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达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流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它首先产生在瑞士。

1915年秋委,几个流亡在瑞士苏黎世的文学青年,包括罗马尼亚人特里斯唐·查拉、法国人汉斯·阿尔普以及另外两个德国人,他们在伏尔泰酒店组织了一个名收"达达"的文学团体;1919年,又在法国的巴黎组织了"达达"集团,从而形成了达达主义流派。

达达主义,语源于法语"达达"(dada),这是他们偶然在词典中找到的一个词语,意为空灵、糊涂、无所谓;法文原意为"木马"。

它采取了婴儿最初的发音为名,表示婴儿呀呀学语期间,对周围事物的纯生理反应。

宣称作家的文艺创作,也应象婴儿学语那样,排队思想的干扰,只表现官能感触到的印象。

查拉在草拟的《宣言》中,曾为"达达"下了这样的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东西和不合逻辑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活。

"有人还作过进一步的解释:"达达,即什么也感觉不到,什么也不是,是虚无,是乌有。

"
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们常常用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来表白自己:"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还有别的人。

"查拉在回顾达达主义运动时说:"目的在于设法证明这各种情况下,诗歌是一种活的力量,文字无非是诗歌的偶然的、丝毫不是非此不可的寄托;无非是诗歌这种自然性事物的表达方式,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我们只好叫它为达达。

"
达达主义者的行动准则是破坏一切。

他们宣称:艺术伤口应象炮弹一样,将人打死之后,还得焚尸、销魂灭迹才好;人类不应该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迹。

他们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

因此,达达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文学上的具体表现。

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某些青年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

自1919年在巴黎成立了达达团体后,巴黎就成了这一流派活动的基地,文艺杂志《文学》则达了达达主义者的喉舌。

参加这一流派的作家有:布洛东、阿拉贡、苏波、艾吕雅、皮卡比亚等。

达达主义虽然曾一度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终因精神空虚而不持久。

到1921年,巴黎的一些大学生抬着象征"达达"的纸人,把它扔进塞纳河"淹死",以表示对达达主义的憎恨。

1923年,达达主义流派的成员举行最后一次集合而宣告崩溃,它的许多成员随即转向,参加到现实主义作家的行列。

附:达达主义
◇字体:[大中小](07/06 15:08)
指一次大战期间在苏黎世、纽约、科隆、巴黎等城市兴起的一种虚无主义倾向的文学艺术运动。

对大战的恐惧和反感,起而追求虚无的态度,对现代社会作极度的嘲讽。

艺术家并没有一定的风格手法,或抽象、或拼贴、或用现成品,各自选择独特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

达达主义基本上就是强调“非逻辑的无意义”的概念,反对人类有理性的自欺。

达达的命名,是在大家都认为不具任何意义的认知下,用拆信刀随意的插入字典翻开的页次里找到的一个字。

dada原本指的是幼儿所称的“木马”的发声词,意含幼稚、讽刺以及“无意义”的意思。

因为达达主义的反理性逻辑理念,造成了当时年轻人用来反对战争、反资产主义的借口,也因为反理性,也跟着反美学。

他们极力想要打破传统的艺术既定型式,也因为反对了一切传统思想,使得达达主义陷入一种生存的迷失,造成人们对生命的恐惧与无奈,也对一切事物都保持着“虚无、荒谬、无意义”的态度,在艺术上就形成反权威、反偶像,具有破坏性的、讽刺的和恶作剧式的表达方式的作品。

達達主義並不能只以繪畫派別視之,因為達達也涉及如今所稱的拼貼藝術、裝置藝術、觀念藝術、物體藝術,乃至所謂綜合媒材繪畫。

他推崇杜象(Marcel Duchamp)是其中影響力最大的代表人物,不僅在達達時代十分活躍,在後達達主義也十分活躍,甚至是將達達主義帶入美國而形成後達達主義(Neo-Dadaism)的關鍵人物。

其作品與精神,不斷的在突破藝術的疆界與不斷的在突破〞藝術禮儀化下的禁忌〞,如〞芳泉〞(一只簽了名的尿桶)就是典型的例子。

達達因為反理性邏輯理念,而給當下造成反戰爭、反資產主義的藉口,因為反理性,也跟著反美學。

他們極力想要打破傳統的藝術之既定型式,但也因為反對了一切傳統思想,使得達達主義陷入一種生存的迷失。

換言之,達達其實是在高唱現代主義的同時,專門倡導現代性之〞虛無〞及抗議現代性帶來〞戰爭與毀滅人性〞(楊裕富,2002)。

達達主義對當代的影響,最重要在於:改變「面對藝術」和「創作藝術」的思想和態度,將「過去」及「現在」既有的次序、制度、邏輯(審美)觀念瓦解,重新用不蓄意,經常隨緣意外地(by chance)組合錯亂不符邏輯的語意述說(陸蓉芝,1990)。

因此,達達在表現上形成反權威、反偶像,具有破壞性的、諷刺的和惡作劇式的表達方式;如今,多成為後現代藝術與設計創作的根源。

達達主義的另一貢獻是,影響後達達(新達達)的繼起(60年代興起於美國)。

後達達繼承達達的創意精神,如瓊斯(Johns,J)在畫布上呈現一種拼湊的矛盾;羅森伯格(Rauschenberg,R)以廢棄物所形成的裝置藝術來呈現一種狀似矛盾的拼湊。

或許就商業化
的角度觀之,後達達已經將達達的抗議、矛盾、開創轉成一種作品的趣味,而延伸達達的影響力
“达达主义”原本是二十世纪初,在瑞士苏黎世兴起的一种激进的带有强烈虚无主义色彩的现代文艺思潮。

“达达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想。

“达达”,原为法国儿童语言中“小马”或“玩具马”的不连贯语汇。

因为达打主义艺术家在创作中否定理性和传统文化,宣称艺术和美学无缘,主张“废气绘画和所有审美要求”崇尚虚无,使创作近乎戏削,因而人们把该艺术派称之为“达达派”在这种艺术思潮影响下,摄影艺术领域中也产生了“达达派”。

著名摄影家哈尔斯曼创作过一幅《蒙娜*丽莎》,她那双丰满的手在这里不仅变成了青筋暴突,汗毛丛生,而且还塞满了钞票。

真可谓荒诞无稽,不伦不类。

“达达派”摄影艺术家的创作,大都是利用暗房技术进行剪辑加工,创造某种虚幻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意念。

例如L*M*纳基的《勒达和天鹅》(P107),把一个美丽的希腊神话故事,处理成某种晦涩怪诞,不可捉摸的图象与线条的组合。

在画面中,可视形象已不再以其自身的意义存在,而只是某种意念的构成元素。

还有人用剪辑的手段,使尼亚加拉大瀑布涌向纽约,制造了一个荒谬的世界末日的凄凉景象。

由于达达派摄影艺术作品不符合人们一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要求,1924年以后就逐渐受到有较明确、完整的艺术理论和纲领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的冲击。

但其影响仍可在以后出现的现代派摄影艺术中窥见。

达达派的著名摄影家有菲利普*哈尔斯曼、摩根、拉茨罗*摩荷利*纳基和利斯特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