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 地震相分析

合集下载

地震相的识别剖析

地震相的识别剖析

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

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一)地震相概念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

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

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

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

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

(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

但是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地震相必然能够反映储集体或油气储集相带(刘震,1997)。

3.5地震相分析的方法

3.5地震相分析的方法

滨浅湖、湖湾、 亚平行~乱岗 滩、坝等 状反射 发散状 外形
及各种丘状, 充填反射为主
地层的等厚图主要反映现今情 形下同一层序厚度的横向变化情 况。一般情况下,厚度较大的地 段应是该套地层的沉积中心,但 必须考虑到构造运动等影响,另 外,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也不一 定吻合。
(2)古水流及沉积体系的建立 • 古水流决定了构造盆地充填物沉 积体的分布和组成; • 地震上的前积结构为研究古水流 方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前积结 构的下倾方向即为水流方向。
2.古地貌和古水流为地质背景建立 沉积体系
• 在古地貌的背景上,利用地震反射的外部形态 和内部结构研究沉积体的平面分布。 • 所谓沉积体系指的是在成因上有联系的岩相组 合。如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三角洲-浊积 扇体系,近岸水下扇-浊积扇体系等。 • 沉积体系与古地貌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利用 古地形的轮廓,勾绘古代湖岸线的位臵,高山、 平原、河流的分布以及沉积体系的分布。
地震相的沉积相解释应遵循的原则(续)
( 4) 综合考虑各地震相的古地理位臵(结
合地层等厚图)及各地震相组合关系, 以沉积相共生组合和沉积体系理论为指 导,恢复盆地内沉积体系的类型及展布 (5)沉积相纵横向上的组合应符合沉积 规律。纵向上不同层序之间除非有明显 的沉积间断,否则,其沉积环境应是连 续和渐变的;横向上同一层序内相邻相 带的配臵应符合沉积规律。
面分布图,是中间成果,其所确立 的相界即为沉积体的相界。 • 地震相参数编图 —— 即利用最能代 表地震相特征和最能反映沉积特征 的主要参数编图。
钻井剖面相分析
地震相的沉积相解释应遵循的原则
( 1 )充分利用已有的钻井、测井和古生物 资料,尤其是岩心分析资料,同地质相分 析和测井相分析互相配合和印证; (2)首先解释具有特殊反射结构和外形的 地震相,它们往往代表盆地中的骨架沉积 相,如前积相,丘状地震相等; (3)可先对井区或过井剖面进行分析确立 地震相所代表的沉积相。

第11课地震相分析

第11课地震相分析

(1)平行(亚平行)反射构型
以同相轴彼此平行或微有起伏为特点。它是沉积速率在横向上大体相等的均匀 垂向加积作用的产物。在陆棚、深海盆地、深湖或浅湖、沼泽等许多相带中都可 发育,因此多解性很强,但反映了在稳定条件下的均匀沉积这一点是相当明确 的。此反射构型中的连续性一般都比较好。振幅和频率则可以因情况不同而异。
关于地震反射结构与地震反射结构的术语
• 在国内一些地震地层学教材中将含义为同相轴 的排列方式特征的“Seismic configuration” 一词译为“地震反射结构”,这与人们在沉积 岩石学中对“结构”( texture)概念的理解 是不吻合的。故根据configuration的一般含义 (构型),采用地震反射构型的术语。
叠瓦状前积反射、下切谷
6)杂乱前积构型
在前面介绍的各种前积构型类 型中,如果同相轴不平整呈起伏 状,并且连续性较差,则可称之为 杂乱前积构型。它的地质意义与其 对应的前积构型类型相似,区别在 于其岩性界面横向上不稳定,变化 大,这可能是高能条件下沉积所造 成的。如冲积扇等常具此种前积构 型;也可能是由于重力滑动或构造 变动使岩层发生强烈变形,如盆底 扇、陆坡扇等可具此种构造。应注 意不要把杂乱前积构型的概念与杂 乱反射结构的概念相混淆。前者强 调的是同相轴之间的排列方式,是 几何地震学信息。而后者强调的是 同相轴的物理地震学特征。具有杂 乱前积构型的沉积体一般都具有杂 乱反射结构。然而具杂乱反射结构 的岩层如果不具进积的条件,就不 会具有杂乱前积构型。
差异小
差异大
• 视周期(视频率):反映了反射界面之间间距的大 小。间距越大,则它们各自产生的反射波之间的时间 差越大,即相当于视周期越大。反之间距越小则视周 期越小。当界面间距小于入射地震波的1/4主波长 时,两个界面形成的反射波将相互叠加成为一个复合 波,从而无法将两个界面区分开,这就是地震波的垂 向分辨率。由于视频率的影响因素很多,干扰因素的 影响往往比地质因素更强,因此除了其地质意义特别 重要的少数场合,一般可不考虑视频率的特点。

第13课地震相分析

第13课地震相分析

辫状河三角洲的类型(McPherson et al.,1987) a. 物源来自远距离山区高地的辫状河三角洲;b.在 冲积扇前方发育辫状分流平原的辫状河三角洲;c.与 冰川冲积平原有关的辫状河三角洲。
无论在断陷湖盆长轴或短 轴缓坡侧都可能发育这种辫状河 三角洲砂体,其岩性、形态和分 布位置介于河流三角洲与扇三角 洲之间,短轴陡侧经过靠山型扇 三角洲向靠扇型扇三角洲的发育 演化,岸上斜坡增长变缓,也会 演变成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与扇三角洲在 拉张盆地中可发生时空转换:在 断陷湖盆演化早期,扇三角洲的 发育与盆缘活动断裂关系密切, 随着源区高地的不断剥蚀,盆地 部分充填,冲积扇被冲积平原与 稳定水体隔开,扇三角洲转化为 辫状河三角洲。
近岸水下扇
三高结构
例一: • 冲积扇
起 凸 涛 松
LS4-2
A
B C
陵四区层序S62-63(陵三段上部) 沉积相与沉积体系分布图
例二:
巴音都兰凹陷都乎木组与赛汉塔拉组层序及沉积相
巴9 巴19 巴21 巴2
河流域
T3
域 湖盆收缩体系
域 湖进
湖进域
T6
高位域
低位域
湖进域
高位扇三角 洲
T8
高位域
低位域洪积 扇、水下扇
河流入海口
水动力增强
潮汐带
海浪区
三种因素在河口 地区的相对强弱 及其所产生的各 类砂体的组合决 定了三角洲形 态。由此用三角 图解法表示三角 洲的主要因素及 其所形成的典型 三角洲,分别为 河流型三角洲、 波浪型三角洲和 潮汐型三角洲。
第二种砂体的分布模式与第 第一种三角洲主要由河口砂坝组 成,砂体的走向与海岸正交或斜 一种比较,河口潮差变大, 2.三角洲的骨架相 ——(4) 三角洲砂体的分布模式 交,砂体分布呈指状,各指状砂体 潮流增强,河口砂坝形态仍 的厚度不等,局部增厚,呈豆荚 第四种三角洲河口附近为指状砂 为指状,但在河口砂坝之外 科尔曼 状。其形成条件是:波能低,潮流 第三种三角洲由垂直海岸的 坝,向外有平行海岸的滨外堤, 有顺潮流展布的潮成砂体。 弱,河流输沙量大,且以细粒悬移 指状砂坝和平行海岸的滨外 堤的向陆侧发育泻湖。其形成条 质为主。 堤组成。与前二类比较,波 件是波浪较强,潮差小,潮流 第六种三角洲由多列平行海岸的 浪作用显著增强,潮流的作 第五种三角洲是由一系列平 弱,河流输沙量有限,且洪水季 滨岸堤组成,堤间为废弃河床。 用使河口砂坝与潮成砂体连 行海岸的滨岸堤构成的席状 节与暴风浪季节不一致。滦河属 其形成条件与第三种相似,波浪 接成一体,指状砂坝大大加 砂,它的突出特点是波浪作 于该种类型。 作用特别强烈,但区别在于沿岸 长。 用强烈,且无定向的沿岸泥 运动的泥沙数量很大,所形成的 沙流运动,因此,砂质纯, 砂体迫使河流沿岸流动。 分选好,厚度稳定。

地震地层学之地震相分析

地震地层学之地震相分析
多指在前三角洲或三角洲之间,形成 小的,指状交互的斜坡朵叶地层。
四、 杂乱反射结构
1、结构特征 为不连续,不整一的反射,一种无次序排列的 反射面。
2、地质解释—— 两种成因: 1)是在一变化不定、相对高能环境下沉积的地层。 2)原来低能环境形成连续的地层,后遭受变形后破 坏了连续性。
杂乱结构
杂乱结构
1、 海进环境 2 、海退环境 3、 河道
(2)地质解释 浅水环境的
前积作用形成
叠瓦前积
叠瓦前积
5、乱岗状斜交反射结构
(1) 结构特征 由不规则的,不连续的,亚平行的反射段组成,
表现为杂乱无章的乱岗状模式。 反射终止无规律,侧向上常常递变为较大的更明
确的斜交前积,并且向上递变为平行反射。
(2)沉积解释
第一节 地震相的概念
二、地震相的定义
地震相是一个可以在区域上圈定的、由地震 反射层组成的三维单元;其反射结构、外形、 振幅、连续性、频率和层速度等要素与邻近 相单元不同。
三、地震相参数
共有 6 大地震相参数
1、反射结构
揭示地下总的层理模式。根据反射结构可以解释沉 积过程、沉积现象和古地形。 另外,流体接触面(如 平点)也可通过反射结构 识别出来。
地震地层学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的目的: 是根据地震资料解释沉积环境背景 和沉积相类型及分布。
第一节 地震相的概念
一、相和沉积相的概念 1、相的定义
相是一种具有特定特征的岩石体。
2、沉积相的概念
在理想情况下,沉积相是在一定的沉积条件 下形成的一种有特色的岩石,这种沉积条件 反映一种特定的沉积作用或沉积环境。
2)沉积物迅速地充填了盆地,并且后来的沉积 水流路过或者冲刷上部的沉积表面。

3_地震相分析

3_地震相分析

一.地震相概念
岩相:指岩石符号及岩性比例反映出的沉积与环境特征。 沉积相:指沉积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环境。 地震相:沉积相在地震资料上的响应。包括在地震剖面上的响 应,在水平切片或层振幅平面 图上的响应,在反演速度剖面上 或正演模型上的响应等。 地震相分析:指用地震资料分析沉积相的过程。包括区域地震 相分析和地震微相分析。 区域地震相分析:往往以层序为单元。研究单元厚度不薄于2 个同相轴,或100ms,适合于盆 地分析或区带评价研究中的沉 积体系分析。如据河谷、前积等反射确定某些大型沉积体系, 利用层速度研究砂比,利用振幅、频率、连续性研究相组合的 变化等。地震微相分析:通过研究一根同相轴的振幅、频率、 波型等变化,确定某种岩石,如储层砂 岩的厚度变化、尖灭、 物性、连通性等特征及其与沉积微相的关系。如在辫状河沉积 区利用 窄带状强振幅异常确定主河道微相,利用振幅减弱或终 止确定某种岩性的尖灭等。 地震相分析需要的基础知识:沉积相、地震勘探原理。二者均 很熟练,才能做好地震相分析 。
•同心上超反映古隆起
•顶超反映沉积过路面等
•平面上将多种接触关系组合,还可判断相 带的展布。
地震相分析方法:
•盆地边界分析 •古流向分析
•特殊沉积体系分析
•沉积中心分析
•古隆起类型及对沉积体系控制的分析
•微相分析
1.盆地边界类型及其反射特征
侵蚀边界:所研究的地层朝某一方向被削截,这时 可称削截线为被削截地层的侵蚀边界。该 边界反映 的盆地范围比原始盆地小,且在削截边界上多不发 育边缘相,或发育不全。
沉积边界:指盆地原始沉积边界,可发育边缘相,但 仅在主物源口才有扇体发育。可用上超 反映这一边界 类型:既可是缓坡上超,也可是断坡(陡坡)上超。
•断裂边界:又可分 •原生断裂边界:地层向断裂陡坡带上超,可有边缘相。 •后生断裂边界:地层被断裂切割,且在上升盘缺失。边 缘相缺失或发育不全。若上升盘不缺失,则可能成为另一 种边界类型。

第12课地震解释-地震相分析

第12课地震解释-地震相分析
• 4.3.1 地震相划分 • 4.3.2 地震相的沉积相解释
4.3.1 地震相划分 (1) 地震相划分的概念 地震相划分就是在适当的地震地层单元内 部,根据地震相标志划分出不同的地震相单 元,从而为地震相分析,即根据地震相特征进 行沉积相解释推断打下基础。
(2) 地震相分析的层次及其相应的地层格架
(5)峡谷水道充填反射构型
水 水 水
T40 T4 T5 T5 T5 T53


深 切
T60
深切
Trinidad深水区典型地震相(Lorena Moscardelli,2006)
河谷下切面
河道
河道
河道
河道
(6)丘形反射构型
其特征是同相轴之间的间距厚、两边薄,从而向两侧倾斜,总体上表现为丘 形正向隆起。它表明沉积速率为中间大、两边小。通常在各类扇体和三角洲沉积 体的横切面上容易见到此类反射构型。它与双向前积构型的区别在于两侧无下超 现象,这表明沉积体发育有底积层,泥质沉积较丰富。有时这种构型规模很小, 仅见于很少几根同相轴之间,这往往是滩、沿岸砂坝的表现。
弱振幅断续反射区亚平行中振幅反射平行强振幅连续反射杂乱无序反射杂乱前积反射3地震相编图1地震相剖面图的编制3地震相编图2地震相平面图的编制将各地震剖面上同一地层中的地震相单元投影到平面图上并将它们连结成为平面相区就可以得到某一时期地层的地震相平2地震相划分的依据单因素相图在划分时每次都只考虑一种地震相标志
(6)丘形反射构型
(6)丘形反射构型
4.2 地震相参数
• 4.2.1 • 4.2.2 • 4.2.3 • 4.2.4 基本概念 地震反射结构 地震反射构型 地震反射外形
4.2.4

地震反射外形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

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一)地震相概念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

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

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

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

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

(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

地震相分析的参数

地震相分析的参数
• 沉积特征:物源供给充足的高能沉积作用与 物源供给相对减少的较低能沉积作用或水 流路过冲刷周期性交替造成的。水体能量 介于S形与斜交形前积结构之间。
S-斜交复合 型前积
S-斜交复 合形前积
透镜状
透镜状
前积结构之四:迭瓦状前积结构
• 反射特征:表现为在上下平行反射之间的 一系列迭瓦状倾斜反射,这些斜反射延 伸不远,相互之间有部分重叠。
前积结构之二:斜交前积结构(续)
• 比较而言,斜交前积的水体能力比S 形前积更强。反映沉积物供给快、 盆地沉降相对缓慢、沉积物接近或 超过基准面、水流的过路冲刷作用 下,顶积层难以保存沉积的地质特 征,除了指示三角洲之外,还可以 是深水区的浊积扇。
利98—利985井地震剖面
斜交前积
丘状
利98
利985
• 岩性特征:许多火成岩体、盐丘、泥丘、 礁等地质体,也可由于其内部成层性差 或不均质性造成杂乱反射。
火山岩的内部反射结构
前积/退积、杂乱状反射
杂乱状 反射
前积
T4
T6 T7
退积
T4
T6 T7
杂乱状反射特征
杂乱状 反射
杂乱状
杂乱 状
li86stsn
6、空白或无反射
• 空白或无反射主要是由于缺乏反射 界面造成的,这表明地层或地质体 是均质体如快速堆积的厚层砂岩或 稳定环境中的泥岩,厚层碳酸岩盐、 盐丘、泥丘、礁、火成岩体等,内 部大多为空白或无反射,但其顶底 界常有强反射。
• 沉积特征:通常出现在丘形或透镜状 反射单元中,可能为三角洲或三角 洲间湾沉积的反射特征,代表分散 弱水流之间的堆积。冲积扇和扇三 角洲沉积中也会出现这种反射结构。
乱岗状结构 反射特征
乱岗状

超详细——地震相的定义、识别标志与分析方法

超详细——地震相的定义、识别标志与分析方法

超详细——地震相的定义、识别标志与分析⽅法识别最下⽅⼆维码,回复“地震相”,获取本⽂word⽂档。

1、定义不同沉积体系的各级界⾯、岩性及⼏何特征在地震剖⾯上的综合表现。

地震相分析就是识别每个层序内独特的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及其形态组合,并将其赋予⼀定的地质含义,进⽽进⾏沉积相的解释。

因此对有利层序内陆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为有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了基础。

2、识别标志(1)地震反射基本属性与结构(2)内部反射构造(3)外部⼏何形态(4)边界关系(包括反射终⽌型和横向变化型(5)层速度等。

最常⽤的是前三种标志。

3、描述原则地震内部反射构造是指地震地层单元内部多个同相轴的形态组合⽽外部⼏何形态则是地震地层单元的外观形体特征,反映上、下两个同相轴所构成的⼏何形态。

前者属于地震相的内部属性,⽽后者则为地震相的外观形态,因此在描述的语⾔上应有明显的区别。

4、地震反射基本属性与结构地震反射属性是指地震剖⾯各组成部分(即同相轴)的物理地震学特征,其基本属性包括振幅、视频率、连续性三个要素。

4.1 基本属性(1)振幅(Amplitude)振幅是质点离开其平衡位置的位移量。

视振幅反映相应地震界⾯反射系数的⼤⼩。

对于相同的⼊射波⽽⾔,界⾯的反射系数越⼤则所产⽣的反射波振幅越强。

反射系数的⼤⼩由界⾯上下岩层的波阻抗差所决定,波阻抗差越⼤则反射系数就越⼤。

波阻抗与岩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般说来泥岩的波阻抗较低,砂岩的波阻抗中等,⽽碳酸盐岩的波阻抗较⾼。

因此,视振幅的⼤⼩最终可归结为界⾯上、下岩性差别⼤⼩。

(2)视频率(Frequency)视频率反映了相邻反射界⾯之间间距的⼤⼩。

间距越⼤,上、下界⾯处产⽣的反射波之间的时间间隔就越⼤,即视频率越⼩;反之,间距越⼩则视频率越⼤。

当界⾯间距⼩于⼊射地震波的 1/4 主波长时,两个界⾯形成的反射波将相互叠加成为⼀个复合波;从⽽⽆法将两个界⾯区分开,这就是所谓的地震波垂向分辨率(能确定出两个独⽴界⾯⽽不是⼀个界⾯所需的最⼩反射⾯间距,这⾥为 1/4 主波长)。

地震相分析解读

地震相分析解读

(1)振幅(Amplitude)
振幅是质点离开其平衡位置的位移量,它反映相应地震 界面反射系数的大小。对于同一入射波,界面的反射系数 越大则所产生的反射波振幅越强。反射系数的大小由界面 上下岩层的波阻抗差所决定。波阻抗差越大则反射系数就 越大。一般泥岩的波阻抗较低,砂岩的波阻抗中等,碳酸 盐岩的波阻抗较高。因此,振幅的大小最终可归结为界面 上下岩性差别的大小。
表 3 —9 反射结构 振幅 频率 连续性
地震反射结构分类 模式图解 实例
杂乱

——
不连续

极低
可高可低
中连续
三高



向上增强
向上增强
可高可低
可好 可差
(2)无反射结构(极低振幅结构)
基本特征:振幅极低,几乎看不出同相轴的存在。 意味着岩性均一,无反射界面。代表能量相对稳定的沉 积环境。可能是巨厚的砂岩、泥岩、灰岩或是生物扰动改 造后的似均匀沉积层。深湖相泥岩、滨海相砂岩、陆棚相 灰岩以及泥质沉积很贫乏的辫状河砂岩中都可发育这种反 射结构。它们的岩性差别很大,但其内部相对较为均一。
然它对沉积相解释有重要意义。
(二)相标志的主要特征 1、地震反射结构
在三种地震相标志中,以地震反射结构的类型为最多、
最基本。常见的典型地震反射结构有以下四种:
(1)杂乱反射结构(高振幅低连续性结构)
基本特征:振幅强,不连续,波形杂乱无章,无规律( 表3-9)。
振幅强意味着界面上、下岩性差异大。不连续则意味着 岩性或岩层厚度横向变化快,从而反射系数横向上变化很 大。这种反射结构代表水动力条件动荡不定,且能量相对 较高环境下形成的产物,也可能是原生连续地层遭受后期 改造变形后的结果。往往发育于冲积扇、浊积扇、海底扇 等扇体中,或者由于重力滑动或构造变动而发生强烈变形 了的地层。

第三节地震相分析资料.

第三节地震相分析资料.

F101

F25 F6 F4 F104
F2
F32 F106 G28

G29 G30
浊积扇 湖
561 481 401 321 241
711
G24
631
551
T15
G5 G40
G39 G31 Gx311
G23
G38 G351
G26
G35
G27
G37
Gx82
zzhhqq21
161
F135
81
1
T8114
161
东营北带沙三下沉积体系图 东营北带沙四上沉积体系图
王庄-宁海北沙一段 上部沉积体系图



凸 起 盐8
滨县凸起
单气2
滨7
滨1
青城凸起
高28
金1

西
利72
坨93 河6
史3
梁20

梁20 纯9
史11 牛3
广
广5
起 隆
辛126
辛14
青6
永80
青 坨
子 凸 起
莱4
牛20
莱10
王16
起 凸 饶
冲积扇 Chegu25
河流沉积体系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每遇到大暴 雨时,由于地形和流速的影响,在山 前沟口往往形成洪积扇,河流搬运的 不规则碎屑物质向海(湖)推进构成 三角洲体系。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则形 成河床,在其岸边则形成天然堤以及 河流截弯取直而形成牛轭湖等。
相干体切片 上的河道
海(湖)岸沉积体系
海洋(湖)与陆地接触带堆积的 沉积物由于受波浪、潮汐作用以及 河流地面水流相对强度的影响可形 成三角洲、砂坝、障壁坝、海(湖) 滩砂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

第二节地震相分析地震相是由地震反射参数(振幅、频率、相位、同相轴以及反射结构等)所限定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它是特定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

从研究层次上来看,地震相是地震层序或体系域的次一级单元,一个层序可以包含若干种地震相,这些地震相往往是特定沉积相的地震响应,因此对地震相的理解是应用地震相推断和划分沉积相的基础。

地震相的分析和识别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通过肉眼来观测地震反射特征,并与所建立的标准地震相特征进行比较,判别属于何种地震相,俗称“相面法”。

这种方法一般应用于局部的地震资料解释和分析中,解释和识别精度较低。

第二种方法是应用地震数据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一定的数学方法对地震数据体进行分析和计算,提取出能够反映沉积相变化的属性参数,依据地震属性参数的空间变化划分地震相,这种方法被称为定量地震相分析方法。

由于该方法能够对整个地震数据的属性参数进行精确分析和计算,因此是一种高效、先进的分析方法。

在本节主要介绍第一种地震相识别方法,定量地震相识别方法在地震属性分析一节中介绍。

一、地震相划分参数及地质意义(一)地震相分析参数地震相分析就是利用地震反射结构、连续性、振幅、频率、层速度和外部几何形态等参数解释和分析不同参数组合所反映的地质意义,从而推断可能的沉积相。

这些地震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表11-1所示。

表11-1 地震相参数及其地质意义(二)内部反射结构反射结构是指层序内部反射同相轴的横向变化情况及同相轴之间的关系。

根据内部反射结构的形态可以分为平行与亚平行反射结构,发散反射结构,前积反射结构,乱岗状反射结构,杂乱状反射结构和无反射。

1.平行与亚平行反射结构反射层由一组平行和亚平行的地震反射同相轴构成,地震相以中强振幅、中高连续性、近平行反射结构为特征,它往往出现在席状、披盖及充填型单元中。

平行与亚平行反射代表均匀沉降的陆架三角洲台地或稳定的盆地平原背景上的匀速沉积作用(图11-7a, 7b)。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地震相:指有一定分布范围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它由地震参数不同于相邻地震相单元的反射波组所构成。

地震相代表了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一定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地震相的概念主要有三层含义:1、地震相指在区域内能够圈定、有一定规模可以作图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

2、地震相单元的主要地震参数包括单元内部反射结构、单元外部几何形态(几何外形)、反射振幅、反射频率、反射连续性、地层速度地震参数是识别和划分地震相单元的标志。

正如识别和描述沉积相需用沉积物的颜色、粒度、结构、构造(如层理)等参数一样,识别和描述地震相也要有一定的参数。

地震相分析就是描述地震反射参数的特征和变化,并对其进行地质解释。

每个地震参数都提供了相当多的地下地质信息。

也可以说,地震相划分的依据就是地震反射参数特征的变化。

因此,地震参数很重要,下面还要详细讲述。

3、说明了地震相的地质含义。

归根结底,地震相就是沉积相的地震反射响应。

但由于地震反射波分辨能力的限制,地震相又不是沉积相细微的表现,而是沉积相宏观特征的响应。

地震相的目的及优点目的: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我们可以根据地震层序内地震相的平面分布特征编制地震相平面图,进而转换成的沉积相平面图,帮助分析层序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重塑盆地的沉积史和构造史,预测盆地中生油岩相和储集岩相的分布;并在地震资料和地震相的解释过程中,可预测地层、岩性等有利圈闭。

地震相平面图→沉积相平面图优点:地震相分析是沉积盆地分析的一种新手段,特别是在盆地勘探早期、钻井有限的情况下尤为适用。

单井相分析是一孔之见,虽然精度高、可靠性强,但横向上不可能外推很远,尤其对于相变较快的陆相盆地。

在盆地勘探早期、井少的情况下,单用井资料恢复整个盆地的沉积相难度很大,地震相分析则有效地克服了这一点。

因为现代勘探,地震先行,地震资料往往很丰富,通过地震相分析制作地震相平面图,再结合钻井的岩心相、测井相标定对应的地震相,将地震相转换成沉积相,能对盆地的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以便指导勘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积体的形态
与侧积的区别
假前积
4.乱岗状斜波反射结构:(Hummoky clinoform reflection configuration):不规则、不连 续、亚平行, 无系统的反射终止和分裂。前三角洲、三角洲间, 干旱扇中形成的指状交互的
5.杂乱:不连续、不平行、无次序排裂。准同生滑 塌、高角度断裂褶皱或扭曲的地层、切割 充填的 6.无反射(空白):均质的、非层状、高度扭曲的。 或者倾角很陡的地质单位的反射,例如大 型火成 岩体、盐体、厚的地震上可认为均质的页岩或砂岩 的反射。
沉积边界:指盆地原始沉积边界,可发育边缘相,但 仅在主物源口才有扇体发育。可用上超 反映这一边界 类型:既可是缓坡上超,也可是断坡(陡坡)上超。
•断裂边界 •原生断裂边界:地层向断裂陡坡带上超,可有边缘相。 •后生断裂边界:地层被断裂切割,且在上升盘缺失。边 缘相缺失或发育不全。若上升盘不缺失,则可能成为另一 种边界类型。
(二 )
指沉积体内部地震反射延伸状况和彼此关系。有点类 似于野外露头的层理,但规模要比后者 1.平行和亚平行结构:又可分平坦和波状的,多见于 席状、席状披盖和充填单元中。可据振 幅、连续性或 周期宽度,对这种简单的反射结构进一步划分。这种 类型一般代表陆棚或平原 2.发散结构;对应于楔型单元。大多数横向加厚是由 于频变造成,少数则是由于加厚带侧向 非系统性终止 造成的。某些终止现象可能是由于地层逐渐减薄到低 于分辩率而造成的。发散 的地质意义是沉积速度的横 向变化,和古沉积表面的倾斜。
2.古流向分析
• 直接确定古流向: 前积或下超
• 间接确定古流向:
1.
河谷 沉积背斜 上超带 振幅异常的延伸
2. 3. 4. 5.
结合砂比或地层厚度的平面变化间接确定。
3.特殊沉积体系分析:
所谓特殊沉积体系指那些规模比较大,在地震剖面上具明显的 形态或结构方面的反射标志。
丘形
结合区域沉积 相背景则可大致推 透镜形 断其沉积体系类型。各种扇、三 角洲的横切面均可出现丘形、透 河谷 镜形和前积,底界面形态取决于 前积 是否存在早期下切(基准面大幅下 由大型的 降而升起)或是否含气,顶界面形 扇、三角洲 态则取决于河口堆积速度和差异 压实作用。
4.连续性:指同相轴延续的长短或稳定程度。它直接 与地层或岩性本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 关。根据具 体情况,可将连续性分为好、中等、差。
5.层速度:不 同岩性、孔隙 度对应于不同 的速度。因而 用层速度可研 究砂比、孔隙 度等。
(四)层序的顶、底接触关系
•上超可反映沉积边界
•退积可反映水进
•下超可指示古流向
第三章 地震相分析
• 地震相的概念 • 地震相的四大标志:外部形态、内部结构、顶底 接触关系、动力学与运动学标志及地质意义 • 地震相分析方法:盆地边界分析、古流向分析、 特殊沉积体系分析、沉积中心分析、古隆起类型 及对沉积体系控制的分析、微相分析 • 地震相图制作方法 • 碳酸盐地震相分析:各相区反射特征、礁的反射 特征、斜坡带反射特征、岩溶反射特征、刺穿反 射特征
•顶底接触关系
•动力学与运动学标志(振幅、频 率、连续性及速度)
(一)地震相或层序的外形:
它直接反映了沉积体的外形,因而可据其解释沉积 体。同一沉积 体不同方向具不同的外形。 •席状披盖:顶、底面呈波状,中间稍薄,其它同上 以上两种形态最常见,很多湖泊、冲积平原均具有 此形态特征,反映大范围近等速加积的特 •楔状:盆地边缘差异升降造成的沉积体外形。扇的倾 向剖面,可向盆地边缘减薄(古隆起的 缓坡),也可向 盆地边缘加厚(前陆或断陷陡坡、断崖) •滩状:向某一个方向快速减薄尖灭的席状称滩状。
•平行斜交:即板状前积,向下游可渐变为低角度斜 交前积。斜交总体反映了充分的沉积物供应,较小 或不变的可容空间。 •S-斜交复合型:水平的S型顶积层反射与具顶超终 止的斜交结构段的复合交替。段顶超指示 了许多小 规模的沉积层序,一般解释为前积沉积单元的独立 朵叶。 •叠瓦状前积反射结构:特点为薄,首尾相接,顶底 平行,内部斜交层也平行、且角度缓。 多见于低能 平坦环境,如远源浊积。
•振幅法、正演模型法较省时省钱 •反演法和模式识法费机时,要求约束井资 料多,价格高,但结果直观易解释。 •它们对薄层的分辨能力从理论上讲应都是 一样。 •用纯处理手段获得的高分辩率反演所得结 论并不十分可信,即使有井约束也是如此, 除非同时使用高分辨率采集资料。
四、地震相图制作方法
•区域性大范围的地震相 研究主要用于较厚 单元的沉积体系分析,地震相图制作方法包 括多参数法、特征参数法等 。 •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采用的地震相图 作法不同。 •油藏描述中所用的小范围储层地震相则多
1.
•将振幅、频率、连续性综合起来、识别其特 征变化、划分地震相。 •主要用于宏观沉积体系研究。 •缺点是它们的综合变化与沉积相并无一一对 应关系,因而转相(将地震相图转化成沉积相 图)较难。 •如在河漫平原中划分出了hA-hF-hC, mA-mFmC, mA-1F-hC三种地震相其形态不规则,各 相地区均有钻井控制,为河漫亚相。但从沉 积微相上看无明显差异,因而无法转相 。
•透镜状:多指双凸形透镜状,河道、三角洲、含 气或高孔隙礁易形成此形态。前两者是由于 早期 下蚀、后期堆积和差异压实而形成,后者则有低
•丘形:常见于扇三角洲的横切面、底平上凸,具 侧积下超。不规则滑塌体、扇体等多具丘形 ,各 •充填形:包括河谷充填、盆地充填(陆相)和海相 以上形态中,除席状外,其它并不十分多见,但 一旦识别出这些形态,在沉积相和古流向分 析中 具重要作用。
2.特征参数作图法(最佳参数作图法)
•即在露头、钻井沉积相研究基础上,确定研究区的背景 沉积相,在背景相的基础上,寻找与背景相不一致的各 种异常反射、根据异常体的形态、规模与背景相的关系 及相序等沉积相知识,确定异常区的微相类型。 •如河流背景相上找到的窄带状延伸的强(或弱)振幅异常 应为河道相; •小于1km2的舌状或不规则振幅异常为透镜状河道砂坝; •大于1-10km2时,若又是潮湿气候,则可能为漫滩沼泽。 沉积背斜等,以及分式作图法(或称接触关系、形态、结 构作图法)。
2.频率:与相邻同相轴之间的间距(周期)成反比、低速、 均一或含气地层一般频率较低。地 震剖面上根据同相轴 疏密程度判断的频率为视频率。一般可分强、中、弱三 级,中频指背景 频率。
3.波形:可指多个同相轴的排列形态,也可指一个同相 轴的形态变化(对称、尖、向上或下的拉长)。 前者主 要反映前述的结构性标志,后者则与垂向岩性界面的 渐变与突变有关。
3.前积反射结构:携带 沉积物水流将沉积物依 次向前堆积形成的一种 反射结构。按结构可分 为:
•S形前积反射结构:具 透镜状外形,薄的上段 (顶积层)、下段(底积层) 和厚的中段(前积层 )。 前积倾角通常小于1°。 •斜交前积:无顶积层和 底积层,倾角可高达 10°。又分:
•切线斜交:前积体顶界斜交顶超,底界切线收敛下 超,本身形成上凹的地层。整体为楔形。
•后生隆起:所研究地层虽位于隆起之上,但隆起已停止活动,且无 残留古隆起高地形。对于所研究地层来讲,隆起内外的厚度无变化, 这样的隆起属于后生隆起,它不控制沉积作用。
6.地震相分析
指用地震手段研究地震可分辩的最小单元储 层的沉积相,而不是研究沉积微相,主要包 括以下研 1.一个同相轴内所含砂层(或其他储层〕的厚 2.一个同相轴内所含砂层(或其他储层〕的平 3.一个同相轴内所含砂层(或其他储层〕的物
3.单参数作图法
较常见的是三维层振幅切片,直接用振幅 异常的大小、形态、延伸情况等分析沉积 相类型和砂体分布。如区分河流类型、判 利用反演波阻抗资料,如长庆油田使用的 Seislog和Strata反演确定砂厚及分布,以及 利用层速度资料研究较厚地层的砂岩百分 含量等均属于单参数作图法。
单参数作图比多参数作图效果好; 特征参数作图法比单参数作图效果好; 推荐的地震相分析手段是,首先利用形态、结 构反射标志确定特殊沉积体系,或者叫骨架沉 积体。如主河道、三角洲、湖泊、盆地边界、 汇水沉积中心等。然后再利用特征参数法在背 景沉积相反射中寻找异常反射。最后根据异常 反射的形态、大小,确定异常区的微相类型。 简而言之,地震相的分析过程就是寻找异常的 过程。找不到异常,就找不出微相,毕竟前积、 丘形、河谷等反射并不是很常见,因而主要的
根据隆起与所研究地层之间的关系,可将隆起分为: 古隆起:所研究地层在隆起周围上超缺失。这种隆起 规模大时,可提供边缘相、如扇或滨岸 浅滩。若隆起 规模小,则其周围较少发育三角洲或扇沉积体系。
•同生隆起:地层厚度朝隆起上减薄,同相轴收敛减少。对于湖、海 相等水下沉积,同生隆起 上一般沉积较粗,同生坳陷沉积较细,因 为沉积粗细受水深控制。对于冲积相来说,同生隆 起与同生拗陷的 沉积特征差异不十分清楚。但从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的地震相分析结 果看,与物源区连接的同生隆起上冲积相也较粗,但弧立的同生隆 起上沉积物要比坳陷中的沉积物细 ,这可能是由于河道易沿构造线 方向上的低部位发育的缘故。
一.地震相概念
地震相:沉积相在地震资料上的响应。包括在地震剖面上的响 应,在水平切片或层振幅平面 图上的响应,在反演速度剖面上 地震相分析:指用地震资料分析沉积相的过程。包括区域地震 区域地震相分析:往往以层序为单元。研究单元厚度不薄于2 个同相轴,或100ms,适合于盆 地分析或区带评价研究中的沉 积体系分析。如据河谷、前积等反射确定某些大型沉积体系, 利用层速度研究砂比,利用振幅、频率、连续性研究相组合的
•同心上超反映古隆起
•顶超反映沉积过路面等
•平面上将多种接触关系组合,还可判断相 带的展布。
地震相分析方法:
•盆地边界分析 •古流向分析
•特殊沉积体系分析
•沉积中心分析
•古隆起类型及对沉积体系控制的分析
•微相分析
1.盆地边界类型及其反射特征
侵蚀边界:所研究的地层朝某一方向被削截,这时 可称削截线为被削截地层的侵蚀边界。该 边界反映 的盆地范围比原始盆地小,且在削截边界上多不发 育边缘相,或发育不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