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法在儿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BL教学法在儿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问题式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 )方法在儿科临床见习中应用的价值,以寻求提高儿科临床见习效果的教学方法。

方法:把儿科临床见习10个班的305名本科学生随机分为研究组153名和对照组152名,分别采用pbl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临床见习带教。

三个月见习完后进行问卷调查和测试。

结果:采用pbl教学的见习学生对儿科临床见习的满意度远远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测试成绩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值均
<0.005,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在儿科临床见习中采用pbl 教学法是一项有实践意义的措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和临床技能。

【关键词】pbl;儿科;临床见习
【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427-02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基于现实世界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

国内外研究表明[2,3] , pbl教学法在临床教学中优于传统的讲授教学法。

在临床见习阶段引入pbl教学方法,是对临床见习教学模式的一项有意义的改革[4]。

作者把pbl 教学模式引入到儿科临床见习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所有305名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08级10个班的临床
本科学生。

2012年4-6月进入儿科临床见习时随机分为研究组153名和对照组152名。

其中研究组男生87名,女生66名,平均年龄20.8±1.6岁;对照组男生85名,女生67名,平均年龄20.7±1.5岁。

两组在以往的理论学习成绩和性别比例、年龄等方面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研究组采用pbl教学模式,每班见习时分为三组,每组10人左右。

分别由各组带习的老师带领见习学生对事先安排的不同住院患儿分别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等,然后在带习老师的主持下进行病例讨论。

由见习同学自己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回答,每个同学必须发言提问或者回答,最后由带习老师进行评价和总结。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先观看教学录像,然后由带习老师带领见习的各组学生查看事先安排的住院患儿,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

1.3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

以p值<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pbl 教学法的概念和特点
1969 年, pbl首创于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目前pbl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并逐渐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6]。

pbl 教学模式的特点[7]:以重能力培养代替知识传授,有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以学生为教学活动
主体代替以教师为教学活动主体,学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自学,主动参与,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以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自学和交互讨论代替传统的大班授课,来培养学生以病例为中心内容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并逐步具备一名合格医生的素质。

3.2 pbl 教学法的运用体会
3.2.1 以问题为引导,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pbl医学教学是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其核心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8 ]。

在病例见习过程中,我们精心挑选较典型的教学病例。

首先提出患儿的主要症状,引导学生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分析,寻找补充信息,有针对性的进行查体,适时给出查体结果。

带习老师引导见习学生根据现有的症状和体征提出问题,并且想方设法最终解决问题。

老师在这一过程中要适当引导学生的思路,穿插讲解相关疾病的知识;对学生发生的遗漏亦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以此引导学生完成患儿的诊断和治疗,从而掌握该疾病的相关知识。

例如,当面对小儿惊厥这个儿科常见的临床病例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询问患儿年龄多大?是否发热?有无颅脑外伤?有何相关伴随症状?老师还应要求学生做全面的体格检查,尤其注意神经系统的相关体征。

随着各种检查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加深了当今临床医生对先进检查方法的依赖性。

我们在临床见习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是先把住院病人的辅助检查资料告诉学生,而是在学生们获得了详细的病史及体格检查资料后,提出问题如为
明确诊断还需要哪些辅助检查、这些辅助检查可能的结果是什么等,比照学生的回答和病例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再由学生进一步讨论,以加深认识,最后由临床带教老师分析总结,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辅助检查的正确价值。

本项研究表明,pbl教学组的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说明pbl教学法使得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得以大大提高,学习成绩更好。

3.2.2 老师和学生角色的转换,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老师在pbl 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是起到保证以学生为中心、建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控制时间和进程、适当提问促进思考、平衡小组成员参与讨论以及提供建设性反馈等作用[9],因此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

老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水平,以及该病种的特点等,选择适当难度的临床病例,引导学生对患儿的主要症状、体格检查、诊断治疗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

pbl教学强调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导,穿针引线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但也要及时发现不能主动参与的学生,以及学习小组不能互相合作的情况,并进行适当的干预。

学生在整个见习的过程中作为主导,受到了尊重,同时也得到了更多与老师(部分是平时难得一见的教授)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大大提供了学生的满意度。

本项研究pbl教学组学生的满意度远远高于对照组
(p<0.005)。

3.2.3 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方法。

教师以问题为先导,进行知识内容的总结和思维方式的引导,使学生在进入临床专业课程
的初始阶段即接受较系统的临床思维训练,将整个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和再发现过程,这些都将对学生形成正确临床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10]。

临床见习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可以通过就某一病例设定一系列问题的方式锻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免因遗漏有重要诊断价值的病史和体征而造成误诊和漏诊。

通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使学生认识到“同症异病,同病异症”,从而培养学生从接触临床即建立综合分析、注重鉴别诊断的思维方法。

本项研究表明,pbl教学组的病案分析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说明pbl教学法可以改善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临床技能。

3.2.4 结论。

在临床见习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疾病的认识,而且使他们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等临床实践的基本技能得到了提高。

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pbl教学法能极大提高见习学生的满意度。

因此,作者认为pbl教学法值得在儿科见习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belland b,french b,ertmer pa.validity and problem —based learning research:a review of the instruments used to assess intended learning outcomes[j].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2009,3(1):59—89.
[2] application of basic science to clinical problems:traditional vs. hybrid problem-based learning[j].amber n. callis, ann l. mccann, emet d. schneiderman,etc. j dent educ.,2010;74:1113-1124.
[3] 花子瑜,张琴,彭东红,等. pbl 教学法在儿科学教程中的实践比较[j]. 医学教育探索, 2006,5(3):229-230.
[4] problem-based learning: a review of the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theory[j]. c.onyon. clin teach,2012;9(1):22-26.
[5] current teaching of paediatric musculoskeletal medicine within uk medical schools—a need for
change[j].sharmila jandial, tim rapley, and helen foster. rheumatology,2009;48:587-590.
[6]曹博,程志,曹德品,等. pbl 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122.
[7] 慕景强. pbl 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4, 12 (3):172-173.
[8] teaching and training acute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in children[j].
jesús lópez-herce, luis ferrero, santiago mencía,etc. 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12;27:1807-1811.
[9] simulation in pediatrics: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multiscenario assessment[j]. mary e. mcbride,william b. waldrop, james j. fehr, etc.pediatrics,2011;128:335-343.
[10] the effect of interrupted 5-day training on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neonatal and childhood illness on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primary health care
workers[j].dinesh kumar, arun k.aggarwal, and rajesh kumar.health policy plan,2009;24:94-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