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第一章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游戏的基本理论,幼儿游戏 的分类与发展;了解幼儿园游戏
的环境与条件的创设;理解与掌 握幼儿园游戏的分类指导。
能力目标
独立思考能力、合作学习的能 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指导 游戏的实践能力。
素质目标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 园 游戏 的基本理论
在20世纪初期,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拜敦尔 克提出游戏成熟说,认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 应环境,寻求自由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提出游戏复演论,认 为游戏是个体呈现祖先的动作,习惯和 活动,是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 进化的各个阶段。
(1)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以不同的形式复演人类祖先的 活动,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 阶段。
有什么特点?你认为游戏的本质特 征是什么?
二、游 戏 的 特 征
1、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3、游戏是一种假想的活动 4、游戏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三、游戏的基本结构
在理论上,游戏是一种系统,作为 系统就存在着结构。这里所谈结构, 是指游戏的构成要素,即游戏所共 有的一些因素或成份。
第一章 幼儿游戏的基本理论
一、游戏的概念
在我国,“游戏”一词与 “嬉戏”、“玩 耍”极为相似 (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 文献中 ).在英文中,游戏一词有 “play”和 “game”主要切近play,因为game主要指有规 则的游戏。
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古老悠 久,但游戏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大约 开始于19世纪中期以后。
这种角色是建立在“关系之上”的一种表 征方式,主要心理活动是交往及其行为方式。 3、造型性角色
这种角色的基本作用是表演,或创造性塑造。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2
游戏是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游戏是手段重于目的的活动
3、自由与约束 游戏是自由的
游戏是有规则约束的
游戏规则的遵守是自愿的
4、假象与现实 游戏是假想的活动
游戏活动源于现实又从属于现实
游戏用假想改造现实
5、练习与探索 游戏是已有知识技能的练习、是探索的后继活动
2、内在动机
游戏的动机来自于儿童个体内部,不需要鼓励, 也不需要奖励,仅仅是好玩就可以成为游戏的目 的。
3、自主性
游戏中儿童有自主选择的机会。
玩还是不玩? 跟谁玩? 怎么玩? ……
4、特殊的真实与想象
真实性——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假象性和创造性——不拘泥于生活或照搬生活
本章学习的内容
第一节 游戏的本质 第二节 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
一、儿童游戏的概念 古代关于“游戏”的意思 1、游乐嬉戏、玩耍 2、指不郑重、不严肃 3、指娱乐活动
英语中与“游戏”相关的词
Game,多指有规则的竞技活动
Play,有玩和游戏的含义
游戏
Fun,蕴含着丰富游戏乐趣的含义
游戏与探索行为
探索 游戏
发生在探索行为之后
时间 内容 目的 行为 心情 心跳
先于游戏
陌生物体
获得信息 固定、刻板化
熟悉物体
创造刺激 多样化
严肃
低可变性
高兴、兴奋
高可变性
B.象征:是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 包括以物代物和语言动作代替另一事物或动作。
C.嬉戏:故意作“坏事”取乐,带有幽默、逗乐、玩笑 的性质
游戏是儿童的需要 身体活动的需要 认知活动的需要 社会交往活动的需要 游戏是儿童的权力 儿童拥有游戏的权利 保证儿童游戏的时间 保障儿童游戏的条件 游戏是儿童的学习和工作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愤怒 夸张
哭 厌烦无聊 茫然 放声大笑
专注
轻松
微笑 嬉笑
兴奋性程度增加
精品课件
2、动作
非常规性、重复性和个人随意性 (1)探索 对物体性质的探索 对物体关系的探索 动作效应的探索
精品课件
(2)象征:是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 构性动作,包括以物代物和语言动作代替另 一事物或动作。
(3)嬉戏:故意作“坏事”取乐,带有幽默、 逗乐、玩笑的性质
毛曙阳
——
精品课件
游戏的本质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这种 活动现实直观地表现为人的主动性,独 立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刘焱 内部动机 游戏者决定游戏活动的过程、内容 游戏者想象和创造游戏材料的使用和游
戏情节的开展
精品课件
四、学前儿童游戏的结构要素 (一)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 1、表情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 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 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 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①趣味性 ②具体性 ③虚幻性 ④自由自愿性 ⑤社会性 ——《教育大辞典》
精品课件
“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 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快情绪体验 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动,其中自主 控制是游戏的最内在本质。”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 你小时候玩的游戏有哪些? ❖ 为什么你认为它是游戏?
❖ 如何判断一个活动是游戏?
精品课件
第一节 游戏的本质
一、我国对学前儿童游戏特征的认识
1、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3、游戏是一种假想的活动 4、游戏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精品课件
二、国外对学前儿童游戏特征的认 识
学前游戏论第一章练习
1.前苏联游戏理论研究的典型特征是坚持游戏的()A.生物性本质观B.社会性本质观C.主体性本质观D.科学性本质观2.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A.成人指导为前提B.把游戏作为教育手段为前提C.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前提D.重视游戏的知识性为前提3.可以判断儿童没有在游戏的表情状态是()A.茫然发呆B.平和轻松C.专注认真D.夸张变形4.游戏中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此时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属于()A.机能性角色B.互补性角色C.想象的角色D.虚幻性角色5.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是( )A.福禄贝尔B.柏拉图C.夸美纽斯D.蒙台梭利6.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肯定了( )A.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B.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C.游戏活动的自由自主性D.游戏作为教育手段的有效性7.“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
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这种游戏组织方式的理论基础是( )A.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B.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C.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D.游戏的历史性本质观8.游戏活动的外显因素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 )A.表情B.动作C.角色扮演D.言语9.“我们来玩过家家吧!”“把这个借给我用一会儿行吗?”“这是我的,不给你玩!”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的类似言语属于( )A.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B.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C.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D.互补性语言10.从材料角度区分,能判断儿童是否正在游戏的一个指标是( )A.玩具的逼真程度B.有无许多玩具C.有无玩具或游戏材料D.玩具的贵贱11.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强调( )A.成人与教育影响在游戏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B.游戏是儿童自由、自发的活动C.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或运用D.游戏是种族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12.游戏成熟说的提出者是( )A.艾里康宁B.霍尔C.拜敦代克D.斯宾塞13.儿童游戏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 )A.表情B.动作C.角色扮演D.言语14.游戏复演说的提出者是( )A.拜敦代克B.艾里康宁C.霍尔D.斯宾塞15.评判教师游戏指导水平高或低的关键指标是( )A.游戏的教育作用发挥得如何B.儿童主体性发挥的程度C.游戏有没有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D.教师的主观意志有没有实现16.认为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这种观点属于( )A.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B.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C.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D.游戏的历史性本质观17.“医生,我的孩子生病了,请您给看看”,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的类似言语属于( )A.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B.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C.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D.互补性语言18.从表情角度区分,可以用来判断儿童没有在游戏的一个客观指标是( )A.茫然发呆B.平和轻松C.专注认真D.夸张变形19.游戏中儿童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当“医生”,就得有人当“病人”)。
学前游戏论复习提纲
学前游戏论复习提纲第⼀章学前⼉童游戏的基本概念(本质与特征)⼀、建⽴科学的⼉童游戏本质观(⼀)⼉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历程(⼀般演变趋势):⼉童游戏本质观在态度上由不⾃觉到⾃觉,在内涵上由⽣物性到社会性。
1.游戏概念的⾮⾃觉化理解:游戏⼀词在其意义的渊源上是从古汉语中的“遨”“嬉”等词义发展⽽来,⽽在现代词语系列中与“玩”“玩耍”等⼗分相似。
其含义与动作或运动有关,其活动特点是轻松⾃在。
英⽂中的游戏“play”作为名词所指向的⾏为特征是:不要求沉重的⼯作;使⼈愉快和满⾜。
2.游戏的⽣物性本质观:游戏是⼉童的本能活动。
在⼤约19 世纪中期及其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出现了⼈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
⼈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上升到⾃觉的本质化阶段。
表现为受达尔⽂⽣物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建⽴在本能论的基础上,即初步建⽴起了游戏的⽣物性本质观。
德国的福禄培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童尝试创⽴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童内部存在的⾃我活动的表现,是⼀种本能性的活动,是⼉童内⼼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席勒、斯宾塞把游戏看做是剩余精⼒的⽆⽬的的消耗发泄。
霍尔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将⼉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
拜敦代克提出游戏游戏成熟说,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由和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物性本质观⼀直深刻地影响着后来⼈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和游戏理论的研究。
例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童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贡献:游戏的本能论及⽣物性的游戏本质观,第⼀次以抽象的思辨⽅式,充分肯定了⼉童的⽣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理性特点。
局限性:它尽管强调了游戏是⼈在童年的重要活动,却仍然不能改变⼈们对⼉童游戏不屑⼀顾的习惯性思维⽅式和态度。
自学考试学前游戏论第一章
二、第二阶段,从建国初期到“十 第二阶段,从建国初期到“ 年浩劫” 年浩劫”之前
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 游戏理论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是“十年浩劫”时期——停 十年浩劫”时期 停 滞时期 第四阶段, 十年浩劫” 第四阶段,“十年浩劫”后至今
福禄倍尔为幼儿园设计了“恩物” 福禄倍尔为幼儿园设计了“恩物”和 ; 20世纪 年代左右至建国初期阶段,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 世纪20年代左右至建国初期阶段 世纪 年代左右至建国初期阶段, 主要代表人物、 主要代表人物、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基础的是 ; 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 ; 我国学前游戏理论与实践全面向苏联学习是在下列哪一个 阶段 ; 20世纪 年代,游戏价值观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比较 世纪50年代 世纪 年代,游戏价值观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 注重游戏的 ; 最早的游戏理论是在下列哪一种思想的直接影响下产生 的? ; 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游戏, 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 育基础的人是 ; 最早的游戏理论是 ; 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游戏的教育价值, 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游戏的教育价值,并为儿童尝试 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 ;
蒙台梭利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 梭利非常强调注意 力集中的“ 力集中的“工作活 动”对儿童活动的 发展意义, 发展意义,她设计 种教具, 了14种教具,主要 种教具 是训练知觉, 是训练知觉,进行 感官教育和发展智 力。
背景: 背景:科技革命浪潮的出现—— 游戏娱乐生活的大众化 信息技术对童年生活的挑战 研究: 研究:最初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占据主导地位, 而后出现了新的理论模式 倾向: 倾向: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作用的研究 强调想象游戏在自我发展和掌握中的作用 重视实验研究
学前儿童语言游戏教案
学前儿童语言游戏教案篇一:学前儿童游戏理论教案第一章幼儿游戏的基本理论【目的要求】了解人们对于有“游戏”有不同的定义;理解游戏的结构和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掌握游戏概念、游戏的本质特征。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游戏的本质特征,教学难点是幼儿游戏的价值。
【主要内容】第一节游戏的概念主要涉及范围:什么是游戏?如何理解游戏?一、我国对游戏的研究和论述在我国“游戏”一词与“嬉戏”、“玩耍”极为相似,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
我国《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第2卷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特点是:①趣味性②具体性③虚幻性④自由自愿性⑤社会性丁海东《学前儿童游戏论》一书中,刘焱指出:游戏的本质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这种活动现实直观地表现为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二、国外对游戏的研究和论述在英文中,游戏一词有“play”和“game”两词,主要切近play,因为game主要指有规则的游戏。
可以说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古老悠久,但游戏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大约开始于19世纪中期以后。
德国的福绿贝尔(F·Frnbel,1982-1852)最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并尝试创建游戏实践休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
他将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生物性。
杜威认为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他提出在幼儿阶段“生活即是游戏,游戏即生活。
”第二节游戏的特征一、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曹中平《儿童游戏论》称之为“活动动机的内源性”。
即游戏的动机主要自源于主体的内驱力或需要。
“为游戏而游戏”,这是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幼儿游戏与其他工具性行为(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行为)的最显著区别。
二、游戏是愉快的活动儿童在游戏中能自主地控制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愿望,体验成功和创造的快乐。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第一章)
首先,游戏有助于幼儿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 其次,游戏是克服情绪紧张与进行情感宣泄的一种手段。 再次,在游戏中还可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审美感、理智感和道德感等高级情感。 最后,通过游戏可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和自信心。
(六)游戏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一)自主自愿性
三、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点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没有强制的目标,这减轻了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紧张感和局促情绪,让幼儿没有心理负担地去游戏,自发的行为往往是愉悦的;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让幼儿感到满足与快乐;游戏中的幼儿自娱自乐,以不断重复的方式将有趣的情节保持下去,他们能控制所处的环境,甚至能根据需要去改造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实现愿望,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
二、学前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
游戏作为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成人排解来自生活、工作中的紧张、不安、郁闷等消极情绪。虽然游戏在成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但它仍然只是成人生活中一个相对次要的部分。而学前儿童阶段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就是学前儿童的生活。
(一)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
在成人的意识里,对于游戏与非游戏活动有着明显的界限和区分,他们既不会把“正经事儿”当“儿戏”,也不会把“游戏”当成真正的生活。而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的界限是模糊而游移的。
语言交往能力是一种体现个性特征的综合心理能力,也是幼儿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而游戏是培养幼儿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游戏的过程本身就是交往的过程。幼儿在游戏中常常需要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来跟其他小朋友交流,或者根据别人的意图作出言语的反应。
(二)游戏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学前游戏论复习大纲
学前游戏论(考核知识点)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与现状一、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兴起与发展1、识记:(1)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心理学研究的发展阶段及其趋势(2)恩物和蒙台梭利教具的概念恩物: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
恩物是由特定的材料组成的,其本身形状不变。
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是用某些材料如纸、沙、泥、竹、木等制作某种物件。
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设计了14种教具,主要是训练知觉,进行感官教育和发展智力。
后这14种教具被称为蒙台梭利教具。
2、领会:(1)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研究兴起的历史背景(2)19世纪70年代后,儿童游戏理论研究飞跃发展的历史背景3、简单应用:述评教育家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在幼儿教育中的游戏运用。
二、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与现状1、识记:(1)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阶段(2)陈鹤琴关于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观点(3)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
3、领会: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现状第二章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学派一、经典的游戏理论1、识记:(1)剩余精力说(2)生活预备说(3)复演说(4)成熟说2、领会:经典游戏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1、识记:(1)精神分析的人格学说的基本观点(2)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理论观点(3)佩勒的角色动机说的基本观点(4)蒙尼格的宣泄说的基本观点(5)埃里克森的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6)精神分析的各种游戏治疗方法2、领会:(1)精神分析学派关于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的认识(2)精神分析学派对游戏理论发展的影响3、简单应用:(1)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游戏理论发展的奠基作用(2)埃里克森对传统精神分析游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1、识记:(1)同化与顺应(2)游戏与模仿(3)游戏发展的不同认知阶段(4)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2、领会:(1)个体的智力发展水平对游戏发展的制约(2)皮亚杰关于游戏的价值或功能的观点3、简单应用:(1)皮亚杰游戏理论的局限性(2)皮亚杰游戏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四、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1、识记:(1)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2)高级心理机能的特点(3)活动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4)维果茨基关于游戏发展价值的观点2、领会:(1)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2)列昂节夫的游戏学说3、简单应用: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及教育实践的影响4、综合应用:精神分析学派、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派和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的联系与差异五、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1、识记:(1)游戏的觉醒理论的基本观点(2)游戏的元交际特征2、领会:(1)游戏的觉醒理论的理论背景(2)游戏元交际理论的研究意义3、简单应用:游戏觉醒理论教育应用的价值第三章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一、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观1、识记:(1)游戏作为一种主体性活动的特征表现(2)游戏的本质观的演变历程2、领会:(1)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2)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3)确立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的意义二、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征1、识记:(1)我国对游戏特征的一般表述(2)纽曼“三内说”(3)鲁宾对游戏特征的分析(4)加维对游戏特征的分析(5)克拉思诺对游戏特征的分析(6)克罗伊斯对游戏特征的分析2、领会:游戏特征的辩证统一关系三、学前儿童游戏的结构要素1、识记:(1)游戏动作的类型(2)游戏扮演的角色类型(3)游戏动机特征(4)游戏体验及其成分(5)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6)游戏的概念2、领会:(1)游戏的结构因素之间的关系(2)游戏的内部主管心理因素在游戏活动中的重要性3、简单应用:从游戏的表情动作等特征的变化,理解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的渐变关系4、综合运用:结合所学原理,辨别某一活动是否是游戏第四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与发展一、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1、识记:(1)学前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2)学前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3)学前儿童游戏的体验形式分类(4)学前儿童游戏的动机分类(5)学前儿童游戏的时间分类(6)学前儿童游戏的活动对象分类2、领会:(1)学前儿童游戏的关键特性分类(2)从与教育教学关系的角度分类3、简单应用:从游戏的多样化分类法中,理解游戏的复杂多边性一、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1、识记:(1)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三种水平(2)情景转变(3)以物代物(4)角色扮演(5)角色认知(6)角色行为(7)角色意识(8)(8)游戏规则2、领会:(1)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基本规律(2)象征性游戏发展的一般过程3、简单应用:从认知发张的角度,理解游戏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二、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1、识记: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四个阶段四、学前儿童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五、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
• 觉醒理论 • 元交际理论
题外话 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分析
一、外在客观条件的影响
(一)游戏机会 (二)游戏时间 (三)游戏场地 (四)游戏材料
二、家庭的影响
(一)父母
(二)媒介的影响
三、游戏者自身条件的影响
(一)同伴
(二)儿童自身的年龄、性别 (三)健康状态
(四)认知风格
复演说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 霍尔 提出“复演说”,他认为儿 童的发展复演了从动物到野 蛮人再到部落成员的人类发 展,儿童游戏是远古时代人 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 上的重演。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游戏, 如爬行和蹒跚行走期的游戏, 追逐类游戏,娃娃家和沙滩 游戏,小组竞赛的游戏,在 复演论看来就是动物阶段、 野蛮阶段、农业家长式阶段, 以及部落阶段生存方式的重 演。
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为代 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则提出“游戏发泄论”、“游戏补偿论”。 认为人的欲望常爱压抑不能随意表现,游戏则可促使儿童发泄 他的内在的抑郁和坏的情感,从而摆脱和消除它。发展自我力 量,以应付现实环境,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和要求, 从而得到正常发展。
(一)什么是自主性游戏 自主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 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自主性游戏包括了所有 的游戏,它是相对于幼儿园游戏不自主的现状提出的。自 主性游戏并不是从游戏分类的角度提出的,它是从游戏的 性质这个角度提出来的;是强调所有的游戏应该有自主性, 自主性游戏包括所有的游戏。
剩余精力说
这种剩余精力思想最早体现 在席勒《美育教育书简》一 书中:“当狮子不受饥饿所迫, 无须和其它野兽搏斗时,它 的剩余精力就为本身开辟了 一个对象,它使雄壮的吼声 响彻荒野,它的旺盛的精力 就在这无目的的使用中得到 了享受……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 第一章游戏的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二) 游戏是儿童的工作 当儿童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后,随着心理的发展变化,会不断萌发出模仿周围成人的愿望, 学着大人那样生活、做事 儿童并不为获取某种结果而“工作”,而只是为了寻求一种满足、得到一种快乐而已。 儿童从事的活动既有游戏的属性,又有工作的属性。工作和游戏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二者 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第一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六) 心理学视野中的游戏 心理学对游戏的研究具有重大的贡献,20世纪有著名的三大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这些都是各心理学派研究的结果,它们促进了儿童游戏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二、 对学前儿童Biblioteka 戏的理解(四) 预演说第二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二、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 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 •游戏则是一种保护性的心理机制:游戏能使儿童得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紧张、拘束,为儿童 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途径来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 冲动和欲望,使心理得到补偿。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发泄不可接受的、常 常是放肆的、冲动的、情景的“安全岛”。
第二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二) 埃里克森的掌握论 埃里克森着重研究了游戏的心理社会发展的顺序,他把游戏当作一系列未被展开的心理社会关 系加以探讨。他提出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我宇宙阶段,婴儿以自己的身体为宇宙 •第二阶段是微观阶段,儿童学会用小型玩具和物体来表现主题,学会在微观水平上操纵和驾 驭世界 •第三阶段是宏观阶段,儿童与他人共享这个世界,这一阶段的儿童起初把其他儿童当成客体 来联系,以后逐渐发展为合作性的角色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第一章 游戏的概述
情景案例2
某幼儿园中班建构区,一个男孩(甲)在用软塑料块搭“大高 楼”,另一个男孩(乙)在旁边玩飞机。每当甲搭好了“大高楼”, 乙的“飞机”就开过来将它撞倒。细心的王老师发现,乙的行为并没 有引起甲的不悦,每当“大高楼”被撞倒后,甲就迅速地又搭起一座 “大高楼”,似乎在等待着乙的“飞机”又一次的到来。由此,王老 师判断两个男孩正在非常默契地玩一种合作游戏,所以没有去干预, 而是坐到甲的身旁,也拿软塑料块搭“大高楼”,一边搭一边说: “我来搭一座不容易被撞倒的大高楼。”在老师的示范启发下,“大 高楼”越搭越结实,大家玩得津津有味。
①愉快与严肃 ②手段与目的 ③自由与约束 ④假想与现实 ⑤练习与探索
三、游戏的本质特征
• 自愿 • 想象 • 愉悦
判断是否是游戏行为
婴儿不停的摇晃这拨浪鼓 小猫追逐自己的尾巴 一群男孩专注于打弹子比赛 小女孩正在为她的娃娃家准备宴席 一个学步幼儿欢乐地跑向她的母亲 女孩有节奏地唱着儿歌跳绳 孩子用手指画画 一个男孩用鞭子击打着、嘴里吆喝着他的小板凳 ... ...
一、游戏的词义
• 中文:“游” “遊” “戏” “嬉”
1.轻松自在 2.不是正经事
英文:“play” “game”
1.运动 2.轻松自在 3.无价值
分组玩游戏
• • • • • • • • 五子棋、跳棋 扑克牌(拍二十四) 七巧板 跳房子 翻花绳 九九乘法表 杀人游戏(11人) 老鹰抓小鸡
第一章 幼儿游戏概述 第一节 幼儿游戏及理论
第一章幼儿游戏概述第一节游戏及其相关理论一、游戏及相关理论在中国“游戏”一词与“嬉戏”、“玩耍”极为相似,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
在英文中,游戏一词有“play”和“game”两词,主要切近play,因为game主要指有规则的游戏。
可以说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古老悠久,但游戏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大约开始于19世纪中期以后。
(一)经典游戏理论指18、19世纪出现的游戏理论,亦称古典游戏理论,人类的思想史上第一次严肃地思考并解释了儿童游戏出现的原因与意义。
1、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
席勒是在他的美学名著《审美教育书简》中谈到游戏问题的。
他们认为,生物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游戏就是一种剩余精力的发泄方式。
2、松驰说人之所以游戏并不是因为精力“剩余”,而是因为“缺乏”或“不足”。
代表人物:德国学者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Partick,或译作柏屈克)他们认为,游戏不是为了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儿童需要用游戏来恢复精力。
3、前练习说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格鲁斯。
他是在批评“剩余精力”说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理论的、最早提出游戏期这一概念。
他认为,在童年时代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准备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最好的预备。
4、复演说儿童的游戏是对人类祖先生活的“回忆”代表人物: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尔他认为,游戏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重现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祖先的动作和活动,游戏是人类遗传活动的表现。
小结:贡献:1、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严肃地思考并解释了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2、从儿童生活的不同侧面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3、从人的一般本性和共性角度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
局限性:1、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从本能的生物性角度解释游戏2、以工作作为游戏的对立面解释游戏3、主要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二)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发泄论(或补偿论)•人格构成学说:本我,受唯乐原则支配;超我,受道德原则支配;自我受现实原则的支配。
学前儿童游戏,章节测试 第一章
第一章游戏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形式,其开始大量出现是在儿童()。
A.2岁以后B.4岁以后C.3岁以前D.3岁以后【解析】A 本题考查象征性游戏相关知识。
象征性游成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形式,2岁以后开始大量出现。
在3岁前象征性游戏中只有动作的象征,3岁以后逐渐出现角色扮演活动,4岁以后儿童进入较成熟的主题角色游戏阶段。
2.皮亚杰认为游戏的认知本质是()。
A.游戏是一种同化大于顺应的活动B.游戏是一种同化小于顺应的活动C.游戏是一种同化等于顺应的活动D.游戏是一种独立的活动【解析】A 本题考查皮亚杰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是认知发展理论的奠基人,提出游戏的认识本质:游戏是一种同化超过顺应活动。
当顺应大于同化时,所产生的活动具有模仿活动的特征;当同化大于顺应时,所产生的活动具有游戏活动的特征。
游戏并非独立的活动。
3.游戏可分为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这是()。
A.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B.以游戏的认知分类C.以游戏的教育分类D.以游戏的动机分类【解析】B 本题考查游戏的认知分类。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随认知发展而变化的,他根据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将游戏分为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四类。
4.游戏四因素说的代表人物()。
A.纽曼B.佩培拉C.加维D.克罗伊斯【解析】B 本题考查游戏四因素说。
克拉思诺和佩培拉在1980年将游戏行为划分为灵活性、肯定的情感、虚构性和内部动机四种因素。
游戏四因素说理论认为,一个活动如果同时具备四种因素,可将其看作“游戏”。
5.在游戏理论中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是()。
A.弗洛伊德B.埃里克森C.皮亚杰D.维果茨基【解析】 D 本题考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成“最近发展区”。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通过成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达到的另一种水平。
现有水平与帮助后能够达到的水平之间存在差异,差异的消除就是“最近发展区”。
学前游戏论参考知识点
学前游戏论第一章学前游戏的根本概念本章核心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第一节儿童游戏的本质观1、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根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2、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联游戏理论的特征。
〔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
〔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第二节学前游戏的根本特征1、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根本特征的认识〔简答〕: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2、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
如控制:控与外控〞;真实;动机: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部控制、部真实、部动机〔填空〕动机可疑分为“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第三节学前游戏的构造要素1、学前游戏的构造:〔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
〔填空〕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名词解释〕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名词解释〕儿童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这说明游戏是受哪种动机控制:部动机的控制〕〔选择题〕角色扮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生活预备说
❖代表人:德国 格鲁斯 K·Gross ❖理论观点:
▪ 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能适应未来复杂 的生活,要有一个生活准备阶段。
▪ 这就要求在天赋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练习,锻炼 自己适应“生存竞争”所必需的能力。
▪ 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 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
.
4.生 长 说
▪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耗费的精力较少,较多的富 余精力必须从体内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 的蒸锅那样会爆炸,游戏便是宣泄剩余精力、 保持健康的最佳通道。
.
2.松弛说
❖代表人:德国 拉察鲁斯M·Lazarus;帕特里克 Patrick
❖理论观点: ▪ 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都会感到疲劳,为了 放松自己,消除疲劳,就产生了游戏。游戏不 是发泄剩余精力,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 ▪ 儿童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生活经验的缺 乏,难于适应复杂的外部世界,很容易产生疲 劳,需要游戏来使自己得以轻松和恢复精力。
2
游戏的生 物性本质 观:游戏 是儿童的 本能活动
3
游戏的社 会性本质 观:游戏 是儿童的 社会性活 动
4
游戏的科 学本质观 :游戏是 儿童的主 体性活动
.
(二)现代游戏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4.游戏的觉醒理论 5.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韩非列传》。庄子语:“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 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表 达了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游戏精神。
.
英语中与“游戏”相关的词
Game,多指有规则的竞技活动 Play,有玩和游戏的含义
游戏
Fun,蕴含着丰富游戏乐趣的含义
.
把游戏(game)、玩(play)和乐趣(fun)放入 一个简单关系中,便可以描绘出游戏的基本含义:
▪ 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 ▪ 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是
对从太古时代到文明社会之行为发展的复 演活动。
.
6.成 熟 说
❖代表人:荷兰 拜敦代克 F·Buytendijk ❖理论观点:
▪ 人有潜在的内部力量,而心理的发展就是在这 种潜在的内部力量的驱动下完成的,不需要游 戏做准备、不需要练习也能发展起来。
.
(三)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新探索 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
基本观点:游戏是主体性活动,主体性是游戏的本质特征。 1.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 2.游戏是儿童独立性的活动。 3.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
思考
结合游戏的本质思考电子游戏是不是游戏?
.
回顾: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
1
游戏概 念的非 自觉化 理解
❖代表人:美国 阿普利登Appleton;奇尔摩 Gilmore
❖ 理论观点:
▪ 游戏是幼小儿童能力发展的一种模式,游 戏是生长的结果,也是机体练习技能的一 种生长性手段。
▪ 游戏源于练习生长的内驱力,儿童通过游 戏而生长。
▪ 游戏是幼儿生长的结果,也是幼儿生长的 手段。
.
5.复演说
❖代表人:美国 霍尔 G·S·Hall ❖理论观点:
.
1.剩余精力说 2.松弛说 3.生活预备说 4.生长说 5.复演说 6.成熟说
.
1.剩余精力说
❖ 代表人:德国 席勒 F·Schiller;英国 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
❖ 理论观点:
▪ 生物都有维持自身生存的能力,高级生物生存 能力更强,并有维持生存之外的剩余精力,游 戏是一种出路。
讨论
小时候玩过什么游戏? 它给你留下最深的感受是什 么?
.
.
.
.
为什么要学习幼儿游戏?
.
自从有了儿童就有了游戏。哪里有儿 童哪里就有游戏。儿童与游戏就像鱼儿离 不开水,鸟儿离不开翅膀。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幼儿 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
本学期主要内容:
一、幼儿游戏的基本原理 (一)游戏的基本概念 (二)游戏的分类与发展 (三)游戏的价值 (四)游戏的影响因素 二、幼儿游戏的教育实施 (一)游戏实施的任务与步骤 (二)各类游戏的指导与实施
强调游戏的教育作用和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 指导作用,认为教师应该像指导作业一样知道幼 儿的游戏。
.
社会性游戏本质观的进步和不足
进步: 从社会属性解释游戏,在理论上划清了儿童
游戏与动物游戏的界限。肯定了成人指导和教育 影响的必要性,以及游戏作为教育手段的有效性。 不足:
仅仅将游戏的本质定位于社会性活动这一层 面,掩蔽了游戏自由、自发的活动意义和价值。
1.将儿童游戏概念的界定停留于和动物游戏相同 的理解认识水平。
2.没能提出游戏对人发展的独特价值,也就不能 概念人们对游戏不屑一顾的态度。
.
(二)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
❖ 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 代表人之一:
前苏联心理学家 维果斯基 ❖ 理论观点:
游戏是在真实的实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 种生活现象,在这种活动中儿童凭借语言,以角 色为中介,了解、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 会关系。
“游戏”是一种趣味的活动形式。 “玩”是人进行活动的具体行为。 “乐趣”是从该行为中得到的体验和情感。
.
二、游戏的本质观
.
(二)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
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19世纪中期及其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 研究的对象,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 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受达尔文 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又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 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建立在了本能论的基础上。
▪ 游戏不是练习,是儿童幼稚动力一般特点的表 现。游戏也不是本能,而是一种欲望的表现。
▪ 由于年幼才有游戏,而不是因为游戏才有童年。
.
思考
生物性游戏本质观的进步和局限?
.
进步之处: 历史上第一次以抽象思辨的方式,提出了游戏的
本质观。对以后的游戏研究,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该时期的游戏理论又被成为“经典游戏理论。”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幼儿游戏的基本概念
.
第一节 游戏的本质
一、游戏的非自觉理解 二、游戏的本质观 三、游戏的本质特征
.
一、“游戏” 的非自觉理解
★“游戏” 的字面意思即游乐嬉戏。 ★关于“游戏” 的词源意思: 《尔雅》曰:“游,戏也。”
又曰:“戏,谑也。”“谑,戏也。” ★“游戏”一词,最早见于文字的是《史记.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