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重点
![区域经济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70f263c1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12.png)
区域经济学重点区域经济学重点一、简述经济区域的内涵与特点答:(一)经济区域的内涵:经济区域是指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担负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二)经济区域的特点1.经济区域是一个空间范畴,泛指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2.经济区域应具有必要的地域构成要素,是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经济上较为完整的地区;3.经济区域是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赋予了相当权益的经济共同体;4.经济区域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通常按同质性方法和集聚性方法把区域分为同质区和极化区以及基于两者的规划区。
二、简述经济区域的构成要素答:(一)经济中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要素在特定区域空间上不断运动聚集形成的具有一定经济能量的点,一般表现为各级各类城市。
(二)经济腹地:载负着具有内在联系的经济运动,且这些经济运动具有共同指向、共同经济中心的地域范围。
(三)经济网络:经济区域中维系经济中心和经济腹地的联系渠道。
三、简述经济中心的含义答:(一)经济中心的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要素在特定区域空间上不断运动聚集形成的具有一定经济能量的点,一般表现为各级各类城市。
(二)经济中心的意义和作用1.经济中心的意义:经济中心是经济区域区别于自然区和行政区的重要标志。
2.经济中心的作用:集聚作用与扩散作用。
(三)经济中心的空间特征1.经济中心具有层次性(1)不同层次的区域有不同层次的经济中心;(2)同一个城市可以有不同层次的中心地位;(3)特定范围形成不同等级的中心,构成规模等级体系。
2.经济中心具有选择性(1)经济中心必须凝聚相当的经济能量,而且这种能量凝聚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行政命令的结果;(2)在我国,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常常重叠,这是一种特有的现象。
3.经济中心不是地理中心或几何中心四、什么是同质区与极化区?答:(一)同质区的概念:同质区是指根据区内某些重要因素的一致性和相似性进行划分的区域。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21eb09f4431b90d6c85c797.png)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e6d431910a6f524ccbf858d.png)
一、名词解释1、地域合理规模:具有节约效益的企业在地域上相互协作,又可以带来更大的规模效益,这种能够带来大规模节约效益的企业在某个地方聚集规模,我们称之为地域合理规模。
2、产业集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定领域内联系密切的企业和相关支撑结构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所构成的产业群。
3、区域竞争力:一个区域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发展实力的强弱程度。
4、区域创新系统:区域网络中的企业、大学、研究结构、政府等网络节点在融入区域创新环境过程中组成的能够促进创新产生的系统。
5、中心城市:在特定区域内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城市,并且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综合性、多功能的经济中心作用的大城市。
6、地区生产专业化:生产在空间上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的生产形式,是区域产业发展经常采取的一种产业配置的形式。
7、区域创新环境:是一个地区保持持续竞争力、发展力所具备的物质、文化、社会环境。
它是区域内各行为主体和参加要素在长期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以支持、产生和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相对稳定的网络系统。
8、统筹城乡发展:是从二元经济走向同质经济的过程中,国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把城乡作为一个发展整体,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使城市和乡村相互兼顾,并对农村有所倾斜的二者协调共进的一种策略选择。
9、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10、增长极模式: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这些主导产业部门通常积聚在大城市中心。
经济的增长首先出现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区域产生影响。
二、单选题1、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区域性、非均衡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开放性2、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值。
区域经济学重点
![区域经济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7a190f2172ded630b1cb67a.png)
第一章绪论(二)经济区域3.经济区域的特点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经济区域不能无限划分;经济区域不是固定不变的;经济区域是开放的,其界限是模糊的。
(二)区域经济的特点1.系统整体性2.空间差异性基于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市经济发展的产业设计3.互补性(或开放性)4.利益的相对独立性(三) 区域经济形成的客观基础(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三、区域经济学(三)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 区位理论★农业区位论杜能(J.H.V. Thunen)潜心经营特洛农庄十载,记载了极为详细、精确的资料,1826年撰写了名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提出了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理论1909年和1914年韦伯(A.Weber)出版了两本关于工业区位理论的著作--《工业区位论—论工业区位》和《工业区位论—区位的一般及资本主义的理论》,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着重从运输成本、工资成本和聚集因素等几个方面分析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⑶运费+劳动力费用+集聚效益集聚效益也称规模经济效益,是某些工业部门向某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一种大于所追加的运费或劳动力费用,从而使产品成本降低。
(2)现代区位论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2.现代区域经济思想1957年,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提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经济理论与欠发达地区》),认为,市场机制下一些地区的繁荣是以另一些地区的贫困为代价的。
由于多种原因地区间总会存在经济差距,那么发达地区就会吸引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要素而变得更发达,获得累积的竞争优势,吸引能力更强,从而遏制落后地区的发展,致使发达地区更发达,落后地区更落后,所以,市场机制的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间差距。
1958年赫希曼(A.Hirshman)提出“核心——边缘理论”,指出区际间经济增长的不平衡现象十不可避免的,核心地区的发展会通过“涓滴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带动外围地区的发展,但同时又通过“极化效应”促使劳动力和资本从外围地区流入核心区,加强核心区的发展,扩大地区差距,虽然两种效应同时发挥作用,但在市场机制下,极化效应往往起支配作用,形成不利于边缘区发展的态势。
区域经济学教程重点资料整理
![区域经济学教程重点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ce85d345901020207409c44.png)
名词解释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我国区域经济学界一般主张将区域经济学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政策。
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人力资本: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还包括对人口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区域经济开发:是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人们福利提高等在内的更为宽泛、更为深刻的过程。
增长极: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
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地区生产的专业化:是指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
(产业集群相关知识)P126 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要素禀赋理论:每个区域都应该专门生产本区域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并用于出口,同时进行那些本区域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贸易条件: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输出商品价格与输入商品价格的比率,一般用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表示。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c17296d4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ea.png)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分配和经济政策等问题。
以下是区域经济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和理论。
1. 区域发展差异区域发展差异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以基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治环境和经济政策等因素。
区域发展差异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经济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也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有指导作用。
2. 区域竞争与合作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影响和互动关系。
一方面,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会导致竞争,各地区会争夺资源和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地区也会通过合作提升整体经济效益,例如共享基础设施、合作开展研发等。
3.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探讨了为什么一些地区经济增长更快,而其他地区增长相对较慢。
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是新经济地理学,提出了地理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
它认为地理要素如交通、市场和劳动力流动等对于促进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4. 区域产业集聚区域产业集聚是指同一地区内相关产业的聚集现象。
这种集聚可以减少交通成本和信息传递成本,提高产业效率并实现规模经济。
同时,区域产业集聚也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跨域共享。
5. 区域规划与政策区域规划与政策是指政府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解决区域差异而采取的措施。
这些规划和政策包括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基础设施、鼓励企业投资和培养人才等。
区域规划与政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市场环境、地方特点和经济潜力等因素。
6. 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多个地区在经济上的合作与整合。
它可以通过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人员流动自由化等措施来促进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提高整体效益、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
总结起来,区域经济学研究了地区发展差异、区域竞争与合作、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集聚、区域规划与政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可以为地方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bae4f338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c0.png)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区域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可大可小.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范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问题.2、经济区域从研究经济活动出发,对地理空间的范围划定.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经常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3、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4、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5、区域开发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1如何组织区域内经济发展.2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3区域经济政策.7、区位理论的初期研究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发源在20世纪初的德国.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8、农业区位论杜能认为,影响农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即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中,杜能提出了着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其理论的假设为: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资和利息固定不变.从这些假定出发,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而利润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这三个因素决定的.数学表达式为:P=V-E+T尽管杜能理论还存在一些缺陷,如忽视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没有研究其它产业的布局,但其贡献是不朽的.他因第一个研究区位问题而被尊为区位论,也就是产业布局学的鼻祖.9、工业区位论19世纪末,德国工业的大发展,要求人们将工厂布局在生产成本最低点.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工业布局问题.韦伯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业区位论,韦伯理论的基本框架是:研究运费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再研究劳动费与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工业寻求最优区位三阶段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因子都不起作用,孤立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2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作用时,上述工业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韦伯认为工厂的设立会从最低运费的地点移至劳动力费用最低的地点.3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作用时,这一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变形.10、运输区位论区位论的研究十分重视运输因素,但运输因素本身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美国学者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线路运营费用;二是站场费用.胡佛指出:1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且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线,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或终点最佳,因为在中间设厂将增加站场费用.这是大城市工业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2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它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11、现代区域经济学产生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是美国着名区域经济学家艾萨德教授.把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区位决策引入到一般化的经济学当中,探讨在平衡状态下空间经济的一般形态,并进而探讨空间经济的相互依存问题.艾萨德对区域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将纯理论的推导带入到对空间上的区域的各发展阶段的经济分布及其空间结构的研究,并设计出区域分析和应用的模型.这些模型为区域经济学进入主流经济学奠定了基础.12、埃德加.胡佛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包含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自然资源的位置确定之后,或者不能被移动,如土地、森林、矿山、草原等,或者很难移动,如水资源等.社会经济资源当中最主要是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他们的流动虽然是正常的,但必须付出相应的流动成本.所以,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的必要.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由于集中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不可能将生产要素进行彻底的分割,并将其均衡地分布在所有的地区.必须考虑到规模经济和聚集的要求,在条件好的地方,集中布局各类产业.聚集区的形成又带来人口的增加,从而形成城市,成为地区的经济中心. 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所谓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是指由于距离因素的影响,产品与服务的移动,必须支付相应的运输成本,否则就不可能流动.而为了减少距离成本,产品与服务生产的地方化就十分必要.第二章区域人口、资源环境1、人口资源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社会、经济、自然三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构成了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它决定着复合生态系统的运行机构和发展规律.2、复合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矛盾1人类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相对稳定性的要求与当前自然生态环境急剧变化的矛盾. 2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快速性与自然环境恢复和调节的缓慢性之间的矛盾.3地球上蕴藏的矿产和地下水资源等的有限性与人类的需要及开采能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4地球的体积是有限的,物质的生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人口的发展如无计划是无限的.3、自然资源的定义、特点自然资源是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的基础性物质.自然资源的特点:稀缺性、可替代性、区域性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1、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1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2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只有把经济总量的提高、人口规模和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含义.2、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进入生产过程的,亦即投入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资源、技术等;另一类是形成生产环境的,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基础设施条件,相关产业的布局条件等,软件环境则包括经济制度、管理方式及组织形式等等.3、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的过程.若分解,则有:——从供给需求角度的分析: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需求拉动机制——从地区相互关系分析:本地发动型、周边地区带动型——从制度变迁分析:结构转换的驱动机制.4、低水平均衡增长理论——拉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投资增长只有突破一定的水平,才能实现经济增长的突破.——纳克斯的恶性循环理论.低收入——低储蓄——资本形成不足——收入低.5、非均衡增长理论主张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非均衡增长与均衡增长的区别,就在于认为由于落后地区资本的有限,不可能大规模地投向所有部门,而只能集中起来投入到几类有带动性的部门,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资本不足的问题.6、赫希曼的主导部门产业理论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战略就是选择若干战略部门投资,创造发展机会.赫希曼指出,如果是政府投资,则应选择公共部门,特别是基础设施,造成良好的发展的外部环境;如果是私人资本,则应投入到具有带动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专门化产业,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产出规模大,产值比重大,关联效应强,是区域经济的主体或核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关联效应1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2后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3旁侧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过程当中,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相关的服务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8、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手段,是把区域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到主导部门的发展上来,通过对主导部门的投入,激活产业链条,扩大区域市场需求,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理论发展到地域空间布局原理上,完善了增长极理论.增长极是在城市区配置下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仅是推动型产业及其综合体,而且也是拥有这种产业综合体的城市.布德维尔的定义增长极的形成有两大途径: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引导企业和行业在某些大城市或发达地区聚集而自动产生;②由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主动建立.9、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任何一个增长极都同时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者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如果极化效应强于扩散效应,溢出效应为负值,表明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点的聚集作用较强;反之,则溢出效应为正值,表明增长极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生产要素产生了向周围极化区域的回流.极化效应:主导产业和推动产业配置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生产综合体增长点,吸引周围其他经济活动向其集中,导致集聚经济优势,出现极化现象.所谓极化就是物质、能量、信息向区域核心集聚的过程.极化效应可分为规模经济、区位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三种类型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经济条件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某一设施或企业规模经营规模扩大,可生产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从而获得经济利益.它源于企业内部的经济合理性.区位经济是指某一部门或行业的全部企业都可以由于配置在某一共同区位而获得经济效益,它源于企业内部、部门或行业内部的经济合理性.城市化经济是由于把各类经济活动配置在一起,从而使某一处于一定级别的中心地区位的总体规模扩大,随之而出现的综合经济利益,它源于部门或行业外部、城市内的经济合理性.扩散效应增长极一旦形成并继续发展,必然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称为扩散效应.扩散效应具体表现在:①形成对其投入原料的新需求,扩大了市场,推动了区域内相关原料生产部门行业的建立和扩大规模;②扩大了有关部门的产量,增大的供给推动区域内使用这些新产品的部门经营规模扩大;③专业化产业部门的形成,促使了区域内地域分工的深化,全面提高劳动效率,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和实力;④增长极的极化与区域内相关行业的发展,产生对区域内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促使劳动力的转移以及部分资金的扩散;⑤增长极的极化与区域内相关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创造新的需求,同时也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引导生产,促进区域发展;⑥增长极的创新,使其作为技术、信息源不断向区域输入,提高区域内劳动力生产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10、点轴理论点,即增长极核、生长点.轴,即生长轴.其中心内容是:随着联结各中心地重要交通干线铁路、公路等的建立,形成了新的有利区位,方便了人口的流动,降低了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新的交通线对产业和劳动力具有新的吸引力,形成有利的资源环境,使产业和人口向交通线集聚并产生新的居民点.这种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交通线被称为“生长轴”.11、核心—外围地理论美国城市和区域规划学家约翰·弗里德曼于1966年提出.任何区域都是由一个或若干个核心区与边缘与所组成的.核心区可以是由一个城市或城市群及其周围地区组成.核心区居中,其他区居核心的外围地带.核心区是发展变化的根源,它能够产生和吸收创新,主导着外围区及整个地域的发展方向.当核心区在形成过程中达到能够自我发展所需的规模时,集聚效益显着,吸引着资金和人才.核心区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组织,保证生产效益显着,从而增强外围区的吸引力.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核心区将其发展所得扩散到外围区去,使外围区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燃料销售量增加,从而促进那里生产发展、就业机会扩大、次级核心区成长.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1、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福利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等在内的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过程.2、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论传统社会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钱氏理论对于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区域经济不同于国别经济,产业结构不可能系统完整.3、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相应提高,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并进一步向第三产业转移.原因: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4、库兹涅茨法则基本内容: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5、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率或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6、雁行形态说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像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态说”.雁行形态模式的两个变型:产业发展的次序一般是从消费资料产业到生产资料产业,从农业到轻工业,进而到重工业的不断高级化过程.消费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粗制品向精制品转化,生产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生产生活用的生产资料向生产生产用的生产资料转化,最终使得产业结构趋向多样化和高级化. 7、现代产业集群理论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它强调指出,具有国家竞争优势的产业通常具有很高的地方化和根植性特征,一个区域形成的产业发展具有路径依赖,通过技术升级不断地在自身所延伸的范围内发展,而不呈现明显的产业类型转变.如台湾地区的电子产业、意大利的轻纺产业.集群cluster概念是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引入,用于对围绕某个产业的企业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集聚的经济现象的描述.是指包括企业、支撑机构及政府等参与者在地理上围绕某个些产业而集中形成一个网络,网络内部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商业关系支持着各参与方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就是把集群联系在一起的是包括供求关系、共性技术、共同的市场导向、共同的劳动力市场和地方性文化等在内的一系列因素.每个个体的单个竞争能力都是这个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群的特点:一是弹性精专.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生产总是集中于有限的产品和过程,形成专业化的特点,专业化的分工是与生产的技术可分性以及垂直分离的生产组织方式相关的;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在相互的竞争中相互联系,互相协作和补充,区域作为一个集体,其生产是相当灵活和多样化的.二是地理集中性.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是产生外部规模经济的基础,是集群作为一种地域经济现象存在的基础.三是根植性.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深深地嵌入到区域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关系中.四是拥有相关的支撑机构.指区域内有各种各样的机构,包括企业、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培训机构、贸易协会、创新中心、政府部门、商业服务组织,等等,这些机构之间建立了有机的网络,并存在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它们都有强烈的提高本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集体意识,共同投入到提高区域竞争力的行动中去.五是创新性.集群内企业通过相互竞争和学习,有利于创新.8、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在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同时作用下进行的.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就引导和推动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作用的途径:供需关系能够引导各产业之间建立起经济技术联系,使它们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价格机制则可以调整要素在各产业之间流动和配置.竞争机制能够促进各产业努力进行技术更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使各产业按照技术的先进性出现兴起和衰落的更替.市场机制的缺陷: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控也不是万能的.市场价格信号失真,就可能导致某些产业发展过度,而另一些产业可能发展不足.无序的竞争则可能导致重复建设,使资源总体配置效率降低.政府干预: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作用方式:制订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之间的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次序等,将其作为指导区域产业发展的根据.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工资等政策工具,通过对不同的产业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以便有效地协调各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使它们的发展符合区域经济增长的总体要求.通过维持市场秩序、规范企业和个体的行为、消除限制要素在产业之间合理流动的种种障碍、促进市场信息畅通等,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干预的缺陷:政府干预同样也有其局限性,如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决策失误,或者干预过度,都可能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畸形,降低结构效率.9、地区生产专业化是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者产业.区位商计算公式为:LQij=Lij/Li/Lj/L 式中,LQij表示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L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产出,Li表示i地区的全部产出;Lj表示全国j行业的全部产出,L表示全国所有行业的总产出.10、产业间关联系数影响力反映一个产业部门影响其它产业部门的程度.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用影响力系数来反映当国民经济某一个产业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其它产业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越大,表明该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感应度反映一个产业部门受其它产业部门影响的程度.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用感应度系数来反映当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产业部门因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产业部门为其它产业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感应度系数越大,表明该产业部门受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影响越大,当经济增长率较高时,其发展也就越快. 11、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高专门化水平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符合区域资源环境特点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1、产业布局的定义产业布局是主体政府或者企业家在一定的体制或机制条件下对客体企业在地域上的配置过程,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可以从体制机制、主体、客体和区位条件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上述四个因素影响着企业的微观布局.——体制机制不同的体制机制条件对企业布局主体的思路和行为具有深刻的影响.企业布局主体必须根据体制机制的认可程度来决策自身的行为.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都是按照国家需要和政府的指令性计划进行布局;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政府的政策、规划引导下,根据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进行布局.。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72e5516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61.png)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名词解释(部分)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2,经济区位:产业、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经济活动最适合的空间位置,是关于经济过程的一种相对区位。
是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要素高度积聚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
3,经济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之间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替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习惯势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
[4,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5,二元产业结构:就是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域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断层同时并存的现象。
6,区域:区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的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或异质相关联的地域单位。
7,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即指向周围区域的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8,极化效应:指伴随主导产业或推动型产业在一定地域形成,从而使其它产业在周围地域集中的现象,也是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
9,均质区域:根据区域内某些重要因素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进行划分的区域。
10,极化区域:根据若干异质部分在功能上紧密联系进行划分的区域。
11,计划区域:指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
12,区位:是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要素高度积聚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
13,区域经济发展: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
第一章导论1.简述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①自然条件的不同:区域差异可以理解为“级差收益”②资源的稀缺性:要求资源的优化配置③生产要素的不均衡分布和不完全流动性(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①规模经济②聚集经济(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运输成本、储藏成本和空间成本(4)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2.区域有什么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特征:地域性;独立性;开放性;综合性。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3e02dde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f.png)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联系和作用。
以下是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的归纳:1. 区域经济的定义: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由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经济联系和经济结构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2. 区域经济的特征:- 空间性:区域经济具有明确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范围。
- 整体性:区域内的经济活动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 动态性:区域经济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展和变化。
3. 区域经济的分类:- 按经济结构:工业区、农业区、商业区等。
- 按地理位置:沿海经济区、内陆经济区、边境经济区等。
4. 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 工业化前: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 工业化阶段:工业迅速发展,成为主导产业。
- 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成为主导,经济结构多元化。
5. 区域经济的影响因素:- 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等。
- 社会条件:如人口、文化、政策等。
- 经济政策:如税收、投资、贸易等。
6. 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 产业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 区域一体化: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 创新驱动:鼓励科技创新,提高区域竞争力。
7. 区域经济的规划与管理:- 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优化空间布局。
- 产业布局规划:根据区域特点制定产业发展战略。
-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8.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区域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 区域特色发展: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特色经济。
9. 区域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全球产业链:区域经济融入全球经济,参与国际分工。
- 跨国公司的作用:跨国公司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10.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发展。
- 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归纳,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的基本概念、特征、分类、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发展战略、规划与管理、协调发展、全球化趋势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d787b72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57.png)
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的学科,它对产业、劳动力、资本、技术创新等要素在地理区域内的流动与分布进行科学分析,揭示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及其形成机制。
以下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区域发展差异理论区域发展差异理论主要研究为什么不同地区存在经济发展差异。
其中,区位理论认为地理位置是决定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地区禀赋理论强调地区资源禀赋是影响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此外,区域创新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地区发展差异中起着重要作用。
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地区内生产要素的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其中,新古典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本理论则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
此外,研究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于理解区域经济增长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学理论也涉及到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
区域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区域发展规划、区域产业政策、区域创新政策等。
其中,区域发展规划是指通过制定规划方案来引导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产业政策则是指采取措施来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创新政策则是指通过支持技术创新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来推动区域经济创新。
4.区域间贸易与一体化区域经济学理论还涉及到区域间贸易与一体化的研究。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区位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有助于解释不同地区间的贸易现象。
此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现象,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
5.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对经济活动的密集程度、经济规模、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
城市经济学理论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升级理论、城市职能划分等。
6.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总体而言,区域经济学理论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理、经济学、政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b571a78ff00bed5b9f31deb.png)
第一章导论1 区分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的标志:1956年胡弗《区域经济学导论》(1)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空间:经济区域。
(强调空间)①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多为具有相对完善的点、线、面结构的功能区。
如:地域生产综合体、行政—经济区、核心—边缘区,通常为异质区。
②人们出于研究的目的划分的经济区域,通常属于同质区。
(2)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区域经济。
(强调经济活动)①区域经济指的是特定的经济区域及其相互之间经济活动。
②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或国际经济的组成部分。
¥③在通常情况下,区域经济并不具有宏观经济的基本属性。
④国家尺度以下的地方经济,以及城市经济都可以被看作是区域经济。
⑤在中国,区域经济往往还特指行政区经济。
2 经济区域的特点。
(1)、有限的空间。
(2)、往往包括在一个国家的疆域内。
(3)、经济上完整。
(4)、在经济系统中具备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3 古典区位论的缺陷。
(1)假设前提是完全竞争(2)部门最优与整体最优往往不一致¥(3)自由竞争下的自由放任往往导致区际间不平衡(4)研究方法局部均衡,静态(5)单纯考虑纯粹的经济因素,忽略了创新环境、制度变迁、不确定的政治因素、社会文化背景等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区域早期区位论:重商主义贸易观古典贸易与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斯密) 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古典的区域经济学时期——古典的区位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市场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的发展:1)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2)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作出接近区域实际的、可具有应用型的区域模型第二章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区位与区位决策的含义。
(1)区位:指可以供(经济)活动选择的位置或者是(经济)活动位置的确定过程。
区位通常指经济活动出现的最有利的有限空间范围。
(特定空间,寻找最优空间过程)(2)区位决策:人类在自己的社会生活中,不得不为自身或所代表的机构(企业、社团、政府等)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
区域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汇编
![区域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f1dd7d97b307e87100f696ca.png)
2
2
4)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 5)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促进区域发展 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1、评价内容: 1)生态环境调查:影响因子、环境状况与特征、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因子确定与筛选、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标准与方法、评价
分级与分类 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建设项目评价、生态环境趋势分析、规划环境影响 2、评价方法 第三节 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一、基础理论 1、生态学理论 1)相互制约与相互依存理论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规律:十分之一定律 3)负荷定额规律 4)多样稳定规律 5)地域分异规律 2、环境经济学理论 1)环境与经济对立统一理论 2)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藕合理论 3)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内部化理论 3、可持续发展理论 4、“阳光经济”理论 二、区域发展中的外部性与区域间环境问题 1、外部性的概念 2、外部性与生态环境问题:外部不经济性导致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失衡、环境破坏 3、外部性的解决对策:政府管制、经济激励、自愿协商、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 第三章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 一、区域经济背景 1、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 1)区域经济:一定区域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
3
3
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3、我国区域文化背景与区域经济
中华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中庸、凡事不走极端) 三、区域历史基础分析 1、分析方法:横剖法 2、分析内容:
1)区域历史沿革 2)区域重要经济社会历史事件 3)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 第二节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一)作为生产者 1、人口数量:影响资源开发利用和生产规模 2、人口素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 3、人口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布局 (二)作为消费者 1、人口数量:影响区域市场规模、劳动力资源供应、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供给 2、人口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 3、人口迁移与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二、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 1、人口结构分析:性别、年龄、职业、民族 2、人口增长分析:自然增长、机械增长 三、区域人口素质分析 1、身体素质:评价指标 2、文化技术素质:评价指标 3、思想素质 四、劳动力供应分析 1、区域劳动力的质和量 2、区域劳动力就业与失业:下岗、劳动力转移、门槛效应 3、教育成本与收益 五、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 1、适度人口:概念 2、人口容量:概念 第三节 政策与制度 一、政策与区域发展 1、区域政策目标:实现的目的—快速增长、稳定增长、平衡增长 2、区域政策工具:直接控制措施、间接控制措施 3、区域政策感应:区域政策效应评价 二、制度与区域发展 1、区域制度:政府行为及行政运作方式、经济制度、人们观念 2、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 1)强制性制度创新:政府推动与实施 2)诱致性制度创新:政府与非政府推动与实施 第四章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
区域经济学要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要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bf85c25482fb4daa58d4bac.png)
经济区域: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一般按照地理、行政、文化、经济特征划分区域。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和相互关系。
县域经济:是行政区与经济区重合的区域经济,作为以县为组建的县级经济,其行政管辖的边界是划定的;作为长期发展自然形成的、与周边城乡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其经济活动的边界是动态的、模糊的。
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德国学者-杜能《孤立国》)2:工业区位论(德国学者-韦伯)生产成本最低点工厂规模既受一般技术经济因素影响,又受特定区位的条件影响。
衡量最优规模有两个标准:一是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二是企业总利润最大。
用这两个标准确定的最优规模是不一致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平均成本最低的那一点,而总利润最大点为边际利润为零的那一点。
企业规模越大,布局越集中;反之,则布局越分散。
外部经济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它是由那些在生产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在布局上指向性相同的产业按一定比例与规模集中布局在拥有特定优势的区位所产生的增加效益。
聚集经济效益,一方面取决于聚集的产业或企业的种类与结构,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聚集的规模。
3:运输区位论(美国学者-胡佛)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理论的转化2:中心地理论3:区位经济学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市场区位论的中心思想或基本内容:1)杜能于《孤立国》一书,提出了“农业区位论”。
其中心思想是:农业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取决于从农产品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区域经济学重点
![区域经济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2f30b1e7cd184254b3535f1.png)
高婷婷区域经济学重点第一章:1、区位论的概念、发展:1)以单个厂商区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2)研究①古典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韦伯、克里斯、廖什区位:厂商生产活动的位置;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的核心问题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理论的发展:单个厂商发展为地区总体经济结构;理论推导转向区域模型;从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不仅考虑生产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到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2、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以人地关系的区域差异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从古典的单个厂商生产组织研究扩展到产业区位分析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配置。
3、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1)区域结构2)区域经济活动组织3)区域地域结构及其组成单元4)区际分工与联系5)区域经济政策4、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研究范围和层次,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3)科技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选择最佳区域经济模式,提供了最好的区域经济环境;4)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区域经济学(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5、区域经济(名词):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第二章1、基本概念: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志为一定的空间坐标;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区位决策:决策主体的区位决策过程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2、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绝对优势理论;1)地域分工理论(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相对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2)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大国经济的区域发展规律):①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增长极理论②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3)经济增长理论4)现代区域经济理论①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体系: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共同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综合发展战略理论②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③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④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第三章: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合作,相互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部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e8db5d7bed5b9f3f80f1c6b.png)
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一导言1.经济区域概念及三个特征:经济区域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一般按照地理、行政、文化、经济特征划分。
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是人类经济活动及其必需的生产要素存在和运动所依赖的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区域是区内各经济主体在经济上紧密联系,社会、文化趋于或融合为一体的地域空间,不仅区域内部经济主体具有独立性,而且任何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也有较为明显的功能差异或界面分割,各区域相对独立,具有能够组织和协调内部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
(3)、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一个独立的区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它是在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优化调整自身组织结构、发挥自己独特功能的单位。
2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从宏观角度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各个区域间的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
目的是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二第一章(一)屠能的农业区位论1屠能,nen区位理论的鼻祖。
1820-1830,初步形成的标志《孤立国》屠能。
2形成背景(1)19世纪初,德国的农业面临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了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2)屠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3)假定:“孤立国”。
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社会经济单位。
3屠能圈理论的含义(1)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2)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利润=产品价格-(生产成本+运费) >0即:P = p - (c + t)4、屠能圈农业布局6层次(1)自由农作圈,蔬菜和牛奶等鲜活农产品。
(2)林业圈,木材,用于能源。
区域经济学重点
![区域经济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af2076582e3f5727a5e9622f.png)
1.三个理论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不可移动、流动受限)(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空间集中经济,源于规模经济、聚集经济)(3)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储存、运输成本、空间成本)2.新经济地理学的三个命题?如何理解?三个命题: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运输成本(1)收益递增。
由于生产规模的夸大带来产出的增加,从而带来生产成本的下降,各国或区域间通过发展专业化和贸易,提高其收益;集中是经济规模的反映,地理上的集中形成大型的聚集地区,其规模优势远远大于某一个部门或产业的集中优势,从而为地区获得竞争优势创造了前提。
(2)不完全竞争模型。
由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创立的不完全竞争模型,被克鲁格曼引入到区域经济的分析当中,例如,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当某个地区的制造业发展起来之后形成工业地区,而另一个地区则仍处于农业地区,两者的角色将被固定下来,各自的优势被“锁定”,从而形成中心区与外围区的关系。
(3)运输成本。
假设以保罗·萨缪尔森引入的“冰山”理论的形式存在,即假设只有制成品有运输成本,任何制成品的价值在运输中都有一部分丢失了,而不是设计一个单独的运输业的存在。
由这三个基石,设计出区域经济的“中心一外围模型”。
这个模型是新经济地理学派对区域经济学的主要贡献。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及其区域经济政策的经济学科。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区位理论2、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开发3、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4、区际经济分工与合作5、区域空间网络结构6、经济区划7、区域经济政策4.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确定主导产业的依据:(1)较高劳动力专门化率,即区位商>2(2)产业规模足够大,区域内增加值比重较大(3)较高产业关联度,能够强力带动区域内部其他产业的发展(4)市场潜力较大,具有实际和潜在巨大需求和高收入弹性(5)比较优势、劳动生产率较高,能够合理配置资源,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主导产业选择的一般趋势: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相适应(1)区域经济发展初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补了产业指向原料地或市场区的主要因素。
原料指数(Mi)计算公式:
Mi>1原料地指向型,如甜菜糖厂,Mi=8ﻫMi <1市场指向型,如可口可乐,Mi=0.02
Mi=1在原料地或在市场区均可,如纺织业。
(三)区位决策及其影响因素
1、区位决策
(1)经济主体的区位选择过程。
4、屠能圈农业布局6层次
(1)自由农作圈,蔬菜和牛奶等鲜活农产品。
(2)林业圈,木材,用于能源。
(3)轮作农作圈,粮食。
(4)谷草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粮食为主。
(5)三圃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畜产品为主。
(6)畜牧圈。
再向外是毫无任何经济价值的荒野。
这种圈状分布,常被称为屠能圈。
5屠能圈示意图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2)消费者均衡:
基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
由于所处空间位置的不同,居民的就业和消费有很大的差异。
3、厂商与居民区位选择的一般趋势
(1)区位优势改善了资源约束和收入约束,货币效率提高:区位优势,对于厂商,同样的投入可以增加产出,或者同样产出可以节约成本;对于消费者,同样支出可以提高效用或者相同的效用满足可以降低支出。
5区位因素引力的合力:
(1)运输指向型产业的区位选择:运输指向型产业:又称运费最低点指向型产业。当某产业部门的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别主要由运费的高低决定时,则这类产业的最优区位在运费最低点上,称为运输指向型产业。
运输指向型产业又分为原料地指向型、燃料地指向型和市场指向型
(2)劳动力指向型产业的区位选择:当某产业部门的产品成本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劳动力费用时,该产业最优区位的选择应着重考虑劳动力因素,这类产业称为劳动力指向型产业。
1、理论背景:1900年,韦伯A·Weber,《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和《工业区位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理论》。根据19世纪60年代后德国和西欧的工业发展资料,建立了推理和应用的区位论体系。
2、理论假设
影响工业区位形成的各类条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因子(也称指向),其中只有少数具有普遍意义。最小费用点的三个指向,即决定工厂最佳位置的经济因子主要有:运输成本,劳力成本,集聚。
(3)假定:“孤立国”。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社会经济单位。
3屠能圈理论的含义
(1)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2)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利润=产品价格-(生产成本+运费) >0
即:P= p -(c+ t)
(1)、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是人类经济活动及其必需的生产要素存在和运动所依赖的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区域是区内各经济主体在经济上紧密联系,社会、文化趋于或融合为一体的地域空间,不仅区域内部经济主体具有独立性,而且任何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也有较为明显的功能差异或界面分割,各区域相对独立,具有能够组织和协调内部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
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
———————————————————————————————— 作者:
———————————————————————————————— 日期:
ﻩ
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
一导言
1.经济区域概念及三个特征:经济区域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一般按照地理、行政、文化、经济特征划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2)对于区位优势的竞争必然出现:
——提高土地使用价格;厂商之间的竞争使得市场份额缩小,产品价格下降——造成厂商利润的下降,直到集聚规模达到最大。
——居民聚集,相互竞争使得房地产价格上涨,工资水平下降;拥挤成本增加,达到最大人口密度。经济从其他区位继续发展,这样使得各地的区位趋于均衡。
3、工业寻求最优区位3阶段
(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集效益因子都不起作用,孤立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
(2)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作用时,上述工业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
(3)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作用时,这一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变形。
(3)、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一个独立的区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它是在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优化调整自身组织结构、发挥自己独特功能的单位。
2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从宏观角度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各个区域间的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目的是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用劳动费指数或劳动力系数来判断产业是否是劳动力指向型。
公式:劳动费指数越大,产业为劳动力指向型;反之,越小,不是劳动力指向型的产业。劳动力系数越大,产业越容易被劳动力低廉的地区吸引。
(3)集聚因素与产业区位选择
韦伯认为集聚也可带来节约。一个工厂如果集聚所节约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决定。
(2)生产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动性和分割性,不同区位的区位因素有很大差异:
(3)优势区位将给经济主体带来额外的经济利益:优势区位将吸引大量厂商、居民的聚集,并带动资金、人口、物资的聚集。但即使区位因素是均质的,聚集本身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仍会产生要素聚集,形成城镇。
2、区位选择与生产者、消费者均衡
(1)生产者均衡:
4、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的内容
韦伯认为具备某个有利区位因素的地点,对产业布局的区位有一种吸引力,其引力的大小与该点区位因素的强度有关,而产业的最优区位应在各点区位因素引力的合力方向上(或引力最大的方向上),这称为产业布局指向。如O点。韦伯根据布局指向性将产业分为运输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资本指向型、技术指向型、电力指向型、水源指向型等类型。
二第一章
(一)屠能的农业区位论
1屠能,V.Thnen区位理论的鼻祖。1820-1830,初步形成的标志《孤立国》屠能。
2形成背景
(1)19世纪初,德国的农业面临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了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2)屠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