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配套选择1000题
研究生考试考研思想政治理论(101)试题与参考答案
![研究生考试考研思想政治理论(101)试题与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e84f9f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ba.png)
研究生考试考研思想政治理论(101)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1、新媒体环境下,一些人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扰乱了社会秩序,这突出反映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坚持:A.依法治国是核心B.以德治国是核心C.依宪治国是核心D.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2、解决我国社会基本矛盾,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的科学路径是:A.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B.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C.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D.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___“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A. 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C.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 以上都是4、___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A. 哲学、经济学、历史学B. 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C.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D. 文学、艺术、自然科学5、(2023考研思想政治理论101) 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党一贯坚持的政治路线和政策方针,下列表述中,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基本要求是()。
A. 坚持党的宗旨,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B. 加强党的纪律,坚决打击腐败行为C. 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D.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6、(2023考研思想政治理论10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
A.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B. 经济体制的深层改革任务艰巨C. 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不断积累D. 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广泛实践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主客体关系问题B.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C.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D. 知识和技能的问题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A. 人民B. 党C. 国家D. 政府9、“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在和平共处、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前提下:A. 主张国家间以合作共赢的态度互相利用B. 强调国家主权至上,实行自我封闭发展C.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国际秩序D. 推动单边主义,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体系 10、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最终目的是:A. 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B.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C. 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经验,最终取代它们成为世界领导者D. 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并在全球范围内推行中国制度11.下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B. 它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C. 它只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部分内容D. 它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12.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我国已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B.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应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任务C.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应以国防建设为重点工作方向D.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仅在于实现国家现代化13、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 坚持改革开放D.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4、以下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其重要特征之一B.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多个方面C. 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D. 它完全摒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立场15.以下哪个选项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A.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B. 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民主监督作用C.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同组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 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共同组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6.以下哪个选项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以下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B.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最终是物质决定精神C.马克思主义坚持国家权力专属于共产党3.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A. 无产阶级革命必须采取暴力革命的形式B. 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提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充分发展C. 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目标是推翻资本主义政权D. 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4.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阶段C.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D.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5、(数字5、)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判断,下列哪一项是最为核心的内容?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起点C、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D、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6、(数字6、)下列哪一项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A、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D、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之间的矛盾7、以下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论述,错误的是:A. 坚持走符合自身实际的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路线,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可靠的道路。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配套1600题(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圣才出品】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配套1600题(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63debf1baaea998fcc220e3e.png)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由于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并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是因为变法的政令()。
[2019年真题]A.触及了封建制度的根本B.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开国会等政治主张C.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诉求D.带有彻底性和不妥协性【答案】C【解析】“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各项政令大多是接受了维新派的建议而制定的,旨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但是,在光绪皇帝发布的新政诏令中,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多次提出的开国会等政治主张。
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方案。
2.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洋务派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
[2018年真题]A.迎合帝国主义B.维护封建统治C.对抗顽固派D.发展资本主义【答案】B【解析】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首先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维护封建统治,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对中国民族工业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但并非洋务派的本意,而是洋务运动所产生的实际客观效果之一。
B项,维护封建统治符合挽救清政府危机的意图符合题意。
3.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配套1600题(人生的青春之问)【圣才出品】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配套1600题(人生的青春之问)【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e67536fecc22bcd127ff0c15.png)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马克思说:“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
”这表明()。
[2019年真题] A.实现自我价值是创造社会价值的原因B.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C.人生社会价值可以代替自我价值D.个人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他人的认可【答案】B【解析】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没有社会价值,就没有自我价值。
2.人生目的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它所认识和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2012年真题]A.人为什么活着B.人如何对待生活C.怎样对待人生境遇D.怎样选择人生道路【答案】A【解析】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
BC两项涉及人生态度。
D项更接近于人生价值。
3.个体的人生活动不仅具有满足自我需要的价值属性,还必然包含着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属性。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配套1600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圣才出品】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配套1600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fa10bdea80eb6294dd886c39.png)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武装斗争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其实质是()。
[2018年真题]A.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国主义战争B.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战争C.工农联合的反军阀战争D.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答案】D【解析】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第一,农民是封建势力的主要压榨对象和帝国主义的主要掠夺对象,农民阶级具有极强的革命性。
他们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第二,农民是中国革命军队的主要来源。
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民武装力量——红军、游击队、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绝大部分都是穿着军装的农民;第三,中国革命长期进行的武装斗争,主要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游击战。
因此,武装斗争的实质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D项符合题意。
2.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论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他指出:“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这两个革命阶段能够有机连接的原因是()。
[2012年真题]A.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B.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提供了经验C.民主革命中包含了社会主义因素D.中国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答案】C【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这两个阶段可以有机连接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民主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这就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其中社会主义因素起着决定作用。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结果,是“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7b7d01403d8ce2f00662351.png)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2.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3.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4.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2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3.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4.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5.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4一、物质世界和实践41.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91.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2.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3.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4.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5.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71. 规律及其客观性2.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3.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4.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5.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6.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9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19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 认识的本质3.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二、真理与价值241.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2. 真理的检验标准3.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291.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2.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3.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4. 自由与必然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0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30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4.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361.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 改革的性质和作用5.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40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43一、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43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2.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461.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2. 资本主义所有制3.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4. 资本积累5.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6.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7.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8.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521. 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2.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54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541.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2.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3. 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581.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2.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三、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591.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2.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3.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60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601.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2.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3.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4.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5.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6. 苏联模式7.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8. 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9.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651.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2.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3.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4.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5. 社会主义在改革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691.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2.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3.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作用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71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7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2.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二、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741. 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2. 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3.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761. 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2. 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77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历史进程77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8. 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二、毛泽东思想80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3.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邓小平理论82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3.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83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五、科学发展观85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2.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3.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88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881.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2.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891.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2.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921.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2.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3.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4. 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94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941.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2. 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96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100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3.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03一、从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转变103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2.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1061.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2.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09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2.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11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1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2. 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1121.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2.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3.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141. 发展才是硬道理2.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3.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17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117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3.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119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主要内容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5.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1251.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27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271.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1291. 改革的全面性2.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1311.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3.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32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3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34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2.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3.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371.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4.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401.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4.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6. 统筹区域发展7.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146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1461.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 人民民主专政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511.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1531.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2.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56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561.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59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3.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162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2. 发展教育和科学3.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64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64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167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2. 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172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1721.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国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2.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3.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二、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1721.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2.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3. 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原则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1731.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2.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3. “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四、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1761.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2.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178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178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811.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2.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3.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184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184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2.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3.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4. 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二、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1861.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2. 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3.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4.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三、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1881. 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和作用2. 建立巩固的国防3. 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90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1901.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2.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3.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921.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原则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931.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2.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3. 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第三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96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196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2.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3.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4.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二、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991.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2.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3.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4. 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02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2021.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2. 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二、洋务运动的兴衰2051. 洋务事业的兴办2.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三、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2061. 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2.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209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2091.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3.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4.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二、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2121. 武昌起义与封建帝制的覆灭2. 中华民国的建立3.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辛亥革命的失败2141.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2.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217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2171.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2.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3. 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2201.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3.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意义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2221.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2. 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3.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4. 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225一、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2251.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2.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3.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二、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2291.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2. 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3. 红军长征的胜利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231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2311.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2.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二、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2321.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2. 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3. 一二九运动4. 西安事变5.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和全国性抗战的开始三、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2341. 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2. 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四、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2351.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2. 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3.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4.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5. 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6. 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五、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2381. 抗日战争的胜利2.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3.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240一、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2401.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2.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3.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二、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2421.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2.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3.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4.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5.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2461.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2.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3.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249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249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2.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3.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4. 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二、选择社会主义道路25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2.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3.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254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58一、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258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2.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3.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2611.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 国民经济的调整3. “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4. 严重的曲折和深刻的教训三、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2651. 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2.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3. 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4. 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68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2681.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3. 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4.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5.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2711. 中共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2. 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3. 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4. 中共十三大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5.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2731. 邓小平南方谈话2. 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3. 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4. 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5.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761. 中共十六大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2. 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781. 中共十七大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2. 中共十八大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3. 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4.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5.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6. 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第四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284一、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2841.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2.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二、理想信念的实现2861. 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2. 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3. 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288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2881.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2. 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3.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二、新时期的爱国主义2901.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2. 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3. 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4. 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三、做忠诚的爱国者2941.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2. 促进民族团结3. 维护祖国统一4. 增强国防观念5.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295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951. 世界观与人生观2. 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3.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4. 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2981. 价值观与人生价值2. 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3. 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4. 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三、科学对待人生环境3011. 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2. 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3. 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4.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304一、道德及其历史发展3041. 道德的本质2. 道德的功能与社会作用3. 道德的历史发展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3051.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2. 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三、弘扬社会主义道德3071.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考研政治1000题我的错题分析即必背知识点(马原部分)
![21考研政治1000题我的错题分析即必背知识点(马原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cd4dd39a33687e21af45a9da.png)
21考研政治1000题重点难点题易错题分析及必背知识点(马原部分)(重点章节2 3 4 5)第1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前提是两个转变,唯心到唯物、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转变,“德法年鉴”中提出。
“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阐述了唯物史观。
“资本论”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第2章唯心主义不等于形而上学,辩证法不等于唯物主义,不独立存在,同唯物主义结合。
唯物主义派别中不包括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归结为物质。
把实践纳入到对物质的理解中,即把物质范畴拓展到了社会历史领域,又深化了对自然事物的理解,自然与存在规律的统一。
“个性与共性”与“整体和部分”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
对同一性问题的回答,分为可知论、不可知论。
物质与意识具有同一性,意识可(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看为个人的情感和意志(如世界是观念的集合),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是人以外的超自然。
“心诚则灵”夸大了意识能动性是唯心主义观。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是相对诡辩论,它夸大了绝对运动,否定了相对静止。
时间、空间都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而非载体。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会导致唯心。
“画饼不充饥”表示精神能反映而不能代替,不是物质本身,精神与物质具有同一性。
实践指超出纯意识、改变意识外其他物质状态的活动,认识也以客观世界为课题也有目的性。
鬼神不是客观对象,所以鬼神观念不可能是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任何规律都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历史上起过作用的不一定在未来也起作用。
联系是本身固有的表示客观性,不是普遍性。
“喜鹊叫喜”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了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
“先试点再推广”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不是必然偶然。
克服陈旧、消极因素是发展的非连续性,保留积极因素是发展中的连续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相对的。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矛盾双方只有通过斗争才能达到对立面的融合。
企业发展“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快与慢的变化,没有体现出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2022考研政治:肖秀荣1000题重点难点考点浓缩(思修多选)
![2022考研政治:肖秀荣1000题重点难点考点浓缩(思修多选)](https://img.taocdn.com/s3/m/a6a035ff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33.png)
肖秀荣1000题重难点考点浓缩背诵版(思修多选题部分)1.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体现在:法律通过对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予以确认,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国家强制力保障。
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可以将思想道德有机融入法律体系,让法治成为良法善治。
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使思想道德要求在实践中得到切实遵循。
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有助于增强人们信守法律的思想道德水平。
2.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体现在:思想道德为法律的制定、发展和完善提供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法律正当性和合理性的重要基础。
思想道德能够促进人们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
思想道德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方式更加广泛灵活,可以弥补法律调整的短板,与法律一道共同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
3.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个体通过努力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其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4.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必须认识到:幸福都奋斗出来的。
幸福是一个总体性范畴,幸福是相对的。
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可以相互促进。
人的幸福不能局限于物质方面,精神需要的满足、精神生活的充实是幸福更重要的方面。
5.根据不同的标准,理想可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从主体上划分)近期理想和远期理想(从时间上划分)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从内容上划分)6.理想信念的作用和意义:昭示奋斗目标、提供前进动力,提高精神境界。
7.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是:第一,社会理想指引着个人理想。
个人理想的实现必须以社会理想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
社会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而个人理想从属于社会理想。
个人理想的确立要以社会理想为引导,个人理想的实现依赖于社会理想的实现。
2012考研政治大纲解析配套习题练习1600题_完整版
![2012考研政治大纲解析配套习题练习1600题_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1946ca9d1f34693daef3e78.png)
2012考研政治大纲解析练习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本章重要知识点及复习提示新大纲规定本章的考查范围和重要知识点有: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本章的重点、难点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根源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理解。
一、单项选择题1.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5.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6.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7.“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8.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9.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0.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求实创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2.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空想社会主义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2.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A.英国的权利运动B.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是()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4.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本章重要知识点及复习提示新大纲规定本章的考查范围和重要知识点有: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与人的存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联系的内涵和特点;事物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联系与发展;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分析方法;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2016政治考研《命题人1000题》补充题目及答案解析
![2016政治考研《命题人1000题》补充题目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d9484c4b9f3f90f76c61ba0.png)
《1000题》补充题目及答案解析(共27道)注意:我的补充材料和题目只是针对16版《精讲精练》和《1000题》的补充,并不是全部考纲变化内容,因为大部分变化在《精讲精练》和《1000题》中已有体现(比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无需重复。
1. 2015年9月15日上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强调要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A. 要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B. 要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机遇,以开放促发展C. 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D. 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2. 30多年来,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国内发展如何推进,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对外开放中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战略。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A. 符合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B. 要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推动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 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地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D. 要着力建构互利共赢格局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更加重视党的建设。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考察时,进一步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道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凸显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A.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B. 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C. 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D.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4. 2013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这一目标,是党在新形势下建军治军的总方略。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配套1600题-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圣才出品】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配套1600题-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b7cd59d43323968001c9233.png)
第五部分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自2015年初开始,欧洲遭受了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难民危机。
导致难民数量急剧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
[2016年真题]A.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疯狂驱逐当地民众B.中东地区战乱、冲突和动荡加剧C.美国等发达国家无力接收大量难民D.欧盟在难民问题上没有形成共同的应对策略【答案】B【解析】2015年以来,随着中东叙利亚问题进一步成为世界反恐焦点,以IS为首的恐怖组织与叙利亚政府军进行激烈对抗,导致中东地区战乱和冲突不断,动荡加剧,使中东地区的难民大量涌入欧洲,由此欧洲遭受了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难民危机。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经历了长期和频繁的战争与冲突,是世界最动荡的地区,被称为“火药库”。
2016年11月29日,联合国举行“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电,表示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为早日实现中东全面、公正、持久和平做出不懈努力。
中东问题的核心是()。
[2017年真题]A.教派冲突问题B.伊朗核问题C.恐怖主义问题D.巴勒斯坦问题【答案】D【解析】中东问题主要是指阿以矛盾,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
造成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稳的原因主要有:①大国势力及地区强国势力之间的相互争斗是导致中东安全形势及一些中东国家政局长期动荡的外部原因。
②中东地区国家间及国家内部民族、宗教和教派矛盾错综复杂,是造成中东地区动乱的内部原因。
中东地区的民族矛盾错综复杂,长期影响地区的稳定。
历史上,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长期对立。
尽管以色列与埃及和约旦分别达成了和平协议,但叙以和黎以间尚未结束战争状态。
由于巴以和谈停滞不前,中东和平进程步履艰难。
因此,巴勒斯坦问题长期得不到公正解决是中东动乱的根源所在。
3.自2016年5月20日台湾地区新领导人就职以来,两岸制度化沟通和协商谈判机制中断。
2011年考研必做题政治1000题汇总(上)
![2011年考研必做题政治1000题汇总(上)](https://img.taocdn.com/s3/m/c29fbfc69ec3d5bbfd0a749f.png)
2011考研政治必做1000题(上)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提示①10年来本章单项选择题、多所属哲学派别、哲学内涵的认定。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特别是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认定)、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基本特性。
③2006年大纲新增知识点:无。
第1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选择题Ⅰ1.一切哲学都是()A.智慧之学B.各门科学的总和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人们自发的世界观2.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指()A.将一切具体科学包括在内的哲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C.正确反映时代本质要求的哲学D.德国古典哲学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实践和认识的关系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4.哲学的党性是指一切哲学()A.作为意识形态都具有阶级性B.都不能回避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都不能超越进步阶级和保守阶级的对立D.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5.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D.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标准6.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指()A.思维和存在能否在一定条件下等同起来B.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C.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D.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问题7.能够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是()A.朴素唯物论B.庸俗唯物论C.机械唯物论D.辩证唯物论8."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同为世界的本原,但最终陷入()A.折衷主义B.唯心主义C.神秘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9.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10.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A.古代原子论、近代原子论、现代原子论B.庸俗唯物主义、自然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D.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11.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C.不可知论D.二元论12.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A.辩证法和认识论相分离B.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离C.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离D.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相分离二、选择题Ⅱ13.下列观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A.物是感觉的复合B.存在就是被感知C.我思故我在D.世界不过是意志的表象14.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天下只是一个理B.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C.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15.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下列关系具有哲学基本问题性质的有()A.天人关系B.理气关系C.形神关系D.心物关系16.当今科学高度发展的时代,还有人相信唯心主义,这是由于()A.剥削阶级的偏见B.客观世界仍然存在着大量未知的领域和不解之谜C.私有制度的存在D.主观和客观永远存在着矛盾17.唯物主义历史观发现的伟大意义是()A.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B.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及其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C.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D.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理论武器三、分析题18.试分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配套选择1000题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就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2.恩格斯在分析哲学发展的特点时指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思想渊源的是A.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B.德国理性主义、英国经验主义、法国唯物主义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D.德国古典哲学、英国自然哲学、法国人文主义3.被宣布思想已死的马克思,在美国“马克思主义2000年”国际研讨会的演出舞台上“复活”。
在法国召开的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的国际大会上,《共产党宣言》被普遍认为“仍将是21世纪的宣言”。
马克思主义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B.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C.它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规律D.它提供了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方法4.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就在于马克思确立了A.剩余价值论B.阶级斗争理论C.辩证法D.科学的实践观5.“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指出了继承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从世界的变迁中,从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中,从对人类一切不断更新的知识部门包括其他社会学说的合理成分的批判吸取中,丰富和发展自己。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
停止了,老是那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
”这说明:A.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B.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C.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作出的一切论断D.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2.恩格斯在晚年告诫人们不要生搬硬套马克思和他的话,“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3.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原因在于A.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B.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C.这是由党的领导者的个人意志决定的D.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4.列宁指出:“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是指它在内容上实现了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C.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D.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5.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根本上说就是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剩余价值理论D.科学社会主义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与存在的对立问题B.思维与精神的关系问题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D.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2.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
”从根本上来说,这两大阵营划分的标准是A.是否承认世界的同一性B.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C.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D.对意识有无能动性的不同回答3.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这种观点是一种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4.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
它由体温推动,由食料支持。
没有食料,心灵便渐渐瘫痪下去,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终于躺下,死去。
”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5.恩格斯把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称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并指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是“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
”这里的“半截子”主要指的是A.在坚持唯物论的同时,没有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B.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否认物质与意识的同一性C.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D.把客观事物看作是既成的事实,但不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6.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对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7.“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8.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无论出现怎样的情形,都不可能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惟一特性,这里物质范畴的惟一特性是指A.普遍性B.特殊性C.科学性D.客观实在性9.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最终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继承和发扬了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科学的基础上,把哲学物质观提高到现代水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变革的突出表现是A.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人类实践活动也是物质的一种形态C.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D.实践是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环节10.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的观点是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11.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已具备了相当发达的“大脑”。
维诺格勒在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里制作的机器人能独自行走和拿起一定的物品,能“看到”东西并分析看到的东西,能服从指令并用人类语言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理解”能力。
智能机器人的出现表明A.智能机器人能够进行实践活动B.智能机器人也能产生意识C.智能机器人的活动与人有着直接联系D.机器人智能最终将战胜人类大脑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由此可见,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观点A.否定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B.是一种典型的二元论观点C.混淆了物质与精神的界限D.是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13.在谈到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恩格斯指出“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化起直到思维。
”这里的“它”指的是A.实践B.运动C.静止D.时间和空间14.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流、无物常驻”、“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这种观点A.是一种诡辩论的观点B.强调了运动的绝对性C.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D.否定了静止的相对性15.黑格尔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下列选项对此评价正确的是A.他抹杀了自然、历史、精神的世界的多样性B.他意识到世界都是处在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中C.他忽视了自然、历史和精神世界的差异性D.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16.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这说明时间具有A.三维性B.绝对性C.一维性D.相对性17.“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表明A.时间的特征是人的体验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18.马克思指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
这说明A.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存在的B.人与自然界是两个完全分离的世界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在自在世界基础上建造的属人世界D.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19.恩格斯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是A.天然自然B.人化自然C.实践D.自在世界20.西方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这首民谣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量变引起质变B.联系具有普遍性C.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D.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1.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