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审评

合集下载

茶叶审评术语

茶叶审评术语

茶叶审评术语
1. 外形评价:指评价茶叶的外观特征,例如叶形、叶色、叶片完整度等。

2. 香气评价:指评价茶叶的香气特点,例如花香、果香、甜香等。

3. 韵味评价:指评价茶叶的口感特点,例如回甘、醇厚、清爽等。

4. 汤色评价:指评价茶叶冲泡后的汤液颜色,例如黄绿色、红褐色、碧绿色等。

5. 叶底评价:指评价茶叶冲泡后的茶渣特征,例如茶叶底的嫩度、均匀度等。

6. 味道评价:指评价茶叶的口感特点,例如苦涩、鲜甜、浓香等。

7. 浓度评价:指评价茶叶冲泡后的浓度,例如浓烈、微淡、适中等。

8. 持久度评价:指评价茶叶的回味时间和持续时间,例如余香悠长、回味久远等。

9. 喉韵评价:指评价茶叶的入喉感受,例如喉控舒服、绵柔顺滑等。

10. 平衡度评价:指评价茶叶各个特点之间的平衡度,例如香气与味道的平衡、韵味与韵味的平衡等。

茶叶审评的名词解释

茶叶审评的名词解释

茶叶审评的名词解释茶叶审评是对茶叶品质进行评价和排名的过程。

它是一种有系统的方法,旨在识别和表彰茶叶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选择和认识茶叶。

1. 茶叶审评的背景和意义茶叶审评是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和茶叶贸易发展的需要。

自古以来,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世界各地的茶叶也多以中国为代表。

在茶叶出口和贸易中,茶叶审评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茶农、茶企了解市场需求,改进茶叶制作工艺,提高茶叶品质和竞争力。

茶叶审评的意义还在于它可以提供给消费者一个权威的茶叶品质评价标准,让消费者在选购茶叶时更加明确和准确地了解茶叶的品质特点,避免了盲目购买和质量不佳的茶叶。

2. 茶叶审评的评价指标茶叶审评的评价指标通常包括外观、香气、口感和汤色等方面。

首先是外观,即茶叶的形状、颜色和包装等。

茶叶形状可以分为细长、平直、卷曲等,颜色也有绿色、红色、黄色等。

包装方面,茶叶的包装材料和包装工艺也会影响整体的印象。

其次是香气,即茶叶在冲泡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香气。

香气对于茶叶的品质和口感有着重要影响,茶叶的香气可以分为花香、果香、香草香等不同类型。

口感是茶叶品质的核心指标之一,茶叶的口感可以分为涩、甜、醇等。

口感的好坏取决于茶叶中的有效物质含量和浸泡时间等因素,好的茶叶通常具有回甘、顺滑的特点。

最后是汤色,即茶叶冲泡所得的茶汤的颜色。

茶叶的汤色可以分为明亮、透明、浑浊等不同程度,不同的茶叶类型和处理工艺会呈现出不同的汤色。

3. 茶叶审评的方法和流程茶叶审评通常由专业的茶叶品评师进行。

他们会根据茶叶的外观、香气、口感和汤色等指标进行评估,并根据不同指标的权重确定茶叶的最终得分或等级。

在茶叶审评流程中,首先是茶叶样品的准备和整理,茶叶样品需要进行分类和编号,以便后续的评估和对比。

接下来是茶叶冲泡,冲泡的方法和工艺会根据不同茶叶类型和制作工艺而有所不同。

冲泡完成后,评评者会对茶叶的外观、香气、口感和汤色等各方面进行评估和比较,最后给出总体的评分或等级。

茶叶审评标准范文

茶叶审评标准范文

茶叶审评标准范文一、外形:外形是第一个影响茶叶审评的要素,正常情况下,茶叶应该有完整的形状,色泽鲜艳,大小均匀。

具体而言,外形包括茶叶的长度、宽度、卷曲程度、均匀性等方面。

茶叶的外形清晰、整齐,无杂质,表明茶叶的健康和美观度,因此一般会给予较高的评分。

二、香气:香气是茶叶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使用口腔闻香和杯中品香两种方式进行评估。

杯中品香是将茶叶注入杯中,用鼻子闻香,并从香气的浓郁度、清新度、持久度等方面进行评估。

口腔闻香是通过口腔的接触来感受茶叶的香气,并从香气的纯度、层次感、特点等方面进行评估。

茶叶的香气应该纯正、浓郁,没有任何异味,香气复杂度高且持久度较长的茶叶会得到较高的评分。

三、口感:口感是茶叶的重要评价指标,包括滋味、回甘、喉韵等方面。

滋味通常可以分为酸、甜、苦、涩、咸五种,茶叶在这些滋味中的平衡度、浓淡度以及滋味的变化程度都会影响口感的评价。

回甘指的是喝完茶后口中残留的甘甜感,高品质的茶叶应该有持久的回甘。

喉韵指的是品茗时从喉部感受到的舒适感,其柔和度和持续时间是评估茶叶口感好坏的指标之一、茶叶的口感舒适、均衡,回甘持久,喉韵柔和的茶叶得分较高。

四、汤色:汤色是指冲泡茶叶后的茶汤颜色,通常从颜色的明亮度、透明度、稳定性等方面进行评估。

茶叶的汤色应该明亮透亮,无混浊或悬浮物,颜色鲜艳,稳定性好的茶叶会得到较高的评分。

五、叶底:叶底是指茶叶冲泡后残留在壶中的茶叶底部。

通过观察叶底可以了解茶叶的内部结构和工艺处理方式等信息。

好的茶叶叶底应该均匀,叶质完整,有光泽,具有较高的价值和口感。

茶叶审评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的外形、香气、口感、汤色和叶底等方面进行评估,这些方面综合起来来评价茶叶的品质和特性。

茶叶从业人员通过遵循这些标准进行评估和比较,能够更好地判断茶叶的优劣,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茶叶产品。

茶叶审评基本流程

茶叶审评基本流程

茶叶审评基本流程茶叶审评是对茶叶进行综合评价的一项工作。

茶叶审评的基本流程通常包括茶叶样品的收集、外观评价、茶叶干香评价、冲泡汤色评价、茶叶湿香评价、品尝评价和总体评价等环节。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流程。

首先,茶叶审评需要收集茶叶样品。

茶叶样品的选择要考虑茶叶的产地、品种、生长环境、采摘季节等因素。

一般来说,茶叶样品应当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合格茶叶产品。

接下来,对茶叶的外观进行评价。

外观评价是通过观察茶叶的外形、大小、色泽等方面来判断茶叶的质量。

良好的茶叶应当具有色泽鲜亮、完整的叶片、均匀的大小等特点。

然后,对茶叶的干香进行评价。

干香是指茶叶在未冲泡前的香气。

茶叶的干香可以分为花香、果香、香草香等不同种类。

评价者需要通过嗅闻茶叶的干香来判断其香气的浓郁程度和是否具有特异的香味。

接着,对茶叶的冲泡汤色进行评价。

冲泡汤色是指泡制出的茶汤的颜色。

良好的茶叶泡制出的茶汤通常色泽鲜亮、清澈透明,不混浊或有杂质。

评价者需要观察茶汤的颜色、亮度、透明度等特征,并判断茶汤是否符合茶叶的品种特点。

然后,对茶叶的湿香进行评价。

湿香是指茶叶在冲泡后散发出的香气。

茶叶的湿香可以分为花香、果香、香草香等不同种类。

评价者需要通过嗅闻两片茶叶相碰撞时所散发出的湿香来判断其香气的浓郁程度和是否具有特异的香味。

接下来,进行品尝评价。

品尝评价是将冲泡出的茶汤品尝口感和味道。

茶叶的品尝评价需要考虑茶汤的滋味、回甘、喉韵、滋味层次等因素。

评价者需要品尝茶叶的滋味,判断其是否醇厚、甘甜、爽口,并体验茶叶的口感和唇齿留香。

最后,进行总体评价。

总体评价是对茶叶进行全面评价的环节,需要综合考虑茶叶的外观、香气、冲泡汤色、湿香、口感等各个方面的特点,进行综合评分,并给出茶叶的整体质量和品质。

茶叶审评的基本流程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通过对茶叶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帮助生产者了解茶叶的品质,指导茶叶的生产和加工,并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茶叶产品。

茶叶审评标准

茶叶审评标准

茶叶审评标准茶叶作为一种重要的饮品,其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口感和健康。

因此,制定茶叶审评标准对于保障茶叶品质,提高茶叶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茶叶审评标准是对茶叶品质的一种客观评价,其内容涉及茶叶外形、色泽、香气、口感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就茶叶审评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茶叶生产和消费提供参考。

一、外形。

茶叶的外形是茶叶品质的第一印象,也是消费者选择茶叶的重要依据之一。

茶叶的外形应整齐、匀称,无杂质,色泽自然,有光泽。

对于不同种类的茶叶,其外形也有相应的要求,如龙井茶要求扁平整齐,毛尖茶要求芽头肥壮,银毫显露。

总体来说,茶叶的外形应符合其品种特点,体现出茶叶的整体美感。

二、色泽。

茶叶的色泽是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反映茶叶加工工艺和保存情况的重要依据。

茶叶的色泽应鲜艳自然,不宜过浅或过深,不应出现发黄、发红、发黑等异常情况。

对于绿茶而言,其色泽应为翠绿欲滴;红茶应为红艳明亮;乌龙茶应为金黄清澈。

总体来说,茶叶的色泽应符合其品种特点,体现出茶叶的鲜活和清新。

三、香气。

茶叶的香气是茶叶品质的重要体现,也是消费者选择茶叶的重要因素之一。

茶叶的香气应清新持久,纯正鲜活,有明显的品种特点。

对于不同种类的茶叶,其香气也有相应的要求,如绿茶要求清新嫩芽香,红茶要求鲜醇花香,乌龙茶要求清雅幽香。

总体来说,茶叶的香气应符合其品种特点,体现出茶叶的清新和纯正。

四、口感。

茶叶的口感是茶叶品质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消费者选择茶叶的直接体验。

茶叶的口感应鲜爽饱满,回甘生津,有持久的余味。

对于不同种类的茶叶,其口感也有相应的要求,如绿茶要求清爽甘醇,红茶要求醇厚鲜甜,乌龙茶要求鲜爽回甘。

总体来说,茶叶的口感应符合其品种特点,体现出茶叶的饱满和回甘。

综上所述,茶叶审评标准涉及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口感等多个方面,对茶叶品质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叶消费者可根据茶叶审评标准,选择和生产优质茶叶,提高茶叶品质,促进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茶叶审评基础知识 知乎

茶叶审评基础知识 知乎

茶叶审评基础知识知乎以茶叶审评基础知识茶叶审评是指对茶叶的外观、香气、滋味、汤色等进行评判和评分的过程。

通过茶叶审评,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品味茶叶的特点,从而选择出适合自己口味的茶叶。

以下是关于茶叶审评的一些基础知识。

一、外观评价茶叶的外观是茶叶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外观可以初步判断茶叶的质量。

外观评价主要包括茶叶的形状、色泽、锋毫等。

茶叶的形状有卷曲、扁平、条索等,不同的形状代表着不同的制茶工艺和茶叶品种。

色泽鲜亮、锋毫完整的茶叶往往品质较好。

二、香气评价香气是茶叶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品味茶叶时最直接感受的因素之一。

茶叶的香气可以分为干香、叶香和汤香三个层次。

干香是指茶叶在未冲泡时的香味,叶香是指冲泡后茶叶的香气,汤香是指冲泡后茶汤的香气。

香气评价主要考察茶叶的香气浓郁度、清香度和持久度。

三、滋味评价滋味是茶叶品质的核心指标,也是茶叶品鉴的重要内容。

滋味评价主要包括滋味的醇厚度、浓淡度、甘甜度、回甘度、涩度等。

醇厚度是指茶叶的滋味是否醇厚,浓淡度是指茶叶的滋味浓度,甘甜度是指茶叶的滋味是否带有甜味,回甘度是指喝完茶后口中是否有余香,涩度是指茶叶的滋味是否带有涩感。

四、汤色评价汤色是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茶叶审评中必须考察的内容。

汤色评价主要观察茶叶冲泡后茶汤的颜色深浅和清澈度。

茶叶的汤色可以分为明亮、黄绿、金黄、琥珀、红褐等不同颜色,不同颜色代表着不同的茶叶品种和制茶工艺。

汤色的清澈度也是评价茶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好的茶叶汤色清澈明亮,不含杂质。

以上是茶叶审评的基础知识,通过对茶叶的外观、香气、滋味、汤色等方面的评价和评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茶叶的品质和特点。

在茶叶审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因素,严谨客观地评价茶叶的品质。

同时,茶叶审评也是一项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技巧,通过多次品鉴和比较,逐渐提高自己的茶叶品评水平。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了解茶叶审评基础知识有所帮助。

浅谈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的应用

浅谈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的应用

浅谈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的应用茶叶作为中国传统饮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茶叶的品质和口感对于茶叶经营来说至关重要,而茶叶审评技术就是在对茶叶的品质进行判断和评定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茶叶审评技术的定义、茶叶审评的标准、茶叶经营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茶叶审评技术的定义茶叶审评技术是一种对茶叶品质进行判断和评定的技术。

它通过对茶叶外观、香气、口感等进行综合评价,从而确定茶叶的品质等级,为茶叶的生产、制作、销售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茶叶审评技术包括了外观评价、香气评价、口感评价等方面,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才能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评定。

二、茶叶审评的标准茶叶的品质评定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只有符合这些标准和规范的茶叶才能够被认定为优质茶叶。

茶叶审评的标准主要包括外形标准、色泽标准、香气标准、口味标准等方面。

外形标准主要评价茶叶的形状、完整度和纹理等;色泽标准主要评价茶叶的颜色、光泽和清亮度等;香气标准主要评价茶叶的香气浓郁度和持久度等;口味标准主要评价茶叶的滋味、回甘和余味等。

这些标准和规范为茶叶的品质评定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要求,对于茶叶经营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的应用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提升茶叶竞争力茶叶市场竞争激烈,只有拥有优质的茶叶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茶叶审评技术可以帮助茶叶企业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确保茶叶的品质,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3. 提高消费者满意度茶叶审评技术有助于提高茶叶的口感和品质,使茶叶更加符合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

通过提高产品的品质,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选择并购买茶叶产品,从而增加销售额和市场份额。

4. 促进茶叶的品牌建设茶叶的品牌建设需要有一定的产品核心竞争力作为支撑,而茶叶审评技术可以确保茶叶的品质和品味,有助于形成独特的产品特色和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品牌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茶叶审评术语大全

茶叶审评术语大全

茶叶审评术语大全一、各类茶叶通用评语1. 干茶外形评语茸毫密布:芽叶茸毛密集覆盖着茶条。

茸毫披覆与此同义。

披毫:茶条布满茸毛,程度低于茸毫密布。

显毫:有茸毛的茶条比例高。

多毫:有茸毛的茶条比例较高,程度低于显毫。

锋苗:细嫩有芽,紧卷有尖锋。

重实:条索或颗粒紧结;茶在手中有沉重感,容重大,一般是叶厚质嫩的茶叶。

身骨:茶条轻重,单位体积的重量。

匀整:指上、中、下三段茶的大小、粗细、长短较一致,完整。

匀称:指上、中、下三段茶的比例适当,无脱档现象。

匀净:匀齐而无梗朴及其他夹杂物。

挺直:条索平整而挺呈直线状,不弯不曲。

平直与此同义。

平伏:茶叶在把盘后,上、中、下三段茶在茶盘中相互紧贴,无翘起架空或脱档现象。

细紧:条索细长紧卷而完整,有锋苗。

细嫩:细紧完整,显毫。

紧秀:细紧秀长,锋苗显。

细秀:细嫩秀丽,锋苗显。

紧结:条索卷紧而重实;紧压茶指密度高。

紧直:条索卷紧、完整而挺直。

紧实:茶条卷紧,身骨重实,嫩度稍差,少锋苗,制工好。

肥壮:芽肥、叶肉厚实,柔软卷紧,形态丰满。

雄壮与此同义。

壮实:芽壮、茎粗,条索肥壮而重实。

粗壮:条索粗而壮实,嫩度稍低。

粗实接近此义,嫩度更低。

粗松:嫩度差,形状粗大而松散。

空松接近此义,更为松散。

松条:条索卷紧度差。

扁瘪:叶质瘦薄无肉,扁而干瘪。

瘦瘪与此同义。

扁块:结成扁圆形的茶块。

圆浑:条索圆而紧结,不扁不曲。

圆直:条索圆浑而挺直。

扁条:条形扁,欠圆浑,制工差。

短钝:条索短而无锋苗。

短秃与此同义。

短碎:面张条短,下盘茶多,欠匀整,制工差。

松碎:条松而短碎。

下脚重:下段茶中最小的筛号茶过多。

脱档:上、下段茶多,中段茶少;或中段茶多,上、下段茶少。

三段茶比例不当。

破口:茶条两端的断口显露且不光滑。

爆点:干茶上的烫斑。

轻飘:手感很轻,容重小。

露梗:茶梗比例高。

露筋:丝筋比例高。

2. 干茶色泽评语油润:色泽鲜活,光滑润泽。

光润与此同义。

枯暗:色泽枯燥且暗无光泽。

调匀:叶色均匀一致。

花杂:干茶叶色不一致,杂乱,净度低。

六大茶类审评方法

六大茶类审评方法

茶叶审评1、茶叶审评即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从而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

2、审评用具审评盘、审茶杯、审茶碗、叶底盘、样茶称、计时器、网匙、茶匙、汤杯、茶渣桶(吐茶桶)、烧水壶。

3、评茶程序3.1把盘将样茶倒入审评盘中,拿住审评盘的对角边沿,一手拿住倒茶缺口,用回旋筛转的方法使盘中茶叶分出上中下三层。

3.2开汤将审评杯碗洗净,称取茶样投入审评杯,以沸滚适度的开水冲泡满杯,按审评时间将茶汤滤入审评碗。

开汤后先嗅香气,快看汤色,尝滋味,评叶底(审评绿茶时先看汤色,再嗅香气)。

3.3嗅香气热嗅:辨别香气正常与否及香气类型、高低;温嗅:辨别香气优次;冷嗅:辨别香气持久程度。

3.4看汤色审评汤色要及时,茶汤混入茶渣残叶时,应用网匙捞出.并用茶匙在碗里绕一圈,使沉淀物集中于碗中,再以汤色所呈现的深浅、明暗、清浊评出优次。

3.5尝滋味取一汤匙茶汤吸入口内,使茶汤在舌头循环滚动。

茶汤温度以50℃为宜。

3.6评叶底主要以视觉和触觉判别叶底老嫩、匀杂、整碎、色泽等。

4、茶叶审评项目和审评因子茶叶审评包括干评外形和湿评内质。

五项目: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

八因子:条索、色泽、整碎、净度、香气、汤色、滋味、叶底。

六大茶类(精茶)审评方法1、乌龙茶1.1外形条索:以紧结重实为佳,粗松轻飘细小为次。

闽北乌龙茶条索为直条紧结沉重,叶端扭曲折皱,有“外实中空”与“蜻蜓头”、“青蛙腿”、“三节色”的描述。

闽南乌龙茶条索为紧结沉重卷曲,呈青蒂绿腹蜻蜓头。

色泽:评比颜色、枯润、鲜暗,以鲜活油润为好,死红枯暗为次。

以品种不同有油润、青绿、乌褐、绿中带金黄等色泽。

色泽呈红茶颜色,乌黑油润则发酵过度;如叶蒂和条索青绿且带青闷气则萎凋不足,称之“叶饱”;色泽枯暗则晒青过度,称之“叶缺”;色暗绿则凉青不足,俗称积水,即“梗饱”;梗枯干则凉青过度,称之为“梗缺”;色泽枯黄、黄片、朴多则杀青过度,称之“锅饱”。

茶叶审评

茶叶审评
茶叶品质审评
茶叶品质审评
1.感官审评: 视觉、嗅觉、味觉、触觉 2.内质审评: 看汤色、闻香气、尝滋味、评叶底
3.审评品质的依据:八大因子 干评:色泽、形状、整碎度、匀净度 湿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
(1)色泽(光泽度、色度) 绿茶:嫩绿、翠绿、黄绿、深绿、墨绿等 红茶:乌润、乌黑、栗褐、栗红等 色泽好的茶叶带有油润感,给人一种鲜活的感觉。 色泽好的茶叶带有油润感,给人一种鲜活的感觉。 色泽差的茶叶,看上去带有一种枯死的感觉,无光 色泽差的茶叶,看上去带有一种枯死的感觉, 泽的茶叶,呈暗形、颗粒状、片形、条形等等
(3)整碎度:条索的完整程度 以完整,少断碎为好。 以完整,少断碎为好。 (4)匀净度:茶叶的匀度和净度 以均匀,无杂物为好。 以均匀,无杂物为好。
(5)汤色:茶汤的颜色,即茶叶中内含成 茶汤的颜色, 茶汤的颜色 分溶解在茶汤中所呈现的色彩。 分溶解在茶汤中所呈现的色彩。 汤色本身的正常色、茶汤的亮度、 汤的清 汤色本身的正常色、茶汤的亮度、茶汤的清 澈度。即茶汤的性质 深浅、明暗和清浊。 汤的性质、 澈度。即茶汤的性质、深浅、明暗和清浊。 以清透明亮为好,浑浊不清为劣。
茶汤“正常色 茶汤“正常色”
如: 绿茶: 汤绿叶,或绿中略带黄、明亮; 绿茶:绿汤绿叶,或绿中略带黄、明亮; 红茶:红汤红叶,汤色红艳而明亮; 红茶:红汤红叶,汤色红艳而明亮; 红叶 青茶:橙黄明亮; 青茶:橙黄明亮; 黄茶:黄汤黄叶,黄而明亮; 黄茶:黄汤黄叶,黄而明亮; 白茶:浅黄而明亮,清淡; 白茶:浅黄而明亮,清淡; 黑茶:红浓明亮, 橙黄明亮 黑茶:红浓明亮,或橙黄明亮。
审评茶汤滋味的优次 审评茶汤滋味的优次
以:浓淡、强弱、鲜滞、爽涩、苦甜及纯异 浓淡、强弱、鲜滞、爽涩、 评定优次。 评定优次。 品尝茶汤的适宜温度 茶汤的适宜温度: 50℃左右。 品尝茶汤的适宜温度:为50℃左右。

茶叶审评外形常用评语

茶叶审评外形常用评语

茶叶审评外形常用评语1.细嫩多为一心,一至二叶,鲜叶制成,条索细圆浑,毫尖或锋苗显露。

2.紧细鲜叶嫩度好,条紧圆直,多芽毫,有锋苗。

3.紧秀鲜叶嫩度好,条细而紧且秀长,锋苗显露。

4.紧结鲜叶嫩度稍差,较多成熟茶(二,三叶)条索紧而圆直,身骨重实,有芽毫有锋苗。

5.紧实鲜叶嫩度稍差,但揉捻技术良好,条索松紧适中,有重实感,少锋苗。

6.粗实原料较老,已无嫩感,多为三,四叶制成,但揉捻充足,尚能卷紧,条索粗大,稍感轻飘(身骨轻)。

若(破口)过多,则称为(粗钝)。

(经过切断处理的茶叶,两端显的粗糙而不光滑者,称为(破口))。

7.粗松原料粗老,叶质老硬,不易卷紧,条空散,孔隙大,表面粗糙,身骨轻飘,或称(粗老)。

8.壮结条索壮大而紧结。

9.壮实条索卷紧,饱满而结实。

10.心芽(芽头,芽尖)尚未发育,展开成茎叶的嫩尖,一般洱毛多,而成白色。

11.显毫芽叶上的白色洱毛称为(白毫),芽尖多,而洱毛浓密者,称(显毫),毫色有金黄,银白,灰白等。

12.身骨指叶质老嫩,叶肉厚薄,茶身轻重,一般芽叶嫩,叶肉厚,茶身重的,身骨好。

13.重实指条索或颗粒紧结,以手权衡有重实感。

14.匀整,匀齐,匀称指茶叶形状,大小,粗细,长短,轻重相近,并配适当。

15.脱档茶叶并配不当,形状粗细不整。

16.破口茶叶精制,切断不当,茶条两端的断口,粗糙而不光滑。

17.团块,圆块,圆头指茶叶结成块状或圆块,因揉捻后,解块不完全所致。

18.短碎条形短碎,面松散,缺乏整齐,匀称,之感。

19.露筋叶柄及叶脉因揉捻不当,叶肉脱落,露出木质部称之。

20.黄头粗老叶,经揉捻成块状,色泽黄者称之。

21.碎片茶叶破碎后,形成的轻薄片。

22.末指茶叶被压碎后,形成的粉末。

23.块片由单片粗老叶,揉成的粗松,轻飘的块状物。

24.单片未揉捻成形的粗老单片叶子。

25.红梗茶梗红变称之。

茶叶外形审评流程

茶叶外形审评流程
茶叶外形审评流程
序号
审评步骤
描述
1
样品准备
选择同一品种、同一产地、同一生产批次的茶叶作为审评样品,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2
观察外形
使用专业的眼光和工具,观察茶叶的整体形状,如卷曲、长条形、圆形、扁形等。注意茶叶的条索是否紧结、重实,以及是否有松散、勾曲等现象。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检查整碎度
评估茶叶的完整性和断碎程度。优质的茶叶应具有较高的整碎度,即茶叶完整、少含碎片和杂质。
4
评估净度
检查茶叶中是否含有非茶类夹杂物,如朴、片、梗、子等。高级茶叶应不含或少含这些杂质,以保证茶叶的纯净度。
5
综合评分
根据茶叶的外形特征,如条索的紧结度、整碎度、净度等,进行综合评分。评分时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茶叶审评

茶叶审评

1、茶叶审评方法:(1)、感官审评:对样审评和非对样审评。

对样审评分为单轨评茶(对照参照样进行单个茶样的评定)、双轨评茶(当两个茶样品质比较接近时,对照茶样进行两个茶样品质的评定)。

(2)、理化检验:物理检验和化学检验。

2、审评室要求:(1)、空气新鲜,无异味(2)、光线明快,阳光不能直射(产生光斑),自然光充足。

(3)、评茶室要干燥,如有条件安装除湿机。

(4)、评茶室要安静。

(5)、评茶室内物品摆放整齐,保持清洁。

3、评茶人员要求:(1)、在评茶之前,评茶人员不得抽烟、食用辛辣、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2)、评茶人员不得施脂粉,用香水,以免影响评茶的准确性;(3)、评茶人员应保持个人和评茶室环境的整洁。

(4)、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规范的操作技能和评茶术语的应用。

4、泡茶水温一般要求:沸滚起泡为度。

5、大众绿茶、红茶、黄茶、白茶、花茶:3g,150ml,茶水比为1:50。

乌龙茶:5g,110ml ,茶水比为1:22。

黑茶、紧压茶:5g,250ml,茶水比为1:50 。

普洱茶: 3g,150ml,茶水比为1:50 。

6 、感官审评分:干茶审评【干看外形(形状、色泽、整碎、净度)】和开汤审评【湿评内质(汤色、滋味、香气、叶底)】,评定茶叶品质时应两者兼评。

评茶程序:把盘→称样→开汤→计时→过滤→看汤色→嗅香气→尝滋味→评叶底。

7 、称取茶样3g,由低级到高级,由左到右,投入审评杯。

8、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采制技术(采摘标准、方法、时间,加工技术等)鲜叶质量(栽培管理、肥培措施、生态环境、品种差异等)。

9、影响茶叶形状的因素:品种、栽培条件、采摘质量、制茶工艺技术、贮藏条件。

10、茶叶储存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温度、湿度、氧气、光线及其卫生条件。

11、茶叶色泽有色物质的分类包括:脂溶性: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水溶性:黄酮类、花青素、叶绿素转化产物、多酚类氧化产物。

12、绿茶色泽的化学组成:(1)、干茶色泽及叶底色泽:脂溶性色素为主。

茶叶审评技术

茶叶审评技术
1.茶具的不同: 茶具的不同: 茶具的不同 采用白瓷审评杯、审评碗。 茶叶审评:采用白瓷审评杯、审评碗。规定 用茶量3克 加水量 泡茶时间5分钟 分钟。 用茶量 克、加水量150ml 、泡茶时间 分钟。
如:绿茶、红茶、花茶、白茶、黄茶、黑茶等 绿茶、红茶、花茶、白茶、黄茶、
28
乌龙茶审评: 瓷盖碗。 克茶、 乌龙茶审评:白瓷盖碗。110ml、投5克茶、 审评 、 克茶 分钟闻香, 分钟滤出茶汤 再冲泡5分钟 分钟滤出茶汤。 分钟, 泡2分钟闻香,3分钟滤出茶汤。再冲泡 分钟, 分钟闻香 再品一次。 再品一次。
24
审评茶汤滋味的优次 审评茶汤滋味的优次
以:浓淡、强弱、鲜滞、爽涩、苦甜及纯异 浓淡、强弱、鲜滞、爽涩、 评定优次。 评定优次。 品尝茶汤的适宜温度 茶汤的适宜温度: 50℃左右。 品尝茶汤的适宜温度:为50℃左右。
25
品尝茶汤的温度 品尝茶汤的温度 茶汤的
茶汤温度太高: 茶汤温度太高: 易烫坏评茶人员的味觉器官,味觉麻木, 易烫坏评茶人员的味觉器官,味觉麻木, 不能正常品味。 不能正常品味。 茶汤温度太低: 茶汤温度太低: 茶汤对味觉器官刺激不够, 茶汤对味觉器官刺激不够,影响味觉的灵 敏度。 敏度。 茶汤中的物质,随温度下降而 另外,茶汤中的物质,随温度下降而逐步 析出,汤味会变得不协调。 析出,汤味会变得不协调。
26
④评鉴叶底。 评鉴叶底。
色泽:颜色。 色泽:颜色。 嫩度:叶质的老嫩。 嫩度:叶质的老嫩。 匀度:叶质老嫩和颜色的均匀程度。 匀度:叶质老嫩和颜色的均匀程度。 亮度:光泽度、明亮度。 亮度:光泽度、明亮度。
好的叶底:鲜活, 好的叶底:鲜活,光 亮、均匀、柔软。 均匀、柔软。
27
三、茶叶审评与茶艺的区别

茶叶的审评流程范文

茶叶的审评流程范文

茶叶的审评流程范文茶叶的审评流程可以分为准备、评鉴和总结三个阶段。

茶叶的审评一般由专业的品茶师来进行,他们通过对茶叶外观、香气、汤色、滋味等方面的评估,来确定茶叶的品质和特点。

下面是一个茶叶的审评流程,详细介绍了每个阶段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在进行茶叶的审评之前,首先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工具和条件。

通常会准备如下的工具和材料:1.品茶具:包括洁净的品茶盖碗、品茶杯、茶叶盏和茶叶碾等。

2.茶叶样品:选择不同品类和等级的茶叶样品进行评估。

3.开水:静置一段时间后,使水温适中。

4.清水:用于冲洗茶具和喉咙,消除异味和干燥感。

5.筷子或茶匙:用于搅拌茶叶。

第二阶段:评鉴阶段评鉴阶段是整个茶叶审评流程的核心,通过对茶叶的外观、香气、汤色、滋味和汤性等方面进行评判来确定其品质。

具体步骤如下:1.外观评估:首先观察茶叶的外观,包括茶叶的形状、大小、颜色和质感等。

好的茶叶通常整齐匀称,色泽鲜明。

2.香气评估:倒入少量茶叶,用盖碗闻茶香,用手在碗盖内摩擦,然后盖碗判断香气的高低和质量。

好的茶叶香气鲜爽持久,且能辨识出不同的芳香。

3.汤色评估:先用热水清洗杯盖,然后倒入热水冲泡茶叶,观察茶叶的汤色。

茶叶的好坏可以通过汤色的清澈和鲜艳程度来判断。

4.滋味评估:接着用品茶杯品尝茶叶的滋味。

细品时需将茶叶含于口中,吐出茶叶渣后进行评估。

茶叶的滋味应该鲜爽且持久,回甘度高,并且能辨识出不同的口感。

5.汤性评估:继续多次冲泡茶叶,观察茶汤的变化。

好的茶叶具备良好的可冲泡性,持久的茶汤品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在完成茶叶的评鉴后,需要对茶叶的品质和特点进行总结,包括评估茶叶的整体印象和综合评分等。

在总结阶段,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茶叶的特点:结合茶叶的外观、香气、汤色、滋味等方面的评估结果,总结茶叶的特点和品质。

2.整体印象:根据茶叶的品质和特点,形成对茶叶的整体印象,如清新、浓郁、芳香等。

3.综合评分:根据茶叶各个方面的表现,给予综合评分,可以用数字、星级等方式表示。

茶叶的审评自我评价

茶叶的审评自我评价

茶叶的审评自我评价1、茶叶审评:香气是茶叶冲泡后随水蒸气挥发出来的气味。

由于茶类、产地、季节、加工方法的不同,就会形成于这些条件相应的香气。

如红茶的甜香、绿茶的清香、乌龙茶的果香或花香、高山茶的嫩香、祁门红茶的砂糖香等。

茶叶审评香气除辨别香型外,主要比较香气的纯异、高低、长短。

香气纯异指香气与茶叶应有的香气是否一致,是否夹杂其他异味;香气高低可用浓、鲜、清、纯、平、粗来区分;香气长短也就是香气的持久性,香气高、持久是好茶;烟、焦、酸、馊、霉是劣变茶。

2、茶叶审评: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是区别商品茶种和等级的依据。

如炒青条形、珠茶圆形、龙井扁形、红碎茶颗粒形,以及各种名茶都有其一定的外形特点。

一般长条形茶评比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圆形茶评比颗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扁形茶评比是否规格,平整光滑程度等。

3、茶叶审评:汤色是茶叶形成的各种色素,溶解于沸水中而反应出来的色泽。

汤色在审评过程中变化较快,为了避免色泽的变化审评中要先看汤色或者嗅香气与看汤色结合进行。

汤色审评主要抓住色度、亮度、清浊度三个方面。

汤色随茶树品种、鲜叶老嫩、加工方法而变化,但各类茶有其一定的色度要求,如绿茶的黄绿明亮、红茶的红艳明亮、乌龙茶的橙黄明亮、白茶的浅黄明亮等。

4、茶叶审评:按茶叶品质的高低,一般分为评外形(嫩度、色泽、条索、整碎、净度),茶汤评内质(香气、汤色、滋味、叶底),根据这些项目逐一进行茶叶审评,并按照评茶术语写出评语。

5、茶叶审评:色泽是反应茶叶表面的颜色、色的深浅程度,以及光线在茶叶面的反射光亮度。

茶叶审评各种茶叶均有其一定的色泽要求,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

6、茶叶审评:滋味是评茶人的口感反应。

评茶时首先要区别滋味是否纯正,一般纯正的滋味可以分为浓淡、强弱、鲜爽、醇和几种。

不纯正滋味有苦涩、粗青、异味。

好的茶叶浓而鲜爽,刺激性强,或者富有收剑性。

7、茶叶审评:净度是指茶叶中含夹杂物的程度。

茶叶的审评

茶叶的审评
茶叶的审评
LOGO
一、茶叶审评的环境与用具
(Tea sensory quality ): 是指茶鲜叶加工成成品茶 后所表现出来的色、香、 味、形品质 。
(Sensory quality evaluation ):是指
等感觉器官 的方法。
(一)审评环境
:座南朝北,北向 开窗;面积不得小于 15m2;墙面白色或浅灰 色,无色彩、无异味。
盘的 呈倒等腰梯。
,缺口
,长方形, 一般供审评初制茶和名优 茶叶底用。
:理化指标及卫
生指标参照GB 5749执
行;水质要
无肉眼可见物,
无味无臭,浑浊度<3°,
水质硬度<15°,微生物
检测

❖ 同一批茶叶审评用水水质
应一致。
❖ 称量用具: ,感量
0.1g。
❖ 计时器:
或特制砂
时计,精确到秒。
❖ 其他:刻度尺、网匙、茶 匙、烧水壶、电炉、塑料 桶等。
❖ 看用

❖ 一般叶底
以粗老、多筋 梗、瘦茶、混杂、断碎茶 多者为差。
三、茶叶审评程序
:通 常包括五个阶段, 即
(一)取样
将该批 茶叶拌匀成堆,然后 从堆的各个部位分别 扦取茶样,扦样点不 得少于八点。
将扦 取的原始茶样充分拌 匀后,用对角四分法 扦取茶样,扦样点不 得少于五点。
(二)外形审评
等。 ;若汤色浅薄、暗浊、沉淀
3、香气审评
❖ 闻茶水的香气,可先热闻, 后冷闻。
❖ 闻时,将杯盖半掀开,接 近鼻子,以
❖ 一般, ;如香气淡薄,低沉
而带有粗异气味者为次。
4、滋味审评
❖ 主要是品其茶汤入嘴后的
味道。
❖ 茶汤的滋味有

茶叶审评技术:审评项目和审评因子

茶叶审评技术:审评项目和审评因子

一、国外茶叶审评项目
英国和斯里兰卡等国家的红茶审评分外形茶汤、叶底3个 项目,外形又分色泽、匀度、紧结度及含毫量等审评因子, 茶汤分特质汤色、浓度、刺激性及香气等审评因子,叶底 分嗅叶底香气和叶底色泽两个因子。
前苏联评茶的外形项目包括色泽、匀度、同一品质度、 粗细度及松紧度5个审评因子,内质包括香气、滋味、汤色 及叶底色泽4个项目,审评时以香气为主。
二、我国茶叶审评项目
红、绿毛茶
确定茶叶品质高低,一般分干评外形和湿评内质。 红、绿毛茶外形审评分松紧、老嫩、整碎、净杂4项因子, 有的分条索、色泽、整碎、净度或分嫩度、条索、色泽、整碎、 净度5个因子,结合嗅干茶香气,手测毛茶水分。
二、我国茶叶审评项目 五项因子
外形 红
绿
汤色

茶 审
香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滋味
子 叶底
条索 色泽 整碎 净度等
二、我国茶叶审评项目
红、绿成品茶
红、绿成品茶外形审评因子与毛茶相同。内质审评包括 香气、汤色、滋味、叶底4个项目。这样外形、内质共5个 项目(习惯上又称8项因子)。评茶时必须内外干湿兼评, 深入了解各个审评因子的内容,熟练地掌握审评方法,进行 细致的综合分析、比较,以求得正确的审评结果。
二、我国茶叶审评项目

绿
外形





因 子
内质
条索 色泽 整碎 净度等 汤色 香气 滋味 叶底
红、绿成品茶 八项因子
谢 谢 观 赏
审评项目和审评因子
茶叶审评项目一般分为外形、汤
色、香气、滋味和叶底。我国因茶 序 类众多,不同茶类的审评方法和审
评因子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尝滋味
尝滋味时茶汤温度要适宜,以50℃左右为佳。 评茶味时用瓷质汤匙从审评碗中取一浅匙 吮入口内,由于舌的不同部位对滋味的感 觉不同,茶汤入口后在舌头上循环滚动, 才能较正确全面的辨别滋味。审评滋味主 要按浓淡、强弱、爽涩、鲜滞、纯异等评 定优次。审评不同的茶类,对滋味的要求 也有所不同,如名优绿茶要求鲜爽,而红 碎茶强调滋味浓度等,但各类茶的口感都 必须正常,无异味。
品茶要靠舌头,舌头 的不同部位对滋味的 感觉并不相同。舌尖 对甜味最敏感,舌中 对滋味的鲜爽度判断 最敏感,舌根对苦味 判断最敏感。把茶汤 含入嘴里后,舌尖顶 住上层门齿,舌稍向 上抬,使汤摊在舌的 中部,再用口慢慢吸 入空气,茶汤在舌上 微微滚动。这样,就 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住 茶汤滋味的特征。
滋味主要成分
嗅香气
嗅香气应一手拿住已倒出茶汤的审评杯,另一手 半揭开杯盖,靠近杯沿用鼻轻嗅。为了正确辨别 香气的类型,高低和长短,嗅时应重复一、二次, 但每次嗅的时间不宜过久,一般是3秒左右。嗅香 气应以热嗅、温嗅、冷嗅相结合进行。热嗅重点 是辨别香气正常与否及香气类型和高低,温嗅能 辨别香气的优次,冷嗅主要是为了解香气的持久 程度。茶叶中已知的香气成分达百种之多,组分 的差异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香气,如绿茶多具清 香,红茶显糖香,黄茶有甜熟香,乌龙茶呈花果 香,白茶透毫香,黑茶带陈香,各种花茶尚含附 加的花香。
方法
感官审评
通过视觉、嗅觉、触觉来鉴定茶叶的色、香、 味、形品质特征。
理化审评
通过对茶叶外形容重、茶汤比色、黏度、水浸 出物的测定来判别这些成分含量与茶叶品质的 相关性。
感官审评
茶的品质主要是依靠人的感觉(视觉、嗅 觉、味觉、触觉)来鉴定。相对于理化检 验,茶叶感官审评的主要内容是茶叶品质、 等级、制作等质量问题。包括外形、汤色、 香气、滋味、叶底五项,简称“五项因 子”,相应定义了500余条专用评茶术语。
审评时,先干茶审评后开汤审评;
前者看外形的老嫩、条索、色泽、净度四 个因子;
后者看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四 个因子
评茶术语
评茶用水
审评标准
评茶环境及设备
感官审评需要有一个适合的评茶室,室内 光线要充足、均匀,避免阳光直射。室内 墙壁、门窗、天花板宜涂成白色,并安装 足够的灯管在自然光较少时用。评茶室要 求干燥清洁,最好设在楼上远离有异味的 场所。评茶室设有干评台,湿评台,样茶 柜架,分别用于审评样茶外形,内质及存 放茶样。
评茶用具
审评盘:用于审评茶叶外形,以木质为宜,涂成白色,形 状有方形和长方形。
审评杯:用来泡茶和审评香气,瓷质白色,杯盖上有一小 孔,在杯柄对面的杯口上有一弧形或锯齿形,容量一般为 150ML。
审评碗:用于审评汤色和滋味,白色瓷质,容量与审评杯 一致。
叶底盘:审评叶底用,一般为木质,涂成黑色,有正方形 (10X10X2CM)和长方形(12X8.5X2CM)两种。
天平秤:用来称量茶叶。 计时器 网匙:用于取茶汤中的碎片茶渣。 茶匙:取茶汤评滋味用。 吐茶筒:审评时吐茶及盛废水茶渣用。 烧水壶:用于烧开水。
评茶程序
茶叶感官审评按外形、汤色、香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滋味、 叶底的顺序进行。
把盘
审评精茶外形一般是将茶样倒入木质审评盘中, 双手拿住审评盘的对角边,一手要拿住样盘的倒 茶小缺口,用回旋筛转的方法使盘中茶叶分出上 中下三层。一般先看面装和下身,再看中段茶。 外形包括形状、色泽、级别、老嫩、整碎、净度 等内容。各种商品茶都有特定的外形,与制茶方 法密切相关。审评外形,各种茶的共同之处在于 要求形态一致,以规格零乱,花杂为次,在依据 实物标准样划分等级时,尤其强调嫩度、整碎和 净度。
看汤色
汤色是指冲泡茶叶后,沥入审评碗中茶汤 呈现的颜色、亮度与清浊度。就茶叶本身 而言,不同的茶树品种、加工技术和贮运 等因素,都影响汤色,如绿茶多绿明,红 茶显红亮,乌龙茶橙黄(红),黄茶、白 茶呈黄色,黑茶具棕色等。但审评不同茶 类对汤色的明暗、清浊的要求是一致的: 汤色明亮清澈,表示品质好;深暗浑浊, 则品质表现差。
外形审评四要素
嫩度
过度追求细嫩
条索 净度 色泽
开汤
开汤,俗称泡茶或沏茶,为审评内质重要 步骤。一般红、绿、黄、白散茶,称取3G 投入审评杯内,然后以慢快慢的速度冲泡 满杯,5分钟时按冲泡次序将杯内茶汤滤入 审评碗内。
开汤后应先嗅香气,快看汤色,再尝滋味, 后评叶底(审评绿茶有时先看汤色)。
苦涩味:多酚类,儿茶素类,黄酮类 苦味:花青素,咖啡碱 鲜爽:茶黄素,咖啡碱+茶黄素,茶氨酸,游离
氨基酸 醇:黄酮醇类,茶红素 甜味:糖类,氨基酸类,果胶 酸味:有机酸类 陈味:茶褐素
评叶底
将冲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审评盖的反 面,先将叶张拌匀、铺开、揿平,观察起 嫩度、匀度和色泽的优次。不同茶叶的叶 底形态、色泽不尽相同,如绿茶色绿,红 茶具紫铜红,青茶红绿相映,黑茶深褐, 黄茶呈黄色,白茶多显灰绿。又如条形茶 的叶底芽叶完整,而碎茶则细碎匀称。各 类茶也有相同之处:均以明亮调匀为好, 以花杂欠匀为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