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文学观念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
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文学概论
第一章文学观念文学观念: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是文学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学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观念,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属于历史的范畴,是流动的变化的。
16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四个要素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18再现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1表现说:是指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代表人物渥滋渥斯《抒情歌谣集》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雪莱《为诗辩护》.23符号论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代表作家德国卡西尔。
38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48 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62审美意识形态:(性质上)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通性的统一、(主体特征)认识与情感的统一、(目的功能上看)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体验: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76移情: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理解。
81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
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86综合性的文学定义是什么?共有那几个命题?33-34答:1、综合性的文学定义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艺术语言。
文学观念名词解释
文学观念名词解释文学观念是指人们对于文学的认识、态度和价值观。
它反映了人们对于文学艺术的理解和追求,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的文学观念名词的解释。
1. 纯艺术:纯艺术追求的是艺术作品本身的美感和审美价值,而不是表达任何具体的主题或意义。
纯艺术强调作品的形式、结构和艺术语言的运用,让读者产生审美的愉悦和美感。
2.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认为文学应该客观地描写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以反映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它强调对细节的准确观察和描绘,力求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中的人物、环境和事件。
3.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强调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和对于自然、人性、理想的狂热追求。
它追求个人的激情和感觉反应,提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注重情感的真实和深度。
4. 象征主义:象征主义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象征和隐喻的意义,通过象征性的形象、场景和情节来表达更深层次的主题和思想。
它强调作品的多重解释和读者的主观感受与理解。
5. 实验文学:实验文学是对传统文学形式和语言的突破和创新。
它尝试使用新的写作方式、结构和表达手法,挑战读者的传统审美习惯和思维模式,追求独特和个性化的创作方式。
6. 意识流:意识流是一种文学写作的技巧,通过主人公的内心思想、情感和感觉的连续流动来表达故事。
它强调主观的视角和情感体验,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7.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对传统现代主义文学观念的批判和超越。
它强调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拒绝单一和固定的真理和意义,追求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创作方式。
8. 敘事: 敘事是文學中,作者通過事實的敘述或虛構的情節展現作品主題、描繪人物形象或表達思想感情等。
敘事可以以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來叙述,從而使讀者了解故事的內容和情節進展。
以上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文学观念名词的解释。
每个人对于文学的理解和追求可能不同,不同的文学观念也会影响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
一文学观——精选推荐
一文学观1.文学观念即人们对文学的认识“文学”只有一个,但文学观念却是多种多样的原因:文学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文学活动与社会文化有广泛联系;文学本身具有各种形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初形成的文学观念都相当宽泛,所谓的文学几乎包括了一切见诸于文字的材料。
最初的文学观念是一种广义的文学观念、具有泛文学的特点。
2.文学观念的多角度阐释美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通过坐标揭示了文学活动的关系网世界|文本/ \作者读者从文学历史来看,先后产生过四种有影响的文学观:(世界——文学)感物模仿的文学观(读者——文学)实用说的文学观(作家——文学)表现说的文学观(文本——文学)客观说的文学观1)(世界——文学):从文学与世界生活关系角度形成的文学观①西方古代的“模仿说”的文学观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模仿自然”论点,苏格拉底的“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论点,柏拉图的‘理式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亚的“模仿说”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倒是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可然率”,“必然率”)“由于摹仿及音调感和节奏感的产生式出于我们的天性”。
“它们的差别有三点即摹仿中采用不用的媒介取用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而不是相同的方式。
”“做诗的需要,作品应高于原型以及一般人的观点,就作诗的需要而言,一件不可能发生但却可信的事,比一件可能发生但却不可信的事更为可取。
生活中或许找不到如宙克西斯画中的人物,但这样画更好,因为艺术家应该对原型有所加工。
”②中国古代的“感物说”的文学观《春秋公羊传》“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刘珕《文心雕龙》“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物,心亦遥焉。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度物象而取其真”说,五代大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中说“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2) (读者——文学)从文学与读者关系的角度形成的文学观“实用说”的文学观:强调文学是教化和认识的手段中国古代的“教化”说。
古代中国的文学与文学观念
古代中国的文学与文学观念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自古以来一直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文学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其背后蕴含着独特的文学观念。
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主要分为诗、词、曲、文四大类。
其中,诗是最为古老和重要的一类。
古代中国诗歌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要形式,通过押韵和对仗来创造优美的韵律和韵味。
诗歌通常以表达情感、抒发感慨为主要目的,同时也可以用来歌颂英雄、描绘自然景色等。
古代中国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山水诗,也有表达爱情的婉约词句。
古代诗人们通过诗歌的形式,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展示了中国文学中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达方式。
与诗歌相比,古代词更加婉约和细腻。
词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古代词人通过极具艺术性的用词和押韵,表达出对爱情的思念和痴迷。
古代中国的词以独特的音韵和意境而著称,其主要特点是凝练、婉转和含蓄。
词作品往往描绘人们对于情感的寄托和追求,展示出古代中国人对于爱情的独特理解和情感的丰富表达。
古代中国的文学观念强调“雅俗共赏”。
在古代中国,文学被视为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具有教化人民、启迪智慧的作用。
然而,古代中国文人也重视文学的民间性和通俗性。
他们希望自己的文学作品能够被广大民众所理解和喜爱。
因此,古代中国的文学不仅注重技巧和艺术性,也注重内容和情感的表达。
文学作品通过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情感和景物的美妙。
在古代中国,文学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和追求美好的手段。
儒家思想与文学的融合使得古代中国的文学观念更加崇尚道德和伦理价值。
古代文人追求的不仅仅是文学的技巧和形式,更是通过文学来表达人类共同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道德伦理的优秀品质。
古代中国的文学观念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智慧和情感仍然激发着世人的共鸣和思考。
文学观念
文学观念名词解释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文学概论文学的观念
文学概论文学的观念文学概论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研究文学现象与文学作品的理论学科。
它主要涉及文学的定义、范畴、性质、特点、内涵、形式、风格、流派、创作方法和审美规律等方面的内容。
文学的观念是文学概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对文学的认识、解释和理解。
文学的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在古代,文学的观念主要强调文学的功用性和教育性,将文学视为培养道德修养和陶冶情操的一种手段。
例如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文学被视为一种儒家教化的工具,通过文学作品来传播儒家思想和礼仪道德。
在西方,古希腊的史诗和戏剧被视为是社会教化的一种形式,具有娱乐和教育的功能。
随着现代文学的兴起,文学的观念逐渐发生了改变。
现代文学主张文学的自由性和艺术性,强调个体的创造性和独立性。
文学被视为一种艺术创作,以表达作家的个人情感和思想,追求审美享受和艺术价值。
例如在浪漫主义运动中,文学被视为表达个人内心情感和追求精神自由的一种方式。
在当代,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多元化,文学的观念也在不断演变。
一方面,文学被认为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的一面镜子,具有社会批判和思想启示的作用。
例如在现代中国文学中,一些作家通过作品对社会问题进行关注和表达,提供了对社会现实的不同观察和思考。
另一方面,文学也被看作是一种虚构的艺术形式,追求创造和想象的自由。
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文学被视为一种无约束的表达,打破了传统的叙事逻辑和结构,强调对语言和符号的再诠释和再创造。
总之,文学的观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而不断改变的。
不同的观念反映了不同时期和文化对于文学的理解和认识,所以我们有必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学观念的发展和演变,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同时,文学的观念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反思。
只有通过对文学观念的探讨和解析,才能更好地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和价值意义,实现对文学作品的真正理解和欣赏。
“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观念”
“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观念”导读:本文“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观念”,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现代中国文学的“创制”过程中,“观念”的力量真是不可小视。
翻开海内外任何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也许在具体问题上,比如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对思潮、流派的判断,各自的立场不同,观点歧异,甚至针锋相对。
但透过分歧的表面追究深层的理路,却不难发现它们潜在地遵循着某种“不言而喻”的前提,并且相当自觉地将其转化为叙述历史的“元语言”。
剖析这一前提是很复杂的工作,因为它涉及到一个构造颇为精致的关于“现代性“的“话语装置”(discursiveapparatus)。
酒井直树指出:“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序列暗示了一种时间顺序,我们必须记住,这个秩序从来都是同现代世界的地缘政治构造结合在一起的。
现在众所周知的是,这种秩序基本上是十九世纪的历史框架,人们通过这个框架来理解民族、文化、传统、和种族在这个系统里的位置。
‘后现代’作为这个序列的最后一项是最近才出现的,但‘前现代’和‘现代’的在历史和地缘政治上配对组合却早已成为知识话语的主要的组织手段(organizingapparatus)之一。
因此,这个谜一样的第三者的出现所证明的也许不是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转移,而是我们话语范式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是,我们以往认为是不容置疑的历史卦嫡沃刃颍辞跋执执闹刃颍涞迷嚼丛匠晌侍饬恕保康鳎骸叭绻徊握涨跋执拖执庖慌涠裕臀薹ɡ斫狻执浴飧鍪跤铩薄!?〗在后现代的语境下,从“现代中国文学的确立”这样一个“微观历史”的侧面进入并分解这个“装置”,正是我在今后研究中希望承担的任务。
不过,首先可以明确指出的是,所谓“现代文学观念”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叙述极端重视“现代文学观念”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讨论“五四”文学革命时,都把描述的重心放在文学观念的变革上。
这样的历史叙述不单对应了梁启超关于晚清至民国社会“由器物而制度再文化”的渐次变化的论述,〖2〗作为新思潮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革命”本身即是社会文化变革的一项显著表征;也不仅提示出林毓生描绘的“藉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cultural-intellectualisticapproach)的五四思想的内在特征,〖3〗借用鲁迅的说法,“听将令”的文学必定会打上思想、观念先行的烙印〖4〗,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展露了现代中国文学“创制”过程中某些可供进一步分析的“历史瞬间”,按照竹内好的看法,没有这样的瞬间,历史就不成其为历史。
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引言: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和探讨。
然而,对于文学的理论认识和理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科的发展,不同的理论观点和解读方法也层出不穷。
本章将介绍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理论与观点,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系统的文学理论教程的基础。
1.文学观念的定义与演变文学观念是指对于文学这一现象和实践的认识和理解。
它不仅仅是对文本本身的解读,还包括对于文学的概念、功能和意义的思考。
文学观念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不同的学科领域和思潮。
在西方,文学观念在古代就得到了初步的形成,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于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则更加复杂,如《文心雕龙》等古代文论著作对于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代以来,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崛起,以及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都对文学观念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学本体的构成与变化文学本体是指文学的实际内容和形式,包括文学作品、文学创作方式和文学创作理论等。
文学本体在不同的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主要是以诗歌和戏剧形式出现,而在现代,小说和散文则成为了主要的文学形式。
同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文学本体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中国文学强调追求情感表达和哲学思考,而西方文学则注重表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意义。
因此,对于文学本体的研究需要考虑到文学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的关系结论: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是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在文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对于文学观念和文学本体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
因此,学习和研究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是文学理论教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文学的观念和本体
文学作品的创作、出版、发行等环节构成了文化产业的重要链条,对 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
文学作品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理解,增 进国际友谊与合作。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主题与意义
文学作品表达主题和意义, 主题是指作品所探讨的核心 问题,意义是指作品所传达 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意义。
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意义
反映社会现实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社会生活和人物形 象,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
传达价值观念
文学作品传达作者的价值观念和思想 感情,影响读者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审美体验
文学作品引发读者的审美体验和情感 共鸣,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获 得愉悦和感悟。
05
文学的价值与影响
文学的价值
审美价值
文学作品通过语言、形象和意境等手段, 提供审美愉悦和审美体验,满足人们的
审美需求。
情感价值
文学作品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提供情感宣泄和情感交流的平台。
认知价值
文学作品能够反映社会生活、历史变 迁和人类思想,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 自我。
文化价值
文学作品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 交流与融合。
中世纪文学
总结词
中世纪文学是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文学,以宗教、骑士和宫廷文化为主要内容。
详细描述
中世纪文学主要包括宗教文学、骑士叙事诗和宫廷史诗等。这些作品反映了当 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如《神曲》、《贝奥武甫》等作品,对后来的文 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总结词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强调个性、情感和 现实主义。
文学概论 文学的观念
4、“客观说”(形式说)
客观说原则上把艺术品从所有这些外界参照 物中孤立出来看待,把它当作一个由各部分 按其内在联系而构成的自足体来分析,并只 根据作品存在方式的内在标准来评判它。 从文学构成上说,文学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整 体,西方的“客观说”强调的便是文学作品 存在的方式,将文学形式作为关注的中心。 形式在文学中具有无可争辩的重要性,但是, 不应把它同对世界的再现和对作者的表现割 裂开来,更不应强调到极端地步。
2.从西方文学史上看: 纯文学观念的形成在西方是浪漫主义运动 之后的事情。 1800 年之前, literature 这个词和它在其他 欧洲语言中相似的词指的是‘著作’,或 者‘书本知识’。”
(二)几种文学观念
共时性的看,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提出 了一个模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文学 是什么:
中国古代: “观物取象”说;(《易 系 辞》)“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 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由此看,西方的“摹仿”说和东方“观物 取象”虽然各有其背景和含义,但共同地 强调文文学作品与世界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这是有着一定的合理方面的。
上是 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 是诗人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 · 他也并非全树通红,最多的是浅绛,有几 片则在绯红地上,还带着几团浓绿。一片 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 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视。 鲁迅《腊叶》
文学理论 第四章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文学的观念与本体
文学的审美性 文学的形象性 语言的艺术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乔纳森·卡勒强调理论研究的四个特点:
1、理论是跨学科的:依赖哲学、语言学、心理学。 2、理论是分析的:从 ‚属性‛上说明文学是什么。 3、理论纠正常识:对理所当然的观念的质疑。 4、理论是思维的思维:提供思路而不是满足结论。 理论对‚什么是文学‛的回答并不提出一个定义, 而是提供比较和思路,即怎么认识文学。
审美性成为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
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文学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具有想像、
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 体 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便条
威廉斯
便条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 梅子 它们 大概是你 留着 早餐吃的 请原谅 它们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凉 This Is Just to Say I have eaten the plums that were in the icebox and which you were probably saving for breakfast forgive me they were delicious so sweet so cold
无功利(disinterested,又译无利害),
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 审美的无功利性(disinterestedness)表 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 文学的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 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勃兰兑斯
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 的、理论的和审美的。一个人若从实际的观点来 看一座森林,他就要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 的健康,或是森林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一 个植物学者从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 物生命的科学研究;一个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观 没有别的思想,从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来看,就 要问它作为风景的一部分其效果如何。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文学的自我反思作品中的创作态度与文学观念
文学的自我反思作品中的创作态度与文学观念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文字的组织和叙述,更是作者对于生活和世界的独特表达。
在文学作品中,创作态度和文学观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们共同塑造了作品的内涵和风格。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创作态度和文学观念,并分析它们对于作品的影响。
一、创作态度创作态度是作者对待创作过程和创作对象的态度和倾向。
在文学作品中,创作态度直接影响着作品的风格和情感体验。
比如,作者的乐观、悲观、冷峻或者反叛态度会渗透到作品中,赋予作品不同的情感色彩。
同时,创作态度也反映了作者对待文学创作本身的态度,包括对于历史、现实、传统乃至文学作品自身的评价和看法。
以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作品为例,他的创作态度鲜明而坚定。
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对于落后社会现象和封建思想的批判态度,抨击社会不公和违背人性原则的行为。
他的作品语言生动直白,情感激烈,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关爱和愤怒表达,激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这种批判态度贯穿于他的作品中,使得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文学观念文学观念是作者对于文学的理解和认知,包括对文学价值、文学形式和文学作品目的的认识。
文学观念影响着作者创作的内容选择和表现方式。
不同的文学观念对于作品的风格、主题和意义有着不同的要求和侧重。
世界文学史上有很多不同的文学观念,从古代至今,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
比如,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和自然的激情,写实主义注重对社会现象的描写和分析,现代主义强调对语言和形式的创新和挑战。
不同的文学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追求不同的文学目标和审美标准。
在中国文学中,鲁迅的文学观念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认为文学应该深入社会,关注社会问题,批判封建旧制,传达人性的价值。
他不仅在作品中探讨了社会现象和人性的问题,还提出了文学应该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价值观的提升做出贡献的观点。
他的创作观念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需求,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指明了方向。
《文学概论》 第一章 文学观念
《文学概论》第一章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
文学四要素是由艾布拉姆斯提出的。
分别是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文学四要素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在于他把文学理解为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
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其他三要素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
其中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再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世界的重现和模仿。
.表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实用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的关系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主要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
.客观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
.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象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
.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感情的一种独特的渠道。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广义的文化概念指整个社会生活,即人所需要的一切,所制造的一切,所发明的一切。
狭义的文化概念即个人的文化素养及其程度,包括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及涵养高低等。
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文学的文化意义:.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憧憬人类的未来。
.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价值阅读:就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文学概论,讲义,第一章 文学观念
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观念:文学观念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随民族的不同而不同的,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文学观念属于历史的范畴,它是流动的,变化的,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学观念是永恒不变的。
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一)文学活动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应包括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四个要素。
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的是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
(二)文学活动我们所说的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二、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客观说、体验说。
(一)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模仿或再现世界。
(二)表现说:在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三)实用说:在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认为文学是种工具和手段。
(四)独立说:对立于实用说,(王尔德、波特莱尔)强调无功利、唯美,游戏、无关现实——难成立。
(五)客观说:认为“作品”高于一切,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六)体验说: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一)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主要是讲文学发展变化的时代原因。
(二)文学观念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1)时代原因(历史变迁/时代发展/心理变化是根本)。
不同的时代由于社会的需要不同,会产生不同性质的文学。
所谓: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世情,时序的变化推动了文学的变化。
文学变化发展了,文学观念也跟着时代发展。
文学文本解读与文学观念的拓展
,
不
括 网络文学偏爱有加
,
对 文 学史
。
专业 意识
” ,
使 他 们 能 够 自觉 地 以 文 学 的 方
、
仅体现 在 学 生 未 能完整 地 接 受从 古典 主 义 浪漫 主义 现 实 主义
、 、
上 的经 典大家作 品兴趣有 限
加
上 现 代 社会 传播 媒 介 的急 剧 变
以 专业 的方 法 和 技 巧
一
,
这 门课 主 要 面
性 思 想 和 思 维方法 生 的头脑
三
,
,
难 以进入 学
向大
新生
,
需要 针对学生 文学
,
遑 论运 用 到文 学批 评
。
课 在 有 限 的 教 学 时 间里 可 以 解 决 的 但却是 它不 得不 面对 的现
,
阅读 和 文 学 知 识 的 实 际 状 况
业 读 者 的 身 份 与 角 色 的转 换
“ ”
究 者 又 应 当不 断 打 破 个 人 成 见 更 新 自我 观 念 以 适 应 文
,
,
、
对 文 学 的认 识 也 发 生 了 很 大 的 变
擅 长 于从文本 中
或
”
“
压
”
、
学 的发展 变化 事实上 是
一
。
因此
”
,
文学研 究
,
化
。
,
中学 阶 段 的 文 学 教 育
19
榨
“
”
“
主题 思 想
个 不 断形 成
,
功 能
”
一
。
般
“
的即定 程式
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的演变与文学的发展
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的演变与文学的发展古风【内容提要】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文学观念的建构期,由“意识形态论”、“反映论”、“语言论”和“工具论”合构成社会主义文学观念体系;第二个时期,是新时期文学观念的发展期,出现了“生产论”、“主体论”、“活动论”、“审美论”和“人学论”等新的文学观念。
我国当代文学观念由封闭到开放、由“一元化”到“多元化”的演变,对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都产生了影响,促进或者阻碍了文学的发展。
在过去的研究中,有一些问题被遮蔽了。
诸如,是谁的文学观念?是哪种“文学”的观念?只能有一种文学观念吗?本文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认为,复杂多变的文学绝不是只有一种文学观念,而是应该有多种文学观念。
文学观念的多少是衡量文学发展水平的标志。
文学观念愈“多”,表明文学生态愈好,文学就愈繁荣;否则就相反。
所以,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由“一”到“多”的演变,是文学繁荣的表现,也是文学理论和批评进步的表现。
【关键词】文学观念/文学发展/观念主体/观念客体/变与不变/一与多一问题的提出文学观念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内涵:从广义看,所谓文学观念,就是泛指人们对于一切文学问题的看法,诸如文学本质观念、文学特征观念、文学创作观念、文学体裁观念、文学批评观念等;从狭义看,所谓文学观念,就是特指人们对于文学本质的看法,换句话说即是文学本质观念。
所以,从前者看,文学观念问题是文学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文学理论问题的所有方面;从后者看,文学观念问题就只能是文学本质问题。
这既是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也是文学理论的重要问题。
因为,它不仅是文学理论研究的首要问题,也是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
在上文两个定义中,“文学观念”的主体“人们”,是指一切对于文学问题有看法的人,诸如作家、文学批评家、文学理论家、文学史家、美学家等。
文学观念与文学欣赏
文学观念与文学欣赏文学观念即人们对文学的认识,“文学”只有一个,但文学观念却是多种多样的原因:文学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文学活动与社会、文化有广泛的联系;文学本身具有各种形态。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初形成的文学观念都相当宽泛,所谓的文学几乎包括了一切见诸于文字的材料。
最初的文学观念是一种广义的文学观念,具有范文学的特点。
从文学历史来看,先后产生过四种有影响的文学观:感物、模仿的文学观;实用说的文学观;表现说的文学观;客观说的文学观。
从文学与世界也就是生活关系角度形成的文学观:中国古代的“感物说”的文学观和西方古代的“模仿说”的文学观。
从文学与读者关系角度形成的文学观:“实用说”的文学观,强调文学是教化和认识的手段。
从文学与作家关系的角度形成的文学观强调文学是内心世界的表现的“表现论”的文学观,中国古代有“诗言志”和“诗缘情”,而“表现”文学观在西方兴起于浪漫主义运动。
以“作品”为对象形成的“客观说”的文学观,强调语言形式、技巧和结构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文学的特质在语言,同时还强调文学特性生成与文本的语言形式,文本之外的任何因素都是次要的。
形成多种文学观的原因:1,文学的历史演变;2,文学构成的复杂性和文学类型的多样化;3,理论视野的限制。
文学发展趋势所呈现的特点,使理论对文学的思考,越来越集中在文学的特殊性上。
特殊性包括:审美、想象、情感、形象、虚构以及语言等因素对文学的规定。
最初几乎都是从语言形式上来理解文学的审美性。
语言是否具有“美”的特征,是人们区分文学和非文学的重要标准,这是各民族早期文学观共有的特点。
审美活动源于社会实践。
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生产实践活动的特点:“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合目的性”是指人的生产活动是自觉的、有明确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图示
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艺术
意识 形态 社会 结构
上层 建筑
经济 基础
一般意识形态:哲学、 宗教、政治、道德、文 学艺术
政法 制度
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宗教、哲学、 文学艺术等 意识形态性的 精神活动
政治、法律、 道德等
精神活动
非意识形态性的 精神活动 自然 科学
物质活动
人脑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
是“文学性”,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其为文学作
品的东西。 文学性: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主要 是指写作的技巧或者文本形式所具有的属性。 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 “文学性” 。 什克洛夫斯基:“艺术永远是独立于生活的,它
的颜色从不反映飘扬在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
• 陌生化:把人们熟知的事物以第一次见到的眼光来 描述,假定称呼对象,只能进行非指称的描写,造 成似曾相识的感觉,重新唤起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 体验。文学创作的过程无非就是通过“扭曲”语言 使现实生活显得陌生化的过程。 • “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 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 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 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 是审美的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附录
从文本解读的多样性看文学观 念的丰富性
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我却不会做
• 周劼人,1986年生于浙江萧山,2005年以省高 考文科第四名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发表在2008 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的散文《寂静钱钟 书》,次年被选为福建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 • 原作者博客:三道题15分,“做完题目,我对 了对答案,除了第一个选择题,我拿了1分外, 其余全错。” • 中青报新闻:《本报文章成了高考题,原作者 只能得1分》 • 讨论:如何理解这种貌似荒谬的现象?
韩寒:语文的问题(节选)
• 一次我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信里面是一张他们学校的 语文试卷,试卷里有我的一篇文章的一个章节,文章 的题目叫《求医》,然后有八个选择题。我从未想过 我的文章可以入选试卷,于是很细心地完成了考卷, 结果发现我只做对了三个选择题。其中一个是画线处 应该填的是什么词,我不慎选错。最最荒谬的是,我 居然选择错了画线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 我真弄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语文喜欢把别人的文章一 字一句加以拆解,并强行加上后人的看法,或者说是 出题目的人的看法,当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观点时,会 有人说:错,作者不是要表达这个意思。而且选择的 文章八成作者都是上个世纪就死了,真是死无对证了。
共时/历时;横组合关系/纵组合关系;
语言/言语;能指/所指;秩序与序列…
(例如:鲁迅小说中的“看/被看”、“离 去—归来—离去”等模式)
四、读者与实用说/读者本体论
实用说:传统理论中的读者是被动接受文学的影响,
因此,文学具有实用价值。
西方:净化说、寓教于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中国:讽喻/教化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
斯威夫特 Jonathan Swift
岳飞的《满江红》
从 “靖康耻,犹 未雪,臣子恨,何 时灭”来看,词作 主要表达忠君情愫 现在被诠释为爱国 主义名篇
岳飞像
德国接受美学和美国读者反应批评
20世纪60年代兴起 代表人物: 汉斯· 罗伯特· 姚斯(Hans Robert Jauss):期 待视野 伍尔夫冈· 伊瑟尔(Wolfgang Iser):隐含的读 者、召唤结构 斯坦利· 费什(Stanley Fish):“感受文体 学”、 意义即事件。
对模仿说的评价
• 艺术不可能是复制现实。人的眼睛不是相机 的镜头。 • 没有所谓的真正写实。人无法看到真实本身, 只能看到别人(包括自己)提供的关于真实 的某种解释。 • 艺术里的世界是经过艺术家体验过的世界, 是艺术家的创造。 • 艺术的意义在于艺术家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 的观看世界的方式。
二、作者与表现说
掌握方式 精神活动性质 相应学科
理论方式
宗教方式 实践—精神方式 艺术方式
理论性/认识性
宗教性/幻象性 伦理性/意志性 审美性/情感性
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
宗教意识活动、宗教观念、迷 信观念等 道德意识、伦理观念等 各种门类的艺术,包括文学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构成与文学观念
世界 作者
作品 读者
第二讲
文学活动的性质与文 学观念
世界
文本 艺术家
欣赏者
艾 布 拉 姆 斯 “ 说文 学 四 要 素 ”
第一节 文学活动的性质
人类活动: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
物质实践活动是一切其他活动的基础 精神活动是指人的意识领域的活动
文学活动属于精神活动
精神活动的形态具有多样性
文学活动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属 于人类的高级精神活动。
你能看出下图画的是什么吗?
时事解读的多样化
• 刘原:美国副总统和驻华大使在中国下 馆子,花钱之吝啬让人侧目。有人看到 了美德,有人看到了寒酸,而某些高擎 爱国主义大旗的媒体人士没准还能推断 出美国国库的窘迫。
如何看温家宝打伞
• 1、温总理为基辛格雨中撑伞 相送,令国人称颂,因为它 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温总理为基辛格雨中撑伞相 送,令国人敬仰,因为它展 示了中国领导人的品格、风 度;温总理为基辛格雨中撑 伞相送,令全世界感动,因 为它让全天下的人民看到了 中国人民对故人的敬重和对 其历史功绩的铭记。 • 2、有失国格,堂堂总理给一 个外国老头撑伞。 • 3、人之常情,交往的基本礼 仪而已。
(《文赋》)
• 钟嵘: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 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之 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 莫近於诗。(《诗品· 序》) • 严羽:诗者,吟咏情性也。(《沧浪诗话· 诗辨》
浪漫主义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华兹华斯
华兹华斯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 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 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 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 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表现说的缺陷
1、艺术表现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表现:艺术表 现是个人的情感体验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后通 过艺术形式向公共的可理解的情感的转换。
英美“新批评”
“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
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
者。 “细读法”(Close Reading ): 注意文本而非围绕文本的种种因素。 细读既要求我们解读作品时集中注
意力同时也限制我们的注意力,使
我们不会从作品的语言分析“自然
兰塞姆 J.C.Ransom 1888—1974
而然”地滑向作者胡子长度的探讨。
“意图谬见”:把作品的意义(meaning) 等同于作者创作时的意图(intention)。 “感受谬见”:把作品和读者对其阅读效 果混为一谈。 张力、歧义、反讽、隐喻、构架—肌质等 理论范畴和操作方法。
法国结构主义
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 “深层结构”。 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
“陌生化”示例
• 乡下人到城里,第一次看见电梯。心想:“把我也放那里面 年轻一下吧。”因为她看见进去一老妪,出来时是一妙龄少 女。但接着她又改变了主意,因为她看见一小伙进去后,出 来已是一老头了。 • 那老头把一支燃烧着的小棍子贴近自己的嘴里衔着的一根白 色管状物,然后,一股烟雾便开始从他嘴里飘散开来。 •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 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 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 “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 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 下。方欲问时…(《红楼梦》第六回) • “箱子里只有一大块透明的东西,这玩意儿中间有无数白色 的细针,傍晚的霞光照到这些细针时,细针上面就现出了五 颜六色的星星。”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 “这东西 热得烫手!” (《百年孤独》)
西方的艺术模仿论
柏拉图
宇宙间的三类事物
最高的理式世界:床之为床的理 式 中间的感知世界:睡觉用的床 低等的摹仿世界:画中的床
摹仿者是“外形制造者”。 艺术与理念世界隔了三层,是 “影子的影子”。
柏拉图 Plato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
亚里斯多德
其“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 理”的观点“雄霸西方两千年之久”。
读者本体论:现代文学理论把读者看成是文学活动的
本体,读者决定着文学的一切。
当一位诗人写完了他的诗,这首诗便不再属于他,而是属于读这首
诗的人…
虽然都是从文学的读者这一要素来认识文学,但实 用说与者读者本体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观念。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
该书基本主题是嘲讽时政, “使世人烦恼而不是供他 们消遣”。 今天,人们把它作为儿童 文学作品。
三、文本与客观说
作品(Work)不等于文本(Text)。 文本(Text):指文学作品的实际物质存在方式。 侧重于从语言或话语而不是作家的角度来理解,突
出了文本的符号特性。
形式主义文论代表:
俄国形式主义 英美新批评 法国结构主义
俄国形式主义
雅各布森: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笼统的文学,而
世界
(模仿说)
“镜”
文本
(客观说)
艺术家
(表现说)
“灯”
欣赏者
(实用说)
及艾 相布 对拉 应姆 的斯 诸的 种“ 文文 学学 理四 论要 素 ”
一、世界与摹仿说
世界的含义:客观世界、主观世界
摹仿说/镜子说:艺术模仿自然。 中西模仿论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