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30年中国经济发展靠什么

合集下载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保持着令人瞩目的长期的稳定和快速的增长。

整个改革进程同时混合了转轨经济、新古典式经济增长的诸多元素。

本文认为中国这30年经济增长的独特性决定了其经济增长必然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劳动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跃至2012年518942亿元,年均增速高达9.8%,是世界增速的3.5倍;同时经济总量从1978年居世界第十,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占世界的份额也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2008-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收入国家。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难能可贵,被国内外学者称为“中国奇迹”。

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增长动力究竟是什么?中国经济未来是否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动力?这些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一直都是学界讨论的焦点。

尤其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更成为学界关心的热点。

然而,尽管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是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由大量投资、土地、能源、原材料和劳动投入推动的,而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经济衰退,经济全面恢复尚待时日,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冲击。

而且,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放缓以及人口老龄化和资源环境的约束,传统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持续,中国经济面临着从要素驱动向生产率驱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

一、过去经济增长的源泉1.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自索洛的开创性贡献以来,全要素生产率( TFP) 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增长核算框架之中,成为判断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指标。

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新阶段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空间及政策着力点一、新阶段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主要源于资本投入、制度创新、劳动力红利、出口贸易等方面。

在中国工业化进入中后期的发展新阶段、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以后,能否找到、找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是能否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

今后一段发展时期,中国持续的经济增长除了继续深化体制改革、提升对外开放以释放各种原动力之外,应更加注重发掘科技创新、消费升级、城镇化扩张等三个方面的新动力。

1、科技创新驱动力科技创新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科技创新能否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中国能否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杆。

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形式上要实现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战术性转变,实质上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由外生动力向内生动力的战略性转变。

依靠科技创新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推动经济增长,才有望突破中长期经济增长瓶颈,把中国发展引入自主、自强的正确轨道上来。

科技创新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的必要性体现在二大方面: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

科技进步与知识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将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科技创新实质上是通过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形成生产体系的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

科技创新不仅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迅速提高,而且它是新业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直接动力。

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

二是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知识化大趋势的客观要求。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带动经济复苏和增长,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应对危机、抢占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从历史经验来看,要走出危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的增长,最根本的还是要靠科技创新。

当前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明显加大,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加快转变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中国3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逻辑及未来的展望

中国3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逻辑及未来的展望

中国3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逻辑及未来的展望华 民摘 要: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因为我们采取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并通过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实现了劳动要素的两次优化配置。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外部经济失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内部需求不足等重要矛盾。

中国今天所面临的问题都是由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动态发展中"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可行的只能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将改革和开放引向深化。

关键词:经济增长 优化配置 动态成功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间长达30年,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即使在世界经济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堪称奇迹。

但是,在国际经济环境迅速恶化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奇迹正面临挑战,所以迫切需要我们对中国的经济奇迹准确加以评估,以便能够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找到正确的道路。

回顾已经过去的30年,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长达30年之久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因为我们采取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并通过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实现了劳动要素的两次优化配置,这两次优化配置分别是:通过对内改革实现的农村过剩劳动由报酬递减的农业部门向城市报酬递增的工业部门的转移;以及通过对外开放实现的生产要素从缺乏比较优势的进口替代部门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部门的转移。

在改革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缺乏产权(因而人们就不能自主地经营自己的人力资本)与收入的激励(多劳不能多得),再加上没有市场机制(没有进入市场寻找就业的机会),中国农村大量的过剩劳动不能被有效地动员与组织到社会的生产活动中去,于是就有了中国农村中数量及其庞大的“隐形失业”。

开始于中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的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做了重大的调整,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产效率,并且导致中国农村“隐形失业”迅速地显性化,广大农村居民急切地希望通过获得新的就业机会来增加收入,于是便有了中国乡镇企业的崛起。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徐康宁中国经济已连续高速增长了30年以上,国内外舆论对中国能否继续保持更长时间的高增长开始表示出怀疑的态度。

虽然国内有专家(如林毅夫教授)认为中国未来20年还可以保持8%的经济增速,并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近年来经济运行下行、增速放缓是一个客观现实,而且世界上能够连续半世纪以上高增长的国家样板也极其罕见。

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今后一段时间保持一定的增速仍然十分必要。

因此,未来20年中国能否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仅是一个理论学术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发展决策问题。

一、世界上有没有长达半世纪的高增长周期自1978年开始算起,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历了35年的长周期,刷新了当代世界的纪录。

在这期间,除1989年和1990年这两个特别年份外(这两年的增长率分别为4.1%和3.8%),其他年份均保持5%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

其中最高年份是1984年,为15.2%,增速实现10%以上的累计时间为17年,8%至10%之间为10年,5%至8%之间为6年。

1978年至2012年间,经济每年平均增长9.97%。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创造了人类发展史的一个奇迹。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经历长时期的经济增长,经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了社会的富裕,但这些国家多数只能保持5%左右或更低一些的增长速度。

例如,1820年到1870年是英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半个世纪,但平均增速只有2.05%。

美国在同时期的经济增速高于英国,但也只有4.2%。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迎来了真正高增长的时代,但持续的时间很少达到30年以上。

德国(当时为联邦德国)在1950年到1973年的经济增速达到了5.68%,但1973年之后降到了1.76%。

从1950年到1998年的近半个世纪,日本的经济增长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50年到1973年的前23年,日本实现了9.29%的超高速增长,但后25年的经济增速只有2.97%。

刘遵义:中国经济下一个30年

刘遵义:中国经济下一个30年
专 家
/FN N ILIF R A IN E 晋 暑 IA CA O M TO c N o 艘 I 堡堡 时
刘遵义 :中国经济下一个 3 年 0
香港 中文 大学校 长
中国的发展 前景是好的。2 年之后 ,中国 GD 0 P可以 投入也不会存在迅速减少的情况。尤其是中华民族一直 是 赶 上美国 ,再过 2 年 ,中国人均 GD 5 P将赶上 美国。

个注 重教育、注重学 习的 民族 ,所 以人力资本也是 中国
过 去 3O 年 中 国 主 要 靠 有 形 资 本 增 加
未 来经济成长 的源泉 之一 。到 目前为止 ,中国还有 4 %的 0
过去 3 0年 ,中国非 常成功。成功的原 因是什么?首 劳动 力在生 产 1%的 GD 。也就是说 ,中国还有剩余劳动 0 P 今后 3 年在第一部门就业的劳动力还会继续下降 ,中 0 先 ,从基本面来看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 是投入的增 力, 加 ,其 中,有形资本的增加 是最突出的。有形资本增加主 要在建筑物 、机械 、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我们近期的研 国仍然 可能 在今后很长的时期继续 高速发展 。 从 另一个角度讲 ,中国 目前相对比较落后的状况可能
其次 ,在劳动 力方面 ,中 国在未来 二三十年 , 劳动 力 展是 没有问题的 。
时代经贸l00 熹 EN c
UA PT DE
专蒙 篇 /C V RS O Y O E T R
链 型 模 式 : 内 陆 省 份 更 有 相 对 优 势
密相联 。 以美国的房贷市场为例 , 美国房 贷一般是 3 年固定 5
即产 出的增长主要是 由投入的增加 形成的 。
因此在通讯手 段上 ,中国可能实现跨越式 发展。再例如 ,

中国靠什么支撑过去、现在、未来经济的增长?

中国靠什么支撑过去、现在、未来经济的增长?

中国靠什么支撑过去、现在、未来经济的增长?农区11-1 方雪20115981国际上连续40年保持7%以上增长的地区只有3个,且大的经济体尚无前例,能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经济体更是凤毛麟角。

中国近30年来,经济一直保持将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是什么力量支撑了中国30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呢?而这种趋势还能延续多久呢?有没有办法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避免经济陷入衰退和萧条呢?一、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转型(一)转型过程中的结构调整产生再生生产力。

中国改革开放存在着两种转型:一是经济制度的转型,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与实践模式的转型。

两种转型是局部与整体、个别与一般、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将使后者得到充实,前者得到升华。

中国改革开放,是两种转型的历史契合。

转型经济最重要的是结构,是生产中人和人、人和物的结构从不对称向对称、消极对称向积极对称转化。

对称结构,是转型经济的最深层机制。

知识经济使经济全球化、生产社会化程度得以按几何级数增长,这种按几何级数扩大的生产社会化本身就可以使价值得以扩大、提升、再生。

因此,知识经济以放大的形式,使资源的再生优于资源的配置、资源的配置从属资源的再生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以展示和充分发挥。

转型经济不但表现为经济活动中知识运营、生产社会化所带来的资源再生,而且表现为思维结构、社会结构、企业结构、生产结构的对称、有序、优化组合所带来的资源的裂变、再生与生产力的几何级数增长。

(二)转型对人的主体性的解放。

经济结构中,人的要素是首要的要素。

改革开放意味着以往建立在经济、超经济强制基础上的人身依附关系得到摆脱。

人的主体性,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标准与动力。

改革开放以前生产力发展不快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超经济强制对人的主体性的压制,改革开放以后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的主体性的解放。

团队主体性、企业主体性、区域主体性、政府主体性、国家主体性,是逐步放大了的人的主体性。

总体上国民整体摆脱人身依附关系的起点平等,大大提高人的主体性,对人的行为从质和量两方面作出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导向。

中国未来三十年经济走势

中国未来三十年经济走势

中国未来三十年走势其实很多成功和失败,很大程度上都不是自己个人能力决定的,而是被大趋势给决定了。

如果在一个不是普遍性的盈利市场上的时候,我发现赚钱一般都是辛苦钱,也就是跟人比体力才能赚钱,花更多的时间,做更多的调研,那些都是辛苦钱。

唯一盈利性的机会其实只有一个,就是猪都会赚钱的时候,我才有赚钱的机会啊。

我们过去十年的趋势性机会是资产升值,大量的房地产商在过去十年的盈利能力其实是极强的,在过去十年买了房的人也基本都赚了!那么未来呢?只有了解中国未来三十年的大趋势,我们才能赚大钱!我们如何看待未来的中国?十八大之后,经过两年的试水,未来三年五年,乃至三十年,中国将会是什么变化?在此后的三十年里,我们习以为常的发展方式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未来的三十年是一个“大立”的时代,将会带来“三个重建”。

重建秩序▽前三十年“大破”,后三十年“大立”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总共三十多年的过程。

前三十年,可以说叫“大破”,破掉了许多传统的东西。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发展就是硬道理。

国家鼓励的是敢冲、敢想、敢变。

中国仍存在相信“法不责众”、“一俊遮百丑”、“灵活变通”的观念,这些惯性思维都是已经形成了一种潜意识。

在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之下,很多投机者都成了高官或富翁。

如今,这样的潜规则已经行不通了,“大破”的时代已经过去,“大立”的时代正在到来。

为了破解这种潜规则,需要重建规则和秩序,所以这次的反腐是需要用一定的时间,可以说是要彻底的连根拔起。

重建道德▽重建道德,也就是重建文化中国几千年出现的问题,要想找到长治久安的道路,既要向西方学习,更要去学习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

我们很多优秀的东西都丢掉了,而如果没有道德、操守、文化、诚信,它将使很多人都变成了经济动物,一切都是钱为大。

从现在开始五到十年,最重要的肯定是“信用”。

没有信用,将会寸步难行。

不讲信用的代价将会越来越承受不起。

现在我们迫切地需要重建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都已经开始反哺民间。

中国未来30发展方向

中国未来30发展方向

中国未来30发展方向1.人口红利期结束,经济发展速度放慢。

人口负担系数小于或等于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也可称为人口红利期。

(1)我国现状分析15年内,我国或将继续保持7%左右增长速度。

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会使两亿多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就业,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保持较高就业率仍有不少有利因素出现。

第一,我国经济在较长时期保持7%增长,将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高速工业化进程推进过程中,全面完成工业化进程还需10—15年时间。

第二,我国正处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2011年,中国城镇化已经达51.4%,但当前中国城镇化还是一种不完全城镇化。

很大一部分人被算为城市人口,但无城镇户籍。

我国真正的城镇化还要10—15年时间。

第三,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差距仍然很大。

2011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但把区域差距缩小到一个合理水平,还需要10—15年。

(2)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二是对消费的影响。

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的供给上。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人口结构年轻,劳动力资源丰富,形成的“人口红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具体体现在劳动力大量投入到生产中,不仅劳动成本低,并且对老年人口负担轻,特别是农业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业产业的转移,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支持了近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

对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劳动人口不断增长的消费、较高的储蓄率和储蓄倾向。

劳动人口就业增加,收入提升,直接带来消费的增长。

特别是农村劳动者转移到城市后,生活生产消费需求大大增加,消费水平持续上升,提供了促进消费的增长的巨大动力。

与此同时,随着收入增长,也增加了更多的储蓄,并且转化为新的资本。

2.税务改革调整,社会财富趋向平均化未来中国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达到共同富裕,就必须实行税务改革。

中国经济发展的四大新动力

中国经济发展的四大新动力

6月14日,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站上武汉大学创隆报告厅,受天风证券“中国好学长”活动邀请,为大学生指点中国经济转型。

他认为,新实业、新消费、新金融和新城镇化,成为助推中国经济发展的四大新动力。

中国兴起愿为性能埋单的中产阶级今年1月,吴晓波带领蓝狮子公司30多人的中高管团队到日本冲绳去开年会,团队成员大多数是80后年轻人。

返程时,这帮年轻人几乎“攻陷”了并不宽敞的机场免税店,从吹风机到陶瓷菜刀,从电饭煲到保温杯,还有马桶盖……相比于国内同类产品,这些日货在某些性能上做到了极致。

吴晓波意识到,这些年轻的同事正是中国中产阶级的缩影,他们是理性消费者和“性能偏好者”,一群愿意为新技术和新体验埋单的人。

这一类型消费者的集体出现,实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转折点。

上飞机之后,吴晓波打开笔记本,《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一气呵成,在微信发布后瞬间在朋友圈刷屏,成为微信有史以来阅读量最高的一篇财经文章,引发了企业界和社会的热议。

吴晓波说,如果说“屌丝市场”信奉“价廉物美”的话,中产阶级的消费观是,好的东西一定需要好的价格,只有好的价格以后才有好的利润,有了好的利润以后才有好的创新,有了好的创新以后才可以推动产业的进步。

吴晓波说,在中国约有1亿多中产阶级,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希望正在于面向中产阶级的性能和品牌创新。

五年后没有“互联网+”时下最热的概念非“互联网+”莫属,吴晓波却放言:“五年后没有互联网+,因为互联网对一切传统行业的冲击和改造,都将在3-5年内完成,80%的制造业将无法完成制造业转型而挂掉。

”他说,“互联网+”绝不仅仅是把产品搬到网上去卖这么简单,而是要用信息化手段改造制造业的所有流程,要拥有核心技术。

吴晓波曾数次访问青岛红领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采集人体19个部位的22个数据后,只需7个工作日就可定制一套西装,每天的定制西服产量可以达到2000套。

这家企业原来也是一个传统的服装厂,父亲创业,女儿接班后建了一个智能3D 制造工厂,积累了大量客户的个性化定制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建模和处理,就能实现个性化定制的规模化生产。

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1.高速增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十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凸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

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国经济以年均7%至8%的增速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位。

2.工业化进程加快: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发展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

截至2021年,中国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的企业已经达到168万家,工业总产值已经突破了30万亿元人民币。

3.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可持续化等领域,中国的科技创新贡献越来越突出。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掌握人工智能、5G通信、无人驾驶等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

4.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实现了跨越式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1万美元,人民收入水平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1.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中国经济的结构优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

服务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提高,已突破了50%的水平。

2.质量效益提升:在完成总量增长的基础上,我国经济发展将更注重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发展将追求从“大”向“强”的跃升,着重提高经济质量效益。

3.利用国际市场和借助外部发展的动力:中国经济发展将加强和国际市场的融合。

在全球贸易和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国际市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同时,我国将利用国内市场和外部发展的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4.绿色低碳转型: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我国将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未来将针对各种污染环境问题,加强管理,明确责任,加大投入,共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未来30年中国发展趋势

未来30年中国发展趋势

未来30年中国发展趋势
未来30年中国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望:
1. 经济结构转型:中国将逐渐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由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国家向以服务业和创新驱动型经济为主导的国家转变。

此次转型将带来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并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2. 科技创新:中国将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研发和应用。

中国将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并在某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3. 绿色发展:30年后,中国将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进一
步推动绿色发展。

中国将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并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

中国将逐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消费的无污染化。

4. 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国将继续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将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平等化,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5. 人口变化:中国将迎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同时也将迎来人口红利的快速消失。

中国将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确保老年人的福利和生活质量。

6. 国际地位提升:中国将在全球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中国将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总的来说,未来30年中国将继续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并在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将逐渐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经济体之一,并发挥更重要的国际作用。

中国的当下与未来:读懂我们的现实处境与30年大趋

中国的当下与未来:读懂我们的现实处境与30年大趋

中国的当下与未来:读懂我们的现实处境与30年大趋
中国的当下与未来,从建设现实的角度看,在过去30年里,
中国取得了非凡的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发挥了重要的全球影响力,已经是一个超级大国。

进入21世纪以来,中
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进步加快,全球影响力日益增强。

中国正在步入一个更加复杂、丰富多彩的未来,有着更精强的基础和更广泛的发展前景。

未来30年,中国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完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加快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继续加大投资,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依法治国,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建设优质健康的经济和社会。

中国政府将着力实施现代化建设的五大攻坚任务,加快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更加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在未来30年中,中国将继续推动全球化进程,把握本轮国际
金融危机的机遇,实现“新型百年大计”,争取在未来半个世纪中成为经济强国、科技大国、军事强国、外交大国、依法治国和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中国经济发展十大规律

中国经济发展十大规律

中国经济发展十大规律第一大规律,长期的经济增长模型取决于资本、劳动和技术三大要素,这是世界各国兴衰的第一性原理。

“增长阶段理论”,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未来的增长动力将更多地依赖于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

第二大规律,投资和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引擎。

过去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但这种增长方式已经遇到了瓶颈,未来的增长必须更加注重消费的拉动作用。

消费升级是未来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应该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快消费税改革,促进消费升级。

第三大规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重要工具。

货币政策是调节经济总量的主要手段,财政政策则是调节经济结构的主要手段。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协同作用,避免相互冲突,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第四大规律,金融体系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

金融体系必须具备稳定性、流动性和透明度,保障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促进金融体系向高质量、高效率、高安全性方向发展。

第五大规律,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矛盾。

应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第六大规律,环境保护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应该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推动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第七大规律,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需条件。

应该加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全球化发展,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第八大规律,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应该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九大规律,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挑战。

应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鼓励生育,加强老年人托养和医疗服务,促进人口结构调整。

第十大规律,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应该深化改革,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全球化,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未来30年大趋势!

中国未来30年大趋势!

中国未来30年大趋势!第一、重建秩序前三十年“大破”,后三十年“大立”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总共三十多年的过程。

前三十年,可以说叫“大破”,破掉了许多传统的东西。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发展就是硬道理。

国家鼓励的是敢冲、敢想、敢变。

中国仍存在相信“法不责众”、“一俊遮百丑”、“灵活变通”的观念,这些惯性思维都是已经形成了一种潜意识。

在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之下,很多投机者都成了高官或富翁。

如今,这样的潜规则已经行不通了,“大破”的时代已经过去,“大立”的时代正在到来。

为了破解这种潜规则,需要重建规则和秩序,所以这次的反腐是需要用一定的时间,可以说是要彻底的连根拔起。

第二、重建道德重建道德,也就是重建文化中国几千年出现的问题,要想找到长治久安的道路,既要向西方学习,更要去学习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

我们很多优秀的东西都丢掉了,而如果没有道德、操守、文化、诚信,它将使很多人都变成了经济动物,一切都是钱为大。

从现在开始五到十年,最重要的肯定是“信用”。

没有信用,将会寸步难行。

不讲信用的代价将会越来越承受不起。

现在我们迫切地需要重建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都已经开始反哺民间。

重建道德,需要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这个过程大家都将会经历。

第三、重建生态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都逃不过三个阶段:第一是原始生态;第二是破坏生态;第三阶段是重建生态。

英国伦敦100年前还被称为雾都,现在只要不下雨都是蓝天。

日本用了30年来整治环境,在东京街头走了两个小时,你会感觉环境非常好,见不到一点垃圾。

所以,谋求发展不要只看当下,要看长远,以重建生态为方向,引领产业走向高端。

不管做旅游、农业还是科技,思路都应该是一样的,往后凡是企业做跟生态有关联的产业,都大有希望。

所以,我们现在不要过度追求发展速度,企业要实打实的去经营,努力挖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真正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未来三十年,金矿在哪里?前三十年如果说是“平台为王”,那后三十年肯定是“内容为王”。

中国开发区30年发展成就及未来发展思路

中国开发区30年发展成就及未来发展思路

中国开发区30年发展成就及未来发展思路[摘要]中国开发区是在经济特区建立之后兴办的特殊经济开发区域。

基于开发功能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开发区。

近30年来开发区在投资环境、经济总量、效益水平、改革开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新时期开发区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开发区如何走出新路子,实现新发展,有必要在开发区功能整合、目标优化、体制改革、资源集约、绩效评价、动态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突破。

中国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近30年来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研究梳理开发区的历程、成就、经验,展望新时期开发区发展形势与思路,对于开发区下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中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开放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在那里兴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经过几年的发展,这四个经济特区充分利用比邻香港、澳门、台湾的优势,大胆吸收境外资金、技术进区投资,积极发展进出口贸易,经济发展形势较好。

1984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特区等地之后,明确指出:“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建议,党中央、国务院于1984年5月正式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同时为使这些城市尽快形成较为配套的基础设施,创造对外资有较强吸引力的“小环境”,推进这些城市的经济技术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这些城市“有些可以划定一个有明确地域界限的区域,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某些类似经济特区的政策。

由此,在这些沿海港口城市首批兴办了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其中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第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也被誉为“神州第一开发区”。

近30年来,我国已批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的工业园区54个。

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在哪里

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在哪里

新一轮的大开发将会使内陆地区在税收方面享受更加优惠的政策,尤其是下一步的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改革,会使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再依靠国家的巨大投资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发挥资源优势将是内陆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三是从发展机遇期看,今后10年将是内陆地区的黄金发展期。
内陆地区地域广大,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从区域发展看,加快内陆地区发展在区域总体战略中将具有优先地位,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信息消费已成为近年来最活跃的消费热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38亿元。2012年我国信息消费市场规模已达1.7万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近93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高达8万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达到1.3万亿元,拉动新增消费5070亿元。2013年上半年,全国信息消费规模呈现20%以上的高速增长。
另据统计,2013年8月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超过40万亿元,人均储蓄存款达3万多元。储蓄代表未来消费潜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居民消费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需求结构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消费升级有望进一步加快。因此,创造良好消费环境,引导居民消费,促进储蓄向消费进一步转化,对释放消费潜力有重要意义。
■从内生动力的构成看,城镇化将是推动我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强劲动力。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扩大内需、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增强消费能力、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这些利国利民的重大战略也将催化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内陆地区的增速快于东部沿海地区,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显示出我国内陆地区的潜在能量正在逐步释放。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与展望一、引言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它的开启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全新的时期。

经过30年的持续发展和改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在国际经济和金融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的发展展望进行探讨。

二、改革开放的背景1978年,中国政府意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问题,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的试点。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一场大变革,它通过解放生产力和改革经济制度,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引起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三、经济发展阶段1.起始阶段(1978-1992)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激发市场活力、吸引外资和促进经济增长。

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实现了几次跨越式发展,由最初的几亿元人民币发展为数千亿元人民币。

2.发展阶段(1992-2003)在1992年,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三条红线”政策,旨在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经济增长。

此时的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同时外贸发展也呈现井喷之势,进出口增加数倍。

3.增长阶段(2003-2012)在2003年,中国的GDP增长率达到了国内外专家预期的8%,这一数字维持了10年左右。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快速增长和泡沫化,同时政府也推动了PPP项目,鼓励更多的私人资本进入国内市场。

4.转型阶段(2012至今)在世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国内治理能力的改善下,中国开始了转型期,以实行适度扩张和内需驱动为主要目标。

2013年,既定的改革方案开始向关键行业扩展,改革对银行、股市和房地产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同时,中国开始突出创新、技术和创意等新经济发展,带动全民的创新。

四、经济发展指标1.GDP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GDP总量已经在全球排名第二。

2.外贸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对全球贸易的贡献率达到了15%以上,这使中国成为全球贸易中极其重要的角色。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

中国未来三十年经济之持续发展国贸金融 0702 07302210 王殿伟中国经济实现了长达近30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对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充满信心。

这是因为: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我们能够争取一个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拥有支撑经济更大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有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有丰富的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资源,有一批通过改革创新成长起来的富有活力的企业,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要想在国内解决问题,现在已经提出增加内需,增加内需里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提高居民的收入上,特别是提高低收入水平群体的收入情况。

高收入的群体收入增加以后大部分还是要储蓄、投资,只有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加了才能次级消费。

这取决于我们未来能不能可持续发展,就是内需能不能增长最核心的问题,是我们的消费需求能不能增长。

消费需求里重点要看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有没有增长,我觉得这是我们未来十年可持续的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

现在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手段,但我认为还是不够的,我们现在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规划,某一个时间会出台一个政策,比如最近很多地方政府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比如医疗保险包括农民也有一定的医疗保险,比如我们农民工买的社保也可以转回原来的省。

这种局部的措施出了不少,但总体上没有一个总体的规划,所以在中国要想解决未来可持续问题,靠这样东一枪西一炮可能不行。

要有总体规划,包括居民收入怎么增长,这里低收入群体应该增长快一些,这样的话对刺激消费需求的效益是最好的。

所以我认为未来十年的可持续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靠政府能不能制定一个这样一个规划,一个全面的规划,特别是要讲农民,因为我们长时间来,执行的政策是保持农产品[23.95 1.78%]价格问题,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很难的,如果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就相当于保持这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很慢,整个居民收入增长了,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是巨大的群体,如果不能保持很适当的增长,那居民消费需求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未来30年的中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预测 - (传)

未来30年的中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预测 - (传)

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开创了“中国奇迹和”中国模式”,具体体现在产业结构上就是国家引导、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技术人才等不同产业发展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前,中国正处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今后一段时期,大力规范、调整、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积极推进以“知识型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综合考虑2021—2035年、2036—2050年两个时段分产业的GDP实际增速和价格指数,可以得出基准方案现价条件下的产业结构:(1)2021—202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第二产业比重将降至34%左右,第三产业比重继续呈稳步上升趋势,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地位将进一步凸显、2025年第三产业比重将上升至59%左右。

(2)2026—2035年,第三产业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在2030年前后将突破60%,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的7.5:37.5:55.0调整为2035年的5.4: 28.1:66.5(3)2036—2050年,中国进入世界最发达的服务业强国行列,将成为全球高端服务业集聚中心,主导和引导全球价值链,经济控制力显著增强、第三产业比重在2050年前后将突破70%,三次产业结构由2035年的5.4:28.1:665调整为2050年的3.5:24.1:72.3左右。

以上这些预测表明中国的服务业正在走向一个全新时代,在经济中的比重将不断增加。

无论是生活型服务业还是生产型服务业,它们的发展和整体经济的发展都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也是中国经济整体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所在。

中国经济需要跨越原有增长模式,通过服务业的转型和发展再造“中国奇迹”。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应积极重视和引导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鼓励和支持重点产业的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确保中国在下轮技术革命中处于引领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来30年中国经济发展靠什么
编者按:30年,改革开放步入“而立”,走向“成熟”。

回望来路,思想不断解放,体制历经变革,开放继续扩大。

改革开放之初,老一辈经济学家激浊扬清,拨开思想迷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言献策,为改革开放的推进作出贡献。

日前,他们再度聚首,与青年经济学家们一起,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改革开放30周年经济学家座谈会”上各抒己见:下一个30年,中国改革怎么走,中国发展靠什么。

本版感言栏目特摘登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农村政策要长久不变
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杜润生
我已经95岁了,超过了三个30年。

看到改革开放这30年的发展成就,我感到很高兴。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

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最重要的,就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土地和劳动力。

农村政策要长久不变,但这还不够。

要在稳定土地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允许土地合理流动,允许农民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

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在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权益不被基层政府侵害。

要真正解决农民问题,让农民富起来,关键还在于城市化,把更多农民变成市民。

经验证明,城市化率上不去,农村要富起来是不可能的。

如今,农民已经有了经营土地的自主权,加上市场交易自由,接下来就是政治上的民主权利要跟上。

宏观调控须跟上市场化进程
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刘国光
30年来,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调节的范围不断扩大,推动了中国经济蓬勃地向前发展。

当然,市场经济目前还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比如说资源要素市场,资本金融市场等等需要发展到位。

但是,也有因为经验不成熟,犯了过度市场化的毛病,不该市场化的部分都搞市场化,带来不良的后果。

市场经济在发挥激励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同时,本身也存在一些固有缺陷,在总量平衡上、在资源环境保护上、在社会公平分配等问题上,会引发种种负面效果。

国家的宏观调控一定要跟上市场化的进程。

这些年,我们国家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在不断完善。

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我们在短期的宏观计划调控上先后取得了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成功经验,但是国家计划对于短期和长期的宏观经济的导向作用明显减弱。

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党的十七大重新提出要发挥国家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计划调控中的导向作用。

它再次提醒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有计划的。

但这并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旧体制、传统体制当中去。

我们要重视计划在市场当中的调控作用,使计划与市场这个老大难的、世界性的、多年的问题,在改革中实现更高层次的结合。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
最近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政府干预又热门起来了,美国采取了救市举措,欧洲也采取了措施。

这说明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并不是万能的,市场也会有失灵。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加强政府的干预,加强市场监管。

本来,市场监管就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搞市场经济必须要监管市场。

但是不能说因为发生了金融危机,美国现在也采取措施救市了,就认为,现在美国也搞“社会主义”了,市场经济不行了。

不能这样判断。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个结论来之不易,我们付出过代价。

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发展到开放的社会,从贫穷、落后的社会步入到小康社会,这三个伟大转变既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成果。

30年来,我们的经济总量由世界第十位上升到现在的第四位;我们的财政收入原来是1000多亿元人民币,现在将近到6万亿元人民币了;外汇储备原来很少很少,现在到了1.9万亿美元了!为什么现在国际社会也重视中国,在金融危机当中希望中国发挥作用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实力增强了。

从30年历史过程中可以看出,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不能随意否定,这是我们改革开放的过程证明了的。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动摇,以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出口导向发展模式面临调整
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王洛林
对改革开放30年最好的纪念,就是针对改革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提出今天应该抓什么改革。

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迫切问题,这就应该与对形势的判断结合起来考虑。

当前,国外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而且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

在国内,即使没有发生金融危机,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面临着不得不转变的情况。

所以,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来看,当前都是一个转折点。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的华尔街将不再是原来的华尔街,美国的经济会和以前不同,整个世界的经济也会和以前不同。

这种变化将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这个冲击主要还不是说我国的金融机构买了一些房地美、房利美的债券,或者说我们的出口贸易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而是美国原有的那样一种债务帝国的发展模式将不能够持续下去。

而中国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因此也不能延续下去。

这对我们的冲击才是最大的。

历史上每次重大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以后,都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是社会政治、经济倒退,一种是进一步向前走。

那么,当前我们更应该关注我们自己能不能从这次危机以及其冲击中接受正确的教训,接受一些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的教训,这样我们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才更加有意义。

(以上发言均由本报记者姜赟整理)
(人民日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