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作者:陈延军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1期[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度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文章分析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论述我国如何走循环经济之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区域经济;传统经济[作者简介]陈延军,中共新乡市委党校组织科科长,经济师,河南新乡,453000[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8)01-0065-0002循环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全新模式。

党的十六大在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议中指出: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要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的小康社会目标。

而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是一种最佳选择。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地认识循环经济,并在实践中着力发展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型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型来发展的经济。

循环经济观,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

可见,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度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重点,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作为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是一种使资源环境要素与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的可持续经济,或者说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的经济。

地方政府如何推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如何推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中,地方政府如何发挥主导作用,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1]。

笔者结合近几年山东省日照市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方面的实践,谈一下体会和认识。

1 统一认识,强化对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日照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是一座新兴的港口城市。

这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蓝天、碧海、金沙滩”是日照引以自豪的名片。

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较大反差的是,由于建市晚、基础差等原因,日照综合经济实力较弱,结构层次低,特别是工业化水平滞后,可以说,“环境优势突出”与“经济欠发达”构成了日照的基本市情。

我们认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两者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一致性。

保护生态环境并不是不要发展,更不是回到原始社会。

建设生态市必须建立在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的基础之上。

如果经济落后、人民贫困,环境质量再好也谈不上生态城市。

传统观念认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要发展就要抓工业、上项目,就必然会污染环境。

事实上,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不是工业本身,而是由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方式不当造成的。

我们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感到,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既能实现加快经济发展的目标,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和环境,是工业化、城市化与生态化有机结合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最佳模式。

它采用“生态链”的方法,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流程,使经济系统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

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从而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从根本上消除了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尖锐冲突。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建设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工程,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发展循环经济与实现我国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与实现我国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

循其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应全面深刺认识区城资源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特征, 加强
循 环经济 三大体 系 建设 , 面实现我 国 口、 ” 以全 人 资源 、 境与 区城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环
关键词: 循环经济I 区域人 口} 费潭与环境I 可持续协调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社 产相 适应, 而人口 数量优化是物 质资料得以 顺利发展的重要 会、 实现区域 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内 在要求。 要推动区域经济 前提 条件。 的增减和人口 人口 的数量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 可 持续发展, 必须正确处理好区 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的关 的关系不 是简 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区域经济社会发 系, 在追求区 域经济增长的同时, 注意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 展需 定数量和 要一 质量的 人口, 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利 人口
( 收稿 日期丁2 0 —1 —1 o6 0 6
( 作者简介) 吴焕新(94 ,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研究中心经济学研究员。 15一)男,

9 — 2
维普资讯
人口 和经济均处于 停滞 状态; 当人口 增长转变的进程步人到 年 就减 低水 状态, 时间 至 平 其下降 平基本 水 上与日 本并驾 齐驱。
A c n( lo tl) se tBr nhy n
中田分类号 :103 F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 1 5 4 ( O 6 0 ~ 0 9 —-5 1 0 — 6 7 2 0 ) 6 O 2 ( )
发展循环经济与实现我 国区域 可持续协调发展
吴 焕 新
(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 湖南 长沙 4 00 ) 10 6
有 效利用, 视人的全面发展, 重 实现区域循环经济建设与人 于 社会经济的 健康发展。 人口 “ 机会窗口 理论认为: ” 在人口 口 资源、 、 生态环境的可持 续协调 发展。 转变的过 程中, 会逐渐形成一 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 年龄 结构, 也就是人口 负担系数比 较低的局面, 总人口 中间大、 “ 区域人口理论与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两头 的结构, 小” 使得劳 动力供给充足, 而且人口 社会负担 的 运用“ 机会窗口 理论和区别经济增长的一般模式 相对较轻, 社会经济发 人口 ” 对 展十分 有利。人口 学家称这段时间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有三种路径,即微观路径、中观路径和宏观路径,也称为三个层面,即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

1、所谓微观层面,主要是在企业层面、点状层次的循环。

即选择典型企业或大中企业,也可以是小型企业,以清洁生产方式,减少输入端的物耗能耗,实施污染排放的最小化、治理化。

企业层面循环又叫小循环,即企业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采用新的工艺设计和技术攻关,将单位产品的各种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先进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做到零排放、无害排放。

2、所谓中观层面,即指区域层面的循环。

,通过企业和产业间的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减少或杜绝废弃物的排放。

3、所谓宏观层面,即社会层面的大循环。

整个社会都按循环经济的理念、理论、实施要求,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清洁生产、干净消费、资源循环、环境净化。

目前实施的循环经济,主要是从企业间的物质闭环循环的角度实现循环经济,忽视了循环经济应该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来综合运行,大循环应该在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上,分别通过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理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进而形成一体化体系。

循环经济系统是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和集成,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又要使资源供给具有可持续性,这就要求通过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

循环经济作为“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工作重点集中在如下领域:(1)继续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应该进一步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一系列相关配套的法律和法规,使循环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2)制定循环经济专项发展规划。

各级政府应在《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指导下,结合“十二五”环保规划,按照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要求,制定本地区“十二五”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规划。

(3)建立循环经济专项基金。

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兼论武汉市青山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

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兼论武汉市青山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
1 . 发 展 循 环 经 济 是 建 设 资 源 节 约 型 2 和 环 境 友 好 型 社 会 的 必 然 选 择
要 发展 形式 . 是在 区域 层 面上 通过 废弃
物 交 换 建 立 的 生 态 产 业 链 . 在 企 业 群 是 体 之 间 实 施 循 环 经 济 的 典 型 代 表 生 态 工 业 园 是 循 环 经 济 在 区 域 层 面 上 的 成
22 生 态 工 业 园 是 循 环 经 济 在 区 域 层 .
面 上 的 成 功 应 用
单 的扩大 生产 规模 、 耗费 资 源线 性方 式
增 加 G P 属 于 符 合 可 持 续 发 展 理 念 的 D . 增 长 模 式
2 循 环 经 济 与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的 关 系 目前 . 发达 国 家对 于发 展 循环 经 济
济发展 的 关 系 , 循环 经 济与 区域 经济发 展 的战略 选择 ( 以武 汉 市青 山 区为例 ) 述 了循 环 经济 与 区域经 济 论
发展 战略 。
关键 词 : 循环 经济 ; 区域经 济 ; 发展 战 略 ; 山生 态工业 园 青
中 图 分 类 号 :0 1 F 6. 5 文献 标识 码 : A
21 循 环 经 济 是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的 必 然 .
选 择
生 态 工 业 园 是 循 环 经 济 的 一 个重
已从 意 识 、 理念 化 为 操 作 思 路 . 在工 业
生 产 中 通 过 四 个 层 面 展 开 : 是 企 业 内 一 部 的 循 环 利 用 : 是 企 业 问 或 产 业 间 的 二 生 态 工 业 网 络 : 是 废 物 回 收 和 再 利 用 三 体系; 四是 社 会 循 环 经 济 体 系 的 形 成 。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路径选择和保障机制探讨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路径选择和保障机制探讨
摘 要 :发 展 循 环 经 济是 科 学发 展 观 的本 质 要 求 ,是 调 整 经 济 结 构 、转 变发 展 方 式 的必 然 选 择 ,是 国 民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循 环经济 路 径区域循环经济的基本 内涵、影响 因素 、路径选择 、保 障机制四个方面进行 了梳理 和探 讨。
关 键 词 :区域
中图 分 类 号 :F 1 2 0
文 献 标 识 码 :A
d o i :l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9— 6 9 2 2 . 2 0 1 3 . O 1 . 0 7
文章编号:1 0 0 9—6 9 2 2 ( 2 0 1 3 ) 0 1 — 3 4— 0 4
求 按 照 能 量转 化 和物 质循 环规 律 构建 经 济 系统 ,使 得 整 个 经 济系 统 和谐地 融 人 到 自然生 态 系统 的物质 循 环 过 程 中 ,建立 起 一种 新形 态 的、可 持续 发 展 的 物质 闭 环 流动 经 济模 式 ,从 而使 经 济效 益 、生 态效 益 和社 会 效 益得 到全 面兼 顾 。 我 国从 2 O世 纪 9 0年 代初 引入 了循 环 经济 思想 ;1 9 9 8年 引人德 国循 环 经 济概 念 ;1 9 9 9年从 可持 续发 展 的角度 对循 环 经济 发 展模 式进 行 探索 ;2 0 0 2年从 新兴 工业 化 的角 度认 识 循环经济发展的意义 ;2 0 0 3 年把循环经济纳入科学 发展 观 ,确 立 了物质 减量 化发 展 战略 ;2 0 0 4年起 开 始从 城 市 、 区域 、国家层 面发 展循 环 经济 ;2 0 0 5年 国务院发布 了 《 关 于 加 快 发 展 循 环 经 济 的 若 干 意 见 》 ,这 是 我 国 发 展 循 环 经 济 的 第 一 个 纲 领 性 文 件 ;2 0 0 6年 《 国民经 济 和社 会 发展 第十 一个 五年 规 划 纲要 》 中将循 环 经济 专 门列 为 一章 ,作 为 “ 十一 五”时期我国的重大战略任务 ;2 0 0 9 年1 月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循 环 经 济促 进法 》 颁 布实施 ,我 国循 环 经 济 的发 展正 式步人 了法 制化 轨道 。 ( 二 ) 区域循 环 经济 我 国是 个 大 国 ,各 地实 际 差异 很 大 ,发 展循 环 经 济 的基 础 千差 万别 ,落 实循 环 经济 发展 战略 ,从 区域 层 面来 展 开是 重要 切 入点 ,也是 我 国循 环 经济 发展 的必 由之路 。2 0 0 5年 以来 ,国家 发改 委 等六部 委相 继启 动 了两批 共 1 9 2家循 环 经济 试 点 ,在 重点 行 业 、重点 领 域 、产业 园区 和部 分省 市 开展 循 环经 济试 点 工作 ;北 京 、辽 宁 、江 苏 等 1 1个 省 、市 , 宁 波 、 铜 陵 、 贵 阳等 2 0个 城 市 ,被 列 入 区域 循 环 经济试点 。2 0 0 9年 1 2 月 ,国务院正式批复 了 《 甘 肃省 循 环经 济 总体 规 划》 ,这 是 我 国第 一 个 由 国家 批 复 的区域 循 环 经济 发展 规 划 。本 文讨 论 的 区域循

发展战略-四川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模式 精品

发展战略-四川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模式 精品

探索四川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模式[摘要]四川省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在内容上、程度上和要求上也有所不同, 其模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

四川省各地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路径, 积极探索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模式,将循环经济机理运用到新农村建设当中来,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区域模式。

[关键词]环境污染循环经济区域模式[Abstract]Sichuan Province around the building a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planning in the content, and requirements are different, their model can not be stereotyped. There should be adapted to local conditions throughout Sichuan Province, and choose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rete path, and explore the building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ctively around an effective model for the mechanism of circular economy ,which would be applied to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select the appropriate regional model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Keywords]Pollution Circular Economy Regional model四川是西部人口大省,肩负着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主体的历史责任。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分析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分析

我 国 区域循 环 经济 发展 的
综 合评 价 分析


MOD R U I S 琐 代 商 业 E NB 的系统 也要 随之 进 那 行调整 。 6 、保持 可持 续 发展 原 则 :区域 内部 的 资源开 发 和利 用必 须都 要 完善 的处 理好 , 对 于生态环境也要结合治理, 随时进行改善和 保护, 为了区域的生态健康能够走可持续发 杨海艳 大庆市红 岗 区政府 采购 中心 1 41 3 6 3 展的道路,要减少原料和能源的投入 , 保证 式, 促进 我 国循 环经 济 的建设 ,主要 在 以下 生产 目的可以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 【 文章 摘 要 】 几 方面 展 开 : 区域 循环 经 济的 发 展是 一 种 新 的 社 ( )针对 企业 个 体 而 言 ,在 生 产 过 程 四、区域循环 经发 展的完善措施 1 会 经 济 文化 。本 文 通过 结 合 区域 循环 经 l 要 完善科 技 内涵 , 变 观念 , 、 转 强化 节 中 , 定要 注重 环境 的清 洁卫 生 , 证生 态 一 保 济 发展 的基 本概 念 、模 式 以 及特 点 , 包 平 衡 ,不影 响人 类 的健康 。在选 用生 产原 料 约 、科技 以及环 保意 识 ,以科学 的先 进理念 括 发展 的基 本原 则和 完 善措 施 。对 我 国 时, 也要选择低毒害的原料,禁止采用高毒 为基 础 , 养区域 循环 经济 发展 的积 想 。 培 区域 循 环 经 济 发 展做 一 个 综 合 的 分析 。 害 的原 料进 行 加工 。另外 , 适 当的节 约 生 要 2 、对于企业造成的污染以及不合理的 可 产原 料 和生产 能源 , 对废 物 的毒性 和数 量进 消耗 资 源应 该要 进行 严 惩措施 , 以用 罚款 【 关键 词 】 或者是税费的形式在企业的利润中扣除。 如 循环 经 济 发展 ; 区域 循环 经 济 ;循 环 经 行 消 除 。 () 2 针对 企业 群 落而 言 , 把一 些 传统 果 某些 区域 中生产 的消费 品影 响到 区域的可 要 济 理 念 的 产业 依 据生 态学 的原理 转 变 为生 态工 业 。 持 续发 展 , 么要 对这 种 影响 进行 限 制或者 那 把企 业 的物质 和 信息 形 是 消 除 。 区域循环经 济发 展的基本概念 可 以通 过 网络平 台 , 3 、要 对过 度 消 费进行 抑 制 ,社 会必 须 建立产品输 区域循环 经济是一种崭新的发展概念, 成一条链接。集合企业的力量 , 实施 可持 续 发展 战 略 , 免 出现 当前 消费破 避 是 以区 域 划分 ,以 区域 的资 源环 境 为基 础 , 出输入 的 良好 关系 。 ()针对社会的生存环境而言 ,要减少 坏了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现象出现。 3 所以要对 把 握 住 区域 发 展 的经 济 特 点 。 协 调 区 域生 为市场的发展以及资源 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 目标 , 规划区域的整 生活垃圾给人类造成的危害, 实施垃圾分类, 资源配置进行协调 , 体 发展 ,有 效利 用 区域 的 资源 循环 。 可 以把垃 圾资 源化 ,达到 资源 循环 的效 果 。 的 管理 起到 一 个 引导 的 作用 。 ( 4)针对 国 民经 济三 大 产 业 之 间 的循 4 、对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的规划要依 区 域循 环 经 济 发 展 要 紧 跟 随 区域 经 济 规律 发 展 ,必 须 按 照 自然界 的生 态循 环 原 环,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 , 要有效利用其 据 我 国 的 国情 ,把 区域 循 环 经 济产 业 的 体 系 、结 构 、环节 及 区位 予 以合理 的布 局 。确 则 ,以生 态 系统 的生态 链 为模仿 模 式构 筑生 内部的 能源 以及 资源 循环 。 产 、消 费 、分 解体 系 ;以物 流 、能 流 、信 息 立 区域的发展原则, 强化区域循环经济在社 会 中的 发展地 位 , 在根 本 利益 的发展 中考虑 流的 畅通 为主 线优化 物质 代谢 途 径 , 成 以 三 、区域循环经 济发展的基本原 则 形 l 、系 统 性原则 :区域 循环 经济 发 展要 群 众 的利 益 。 生态 利 益 的基础 下 促进 区域 在 可 循环 再 利 用 的 资 源 和环 境 为物 质 基 础 的 “ 社会 一经 济 一 自然 ”复 合生 态 系统 。 求 无论在 资源 还是 生态平 衡上 都要有 效 的利 的循 环 发展 。 用 , 行 系统 的发 展 , 进 优化 区域 的 资源配 置 , 5 区域循 环 经济 发展 离不 开创 新科 技 、 以达 到每 个环 节都 可 以发挥其 整体 的效应 为 人 才的 队伍 。所 以要加 强深创 新型科 技人 才 二 、区域循环 经济发展模式和 特点 的教育培 养体 系。 同时 , 了借 鉴 发达 国家的 为 1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目标 。 区域循环发展模式是现代的经济发展 2 、互 补 功 能原 则 :区域 循环 经 济要 结 科 技水平 ,我 们应 该采用 开放 式培养 创新型 模 式 ,主要 是利 用资 源和 保护 环境 。在技 术 合 各方 面 的 因素 ,比如经 济 、生 态 、以及 社 科技人才的举措。坚持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 提高 方 面也 要有 所加 强 ,以此来对 一 些 比较传 统 会 的 影响 等 ,以此 为依 据 ,发挥 出区域 每个 新 的基础上 , 赶超世 界先 进科技水平 的 自 开放式培养的重点是加快造就国 的行 业进 行改 造 , 免 出现 资源浪 费 和 一些 部 分 的特点 和 优势 。合理 分 配工 作 ,是 区域 主创新能力, 避 废物的排放。 循环经济对推动我国的经济发 循环经济的系统可以更加完善的构建。 际一流 的科技 尖子 人 才和科 技领 军人 物。 展有很大的改善, 是加快建设我国节约环境 3 、约 束 资源 原则 :由于 各个 地 区 的资 总 结 : 上所 诉 ,区域 循环 经济 发展 的 综 的重 要途 径 。 源有限, 会对 区域 发展造 成一 些 约束 。 因此 , 主 体是 经济 系统 , 中也 离 不开 生态环 境 的 其 以区域 的 主导 产 配合。 以针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首先要 所 区域 循环 经济 的 发展 模 式 主 要从 三 方 要 充分 利用 区域 资 源特 色 , 面展 开 。生态 型企 业模 式 、生态 工 业 园区模 业为 基础 实施 区域循 环经 济 发展 。 于 区域 把资源环境作为主线, 对 其次是改造和重构区 式 以及生 态型 城市 模式 。 态型 企 业模 式就 内产 生 的一 些循 环资 源 , 生 尽量 要在 区域 内部 域产业和消费系统。 从而达 到一个生态和谐 是指在 保证 经济效 益的 同时 减少原 料和 能量 解决 , 如果 在 区域 内解 决循 环 的效 益打 不到 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设。 圃 的使用,以高效、节能、环保的产业基地为 在外界进行循环的效益, 那么就可以考虑向 企业 发展 的 目标 , 是经 济发 展 与环境 保护 同 区域外进行输出,增大循环效益 。 【 参考文献】 时进行 ; 态工 业 园 区模 式 可 以使 产 业之 间 生 4 、产业 群 体 发展 原则 :区域 经济 发展 1 、李岩 , 论发展 区域循环 经济对经济 进 行 资源整 合 , 行废 物交 换之 后再 有效 的 会产生聚集效应 ,由于合作的群体不同, 进 产 转型 的作 用[】 当代经济 ,2 0 ( ) J. 0 9 4 循 环利用 ,提高 区域 的 整体 效益 ;生 态型 城 业也都是各具特色, 区域循环经济应该针对 2 贾风 玲 ,刘 英 宗 , 国区域 农 业循 、 我 市 模式就 是 指更 好的 建设 生态 城市 , 提高 社 每个区域各种类型的产业群体 , 采取不同的 环 经 济模 式 创 新 及 对 策研 究 【】 科 学 J. 会经济 , 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 使人文 自然可 发展措施 , 有些产业是因地而异的 , 所以要 管理 研 究 ,2 O ( ) 09 1 以充分和谐, 通过物质和能量建立人居环境 确 定 其发 展 的方 向 和策 略 。 5 、李颖 ,发展 区域循环经济 的问题 与 对 策[]湖 南冶金 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 , J. 的持 续 改造 。 5 、动 }原则 :社会要不断的发展和 生 2 0 () 09 1 2 、区域循环经 济发 展特 点 进步, 区域经济的发展体系必须也要不断的 4 、石 森 昌 ,区域 循 环 经 济 发展 压 力问 经 济 循环 是 世界 都 在 关 注 的 经济 发展 发生变化, 这种经济模式和方法都要依据区 题 的研 J. 沿 ,2 0 () 】前 0 9 5 理念 , 国可 以借 鉴一 些 发达 国 家的成 功模 域 发 展 的 规 律 为基 础 。 区域 的环 境 发 生 变 我

基于价值网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探究

基于价值网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探究

商 、竞 争 者和 补 充 者 ,除 此 以 外 ,还
包 括 政 府 、媒 介 、文化 、公 众 等 。 朱
瑞 博 ( 0 6)认 为 。模 块 生 产 网 络 价 20
国 内外关 于循 环经 济发展 模式 综述
( )国 外有 关循环 经 济的研 究 一
目 前 . 国 外 循 环 经 济 研 究 已 经 进 入 了行 业过 程 分析 和 全 面 实 施 循环 经
以 清 洁 生 产 为 重 要 手 段 . 实 现 物 质 资 源 的 有 效 利 用 和 经 济 与 生 态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 是 从 根 本 上 保 护 曰益 稀 缺 的 资
括 信 息 资 源 与 管 理 资源 )整 合 ;二 是
外 网 的 结 构 。 主 要 包 括 顾 客 、 供 应
资源 的 合 作关 系 .可 以 是 战略 联 盟 关 系 ,也 可 以是 副 产 品 交 易 关 系 ,这 种 合 作 关 系 因地 理 相 近 性提 供 了广 泛 合
作 的 可 能 性 。 因 此 .产 业 共 生 链 就 更
源 环 境 、提高 资 源环 境 配 置效 率 的 一
种 经 济发 展模 式
用 ; su r R s , D vdE a s ( 0 3 tat 。s ai vn 2 0 1
篓 誉 鳃
i _
霸瞄
。l
_ } 一
雾 蟹 星
一 一 鳓



11 -
现 废 弃 物 回 收 再 利 用 ,并 对 人 类 费


ey kvS ( 。 5 ra o , 2 。 )等 有 关 石 行 业 清
活 生 严 技 术 的 究 ; c. ee y r Kirn Ma e,

循环经济视角下区域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循环经济视角下区域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循环经济视角下区域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摘要:本文从循环经济的内涵入手,分析陕南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探讨通过出台法规和激励性政策、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加强技术支撑、加大宣传力度等途径促进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陕南;产业发展作者简介:张震(1970-),男,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3;f205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z).2012.04.0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01-02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环境友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以一定的区域空间为载体实现。

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是使循环经济向更大范围扩展、形成较大规模的必然要求。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与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以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线性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产品—消费—废物排放”的开环模式,转化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闭环模式,最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共赢发展,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要遵循“3r”原则,即资源投入最小化的“减量化(reducing)原则”、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再利用(reusing 原则)”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资源化(resources)原则”。

减量化原则属于源头控制方法,主要是从源头减少生产和消费的物质和能源流量,以预防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方式避免产生废弃物。

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及其生态意义

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及其生态意义

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及其生态意义一、中国特色循环经济模式的背景介绍二、循环经济的定义及类型三、中国循环经济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四、中国特色循环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五、中国特色循环经济的展望和挑战一、中国特色循环经济模式的背景介绍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循环经济成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的重要途径。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取得了很多在循环经济方面的创新成果。

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二、循环经济的定义及类型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高效利用、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经济模式。

根据循环经济对资源利用的不同方式,循环经济可分为内循环经济、外循环经济和闭合循环经济。

内循环经济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自给自足,通过内部循环利用或再生利用废弃物等资源,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

外循环经济是指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建立资源循环的联系,共同利用资源,如同城市的垃圾互换等。

闭合循环经济则是指将再生能源和废弃物回收利用,其目标是将所有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实现循环再生利用。

三、中国循环经济模式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1.基于国情的创新:中国的循环经济模式对于国情的适应性很强,综合考虑了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点。

2.资源的高效利用:中国的循环经济模式始终坚持“节约为本、保护环境”的原则,实现了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市场化的实践:中国以市场化为导向,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循环经济,采取鼓励、进口、补贴等多种政策手段,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4.政策的支持:中国的循环经济政策较为完善,政府在法规、政策、标准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创造了合适的环境和条件,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5.多元化的发展:中国的循环经济取得了多元化的成果,包括: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转型升级等,这些成果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循环经济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及其发展策略

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及其发展策略

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及其发展策略关于《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及其发展策略》,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所谓循环经济,其实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的经济生产中生活中通过对能量和物质的不断循环,使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尽量最大化,从而使人们的经济生产达到生态化的效果。

在一些发达国家与地区中,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大致可以归分为三种运行模式:首先是单独存在的全公司或者说企业内部的资源高校循环利用与清洁干净的生产;其次是产业间或者是共生企业所建立的生态环保的工业网络系统;最后就是整个区域或者就是整个社会所建立的资源再生体系与废物重新回收的体系。

二、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分析1、单独的公司其内部的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

这种循环经济运营的模式是处于微观层次的运营模式,一般应用于公司内部的废物的回收利用与产品的清洁生产中。

其具体的运营模式是将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首先经过简单的分类处理,然后加入适当的处理原料再次进行原先的加工生产流程或者是用于加工为其他的工业产品。

这种生产模式最开始由美国的杜邦公司率先提出并投入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所以该种生产模式又被叫做杜邦模式。

这种模式是有其可取之处的,运用该种生产模式不仅能够保证工业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且还能够保证生产流程的清洁,甚至在理论上可以达到零排放的要求。

近些年来,我们国家的一些矿业企业也纷纷采取了这种生产模式,比如山东的某矿业集团在煤炭的利用与开发中,将煤炭资源的中和利用与其的生加工作为企业生产的突破口,并成功的将其延生到产业链当中,最后形成循环经济的经济系统。

2、共生企业生态环保的工业园模式。

所谓生态环保的工业园模式,即也就是在企业群这一生产层次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

在丹麦的卡伦宝,卡伦宝工业生态园是个不仅和谐而且高效的工业生产区,在这个工业生态园内,各个不同的企业通过对各自不用的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产业链,从而在不同的企业之间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及途径研究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及途径研究

内容提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21世纪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必然归宿,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必要保障。

循环经济的发展无论对各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对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对循环经济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及其实现途径。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战略意义途径选择目录一、导论 (1)(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二)相关文献综述 (2)(三)论文的框架结构和内容安排 (5)(四)主要创新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二、循环经济概述 (7)(一)循环经济概念的界定 (7)(二)循环经济的运行原则与基本特征 (9)三、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 (11)(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循环经济的经典论述 (11)(二)生态经济理论 (13)(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15)(四)清洁生产理论 (17)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18)(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18)(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19)(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19)(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20 (五)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20)(六)发展循环经济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 (21)五、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 (23)(一)转变观念,搞好规划,调整结构 (23)(二)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23)(三)依靠科技,示范推广,宣传教育 (24)(四)鼓励民间组织的建立和开展活动 (25)(五)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生产 (26)参考文献 (28)论文摘要 (1)Abstract (1)一、导论(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当今世界,资源的紧缺、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失衡,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重的威胁。

循环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循环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循环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一、循环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循环经济被认为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而其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本篇论文将从5个方面来分析循环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1. 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循环经济的特点是将资源和材料进行循环利用,降低了资源的消耗量和环境污染。

在区域发展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地区资源,实现废弃物和能源的综合治理和利用,不仅能够降低污染,还能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2. 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循环经济不仅可以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也可以引导和推动区域产业升级。

通过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生产技术创新,可以促使经济结构的升级。

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将重点转向垃圾处理、再生资源、废弃物处理等环保产业,也会推动区域经济及产业的发展。

3.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在循环经济中,资源的循环利用不仅可以解决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推动经济增长。

通过延长资源利用时间、减少资源消耗和提高资源价值,可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这也是手段化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努力。

4. 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循环经济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地区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的再生利用价值,从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表现为人口增长、环境容量、资源量的平衡,同时也涉及到地区社会组织的能力和支持。

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可提高区域的循环利用水平,从而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 促进区域可持续地区的形成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推动区域产生可持续的发展区域,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地区。

这样的区域往往具有地区资源的更新和再生能力、技术和制度的发展能力等几个方面的支持。

二、循环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案例分1. 荷兰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的循环经济计划名为“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循环2030”。

该计划的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完全循环经济,将所有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和能源,并最终实现碳中和。

该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立废弃物再处理场、建立再生资源和能源中心以及制定循环经济内部流通计划。

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动因及对策研究

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动因及对策研究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SCOincentive policies under EPC modeGUO Handing 1,2,ZHANG Yinxian 1,2,ZHAO Qianqian 1,2(1.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Tianjin 300384,China ;2.Research Center of Ecological Livable City and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Tianjin 300384,China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ESCO incentive for energy-saving renova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s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its market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reviewed the ESCO incentive polic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xisting building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broad,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problems of ESCO incentive policies for energy -saving renova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s in China,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of ESCO incentive policies under EPC mode at home and abroad,and got lessons from ESCO incentive policies of existing buildings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 experience of incentive policy design can improve the ESCO incentive policy system of energy-saving renova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s in China,and enhance the market driving force of ESCO in energy-saving transforma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s.Keywords:energy saving reconstruc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s;EPC mode;international comparisonInstruments and Market Mechanisms [J].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 Research &Practice,2017,108(3):81-92.[17]孙岩,冯立芳.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政策执行的多案例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4(003):77-82.作者简介:张幸(1991-),女,河南南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金项目:深圳大学研究生创新发展基金项目(315-000047040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张幸,钟坚(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广东深圳518060)摘要: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国内经济发展形成大循环的同时,国际经济发展也形成一个大循环,两个循环圈在保证各自的循环运行和发展的前提下,形成“以内为主,以内驱外,以外促内,内外互动”,打造国际国内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循环经济的发展. 本文 以我国 2 9 个省 ( 除西藏 , 新疆地 区 ) 为 研究对象 ,选取我 国 2 0 0 8年到 2 0 1 1 年 的数据 对我 国当前 循 环经济效率进行评价 ,并且对 其影响因素进行 实证探索 分析 , 以对我 国循环经济发展提 出政策性建议 .
1 研 究 方 法 和 数 据
第2 9卷 第 1 O期 ( 下)
2 0 1 3年 1 0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1 . 1 研 究 方 法
数据包络分析 的方法具有一 定的客观性 ,不 用考虑各
投入产 出量 的权重 和单位差 异 , 使得处理 方便 , 而且 得到 的 结 果较为可靠 .因此 ,本文选 取数据包络分 析方法对 中 国 2 0 0 8年到 2 0 1 1 年 的循环经济效率进行评价. D E A含 松 弛 变 量 模 型 如 下 .设 有 n个 决 策 单 元
i = l
∑ s = r = = 1 , …, s
i= 1

全 国的循 环经济效率平均值和 中、东 、西部平均值 做趋势
图, 如图 1 .
≥O =1 , … , n


> 0, i =l , …, m

S / > 0, r -I = , … , s
其中s , s 为松弛变量 , 设 0 , s , s 为 ( 1 ) 的最优解 ,
X j = ( x ¨ ' X 2 j …, x 和Y j = ( Y l i , y , …Y ) T ( i = 1 , 2 , …, n ) , X和 Y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重点研究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重点研究
( 山东 轻 工业 学院 经 济 管理 学院 ,济 南 20 5 ) 53 3
摘 要 :我 国各 地 区 正在 积 极 进 行 循 环 经 济 试 点 , 由 于 对 循 环 经 济 的 理 论 研 究 和 实践 时 间 短 , 各
地对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模 式与战略 重点的 选择 具 有很 大的 盲 目性 。通 过研 究提 出区域 循环 经济
1 .传统乘数 效应 向产业 生态联 系乘 数效 应转 型 。传统增 长 极 的乘数 效 应 指增 长 极 中的 推进 性
收 稿 日期 :2 0 0 9—1 0 2— 2
作者简介 :慈福义 (9 8 ,男,山东滕 州人 ,山东轻工业学院经济管理 学院教授 ,理学博士,研 究方向: 16 一)
3 .根据李小建 和苗 长虹提 出 的推进性 产业 的
性 质 和相 关 指 标 ,作 者认 为 区 域 主 导 循 环 型 工 业 选 择 必 须 遵 循 以 下 基 本 原 则 : ( ) 较 强 的 创 新 能 1
的循环 利用 即 “ 解 者” 企 业 与 “ 分 生产 者 ”企 业
发展 的 空 间纽 合 战 略 模 式 、优 势 导 向战 略 模 式 和 技 术 创 新 战 略 模 式 的 基 本 思路 , 以及 区域 循 环 经 济 发展 战 略 重 点 的选 择 原 则 。 关键 词 : 区域 循 环 经济 ;空 间 组 合 战 略 模 式 ;优 势 导 向 战 略模 式 ;技 术创 新 战略 模 式
2 1/2 总第34期 000 9
文章 编 号 :10 0 1—1 8 【 0 0)0 4X 21 2~0 0 0 17— 5
商业研 究
C MME CA E E 堡 型 O R ILR S A

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分析与政策支持——以江苏泰州为例

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分析与政策支持——以江苏泰州为例
学技 术 ; 大循 环 经 济发 展 的 资金 投 入 。 加
关键 词 :区域 ;循 环 经 济 ;可 行性 分 析 ; 策 支持 政
中 图 分 类 号 :F0 1 5 6 . 文 献标 识 码 :A
2 O世纪 9 O年代 以来 , 随着人 类对 生态 环境 保
护 认 识 的 发 展 和 可 持 续 发 展 理 论 研 究 的 深 入 , 环 循
维普资讯
第 6 第 3 卷 期
20 0 6年 O 9月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 u n l f in s Unv riy o S in e n Teh oo y ( o il ce c iin) o r a o a g u J ie st f ce c a d c n lg S ca in eEdt S o
赢 ” 实现 区域 可持 续发 展 。 , ( ) 展 循 环 经 济 是 降低 资 源 消 耗 。 解 资 源 约 一 发 缓 束 矛 盾 的 根 本 出 路
地级 泰州市组 建 以来 , 济的高速增 长并 没有 经 改变 高投入 、 高能源消耗 和环境 污染 为代 价 的粗放
情况, 分析 区域 发 展循 环经 济 的制 约 因素 , 出 区 提
要 解决 好两 个方 面 的 问题 : 是 经 济 建 设 对 资 源 一 和生 态产 生 的压 力 与破 坏 ; 二是 资源 与生 态 环 境 保 护 对经 济建 设 的持续 支撑 。泰州 正处 于工 业化
中 期 , 两 个 方 面 的 问 题 显 得 更 为 突 出 。 如 果 仍 这
经济越 来越受到人 们的重视 , 展循环 经济 正成 为 发 当今世 界 的潮 流 。发 展循 环 经 济需 要 国家 、 区域 、 企 业及全社会 的共 同参 与 , 即使 国家 的态度 是积 极 的, 但仅 限舆论 宣 传 和宏 观政 策 的制 定 , 要完 全 实 现经济 发 展模 式 的转 变 , 必须 依 托 于 区域 这 个 层 面, 或者说 地方政府应 有所作 为。泰州 市地 处江苏 省 苏中地 区 , 然 已进人 工 业 化 中期 阶段 , 经济 虽 但 发 展水平在 东部 沿海 地 区 只能是 中等 。如 果 仍沿 用 传统 的经济 发展模式 , 区内 自然 资源特 别是矿 藏 资源 的缺 乏 , 直接 制 约着 经济 的进一 步 快 速增 长 , 发展循环 经济将 是 今后 发展 经 济和 提高 地 区竞 争 力 的唯一 出路 。本 文 以泰 州 为例 , 立足 区 域经 济 、 社会 、 环境 的发展 现状和循环经 济局部 发展 的基本 解 资 源 约 束 矛 盾 , 发 减轻 环境 污 染 , 实现 经 济 建 设 与 环 境 保 护 协 调 发 展 的 有 效

循环经济发展政策

循环经济发展政策

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循环经济是一种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年)和《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发改环资[2010]801号)中,前者规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管理制度、政策导向和激励措施等内容,后者是对相关投融资政策措施的深化和细化。

一、循环经济概述(一)循环经济的概念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本法所称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

再利用,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

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

(二)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实施原则和基本要求(1)发展循环经济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方针。

(2)发展循环经济应当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实施。

(3)在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过程中,应当保障生产安全,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并防止产生再次污染。

(三)政府部门管理分工和职责要求1.管理分工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全国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国务院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循环经济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循环经济的监督管理工作。

2.政府职责(1)国家制定产业政策,应当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等规划,应当包括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为了积极推动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构建合理的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首要任务。

本文阐述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内涵、意义和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并结合国外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提出了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模式。

关键词: 循环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0引言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我国已经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

如同“知识经济”一样,“循环经济”已融入中国主流经济概念当中,成为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的重要路径。

然而,如何能快速顺利地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区域循环经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范围广,为保证区域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和进一步推进,需要为区域制订相应的发展规范和标准,使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清晰的目标。

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背景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一些探索。

1区域循环经济的内涵及意义首先,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是一个舶来概念,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总结了传统经济的种种弊端后提出的人类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生态型经济[1]。

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被称为循环经济的3R原则。

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所谓区域循环经济是指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以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通过原料、废弃物的互相交换建立生态产业链,组成若干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实现区域内企业群体之间的循环,从而达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产品生产的再使用和废弃物的再使用的效果[2]。

区域循环经济建立在区域经济发展基础之上,既要符合区域发展的规律,又要按照自然界的生态循环原则,合理地构造其产业结构,促进发展。

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快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大力开展区域循环经济建设,可以有效地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3],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为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坚实的载体。

2探索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性2.1区域自然资源具有差异性虽然我国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煤炭等多种资源的总量排在世界前列,但多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并且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禀赋差异大[4]。

从东西部地区的差异性看,东部生产力发达,工业城市集中,能源严重不足;西部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程度低。

如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约占全国可开发水能资源的67. 8%,铁矿集中于辽、冀、晋、川四省,占全国保有储量的60%;磷矿集中于云、贵、川、鄂四省,占全国保有储量的70%[5]。

2.2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提出优先发展沿海地区,推动沿海对外开放,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绝对差距和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虽然中央政府为缓解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采取了如“西部大开发”等一些政策扶持,但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如要素条件、产业基础、区位和人文环境等将继续存在[6]。

2.3区域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差异性在经济发展凌驾于环境保护思想观念的引导下,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以资源开发和以原材料粗加工为主的地区,工业“三废”的排放量极大地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凭借国家政策倾斜和地理优势率先发展的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尤为突出,高耗能、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产业的发展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煤炭等矿产资源面临枯竭,有些城市面临产业转型。

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农业和自然资源,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开发容易诱发草场退化、荒漠化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4]。

3国外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从事循环经济研究最早的是德国和日本两个国家。

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在循环经济评价体系上的研究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国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三个层次:首先,从国家层次来看,实现循环经济最具有代表性的模式当属德国双元系统模式; 其次,从企业层次来看,最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模式; 最后,从区域层次来看,典型模式为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

在发达国家,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大都是通过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工业园区。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是面向共生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从而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4个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形成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奥地利、瑞典、爱尔兰、荷兰、法国、英国、意大利、菲律宾、泰国、印度等国家都在积极建设生态工业园,美国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已经建立了20 多个各具特色的生态工业园;加拿大建起了40 多个[7]。

4对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4.1我国现有的三种发展模式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模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自发战略转型模式,具有一定技术经济基础的资源型地区战略转型模式和中西部跨越式战略转型模式。

(1)以苏南、上海等地为代表的国内发达地区的自发战略转型模式。

上海、江苏和山东都位于东部发达地区,都较早地制定了整体层面的循环经济规划。

上海是我国最早开展循环经济研究和实践的省市之一。

目前,上海在清洁生产、节能、节水、废弃物资源化等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江苏在2003 年结合生态省建设,制定了发展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服务业和循环型社会的专项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开展了全省范围内的循环经济试点,且进展良好。

山东则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点、线、面”和“八创建活动”模式,使循环经济的试验示范无论在数量、规模和质量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2)以辽宁等地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源型战略转型模式。

辽宁省是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第一个循环经济试点省,在循环经济发展试点方案的基础上,辽宁省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循环经济“3+1”发展模式。

“3”是指“大”、“中”、“小”3 个循环,“1”是一个产业。

具体包括:“小循环”,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实现污染物产生量的最小化。

“中循环”,在工业区及区域层面发展生态工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大循环”,在社会层面推进绿色消费,建立废物分类回收体系,最终建立循环型社会。

同时,大力发展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回收、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静脉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

(3)以贵阳市等试点地区为代表的跨越式战略转型模式。

贵阳市是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我国首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也是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进行跨越式战略转型的首次尝试。

贵阳市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环节、三个核心系统和八大循环体系”战略框架,建立和采取了“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制度建设、立足生产、转变观念”的循环经济建设和推进体系。

[1]4.2当前模式存在的问题从目前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这三种模式来看,江苏、山东、辽宁、贵阳循环经济实践模式较好地体现了循环经济概念的本质,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特点,基本覆盖了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和工业、农业、服务业、废弃物再生利用四类产业,较为合理地规划了发展战略和建设模式。

然而,发展循环经济毕竟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也应该看到,现有实践模式还是存在一些问题:(1)对循环经济的理解不到位,实践中困难重重。

中国的循环经济概念在理解上普遍比较宽泛,这给各方面统一认识和实施操作造成了困难。

例如对循环经济内涵理解得不清楚或不全面,例如,山东的“点、线、面”模式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字面上反映不出循环经济的本质内涵,较难用于普遍交流。

辽宁的“3+1”模式逻辑上对应的不好,用“3”是指三个层面的资源循环特征,“1”又突然强调一个产业。

另外,不是所有企业都对发展循环经济有正确认识,有些企业总是抱怨效益不好、缺乏资金,拿出种种借口予以推脱[6]。

这些认识上的不足,对循环经济的落实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2)缺乏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还处在初始阶段,国家还没有制定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对循环经济发展指导和引导不够。

尤其是区域循环经济更缺乏总体规划和必要的宏观指导。

同时,还有法规政策之间存在大量的冲突和不协调,存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真空地带,立法工作滞后,经济体制上也存在不相适应的方面。

这些都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激励。

(3)缺乏相应的关键技术。

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明显滞后,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同时也缺乏了解相关技术信息的渠道。

我国的废物和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虽然已经有了基础,但却是技术含量低、废旧物资被降级使用,没有发挥循环经济的最佳效应,也没有与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的有效保证有机地结合起来。

(4)体制运行不顺畅。

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及消费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方各部门的协调一致。

目前,在这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之间分工和管理职能不明确;有些法律法规中规定的执行主体消失了,有些主管部门的职能交叉和重叠。

再生和循环利用市场秩序混乱,缺乏有效监管。

[6]4.3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新的探索针对当前面临的问题,通过对我国现有的几种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以下四种发展模式:[4](1)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的东部发展模式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重组与产业升级,因此,该区的循环经济发展应该在充分考虑资源的承受能力、产业优化与技术升级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循环经济的发展质量,形成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