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在诊断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特征

合集下载

探讨肝细胞癌与肝胆管细胞癌的CT鉴别诊断

探讨肝细胞癌与肝胆管细胞癌的CT鉴别诊断

探讨肝细胞癌与肝胆管细胞癌的CT鉴别诊断徐红梅【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与肝胆管细胞癌的CT鉴别诊断.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33例与肝胆管细胞癌患者7例作为本次调查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证实.分别对两组患者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与B超扫描,回顾分析诊断结果.结果:CT诊断肝细胞癌与肝胆管细胞癌的准确率均高于B超诊断,较病理手术结果更为接近,且肝细胞癌与肝胆管细胞癌CT诊断之间存在特异性差异,通过CT鉴别诊断可加以区分,临床意义重大.结论:对于肝细胞癌与肝胆管细胞癌患者,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与延迟扫描可对其作出有效的鉴别,优于B超诊断,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期刊名称】《影像技术》【年(卷),期】2016(028)003【总页数】2页(P3-4)【关键词】肝细胞;肝胆管细胞癌;CT鉴别【作者】徐红梅【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南京2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R445.3肝细胞癌与肝胆管细胞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因其病理学之间的差异,使得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1]。

B超与CT诊断均为肝细胞癌与肝胆管细胞癌的常用手段,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即分析了不同影像学诊断方法对于肝细胞癌与肝胆管细胞癌诊断价值,详情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肝细胞癌与肝胆管细胞癌患者40例作为本次调查对象。

其中肝细胞癌患者33例,男24例、女9例,患者年龄为28-75岁,平均(54.8±3.4)岁。

肝胆管细胞癌患者7例,男5例、女2例,患者年龄为35-80岁,平均(63.8±4.4)岁。

患者均经病理证实,我院对患者实施B超与CT诊断,并将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行B超诊断与CT诊断,其中CT诊断详情如下:诊断机器为飞利浦64排CT机、GE HiSpeed NX/I双螺旋CT机与GE LightSpeed 64层VCT检查。

螺旋CT对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诊断价值的探讨

螺旋CT对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诊断价值的探讨
【 图分 类 号】R 3 . 【 献 标识 码 】A 【 编 号 】17 — 7 12 1 )1 7 — 2 中 7 58 文 文章 6 3 9 0 ( 00 1- 0 0
肝 内胆 管 细 胞癌 是 由类 似 胆 管 的 细胞 组 成 的 一类 肝 内 恶 性
织 之 间 未见 有 假 包 膜 形 成 。所 有病 例 周 围均有 胆 管 扩 张 。肝 门 、
1 资料 与方法
11 一般 资料 .
我 院 20 0 3年 1 一2 0 月 0 9年 6月 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 实的 3 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 , 中男 l , 1 ; 其 6例 女 4例 年龄 3 6—7 4岁 , 平均 5 岁 ; 9 病程 1 个月 ~5 年不等 。患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 、 伴 消瘦 、 部 包 块 、 疸 , 期 有 门脉 高 压 症 的表 现 , 腹 黄 晚 如畏 寒 、
( 转第 1 1 ) 下 5页
1 3例( 1 , 图 )病灶无明 占位效应 4例 。 其他征象 : 8例所在病灶
10V,6 m s层厚 1mm, 2k 20 A , 0 层距 1rm。 描 范 围从膈 顶 到 十 二 0 n 扫
动脉期可见其周边轻度薄层强化改变 ,门静脉期可见病灶
内部 强 化 较 动 脉 期 明 显 ,延 迟 期 可 见 病 灶 内部 强 化 范 围较 门静
指肠水平 部 。检查前 口服等渗 溶液含 25 . %甘露 醇 的水 50~ 0 8 0 L充盈 胃肠道。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 , 0m 经肘前静脉 团注
2 结 果
21 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断符 合 率 .
确诊断肝 内胆管 细胞癌在临床上非常重要 。 多层螺旋 C T对肝内 胆 管癌 的发现率及诊断率较高 ,对 中晚期肝 内胆 管癌 血供 的评 估 为有重要的作用 。

肝内胆管细胞癌丨MRI表现、病理相关性

肝内胆管细胞癌丨MRI表现、病理相关性

肝内胆管细胞癌丨MRI表现、病理相关性根据区域分布将胆管癌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由肝管导致的外周肿瘤,在左、右肝管汇合处产生的Klatskin肿瘤以及由汇合处以远胆管产生的肝外肿瘤。

一般来说,肝内肿瘤是肿块样的。

据报道,肝内胆管癌更多见于右叶,并且主要在非肝硬化肝脏中出现。

CT和MRI扫描是常用的非侵入式检查方法,用于胆管癌的检测和分期。

肝内胆管细胞癌:•T2压脂:分叶状,高信号并中心较低信号(结缔组织);•T1反相位:脂肪肝,病灶周围见楔形非脂肪浸润区域;•动脉期:明显强化,周边为著;•延迟期:持续强化,与周围肝实质呈等信号。

图A-D:各序列表现同上所述。

图E-H:冠状T2WI上病灶呈略高信号,冠状T1WI同相位示病灶呈低信号,上方另见一小病灶(肝内转移);动脉期减影图更清晰的显示病灶及其供血动脉;不同层面动脉期图像示肝中静脉右旁转移灶,MIP图示动脉期肝右静脉早显,提示肿瘤合并动静脉瘘。

胆管细胞癌病理相关性及随访:•图A:穿刺活检示腺体及间质,符合胆管细胞癌;•图B:术后病理可清晰显示肿瘤与正常肝脏的交界面清晰,无任何肿瘤包膜;•图C:瘤内可见体积较大的腺体,其可解释T2高信号;•图D:肝右叶切除术后1年复查,T2WI示再生的肝脏没有任何残留或复发疾病。

小结肝内胆管细胞癌主要MRI表现:•边界较清楚的肿物(well-circumscribed masses)•T2WI上呈中等高信号(moderately high signal intensity on T2WI)•因含大量结缔组织(abundant desmoplasia),故而T2中心信号较低(appear darker centrally),还可导致相应肝包膜回缩(capsular retraction)•增强动脉期明显强化(intense enhancement),外周厚环样强化为主(mainly the peripheral thick rim of tissue),中心强化较弱(less intense centrally)•延迟期有廓清(washout),信号不均(heterogeneous),周边无任何包膜强化(without any capsular enhancement)•肝内转移灶(intrahepatic metastases)与原发肿瘤(primary tumor)表现一致•在组织学上,肿瘤由散布在纤维化基质(a matrix of fibrosis)内的腺体样组织(gland-like tissue)组成。

胆管细胞癌CT强化特点及其病理基础

胆管细胞癌CT强化特点及其病理基础

之答禄夫天创作
[腹盆部] ZT0300:【原创】胆管细胞癌CT强化特点及其病理基础胆管细胞癌ct强化特点及其病理基础病理基础:大多数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纤维组织丰富,血管稀少,为少血供肿瘤。

胆管细胞癌ct强化特点是:向心性逐渐强化,而且强化时间延长。

1、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强化形式多样,呈边沿晕圈状、条索状或网格状强化。

2、门静脉期病灶有进一步的强化,除了上述的强化形式外,还可见到片状和结节状强化,由于肝实质强化十分明显,病灶仍然呈低密度。

3、平衡期以及延迟扫描时随着时间的延长病灶逐步的向心性强化,并随着肝实质强化程度的减低,病灶密度开始高于正常肝实质。

这种病灶强化的渐进性和向心性特点是肝内胆管细胞癌非常重要的
征象,具有诊断性意义,这种特征性表示的病理基础是肿瘤内含有丰富的纤维组织,造影剂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渗入肿瘤中心,并在肿瘤的纤维组织内滞留时间较长所致。

实例图解平扫
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
门静脉期病灶有进一步的强化,由于肝实质强化十分明显,病灶仍然呈低密度。

平衡期病灶开始明显强化延迟扫描时随着时间的延
长病灶逐步的向心性强化,并随着肝实质强化程度的减低,病灶密度高于正常肝实质。

16层螺旋CT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探析

16层螺旋CT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探析
2 ・临床 研 究 ・ 5 6
 ̄e t mb r 0 , o.0 N .7 S pe e 1 V 1 , o2 2 2 1
种类 和具体时 间有 更加透彻的 了解 ;尽量保证母乳 喂养 ,保证婴儿在
[ 李莉 , , 凯生 . IU鼻饲 患者 常见 并发症 的预 防及 护理 1 】 王祥 殷 呼吸 C
总而言之 ,应 用健康教育 与保健指导方 式对 患有营养 不 良的患儿 在治疗 过程 中进行护理 的临床效果 非常明显 ,可 以使患者尽早改掉 不 良生 活习惯 ,使机 体的营养状况能够 从根本上得 到改善 ,并长期维持
在令 人满 意的状 态。
[ 叶蔚 云, 清, 章汉 , 广州市大 学生营养 与食 品安 全知 识态 4 ] 高永 尹 等.
者在早 期并 没有 明显 的临床 表现 ,更 不用 说有 前兆 了 。然而显 著 的
的断面重建后 处理 ,从而得到完整 的患者诊断影像 图。将所有患者经 过上述方法进行扫描得 到诊断 影像 图后,由两位 从事螺 旋C 诊断的专 T 业 医师对 各组 图像进行分析 ,包 括肝内胆管细胞癌 发生的部位 、范 围 以及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等。对 所有患者的螺旋C 诊断结果进行记录 ,并经过统计 学 T
误 诊 漏诊 4例 ,误 诊漏 诊率 1. 2 %。结 论 l 层 螺旋 C 5 6 T技 术诊 断肝 内胆 管细胞 癌 的手段 相 比于 常规 诊断 方法 有着 显著 的优 点 ,诊 断 符合
率 高并 且 为掌握 癌 症的 发展提供 了 医学影 像 学的证 据 ,具有十 分重要 的应 用价值 ,值得 在今 后的 临床诊 断 中广泛地 应 用 。
参 考 文献
1层螺旋c 诊断肝 内胆 管细胞癌 的临床探析 6 T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CONTENCT

• 肝内胆管细胞癌概述 • CT诊断技术基础 •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 •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 • 肝内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肝内胆管细胞癌是起源于肝脏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肝 癌的10%~20%。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 可能会有更先进的CT技术用于肝内胆 管细胞癌的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 CT扫描方案,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 特异性。
多模态影像融合
将CT与其他影像学检查(如MRI、超 声等)的结果进行融合,可以更全面 地评估病情,提高诊断的可靠性。
THANK YOU
设置扫描参数
根据不同的检查需求,设置扫描参数,如层厚、 间隔、电压和电流等。
图像重建
扫描完成后,计算机根据采集的数据进行图像重 建,生成多个层面的图像。
CT图像解读基础
01
02
03
04
观察解剖结构
通过CT图像观察肝脏的解剖 结构,包括肝叶、肝段和肝门
等。
识别病变特征
观察病变的形态、大小、边缘 、密度和强化方式等特征,以
04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
肝细胞肝癌
肝细胞肝癌通常表现为低密度病灶,而肝内胆管细 胞癌则表现为高密度病灶。
肝细胞肝癌在增强扫描时,病灶通常会明显强化, 而肝内胆管细胞癌则强化不明显。
肝细胞肝癌常伴有肝硬化和脂肪变性,而肝内胆管 细胞癌则较少见。
胆管囊肿
02
01
03
胆管囊肿在CT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病灶, 而肝内胆管细胞癌则表现为高密度病灶。
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长期存在,反复刺激 胆管上皮,诱发癌变。

肝内胆管细胞癌CT、MR表现与病理特征对照分析

肝内胆管细胞癌CT、MR表现与病理特征对照分析
不 清 不 同 ,肝 门侵 犯 与 淋 巴 结 肿 诊 断 的准确 性具 有 临床 意 义 。 大 发 生 率 低 于 肝 内胆 管 细 胞 癌 。
管细胞癌的 M 诊 断和鉴别 [ . s CT J 上 】 海医学影像 ,2 1,92 :1 9 001 ( 9- 3 ) .
7 王 成林 . 脏 少见 类 型 癌 病 理 、 C . 肝 T和
放 射 学 实践 ,2 0,4 3:8— 9. 09 2 ( 272 0 ) 胞 癌皮 肤 转 移 一例 报 道 [] 罕 少 疾病 J. 杂 志 ,20 ,6( ) 05. 09 1 6:5- 1
细 胞 癌 类 似 ,但 病 灶 内无 局 限性
( 责任 编辑 :谢 婷婷 )
【 收稿 日期 1 2 1 - 2 2 02 0- 5
M I 断 ( )J. R诊 一 [] 中国 c 和 M I T R 杂志,
2 0, 1 : 8 5 . 0 6 4() 4 — 1
8 孙莉, . 刘文亚 , 李江红, M I 等.R 对肝 内 胆管细胞癌的诊 断价值 [] 现代 中西 J.
医结合 杂志 ,08 1 (1: 8349. 2 0,7 3)4 9- 84
胆 管 扩 张 , 与 软 组 织 肿 块 。 诊 断 2 李绍林,张雪林,韩慧霞, . 等.周 围型
慢 性肝脓 肿 时需要特 别 与肝 内胆管
肝 管 细胞 癌 临床 病理 与 C  ̄ M 诊 断研 T R
( 接第 2 上 9页 )
3 胡兴荣, 李顺振, 张家权, 等.磁பைடு நூலகம்振全
另外 肝 血 管 瘤 实验 室 检 查 常 正常 。 慢 性 肝 脓 肿 表 现 多 个 脓 腔 、壁 增
. 万云乐,闽军, 等.肝胆 管细 厚 ,增 强 动 脉 期 充 血 与 肝 内胆 管 1 许晓婷 ,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与肝内肿瘤的鉴别要点分析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与肝内肿瘤的鉴别要点分析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与肝内肿瘤的鉴别要点分析摘要:目的:观察肝内胆管细胞癌 CT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增强 CT 扫描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资料。

结果:60例患者中,60例均为单发病灶,肝叶萎缩25例,局部肝包膜回缩11例,伴肝内胆管扩张12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肝门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3例,门静脉癌栓4例。

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肿瘤外周部分呈轻度、较薄、不完全的环状增强或不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延迟扫描病灶随着时间的延长呈向心性逐渐增强,呈“延迟强化”,病灶内部呈片状、网格状或线状强化。

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动态增强特征性表现为渐进性、向心性强化,病灶内部的片状、网格状或线状强化,能与大多数肝内其他肿瘤相鉴别。

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螺旋 CT动态增强;肝内肿瘤鉴别肝内胆管细胞癌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组织学类型,其恶性程度高,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治疗效果与预后欠佳,早期正确诊断在临床上非常重要,目前影像检查及相关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是临床上诊断该病的主要检测手段。

现将我院近年经CT检查且经手术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6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相关鉴别方法。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搜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经手术、穿刺后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资料共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4~ 66岁,平均53.7岁,病程20天~ 10年,平均11个月。

临床表现:右上腹胀痛45例,黄疸12例(伴皮肤瘙痒6例),乏力、食欲不振11例,畏寒发热5例,消瘦、体重下降10例,右侧腰痛2例,体检发现2例。

1.2方法本组60例均作全肝CT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扫描参数:螺距1.5,120kV,260mAs,重建层厚10mm、层距10mm,扫描范围从膈顶到十二指肠水平部,增强扫描采用手推法,经肘前静脉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60ml,速率约为6ml/s行CT动态增强扫描:即动脉期(注射造影剂后15s开始扫描)、门静脉期(注射造影剂后60s开始扫描)、延迟期(注射造影剂5min~ 7min后扫描)。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表现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表现
出现局部钙化;而恶性肿瘤细胞大量存在于病灶的外周部 (CT早期环形强化的病理基础是恶性肿瘤细胞) • 腔内生长的多数乳头状腺癌因不含丰富的纤维组织,因此不 产生延迟强化。 • 不同分化程度的腺癌 • 大多数可见多少不等的粘液成分
形态学分类
据日本肝癌研究组提出的形态学分类系统,胆管癌可分 为肿块型、管周浸润型、胆管内生长型
• 肝内胆管结石(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 • 病毒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
毒,EB病毒) • 异常和畸形(胰胆管合流异常与胆总管囊肿,囊性肝疾病
[如Caroli病]) • 环境或职业性毒素(胶质二氧化钍,二恶英、聚氯乙烯) • 胆道-肠引流术 • 过量饮酒
• 原发肿瘤病史,老年人多见 • 少数肝转移癌病灶内可出现钙化,其特点为钙化密度较低、
范围大、位于病灶中央部分 • 环形强化;牛眼征
小结-ICC
• 好发于中老年,肝左叶多见 • 危险因素:肝吸虫、肝内胆管结石(东南亚) • 肿块型:不规则分叶状肿块,界不清,肝叶萎缩,包膜凹
陷、皱缩;胆管扩张,动脉期环形强化,晚期向心性强化 • 管壁浸润型:一长段狭窄的边缘不规则、不对称缩小胆管,
增强强化,淋巴结肿大和导管周围软组织病变,提示恶性 狭窄。 • 管内生长型。
谢谢
二、弥漫性和明显导管扩张和不可见的肿块(微乳头)
BilIN-3. (a) Axial contrast-enhanced CT scan shows diffuse ductal dilatation in the left hepatic lobe through the common bile duct, with no visible intraductal mass. (b) Photomicrograph (original magnification,×40; H-E stain) shows micropapillary tumors throughout the bile ducts. These findings are compatible with the micropapillary form of BilIN-3 (carcinoma in situ).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方式对11例经手术病理证明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病人的CT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 1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病人的11个病灶平扫均为低密度,可见病变区胆管扩张,其中6例见肝包膜回缩征。

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环形增强8例,门静脉期5例中央网格样增强,延迟期8例呈向心性增强,密度略高于正常肝实质。

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具有必然特异性,有利于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

【关键词】癌肝细胞胆管肝内体层摄影术X线运算机[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T manifestations and their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ellular patients with the carcinoma confirmed by operation and pathology were plain CT scan all lesions were of low density with dilation of intrahepatic biliary duct. Retraction of liver capsule was found in six patients. On contrast enhancement, cricoid enhancement at arterial phase was found in eight patients, central reticular enhancement at venous phase in five, and centripetally enhancement at delayed phase in manifestations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ellular carcinoma are specific, which is helpful to the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KEY WORDS]carcinoma, hepatocellular; bile ducts, intrahepatic; tomography, X ray computed肝内胆管细胞癌亦称外周型胆管细胞癌,是指起源于肝段胆管的胆管上皮癌,较为少见。

肝内外胆管癌14例螺旋CT诊断分析

肝内外胆管癌14例螺旋CT诊断分析

彩超 对 睾丸 扭转 的诊 断率 可达 10 , 超检 0% 彩
查快 捷 、 准确 、 创无 痛 苦 , 无 可反 复使 用 。因此 , 彩
及能否及 时复位有 密切 的关 系。睾 丸血流 中断 3 , 丸救 治成 功 率 10 ,4 h睾 0 % 2 h后 不 可 能 救 治 成
超是 睾 丸扭 转 急诊检 查 的首选 。
1 资 料 与方 法
1 I 一般 资料 .
手术 方法 为 内镜 下 圈套 器 高 频 电凝 切 除 术 、 氢 离 子凝 固术 和尼龙绳 结 扎术 。术 中提 取 病理 标
本。
2 结 果
39例 中经 ME S明确 诊 断 为食 管平 滑 肌 瘤 6 U 3 7例 , 见 恶变 病 例 。其 中 8 检 查后 接 受 手 5 未 2例
20 2 1 我 院收 治 因 胃镜检 查发 现性 质 0 8~ 0 0年 未 明的食 管黏 膜 隆起 性病 变 患 者 39例 。其 中男 6
1 2例 , 17例 , 龄 2 9 女 7 年 0—7 9岁 , 均 5 . 平 3 2岁 。 4 7例有 程 度 不 等 的 吞 咽梗 阻 、 骨 后 疼 痛 症 状 , 胸
黄光 俊
( 山县 人 民医院 北 通 山 4 7 0 ) 通 湖 360
中 图 分 类 号 : 7 0 4 1 3 .9 1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章 编 号 :0 80 3 (0 2 0 -0 90 10 -6 5 2 1 )10 6 -2
食 管平 滑 肌 瘤 是 食 管 最 常见 的 良性肿 瘤 , 病
收集 20 2 1 0 8~ 00年在我 院经手术病理或活 检 证 实的肝 内外胆 管 癌 1 。男 1 4例 O例 , 4例 , 女 年龄 2 7 l一 8岁 , 平均 6 . 。其 中肝 内胆管癌 3 26岁 例 , 门区胆 管癌 3例 , 总管 癌 8例 。所 有病 例 肝 胆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

几 乎 是 毛 细 血 管 ,结 缔 组 织 纤 维 极 其 缺 乏 ,增 强 时 , 动脉期强化明显,而门脉期强化减退,延迟期基本消 失。常有门脉癌栓形成[4]。(2)肝脓肿:常见环行强 化 ,环 行 完 整 ,周 围 有 水 肿 形 成“ 晕 环 ”,到 延 迟 期 病 灶液化区更为明显。本组病例中有 3 例发热病人而 误诊,CT 表现液化区增强时,两者多有较平扫缩小, 并出现蜂房。因而要注意鉴别诊断。(3)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密度均匀,增强后动脉期呈结节状强化,由 边缘到中央集中,延迟期大部分或全部被造影剂充 填。(4)单发转移瘤:有原发病灶,呈环行强化,中心 坏死呈牛眼征。
4 参考文献 [1] 高萍,张立仁,徐梅. 肝内胆管细胞癌 CT 表现与病理对照[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6(2):671- 672. [2] Boberg K M,Schrumpf E. Diagnosis treatment of cholangiocareinoma
[J]. Curr Castronenterol Rep,20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6(1):52- 59. [3] 沈先比,成果,黎刚,等. 动态增强螺旋 CT 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
实用医学杂志 2007 年第 23 卷第 11 期
1705
癌是一种少血管肿瘤,病灶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坏 死。胆管细胞癌间质结缔组织特别丰富,腺癌癌巢在 这样的背景中分散或集结出现,病理上门脉期逐渐增 强及延迟期强化区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少量散在的 癌组织[1]。(1)有专家认为造影剂在纤维组织间质与 血管之间弥散慢即经血管进入纤维间质内及从纤维 间质与血管之间清除慢[2],这是肝内胆管细胞癌门脉 期进一步强化及延迟期强化的病理基础。(2)本组中 5 例肝叶萎缩,这可能是由于门脉灌注减少,慢性纤 维化,或长期肝内胆管阻塞所致。(3)由于该肿瘤发生 在淋巴管丰富的汇管内。PCC 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 高,但较少出现门脉癌栓形成[3],本组病例均未发现。 所有病例 AFP 为阴性,与乙肝、肝硬化无直接关系; CA125 及 CEA 增高与 PCC 为腺癌有关。肝动脉期及 门脉期轻度的、不完整的边缘环行强化及显著的低密 度肿块与延迟期的延迟强化的一个典型征象,有助于 病灶的检出和鉴别。 3.3 鉴 别 诊 断 (1)肝 细 胞 肝 癌 :大 多 有 肝 病 史 , AFP 常 升 高 , 病 理 组 织 学 上 大 多 数 肝 细 胞 癌 的 间 质

肝脏总胆管细胞癌的CT影像学表现

肝脏总胆管细胞癌的CT影像学表现

肝脏总胆管细胞癌的CT影像学表现目的:通过总结肝脏总胆管细胞癌CT的影像学表现,旨在为临床准确诊断肝脏总胆管细胞癌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肝脏胆总管细胞癌患者46例,通过对CT影像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对46例患者进行CT平扫,影像表现为不规则的低密度灶,病灶密度分布零散、不均匀,病灶轮廓模糊、边界不清,其中36例患者病变区表现胆管不同程度扩张,18例患者表现肝包膜回缩,7例患者病灶出现不规则钙化,对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后35例患者动脉期病灶边缘明显,门静脉期和平衡期病灶不规则强化,延迟期患者表现向心性增强。

结论:CT是诊断肝脏总胆管细胞癌的重要方式,其CT影像学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病灶内可见胆管扩张。

标签:肝脏总胆管细胞癌CT影像学肝脏总胆管细胞癌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组织类型,是较为少见的胆管上皮癌,发病不存在性别差异,临床表现为腹部严重不适、间歇性发热、不同程度的黄疸,病情发展不宜被察觉,临床术前确诊率低[1],因此对肝脏胆总管细胞癌的准确诊断及定位对于患者尽早接受治疗和选择手术方式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CT影像学是最为准确的诊断方式,能提供病变的准确位置。

本研究通过对肝脏胆总管细胞癌患者CT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为肝脏总胆管细胞癌的临床准确诊断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CT检查并确诊为肝脏总胆管细胞癌患者46例,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为61-81岁,平均年龄为69.86岁,患者临床表现为黄疸15例,其中间歇性5例,加重型10例,皮肤不同程度瘙痒患者25例,38例患者均表现出上腹部疼痛、腹胀,6例患者表现间断发热,5例患者手触有包块,4例患者有胆囊切除病史,8例患者有胆道切开取石病史,2例患者肝叶部分切除,3例患者合并胆汁潴留。

1.2 方法CT扫描方法:禁食4-6 h,检查前患者口服水500-1000 ml。

胆管癌诊断与治疗——外科专家共识

胆管癌诊断与治疗——外科专家共识

胆管癌诊断与治疗——外科专家共识 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统指胆管系统衬覆上⽪发⽣的恶性肿瘤,按所发⽣的部位可分为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ECC)两⼤类。

ICC起源于肝内胆管及其分⽀⾄⼩叶间细胆管树的任何部位的衬覆上⽪;ECC⼜以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点为界分为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

近年来胆管癌的发病率逐年升⾼,对于胆管癌的诊断及治疗,国外早在10年前已制订了相关指南,并在临床应⽤中不断修改更新。

2010年,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the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on Cancer,AJCC)发布的第七版TNM分期系统正式将ICC从肝癌中分离出来,同时将ECC分为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并对这3类不同解剖部位的胆管癌分别制订了各⾃的TNM分期。

针对这⼀现状,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胆管癌诊断及治疗规范显得⼗分必要。

1、胆管癌危险因素 胆管癌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献报道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龄、胆管结⽯、胆管腺瘤和胆管乳头状瘤病、Caroli病、胆总管囊肿、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溃疡性结肠炎、化学毒素、吸烟、肝⽚吸⾍或华⽀睾吸⾍感染等。

2、胆管癌的癌前病变 胆管癌常见癌前病变包括:(1)胆管上⽪内瘤变(biliary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BillN)。

按胆管衬覆上⽪的异型程度由轻⾄重分为BillN-1、BillN-2和BillN-3,BillN-3通常被视为原位癌。

(2)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IPN)。

(3)胆管微⼩错构瘤(biliary micro-hamartoma)。

胆管癌诊断标准

胆管癌诊断标准

1.何时考虑胆管细胞癌对于没有PSC的患者,如果有胆道阻塞征象(如,黄疸、胆汁淤积性肝功能检查异常、影像学检查显示胆管扩张)且没有其他解释(如,胆总管结石或胰头病变),则应考虑胆管细胞癌。

对于影像学检查显示孤立性肝内肿块但甲胎蛋白(AFP)血清水平正常的患者,也应考虑该诊断。

PSC患者迅速发生临床恶化时应考虑胆管细胞癌,恶化表现包括黄疸、体重减轻和腹痛。

胆管明显狭窄或管壁增厚的患者中,进展性胆管扩张应使医生高度怀疑胆管细胞癌。

筛查试验结果异常时也应考虑胆管细胞癌,即CA19-9和/或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异常。

2.诊断方法诊断方法各异,具体取决于疑似病变的位置(远端肝外、肝门部或肝内)以及患者有无PSC病史。

所有疑似胆管细胞癌的患者都应该检测肿瘤标志物CA 19-9和癌胚抗原(CEA),有肝内病变的患者加测AFP。

肿瘤标志物升高可能支持胆管细胞癌的诊断,或者在AFP升高的情况下提示另一种诊断,即肝细胞癌(HCC)。

解读时还需要注意单纯胆道阻塞也能够引起CA 19-9升高。

肿瘤标志物升高时可能也有助于在治疗后监测患者复发。

尚不明确检测血清IgG4的作用。

如果鉴别诊断中包括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如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则可检测IgG4的血清浓度。

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初始影像学表现可以提示病变位置。

患者常会在黄疸的评估中行经腹超声。

若怀疑有胆管细胞癌但未行影像学检查(如CA 19-9升高),初始影像学检查通常采用增强MRI/MRCP或对比增强多期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DCT)。

部分患者的初始检查可为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该检查最常在高度怀疑胆总管结石时使用。

可能有助于定位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包括:①远端肝外胆管细胞癌肝内及肝外胆管扩张。

可能会发现胆管直径突然改变。

②肝门部胆管细胞癌肝内胆管扩张而肝外胆管管径正常。

③肝内胆管细胞癌无原发性HCC影像学特征的肿块病变,通常发生于无肝硬化的肝脏中。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

即用 2 ml生理盐水等速注射 冲 0 管,采用 L A序列多期动态增强 扫描,注药后 1 开始连续 3— S 5 4 次扫描,分别获得 2 s 4 s 7 s 0 、 0 、 0、
6 i 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图像;延 mn 时4 — 0 i 扫脂肪抑制轴位 TW 5 6m n I 扫描,获得延迟期 图像 。
伴肝 内胆管扩张 5 例,局部肝叶萎 图 3/ 肝 左 叶 胆 管 细 胞 癌 , 增 强 扫 描 呈 “网格 样 ” 强 化 ,延 迟 期 持 强 化 4 缩、肝包膜凹缩 6 例,肿块内出现 线状征、网格样改变 5 例。肿块边 缘较清楚 6例,较模糊 l 例,c 1 T 值 1 ~3 u ( H 四周肝组织 C 1 8 T值 下标本微小血管浸润 4例 。 内胆管细胞癌 的 C T检查,平扫 3 5H ) 5~ 3 u ;增强扫描,1 例表现 5 低密度,境界不清,多期动态增 讨 论 为 从 肿 块 四周 向心 性 轻 中度 强 扫描 ,呈肿块边 缘 向心性轻 中 化,2例轻度不规则强化 ;4例延 强化,密度低于四周肝组织,本 迟强化 ( 3例密度略高于 四周正常 1 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 肝 1 例 ( %)显示此特征,与 . 7 7 0 肝组织,l 例略低于四周肝组织 ) ; 内胆管细胞癌 ( ) I c 起源于肝 内 献报道相一致 【 C 引。李子平等 [ ] 肝 门区胆管扩张截断征 5 例,2例 二级 以上 分支 胆管 上 皮质 细胞 , 道,5 %~ O 9 8 %的肝 内胆管癌 出 合并胆道结石,6 例伴肝 门淋 巴结 起病 隐匿,早 期无特异性 临床表 延迟强化 现象,病理 证实延迟 转移 。1 M 检查表现为不规 现 。发病 率 占原 发肝 内恶性肿瘤 化区 即纤维组 织丰富 区,是 由 4例 R I 则 TW ,I的低信号,Tw 为略高混 的 1 %一2 % 。I O 0 ,发病年龄偏高,本 造影剂在纤维 组织 间质与血 管 杂信号,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组 中位年龄 51岁,最大年龄 77 间弥散缓慢 ,再从纤维 间质经 远端胆管迂 曲扩张 。M I增强通 岁,男女 比例相仿,本组男女比例 管清除也慢 ,这样就 出现了肝 R 常表现为早 期轻 度或 中度不 全边 为 l :1 。本病发病机制不明,多 胆 管癌产生延迟 强化这一有意 缘强化,晚期进行性 同心性强化, 数学者认 为该病与 乙肝背 景和肝 的征象;而肝细胞癌则不同,增 在 延迟期 中心 区通 常为不完全强 硬化无关,本组有乙肝背景 2 早期病 灶即可 明显强化,密度 0. 化 ( 14 。 图 — ) 8 (/ 4 , 硬化 1 .%(/ 4 。 于正 常肝组织 , 门脉期强化迅 %5 2 )肝 5 3 2 ) 2 2 术后病理 术后均病理证 A E升高 4 . F 例,占1 . %;C 1 — 消失,密度低于四周正常肝组够 6 6 A 9 实肝内胆管细胞癌,全组单发灶 9 9 E 阳性率分别为 8 (/ 4 . 肝海绵状血 管瘤虽 然也可出现 、C A % 22 ) 、 例,肿瘤中位直径 8 O m . c ,切缘阳 1 .% 3 2 ) 5 (/ 4 。但黄亮等 [ 2 j ]报道 迟强化 ,但增强早期 低密度 瘤 性2 例,显示微小癌灶,区域淋巴 8 例肝内胆管细胞癌 3 例合并肝 边缘 出现高 于正常肝组 织的结 3 1 结转移 8 例,肝右,肝 中静脉侵犯 硬化,H S G阳性 8 % ( 7 3 ) 状强化,逐渐向中心扩展,最后 BA 7 2/ 1, 各1 例,门静脉左右支主干侵犯各 门静脉癌栓 3 %(0 3 ) 2 1/ 1 。 充整个 瘤灶 。本组 7例 出现线 1 例和 2例,门静脉癌栓 1 例,镜 2 影像特征的病理基础 肝 征,表现为肿 瘤实质 内有线状 .

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与病理及免疫组化对照分析

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与病理及免疫组化对照分析

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与病理及免疫组化对照分析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共22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

结果:CT平扫病变表现为团块状密度减低影,边缘不清,密度不均。

动态增强CT扫描表现为随时间延长渐进性向心性强化。

病灶位于肝左叶者12例(占54.55%),右叶者10例(占45.45%)。

依据影像表现,团块状病灶13例;病灶边缘呈分叶状4例,不规则状5例,病灶周围胆管扩张11例,合并肝包膜凹陷征8例,合并肝门淋巴结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无一例发现门静脉瘤栓。

所有患者均有术后病理支持,其中共计13例患者行免疫组化,11例患者CK7及CK19同时表现为明显强阳性。

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且绝大部分病例免疫组化中CK7与CK19明显强阳性具备一定特征性,符合其“胆管型CK”特点。

标签:肝内胆管细胞癌;体层摄影术;动态增强;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为发生于肝内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是肝内少见的原发恶性肿瘤,仅占所有原发胆管细胞癌的5%~10%[1]。

ICC发病隐蔽,死亡率较高,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或仅表现为不典型腹部隐痛或消化道症状,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其对放、化疗不敏感,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2]。

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对ICC治疗、预后极其重要,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

分析其影像表现、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收集2011年至2016年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22例患者,其中女性10例、男性12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58岁。

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乏力、黄疸;其次为肝区疼痛,疼痛为隐痛或胀痛。

实验室检查AFP均为阴性,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不同程度升高。

1.2 方法CT检查技术:本组病例均采用64排(GE Lightspeed VCT,美国)螺旋CT 扫描机,行平扫和三期螺旋增强扫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螺旋CT在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特征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 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 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 资料。

结果22例患者中,均为单发病灶,肝叶萎缩8 例,局部肝包膜回缩4 例,伴肝内胆管扩张10例,肝内胆管结石6例,肝门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10 例。

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动脉期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呈轻、中度强化,延迟扫描病灶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由边缘向中心强化,最后病灶强化高于肝实质,病灶内部可呈片状、分隔状或细线状强化。

结论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强化具有一定特征性,且大多数呈”慢进慢出”特点,一般能与肝内其他肿瘤相鉴别。

标签:肝内胆管细胞癌;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
肝内胆管细胞癌是指起源于二级胆管在内的末梢侧肝内小胆管的肝内原发性肿瘤。

多数为导管状腺癌,少数为乳头状腺癌和黏液腺癌。

其发病高峰年龄为60~70 岁。

因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症状出现较晚且不具特征性,不易早期发现,临床上预后较差,因此早期正确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在临床上非常重要。

现对22例经手术证实的胆管细胞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35~75岁,平均61岁。

主要症状:上腹部不适10 例,伴消瘦8 例。

腹部包块 2 例,无明显症状4例。

黄疸8例,伴胆石症6例。

有胆道手术史4例。

化验检查:所有病例经AFP 检查均为阴性,CEA 检查8例阳性,HBsAg 检查6例阳性。

1.2 检查方法本组22 例均做全肝CT 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

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120 kv,260 mAs,层厚10 mm,层距10 mm。

扫描范围从膈顶到右肾下级。

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团注泛影葡胺注射液100 mL,速率为3 mL/s。

行CT 动态扫描:动脉期(注射造影剂后25 s开始扫描)、静脉期(注射造影剂后60 s开始扫描)、延迟期(注射造影剂3~10 min后扫描)。

检查前均服500ml 水充盈胃肠道。

2结果
22 例病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18 例病灶位于肝左叶,4例位于肝右叶,肿块长径约2~7.5 cm,平均4.6 cm。

CT 平扫病灶呈略低密度,CT 值约20~45 Hu,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分界欠清,形态上病灶呈不规则分叶状14例,呈圆形或类圆形8例,6例合并有肝内胆管结石,邻近病灶肝内胆管扩张者10例,8 例病灶所在肝叶呈萎缩状态,4例病灶所在肝叶局部肝包膜凹陷。

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8例,轻度环形强化14例,无病灶明显强化。

门静脉期轻中度强化20例,明显强化2例。

延迟期22例均表现为病灶内部强化逐渐明显,呈不均匀
性分隔状强化12例,片状均匀强化10例。

10 例可见肝门区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未见肝内转移灶。

3讨论
肝内胆管细胞癌是起源于肝段胆管的胆管上皮癌,在肝脏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肝细胞癌。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多数学者认为与长期的肝内胆管结石、炎症刺激有关[1-2]。

肝内胆管结石和炎症的长期慢性刺激使胆管上皮不典型增生而癌变。

3.1 CT平扫多数表现为肝内分叶状、不规则或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密度不均,边界不清,单发多见,无假包膜。

肿瘤本身或其分必的黏液阻塞胆管后可导致远端胆管扩张,本组22例中有10例。

肿瘤局部肝轮廓的改变较常见。

由于瘤内纤维间质较丰富,肿瘤常呈浸润性生长,易造成局部肝包膜回缩,表现为局部肝包膜内凹,肝叶萎缩也较常见,本组22 例中有8例。

CT 增强:典型的表现为动脉期、门静脉期周边轻中度、较薄、不完全的晕环状强化,延迟期病灶呈逐渐增强的向心性强化。

早期肿瘤周边强化是由于肿瘤周边主要由大量的恶性肿瘤细胞和少数纤维组织构成,而向心性强化则是由于肿瘤的中心部分存在丰富的纤维组织,恶性肿瘤细胞在其中分布稀疏。

成活的恶性肿瘤细胞是产生肿瘤早期强化的病理基础,因为造影剂在纤维组织间质与血管之间弥散慢,即经血管进入纤维间质内及从纤维间质经血管清除都很缓慢[3-4]。

所以强化的程度和方式与肿瘤内部纤维组织和恶性肿瘤细胞分布有关。

这种渐进性、向心性的强化特点和病灶内部呈片状、网格状或线状强化是肝内胆管细胞癌非常重要的征象,具有诊断性意义。

3.2鉴别诊断①肝细胞癌:大多数有慢性肝病、肝硬化病史,AFP 升高,肿瘤占位效应较显著。

多无肝包膜回缩征。

巨块型可见假包膜,增强后动脉期强化明显,静脉期病灶内造影剂有消退,延迟期病灶呈低密度,呈”快进快出”征象。

②肝血管瘤:平扫时呈较低密度,密度较均匀。

增强后动脉期肿瘤周边呈结节样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逐渐向中央强化,呈”快进慢出”征象。

血管瘤动脉期强化结节密度高,动脉期强化程度明显高于正常肝,与同层主动脉相仿。

③肝脓肿:多呈环形薄壁强化,且壁周常见低密度水肿带,临床有发热、白细胞增高等,鉴别一般不难。

④单发性肝转移瘤:有原发病灶,CT 增强多呈环形强化,中心坏死形成”牛眼征”,病灶内多无分隔状或细线状强化。

⑤肝局灶结节增生:CT 平扫呈等或略低密度,CT 增强动脉期有较明显强化,实性部分强化较均匀,由于动脉期中央瘢痕常无强化,故可较清晰地显示中央瘢痕,鉴别诊断一般不难。

⑥肝腺瘤:主要发生在育龄期妇女,与长期口服避孕药有关。

CT平扫表现为等、低密度占位性病变,出血、钙化部位可为高密度,边缘光滑,周围可见”透明环”影,常为其特异性表现。

核素扫描对肝腺瘤也有鉴别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林国乐,赵玉沛,张家敏,等.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附16 例临床报告)[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0,6(6):183.
[2]何振平.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治疗[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1,2(8):125.
[3]Maetani Y,Itoh K,Watanabe C,et al.MR imaging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with pathologic correlation.AJR,2001,176:1499.
[4]Lee JW,Han JK,Kin TK,et al.CT features of intraductal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J].AJR,2000,175:721.
編辑/张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