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三圈环流)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
气压带和风带-三圈环流

低压
单圈环流
高压
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地球不自转的前提下,引起大气运 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因此在赤道和极地之间 存在热力环流
单圈环流示意
在右图中标出大气 运动的方向箭头, 表示赤道与极地间 的热力环流,并比 较赤道与极地近地 面气压的高低
? 赤道地为中心的某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箭头表示风向),判断1~2题。
1、图中风带⑥是( AC )[双选]
A.北半球西风带 B.南半球西风带 C.呈逆时针方向 D.呈顺时针方向
2.图中⑤处的盛行风向是( A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432
1
7
6
5
气压带风带的极点俯视图
不能 因为地球是不停自转的而且地球的表面 不是均匀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三圈环流
2
既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又考虑地 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以北半球为例,用语言准确描述气压带风带 的形成过程。
90N
60N 30N 赤道
形成因素
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
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第二章 第一节
气压带和风带
大气运动的三种模式
理论风向
等 压 线
高空风向
F梯
F梯+F偏
与等压线垂直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向
低
高
F梯+F偏+f 与等压线斜交
热力环流 — 原理
单圈环流
1
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大气运动
地面的 冷热不均
高低纬度间的 温度差异
大气运动
大气环流 — 概念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 带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 气候
温带
温带大陆 性气候
温带海洋 性气候
分布 规律 南北纬 35° 至 55° 之间的大 陆东岸 南北纬 40° 至 60° 之间的大 陆内部 南北纬 40° 至 60° 之间的大 陆西岸
典型地区
气候成因
气候 特点
我国华北、东 冬季寒冷干 北、 日本北部和 海陆热力性 燥,夏季高 朝鲜半岛大部 质差异 温多雨 分 亚欧大陆和北 美大陆的内陆 地区 终年受大陆 冬寒夏热, 气团控制 干旱少雨
(1)气压带: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性质 气流 极地高压 南北纬 90° 热力 冷高压 下沉 带(2 个) 附近 原因 副极地低 南北纬 60° 动力 冷低压 上升 压带(2 个) 附近 原因 副热带高 南北纬 30° 动力 热高压 下沉 压带(2 个) 附近 原因 赤道低气 热力 0° 附近 热低压 上升 压带(1 个) 原因
最冷月气温在-15 温带气候 ℃~0 ℃之间 最热月气温<5 ℃ 寒带气候 年降水量 降水的季节 年雨型 >2 000 热带雨林气候 ③确定具体 mm 分配(降水类 (季节分 气候类型 温带海 型) 配均匀) 年降水量 >700 mm 洋性气候
年降水量 >1 500 热带季风气候 mm 年降水量 750 夏雨型 热带草原气候 降水的季节 ~1 000 ③确定具体 (夏季多 mm 分配(降水类 气候类型 雨, 冬季 年降水量 型) 亚热带 少雨) >1 000 季风气候 mm 年降水量 500~800 温带季风气候 mm
第二组: 气候类型 相似点 不同点: ①最冷月均 温不同; ②雨季长短 不同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相对冷干(雨热同期)
第三组: 气候类型 相似点 不同点: ①最冷月均温不 同; ②降水季节分配 不同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A. 东北信风带
B.
副热带高气压. 带
B、南北纬30°附近 D、极地附近
2、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规律是( C ) A、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B、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C、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 D、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相反
课堂练习
3、读图回答: (1)该图表示北半球 冬 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试
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2)说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
二、气压带和带的移动 ★地球不停地自转,且不停地公转
春分日 秋分日
夏至日
冬至日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课堂小结
大气环流的形成
1
2
3
高低纬间 热量差异
地转 太阳直射点 偏向力 的南北移动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
4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
分布规律
气压带: 四高三低 相间分布 风 带: 南左北右 有信西东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热力原因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
行
西
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 风
动力原因 动力原因
赤 道 低气 压 带
东
南
信
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
西
风
热力原因 动力原因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动力原因 热力原因
下节课探讨
盛行西风
为什么冰岛火山喷发导致 的是欧洲航空业的瘫痪?
因为冰岛属于盛行西风 的控制范围,西风将进 入平流层的火山灰吹向 欧洲西部,影响欧洲的 航空部门并危害人体健 康。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北半球冬、
北半球气压带特征 南半球气压带特征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北半球冬、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北半球冬、
北半球气压带特征 南半球气压带特征
带状分布 带状分布
原因: 原因: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活动
1.(1)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 这主要是因为大陆气温低,空气 冷而重。 (2)夏季大陆会形成低压, 这主要是因为大陆气温高,空气 暖而轻。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北半球冬、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北半球冬、
----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 ----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
2、季风环流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作用: 1. 作用:
①调整了全球水热分布 ②是形成天气和气候的
夏季: 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北半球冬、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北半球冬、 块状分布 块状分布 北半球气压带特征 原因: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 原因: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且海陆 相间分布。 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北美大陆 亚洲高压( 一 亚洲高压(又称 阿留申 高压 月 蒙古西伯利亚高 低压 压) 亚洲低压( 七 亚洲低压(又称 夏威夷 低压 印度低压) 月 印度低压) 高压 带状分布 带状分布 南半球气压带特征 原因: 原因: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大西洋 冰岛低 压 亚速尔 高压
东 亚 季 风
④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
东亚季风
风向 气候 类型 气候 冬寒冷干燥 冬温和少雨 特点 夏炎热多雨 夏炎热多雨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规律和大陆西岸气候形成

例1: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例2: 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温带海洋气候(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例3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 :
热带草原气候 (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干季受信风带控制)
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带和副高交替控制) 热带沙漠气候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30 气 温 ℃ 15
60 气 温 ℃5 0
03 01
0降 水 5量 mm
0
4000
600 气
3降0
温水
5 0℃0 1量5
mm
400 0
6
0
0 气 温
降3 水
0
5 0 0℃ 量1 5
mm
400 0
6
00 气
3降0
温水
5 ℃0 0 1量5
mm
400 0
600 降 水
500 量 mm
400
-15
3 0-01 5
带热 带 雨 林
热 带 草原 气 候
分布:南北纬10°-20°之间 特征: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成因: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热带草原带
热带沙漠 气 候
分布:南北纬20°-30°之间的大陆 西岸 特征:全年高温少雨。 成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交替控制。
热带荒漠带
地中海气候
分布: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 西岸 特征: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成因: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冬季,西风带控制。
1 0-04 5
100
-60
1
4
7
10
0 -60 月份
高中地理2.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优秀课件

右(南半球向左)偏转
西北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 北半球东北
0°~30° 气压带的气流,北半球向右 风;南半球
(南半球向左)偏转
东南风
热力 性质 冷干
温湿
干热
跟踪训练
读“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答复1~2题。
1.表示北半球西风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跟踪训练
2.以下图为“三圈环流的局部图〞,图中甲、乙 两风带分别对应的是 A.甲——①,乙——② B.甲——③,乙——④ C.甲——②,乙——④ D.甲——①,乙——③
偏成东北风
0°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 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到北纬30度上空偏 转成西风,气流无 法北上在此堆积
被 迫 下 沉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答案
盛行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气压带、风带会跟随太阳
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
40˚ 30˚
移动
赤道低气压带
夏半年偏北
冬半年偏南 30˚
40˚ 纬度30°到40°
冬季:盛行西风带
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
三圈环流形成的根本原 因是上下纬的热量差异。 太阳直射点移动导致地 面热量状况发生变化,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 之变化。
解析 从图中可知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应为北半球冬至日, 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 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地球上的大气 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

考点12 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一、气压带和风带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①低纬度环流圈②中纬度环流圈③高纬度环流圈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移动(1)七个 气压带⎩⎨⎧A 为赤道低气压带⎭⎪⎬⎪⎫B 为副热带高气压带C 为副极地低气压带D 为极地高气压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2)六个风带⎩⎪⎨⎪⎧⎭⎪⎬⎪⎫a 为信风带b 为西风带c 为极地东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3)季节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
①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②气压带和风带分别关于赤道南北对称分布;③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④同一半球信风带风向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与西风带风向相反。
注意: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是由气温高低造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是由气流运动造成的。
二、季风环流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气压中心M是蒙古—西伯利亚(亚洲)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气压中心N是印度(亚洲)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1月7月东亚季风A西北风(低温少雨)C东南风(高温多雨)南亚季风B东北风(凉爽干燥)D西南风(高温多雨)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在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其终年气温和降水较稳定,季节变化小,分析如下。
气候类型成因气压带、风带性质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温暖湿润终年温和湿润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炎热干燥终年炎热干燥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炎热湿润终年高温多雨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降水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四章 大气的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教师

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一、气压带和风带 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基础——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
据图指出a 、b 、c 所代表的环流圈。
提示:a 为低纬环流圈,b 为中纬环流圈,c 为高纬环流圈。
2.补充完成字母所代表的气压带或风带。
(1)七个气压带⎩⎨⎧A 为赤道低气压带⎭⎪⎬⎪⎫C 为副热带高气压带E 为副极地低气压带G 为极地高气压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2)六个风带⎩⎪⎨⎪⎧⎭⎪⎬⎪⎫B 为信风带D 为西风带F 为极地东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3.表述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规律及原因。
提示:①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②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4.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连线)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环流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 (1)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由带状断裂成块状 (2)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2.典型气压中心与冬夏季风(1)由图1可知,1月份(冬季),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M 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①M 的形成:1月份,(亚欧)大陆比海洋降温快,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亚洲)高压。
②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冷高压切断,保留在海洋上,并由带状分布变为低压中心。
③此时,东亚盛行A 西北风,南亚盛行B 东北风。
(2)由图2可知,7月份(夏季),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N 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①N 的形成:7月份,(亚欧)大陆比海洋升温快,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亚洲)低压。
②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的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热低压切断,保留在海洋上,并由带状分布变为高压中心。
③此季节,东亚盛行C东南风,南亚盛行D西南风。
命题视角(一)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案例法学习[把握教考导向]一、教材这样学(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P65)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全年处在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之下,盛行上升气流,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知识点

17.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①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②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份和热量分布-直接控制各地气候类型的形成。
(2)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②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③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
④三圈环流(垂直分布)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循环图
⑤气压带、风带(水平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⑥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窗口要避开东南方向;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窗口要避开东北方向。
受控气压带与风带 大气运动状况 降水多少与类型 赤道多雨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上升为主 多对流雨为主 副热带少雨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下沉为主 少、大陆东岸例外 温带多雨带 西风带和副极地低
压
多锋面气旋活动 多、锋面雨与气旋雨 极地少雨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下沉为主 少
(4)由于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规律

大气环流
一、大气环流旳形成
大气环流
三圈环流
季风环流
二、大气环流对气候旳影响
微专题一
气压带和风带旳形成、分布与 移动规律
考点细化:
了解三圈环流形成旳气压带形成、分布 了解三圈环流形成旳风带旳形成、分布、方向 懂得气压带、风带旳季节移动原因、规律 根据气压带、风带旳季节移动图判断季节
一、大气环流旳形成
全球性旳有规律旳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 一、三圈环流
(1)影响原因: 高下纬度间旳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旳影响
(2)假设条件:
(3)成果: 三圈环流
①地表均匀、平坦 ③太阳永远直射赤道
2 . 三圈环流形成旳气压带和风带(成因)
低压
堆积
高压
热上升 重力下沉
重力抬升 冷下沉
N 极地东风
A.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 B.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 C.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北风 D.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南风
气压带和风带旳分布特点
右图中①②③④表达气压带,⑤⑥ ⑦表达风带。
有关图中气压带和风带旳正确判断是 A.①—低气压带—冷暖空气相遇形成 B.⑤—低纬信风带—东南风 C.②—高气压带—空气冷却下沉形成 D.⑥—中纬西风带—西南风
来自 低纬的盛 行西风( 暖而轻
900N
600N
300
3、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分布)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中
纬
西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 风
赤道低压带
东
南
信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中纬
西
风
副极地低压带
气压带和风带复习课件

分布规律、典型地区 • 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分布 规律、典型地区 • 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 特点、分布规律、典型地区
重难点突破: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单圈环流成因: 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冷却受冷却单圈环流
②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在极地地区,由于气温 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 在60度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附极地低气压 带。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
南亚季风 夏季 西南风 印度洋
蒙古、西伯利亚(亚欧大陆 内部) 温暖干燥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高温高湿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4.季风对气候和经济的影响
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的 生长,而亚洲是各大洲中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其他大洲也 有季风气候,只是没有亚洲典型),亚洲是世界上水稻种 植最为集中的,所以水稻被称为“亚洲的粮食”。但夏季 降水过分集中也易造成水涝灾害。对我国的影响我国广大 地区盛行季风气候,因此,夏季从太平洋带来的暖湿气流 使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形成了森林,草原景观。农业 生产也生机勃勃,而纬度位置大致相同的非洲撒哈拉地区,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景观 另外,降水的大小和雨期的长短也存在差异,存在着东南 部向西北部逐渐减少的趋势,因而 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 响
时间 春末 夏初 7-8月 9月
副高位置 15-20°N 20°N 25-30°N 南退 华南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的模式。
全球范围内大气大规模的运动我们称之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在全球的分布上也主要体现为大陆东、西的差异。
大陆西岸主要表现为受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大陆东岸主要是受季风环流的影响。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将热力环流模型扩大到全球。
1.赤道和极地之间的单圈环流。
假设条件:1.地球不自转;2.地表性质均一;3.太阳直射赤道。
结论: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单圈环流。
2.三圈环流(动态过程)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单圈环流模式不成立。
而是形成三圈环流。
假设条件:1. 地表性质均一;2.太阳直射赤道。
【重点理清高空的风和近地面的风的最终偏转方向不同】【六个气压带和风带形成过程术语及图解分析】:【赤道低气压带,0°为中心】 赤道附近温度较高,空气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高空则形成高气压,流向两极方向。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最终在北纬30°高空偏转成西风。
气流源源不断从赤道上来补充,越堆积越多,最终气流被迫下沉。
【副热带高气压带,30°为中心】气流被迫下沉在地面堆积,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高压气流流向赤道和高纬度。
流向赤道的偏转成[东北信风带]。
流向高纬度的偏转成[西风带]。
【极地高低压带,90°为中心】极地周围气温较低,空气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
高压气流流向四周,形成环绕极地的[极地东风带]。
高空气流则下来补充。
【副极地低气压带,60°为中心】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在60°附近相遇,来自低纬度的暖而轻气流被迫抬升,在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的记忆及判别:1.根据气压带的中心纬度0°,30°,60°,90°等纬度,判断气压带的名称,风带则识记低纬信风,中纬西风,高纬极地东风。
2.结合气压带判断风向名称或根据风带推算气压带。
三圈环流各个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三圈环流各个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三圈环流是指地球上大气环流系统中的三个主要环流区域,分
别是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
这三个环流区域在
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影响下形成了复杂的风系统。
首先,赤道低压带形成于赤道地区,这里受到强烈的太阳辐射,地表温度高,空气上升形成对流,使得这一地区的气压较低。
由于
地球自转的科里奥利力作用,赤道附近的空气被向东偏转,形成东风,这就是赤道地区的东风带。
其次,副热带高压带形成于赤道以北和以南的30°纬度附近。
这一地区因为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少,地表温度相对较低,空气下沉
形成高压,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带。
在这一区域,空气向地表辐散,
形成西风带。
最后,极地低压带形成于极地地区,这里因为受到较少的太阳
辐射,地表温度较低,空气密度大,形成低压。
在这一区域,空气
向地表辐散,形成偏北风和偏南风,这就是极地地区的风带。
总的来说,三圈环流的形成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共同
作用,导致地球不同地区的温度和气压分布不均,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
这些环流系统对地球的气候和天气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是大气环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圈环流的形成及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副热带高气压带 A气流暖而轻,遇到来自高纬度地区冷而重 的C气远直射赤道 引起因素: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极地高气压带(热力原因)
冷90N
副极地低气压带(动力原因) 60N
副热带高气压带(动力原因)
30N
赤 道 低气 压 带(热力原因)
0
热
地 球 自 转 使 其 偏
课本P34
3.(近地面)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热力原因 动力原因 动力原因
热力原因 动力原因 动力原因
热力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及对气候特征的影响
气候 特征
温度降低,水汽易凝结,则湿润
温度升高,水汽不凝结,则干燥 气候的冷、温、热主要与纬度相关
若风经过海洋,则水汽较多,若 遇地形抬升,则降水多
冷、干 暖、湿 热、干
B.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
C.全球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
D.高压带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3.读图,若此图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
系统, 则正确的叙述为 ( A )
A.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B. ①风带风向为东南风
C.常年受①控制的地区降水多,气候湿润
D.丁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赤 道 低 气压 带
东
南
信
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中纬
西
风
副极地低低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注意:高、低气压带的形成原因的差异
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引
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
的。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 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
课件3:2.5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及对气候影响

1.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 (1)假设地球球面均一,地球不自转——单圈闭合环流是 在单一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形成的。 (2)地球球面均一,地球自转——三圈环流是在水平气压 梯度力及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自转使其偏”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季节移动 (1)分布:气压带和风带在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 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 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气压带宽为10个纬度,风带宽为20个纬度。
(2)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 发生季节变化。就北半球而言,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
“公转使其移”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如下图所示:
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幅度约为10个纬度。
夏至日:赤道低压带、副高、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别移动到 0°、 30°、 60 °北侧。 二分日:0 ° 、 30 ° 、 60 °位于赤道低压带、副高、 副极地低气压带中间。 冬至日:赤道低压带、副高、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别移动到 0 ° 、 30 ° 、 60 °南侧。
气候类型
成因
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夏季炎热干燥,
候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 气候
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 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一 年可分干、湿 两季
热带季风 气候
旱季时受因海陆热力差异而 形成的东北季风控制,雨季 时受因气压带、风带北移而 形成的西南季风的控制
[解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判读。读图乙可知,M地 垂直方向气压差高于N地,说明M地垂直方向盛行下沉气流 (垂直方向,近地面气压永远高于高空;下沉气流使近地面 气压更高,高空气压更低),N地垂直方向盛行上升气流,由 此推断①地气压高于②地,①地气温低于②地,故A、C错 误;读图乙比较可知,气压差②③接近0百帕,小于①④差 值120百帕,故B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圈环流的形成条件: 1.地球自转; 2.地球表面性质 均一 3.太阳直射赤道
三圈环流的 形成条件是 什么呢?
春分日
夏至日
若移动呢?
冬至日 北极圈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南极圈
秋分日
太阳位置
低压带
高压带
1、概念:全球性大气环流 2、小结: 大气环流的形成
高低纬间 热量差异 地转 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 的南北移动
赤道低压带
0
总结: 思考: 假设条件: 1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 、单圈环流真的存在吗? 1. 地球不自转 2.地表性质均一 2压带,故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假设单圈环流存在,应满足哪些条件? 3. 太阳直射赤道(地球不公转)
理 想 状 态 下 的 “ 单 圈 环 流”
假设
1.地球不自转 2.地表性质均一 3.太阳直射赤道 地球自转:有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学习目标
(1)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意义 (2)在理解三圈环流的基础上,掌
握气压带、风带的成因、特点、位 置,能动手绘制示意图。
思考
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较多? 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较少?
冷
90N 60N 30N
热
0
极地高压带
90N
----单圈环流
60N
30N
在下图画出气流流动方向
90°N
60°N
30°N
0°
巩固练习
1、在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 中,有两股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 的地带,它出现在( C ) A.赤道附近 B.南北纬30°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极地附近
巩固练习
2、在南北纬30°附近形成副热带高 气压带的原因是( C ) A.空气在这一带大量收缩下沉 B.近地面气压较低,使高空空气 下沉补充 C.由赤道上空流来的空气在南北 纬30°附近上空聚积产生下沉气流 D.空气受热膨胀,产生上升气流
(百帕)
1000 1002
北半球
1004
1006 1008 1010
北半球的高空风
极地高压带
低纬环流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思考:冷暖两个气团相 交汇,会发生什么情况?
极地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高纬环流
----三圈环流
极地高压带
中纬环流
副极地低压带
低纬环流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思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否 为热力因素所致。
地球上的气压带(7个)和风带(6个)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盛 行 西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东 北 信 风
赤道低压带
东 盛 南 行 信 西 风 风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 地 东 风 极地高压带
归纳得出掌握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方法: 1.气压带形成机制: 热力成因(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动力成因(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 2.高低气压:相间分布,且南北对称 极地高压 3.风向: 北半球:3撇 ;箭头指向低压 副极地低压 副热带高压 南半球:3捺; 箭头指向低压 赤道低压 4.天气状况: 低气压:气流上升、阴雨 高气压:气流下沉、少雨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课后思考:
如果把“地球表面性质 均一 ”这个假设否定掉,
我们地球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