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世界主要区域经济组织..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篇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15.区域发展阶段1)指标: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国际经济协调和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国际经济协调和世界三大经济组织雷达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就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边界从一国国内拓展到国外的过程。
市场机制需要一定的制度框架来规范其交易行为,这种国际间制度框架的形成属于经济一体化的范畴。
国际经济一体化可以通过某个中心国家(一般指霸权国家)的国内制度向外延伸来形成,也可以通过世界经济中参与国平等协商而产生。
通过参与国间相互协商而产生的国际间制度安排,被称为国际经济协调,世界三大经济组织即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前身——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就是为适应这一形势而出现的。
国际经济协调的产生以及世界三大经济组织的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协调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战后成立的联合国是协调国际事务的常设机构,而经济领域中布雷顿森林协议和上述世界三大经济组织的出现,则成为通过参与国之间协调而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机制的重要标志,在经济利益协调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领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首先,战后出现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使得旧殖民体系瓦解,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再也不能依赖某一国国内制度的向外推行来实现。
其次,发达国家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强,发达国家汲取了“凡尔赛和约”的教训并认识到国际间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早在一战结束时,约翰·M·凯恩斯就在《和平的经济后果》一书中明确指出:现在国际间相互依赖程度之深,从战胜国本身的利益出发,没有必要要求战败国以黄金和物品来作战争赔偿。
凯恩斯的这一认识,在二战期间逐步成为发达国家一些政要的共识。
战争结束前,美英两国已经在为战后的国际经济制度(主要是国际金融制度)安排进行磋商,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便是这一磋商的直接结果,而世界三大经济组织的建立也是这一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国际经济协调是世界经济参与国政府之间有关国际经济制度安排的磋商行为,因此,它的出现必须以民族国家政府经济职能的增强为基础。
第三章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pptx
2020/8/23
1
经济全球化就是24小 时相互联系的、极度 活跃的、剥夺睡觉机 会的、并受电子邮件 推动的世界。
—— 劳克斯·施瓦布 ①
① 劳克斯·施布瓦(Klaus Schwab,1938- ):瑞士人,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
2020/8/23
2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发展 与成因
2020/8/23
3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一般认为,“全球化”一词最初是由经 济学家T·莱维在1983年提出。他用这个词形 容以前20年间国际经济的巨大变化,即商品、 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 资领域的扩散。因此,他所说的“全球化” 是经济全球化。
2020/8/23
4
OECD的定义
经合组织(OECD)在1990年也使用了“全 球化”这一概念,主要指生产要素以空前速 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找适当的 位置进行最佳的配置。因此,全球化主要指 经济全球化,其他领域的全球化或是经济全 球化的延伸,或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约翰·邓宁
John H. Dunnin尽管存在着不利于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种种阻力,但推动经济全 球化发展的有利因素始终起着主导作用,从 而使经济全球化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战后 以来,促使经济加速全球化的因素是多方面 的,既包括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因素,又包括 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下面着重从经济 和科技两方面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成因。
2020/8/23
11
跨国公司的实力
跨国公司的
产值 贸易 对外直接投资 技术转让 研发经费
占世界份额
40% 50-60%
90% 75% 80-90%
2020/8/23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空间发展理论
区域空间联系理论
第一节
一、增长极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1、配鲁和布代维尔的论点 2、增长极内涵
(1)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 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2)增长极特点
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
欠发达地区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流动,削弱其经济发展能力 发达地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导致欠发达地区出口衰
退 欠发达地区初级产品因性能差或价格原因而不能进入发达地区
(2)涓滴效应
发达地区吸引外来劳动力,有利缓解欠发达地区就业压力 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投资、购物,刺激欠发达地区经济发
1、要素赋存的空间不均衡是劳动地域分工的必要条件
自然要素差异
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和自然资源赋存状况的空间不均衡
非自然要素差异
劳动力、资本、技术、历史基础、教育、经营管理能力、流 通设施等的空间差异
2、劳动地域分工的直接动力是其经济利益
经济性体现在:
从比较优势出发,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较少的方面,
2、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
主导论 反梯度推移论 并存论
由东向西推移
梯度式推移
由西向东推移 视区域具体情况 混合式推移并存
跳跃式推移 梯度式、跳跃式、
二、极化——涓滴效应理论
1、极化——涓滴效应理论是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
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影响的理论。
2、理论要点 (1)极化效应
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共享公共基础设施 形成较为高效率的地方劳动力市场 共享辅助行业提供的专门化服务
第三章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 [自动保存的]
第三章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新阶段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表现;熟练掌握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力,以及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理解当前国际经济秩序存在的问题,理解全球经济失衡与上一轮经济全球化模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关系教学难点: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和讨论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表现一、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的内涵“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本课程的经济全球化的定义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指,通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以及国家之间的技术和人员的流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越来越紧密地结合成为一个高度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的过程。
(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全球化是在信息革命和许多国家经济体制变革或调整的推动下,致使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运行高度国际化而形成的。
世界主要区域经济组织课件
经济一体化进程
自由贸易区建设
南美洲国家联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首先从自由贸易区建设开始。通过逐步取消成员国之间 的关税壁垒,促进商品和服务在区域内的自由流通。
共同市场建设
在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基础上,南美洲国家联盟逐步推进共同市场建设。共同市场旨在实现 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进程。
东南亚国家联盟
03
成立背景
1967年,东南亚国家为加强经 济合作而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
ASEAN)。
成立之初,目的是通过经济合作 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ASEAN逐渐 扩大其合作领域,涵盖政治、安
全、文化等多个方面。
主要成员国
东南亚10个国家
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 和越南。
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应对全球经济挑战
02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的背景是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挑战,
如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全球化等。
加强政治与安全合作
03
除了经济合作,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还致力于加强成员国之间的
政治和安全合作,促进地区稳定与发展。
主要成员国
发达成员国
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新 西兰、美国。
对国际经济治理的
贡献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通过推动贸易 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国际经 济治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有助于完善全球贸易体系和投 资规则。
南美洲国家联盟
05
成立背景
促进南美洲国家经济一体化
南美洲国家联盟的成立背景主要源于对南美洲国家经济一体化的需求。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南美 洲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相对较弱,缺乏统一的经济合作机制。为了促进南美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区域 合作,南美洲国家联盟应运而生。
国际贸易课程笔记
国际贸易课程学习笔记一、学习内容1.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和基本知识,熟悉国际贸易术语,掌握国际贸易经典理论,了解国际贸易政策和措施,学会运用国际贸易知识分析当前的国际贸易现象。
2.重点章节及关键词专题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1.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2.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地缘冲突外溢效应持续、全球通胀压力加大、全球债务风险加剧。
3.2022 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国内):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外贸创新动能持续增强、稳外贸政策合力加快形成。
4.贸易差额是指一定时期(如1年或半年)内一国出口值与进口值之间的差额。
贸易差额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
5.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对外国的全部经济交易所引起的收支总额对比。
6.进口替代:指的是一个国家发展本国生产的工业品来替代原先依靠进口的工业品。
目的是建立国内工业体系,促进国内生产与消费。
7.出口导向:指的是一个国家用本国生产的工业品替代原先初级产品的出口。
目的是增强本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8.9.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对一个国家而言,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的是与该国有密切进出口贸易联系的国家或地区分布。
10.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站在产业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在《国富论》中严厉的批判了重商主义,他认为国际贸易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一种“双赢”。
绝对优势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11.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虽然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
12.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第3章 国际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提高了成员国的福利。 降低了非成员国的福利。 (2)区内的福利效应 市场规模较大的成员国获益较多。 市场规模较小的成员国福利水平也在提高。 4.交易成本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 由于降低了贸易壁垒,交易成本会大大降低,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 5.其他静态效应 如贸易扩大效应、减少行政支出、减少走私、改善贸易条件、加强集体谈判力量等。
正,以及实现更为广泛的政策目标所带来的效果。 国家内部的一体化
4.经济联合过程 国际经济一体化
全球一体化
第一节 国际区域经济概述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与特点
1.类型
(1)特惠关税区:只课征远低于对第三国所课征的关税。 (2)自由贸易区:取消了各国之间的贸易限制。 (3)关税同盟:统一的外贸税率和实行共同的外贸政策。 (4)共同市场: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 (5)经济同盟:货币、财政等政策实行一定程度的协调。 (6)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在贸易、货币、财政等政策上完全
第一节 国际区域经济概述
2.目的:
通过区域经济组织,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分工协作,更 有效地利用成员国的资源,获取国际分工的利益,促 进成员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第一节 国际区域经济概述
3.效率问题:生产产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
(1)消极一体化:贸易自由化过程所带来的歧视性做法等。 (2)积极一体化:为使市场有效率而对现存的措施和制度进行修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重点问题
●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体系 ●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及新趋势 ●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典型合作组织
经济共同体
12, 12,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 13, 13,经济合作组织 14, 14,安第斯集团 15, 15,维谢格拉德集团 16, 16,中美洲自由贸易区 17, 17,南锥体共同市场 18, 18,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 19, 19,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20, 20,西非经济共同体 21, 21,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22, 22,上海合作组织
世界主要区域经济组织
1,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 欧洲联盟
简称欧盟(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 简称欧盟( ), ),总部设在比利时首 都布鲁塞尔, 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 (European Community,又称欧洲 , 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 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主要经历了 三个阶段:荷卢比三国经济联盟, 三个阶段:荷卢比三国经济联盟,欧 洲共同体,欧盟. 洲共同体,欧盟.其实是一个集政治 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 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 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APEC现有21个成员,分别是中国,澳大利 APEC现有21个成员,分别是中国, 现有21个成员 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香港, 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香港,印 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墨西哥, 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墨西哥,马来西 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 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 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湾,泰国, 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湾,泰国, 美国和越南,1997年温哥华领导人会议宣 美国和越南,1997年温哥华领导人会议宣 APEC进入十年巩固期 暂不接纳新成员. 进入十年巩固期, 布APEC进入十年巩固期,暂不接纳新成员. 此外,APEC还有 个观察员, 还有3 此外,APEC还有3个观察员,分别是东盟秘 书处, 书处,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和太平洋岛 国论坛. 国论坛.
世界主要区域经济组织课件(PPT 80页)
发展面临的问题; • 了解东盟的形成,“10+3”机制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的形成。
23.03.2022
• (二)技能目标
• 能够结合现实中的具体事例,分析各区域 经济组织的形成机理;
23.03.2022
3.成员国之间经济的互补 经济一体化能够建立和稳定还在于成员国产业优
势或贸易优势的互补。这种互补既包含产业间贸易优 势的互补,也包括产业内贸易优势的互补。一般而言, 成员国之间经济的互补性越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越容易建立和稳定,否则会面临崩溃的危险。
23.03.2022
4.成员国经济条件相近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需要照顾到每
个成员国的经济利益。各国参加某种形式的经济 一体化组织总是希望能够得到一些经济利益,尽 管它们需要让渡一部分权利。经济条件相近的各 成员国则可能实现相互之间权利让渡的最小化。
23.03.2022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产生是各成员国权利相互让渡、 妥协的结果,其存在和发展必然对国际贸易产生积极的和 消极的影响。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是指两个或多个经 济体,在WTO 承诺的基础上,相互逐步取消绝大多数产品 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开放服务业和投资市场,实现贸易、 投资的全面自由化。
23.03.2022
资料卡
原产地规则
原产地规则是指各国(地区)为确定货物原产地而实施的普遍适用的法 律、法规及行政决定,其核心是判定货物原产地的具体标准,即原产地标 准。“货物原产地”是指某一特定产品的原产国或原产地区,即货物的生 产来源地。根据各国的原产地规则和国际惯例,原产国(地)是指某一特 定货物的完全生产国(地);当一个以上的国家(地区)参与了某一货物 的生产时,那个对产品进行了最后的实质性改变的国家(地区)即为原产 国(地)。“实质性改变”一般是指这种改变形成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新” 产品。如以俄罗斯的木材和澳大利亚的皮革为原料,在中国生产沙发,按 照“实质性改变”原则,该沙发的原产地应为中国。
世界主要区域集团
欧洲联盟(EU)洲联盟的前身是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简称欧共体)。
战后美苏两国的冷战和在欧洲对峙,使欧洲潜伏着不稳定和危机,西欧各国的领导人认为到如今不进行经济和政治合作,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1957年3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签定了“罗马条约”(欧洲共同体条约),1958年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组织。
1972年10月召开成员国首脑会议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就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合作。
1973年,英国、爱尔兰、丹麦参加该组织。
80年代以来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瑞典相继加入欧共体。
1993年欧共体发展成为欧洲联盟。
后又“东扩”、“南下”,欧盟现有25个成员国,分别为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英国、希腊、西班牙、奥地利、芬兰、瑞典、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
欧盟面积400万平方千米,人口4.5亿,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美元,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欧洲联盟是一个一体化水平较高的国际联合组织,成员国都属于发达国家,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都高度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也异常密切。
它首先要求实现商品、资本、劳动力和劳务的自由流动,实施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关税同盟,取消对内关税,建立共同市场和自由贸易区,对外筑起关税壁垒,建立欧洲货币体系,成立欧洲中央银行,发行欧元,稳定成员国汇率,以抵制美元波动的影响,加速发展科学技术,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在加强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加强政治一体化。
目前,欧洲联盟已步入一个新阶段,在经济一体化的方面,它已完成了关税同盟与共同市场阶段,进入经济联盟的更高阶段——货币;联盟阶段,以欧元取代各成员国货币。
在政治一体化方面,1992年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经济总体结构的欧洲联盟,开始制定共同体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在地域方面,参加欧洲联盟的国家已由最初的6国发展到目前的25国。
国际经济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中央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中央财经大学第一章测试1.以下哪些是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参考答案:技术跨国转移;FDI;国际移民;购买国外债券;手机的出口;国际旅游2.下列哪些因素推动了国际分工()参考答案:工业革命;贸易壁垒的降低;技术革命;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3.国际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包括()参考答案: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4.以下属于国际贸易部分研究内容的是()参考答案: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理论;多边贸易体系5.数字技术革命将会带来国际分工的重构()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以下哪些是亚当·斯密的观点()参考答案:自由贸易会带来社会福利的提升;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才是财富的形式;国家之间在生产力方面存在绝对差异2.哪位经济学家最先对亚当·斯密的理论进行了数学建模()参考答案:大卫·李嘉图3.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参考答案:亚当·斯密支持政府出口补贴4.以下关于李嘉图模型的基本假设,不正确的说法是()参考答案:每个国家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5.关于李嘉图模型的福利预测中,错误的说法有哪些()参考答案:自由贸易会使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获益;各国工资水平会因自由贸易而变得相等第三章测试1.以下关于要素禀赋理论(长期)描述不正确的选项是()参考答案:该模型假设各国自然禀赋一致2.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在一国不存在完全专业化和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条件下,如果一种商品的相对价格提高,则生产这种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将()参考答案:上升3.如果一国资本要素积累增加,根据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该国资本密集型商品和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生产量将分别()参考答案:增加,减少4.下述关于特定要素模型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参考答案:出口部门的特定要素价格一定相对提高5.以下哪些不是是要素价格均等化成立的必要条件()参考答案:所有国家的人口相同;所有国家的资本存量相同第四章测试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参考答案:外部规模经济是指行业规模扩大会降低生产成本;新贸易理论的一条重要假设是规模经济;克鲁格曼是新贸易理论提出的重要代表人2.以下不属于“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的是()参考答案:企业之间完全竞争3.关于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不正确的说法是()参考答案:农产品依然是世界贸易的主要商品4.下列哪一个不属于垄断竞争情形下国际贸易的好处()参考答案:各国的厂商数量都会增加5.关于外部规模条件下国际贸易的论述正确的选项是()参考答案:贸易后率先扩大生产规模的国家将会具有价格优势;贸易后一般会带来国家福利的改善;贸易的格局是不确定的第五章测试1.大国实施进口关税,当进口需求曲线弹性越(),出口供给弹性越()的时候,该国关税转嫁给外国的程度会越大。
《世界经济概论》 教学大纲 及 教案全套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及教案全套第一章:世界经济导论1.1 世界经济的基本概念1.2 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1.3 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1.4 世界经济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国际分工与贸易2.1 国际分工的定义与形式2.2 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实证2.3 贸易政策与国际贸易2.4 贸易自由化与保护主义第三章:国际金融市场3.1 国际金融市场的概述3.2 国际货币体系3.3 外汇市场与汇率决定3.4 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监管第四章:国际经济组织4.1 国际经济组织的概述4.2 世界贸易组织(WTO)4.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4 世界银行集团(WBG)第五章:区域经济一体化5.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类型5.2 欧洲联盟(EU)5.3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5.4 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六章:全球产业分布与跨国公司6.1 全球产业分布的特点与趋势6.2 跨国公司的角色与影响6.3 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与经营策略6.4 跨国公司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第七章:国际转移定价与税收7.1 转移定价的概念与方法7.2 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策略7.3 国际税收体系与税收协定7.4 转移定价对国家税收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第八章:国际政治经济关系8.1 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理论8.2 国家利益与国际合作8.3 国际冲突与经济制裁8.4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九章: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9.1 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与挑战9.2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内涵9.3 国际环境治理与合作9.4 绿色经济和低碳发展第十章:世界经济前景与挑战10.1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10.2 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与风险10.3 全球化进程中的政策选择10.4 我国应对全球经济挑战的策略与展望第十一章:国际金融市场与衍生品11.1 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构成11.2 金融衍生品市场概述11.3 利率、汇率和股票市场的衍生品11.4 金融衍生品的风险与管理第十二章:国际能源市场12.1 世界能源资源分布与消费12.2 国际能源市场的基本机制12.3 能源价格的决定因素12.4 能源政策与国际合作第十三章:国际劳动力流动13.1 国际劳动力流动的类型与原因13.2 劳动力流动对迁入国和迁出国的影响13.3 国际移民政策与管理13.4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劳动力市场第十四章:国际旅游产业14.1 国际旅游产业的基本特征14.2 旅游需求、供给与国际旅游市场14.3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4.4 旅游政策与国际合作第十五章:世界经济与中国15.1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15.2 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15.3 中国对外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15.4 中国与世界经济未来的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世界经济导论重点:理解世界经济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组成部分。
国际政治和经济第三章 主要国际经济组织-文档资料
10
(一)特殊产品规则
1.《农业协议》(AOA) 农产品贸易是GATT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焦点之一, 各国在该领域中的分歧是导致乌拉圭回合迟迟无法达 成一致的重要原因之一。世贸组织的农产品协议主要 涉及两大方面内容:一是非关税措施关税化及关税减 让;二是补贴额度的计算及削减。乌拉圭回合谈判达 成的《农业协议》由序言、正文(13个部分,共21个 条款)及5个附件组成。协议最主要的内容是对农产 品贸易政策三个方面的规定: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 出口补贴。
7
二、WTO的成员
2019年,112 2019年+16 2019年+4 2019年+1 2019年+2 2000年+5 2019年+3 2019年+1
2019年+2 2019年+2 2019年+1 2019年+0 2019年+2 2019年+2 2009年+0 2019年+0 2019年+4 2019年+2 截至目前,159成员
3
一、WTO的建立
GATT(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的成立 二战后西方各国决定从金融、投资、贸易三方面 对旧有经济体系进行改造。 1944年7月,英美等45国签署《布雷顿森林协 定》,建立了IMF与IBRD。 1946年10月和1947年1月,ITO筹备委员会讨论 《ITO宪章草案》。 1947年4-10月,23国在日内瓦进行了关税减让谈 判,为建立ITO打基础。
8
See member_brief.doc
9
三、货物贸易协定
世界主要国际经济组织介绍
世界主要国际经济组织热点提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而一些主要国际经济组织的不断出现,推动了这两大经济发展趋势的加强,建议复习时注意如下几个知识点:1、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2、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3、主要的经济区域集团,中国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关系4、主要的经济全球化组织,中国与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考纲要求: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史论共享:1、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为了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除了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外,美国还致力于建立国际贸易组织。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尽管美国拥有特殊地位,但三大支柱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3、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影响: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世贸组织的一些决策,对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国际经济关系》网上复习题库
1、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 )等方面。
A.关键(国际)货币
B.汇率制度安排
C.国际收支调节
D.国际储备资产
E.国际间金融事务的协调
答案 ABCDE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产生主要影响是(
)。
A.形成了新的货币体系
B.减少了汇率波动
C.缓解了各国收支困难
答案对
3、一个国家一旦加入了某个关税同盟,它仍就可以拥有自主关税的权利。( )
答案错
4、共同市场这种区域一体化组织各成员国要向共同体让渡商品和服务贸易保护
的权利。( )
答案对 5、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对区经济一体化没有任何影响。( ) 答案错 6、大多数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助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区域经 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次优选择,对经济全球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答案对 7、关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学术界主要的观点有此消彼长论、 互补共存论和两者的并存与融合等。 答案对
确保企业投资活动有利可图。
A.技术优势
B.工业组织优势
C.利用过剩的管理资源的优势
D.易于获得特殊原材料的优势 E.易于获得廉价资本和投资多样化的优势 答案 ABCDE 三、判断题 1、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 答案对 2、钻石模型是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在其《国富论》一书中提出的。 () 答案错 3、战略贸易理论所体现的主要是国家的战略性目标或者某些非经济动机而不是 少数特殊利益集团的目标。( ) 答案对 4、依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一国倾向于进口那些使用其充裕要素所生产的产品。 答案错 5、垄断优势论引入了市场的不完全性研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投资理 论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答案对 6、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既进口又出口同种产品,同时同种产品的中间 产品大量参与贸易,这种贸易称为产业内贸易。( ) 答案对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
3、产业布局须考虑的5个因素 (1)原材料、燃料、动力、水电、土地等条件 能否满足布局要求; (2)劳动力的供给及质量; (3)运费的高低; (4)市场的大小; (5)产业聚集是否有利于协作,又不过度集中。
4、运输指向 韦伯认为:在原材料产地和消费地已定的条件 下,运输成本是对工业区位产生影响的区位 因子。 运输成本的确定主要取决于两点:重量和距离。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发生两次运输: 原材料到工厂 产品由工厂到消费地 “最小运费原理” 符合最小运费原理的产业称运输指向产业。
二、经济活动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1、运输结构与运费 运费分为场站作业费(包括装卸、仓储费用, 场站经营机构管理费用、保养费用); 线路运输费(包括线路维修、管理费用,运输 工具与动力消耗、保险和工资等)。 产业在选址时,应尽量靠近大中型场站,减少 中转次数,降低运费。
2、运输方式与运费 公路适合于短途货物运输,水运有利于远距离 的货物运输,而铁路适宜于中长途运输。
•
•
•
发展和应用
• 城市蔓延下的农业土地利 用模式 • 逆杜能圈(Sinclair,1967) • 离城市越近,投机预期导 致对农地的投入少;远离 城市的农地,集约度高 • William Alonso (19331999) • Optimal distances of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land uses from CBD
二、市场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在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区位的均衡取决于两 个基本因素: 一是个别经济体的利润最大化。即个别 的生产者选择最佳的位置。 二是独立经济体数量的最大化。即将整 个空间由尽可能多的经济体充分利用。
区位均衡实现的条件: 一是个别经济体的区位尽可能是有利的; 二是经济单位数尽可能最大; 三是所的经济活动都不能获得超额利润; 四是购买圈、生产圈和销售圈尽可能的小; 五是经济圈的边界同属于相邻的两个区位, 因此没有差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世界主 要区域经济组织
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
国际贸易地理
1 2 3 4 5 6
学习目标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 第二节 欧洲联盟 第三节 北美自由贸易区 第四节 亚太经合组织 第五节 东南亚国家联盟 本章小结
7
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
学习目标
• (一)知识目标 • 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形式,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 的形成条件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了解欧盟形成的过程,组织机构,理解欧盟发展所面临的 挑战; • 了解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特点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了解亚太经合组织的形成、机构,理解亚太经合组织今后 发展面临的问题; • 了解东盟的形成,“10+3”机制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的形成。
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
• (二)技能目标
• 能够结合现实中的具体事例,分析各区域 经济组织的形成机理; • 能够分析区域经济组织对国际贸易活动的 影响。
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地理区域内各
国一致同意减少并最终消除关税和非关税
建立、稳定和发展。
1.经济理论的支撑
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理
论分别为无限制的自由贸易提出了各自的理由。
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
2.成员国在地理上相互邻近
一体化组织要形成统一的内部大市场,需要地理上的邻近
作为客观基础,地理上相距遥远的国家之间很难建立成员
国之间统一的内部市场。
通常地理上相互邻近的各成员国在历史继承上就有着较长
一个整体参与谈判。1948年1月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三
国建立的 “荷卢比经济同盟”就属于关税同盟。
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
3.共同市场
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是指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
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对外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在 实现商品资源流动的同时,还允许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 素在成员国之间的自由流动。 同样,在有关要素流动的政策和规则方面对非成员国也 实行一致的政策。建立一个共同市场需要在财政政策、货 币政策和就业政策方面的高度协调与合作。欧洲共同体就
措施,开放服务业和投资市场,实现贸易、
投资的全面自由化。
பைடு நூலகம்
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按照一体化程度的高低,区域经济一体化可划分为以下几
种类型: 1.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是指两个或多个经 济体,在WTO 承诺的基础上,相互逐步取消绝大多数产品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产生是各成员国权利相互让渡、
妥协的结果,其存在和发展必然对国际贸易产生积极的和
消极的影响。
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
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
4.成员国经济条件相近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需要照顾到每 个成员国的经济利益。各国参加某种形式的经济 一体化组织总是希望能够得到一些经济利益,尽 管它们需要让渡一部分权利。经济条件相近的各 成员国则可能实现相互之间权利让渡的最小化。
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商品交流障碍小,社会文化形
态相近,功能性一体化程度也较高。
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
3.成员国之间经济的互补 经济一体化能够建立和稳定还在于成员国产业优 势或贸易优势的互补。这种互补既包含产业间贸易优 势的互补,也包括产业内贸易优势的互补。一般而言, 成员国之间经济的互补性越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越容易建立和稳定,否则会面临崩溃的危险。
经济联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级形式,目前的欧洲联盟
就是典型的经济联盟。
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
5.完全经济一体化 完全经济一体化(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 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成员国在经济、金融、财
政等政策上完全统一,在国家经济决策中采取同一立场,
区域内商品、资本、人员等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使用
是典型的共同市场。
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
4.经济联盟 经济同盟(economic union)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又进 了一步,成员国之间不但实现商品、资本、劳动力等生产
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对外统一的贸易政策,而且还制定和执
行某些共同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 差异,使一体化的程度从关税、贸易和市场逐步扩展到生 产、货币、财政、社会福利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并建立起 基于成员国部分国家主权让渡的超国家的协调管理机制。
共同货币,并建立起共同体一级的中央机构和执行机构,
形成单一的经济实体。迄今为止,尚未出现此类经济一体 化组织,欧洲联盟正在向这种形式过渡。
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
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成条件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条
件。具备这些条件有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
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开放服务业和投资市场,实现贸易、
投资的全面自由化。
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
资料卡
原产地规则
原产地规则是指各国(地区)为确定货物原产地而实施的普遍适用的法 律、法规及行政决定,其核心是判定货物原产地的具体标准,即原产地标 准。“货物原产地”是指某一特定产品的原产国或原产地区,即货物的生 产来源地。根据各国的原产地规则和国际惯例,原产国(地)是指某一特 定货物的完全生产国(地);当一个以上的国家(地区)参与了某一货物 的生产时,那个对产品进行了最后的实质性改变的国家(地区)即为原产 国(地)。“实质性改变”一般是指这种改变形成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新” 产品。如以俄罗斯的木材和澳大利亚的皮革为原料,在中国生产沙发,按 照“实质性改变”原则,该沙发的原产地应为中国。
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
2.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把
它们的关税国境联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海关境界,相互间实 行关税互免,并对同盟外其他国家采取统一关税率的国际 联盟。 关税同盟的成员国不仅在贸易方面实行一致的政策,而且
在有关国际贸易和关税的谈判中也观点一致,甚至就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