带上打点。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单选,选填字母代号)A.所用斜面必须光滑B.实验操作时先放滑块,再接通电源C.组装实验器材时,滑块离打点计时器尽可能远一些D.此实验还需要使用刻度尺(2)某次实验时滑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实验获得的纸带及测量数据如图乙所示。
A、B、C、D、E、F为相邻的六个计数点,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四个计时点未画出。
实验时忘记标注纸带上A、B两点间的距离,下列数据中最接近ABx的是_________;(选填字母代号)A.1.20cmB.1.39cmC.1.50cmD.1.60cm(3)已知电火花计时器连接的是频率为50Hz的交变电源,结合图乙中的测量数据,纸带上打出C点时滑块的速度大小Cv=__________m/s,滑块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____2m/s;(计算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4)实验小组用图像法处理数据,从A点开始计时,描绘x tt—图像。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物理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规范练19 功能关系、能量守恒定律(含解析)
考点规范练19功能关系、能量守恒定律一、单项选择题1.如图所示,某滑翔爱好者利用无动力滑翔伞在高山顶助跑起飞,在空中完成长距离滑翔后安全到达山脚下。
他在空中滑翔的过程中()A.只有重力做功B.重力势能的减小量大于重力做的功C.重力势能的减小量等于动能的增加量D.动能的增加量等于合力做的功2.某同学将质量为m的一矿泉水瓶(可看成质点)竖直向上抛出,水瓶以54g的加速度匀减速上升,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水瓶往返过程受到的阻力大小不变。
则()A.上升过程中水瓶的动能减少量为54mghB.上升过程中水瓶的机械能减少了54mghC.水瓶落回地面时动能大小为mgℎ4D.水瓶上升过程处于超重状态,下落过程处于失重状态3.如图所示,滑雪者从O点由静止沿斜面自由滑下,接着在水平面上滑至N点停下。
斜面、水平面与滑雪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0.1。
滑雪者(包括滑雪板)的质量m=50 kg,g取 10 m/s2,O、N两点间的水平距离s=100 m。
在滑雪者经过ON段运动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A.1 250 JB.2 500 JC.5 000 JD.7 500 J4.如图甲所示,固定的粗糙斜面长为10 m,一小滑块自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小滑块的动能E k随位移x的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
取斜面底端为重力势能的参考平面,小滑块的重力势能E p随位移x的变化规律如图丙所示,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根据上述信息能求出()A.斜面的倾角B.小滑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C.小滑块下滑的加速度的大小D.小滑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5.如图所示,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以v=2 m/s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匀速转动,上方漏斗以每秒25 kg把煤粉均匀且竖直抖落到传送带上,然后煤粉随传送带一起运动。
已知煤粉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欲使传送带保持原来的速度匀速转动,则传送带的电动机应增加的功率为()A.200 WB.50 WC.100 WD.无法确定6.一足够长的光滑圆筒竖直立于水平地面上,内有一轻质弹簧,下端固定于圆筒底部,弹簧上面放一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与弹簧不连接,施加外力,将小球竖直向下压至某位置静止,如图所示。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力学实验综合试题 新人教版
第4讲 力学实验综合1.像打点计时器一样,光电计时器也是一种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常用计时仪器,其结构如图所示,a 、b 分别是光电门的激光发射和接收装置,当有物体从a 、b 间通过时,光电计时器就可以显示物体的挡光时间。
现利用图9所示装置测量滑块和长lm 左右的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图中MN 是水平桌面,Q 是木板与桌面的接触点,1和2是固定在木板上适当位置的两个光电门,与之连接的两个光电计时器没有画出。
此外在木板顶端的P 点还悬挂着一个铅锤,让滑块从木板的顶端滑下,光电门l 、2各自连接的计时器显示的挡光时间分别为2100.5-⨯s 和2100.2-⨯s 。
用游标卡尺测量小滑块的宽度d =5.0cm.。
(1)滑块通过光电门1的速度:v 1 = m/s ,滑块通过光电门2的速度:v 2 = ________ m/s .(2)若仅提供一把米尺,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 ,为完成测量,除了研究v 1、v 2和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L外,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是 (说明各量的物理意义,同时指明代表物理量的字母). (3)用(2)中各量求解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μ= (用字母表示)。
2.在学了自由落体运动这一部分内容后,有同学计算,若有雨滴从距地面2.5km 高空自由落下,到达地面时速度将超过200m /s ,事实上谁也未见过如此高速的雨滴.这引发了一些同学的思考:雨滴在下落时肯定受到了空气阻力的作用.那它究竟是如何运动的呢?有一组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用胶木球在水中的自由下落来模拟雨滴在空气中的下落过程.实验中,胶木球从某一高度竖直落下,用闪光照相方法拍摄了小球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如图所示.(1)请你根据此闪光照片定性描述出小球的运动情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小球下落时所受的阻力,我们可以作最简单的猜想:阻力(F )与小球速度(v )_________________,即F =k __________( k 为阻力常数).已知照相机的闪光频率为f ,图中刻度尺的最小分度为s 0,小球的质量为m .若猜想成立,则由此闪光照片及上述已知条件可求得胶木球在水中下落时的阻力常数k =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三物理2019-2020年一轮复习测试专题《力学实验》含答案
绝密★ 启用前人教版新高三物理2019-2020 学年一轮复习测试专题《力学实验》1.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叫做阿特伍德机,是英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特伍德(G·Atwood 1746-1807)创制的一种有名力学实验装置,用来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某同学对该装置加以改良后用来考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如图乙示.(1)实验时,该同学进行了以下步骤:①将质量均为M (A 的含挡光片, B 的含挂钩)的重物用绳连结后,跨放在定滑轮上,处于静止状态.丈量出 _________________ (填“A 的上表面”,“A 的下表面”或“挡光片中心”)到光电门中心的竖直距离h.m 的物块C,让系统中的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光电门记录挡光片挡光②在 B 的下端挂上质量为的时间为△t.③测出挡光片的宽度d,计算相关物理量,考证守恒定律.(2)假如系统(重物A,B 以及物块C)的机械能守恒,应知足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 (已知重力加快度为g).(3)惹起该实验系统偏差的原由有________________ (写一条即可).(4)考证明验结束后,该同学突发奇想:假如系统(重物A, B 以及物块C)的机械能守恒,不停增大物块 C 的质量m,重物 B 的加快度 a 也将不停增大,那么 a 与m 之间有如何的定量关系?a 随 m 增大会趋于一个什么值?________________请你帮该同学解决,①写出 a 与 m 之间的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 (还要用到M 和 g)②a的值会趋于 ________________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做“考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次为50Hz 。
查适合地的重力加快度2。
测得所用重物的质量为。
实验中获得一条点迹清楚的纸带,把第一个点记作O,每两个计数点之间有四点未画出,另选连续的 3 个计数点 A ,B,C 作为丈量的点,以下图。
人教版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物理《第06讲 重力 弹力 摩擦力》练习题
第06讲重力弹力摩擦力(模拟精练+真题演练)1.(2023·浙江温州·乐清市知临中学校考模拟预测)如图所示,光滑小球A左边靠着竖直墙壁B,右边靠着桌沿处于静止状态,则关于小球A的受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墙对A的作用力一定过A的重心B.桌沿C对A的作用力一定过A的重心C.A的重力一定过A的重心D.A球的重心一定在球心【答案】C【详解】ABD.墙对A的作用力和桌沿C对A的作用力都过球心,重心不一定在球心,故ABD错误;C.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所以重力一定过A的重心,故C正确。
故选C。
2.(2023·广东梅州·高三二检)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表演中,需要舞者两脚前后分开,以胯部为轴,上半身后躺,与地面近乎平行,在舞者缓慢后躺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人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舞者所受的支持力始终等于舞者的重力C.舞者越向下躺,重心越低D.舞者两脚间距越大,下弯时越稳定【答案】A【详解】A.人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选项A错误,符合题意;B.舞者缓慢后躺,可认为都是平衡状态,则舞者所受的支持力始终等于舞者的重力,选项B正确,不符合题意;C.舞者越向下躺,整个身体的重心越低,选项C正确,不符合题意;D.舞者两脚间距越大,重心越向下,下弯时越稳定,选项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2023·浙江绍兴·高三模拟)乒乓球运动是我们熟知的,如图所示,当乒乓球从左到右触桌面反弹时的示意图,试分析乒乓球受到桌面的弹力方向正确的是()A.B.C.D.【答案】A【详解】在乒乓球与桌面作用时,乒乓球受到桌面的弹力方向垂直桌面竖直向上,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2023春·湖南常德·高三汉寿县第一中学校考)如图所示,在倾角为 的光滑固定斜面上有两个用轻弹簧连接的物块A和B,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和2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在外力F的作用下系统处于静止状态。
2025年高考人教版物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洛伦兹力与现代科技 附答案解析
2025年⾼考⼈教版物理⼀轮复习专题训练—洛伦兹⼒与现代科技(附答案解析)1.(2023·⼴东卷·5)某⼩型医⽤回旋加速器,最⼤回旋半径为0.5 m,磁感应强度⼤⼩为1.12 T,质⼦加速后获得的最⼤动能为1.5×107 eV。
根据给出的数据,可计算质⼦经该回旋加速器加速后的最⼤速率约为(忽略相对论效应,1 eV=1.6×10-19 J)( )A.3.6×106 m/s B.1.2×107 m/sC.5.4×107 m/s D.2.4×108 m/s2.(2021·福建卷·2)⼀对平⾏⾦属板中存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其中电场的⽅向与⾦属板垂直,磁场的⽅向与⾦属板平⾏且垂直纸⾯向⾥,如图所⽰。
⼀质⼦(H)以速度v0⾃O点沿中轴线射⼊,恰沿中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
下列粒⼦分别⾃O点沿中轴线射⼊,能够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所有粒⼦均不考虑重⼒的影响)( )A.以速度射⼊的正电⼦(e)B.以速度v0射⼊的电⼦(e)C.以速度2v0射⼊的氘核(H)D.以速度4v0射⼊的α粒⼦(He)3.(多选)(2023·天津市期末)调查组在某化⼯⼚的排污管末端安装了流量计,其原理可以简化为如图所⽰模型:污⽔内含有⼤量正、负离⼦,从直径为d的圆柱形容器左侧流⼊,右侧流出,流量值Q等于单位时间通过横截⾯的液体体积。
空间有垂直纸⾯向⾥、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污⽔中正离⼦较多,则a侧电势⽐b侧电势⾼B.若污⽔中负离⼦较多,则a侧电势⽐b侧电势低C.污⽔中离⼦浓度越⾼,流量显⽰仪器的⽰数越⼤D.只需要再测出a、b两点电压就能够推算污⽔的流量值Q4.(2023·河北沧州市期末)⾃⾏车速度计可以利⽤霍尔效应传感器获知⾃⾏车车轮的运动速率。
如图甲所⽰,⼀块磁体安装在前轮上,轮⼦每转⼀圈,磁体就靠近传感器⼀次,传感器就会输出⼀个脉冲电压。
人教版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第六章 动量守恒定律 单元质检六 动量守恒定律 (4)
单元质检六动量守恒定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广西桂林高三一模)炎热的夏季,有一种网红水上娱乐项目“水上飞人”十分火爆,其原理是借助脚下的喷水装置产生向上的反冲动力,让人腾空而起或平衡或变速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对装置向上的反冲动力大于装置对水向下的压力B.人悬空静止时,既不是超重现象,也不是失重现象C.整体向上减速运动是超重现象D.人悬空静止时,水的反冲动力对装置既不做功也没有冲量2.超强台风“山竹”的风力达到17级,风速60 m/s左右,对固定建筑物破坏程度巨大。
请你根据所学物理知识推算固定建筑物所受风力(空气的压力)与风速(空气流动速度)大小的关系。
假设某一建筑物垂直风速方向的受力面积为S,风速大小为v,空气吹到建筑物上后速度瞬间减为零,空气密度为ρ,风力F与风速大小v的关系式为( ) A.F=ρSv3 B.F=1ρSv32C.F=ρSv2D.F=ρSv3.(福建福州第一中学高三模拟)一儿童站在平板小车中间,与小车一起沿水平地面匀速向右运动,儿童突然走向小车一端,此过程儿童和小车的速度—时间关系如图所示,不计地面的摩擦。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儿童的质量小于小车的质量B.儿童走向小车左端C.儿童和小车的总动能减少D.小车对儿童的冲量方向水平向右4.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车静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车的上表面粗糙,有一质量为m的木块以初速度v0水平地滑至车的上表面,若车足够长,则木块的最终速度大小和系统因摩擦产生的热量分别为( )A.mv0m+M 、mMv022(m+M)B.mv0m+M、mMv02m+MC.Mv0m+M 、mMv022(m+M)D.Mv0m+M、mMv02m+M5.如图所示,木块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两颗不同子弹A、B从木块两侧同时射入木块,最终都停在木块内,这一过程中木块始终保持静止(即A、B受到木块阻力相等)。
2025年高考人教版物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电学实验基础(附答案解析)
2025年高考人教版物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电学实验基础(附答案解析)1.某同学用螺旋测微器测圆柱体的直径时,示数如图甲所示,此示数为________ mm;用游标卡尺测量某物体的厚度时,示数如图乙所示,此示数为______ cm。
另一位学生用游标尺上标有50等分刻度的游标卡尺测一工件的长度,测得的结果如图丙所示,则该工件的长度L=______ cm。
2.用伏安法测某金属丝的电阻R x(约为5 Ω)。
现有电池组(电动势3 V,内阻约1 Ω)、滑动变阻器R0(0~20 Ω,额定电流2 A)、双量程电流表(0~0.6 A,内阻约0.125 Ω;0~3 A,内阻约0.025 Ω)、双量程电压表(0~3 V,内阻约3 kΩ;0~15 V,内阻约15 kΩ)、开关、导线若干。
(1)为减小测量误差,该实验中,电流表量程应选用________(选填“0~0.6 A”或“0~3 A”),电压表量程应选用________(选填“0~3 V”或“0~15 V”)。
(2)在图(a)中选择测量R x的电路原理图______(选填“甲”或“乙”),并在图(b)中完成相应的实物连线图。
(3)如图(c)所示,请利用图中的实验数据绘出电阻R x的U-I图线。
由图线可得金属丝的阻值R x=__________ Ω(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实验中,在不损坏电表的前提下,随着滑动变阻器滑片从最右端向左移动的距离x的变化,电池组的总功率P也会发生变化。
下列能正确反映P-x关系的是________。
3.(2023·内蒙古包头市模拟)物理兴趣小组利用“伏安法”测量一个阻值较小的定值电阻R x的阻值,可用器材有:电压表(量程为15 V,内阻约为5 000 Ω),电流表(量程为0.6 A,内阻为5 Ω),电源E(电动势为12 V,内阻不计),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为10 Ω,定值电阻R0阻值为15 Ω,开关S,导线若干。
(R0、R x、R、电流表、电压表、电源、开关等仪器均无断路和短路,导线无断路)(1)将图甲所示的器材符号连线,画出实验电路的原理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考纲解读1.练习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2.会计算纸带上各点的瞬时速度.3.会利用纸带计算加速度.4.会用图象法探究小车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并能根据图象求加速度.基本实验要求1.实验器材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2.实验步骤(1)按照实验原理图所示实验装置,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无滑轮的一端,接好电源;(2)把一细绳系在小车上,细绳绕过滑轮,下端挂合适的钩码,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小车后面;(3)把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放开小车;(4)小车运动一段时间后,断开电源,取下纸带;(5)换纸带反复做三次,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进行测量分析.3.注意事项(1)平行:纸带、细绳要和长木板平行.(2)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完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3)防止碰撞: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与滑轮相撞.(4)减小误差:小车的加速度宜适当大些,可以减小长度的测量误差,加速度大小以能在约50cm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出6~7个计数点为宜.规律方法总结1.数据处理 (1)目的通过纸带求解运动的加速度和瞬时速度,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等. (2)处理的方法①分析物体的运动性质——测量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计算相邻计数点距离之差,看其是否为常数,从而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②利用逐差法求解平均加速度a 1=x 4-x 13T 2,a 2=x 5-x 23T 2,a 3=x 6-x 33T 2⇒a =a 1+a 2+a 33③利用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v n =x n +x n +12T =d n +1-d n -12T④利用速度—时间图象求加速度a .作出速度—时间图象,通过图象的斜率求解物体的加速度;b .剪下相邻计数点的纸带紧排在一起求解加速度. 2.依据纸带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1)x 1、x 2、x 3…x n 是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2)Δx 是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差:Δx 1=x 2-x 1,Δx 2=x 3-x 2….(3)T 是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 =0.02n (打点计时器的频率为50Hz ,n 为两计数点间计时点的间隔数).(4)Δx =aT 2,因为T 是恒量,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的加速度a 也为恒量,所以Δx 必然是个恒量.这表明:只要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就一定相等.考点一 实验原理与实验操作例1 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为了能够较准确地测出加速度,将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在横线上:________.A .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B .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C .再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每次必须由静止释放小车D .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E .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直流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F .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比较密集的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起始点,并把每打五个点的时间作为时间单位.在选好的起始点下面记作0,往后第六个点作为计数点1,依次标出计数点2、3、4、5、6,并测算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G .根据公式a 1=x 4-x 13T 2、a 2=x 5-x 23T 2、a 3=x 6-x 33T 2及a =a 1+a 2+a 33求出a 解析 在实验中应尽可能地保证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同时也要求纸带能尽可能地直接反映小车的运动情况,既要减小系统误差又要减小偶然误差.其中E 项中的电源应采用交流电源,而不是直流电源. 答案 ABCDFG 变式题组1.[实验操作与实验原理](2013·广东·34(1))研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1甲所示,其中斜面倾角θ可调.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Hz.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如图乙所示,其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4个记录点未画出.图1①部分实验步骤如下:A .测量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纸带.B .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C .将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小车尾部与纸带相连.D .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让纸带穿过限位孔. 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用字母填写). ②图乙中标出的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 =________s. ③计数点5对应的瞬时速度大小计算式为v 5=______.④为了充分利用记录数据,减小误差,小车加速度大小的计算式应为a =____________.答案①DCBA②0.1③s4+s52T④s6+s5+s4-s3-s2-s19T22.[实验器材和实验原理]某同学用如图2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图2实验步骤如下:A.安装好实验器材;B.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重复几次,选出一条点迹比较清晰的纸带,从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如图乙中a、b、c、d等点;C.测出x1、x2、x3、….结合上述实验步骤,请你继续完成下列问题:(1)实验中,除打点计时器(含纸带、复写纸)、小车、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细绳、钩码、导线及开关外,在下列的仪器和器材中,必须使用的有________.(填选项代号)A.电压合适的50Hz交流电源B.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C.秒表D.刻度尺E.天平F.重锤G.弹簧测力计H.滑动变阻器(2)如果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所得纸带如图乙所示,则x1、x2、x3的关系是________,已知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是t,则打c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是________.答案(1)AD(2)x3-x2=x2-x1(或2x2=x1+x3)x2+x3 10t解析(2)因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x3-x2=x2-x1,即2x2=x1+x3.c点是bd段的时间中点,则c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的平均速度,v c=x2+x3 10t.考点二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例2(2012·山东理综·21(1))某同学利用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4所示.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Hz.图3图4①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两相邻计数点____和________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②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 ,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③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a =______m/s 2.解析 ①从计数点1到6相邻的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Δx ≈2.00cm ,在6、7计数点间的位移比5、6计数点间的位移增加了(12.28-11.01) cm =1.27cm<2.00cm ,因此,开始减速的时刻在计数点6和7之间.②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v 5=x 4+x 52T =(9.00+11.01)×10-22×0.1m/s ≈1.00 m/s.计数点4对应的速度大小为v 4=x 3+x 42T =(7.01+9.00)×10-22×0.1m/s ≈0.80 m/s.根据v 5=v 4+v 62,得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v 6=2v 5-v 4=(2×1.00-0.80) m/s =1.20 m/s.③物块在计数点7到11之间做减速运动,根据Δx =aT 2得 x 9-x 7=2a 1T 2 x 10-x 8=2a 2T 2故a =a 1+a 22=(x 9+x 10)-(x 8+x 7)2×2T 2≈-2.00m/s 2 答案 ①6 7(或7 6) ②1.00 1.20 ③2.00 变式题组3.[数据处理](2014·全国大纲·22)现用频闪照相方法来研究物块的变速运动.在一小物块沿斜面向下运动的过程中,用频闪相机拍摄的不同时刻物块的位置如图5所示.拍摄时频闪频率是10Hz ;通过斜面上固定的刻度尺读取的5个连续影像间的距离依次为x 1、x 2、x 3、x 4.已知斜面顶端的高度h 和斜面的长度s .数据如下表所示.重力加速度大小g =9.80m/s 2.图5单位:cm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列填空:(1)物块的加速度a =________m/s 2(保留3位有效数字).(2)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知斜面是粗糙的.答案 (1)4.30 (2)物块加速度小于g hs =5.88m/s 2(或物块加速度小于物块沿光滑斜面下滑的加速度)解析 (1)根据“逐差法”可得物块的加速度为 a =(x 4+x 3)-(x 2+x 1)4T 2=[(23.65+19.34)-(15.05+10.76)]×10-24×(0.1)2m/s 2≈4.30m/s 2.(2)假设斜面光滑,对物块受力分析可得物块下滑的加速度a ′=g sin θ=g hs =9.80×48.00×10-280.00×10-2m/s 2=5.88 m/s 2.根据a ′>a ,可知斜面是粗糙的.4.[数据处理]实验中,如图6所示为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 、B 、C 、D 、E 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 =0.1s.图6(1)根据纸带可判定小车做________运动.(2)根据纸带计算各点瞬时速度:v D =________m/s ,v C =________ m/s ,v B =________m/s.在如图7所示坐标中作出小车的v -t 图线,并根据图线求出a =________.图7(3)将图线延长与纵轴相交,交点的速度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匀加速直线(2)3.90 2.64 1.38 见解析图 12.60m/s 2 (3)零时刻小车经过A 点的速度 解析 (1)根据纸带提供的数据可知 x BC -x AB =x CD -x BC =x DE -x CD =12.60cm ,故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根据v t2=v 可知v D =(105.60-27.60)×10-20.2m/s =3.90m/sv C =(60.30-7.50)×10-20.2m/s =2.64 m/sv B =27.60×10-20.2m/s =1.38 m/s描点连线得如图所示v -t 图线,根据图线斜率知a =12.60m/s 2.(3)图线与纵轴交点的速度的物理意义是零时刻小车经过A 点的速度.考点三 实验拓展与创新例3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用如图8甲所示的滴水法测量一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的加速度.实验过程如下:在斜面上铺上白纸,用图钉固定;把滴水计时器固定在小车的末端,在小车上固定一平衡物;调节滴水计时器的滴水速度,使其每0.2s滴一滴(以滴水计时器内盛满水为准);在斜面顶端放置一浅盘,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把调好的滴水计时器盛满水,使水滴能滴入浅盘内;随即在撤去浅盘的同时放开小车,于是水滴在白纸上留下标志小车运动规律的点迹;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立即将小车移开.图乙为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用刻度尺量出相邻点之间的距离是x01=1.40cm,x12=2.15cm,x23=2.91cm,x34=3.65cm,x45=4.41cm,x56=5.15cm.试问:图8(1)滴水计时器的原理与课本上介绍的________原理类似.(2)由纸带数据计算可得计数点4所代表时刻的瞬时速度v4=________m/s,小车的加速度a =________m/s2.(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解析(1)由题知滴水计时器的原理与打点计时器原理类似.(2)可把小车的运动看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则v4=v=x34+x452T=(3.65+4.41)×10-22×0.2m/s≈0.20 m/s;求加速度利用逐差法:(x56+x45+x34)-(x23+x12+x01)=9aT2,即(5.15+4.41+3.65)×10-2m-(2.91+2.15+1.40)×10-2m=9a×(0.2s)2,解得a≈0.19m/s2.答案(1)打点计时器(2)0.200.19拓展题组5.[实验拓展]光电计时器也是一种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常用计时仪器,其结构如图9甲所示,a、b分别是光电门的激光发射和接收装置,当有物体从a、b间通过时,光电计时器就可以精确地把物体从开始挡光到挡光结束的时间记录下来.现利用图乙所示的装置测量滑块和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图中MN是水平桌面,Q是长木板与桌面的接触点,1和2是固定在长木板适当位置的两个光电门,与之连接的两个光电计时器没有画出,长木板顶端P点悬有一铅锤.实验时,让滑块从长木板的顶端滑下,光电门1、2各自连接的计时器显示的挡光时间分别为1.0×10-2s和4.0×10-3s.用精度为0.05mm的游标卡尺测量滑块的宽度d,其示数如图丙所示.图9(1)滑块的宽度d=________cm.(2)滑块通过光电门1时的速度v1=________m/s,滑块通过光电门2时的速度v2=________ 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3)由此测得的瞬时速度v1和v2只是一个近似值,它们实质上是通过光电门1和2时的________,要使瞬时速度的测量值更接近于真实值,可将________的宽度减小一些.答案(1)1.010(2)1.0 2.5(3)平均速度滑块解析(1)d=10mm+0.05mm×2=10.10mm=1.010cm.(2)v1=dt1=1.010×10-21.0×10-2m/s≈1.0 m/sv2=dt2=1.010×10-24.0×10-3m/s≈2.5 m/s(3)v1、v2实质上是通过光电门1和2时的平均速度,要使瞬时速度的测量值更接近于真实值,可将滑块的宽度减小一些.6.[数据处理]某同学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小车的运动情况,图10所示为该同学实验时打出的一条纸带中的部分计数点(后面计数点未画出),相邻计数点间有4个点迹未画出(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出一个点).图10(1)为研究小车的运动,该同学用剪刀沿虚线方向把纸带上OB、BD、DF……等各段纸带剪下,将剪下的纸带一端对齐,按顺序贴好,如图11所示.简要说明怎样判断此小车是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图11(2)在图10中x 1=7.05cm 、x 2=7.68cm 、x 3=8.31cm 、x 4=8.94cm 、x 5=9.57cm 、x 6=10.20cm ,则打下点迹A 时,小车运动的速度大小是________m/s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__ m/s 2(计算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答案 (1)见解析 (2)0.74 0.63解析 (1)若各段纸带上方的左上角、中点或各段纸带的中点连接后为一条直线,或每条纸带比前一条纸带长度增加量相同,则说明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2)v A =x 1+x 22T =(7.05+7.68)×10-22×0.1m/s≈0.74m/s用逐差法计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 a =(x 4+x 5+x 6)-(x 1+x 2+x 3)9T 2=[(8.94+9.57+10.20)-(7.05+7.68+8.31)]×10-29×0.12m/s 2=0.63m/s 2.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考纲解读1.学会用列表法、图象法等方法处理实验数据.2.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基本实验要求1.实验原理弹簧受到拉力作用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外力大小相等;弹簧的伸长量越大,弹力也就越大.2.实验器材铁架台、弹簧、钩码、刻度尺、坐标纸.3.实验步骤(1)安装实验仪器(如实验原理图所示).(2)测量弹簧的伸长量(或总长)及所受的拉力(或所挂钩码的质量),列表作出记录,要尽可能多测几组数据.(3)根据所测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以力为纵坐标,以弹簧的伸长量为横坐标.(4)按照在图中所绘点的分布与走向,尝试作出一条平滑的曲线(包括直线),所画的点不一定正好在这条曲线上,但要注意使曲线两侧的点数大致相同.(5)以弹簧的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曲线所代表的函数,首先尝试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再考虑二次函数.规律方法总结1.实验数据处理方法(1)列表法将测得的F、x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可以发现弹力F与弹簧伸长量x的比值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是相等的.(2)图象法以弹簧伸长量x为横坐标,弹力F为纵坐标,描出F、x各组数据相应的点,作出的拟合曲线,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3)函数法弹力F与弹簧伸长量x满足F=kx的关系.2.注意事项(1)不要超过弹性限度:实验中弹簧下端挂的钩码不要太多,以免弹簧被过分拉伸,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2)尽量多测几组数据:要使用轻质弹簧,且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3)观察所描点的走向:本实验是探究性实验,实验前并不知道其规律,所以描点以后所作的曲线是试探性的,只是在分析了点的分布和走向以后才决定用直线来连接这些点.(4)统一单位: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及弹簧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3.误差分析(1)钩码标值不准确、弹簧长度测量不准确带来误差.(2)画图时描点及连线不准确也会带来误差.考点一实验原理与实验操作例1如图1甲所示,用铁架台、弹簧和多个已知质量且质量相等的钩码探究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图1(1)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2)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__.(3)图乙是弹簧弹力F与弹簧伸长量x的F-x图线,由此可求出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N/m.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完成该实验,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A.以弹簧伸长量为横坐标,以弹力为纵坐标,描出各组(x,F)对应的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B.记下弹簧不挂钩码时其下端在刻度尺上的刻度l0;C.将铁架台固定于桌子上,并将弹簧的一端系于横梁上,在弹簧附近竖直固定一把刻度尺;D.依次在弹簧下端挂上1个、2个、3个、4个…钩码,并分别记下钩码静止时弹簧下端所对应的刻度,并记录在表格内,然后取下钩码;E.以弹簧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式.首先尝试写成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F.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G.整理仪器.请将以上步骤按操作的先后顺序排列出来:________.解析(1)根据实验原理可知还需要刻度尺来测量弹簧原长和形变量;(2)根据实验原理,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弹簧的原长、弹簧挂不同个数的钩码时所对应的伸长量(或对应的弹簧长度);(3)取图象中(0.5,0)和(3.5,6)两个点,代入F=kx可得k=200N/m,由于弹簧自身存在重力,使得弹簧不加外力时就有形变量;(4)根据完成实验的合理性可知先后顺序为CBDAEFG.答案(1)刻度尺(2)弹簧原长、弹簧挂不同个数的钩码时所对应的伸长量(或对应的弹簧长度)(3)200弹簧自身存在重力(4)CBDAEFG递进题组1.[对实验原理的考查]一个实验小组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中,使用两条不同的轻质弹簧a和b,得到弹力F与弹簧长度l的图象如图2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图2A.a的原长比b的长B.a的劲度系数比b的大C.a的劲度系数比b的小D.测得的弹力与弹簧的长度成正比答案 B解析图象的横轴截距表示弹簧的原长,A错误;图象的斜率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B正确,C错误;图象不过原点,D错误.2.[对实验原理与实验操作的考查](1)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弹簧被拉伸时,不能超出它的弹性限度B.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应保证弹簧位于竖直位置且处于平衡状态C.用直尺测得弹簧的长度即为弹簧的伸长量D.用几个不同的弹簧,分别测出几组拉力与伸长量,得出拉力与伸长量之比相等(2)某同学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他先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长,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0,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挂上钩码后测出弹簧伸长后的长度L,把L-L0作为弹簧的伸长量x,这样操作,由于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最后画出的图线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答案(1)AB(2)C解析(1)实验中应以所研究的一根弹簧为实验对象,在弹性限度内通过增减钩码的数目来改变对弹簧的拉力,以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并且拉力和重力平衡,所以选A、B. (2)由于考虑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当不挂钩码时,弹簧的伸长量x>0,所以选C.考点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例2(2012·广东·34(2))某同学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①将弹簧悬挂在铁架台上,将刻度尺固定在弹簧一侧.弹簧轴线和刻度尺都应在________方向(填“水平”或“竖直”).②弹簧自然悬挂,待弹簧________时,长度记为L0;弹簧下端挂上砝码盘时,长度记为L x;表中有一个数值记录不规范,代表符号为________.由表可知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分度为________.③图3为该同学根据表中数据作的图,纵轴是砝码的质量,横轴是弹簧长度与________的差值(填“L0”或“L x”).图3④由图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N/m;通过图和表可知砝码盘的质量为________g(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取9.8 m/s2).解析①悬挂法测量弹簧的弹力时,弹簧轴线和刻度尺应在竖直方向上.②当弹簧静止时,读出弹簧的原长,此时误差较小;表中数据L3与其他数据有效位数不同,所以数据L3不规范,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mm.③图象经过坐标原点,纵轴是砝码的质量,则横轴为与所挂砝码质量相对应的弹簧的伸长量,所以横轴是弹簧长度与L x的差值.④由图象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ΔFΔx=60×10-3×9.812×10-2N/m=4.9 N/m,砝码盘的质量m=k(L x-L0)g=0.01kg=10g.答案①竖直②静止L31mm③L x④4.910变式题组3.[对误差分析的考查]为了探究弹力F和弹簧伸长量x的关系,某同学选了甲、乙两根规格不同的弹簧进行测试,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出如图4所示图象.图4(1)从图象上看,该同学没能完全按照实验要求做,从而使图象上端成为曲线,图象上端成为曲线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甲、乙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______N/m和______N/m(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若要制作一个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应选弹簧______(填“甲”或“乙”).(3)从上述数据和图线中分析,请对这个研究课题提出一个有价值的建议.答案(1)弹簧的形变量超过其弹性限度(2)66.7200甲(3)见解析解析(1)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则此规律不成立,所以所给的图象上端为曲线,是因为弹簧的形变量超过其弹性限度.(2)甲、乙两根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甲=ΔF甲Δx甲=46×10-2N/m≈66.7 N/mk乙=ΔF乙Δx乙=84×10-2N/m=200 N/m要制作一个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应选用在一定的外力作用时,弹簧的形变量大的弹簧,故选弹簧甲.(3)建议:实验中钩码不能挂太多,以保证弹簧的形变量在弹性限度内.4.[对数据处理的考查](2014·浙江·21)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时,某同学把两根弹簧如图5连接起来进行探究.图5 图6(1)某次测量如图6所示,指针示数为______cm.(2)在弹性限度内,将50g 的钩码逐个挂在弹簧下端,得到指针A 、B 的示数L A 和L B 如表所示.用表中数据计算弹簧Ⅰ的劲度系数为______N/m(重力加速度g =10 m/s 2).由表中数据______(答案 (1)16.00(15.95~16.05均可,有效数字位数正确) (2)12.50(12.20~12.80均可) 能 解析 (1)刻度尺最小分度为1mm ,读数时需估读到毫米下一位,故指针的示数为16.00cm. (2)表中对L A 的测量有四组数据,应采用逐差法计算增加一个钩码时弹簧Ⅰ增加的长度. L 0=L A 3+L A 4-L A 1-L A 24=0.04m故k =mgL 0=12.50N/m通过计算L B -L A 可得出A 、B 两指针间的长度,进而计算出增加一个钩码时弹簧Ⅱ增加的长度,从而计算出其劲度系数.5.[对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的考查]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并测定弹簧的劲度系数”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7甲所示.所挂钩码的重力相当于对弹簧提供了向右的恒定拉力.实验时先测出不挂钩码时弹簧的自然长度,再将5个钩码逐个挂在绳子的下端,每次测出相应的弹簧总长度.图7(1)有一个同学通过以上实验测量后把6组数据在如图乙所示的图象中描点,请作出F-L图线.(2)由此图线可得出该弹簧的原长L0=______cm,劲度系数k=______N/m.(3)试根据以上该同学的实验情况,请你帮助他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不必填写其实验测得的具体数据).(4)该同学实验时,把弹簧水平放置与弹簧悬挂放置相比较.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见解析(2)520(3)见解析(4)避免弹簧自身所受重力对实验的影响弹簧与桌面及绳子与滑轮间存在摩擦造成实验误差解析(1)用平滑的曲线将各点连接起来,如图所示.(2)弹簧的原长L0,即为弹簧的弹力为零时弹簧的长度,由图象可知,L0=5×10-2m=5c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图象直线部分的斜率,k=20N/m.(3)记录数据的表格如表所示次数12345 6弹力F/N弹簧的长度L/(×10-2m)弹簧的伸长量x/(×10-2m)(4)优点是避免弹簧自身所受重力对实验的影响.缺点是弹簧与桌面及绳子与滑轮间存在摩擦造成实验误差.考点三 实验拓展与创新例3 (2014·新课标Ⅱ·23)某实验小组探究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长度(圈数)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8所示:一均匀长弹簧竖直悬挂,7个指针P 0、P 1、P 2、P 3、P 4、P 5、P 6分别固定在弹簧上距悬点0、10、20、30、40、50、60圈处;通过旁边竖直放置的刻度尺,可以读出指针的位置,P 0指向0刻度,设弹簧下端未挂重物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 0,挂有质量为0.100kg 的砝码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 .测量结果及部分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n 为弹簧的圈数,取重力加速度为9.80m/s 2),已知实验所用弹簧总圈数为60,整个弹簧的自由长度为11.88cm.图8(1)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①________,②________.(2)以n 为横坐标,1k 为纵坐标,在图9给出的坐标轴上画出1k-n 图像.(3)图9中画出的直线可近似认为通过原点.若从实验中所用的弹簧截取圈数为n 的一段弹簧,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圈数n 的关系的表达方式为k =________N/m.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自由长度l 0(单位为m)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 =________N/m.图9解析 (1)①k =mgΔx 2=0.1×9.80N (5.26-4.06)×10-2m ≈81.7N/m ;②1k =181.7m/N ≈0.012 2 m/N. (2)描点法,画一条直线,让大部分的点都落在直线上,或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3)设直线的斜率为a ,则有1k =an ,即k =1a ·1n,通过计算斜率即可求得;弹簧共60圈,则有n =60l 00.1188,把其代入k =1a ·1n中可求得. 答案 (1)①81.7 ②0.0122 (2)1k-n 图像如图所示(3)1.75×103n (1.67×103n ~1.83×103n ) 3.47l 0(3.31l 0~3.62l 0)拓展题组6.[实验拓展]如图10甲所示,一根弹簧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与电脑相连.当对弹簧施加变化的作用力(拉力或压力)时,在电脑上得到了弹簧的形变量与弹簧产生的弹力大小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