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语教育的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母语教育的反思

韩麦尔满怀深清地告诉他的学生:“法兰西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这是都德《最后一课》中的一个片断,从这个特写镜头里,我们看到了这位爱国者对自己民族的无比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刻

眷恋,它让我们每个人为之震撼。仔细想想,我们的母语又何尝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呢,它积淀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人文价值,在这种语言文化的熏陶下,出现了历史上灿若星河的文学家、思想家,而且产生诸如孟子、李白鲁迅等世界级大师,这令我们每位炎黄子孙骄傲。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在传承我们母语中的精华,就是要让每一个人去感受我们母语的美,热爱沉淀在母语中的民族情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但踞的是学生最不重视、不爱学的恰恰是我们的母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可发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在众多现代科技文化必修课程的冲击和挤压下,汉语学习已经严重萎缩,君不闻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个怪现象:学习中国文化在国外渐成热潮,而国人却把祖国文化撂在一边,以致北办个国学班还成了巨大的新闻。可见,汉语教育正日益走向边缘化的境地,面对母语教学如此尴尬的局面,作为语文教育者的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母语教育究竟怎么了。

标准化考式的评价手段是导致语文教育失误最直接的原因。所谓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更是、分析和评定,包括对学

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它分为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而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总结性评价则是指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总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我们这里所指的标准化考试——高考就是总结性评价。高考虽然从音、形、义、阅读、写作等各个角度考察了学生,但这份标准化试卷本身就是支离破碎的,这就把语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步入“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怪圈,只是一种以科学名义违背语文教育规律而搞的形式主义罢了。我们教师为了应付这种考试,为了帮助学生取得高分,也就进行大量的分类题型训练,哪怕是阅读教学,也将一篇篇美文“肢解”为若干部分,设计成一个个毫无生气的问题,直到认为达到讲深讲透的程度,而学生在教师乏味的“肢解”和提问中,逐渐模糊了原已感知到的完整情节与形象,这样,他们既体会汪以文本作者创作时的审美意义,也无法借助作品本身再创作出自己的个性,表达出自己,他们感受不到语文教材中经典名篇的魅力,他们看到的只是语文可憎可厌的面孔:鸡蛋里挑骨头般的改病句,“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主题鲜明”等套话,这些与琅琅上口的广告语、张扬学生的个性的网络语相比,当然魅力指数会大减,因而语文成为他们厌弃的对象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改变评价手段,如加强形成性评价,淡化总结性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重书面语,轻口语表达,脱离生活实际也是造成语文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尽管我们大谈特谈语文就是生活,“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但实际上,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时,那

些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演讲、朗诵、辩论等成了偶尔调节学生情绪的点缀罢了,更别提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听说训练了。另外,在话题作文训练时,你别看学生那一篇篇散文、议论文情真意切,深刻透彻,洋洋洒洒一千多字,但如果你让他写一份请假条、倡议书之类的应用文,他就傻了眼,连基本的格式都不知道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国说,语文是工具性的人文性学科,这种工具性学科不能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学生学了觉得毫无用处,这种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学科,它的魅力又能在哪里呢?又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忽视对传统母语教育精髓的继承也是造成语文教育失误的原因。“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头号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杨东平)我们的文言文则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语言,它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它的典雅、凝练是现代文无法与之相比的,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用文言文写的学术专著《管锥篇》就是文言语言魅力体现的有力佐证,而且它还涵着代代相传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教化。但我们的学生却没有继承精神,而是把《诗经》《楚辞》看作故纸堆、老古董,认为学习它们在科技社会毫无用处,丧失了对自己祖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所以,我们更应给文言文保留适当的位置,在教材中增加文言文的教学内容,甚至可以适当恢复文言写作,以适于我们传统文化的沿袭和传承,所幸的是,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我们还能看到诸如《赤兔之死》这样优秀的文言作文。

语言与民族的关系是唇与齿、鱼与水的关系,面对母语教育日益没落的处境,我们除了反思外,当务之急应是寻求改善的良方。

首行锻造为教师的我们对母语要有坚定的信念,要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大家都知道,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所以,你要让学生爱好某种东西,你自己首先要爱好它。如果我们语文教师都觉得所教学科枯燥无味,激发不了自己的情感,那又怎么期望学生人内心去喜欢它呢?因此,只有你手不释卷,取之左右逢其源,学生才会“执经问学”“执卷请业”,学生愿意读了,自然会体验到母语的魅力,增强对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外,教师只有对某门学科喜爱,才能焕发出深入钻研教材的浓厚兴趣和传授知识的丰富情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相应体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当教师满腔热情、情绪高昂地教学时,学生往往情绪饱满、饶有兴趣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就会更加热爱这一学科。

其次,良好的专业素质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不乏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历史画卷以及个人的心灵历程,多方面地表现了自然之美、人生之美、思辩之美、语言之美,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涉世未深的学生们阅读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相关资料,需要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予以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以满足他们自己的文学期待和审美要求。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教师的指导应是一种高屋建瓴的评说、一种超出常人见解建议、一种客观评价分析,因而这就要求教师阅读大量的经典名著,如《古文观

止》《史记》《李白诗歌典注》等,提升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能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去感染学生。古人云:“教无传疑,疑则不教。”如果一个教师自己没读过几部作品,成天追名逐利、不学无术,碰到问题无法解决,更别说融会贯通了,只是随意处置教材、不负责任地亵读经典作品,这不仅是贻误学生,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对一代人灵魂的犯罪。另外,我们经常告诉学生,语文学习就是一个积累和感悟的过程,而为人师表的教师却不注重积累、感悟,无法体验到凝聚在文本语言中的哲理和情感艺术美,又怎能引导学生诠释经典,让他们的生命意识和作品的生命意识和作品的生命意识产生异质同构的

效应呢?例如我们如果对李清照的《一剪梅》《鹊桥仙》等诗歌熟悉,那在教郑悉予的《错误》时,就可引导学生对比学习,更深入理解文本意义。可见,还是让我们在这纷繁复杂的红尘中,远离名利的追达,静下心来多读一些好书,带领学生一起感受“世外桃源”的另一份精彩吧。

此外,我们还应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其实,每次新学期开始,当学生拿到所有学科的教材时,最先翻阅的就是语文书,为什么正式上课后,学生反而没有兴趣了呢?不可否认,这和我们语文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有关系,我们过去的教育理念是培养所谓的有用"人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的教学方法通常是重分析、重讲解的灌输模式,现在,我们要真正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喜欢语文学科,就必须改变这种理念和方法,应该用“造人”为宗旨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来取代。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方法也必然会更趋多元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