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枣庄市滕南中学杨磊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机械与人》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应用杠杆的分类。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材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

2.教材的特点

本节教材的编排从实际出发,利用插图,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锻炼了学生从分析物理现象中抽取物理规律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心智与理性思维已相对成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物理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加之上节课已经学会了进行一些简单的功的计算,因此本节课对于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这两大部分内容的学习主要以实验演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从学生已学知识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进行研究,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学习物理的信心与兴趣。

考虑到学生对实验探究类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进行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研究时,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应组织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共同完成探究活动。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课标的理解,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2)通过参与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锻炼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四、重难点

重点: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会进行简单机械效率计算。

难点:会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突出重点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对于这三种功的理解是下面教学的基础,因此我把它们列为重点之一。首先教师在漫画讨论中与学生们一同体会,再由学生总结认识;在进行探究斜面机械效率时再一次进行分析,首尾呼应,重点突出。

突出重点二机械效率:在三种功理解的基础上,机械效率已不难理解,经过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内容及进行简单的计算而得以突出。

突破难点一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由于机械效率概念抽象,学生对机械的认识不全面,从而成为难点。但是在前面两个重点解决之后,此难点自然不攻自破。

突破难点二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前面的重点的处理依然是突破本难点的关键,在学生真正理解机械效率的基础上,通过一道关于斜面的题目的计算,结合实例,对学生充分的引导,并辅以学生讨论,最终形成完整的探究计划,从而突破此难点。

五、教法学法

我根据对教材、教参及课标的理解,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出发点,结合我校“一案三环节”教学模式,以讲学案为载体的探究教学模式,现拟定如下教学方法:

1、目标教学法: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让学生以目标为向导,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探究。

2、启发式教学法: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创设情景,充分利用实验及多媒体启发学生思维,学生在现实情况中领悟物理现象,理解物理规律。

3、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在恰当的时候每一位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4、实验探究法:主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引导为辅。旨在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现规律。实验需要选择的器材:长木板、木块、铁架台、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六、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教学和学生实验探究为主。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利用一张“樱花苑”的照片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而放开让学生讨论装修房子时如何将砂子提上三楼的办法。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可以让学生从一个生活实例解决机械效率的四个概念。

2、进行新课: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在教师

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分析获得。)

利用动画对学生提出的多种办法进行分

析并计算,不难发现每种方法中都只有一个是

我们所需要做的功,即有用功;再分析每种方

法实际所做的功,即总功;通过计算有用功和

总功的大小,最后引出额外功,并且这三者的

关系不言而喻。

这样进一步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突出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并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学生自然得出机械效率的概念打下基础。

(2)机械效率:(完全让学生阅读自学课本,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改善现代学生文本阅读能力差的现状。)

在前面的基础上再分析:我们利用机械做功时是希望额外功是多一些还是少一些?即额外功占总功的比值大一些还是小一些?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大一些还是小一些?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机械效率的定义,随后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进一步掌握机械效率的定义、公式、意义、提高方法等。对于例题,也是学生的自学任务。检验学生自学效果的方法就是检查自学题目的完成情况。最后加一道有关斜面的计算题,既检查了学生对例题的自学情况,计算题的解题步骤是否完整,又为下一步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做了铺垫。

这样设计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接受比较慢,此时教师应耐心加以引导,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也突出了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

(3)实验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在教师引导下,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

这个探究的目的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利用斜面可以省力,学习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通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倾斜程度

的关系,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考虑到本实

验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本实验主要由学

生自己动手完成探究,而教师则应适当的给予

一定的引导。特别是如何把影响斜面机械效率

的因素分析到倾斜程度上来是该节的思维难

点。为此,我进行了如下设计的:

先由上一教学环节中的一道计算题引出,如果有这样一个斜面,你会测量它的机械效率吗?让学生充分讨论测量斜面机械效率的方法,由学生汇报讲解,教师对测量重点进行强调,分解了实验难度。再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还是利用这块木板把物体推到更高的车上,他用的推力是更大呢还是更小呢?这时的机械效率是更高呢还是更低呢?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影响了斜面的机械效率?这时教师边提出问题,边演示改变斜面的高度,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供范例。在学生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