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分子动理论
第5章 非平衡态动力学理论
v Z
v 2nd v
2
1 2 nd
2
kT 2 d P
2
(1)对于同种气体,λ与 n 成反比,而与 v 无关; (2)在温度一定时, λ仅与压强成反比。
例2:设原子有效直径 d = 10–10 m 求 (1)氮气在标准状态下的平均碰撞次数 (2)若温度不变气体压强降到1.3310–4 Pa 平均碰撞次数又为多少? 解:
?牛顿黏性(viscosity)定律
在相邻两层流体中,相对速度较大的流 体总是受到阻力,即速度较大一层流体受到 的黏性力的方向总与速度梯度方向相反,故
f du dz A
速度梯度即流速在薄层单位间距上的增量。
旋转黏度计:测定气体的黏度而设计仪器 扭丝悬吊了一只外径为R、长为L的内
M
圆筒,筒外同心套上一只长亦为L、内径为 R+δ的外圆筒,内外筒的隔层内装有被测气 体,夹层内的空气对B 筒施予黏性力。A 筒 保持一恒定的转速ω,B 筒相应地偏转一定的 角度,偏转角度的大小由附在扭丝上的小镜 M 所反射的光线测得。从偏转角的大小可计 算出黏性力。
三、气体扩散(diffusion)的微观机理 扩散是在存在同种粒子的粒子数密度 空间不均匀的情况下,由于分子热运动所 产生的宏观粒子迁移或质量迁移。 它与流体由于空间压强不均匀所产生 的流体流动不同,后者是由成团粒子整体 定向运动产生。 扩散也向相反方向进行,因为在较高密 度层的分子数较多,向较低密度层迁移的分 子数就较相反方向多。
dN 1 dt D n1 n 2 L A
dn 1 dt D n1 n 2 VL A
CO 粒子数守恒,即
高中物理分子动理论教案
高中物理分子动理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分子动理论在物质状态变化中的应用3. 能够解释气体压强、温度、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1. 分子动理论的概念和原理2. 气体状态方程中的分子动理论应用教学难点:1. 理解分子运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2. 掌握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过程和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分子动理论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 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会呈现不同的状态?二、讲解分子动理论(15分钟)1. 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分子间的运动和碰撞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 讲解分子速度、能量与温度的关系。
三、实验展示(10分钟)1. 进行实验,展示不同状态的分子之间运动的差异。
2. 利用模型演示分子间的碰撞和能量传递过程。
四、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15分钟)1. 讲解气体分子动理论和气体状态方程之间的关系。
2. 分析气体压强、体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做练习,加深对分子动理论和气体状态方程的理解。
2. 点评答案,纠正错误。
六、概括总结(5分钟)1. 总结分子动理论的重要性和应用。
2. 强化气体的分子动理论与状态方程的联系。
七、课堂作业(5分钟)1. 布置作业: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2. 提醒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较抽象,需要借助实验和模型来直观展示分子运动的过程。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应用。
同时,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及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分子动理论 大学物理习题答案
vp
.099v p时,x 0.99 ; v v p
vp
(2) 由归一化条件
0
v0
1 f (v) d v 1 , c d v cv 0 1 ,得 c v0 0
v0
f (v)
C
(3) v vf (v) d v v c d v
大学物理练习册—分子动理论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5-1 一容器内储有氧气,其压强为 1.01105Pa,温度为 270C,求: (1)气体分子的数密度; (2)氧气的质 量密度; (3)氧分子的质量; (4)分子间的平均距离(设分子均匀等距分布) 。 解:(1) p nkT , n
p 1.01 105 2.44 1025 /m 3 kT 1.38 1023 (273 27)
5-4 体积 V 10 3 m 3 ,压强 p 10 5 Pa 的气体分子平均平动动能的总和为多少? 解: t N
N 3 pV kT ,其中 N 为总分子数。 p nkT kT , N 2 kT V pV 3 3 3 t kT pV 105 103 150 J kT 2 2 2
m M pV RT ,T mol M mol mR
t
3 3 M pV 3 2 10 3 3.9 105 4.0 103 kT k mol 1.38 10 23 3.88 1022 J 2 2 mR 2 2 102 8.31
2 RT 可知,在相同温度下, M mol 大的气体 v p 小, M mol
f(v) I II
所以曲线 对应氢气的分布,即 v p H 2000 m/s
分子动理论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分子动理论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子动理论是研究气体微观粒子(即气体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物理学理论。
它的提出对于理解和解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假设分子动理论建立在以下几个基本假设之上:1. 气体是由大量微小无限可分的粒子——分子组成的;2. 分子之间的距离相比于分子的尺寸很大,分子之间几乎没有相互作用;3. 分子具有质量和速度,并且在运动过程中会发生碰撞。
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是描述理想气体性质的基本方程,它与分子动理论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根据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假设,我们可以得到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
1. PV=nRT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以表示为PV=nRT,其中P表示气体的压强,V表示气体的体积,n表示气体的物质量,R为气体常数,T为气体的绝对温度。
根据分子动理论,气体的压强与分子碰撞所产生的冲击力有关。
气体分子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温度越高,分子速度越快,分子碰撞所产生的冲击力越大,从而压强也就越大。
因此,PV=nRT中的P、V和T是具有直接的物理意义的。
2. 分子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根据分子动理论,分子的平均速率与温度呈正比关系。
具体而言,根据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定律,速度的平均值与温度的开平方成正比。
即v_avg=√(8RT/πM),其中v_avg表示分子的平均速率,R为气体常数,T为气体的绝对温度,M为气体分子的摩尔质量。
3. 分子速度与分子质量的关系根据分子动理论,分子速度与分子质量成反比关系。
分子的速度与质量无关,只与温度有关。
因此,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与分子的质量无关,只与气体的温度有关。
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适用范围尽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较好地描述气体的行为,但它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限制。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假设气体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但在高压、低温等极端条件下,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变得不可忽略,因此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这些情况下的适用性就降低。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分子动理论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之间关系的理论,它是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基础,对于理解物质的热力学性质和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分子的运动状态、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宏观性质的关联等方面。
首先,我们来看分子的运动状态。
根据分子动理论,分子具有三种基本的运动状态,即平动、转动和振动。
平动是指分子沿各个方向做直线运动,转动是指分子围绕自身中心进行旋转运动,振动是指分子内部原子相对位置的周期性变化。
这些运动状态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状态。
其次,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分子动理论的重要内容。
分子之间存在各种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静电力、共价键和离子键等。
这些相互作用力决定了物质的热力学性质,如融化点、沸点、热容等。
此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还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溶解度、反应活性等。
最后,分子动理论还涉及到分子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联。
根据分子动理论,宏观性质可以通过分子的平均运动状态来描述,如温度可以看作是分子平均动能的度量,压强可以看作是分子对容器壁的撞击力。
因此,分子动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微观角度理解宏观性质的方法,为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总之,分子动理论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之间关系的重要理论,它涉及到分子的运动状态、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宏观性质的关联。
通过深入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行为,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分子动理论知识点总结
分子动理论知识点总结分子动理论知识点总结11.分子动理论(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一般是10-10m。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章热运动。
①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可以彼此进入对方中去。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②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微小颗粒的无规章运动,是液体分子对微小颗粒撞击作用的不平衡造成的,是液体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章运动的宏观反映。
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的改变比引力的改变快,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物体的内能(1)分子动能:做热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在热现象的讨论中,单个分子的动能是无讨论意义的,重要的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识。
(2)分子势能: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断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
分子势能随着物体的体积改变而改变。
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
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
对实际气体来说,体积增大,分子势能增加;体积缩小,分子势能减小。
(3)物体的内能:物体里全部的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都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4)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有着本质的区分。
物体具有内能的`同时可以具有机械能,也可以不具有机械能。
3.转变内能的两种方式(1)做功:其本质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2)热传递:其本质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3)做功和热传递在转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但有本质的区分。
4.★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5★.热力学第肯定律(1)内容:物体内能的增量(U)等于外界对物体做的功(W)和物体汲取的热量(Q)的总和。
(2)表达式:W+Q=U(3)符号法那么:外界对物体做功,W取正值,物体对外界做功,W取负值;物体汲取热量,Q取正值,物体放出热量,Q取负值;物体内能增加,U取正值,物体内能减削,U取负值。
分子动理论、内能复习
固体燃料
燃料可分 为三种
液体燃料
气体燃料
质量相等的不同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是不同 的。
在物理学中,把1kg某种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 量叫做燃料的热值。 热值的符号:q 单位:J/kg(J/m3) Q=m.q
液化气的热值为4.9×107J/m3,表示1m3的液化气在完全 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为4.9×107J。
5.校门口新搬来一个烤臭豆腐的小摊,同学们远远就能 扩散 现象,臭豆腐经烧 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属于_______ 烤后,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 越快 。 6.(12成都)分别在冷水和热水中同时注入一滴墨水,5 s后的现象如图所示,该现象说明( C ) A.只有热水的分子在做热运动 B.热水有内能,冷水没有内能 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D.扩散只能在液体中发生,不能在气体、固体中发生
。 能, 的 能。
说明:
。
三、巩固练习
1.分子动理论及扩散现象:
1)下列现象中,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A.压缩弹簧需要用力,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B.热水瓶的瓶塞有时很难拔出, 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用粉碎机可以把岩石打成粉末, 说明岩石分子很小 D.一桶污水把整个池塘都污染了, 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扩散现象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 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温 度越高扩散越快,分子做无规 则运动越剧烈.所以温度越高 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快.
所以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做 --- ---热运动
在物理学中 我们把物体内所有的分子动能与分 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单位:焦耳 (J)
取一根粗铁丝,我们有什么办法使粗铁丝 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来回弯折 铁丝 与其它物体来回 摩擦 锻打 用火加热 铁丝 放在太阳 下晒
《分子动理论》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
《分子动理论》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看似稳定和静止的物质,实际上都在微观层面上进行着永不停息的运动。
这一神奇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分子动理论的奥秘。
分子动理论是研究物质热现象和热性质的重要理论基础。
它告诉我们,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而这些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
想象一下,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即使没有风,也没有明显的外界干扰,你依然能闻到从远处飘来的花香。
这就是分子热运动和扩散现象的一个生动体现。
扩散现象是指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比如,将一滴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墨水会逐渐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水杯中,使水变成了淡黑色。
这并不是墨水主动“跑”到水的各个地方,而是墨水分子和水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相互碰撞、穿插,最终实现了混合。
为什么会发生扩散现象呢?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的运动速度和方向是随机的,就像一群顽皮的孩子在操场上毫无规律地奔跑。
而且,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这就为它们的相互渗透提供了空间。
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密切相关。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就越剧烈。
在炎热的夏天,我们能明显感觉到气温升高,这时候空气中的分子运动速度加快,碰撞更加频繁,传递给我们的热量也更多,让我们感到燥热难耐。
而在寒冷的冬天,分子热运动相对减缓,我们感受到的就是寒冷。
再比如,做饭时,锅里的热气腾腾上升。
这是因为锅里的水分子受热后运动加剧,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大,变成了水蒸气。
水蒸气的密度小于空气,所以会向上飘散。
又如,把一块金属长时间放置在空气中,它会逐渐生锈。
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分子和金属原子发生了扩散,产生了化学反应。
从微观角度来看,分子的热运动是一种随机的、永不停息的运动。
每个分子都在自己的小范围内振动、跳动,同时还会与周围的分子发生碰撞和相互作用。
这种碰撞和相互作用使得分子的运动状态不断改变,但总体上保持着无规则的特点。
在工业生产中,扩散现象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分子动理论教案初中
分子动理论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分子、分子运动、分子间作用力等。
2. 使学生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相互作用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1)分子: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质量和体积。
(2)分子运动:分子在空间中的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吸引力或排斥力。
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1)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且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2)分子间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且随着分子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与分子动理论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分子、分子运动、分子间作用力等,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3. 基本原理讲解: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相互作用等,通过示例或实验进行验证。
4. 生活现象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扩散现象、溶解现象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分子动理论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示例法:通过示例或实验展示分子动理论的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促进师生互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生活现象分析:评估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分子动理论相关内容。
2.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分子模型等。
3. 网络资源:有关分子动理论的图片、视频等。
分子动理论物质微观粒子的运动
分子动理论物质微观粒子的运动分子动理论:物质微观粒子的运动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一直是科学探索的焦点之一。
分子动理论是一种解释物质内部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等)运动特性的理论。
本文将从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运动规律、应用以及局限性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基本概念分子动理论是通过运用统计学和热力学的方法,解释物质微观粒子在宏观尺度上表现出的性质。
它认为物质是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而这些微观粒子在不断地运动着。
根据分子动理论,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所决定的。
二、运动规律1. 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根据分子动理论,微观粒子的运动是具有无规则性的。
它们的速度、方向、碰撞等都是随机发生的,符合统计规律。
这种无规则性造成了物质在宏观尺度上表现出的熵增现象。
2. 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力,例如分子之间的万有引力、电磁力等。
这些相互作用力影响着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
3. 分子的碰撞与能量转移:分子之间的碰撞是微观粒子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碰撞过程中,能量可以通过传递和转移的方式在粒子之间传导。
这种能量传递与转移是宏观热学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应用分子动理论的应用广泛涉及到物质的各个领域,如化学、物理、生物等。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示例:1. 温度和热量:分子动理论解释了温度和热量之间的关系。
温度是物质微观粒子平均动能的度量,而热量则是能量的传递和转移。
分子动理论解释了加热和散热的机制,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 物态变化:分子动理论能够解释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物态变化。
例如,当物质受热时,微观粒子的动能增加,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减小,从而引起物质的熔化、汽化等现象。
3. 扩散和溶解:分子动理论对扩散和溶解现象也有解释。
扩散是指物质微观粒子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运动,而溶解是指溶质的粒子离散分布于溶剂中。
分子动理论提供了解释这些现象的基础。
四、局限性尽管分子动理论在解释物质微观粒子运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它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沪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五章热与能-5.1分子动理论和热传递(培优教案)
分子动理论和热传递学习目标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了解扩散现象的重要意义,能识别扩散现象,并会解释扩散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用其解释某些现象;知道热量的概念,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知识梳理一、分子动理论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原子是参加化学反应的最小单位。
(2)分子非常小,用眼睛不能直接看到分子的运动。
分子的直径约10-10m。
2、分子的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1)物体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的数目非常大,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观察到分子的行为。
但我们可以通过某些实验间接地窥探物质内部分子的情况,从而判断分子的行为。
如闻到花香,气球漏气,堆着煤的墙角变黑等。
(2)由于分子的运动和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也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3、扩散现象。
相互接触的两种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1)气体、液体、固体之间均可以发生扩散。
(2)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运动的结果,反过来也说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扩散想象同时可以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不是紧密地挤在一起的,而是彼此之间存在间隙。
(4)扩散速度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速度越快。
3、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当两个分子处于某一特定距离(r0=10-10)时,引力和斥力平衡,对外表现为不受力;(3)当将分子间的距离缩小,此时斥力大于引力,作用力表现为斥力;(4)当将分子间的距离拉大,此时引力大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5)如果分子相距很远(大于10r0),此时引力和斥力都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例题精讲例1、关于分子直径的估量中,较为合理的是()A.0.1mm B.0.1cm C.0.1μm D.0.1nm【答案】D【解析】解:分子的直径非常小,是肉眼所无法观察到的,一般用纳米来度量,选项中“0.1mm”、“0.1cm”、“0.1μm”都比分子的直径大得多,不合题意.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
热学-第5章 非平衡态动力学理论
ΔM
ρ小
ρ大
二、菲克定律
一维粒子流密度 J数)与粒子数密度梯度
dn 成正比。
dz
JN D dn dz
D为扩散系数,单位为 m2/s;
?黏性力:流体作层流时,通过任一平行流速的截面两
侧的相邻两层流体上作用有一对阻止它们相对滑动切
向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使流动快的一层流体减速,这种
力为黏性力(内摩擦力)。
z
df´
dA df
u0 A
u=u(z)
河岸
河流
u
u=0
Bx f
河岸 u2
下层对上层的阻力
上层对u下1 层的f作用力
对于面积为dA的相邻流体层来说,作
负号表示粒子向粒子数密度减少的方向扩散;
若在与扩散方向垂直的流体截面上 JN 处处相等。
M D d A
t
dz
上式表示单位时间内气体扩散的总质量与密度
梯度的关系。
一个内外径分别为r1和r2的球罐中储存有高压氧气,罐内气压为p1,罐外大气中 氧分压为p2。由于氧气泄漏非常缓慢,所以假设p1不随时间变化,达到稳态后, 氧气将以一恒定速率泄漏。由菲克第一定律,氧气在球罐壁内的扩散通量为
三、泊肃叶定律
长为L,半径为 r 的水平直圆管中,单位时间流
过管道截面上的流体的体积 dV/dt 为体积流率:
dV r 4p dt 8L
四、斯托克斯定律 如云雾中的水滴
球体在黏性流体中运动时,物体表面黏附 着一层流体,这一流体层与相邻的流体层之间 存在黏性力,在运动中需克服这一阻力:
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分子动理论是描述气体、液体和固体微观结构和性质的理论框架,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 分子模型:分子动理论假设物质是由大量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等)组成的。
这些微观粒子在空间中不断运动,并且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2. 分子运动:分子动理论认为,物质的宏观性质(如压强、温度等)是由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决定的。
分子在空间中做各种随机运动,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
3. 碰撞: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它们会不断地发生碰撞。
碰撞导致分子的能量转移和动量变化,从而影响物质的宏观性质。
4. 理想气体模型:分子动理论假设理想气体中的分子是无限小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的硬球,它们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力。
根据这些假设,可以推导出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和热力学性质。
5. 宏观性质的解释:分子动理论可以解释许多宏观性质,如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等,以及相变过程中的能量转移和吸放热等现象。
6. 热力学规律:分子动理论与热力学定律相一致,如玻意耳定律、查理定律、阿伏伽德罗定律等。
总的来说,分子动理论是描述物质微观结构和性质的重要理论框架,它通过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和相互作用来解释物质的宏观性质和行为。
高中物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高中物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点的认识】一、分子动理论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1)分子的大小①分子直径:数量级是10﹣10m;②分子质量:数量级是10﹣26kg;③测量方法:油膜法。
(2)阿伏加德罗常数1mol任何物质所含有的粒子数,N A=6.02×1023mol﹣1。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进行。
(2)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微粒越小,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且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总是斥力变化得较快。
【命题方向】常考题型是考查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分子动理论较好地解释了物质的宏观热力学性质。
据此可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显微镜下观察到墨水中的小炭粒在不停的作无规则运动,这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B.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一定先减小后增大C.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可能先减小后增大D.在真空、高温条件下,可以利用分子扩散向半导体材料掺入其它元素分析: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分子热运动特点,分子力、分子势能与分子之间距离关系;明确布朗运动特点是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反应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解:A、墨水中的碳粒的运动是因为大量水分子对它的撞击作用力不平衡导致向各方向运动,并且没有规则,故A正确;B、当分子间距离为r0时,分子间作用力最小,所以当分子从大于r0处增大时,分子力先增大后减小,故B错误;C、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时,分子间的势能最小,分子可以从距离小于r0的处增大分子之间距离,此时分子势能先减小后增大,故C正确;D、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越大,因此在真空、高温条件下,可以利用分子扩散向半导体材料掺入其它元素,故D正确。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ppt课件
(3)物质所含分子数:N=nNA=MmmolNA=VVmolNA.
(4)阿伏加德罗常数:NA=Vmmo0lρ;NA=MρVm0ol(只适用于固体、液体).
固体、液体
ddd d
小球模型
V0
4 3
r3
4 3
(d 2
)3
3
d=
6πV0= 3
6πVNmAol(V0 为分子体积).
气体
立方体模型
d
d
d
d为气体分子间间距, V0为单个气体分子所占空间体积
(1)当r<r0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r减小,分子力F 增大; (2)当r=r0时,分子力F=0,这个位置为平衡位置;
(3)当r>r0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从r0开始,r增大,分子力F 先增大后减小
分子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原因: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内部有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 电子。分子间的作用力就是由这些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D.先是分子力对乙分子做正功,然后乙分子克服分子力做功
12.如图所示,甲分子固定于坐标原点O,乙分子从无穷远处静
止释放,在分子间作用力的作用下靠近甲.图中d点是分子靠得最近
的位置,则乙分子速度最大处可能是
(C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5.(多选)下列关于布朗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CD
A.悬浮小颗粒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
B.液体的温度越低,悬浮小颗粒的运动越缓慢.当液体的温度降到零摄氏度时, 固体小颗粒的运动就会停止
C.被冻结的冰块中的小炭粒不能做布朗运动,是因为在固体中不能发生布朗运动
D.做布朗运动的固体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分 子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分子力).
分子动理理论的平衡态理论
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材料结构和性质的
预测
平衡态理论可以用于预测材料的 结构和性质,如晶体的稳定性、 电子结构和磁性等,为新材料的 发现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材料性能的优化
通过平衡态理论,可以研究材料 的组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从而优化材料的性能,提高其稳 定性和可靠性。
材料合成和制备的
指导
平衡态理论可以用于指导材料的 合成和制备过程,如控制合成温 度、压力和组分等,以获得具有 优异性能的材料。
03 分子动理的平衡态理论
分子分布函数
01
分子分布函数描述了分子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即分子在各个 状态上的概率分布。
02
分子分布函数与系统的宏观性质密切相关,如温度、压强等。
在平衡态下,分子分布函数满足一定的统计规律,如玻尔兹曼
03
分布、费米分布等。
分子碰撞与散射
01
分子间的碰撞与散射是分子动理过程中的重要现象,
02
研究分子运动规律的理论,主要探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分
子运动状态和分子能量分布等问题。
平衡态
03
在一定的条件下,系统内部各种相互作用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此时系统宏观性质不再随时间变化。
分子动理论的发展历程
早期发展
从19世纪初开始,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气体分子运动,提出 了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的概念,奠定了分子动理论的基础。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药物设计和筛选
平衡态理论可以用于预测药物分子的性质和行为,从而优化药物设计和筛选过程,提高药物的疗 效和安全性。
生物分子结构和功能的预测
平衡态理论可以用于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如蛋白质、核酸和细胞膜等,为生物医学研究 和疾病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大学物理-气体动理论
dN N
f
(v ) dv
f (v) dN ⑩
Ndv
f(v) 称为速率分布函数,含义:分布在速率v 附近单位速率间
隔内的分子数与总分子数的比率。
第五章 气体分子运动论
三.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定律
1.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定律 理想气体在平衡态下分子的速率分布函数
f (v ) 4 ( m0 ) v e 3/ 2 2 m0v2 / 2kT (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 )
pV m RT M
mV
v2
3p
3 0.011.013105 1.24 102
m s1
494 m s-1
第五章 气体分子运动论
(2)根据物态方程,得
M m RT RT
Vp
p
1.24 102 8.31 273 kg mol -1 0.011.013 105
28 103 kg mol -1
vp
2kT μ
速率
v1 ~ v2 v2 ~ v3 … vi ~ vi +Δv
…
分子数按速率
的分布
ΔN1
ΔN2
…
ΔNi
…
分子数比率 按速率的分布
ΔN1/N
ΔN2/N
…
ΔNi/N
…
{ ΔNi }就是分子数按速率的分布
二. 速率分布函数 f(v)
设某系统处于平衡态下, 总分子数为 N ,则在v~v+ dv 区
间内分子数的比率为
y
踪其中一个分子, 某一时刻速 A2
A1
率为 vi与器壁A1碰撞, x 方向
动量的增量
m0 vix m0 vix 2m0 vix
O vi
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 = L
式中, 表示MN 上每单位长度上作用的表面张力, 称为表面张力系数,其大小随液体性质及温度而定。在
SI制中 的单位是N•m–1。 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分子力的作用。
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
x
液膜
2
F
表面能:
由于液体表面层存在一个使 表面积有缩小趋势的表面张 力。要想把液体分子移到表 面层来,必须反抗这一合力 作功,从而增加这一分子的势能,这种势能叫做表面能。 表面张力系数为液体表面增加单位面积时表面能的增量。
力的数值与表面张力系数成正比,而与球面半径R成反
比。公式对于凸,凹的球形液面都是适用的,如果液面是 凸的,P值取正,液面内的压强比液面外的压强大。如果 液面是凹的, P值取负,液在一个管子的两端吹两个大 小不等的肥皂泡。打开中间
活塞,使两泡相通。可看到
小泡不断变小,而大泡却不
=0度,液体完全润湿固体。
<90度,表示附着力大于内聚力,固体被润湿。 >90度,表示内聚力大于附着力,固体不被润 湿。 =180度,时为完全不润湿 附着力越大,越小,液体越能润湿固体
2、毛 细 现 象
R
O
r h p0
B
C
毛细现象的计算 内径很小的管子称为毛细管。将毛细管的一端插入液 体中,液体润湿润湿管壁,管内液面将上升;液体不 润湿管壁时,管内液面将下降,这种现象称为毛细现 象。
只有当两端的压强差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气泡才能 移动。这个临界值与液体和管壁的性质以及管的半径 有关。当管中有N个泡时,则只有当n时液体才能带
着气泡移动。
四、表面活性物质与表面吸附
1、表面活性物质 对溶液来说,溶剂中如果溶有某种物质,其表面力就 要改变。使表面张力系数降低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物
3、气体栓塞
在润湿情况下, 液体在细管中流动, 如果管中有气泡,液 体的流动将受到阻碍, 气泡多时可造成堵塞, 这种现象叫做气体栓 塞。 如果在毛细管左端增加压强,这时气泡左边的曲 率半径变大,右边的曲率半径变小,因而使左端弯曲液 面所产生的附加压强比右端弯曲液面所产生的附加压强 小。 如果它们的差值正好等于,即= P右 P左 , 则系统仍处于平衡状态,液柱不会向右移动。
如果内聚力<附着力,则液体与固体的界面有尽量扩大
如果内聚力>附着力,则液体与固体的界面有尽量缩
的趋势,固体上的液滴将展开成薄膜,固体被润湿。
小的趋势,固体上的液滴不会展开,不发生润湿现
象。
润湿现象的产生
接触角:平衡时,在液体和固体的接触处,液体表面
的切面与固体表面所成的角(从液面的切面 算起,指在液体的内部)称为接触角。
质。表面张力系数升高的物质称为表面非活性物质。
2、表面吸附 当某些表面活性物质加入溶剂中,减少溶液表面张力 系数的时候,表面活性物质就从溶液内部被驱至表面 层,这种现象叫做溶剂对表面活性物质的表面吸附。
这就是球膜的附加压强。
三、毛细现象和气体栓塞
1、固体和液体的接触角 液体和固体接触时,有时液体能够润湿固体(如水 对玻璃),有时液体不能润湿固体(如水银对玻璃)。 附着层:液体和固体接触处,厚度为分子作用半经 的一层液体。 附着力:液体分子与固体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内聚力: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表面张力。
已知分子间的平衡距离r0的数量级约10-10m. 当
r> r0而在 10-10~ 10-9m 时,分子力为引力,当r >
10- 9m时引力很快趋于零。可以10-9m为半径作一
球面。球面内的分子才对球心分子有作用力。该
球称分子作用球。
图中,液体表面取厚度 等于分子作用半径的一
层,称为液体的表面层。
断变大。这是因为小泡中的
空气压强比大泡中的空气压 强大的缘故。
本图是一个球形液膜(如肥皂泡)。 液膜具有内外两个表面层,图中B 点的压强比C点的压强低2/R1,而 比A点的压强高2/R2,R1和R2分别
是液膜内,外表面的半径。因为液
膜很薄,可以认为R1 R2=R, 所以液膜内外的压强差为
PC PA 4 / R
润湿情况:由图可见,r=Rcos
根据液面内外的压强差为
2 2 cos P R r
R
O
r h p0
又根据液体静力学,达到平衡时,
管内液面下的B点应该和同水面
的C点压强相同,即
2 cos P0 gh P0 r
B
C
式中P0为大气压强,h为平衡时管内外液面的高度差,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以用分子势能曲线来描述。 分子间的作用势能Ep与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如图。 当r=r0时,势能最低,分子处于稳定状态。这一 位置正好是F=0的位置
3)分子作永不停息的运动---热运动 证据--布朗运动(1927年) 布朗运动实际上是大 量分子‘无规则’运动 涨落冲击所致。 而且温度越高运动愈剧烈。
是液体的密度。
由上式得
2 h cos rg
可见毛细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表面张力系数成正比,
而与毛细管的内径成反比,管径越细液面上升越高。
对于不润湿管壁的液体,在毛细管内的液面是凸的, 液面内的压强高于液面外的压强,管内的液面将下
降至管外液面之下,此时接触角/2,故所得的h
为负,表示管中液面下降。
第一节 物质的微观模型 概述(Summarize) 一)研究的对象---气体分子 二)研究的依据----由实验得出的关于分子运动的 三个基本论点。 1)一切物质都是由许多不连续的、彼此之 间有一定间隔的微观分子构成。(不是天衣 无缝,浑然一体。) 如:气体---可以压缩; 液体----50cm3的水+50cm3的酒精 =97cm3r混合物。
A F x 2L 2 (J m ) S 2 L x 2 L
二、曲面下的附加压强
沿AB周界上的表面张力不 再是水平的,平衡时,表面
S
r
f2 f
张力将有一合力指向液体
内部,则AB曲面好象紧压
R O f1
在液体上,使它受到一个额
凸球面附加压力的计算
第五章
分子动理论
Kinetic Theory of Gas
生命过程中有很多与热现象有关的过程,分子 动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对于生命科学具有重要意 义。
1 液体的表面张力,附加压强,毛细现象 2 分子力的性质,表面活性物质和表面吸附
3 液体表面现象的分子机制,气体栓塞
本章习题 10,11,12,13,14
固体---也不是铁板一块。 2)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力。
r r0 为斥力且 r 增加时F急剧增加 r r0 为平衡态,F=0 r r0 为吸引力且 r 增加时F先增
F
高压
r0 rm
d
r
d
再减少 注意 d 可视为分子力程; 数量级在10-10--10-8m数 量级,可看为分子直径 (有效直径)。 分子力是电性力,大大于万有 引力。
在表面层内的分子m,所受
的合力等于图中efg部分分子对引力的矢量和。由此可见,
处于表面层的分子都受到一个指向液体内部的力的作用。
表现在宏观上,液体表面层存在一个使表面积有缩小趋势 的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的方向:
与液面相切,并垂直于所选取的 分界线或周界线。
表面张力的大小:
与液面上设想的分界线MN的长度L 成正比,即fl,所以
第五节 液体的表面现象
从气体到液体,由于分子间的距离缩短,分子力作 用显著增加。表现出分子间的内聚力和自由表面。
一、表面张力和表面能 surface tension and surface energy
液体表面如紧张的薄膜,有收缩成表面积最小的趋 势。如荷叶上的小水滴和玻璃板上的水银小滴,都收缩 成球形。这是因为液体表面存在着张力,这种张力称为
外的压力,这个压力叫做附加压力,用p表示。 2R sin T sin 2R sin 2
P R 2 sin 2 F '
T为单位长度上的拉力f =
平衡时
2R sin 2 P R 2 sin 2 2 所以,附加压力为
P R
上式称为拉普拉斯定律,说明球面对于液体所施的附加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