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技术研究进展药剂学课程论文
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
![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5ead9a0058f5f61fb636660b.png)
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摘要: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合理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作为我国中药研究的关键领域,其的发展情况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现阶段,我国中药市场发展的非常突出,中药药剂学已经是临床治疗的主要理论。
本文首先阐述了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状况,并分析了中药药剂学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发展思路引言:中医药理论是中药药剂学发展的基础,其是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剂的配置、生产以及质量控制的综合性学科。
现阶段,我国对中药药剂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得到了可观的研究成果。
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仍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影响着中药药剂学的发展,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一、中药药剂学发展的情况(一)建立中药药剂学创新发展平台创新是任何一个领域发展的前提,中药药剂学作为中药研究的关键领域,创新发展更是必然。
现今,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国家工程为核心的中药药剂学研究工作室,且发展的前景非常乐观,将中药药剂学的发展带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建立中药药剂学新技术体系中药的配方具有复杂性,国家针对中药的作用特点,建立了相配套的新技术体系。
例如,现今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中药多组缓释制剂技术。
这种根据中药复方特点,所研究的新技术,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三)中成要的二次开发针对一些重大疾病的特点,再结合中医药治疗的优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中药新品种的研发工作,经过现代中药技术的研究与生产,现已研发成功一批疗效稳定、安全性高、药物成分明确的中药制剂,有广泛的市场前景[1]。
二、中药药剂学研究成就(一)完善了中药药剂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研究了中药粒子设计理论,其是针对特定的工艺设计以及相关技术的总称。
我国在临床治疗中,广泛的应用中药粒子设计理论,例如口腔溃疡就是利用中药粒子设计理论,制作的,其比普通的药物更加的均匀,降低了冰片的味道,粒子的设计更加的趋近人性化,且这种粒子设计的稳定性非常的高。
中药制剂技术研究进展药剂学课程论文
![中药制剂技术研究进展药剂学课程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4034b21b4daa58da0114a2b.png)
中药制剂技术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从中药剂型与制剂的研究进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辅料的研究进展两个方面回顾了我国近几十年来中药制剂的发展历程,对文献追踪、整理分类、分析归纳。
关键词:中药制剂、缓释制剂、长效制剂、靶向给药体系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目前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学科领域之一,在祖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生产应用的中药,为人类健康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医中药在防病治病、康服保健方面显示出的独特优势和魅力,以及中药所产生的特有疗效与作用,受到国内外医药学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中药事业的不断进步,中药生产摆脱了过去的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新工艺、新辅料、新设备,研究开发了中药新剂型,制备生产新制剂,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中药制剂领域的落后面貌,从整体上提高了中药水平,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疗效与稳定性,为中药实现现代化,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中药剂型与制剂的研究进展1.1、剂型研究进展1.1.1、传统剂型的改进提高。
汤剂是传统剂型,对它的研究主要从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温度、煎药用具,以及先煎、后下、包煎、共煎、单煎后温合、相互配伍的沉淀反应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为汤剂制备及制订操作规程提供了依据。
又比如丸剂也是传统剂型,对丸剂的研究改进,主要是从药剂卫生要求及促进达到标准的措施、制丸机械设备的改进、丸剂的质量控制、赋形剂的应用、缩减服用量、促进丸剂溶散及提高丸剂生物利用度等方面进行研究、改进。
1.1.2、西药剂型介入中药领域。
西药剂型已成功的被引入中药领域,比如有片剂、胶囊剂、橡胶膏剂、注射剂等。
涉及的品种有牛黄解毒片、养血生发胶囊、牡荆油胶丸、伤湿止痛膏、复方丹参注射剂、双黄连粉针剂、柴胡注射剂等。
根据中医药特点创新的剂型有颗粒剂(冲剂)、袋泡剂、口服液剂,雾化剂等。
涉及的品种有感冒退热(清热)颗粒剂、板兰根冲剂、广东凉茶袋泡剂、玉屏风口服液、生脉饮等以及供超声波雾化器雾化,经肺吸入的治疗呼吸道感染的雾化液。
中药药剂论文
![中药药剂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de93eea102de2bd960588e7.png)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和进展前言中药剂型的改革和发展是中药发展不可避免的,中药剂型有着较多的缺陷,比如体积大、色泽杂乱、无效杂质多等等,这就不可避免的制约着传统剂型的发展,要求药学工作者们研究和发展新的中药剂型,推动中药学的改革和发展。
依据临床应用的要求和中药自身的限制,药学工作者研究出了靶向制剂、纳米制剂、微球制剂等新剂型。
但新剂型虽然日益增加,但毕竟是在传统剂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万变不离其宗。
只不过新剂型体积更小,服用更加方便,更适合于现代社会和人们的需求。
关键词:中药剂型研究与进展1.中药传统剂型1.1中药传统剂型的概括在五千年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在与疾病的斗争过程中,我们的先人发现了中(草)药,并且加上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适当的剂型,在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传统的中药剂型相对较少,据后晋代的《甲乙经》序中、始记了汤剂、丸剂、散剂栓剂等几种剂型。
到明代时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的药物剂型达到40余种,但是这样远远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
新中国成立后中药医学得到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发展,新生了各种新剂型,如冲剂、涂膜剂、粉剂、气雾剂、中药针剂、片剂、冰剂、膜剂以及靶向制剂等,由于对临床需要和使用的需求,药学工作者和中、西医各项专家现对中药剂型做了系统而全面的改革。
目前中药剂型的内容更加丰富,更适合于临床诊治的需求和患者的需要,中药新剂型的研发继承和发扬了祖国医药传统的经验,并且也吸收了外国医药的精华,对提高和保证疗效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1.2中药传统剂型的研究1.2.1中药传统剂型对于剂型的研究我国早就已经开始了,早在商代的时候就发明出了汤剂,到了宋代重要的剂型已经比较全面和系统化了,但是着其中任有较多的缺点需要改正。
传统剂型比较常见的是丸、散、膏、丹剂四大类型,现从这四个比较具有概括性质的方面对中药传统剂型进行概述。
1.2.1.1丸剂是我祖国医学,中药制剂较早研究和开发出来的剂型,丸剂的剂型有多种,一般按照医疗和制剂的需要分为蜜丸、水丸、糊丸和蜡丸等。
中药制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药制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747b2b67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8a.png)
2、新型给药系统的应用
新型给药系统是现代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为中药制剂的研发提供了新的 机遇。其中,纳米给药系统具有靶向性好、生物利用度高、安全性高等优点, 为中药制剂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已有研究将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中应用, 成功制备出具有稳定药效的纳米中药制剂。此外,口腔黏膜给药系统、鼻腔给 药系统等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中药制剂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方 向。
此外,药效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为中药制剂的疗效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然而, 中药制剂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缺乏系统性的质量控制标准,新型制剂的 开发不足,以及药效学评价体系尚未完善等问题。
展望未来
未来中药制剂研究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和机遇。首先,应注重建立全面的质量控 制标准,通过制定严格的原料药材质量标准、制备工艺参数和成品质量检测方 法,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稳定性。其次,积极开发新型中药制剂,如纳米制剂、 微球制剂等,以满足临床需求,提高中药制剂的疗效和生物利用度。
4、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制剂具有多成分、多靶点、整体 调节等优势。近年来,对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例如,有研究通 过对经典名方进行剂型改革和质量控制研究,成功研制出具有稳定药效和安全 性的中药复方制剂。此外,对中药复方制剂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为揭示其作用机制和开发新药提供了支持。
中药制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摘要
03 研究进展 05 结论
目录பைடு நூலகம்
02 引言 04 展望未来 06 参考内容
摘要
中药制剂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在质量控制和功效评估等方面仍 有不足。本次演示对中药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和挑战。通过对各种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质量控制技术和功效评估的总结, 分析了中药制剂的优缺点。展望未来,中药制剂研究应注重质量控制标准的制 定、新型制剂的开发和药效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药物制剂专业实验论文
![药物制剂专业实验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2fb3719ba1aa8114431d946.png)
药剂学专业实验论文学院:年级:学号:姓名:二零一三年九月复方双黄连胶囊的研制【摘要】:目的:掌握常用的中药提取的方法和原理、掌握旋转蒸发仪、真空干燥器的使用,掌握湿法制粒和胶囊剂制备的过程和技术,分析处方的组成和各种辅料的作用;掌握胶囊剂项下的质量检查项目和检查方法;掌握薄层色谱的操作技术,崩解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掌握双黄连胶囊的药效学研究,学习抗炎药物的筛选方法。
方法:溶剂提取法提取黄芩、连翘和金银花,湿法制粒法制备胶囊,薄层色谱法进行胶囊剂鉴别,使用崩解仪测定胶囊的崩解时限,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双黄连胶囊中黄芩苷含量,用小鼠耳肿胀模型进行双黄连胶囊的药效学研究。
结果:制备得到了复方双黄连胶囊30粒,胶囊质量符合要求,制备的胶囊具有抗炎作用。
结论:通过以上制备方法完全可以制备出合格的复方双黄连胶囊,该胶囊具抗炎作用,且药量越大,抗炎效果越好。
【关键词】:复方双黄连,溶剂提取法,湿法制粒,鉴别,检查,含量测定,药效学Preparation of compound Shuanghuanglian capsulesAbstract:Objective To master the commonly used extraction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o master the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wet granulation; to master the methods for the examination of the quality of the capsules and pharmacodynamic research methods; to master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echnique and the use of Disintegration apparatus and Uv spect rophotometry..Methods Chinese medicine –Jinyinhua、Lianqiao and Huangqing were extracted using the method of decocting.The capsules were prepared by wet granulating.and identified using the method of TLC identification.The disintegration time of the capsules was examed using Disintegration apparatus. The content of Huangqingan in compound Shuanghuanglian capsules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method of dual wavelength spectrophotometry. The research of pharmacodynamics of compound Shuanghuanglian capsules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model of mouse ear inflammation. Results We got forty compound Shuanghuanglian capsules that conform to the quality criterion and hav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Conclusion We can prepare compound Shuanghuanglian capsules that conform to the quality criterion with the methods above.These capsules hav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besides,the greater dose ,the better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it has.Keywords:compound Shuanghuanglian capsules,the method of decocting , wet granulation , identification, examination , content determination , pharmacodynamics 引言双黄连胶囊是日常感冒的常备药,它的主要成分是黄芩、连翘、金银花,它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功效,常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模板(10篇)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模板(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7f2c08aa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00.png)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模板(10篇)学院通过多次举办校企合作研讨会及对多家医药企业进行走访与调研,与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共同探讨决定,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坚持为地方区域经济,为北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以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面向医药卫生行业,能从事中药制剂生产、中药饮片加工、药品质量检验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2分析就业岗位,进行课程定位针对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的工作岗位任务进行分析,将中药原药材的鉴定与炮制、中药制剂的生产与质量检验、生产工艺的质量监控、常用制药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所需知识与技能进行了整合,形成了学习领域中的“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制剂检测技术”“中药制药设备”等四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
1.3课程性质“中药制剂检测技术”是在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制剂技术、微生物学等前导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课程,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对中药制剂质量进行检测控制的一门综合性应用课程。
1.4课程目标针对中药制剂质量检验岗位的要求及能力,参照初中级中药检验工的标准,将课程培养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
学会如何使用药品标准、检品取样的方法、检品的前处理、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检查(常规、杂质、微生物)及含量测定的方法等。
(2)职业能力目标。
能熟练运用所学中药制剂检测技术与方法对中药原辅料、半成品、成品及包装材料进行质量检验;能熟练操作检验仪器及做好仪器的维护;会配制各种常用的试剂、缓冲液;能熟练运用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进行判断;正确填写药品检验原始记录及药品检验报告书。
(3)素质目标。
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树立“质量第一、依法检验”的思想,培养正确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的良好习惯;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2课程设计与实施2.1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从中药制剂质量检验岗位(初、中级中药检验工)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入手,将中药制剂质量控制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依托中药生产企业生产中药制剂形态不同而具体检验项目也有所不同,对课程实施了项目化教学,包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的实施及考核方式的进行性设计,均是以项目为基础的。
中药药剂学相关论文
![中药药剂学相关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463641e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3a.png)
中药药剂学相关论文中药药剂学相关论文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各类专业教学的主干课程,密切结合生产实践和医疗实践,是结合中医与中药的桥梁与纽带,是一门综合应用的技术学科。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中药药剂学相关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中涉及的计算问题较多,并且是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从事药学专业必须掌握的要点知识,也已成为本专业各类考试,尤其是国家执业药师考试中的亮点内容。
本课程中重点的计算内容主要有:混合表面活性剂HLB值、水提醇沉法加醇量、栓剂置换价问题、注射剂中调节等渗问题、中药片重及丸剂起模用粉量的计算问题、药剂有效期及半衰期问题等,这些内容的讲解时均涉及了计算。
本文就上面这些问题谈一下解题时如何分析及关键环节,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1 混合表面活性剂HLB值的计算表面活性剂是指能显著降低两相间表面张力的物质,其分子较大且结构同时具有亲水基与疏水基两种性质不同的基团。
这种特性使其在药剂制备中应用广泛,可作增溶剂、乳化剂、润湿剂、发泡剂与消泡剂等。
在实际应用中主要以其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来决定选用种类,通常为了更好地满足药剂的制备,多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种类混合使用,效果更好,尤其是制备乳浊液时。
要正确计算各组分中的量必须熟记公式:HLB混=(Wa×HLBa+Wb×HLBb)/(Wa+Wb),式中HLBa、HLBb分别是a、b两种乳化剂的原有的HLB值,Wa、Wb分别是二者的重量。
两种以上的表面活性剂混合使用时计算方法与上相似,即用各种表面活性剂各自的HLB值与其重量乘积的`和再除以各自的重量和。
例:取3g司盘-80(HLB=4.3)与1g吐温-80(HLB=15.0)混合,求混合物的HLB值?解:HLBab=(Wa×HLBa+Wb×HLBb)/(Wa+Wb)=(4.3×3+15.0×1)/(3+1)≈7答:混合物的HLB值约为7。
浅谈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
![浅谈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0e9b07e90066f5335b81210c.png)
浅谈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摘要】中医药剂学是在中医理论以及中药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研究中药的配置、生产、质控以及临床价值等的学科,中医药剂学涉及的范围很广,目前也是中医学科着重研究的一门学科。
随着高新的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中药药剂学已经不是传统概念上的中药煎制,它在中药药材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目前在市面上能够经常见到的中药药剂有中药注射剂、中药粉成分的配置等。
我们通过剖析近年来中药药剂的发展情况,对于中药药剂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于以后中药药剂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对我国中医药剂学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药;药剂学;研究;发展中医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中药作为中医这一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历史上有着卓越的贡献,同时还是现在我国中医药剂发展的基础之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于我国中药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有了更加深度的了解,中药药剂的发展不仅局限于我国国内,更成为了我国中医事业的代表。
我国的中药药材药草的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如何能更加有效有价值的将这些材料运用于中药药剂的制备过程中,以及在中医药剂的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这些都是目前我国中医药剂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参考近年来对于我国中医药剂学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本文将我国中医药剂研究当前主要的进展以及后期的发展做出了系统的总结于分析,报告如下。
1.我国中医药剂学的研究进展现在的中医药剂学已经不是传统的发展模式了,现在的发展模式称作中药现代化,即以传统的中药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化的制药器械与手段,以国际上公认的标准为衡量标准,对不同成分的中药药材进行繁琐的加工处理,最后生产为我们所需要的药物材料或者药物,比如由于新科技的发展以及中药制剂的应用范围的扩大,中医辅料的出现在临床上收到了很大的欢迎。
下面我们对于中医药剂目前研究的新的技术进行总结,1)超微粉碎技术:这一技术是将中药药材进行超微粉碎,使得药材中的药物成分能够更有效的被溶解提取出来,实现了对于药材的高效利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中药药材的使用量,提高了药材的应用价值。
中药制剂工艺技术论文
![中药制剂工艺技术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bfcab40f7ec4afe04a1df41.png)
浅论中药制剂工艺技术摘要:本文就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中药制剂新技术中较常用的几种新型技术作一概述,着重介绍他们的原理和目前的应用情况,并展望了中药制剂新技术的前景。
关键词:中药制剂新技术,超细粉碎,固体分散,包合,包囊和三超技术。
muge ji(anhui province pharmaceutical design institute,hefei 230009)abstract:this article summarized several kinds of new technologies which were in common use and which were of prepar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recent years. their principles and present applications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foreground of new technologies of prepar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was viewed.key words: new technologies of prepar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exceed-fine crush, solid disperse, wrap, in wrap and three-supers technologies.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进步,中药生产也由过去落后的手工作坊式,转变为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制开发新剂型、新制剂,使中药生产的整体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开始接受天然复方药物,这给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药剂学专业论文范文3篇
![药剂学专业论文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871c20f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68.png)
药剂学专业论⽂范⽂3篇中职药剂专业实⽤药剂学论⽂⼀、结果分析和讨论(⼀)⽬前“实⽤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分析药剂学学科主要包括制剂学和调剂学两部分内容。
由于学时数有限⽽教学内容较多,以往“实⽤药剂学”的学习以制剂学为主,课程教学中始终突出制剂技术的学习,特别是⼯业药剂学的内容讲得⽐较多;⽽调剂学的内容,如合理⽤药、处⽅调配等通常讲得很少,最终导致药剂专业毕业⽣掌握的药剂知识不够全⾯,尤其是在社会药房⼯作的药品零售的从业⼈员,显得知识单薄且不能很好地参与药学服务。
(⼆)“实⽤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对应的岗位分析以上调研表明,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中职药剂专业毕业⽣主要就业单位为制剂⽣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主要就业岗位为制剂⽣产和药品零售岗位。
这就提⽰我们,未来“实⽤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应主要与制剂⽣产和药品零售岗位相对接。
(三)“实⽤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对应的职业标准分析以上调研表明,制剂⽣产和药品零售岗位是学校中职药剂专业毕业⽣就业的主要岗位,其对应的职业标准分别为药物制剂⼯和医药商品购销员。
因此,应参照以上两种职业资格标准改⾰课程教学内容,建⽴突出职业能⼒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的基本要求,实⾏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评价办法。
(四)“实⽤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分析从“实⽤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所对应的岗位、职业标准来看,“实⽤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应包括制剂和调剂两⼤部分,⾄少应涵盖表4所列的四⼤部分内容。
其中,制剂⽣产操作、药品⽣产质量控制为以往药剂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合理⽤药、处⽅调配在以前的教学中鲜有涉及,今后教学中应及时补充并重点学习。
⼆、中职药剂专业“实⽤药剂学”课程教学建议(⼀)课程⽬标设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掌握常⽤剂型的⽣产及质量控制知识与技能,掌握药物制剂配伍变化、处⽅及处⽅调配、药房管理、合理⽤药等知识与技能,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制剂⽣产与药品零售岗位的⼯作任务,为考取药物制剂⼯和医药商品购销员职业资格证书(四级)打好基础;在关注学⽣职业能⼒培养的同时,应培养学⽣严谨、规范、科学的专业素养,使他们树⽴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创新意识,为全⾯发展服务。
有关中药制药专业论文
![有关中药制药专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41d08d0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cb.png)
有关中药制药专业论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个行业都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应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中药制药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中药制药专业论文篇一【摘要】中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造福了千千万万华夏儿女。
在我国医药大发展的背景下,中药制药的现代化和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也日益受到瞩目。
中药制药现代化是中药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只有从生产工艺、中药原材料、中药药剂的剂型、中药制剂的现代化质量标准等上面着手,多管齐下,才能真正使得中药能够在最大效益上造福于人类。
本文简述中药制药现代化和中药药剂学的发展历程,争取能够为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制剂;中药制药现代化;中药药剂学;发展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成果,也是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发展史上,中医中药为人们的健康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而多年来,由于中药对某些疾病所起到的特殊的治疗或缓解作用,使得中药愈来愈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医药专家的关注。
尽管我国有着很丰富的道地药材,但是由于我国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方面的制约,使得我国中药现代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如何在纷乱复杂的医药市场上,抓住机遇,稳中求进,既能大力发展我国中药事业,又能提升我国中药制剂的研发水平,成为中药制剂现代化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1 我国中药制药现代化和中药药剂学发展概述“中药现代化”这个概念是1996年正式提出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药现代化已经成为国家产业之一。
中药现代化是指凭借传统中药的优势,应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按照国际普遍认同的质量标准对中药进行研发、生产和使用,以满足现代化的医药需求。
中药现代化包括中药基础研究的现代化和中药制药的现代化[1]。
这次主要探究的是中药制药的现代化,而中药制药现代化的基础是中药生产的现代化,核心是中药制剂的现代化。
我国虽然有着很多道地药材,但是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我国药材目前存在着重金属含量超标、农药残留较大、资源量减少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中药的国际化发展。
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
![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cb6f1dca650e52ea54189801.png)
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中药药剂学是现代中药研究的重要领域。
目前,中药市场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较好,很多临床治疗中都应用到了中药药剂学的理论。
本文探讨的主要观点是我国中药药剂学的研究进展以及发展的思路。
标签: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发展思路;探讨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作为指导,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主要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的控制与运用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学科。
目前,在我国的中药药剂学研究中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包括理论上以及技术上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需解决。
1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现状在我国的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现状有以下几点。
1.1建立了中药药剂学的创新平台。
创新是每一个领域都需要的科学精神,在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中也需要创新。
在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批以国家工程为中心的重点实验室,并且发展前景相当的乐观。
1.2构建了中药特性的新技术体系,根据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以及成分的复杂性,构建了基于中药特性的新的释药技术,例如现在临床上使用的中药多组分缓释制剂技术,经皮给药技术等。
把这种复方制剂的中药运用在临床上的现象很多,而且临床效果不错。
1.3中药制剂成型的关键技术,与传统的中药制成剂的技术相比,现代中药制成剂的水平大有提高,像中药注射剂、经皮和黏膜给药制剂等都是现代中药制成剂中的关键技术。
中药成分本身就比较复杂,再制作成药剂的难度就更加困难,在生产的过程中要加大对生产的控制技术,包括对中药生产过程自动化的控制和在线监测的控制技术,对这些技术都要加大使用力度,提高制药工程的技术水平,提高中药制剂的产品质量和效果。
1.4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中成药的二次开发,针对临床上的一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已经重点开展在临床上效果不错的技术生产;加强现代中药的研发与产业化,开发一批疗效高、药效好的中药制剂[1]。
2 中药药剂学的学科发展成就2.1中药药剂学的新理论首先是对中药粒子的设计研究成果。
中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制剂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fa9de3eaef8941ea66e0573.png)
中药制剂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从中药剂型与制剂,新技术、新工艺、新辅料,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三个方面综述了我国近几十年来中药制剂的发展历程,为中药制剂的发展提供理论资料,为中药制剂的现代化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药制剂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4-0088-02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sZhou Wen-guangWuxi No.5 people’s hospital【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development progess of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in recent decades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dosage forms and preparations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new technology, technology and materials,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drugquality control. This paper will provide theoretical dat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Also, it will lay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in future.【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research progress中医中药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以其独特的疗效为人类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浅谈中药药剂学论文
![浅谈中药药剂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81745ac5a8102d277a22f15.png)
浅谈中药药剂学论文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合理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下面是关于中药药剂学论文,欢迎借鉴!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中医中药技术也有了显著的发展,其不再停留于原始用药方法(汤剂、膏药、丸剂等),也推出了片剂、胶囊、缓释剂、颗粒剂等多种现代药品。
同时,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也在逐渐加快,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加入西医技术,不断完善我国的中医中药疗法的效果,同时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利用率,使得中药产品能够适应现代患者的需求。
本文即是对中药制药技术的现代化发展和中药药剂学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对国内外中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简要论述,探讨了未来我国中药领域的发展前景,以期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制药;现代化;中药药剂学;发展中药是我国中医的主要代表,其根据制作工艺分为药材和中成药两种,其最早的起源时间已不可考,根据典籍中记载是由神农氏传下,神农氏尝百草了解每一种中药的药性,并将其传给了华夏子民。
中药分为几大类型,主要包括植物类、动物类、昆虫类、介壳类以及矿物类等,其中大部分中药产自我国,少部分产自国外(例如高丽参、西洋参等),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的智慧结晶[1]。
一、我国中药制药现代化和中药制剂学发展我国的中药制药现代化是从1996年开始实施的,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医疗界的支柱产业之一。
提出这方面发展理念的主要原因在于现代医学中大部分研究的均为西方医疗技术,而我国的中医技术没有得到有效发展。
因此,相关专家就提出了利用西方优势技术完善中医中药理念的提案,借助于传统中药的相关优势,利用现代化技术的完善,提高生产、种植、饲养以及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满足现代患者对于中医中药的需求。
对于中药现代化的理念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中药基础理论研究现代化和中药制药现代化。
而其中的中药制药现代化主要就是生产工艺的现代化和药材种植、养殖的现代化。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进展中药新剂型的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进展中药新剂型的](https://img.taocdn.com/s3/m/8be0450876c66137ee06191f.png)
药物新制剂研究进展近十年来,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在新型药物制剂和新制剂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新型药物输送系统(DDS)可以改善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外行为,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改善药物的溶解度、延长药物的体内作用时间、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药物的吸收,改善药物的体内布特征、提高治疗效果或改善患者用药的顺应性等,实现安全、有效、稳定、质量可控和用药方便的目的。
我国重点加强了对渗透泵、微孔膜、长效缓释、靶向、定时脉冲等国际先进剂型及相关辅料研究,这些药物新制剂课题对调整我国制药产业的结构和制剂技术的升级换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将从缓控制剂和透皮给药制剂两方面的研究说明药物新制剂研究进展。
1. 1. 1. 1. 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对于药品制剂的开发也越来越多样化,制剂工艺的水平也越来越高。
缓控释制剂的开发在近年掀起了一定的高潮。
缓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or Extended Release)系指口服药物在规定溶剂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且每日用药次数与相应的普通剂型比较,至少要减少一次或用药的间隔时间有所延长的制剂。
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 CRDDS)系指口服药物在规定溶剂中,按要求缓慢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且每日用药次数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至少要减少一次或用药的间隔时间有所延长的制剂。
控释剂尽可能使药物释放接近“0”级药代动力学,即单位时间释放固定量的药物,同时使药物的释放更加具有可预见性,不受胃肠道动力,PH值,患者年龄以及是否与食物同服等因素的影响。
1.1. 1.1. 1.1. 1.1. 口服缓释控释给药系统口服缓释控释给药系统口服缓释控释给药系统口服缓释控释给药系统口服给药缓控释给药系统主要有:缓控释片剂,缓控释胶囊,近年来口服液体缓控释制剂也有较快的发展。
中药药剂学专论——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中药药剂学专论——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应用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f2e4729c850ad02de8041f7.png)
中药药剂学专论(综述)作者:z_king_d_23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摘要】目的论述中药制剂的新剂型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方法收集检索近年来有关中药新剂型研究的文献,总结近年来国内几种中药新剂型:中药缓控释制剂、中药靶向制剂、透皮吸收制剂、中药滴丸、中药注射剂,并列举其典型制剂,对目前中药剂型的发展概况做出综述。
结果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可以提高药理作用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
结论中药新剂型和新技术的研发是中药国际化的关键, 药学专家们要依据中药自身的性质和临床需要, 研制出更多新的中药剂型以适应临床患者的需要。
【关键词】中药;新剂型;研究与应用进展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的传统剂型有膏、丹、丸、散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对中药新剂型的发展和创新已经做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发展了中药缓控释制剂、中药靶向制剂、透皮吸收制剂、中药滴丸、中药注射剂等一系列新剂型。
中药制剂通过剂型改革以期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要求。
本文就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1 中药缓控释制剂缓控释制剂可按需要在预定期间内向人体提供适宜的血药浓度,减少服用次数并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其重要特点是可使人体维持此种血药浓度达较长的时间,而不像普通制剂那样较快地下降,从而避免了普通制剂频繁给药所出现的“峰谷”现象,使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适应性有所提高。
因而减少了用药次数,大大方便了患者,特别是长期用药的病人。
每日给药一次的制剂便于患者服用,在保证有效治疗浓度的同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避免耐药性的产生[1]。
1.1 胃内滞留型漂浮缓控释制剂胃内滞留漂浮制剂系根据流体动力平衡(HBS)原理,制成的一种能漂浮于胃液之上的口服缓控释制剂,该剂型主要适用于治疗胃部慢性病,以胃粘膜吸收为主要吸收部位的药物[2-3]。
其类型主要有胃内漂浮片,胃内漂浮胶囊等。
如小金丹漂浮缓释胶囊,从体外释放实验可见漂浮胶囊的生物利用度和缓释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糊丸剂型,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4]。
中药专业论文六篇
![中药专业论文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a50ffdf9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18.png)
中药专业论文六篇中药专业论文范文1实践教学可以夯实理论学问,同时提高同学实际操作力量。
通过实践教学这一有效途径,加深同学对基础理论学问的认知,培育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养中药专业人才,并为同学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把握科学方法、提高课外实践力量搭建宽阔平台。
针对中药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试验教学、实训教学、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内容。
1.试验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中药学专业课程方案中综合性、设计性试验的课程占试验课程总数的比例达90%以上,并开设肯定数量的创新性试验。
通过开展试验教学,巩固了同学们的理论学问,同时提高了其实际操作力量。
2.实训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中药学专业的课程方案中,支配肯定学时(学分)的实训,让同学在模拟情境中联系理论学问,做到活学活用,从而获得学问综合运用的力量。
3.实习中的自主学习。
中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必需支配同学进行必要的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中药学专业的同学实习,保证一人一题,并与实际生产问题要紧密结合。
每个同学依据自己的实习方向,设计实习内容,制定实习方案,形成实习成果。
4.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自主学习。
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有利于拓展同学学习思路,加强同学专业力量和综合力量的提升。
我院中药学专业的同学在大二暑假期间支配去野外进行为期一周的专业实习,采药,制作标本。
由同学们自由分组,自行打算采集标本的种类,依据采集到的标本,查阅相关资料,猎取与该标本相关的学问。
同时,中药专业的同学每年暑假,每个人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进行为期两周的暑期社会实践,并依据自己的实践经受,撰写实践总结,从而熬炼和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二、基于其次课堂的自主学习模式其次课堂是相对教学课堂而言,指在完成本专业的培育方案的专业课程之外,基于专业学问,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各项课外实践活动。
通过其次课堂培育同学的综合素养、运用学问的力量、创新意识、团队合作、实践力量等。
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和延长,其次课堂活动的开展应当符合专业特色,符合学校办学特色、专业课程设置和培育目标。
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论文
![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9e359fba300a6c30d229f77.png)
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论文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论文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论文【1】摘要:中药药剂学是医学与药学理论与实践药学专业知识与药品市场之间的桥梁课程,有较强的综合性、应用性。
是中药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
其中实验课教学是中药药剂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就目前各高校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存在着问题做一分析以及如何改革作一探讨。
关键词: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教育教学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1]。
此课程是医学与药学理论与实践药学专业知识与药品市场之间的桥梁课程,有较强的综合性、应用性,不但具有传统和现代剂型理论的统一性,而且具有与生产和临床紧密联系的实践性,以及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在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中,中药药剂生产作为产业链的下游,其发展水平对全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实验课教学是中药药剂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其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培养目标及课程目标的实现在进行中药药剂学实践教学时,应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内容,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一、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现状(一)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内容上,中药药剂学实验主要分为三大类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类。
据目前各大中医类院校了解,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大多以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为主,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较少或着没有设计,单项验证性实验有的院校由于实验条件等因素往往还局限于一些老剂型,如散剂、丸剂、颗粒剂等,这些实验只能是学生刻板的去执行实验步骤,不能培养学生的的创新意识及科研设计能力。
这种缺乏自主性的实验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已不适应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要求。
(二)教学方法、方式实验教学的方式上趋于单一化,有的院校实验手段落后,相关实验互相分离,甚至只能进行示教性实验,缺少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至于多学科知识的创新性实验便更没有涉及。
药剂学在中药制剂研发中的应用探索
![药剂学在中药制剂研发中的应用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7c276faf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1b.png)
药剂学在中药制剂研发中的应用探索中药制剂的研发是中药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药剂学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和药品配方的科学,旨在将药物通过合适的剂型转化为易于患者服用的药物产品。
本文将探讨药剂学在中药制剂研发中的应用,并通过几个具体案例进行阐述。
一、传统中药煎煮法的现代改进传统中药制剂研发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煎煮法,即将中药材加水煮沸,然后浸出有用成分。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煎煮时间长、损失活性成分以及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在药剂学的帮助下,研究人员通过控制温度、时间和提取剂浓度等参数,改进了传统煎煮法,提高了药物的提取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二、制备中药微球的技术创新中药微球是一种将药物包裹在微小球体中, 通过药物在体内的缓慢释放来增强疗效的药物制剂。
药剂学为制备中药微球提供了技术支持。
例如,通过乳化法、凝胶化法和共沉淀法等制备技术,研究人员成功制备了多种中药微球,并研究了其释放特性和疗效。
三、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纳米技术是当今科技领域的热点之一,也在中药制剂研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药剂学凭借其对纳米颗粒制备和表征的专业知识,推动了中药纳米制剂的发展。
例如,通过纳米粒子载药技术,中药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四、采用化学改性方法提升中药制剂的稳定性中药制剂存在稳定性差、贮存期短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药剂学采用化学改性的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对中药材进行酯化、醚化、酰化等化学反应,增加了中药制剂的稳定性和贮存期。
当然,药剂学也要考虑化学改性可能对中药药效的影响,以避免潜在的安全问题。
五、中药制剂口服给药技术的发展中药制剂的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用药途径之一,也是药剂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药剂学家通过制备多种口服给药剂型,如胶囊、片剂和颗粒剂等,解决了中药口服给药的不便和剂量控制的问题,提高了中药的临床应用性。
综上所述,药剂学在中药制剂研发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药剂学为中药制剂的提取技术、制备方法和给药途径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了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发展。
中药药剂学研究与发展路径分析
![中药药剂学研究与发展路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49ce80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e3.png)
中药药剂学研究与发展路径分析摘要:中药药剂学是现如今中药研究领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前景广阔,研究的结果良好,很多临床医学的治疗过程中,都使用到了中药药剂学的理论知识,本文对此进行研究,探讨我国中药药剂学的研究进展情况,以及实际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发展思路中医学研究体系中,中药药剂学是将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的指导,使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方法,对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基础以及生产技术还要质量的控制以及应用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的技术学科[1]。
现如今我国的中医药药剂研究领域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就,获得了更好的效果,包括理论以及技术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其中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1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现状1.1 建立了中药药剂学的创新平台创新是每一个领域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具有的科学精神,而在中药药剂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具有创新意识。
我国当前已经设置了一批重点的工程实验室,用于研究中药药剂学方面的内容。
1.2 构建了中药特性的新技术体系结合中药本身复方的作用特点差异性,构建了具有中药特性的新的制药技术,比如说在临床医学方面使用的中药多组分缓释制剂技术,以及经皮给药技术,都是具体的应用情况,体现出了明显的应用效果[2]。
1.3 中药制剂成型的关键技术和普通的中药制成剂技术相比较,现如今中药制成剂整体制造水平已经应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包括中药注射剂以及经皮和黏膜给药制剂,都是中药制成剂中关键的一部分内容。
而由于中药成分本身比较复杂,在对其进行制作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大的难度,生产时就需要对先进生产技术的控制,以及中药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控制,还有在线监测的控制,让整体的使用力度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保障制药工程的整体技术水平。
2中药药剂学的学科发展成就2.1 中药药剂学的新理论首先是针对中药粒子的设计研究,对中药粒子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出要符合临床医学方面使用粒子的设计制成的口腔溃疡散,这种药物和普通的药物制剂相比较,颜色会更加均匀,酸味更低,而粒子表面的设计会更加人性化,让冰片的味道相应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代码:学号:陕西省中医药大学学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学生姓名: ___ 赵公权__________ 专业: 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老师: _____张晓蓉老师__________二○一六年八月目录文题 (3)署名 (3)摘要 (3)关键词 (3)1 中药剂型与制剂的研究进展 (3)2 新技术、新工艺、新辅料的研究进展 (8)3 致谢 (12)4 参考文献 (12)中药制剂技术研究进展赵公权(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2014级)摘要:本文从中药剂型与制剂的研究进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辅料的研究进展两个方面回顾了我国近几十年来中药制剂的发展历程,对文献追踪、整理分类、分析归纳。
关键词:中药制剂、缓释制剂、长效制剂、靶向给药体系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目前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学科领域之一,在祖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生产应用的中药,为人类健康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医中药在防病治病、康服保健方面显示出的独特优势和魅力,以及中药所产生的特有疗效与作用,受到国内外医药学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中药事业的不断进步,中药生产摆脱了过去的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新工艺、新辅料、新设备,研究开发了中药新剂型,制备生产新制剂,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中药制剂领域的落后面貌,从整体上提高了中药水平,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疗效与稳定性,为中药实现现代化,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中药剂型与制剂的研究进展1.1、剂型研究进展1.1.1、传统剂型的改进提高。
汤剂是传统剂型,对它的研究主要从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温度、煎药用具,以及先煎、后下、包煎、共煎、单煎后温合、相互配伍的沉淀反应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为汤剂制备及制订操作规程提供了依据。
又比如丸剂也是传统剂型,对丸剂的研究改进,主要是从药剂卫生要求及促进达到标准的措施、制丸机械设备的改进、丸剂的质量控制、赋形剂的应用、缩减服用量、促进丸剂溶散及提高丸剂生物利用度等方面进行研究、改进。
1.1.2、西药剂型介入中药领域。
西药剂型已成功的被引入中药领域,比如有片剂、胶囊剂、橡胶膏剂、注射剂等。
涉及的品种有牛黄解毒片、养血生发胶囊、牡荆油胶丸、伤湿止痛膏、复方丹参注射剂、双黄连粉针剂、柴胡注射剂等。
根据中医药特点创新的剂型有颗粒剂(冲剂)、袋泡剂、口服液剂,雾化剂等。
涉及的品种有感冒退热(清热)颗粒剂、板兰根冲剂、广东凉茶袋泡剂、玉屏风口服液、生脉饮等以及供超声波雾化器雾化,经肺吸入的治疗呼吸道感染的雾化液。
1.1.3、目前中药剂型研究的方向。
当前国内外学者十分重视新剂型的研究,关注剂型中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以及生物利用度等动态过程,使剂型微型化,定向、定量、定时或恒速释药,达到药物作用最佳化,给药方案精密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结构是唯一决定药效的因素的观念正在被打破,剂型因素同样可以影响主药作用和疗效。
通过物理、化学或机械的方法,制造出了长效制剂、速效制剂与靶向给药系统。
1.1.3.1长效制剂通常包括缓释制剂和控制释放制剂。
(1)缓释制剂指通过适当的方法,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从而达到延长药物作用的一类剂型。
其特点有减少给药次数;缓释制剂包括速释与缓释两部分药物,速释部分能很快地释放、吸收,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缓释药物能在很长时间内缓缓释放、吸收,从而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保持平稳而有效的血药浓度。
(2)控制释放制剂或称控释制剂,是使药物从制剂中按照一定的规律缓慢、恒速地释放,使机体内药物浓度保持相对恒定,发挥治疗作用,减轻副作用,使用药有效、安全。
其特点与常规剂型比较,控释制剂释药速度平稳,接近零级速度过程,从而使释药时间延长,通常可恒速释药8至10小时,减少了服药次数;体内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长,常可维持24小时左右或更长时间,且平稳,能克服普通剂型多剂量给药后所产生的峰谷现象;控制释放制剂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副作用。
1.1.3.2、速效制剂指药物从剂型中快速释放,从而使吸收快,发挥疗效迅速的一类制剂。
目前速效制剂涉及固体分散体、微型灌肠剂(双黄连微型灌肠剂)、其他速效制剂(如注射剂、气雾剂、舌下片)硝酸甘油片、唇颊片、硝酸甘油唇颊片)。
1.1.3.3、靶向给药体系指药物与载体结合或被载体包裹形成能在体内可动性地趋向靶组织释放药物的给药体系。
关于靶向的含义有三种意思:一是制剂特异性地分布于特定的器官;二是选择性地指向器官的特殊(病变)部位;三是向病变细胞内输送药物。
当前关于靶向给药体系的制备:(1)脂质体。
脂质体系指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载体制剂。
所谓载体,可以是一组分子,包蔽于药物外,通过渗透或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载体被酶类分解而释放药物,从而发挥作用。
可以说靶向性是脂质体作为载体最突出的优点。
脂质体的作用特点:分布的定向性;与细胞膜的亲和性;长效作用;毒性低;脂质体表面的性质可改变;可改变药物动力学性质和组织分布。
(2)磁性制剂。
磁性制剂系将药物与铁磁性物质共包于或分散于载体中,应用于机体后,利用体外磁场的效应引导药物在体内定向移动和定位聚集的靶向给药制剂。
磁性制剂的特点:减少用药剂量(因为药物随着载体被吸引在靶区周围,使达所需浓度而其他部位分量相应减少,从而降低用药的剂量);药物极大部分在局部起作用,相对减少了药物对人体正常组织的副作用,特别是降低了对肝、脾、肾等的损害;加速产生药效,提高疗效;可以运载放射性物质进行局部照射。
(3)毫微型胶囊。
毫微胶囊系利用天然高分子物质如明胶、白蛋白及纤维素类等制成的包封药物的微粒。
它是一种固态胶体微粒,大小一般在10 1000nm。
毫微型胶囊的特点:毫微型胶囊的活性成分(药物或生物活性物质)溶解,夹在或包在大分子物质中,或吸附与连接在大分子物质上构成的胶粒;毫微型胶囊粒子极细,能很快分散于水中成透明的胶体分散体系,适宜配制注射剂,亦可供静脉注射;毫微型胶囊是一种药物载体,可以控制药物进入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毫微型胶囊在贮存期间质量稳定。
(4)靶向给药乳剂。
靶向给药乳剂指用乳剂为载体,传递药物定位于靶部位的微粒分散系统。
包括一级乳剂、二级乳剂(复合型乳剂,简称复乳)等。
所谓复乳,指具有二种乳剂类型(WPO及OPW)的复合多相液体药剂,它的分散相不再是单一的相,而是以OPW或WPO的简单乳剂(亦称一级乳)为分散相,再进一步分散在油或水的连续相中而形成的乳剂(亦称二级乳剂),以OPWPO或WPOPW型表示。
现在研究较多的是WPOPW型二级乳,各依次叫内水相、油相和外水相。
1.2、制剂研究进展1.2.1、发掘继承古方、经方,经适当加减制成新制剂。
如由古方四逆汤研制成四逆注射液、四逆口服液、四逆汤滴丸、四逆汤栓剂、人参四逆注射液、参胆四逆注射液(心脉灵注射液);由古方六味地黄汤研制成六味地黄丸(大蜜丸)、水丸、六味地黄胶囊、六味地黄浓缩丸;再比如藿香正气散研制成的藿香正气水(酊剂)、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硬胶囊、藿香正气软胶囊;由古方安宫牛黄丸(流行非典时期应用较多),并由此研制的清开灵注射液、牛黄醒脑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
1.2.2、从民间验方、秘方研制成新制剂。
如从湖北民间引产验方(天花粉、牙皂、狼毒、细辛)研制的天花粉粉针剂;由百宝丹秘方研制成云南白药,现又将散剂改进成胶囊剂,目前又进一步改进成云南白药伤湿膏、云南白药酊、复方云南白药灌肠液及云南白药去甲肾上腺素混悬液,以及云南白药气雾剂。
1.2.3、为适应中医急症及临床需要研究成新剂型。
如治疗心绞痛的三七冠心宁、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的冠心注射液,疗流行性出血热的清热解毒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益气及活血两种注射液、速效救心丸,用于止咳平喘的香叶醇栓、肺宁冲剂,治疗急腹症急性阑尾炎的锦红新片等。
2、新技术、新工艺、新辅料的研究进展2.1、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进展2.1.1、微型包囊技术。
微型包囊是近20多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系指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囊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囊心物)包裹而成的直径1 5000Lm的微小胶囊。
利用微型胶囊可以制成散剂、胶囊剂、片剂、注射剂及软膏剂等。
药物微囊化以后带来的特点有:具有延长疗效、提高稳定性、掩盖不良嗅味、降低在胃肠道等中的副作用、减少复方配伍禁忌、改进某些药物的物理特性(如流动性、可压性)以及将液体药物制成固体制剂等优点。
2.1.2、β-糊精包合技术。
β-环糊精包合物(又称β-环糊精分子胶囊)是一种超微型药物载体。
其原料是环糊精(简称CD),药物分子被包合或嵌入环糊精的筒状结构内形成超微粒分散物。
环糊精在包合物中作为主分子,在其圆筒内的其他物质分子作为客分子被包合。
β-CD 包合物的主要特点是:为超微结构,呈分子状,分散效果好,易于吸收;与微型胶囊类似,释药速度缓慢,副反应低;环糊精为碳水化合物,能被人体吸收、利用,进入机体后断链开环,形成低聚糖,参予代谢,无积蓄作用,无毒。
环糊精是一种嗜碱性微生物,经培养提取得到的碱性淀粉酶,将淀粉水解环合而制成的。
常见的有α(6个葡萄糖环合)、β(7个葡萄糖环合)、γ(8个葡萄糖环合)三种环糊精。
近年来用于食品和药品的新型包合材料。
以β-CD最为常用,是以1,4糖苷键相连。
筒状结构,筒内壁空腔为0.6~1nm,由于葡萄糖的羟基分布在筒的两端并在外部,糖苷键氧原子位于筒的中部并在筒内, β-CD的两端和外部为亲水性,而筒内部为疏水性,借范得华力将一些大小和形状合适的药物分子包合于环状结构中,形成超微囊状包合物,供口服或注射,在体内经酶水解释放出药物。
2.1.3、分离纯分化技术。
分离纯化技术是改变中药制剂粗、大、黑的关键。
常见的分离方法有沉降分离法、滤过分离法、离心分离法。
常见的精制方法有水提醇沉法(水醇法)、醇提水沉法(醇水法)、酸碱法、盐析法、离子交换法和结晶法。
就目前来讲,水提醇沉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精制方法。
比如玉屏风口服液、抗感冒颗粒都用本法进行精制。
然而在长期的应用中,也发现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成本高,二是药物成分如生物碱、苷类、有机酸等有效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而多糖和微量元素的损失更为明显。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分离和精制的新方法。
如絮沉淀法、大孔树脂附法、超滤法、高速离心法等。
高速离心法是把药渣与药液一起放进离心分离器,1150r/min甩干,药渣自动排除,药汁再经100振动筛滤过,滤液1600r/min离心分离,再通过压滤机滤过。
该技术工艺周期短,连续完成,得到的滤液纯净,制得的浸膏质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