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对比阅读模板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古诗答题万能模板

高中语文古诗答题万能模板

高中语文古诗答题万能模板01 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02 分析技巧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古诗8大万能答题模板(有例子有答案)

古诗8大万能答题模板(有例子有答案)

语文古诗8大万能答题模板对于语文古诗一共就8大答题模板,只要你看出问题是怎么提问的,那么照着这个答题模板就能轻松解题,不拿高分都难!我们一起来看看!01 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02 分析技巧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古诗词鉴赏万能模板

古诗词鉴赏万能模板

古诗词鉴赏万能模板
角度一:修辞手法
1.设问示例
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诗的第X句以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答题步骤
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
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
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3.答题格式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公式】表现手法赏析的表述:具体手法叫乍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情感。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

.
.
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
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
“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
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例】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民的爱国情怀, 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 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
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
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例】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为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 这首诗是他在被元军俘虏的 第二年( 1279)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诗中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 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 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是中华民族传 统美德的最高表现。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例】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模板

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模板

示例: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 一个重要节日。
问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 这个远行之人,
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
来表现“思家”的。(
[参考答案]
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
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
连榻,在天上“行杯”

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 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 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 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 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 时认识的两兄弟。
二、题型分析
模式一 分析意境型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情?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 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 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 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 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 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 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 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间接抒情: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 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板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板

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六看:1、看题目2、看作者3、看注释4、看意象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规范答题技巧:(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示例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

(什么形象)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

(形象的特征)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形象的意义)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步骤一)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

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

(步骤二)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步骤三)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诗鉴赏万能答题模板

古诗鉴赏万能答题模板

古诗鉴赏万能答题模板角度设问示例答题步骤答题范式1.本诗在表达感情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本诗(或第X 句或第X 联)运用了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修辞手法,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辞(表现)手法?试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修结合全诗作简要赏语+诗句内容,达了诗人的情感。

辞析。

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公式】表现手法赏析的表述:具手2.诗的第X 句/X 联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法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达情感辞)手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1.这首诗的细节描①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写很成功,试结合诗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句作简要简要析。

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托了诗人的感情。

描2.这首诗在景物描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写写上有何特色和作下、远近、高低等顺序);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手用?②后相关诗句简要解说;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法3.这首诗在描写方③再作用分析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面有何特色?的感情。

【公式】同上抒1.诗歌在抒情方式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情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方诗句作简要赏析。

式2.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第X 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

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公式】抒发情感的理解的表述:通过什么(表达技巧[间接考查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说明】此公式是对未知情感的分析。

1.本诗表达了诗人①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思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还是哀诗;②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古诗文鉴赏万能答题模板

高中语文古诗文鉴赏万能答题模板

高中语文古诗文鉴赏万能答题模板01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春行即兴李 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02分析技巧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 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古诗文阅读题必知答题模板和古诗文阅读复习资料

古诗文阅读题必知答题模板和古诗文阅读复习资料

古诗文阅读题必知答题模板第一种模式内容情景提问方式:(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例1】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步骤一(景)这首诗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蕴涵万千的景象。

步骤二(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例2】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一个“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D.末句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直接抒情,抒发了长年漂泊的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诗歌中多处用到某种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诗词对比阅读

诗词对比阅读

诗词对比阅读比较鉴赏古诗词是很多同学难以下笔的题型。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 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 仔细地分析其异同, 准确地“ 同中求异” 或“ 异中求同” 。

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

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 做到“ 知人论世”。

比较鉴赏古诗词的命题角度总体上大致有如下几种:1 比较意象、意境【答题思路】通过粗略翻译读懂诗歌后,比较诗歌的意象、意境要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去考察。

1、自然属性不外乎从三个角度去鉴赏,(1)意象间的远近关系,品味哪些是作为背景的远景,哪些是作为主体的近景;(2)意象间的动静关系,品味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是以动衬静,还是以静衬动;(3)意象间的色彩情况。

2、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是指品味景物中所包涵的思想情感、寓意、象征等。

这四个角度便构成了意象的“四品”。

答题时,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出运用了表达技巧的诗句,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

第三步,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最后,紧扣题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

【真题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答题思路]首先要读懂诗歌。

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的木芙蓉。

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

木芙蓉就成为爱国志士的象征了。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层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概。

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

古诗赏析模板书湖阴先生壁专业资料

古诗赏析模板书湖阴先生壁专业资料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湖阴先生,杨骥(字德逢)的别号,是王安石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
茅檐长扫净无苔, 6,你怎么理解“一水护田”中的“护” 字?
“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读来使人倍感亲切和温馨。
花木成畦手自栽。 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 “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读来使人倍感亲切和温馨。 湖阴先生还亲手在院子里种植很多花木,并且用心分类,相同的种在一起,整整齐齐,非常美观。
一水护田将绿绕, 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两山排闼送青来。 6,你怎么理解“一水护田”中的“护” 字?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
句解
书湖阴先生壁
湖阴先生,杨骥(字德逢)的别号,是王安石退居江宁 (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
古诗赏析模板书湖阴先生壁
作者简介
简介
王安石(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 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 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 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 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 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 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 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 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 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专题09 古诗文对比阅读(解析版)

专题09 古诗文对比阅读(解析版)

专题09 古诗文对比阅读(解析版)专项训练卷·一计划用时:20分钟题量:1题满分:17分实际用时:测试人:得分:【2019·湖南邵阳卷】古诗文阅读(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三闾祠①(清)查慎行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②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③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释:①三闾(lǘ)祠:位于潮南汩罗。

②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

③岁时:节今。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分)(1)骈.死于糟枥之间(_______)(2)是.马也(_______)(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4)湘兰沅芷年年绿.(______)【答案】 (1)(骈,两马并驾,一同) (2)(这样,指示代词) (3)(通晓) (4)(意指成长)【解析】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①(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②这样的马。

是:这样。

③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通:通晓。

④湘水、沅水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年复一年,绿遍三湘人地。

绿:变绿。

7.翻译句子。

(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京。

【答案】 (1)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都会引起楚人的伤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三:
注意:“芳心”“娇欲说”“不 忍”“轻轻”,“溪桥”“烟”“茅 舍”“月”,“包藏”。 一二句写梅的娇态 三四句写梅的环境 五句写梅包藏春意
写了郊外野梅在烟笼月罩中娇美动人,意态 朦胧的幽姿和神清骨秀、春情无限的风韵,抒发 了诗人对野梅的倾心赞赏和无限爱怜之意。
品评答案:
前句作者给梅赋予了生命,将梅的开放比 作是泄露春的消息,思路新奇,独具匠心。 前句作者把“南枝”拟人化,把“南枝破 蕊”作为春天来到的预兆表现了作者对梅的 喜爱之情
其一: 一二句写梅花破蕊报春最先向人间泄露 春的消息。注意“南枝” “夜来”“先”, “泄露”。隐秘报春、诗人盼春、喜悦。
三四句写梅花的个性品质。注意“偏”, “雪月”,“不惹”,“蜂蝶”。迥异群芳、 高洁无暇、不趋时媚众、坚贞自守。
五句写梅花的幽香入梦。注意“暗香”
赞美梅花在冰雪严寒中竞先早放报春而不争 春,幽香而不媚众的凛然风骨和高标逸韵, 表现了诗人不逐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品质
古典诗歌鉴赏
选材包括唐诗、宋词、元曲、及明 清诗词,从不常见的诗词到非常熟悉的 篇目。
考查点包括对诗歌中的词语解 释、句意理解、内容概括、形象 分析、写作手法的分析、语言风 格、及思想内容的评价。
比较阅读的设题点
①诗作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出来 的情感;②诗句的意思和作用;③诗 作塑造的主要形象、创设的具体意境 等;//④遣词的生动、形象、精巧; ⑤诗句的修辞手法、艺术手法的功能、 作用;⑥诗作的语言风格、结构的总 体安排、诗句在文中的作用等。还有 一些典故的运用、反向衬托的作用等。
诗歌的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与单篇诗歌阅读只有 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 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 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较”这一 程序。所以比较阅读功夫还是要下 在读懂诗歌上,下在对诗歌的理解、 分析、鉴赏上。关键是知同辨异。
[双调]
清江引
曲 题
贯云石
曲牌名
咏物诗
咏梅(其一)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偏宜雪 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咏梅(其三) 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溪桥淡 淡烟,茅舍澄澄月。包藏几多春意也。
后句用环境描写衬托梅花,溪桥边有淡淡的烟 雾茅舍边有澄澄的月色笼罩着,这景给梅增添了 几许柔美的色彩,使梅的形象立刻呈现在眼前。
总结
1、理解诗题 题目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
交待写作对象和写作意图 2、了解作者 诗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 情的反映,根据自己所学了解作者的生活时 代、思想情感及艺术风格等是必要的
前句用拟人的手法。南枝在夜里先开花了, 泄露了春天即将来的消息,生动活泼的写出 梅花在冬天开花,不为严寒,带给人春的暖 意。
品评答案:
第二句采用了对偶的手法,溪水桥边有烟冒出, 茅舍上空有明月的一幅美好景象,突出环境特点。
后一句用了白描手法,勾勒出了溪桥、茅舍、 澄月组成的一幅画面,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表 现出梅恬淡的品性。
3、理解诗句 从整体把握到词句理解。咏物
诗要把握所咏之物的特征及作者寄寓的情感、 诗的意境等。注意注解、审读题干
4、鉴赏评价 对字词句、思想、艺术进行
鉴赏评价,心中要有诗歌鉴赏的知识储备
作业:5年 高考247页 第10题
贯云石(1286~1324) 元代散曲作家。出身维 吾尔族贵胄。原名小云石海涯,因父名贯只即 以贯为姓。自号酸斋又号芦花道人。自幼武 艺超群,后弃武学文,接受汉族文化。善书 法,草隶等书,变化古人自成一家。尤以散 曲最著。他以胄子袭位仕途本颇顺利,未及 弱冠即任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27岁为翰林 侍读知制诰,翌年却辞官隐居,有飘然世外 之志为人疏放旷达。作品风格基本上属豪放 派以清俊见长。风格形成与他出身西域武官 家庭有关,同时也染上了江南文学清秀媚丽 的色彩。他的啸傲山林的作品尤为飘逸俊放
问题:
①从“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和 “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这两句中任选 一句,就其手法和效果作一简明赏析。(4分)
变式:赏析这两句在表达技巧上的不同之处
赏析表现手法入格: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
意+主旨情感) 前句“泄露”二字将梅花拟人化,写梅 花无意中泄露了春的消息,形象生动地描绘 出梅花南枝早绽、隐秘报春的势态,表达了 诗人喜悦的心情。
第一首直接写梅,梅带来了春的消息, 侧重写梅的高洁,第二首通过对外界环境的 描写衬托出梅的品格
前者侧重于虽没有蜂蝶戏的风光仍以暗 香回报社会,后者侧重于写梅的娇嫩可爱。
前者侧重在写梅凌寒独自开,唯有暗香 来的美丽情境,抒发自己有梅一样不畏困难, 坚守志向的高尚品格。后者重在描写梅的柔 美,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运用某种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通过某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什么
后句从侧面以景衬梅,那淡淡的烟霭, 宛如给梅花披上了一层轻盈的面纱,澄澄的 月华衬托出梅花绰约英姿,赞美了梅的神秘 朦胧之美和晶莹玉洁之秀。(或对仗工整运 用叠字,使诗歌音韵和谐,强调环境特点, 烘托情感 ) 文字表达的要求:
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总结大体的答题格 式。2.按要求回答,顺话答音,重点明确。 3.表达要流畅 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 后有序,三是指用语准确、表达到位,答 完题后读一读,看有没有病句。
②两首小令都是咏梅,但在状物言志上各有 侧重,请作简要分析。(4分)
两首诗所状之物都是梅,都运用托 物言志的手法,但抒发的“志”不 同 两首小令都写梅花,前者(其一)赞美梅花 迎雪竞相开放,报春而不争春、幽香而不媚 众的凛然风骨,表现了诗人贞洁自守、不逐 流俗的高尚品格。后者(其三)描写郊外野梅 在烟笼月罩中娇美动人的风姿与神韵,抒发 了诗人对野梅的倾心赞赏和无限爱怜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