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穴位定位概要
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
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
”意为脉气至此,犹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经过,故名。
经穴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及臂、胫部,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变于音者,取之经。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
原穴12、络穴15个要记牢原络配穴法一、原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
十二经在人体的腕、踝关节处各有一个原穴,又称:十二原。
阴经的原穴,就是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另有穴位。
原,根源。
先天之气与遗传之气,为原气。
导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关元穴),是人体活动的原动力,也是十二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人身的十二经脉与三百六十五穴,接受五脏之气的灌溉与滋润,五脏的原穴乃五脏的原气集中与汇聚之处,所以各经的原穴,对各经的脏腑乃具有重要作用。
选穴时选用原穴,可以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从而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如:咳嗽取肺之原穴太渊、心痛心悸取心包之原穴大陵,都有很好的效果。
人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邪气首先在其所属本经上流溢,当邪气不断增多,本经容纳不下时,邪气就会通过络穴流向与本经相表里的经脉。
1、太渊穴为肺经腧穴。
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该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地,动脉搏动处(中医在此把脉)。
功能为止咳化痰,扶正祛邪,通调血脉。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无脉症,手腕痛。
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肺炎。
冲阳穴,针灸穴位名,乃是足阳明胃经的原穴。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当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第二支本干处,深层为腓深神经。
冲阳。
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
阳,阳气。
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
功用: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主治: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眩晕;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足扭伤;牙痛等。
2、太白穴:脾经上的原穴。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
指压太白穴可治疗湿疹。
公孙:脾经的络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即太白穴的下一个穴位。
主治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
12经脉循行及穴位歌诀
1 手三阴: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足三阴: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液下三寸,布胸胁。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手三阳: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人体十二条经络奇经八脉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12条经络穴位309+任脉24+督脉28=361)1 手太阴肺经由胸走手,起始于中府穴,结束于少商穴功能:主咳喘、心烦、掌中热、心里烦躁、咳喘主穴位:中府、天府、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1、中府:位置胸骨旁开6寸作用治疗气不足、腹胀、咳喘,消化不良(脾肺之气汇集之处)2、天府:位置腋横纹下3寸作用鼻气通于天,肺开窍于鼻。
治疗过敏性鼻炎3、尺泽:位置肘横纹靠外侧作用补肾的穴位,治疗高血压,哮喘(肺经属金,此穴为金中水穴)4、孔最:位置掌横纹上7寸(8指加拇指)作用主管所有的毛孔,治痔疮要穴,鼻出血、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作用。
5、列缺:位置两合谷相对食指尖凹陷处作用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落枕(古有话:头项寻列缺)6、经渠:位置肘横纹外桡骨头靠肩向旁,揉此穴宜外推或上顶作用治疗咳嗽的要穴虚寒性、肺热性咳嗽通治7、太渊:位置肘横纹下,宜用拇指横过来咯此穴或来回挫作用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脉之汇穴,可治疗静脉曲张等。
8、鱼际:位置掌外侧拇指下边缘作用治疗热性咳嗽,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症9、少商:位置拇指外侧指甲根处作用治疗咽喉痛的要穴,宜刺血(外感风寒或肾虚引起的通治)肺主咳嗽、心烦、掌中热,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五官疾病的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
小结: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
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
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别,鱼际拇指白肉际,少商甲角如韭叶。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2 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经由手走头,起始于商阳穴,结束于迎香穴。
功能:打通大肠经可有效防治皮肤疾病;可以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把多余火气祛掉,有很好的通便效果。
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十二经脉及其腧穴
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也可用于诊 断。
八会穴
定义
01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
八个腧穴。
分布与特点
02
八会穴位于躯干部和四肢部,其位置较深。八会穴与各自所会
的脏腑组织关系密切,能反映相关组织的功能变化。
临床应用
03
八会穴主要用于治疗各自所会的脏腑组织的疾病,如脏病取章
功能与作用
十二经脉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它们通过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的 生命活动。同时,十二经脉还与脏腑器官、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维持人
体的健康状态。
02
十二经脉详解
手太阴肺经
01
02
03
经脉循行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 循胃口,上膈属肺。
主要腧穴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 尺泽、孔最、列缺、经渠、 太渊、鱼际、少商。
五输穴与五行相配,可用于治疗本经 、本脏腑及相应组织器官的病证。
原穴
定义
临床应用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 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
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也可协助诊断。
分布与特点
原穴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其位置较 五输穴更深一层。原穴与脏腑原气关 系密切,能反映脏腑功能的变化。
络穴
03 腧穴详解
五输穴
定义
分布与特点
临床应用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中,分布在四肢 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 、荥、输、经、合穴。
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 列,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 所出;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 前,为经气所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 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所注;经穴多 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为经气所行;合 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为经气所入。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一、手太阴肺经络手太阴肺经起于胸部,通过肩臂内侧经过掌心,最终终止于委中穴。
手太阴肺经络的作用是主管呼吸,调节肺气和水液代谢。
二、手阳明大肠经络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鼻翼旁的迎香穴,沿着鼻唇沟到达下颌骨,然后经过上下颌骨的直肠峡部,最终止于内眦穴。
手阳明大肠经络的主要作用是宣发清热,通畅大肠。
三、足阳明胃经络足阳明胃经起于鼻孔旁的迎香穴,沿着鼻唇沟到达下颌骨,然后沿着面颊下行到达液门穴,直达足背部的大趾外侧,最终终止于足跟部的承山穴。
足阳明胃经络的主要作用是主管消化,调节脾胃的功能。
四、足太阴脾经络足太阴脾经起于足跟部的隐白穴,经过内踝上行到达胫骨下三寸穴,然后经过胫骨外侧的腕部,最终终止于大腿的伏兔穴。
足太阴脾经络的主要作用是主管运化水湿,调节脾胃的功能。
五、手少阴心经络手少阴心经起于胸部的涌泉穴,沿着手臂内侧到达掌心,最终终止于小指的少海穴。
手少阴心经络的主要作用是主管血液循环,调节心脏的功能。
六、手太阳小肠经络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的少海穴,沿着手臂外侧到达肩部,然后绕过颈部到达耳后,最终终止于目内眦穴。
手太阳小肠经络的主要作用是主管消化吸收,调节小肠的功能。
七、足太阳膀胱经络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穴,沿着头部的后正中线到达颈部,然后经过背部一直延伸到足跟部的大敦穴。
足太阳膀胱经络的主要作用是主管排泄代谢废物,保持生物体的平衡。
八、足少阴肾经络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底部的涌泉穴,经过内踝上行到达小腿内侧,然后上行到达气海穴,最终终止于胸部的重阴穴。
足少阴肾经络的主要作用是主管水液代谢,调节肾脏的功能。
九、手厥阴心包经络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部的井穴,沿着手臂内侧到达掌心,最终终止于中指的中冲穴。
手厥阴心包经络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心脏,调节心血的运行。
十、手少阳三焦经络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指端的朴疳穴,经过手臂外侧到达耳后,然后绕行目外眦最终终止于颞部的巅额穴。
针灸学十二经脉图解
阳经与阳经:同名阳经在头 面部交接。
阴经与阴经:在手心或足心 交接。
经脉流注顺序
手太阴肺经-手 阳明大肠经-足 阳明胃经-足太
阴脾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
厥阴肝经
手少阴心经-手 太阳小肠经-足 太阳膀胱经-足
少阴肾经
手太阴肺经
03
十二经脉的穴位分布
分布:分布于头部、躯干和四肢
交接:手三阳经在头部交接,足 三阳经在足部交接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走向:手三阳经由手走头,足三 阳经由头走足
对应关系: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 分别对应人体阴阳五行
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起于大趾末端,沿内侧赤白肉际,过内踝前缘,沿胫骨内缘上行,在内踝 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 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向上沿足背内侧进入足离骨经内踝前1寸处,向上 在大腿内侧中点,私处毛际部和小腹,向下经过崩直走阴部。
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趾下边,斜走足心沿内踝尖渗入足跟,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穿过私 处,至腹部从脐两旁。向上穿过膈肌到肺。
02
十二经脉的交接和流注
经脉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的阴 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血
手三阳经
分布:手三阳 经分布于上肢
外侧
走向:手三阳 经从手走头, 依次经过手太 阳小肠经、手 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主治:手三阳 经主要治疗头 面、目、咽喉、 神志病以及经 脉循行部位的
其他病证
配穴:手三阳 经的配穴多用 于治疗头面、 目、咽喉、神 志病以及经脉 循行部位的其
人体十二条经络全图
十二经络要穴目录一、手太阴肺经 (1)肺经的要穴 (1)二、手阳明大肠经 (3)大肠经的要穴 (3)三、足阳明胃经 (5)胃经的要穴 (5)四、足太阴脾经 (7)脾经的要穴 (7)五、手少阴心经 (9)心经的要穴 (9)六、手太阳小肠经 (11)小肠经的要穴 (11)七、膀胱经 (13)膀胱经的要穴 (13)八、足少阴肾经 (15)肾经的要穴 (15)九、手厥阴心包经 (18)心包经的要穴 (18)十、手少阳三焦经 (20)三焦经的要穴 (20)十一、足少阳胆经 (22)胆经的要穴 (22)十二、足厥阴肝经 (24)肝经的要穴 (24)十三、揉穴的诀窍及说明 (26)十四、身体经络时间表 (26)十二条经络一、手太阴肺经肺主咳喘、心烦、掌中热。
肺经的要穴1.中府穴胸骨中旁开六寸处。
中府指中气之府。
中气指脾肺之气。
中府穴是脾肺之气汇聚之处,可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
2.天府穴液横纹下三寸。
古人找此穴方法,在鼻子上点一墨点,手平行与地用头去触胳膊,胳膊上有黑点处即是天府穴。
鼻气通于天,肺开窍于鼻,因此也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要穴。
3.尺泽穴肘横纹外侧边上。
尺——暗指肾,泽——雨露,即是补肾的穴位,肺经属金,尺泽是金中的水穴,水是指肾,所以这指金生水。
肾虚会上实下虚,气都淤上边来了,揉此穴有降逆气的作用,降逆所即可治高血压、哮喘。
4.孔最穴腕横纹上七寸,肺经上的郄穴(郄穴治急性病),穴位较深。
主管所有的毛孔,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
对感冒汗不出或开热不出汗,可起发汗的作用。
治急性咳嗽、急性的咽喉痛。
5.列缺穴两手虎口相对,食指下边的凹陷处。
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处感风寒引起的头疼,治落枕,头项寻列缺,即头脖子方面有病找列缺。
6.经渠穴桡骨头(桡骨茎突)凸起处外侧边缘。
侧象向外推按。
治咳嗽的要穴,虚寒或肺热引起的咳嗽。
7.太渊穴腕横纹边外侧,穴位较深,用大拇指硌此穴较好。
是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
十二经脉穴位定位
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中府:在胸部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处。
云门: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天府: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侠白: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孔最: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经渠: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二间: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三间: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阳溪: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偏历: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温溜: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下廉: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上廉: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肘髎: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手五里: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臂臑: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连线上,曲池上7寸。
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巨骨: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天鼎: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穴直下1寸。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图文总结)
⼗⼆经络及原⽳、络⽳、输⽳(图⽂总结)⼿三阴经:⼿太阴肺经、⼿厥阴⼼包经、⼿少阴⼼经⼿三阳经:⼿阳明⼤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肠经⾜三阳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三阴经:⾜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向:⼿之三阴经从胸⾛⼿;⼿之三阳经从⼿⾛头;⾜之三阳经从头⾛⾜;⾜之三阴经从⾜⾛腹。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经络之所终始。
”1⼗⼆经络表⾥关系2⼗⼆经络的连接顺序歌诀寅时⽓⾎注于肺卯时⼤肠⾠时胃巳脾午⼼未⼩肠申属膀胱⾣肾位戌时⼼包亥三焦⼦胆丑肝各定位3⼗⼆经络原⽳、络⽳、输⽳对应表(重中之重)4⼗⼆经络及原⽳、络⽳、输⽳位置⼿太阴肺经(寅时:3-5点):从胸⾛⼿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肠,回过来沿着胃上⼝,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少阴,⼿厥阴经之前(天府、侠⽩),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边缘(孔最),进⼊⼨⼝--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指的末端(少商)。
⽀脉:从腕后(列缺)⾛向⾷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阳明⼤肠经。
本经⼀侧11⽳(左右两侧共22⽳)其中9⽳分布于上肢掌⾯桡侧,2⽳在前胸上部,⾸⽳中府,末⽳少商。
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位:中府、云门、天府、侠⽩、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原⽳: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络⽳:列缺(腕横纹上1.5⼨,前臂挠侧缘)●输⽳: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阳明⼤肠经(卯时:5-7点):从⼿⾛头从⾷指末端起始(商阳),沿⾷指桡侧缘(⼆间、三间),出第⼀、⼆掌⾻间(合⾕)、进⼊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进⼊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五⾥、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椎),下⼊缺盆(锁⾻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肠。
中医必备基础知识!十二经脉88个常用腧穴汇总
中医必备基础知识!十二经脉88个常用腧穴汇总足太阳膀胱经膈俞(八会穴之血会)定位: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之证;②贫血、吐血、便血等血证;③瘾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病证;④潮热,盗汗。
肝俞(肝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黄疸、胁痛等肝胆病证;②目赤、目视不明、目眩、夜盲、迎风流泪等目疾;③癫狂痫;④脊背痛。
脾俞(脾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脾胃肠腑病证;②多食善饥,身体消瘦;③背痛。
肾俞(肾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头晕、耳鸣、耳聋等肾虚病证;②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泌尿生殖系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④腰痛;⑤慢性腹泻。
大肠俞(大肠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腰腿痛;②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
次髎定位:在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病证;②小便不利;③遗精、疝气等男科病证;④腰骶痛,下肢痿痹。
委中(合穴;膀胱之下合穴)定位: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
主治: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腹痛、急性吐泻等急症;③小便不利,遗尿;④丹毒,皮肤瘙痒,疔疮。
承山定位: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
主治: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便秘;③腹痛,疝气。
昆仑(经穴)定位: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①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②癫痫;③滞产。
申脉(八脉交会穴→通阳跷脉)定位:在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证;③腰腿酸痛。
至阴(井穴)定位: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主治:①胎位不正,滞产;②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针灸秘方及十二经脉穴位定位
自学针灸学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腧四厥阴,五心六督七膈腧,九肝十胆脾胃俞,腰一三焦腰二肾,腰三气海四大肠,腰五腰眼,腰骶小肠与八髎。
颈椎病:风池、肩井、夹脊、曲池、列缺、颈痛、中诸腰椎病:肾俞、志室、腰眼、夹脊、环跳、委中、承山、昆仑、丰隆、承扶、殷门、风市肾俞:第二腰椎旁开1.5寸志室:第二腰椎旁开3寸腰眼:感冒辨证分型:风寒:恶寒重,发热轻或者不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痰液清稀,肢体酸楚,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伟恶风寒,发热重,有汗,鼻塞、流浊涕,痰液粘黄,咽喉肿痛,口渴,头痛昏胀,苔薄黄,脉浮数。
夹湿:多见于梅雨季节,以身热不畅,头胀如裹,骨节酸痛,胸闷纳呆、口淡或甜等为特征。
夹暑:汗出不畅,心烦口渴为特征。
夹燥:鼻咽干燥,咳嗽无痰,口渴、舌红为特征。
治疗原则:祛风解表,风寒以辛温发汗,风热以辛温解表,针灸以:手太阴肺经,阳明经及督脉为主。
针灸治疗:主穴:列缺、合谷、太阳、风池、大椎风热:尺泽、曲池、鱼际(鱼际:手太阴肺经: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风寒:风门、肺腧(风门:督脉,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腧:督脉,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鼻塞:迎香、印堂体虚:足三里、关元、气海(关元:任脉:定位: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小肠募穴;气海,任脉:定位: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盲之源)。
全身酸痛:身柱(督脉,定位:俯卧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夹湿:阴陵泉(足太阴脾经,主治健脾祛湿)夹暑:委中(足太阳膀胱经,利水消暑)。
咽喉肿痛:少商(手太阴肺经,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内科治疗:风寒证治法:辛温解表。
方剂;荆防败毒散加减方组:风热:治法,辛凉解表方剂:银翘散方组:方歌:连翘30g 银花30g 苦桔梗18g 薄荷18g 竹叶12g 生甘草15g 芥穗12g 淡豆豉15g 牛蒡子18g 芦根6g【歌诀】:银翘散主上焦热,竹叶荆牛豆薄荷,甘桔芦根凉解表,发热咽痛服之康[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十二经脉循行要穴大全
十二经脉循行要穴大全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经手腕背面,沿前臂外侧中线,即尺骨、桡骨之间。
过肘尖,沿上臂外侧至肩部,向前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上行至项,沿耳后(翳风穴),直上耳上角,再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
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至目外眦(瞳子髎穴),交于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上至头角(颌厌穴),向下到耳后(完骨穴),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于耳前,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大迎穴,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行至目眶下,又折向后下方,过颊,下颈,与前脉合于缺盆后,入体腔下行胸中,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行至环跳穴处。
直行者:自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胁,下行至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
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頦唇沟相交于承浆穴,返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上关穴,沿发际,至额前。
分支:自大迎穴前方下行至人迎穴,沿喉咙向下,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
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经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沿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2013年09月12日15:54人体十二经脉和子午流注人体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其实这就是子午流注,具体如下:1.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十二经的走向动画图及穴位功能(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7点)
⼗⼆经的⾛向动画图及⽳位功能(⼿阳明⼤肠经卯时5-7点)⼗⼆经的⾛向动画图图及⽳位功能(⼿阳明⼤肠经卯时5点-7点)⼗⼆经的⾛向动画2016-5-16 11:55:30了解⼈体经络-⽇之中循⾏运转规律,把握⽣命中的每⼀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经脉者,皆系于⽣⽓之原,⽓者⽣之本也,时者⽣之⽤也!献上⼗⼆时⾠和⼈体经络时表,希望⼤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阳明⼤肠经卯时(5点到7点)—⼤肠经旺。
卯时⼤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肠相表⾥。
”肺将充⾜的新鲜⾎液布满全⾝,紧接着促进⼤肠进⼊兴奋状态,完成吸收⾷物中的⽔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便。
养⽣之道: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然后奔进厕所把⼀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年⼈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
我们不如休息10-20分钟清醒清醒头脑再去。
建议饮⾷多选择:茄⼦、菠菜、⾹蕉、蘑菇、⽊⽿、⽟⽶、扁⾖、豌⾖等。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肤⽆光泽、肩酸、喉⼲、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疼、⽪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阳明⼤肠循⾏路线:⼿阳明⼤肠经起于⾷指挠侧尖端(商阳⽳),沿⾷指挠侧上⾏,经过合⾕(第⼀、⼆掌⾻之间)进⼊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肩前,经肩盂⽳(肩端都),过肩后,⾄项后督脉的⼤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前⾏内⼈⾜阳明经的缺盆⽳(锁⾻上窝),络于肺,下⾏通过横膈,属于⼤肠。
⼿阳明⼤肠分⽀:⼿阳从缺盆上⾏,经颈旁(天⿍、扶突)⾄⾯颊,⼊下齿龈中,复返出来夹⼝⾓,通过⾜阳明胃经地仓⽳,绕⾄上唇⿐中央督脉的⽔沟⽳(⼈中),左脉右⾏,右脉左⾏,分别⾄⿐孔两旁(迎⾹⽳),与⾜阳明胃经相接。
⼿明⼤肠联络脏腑:属⼤肠,络肺,并与胃经有直接联系。
⼿阳明⼤肠经络动画⽰意图:【语译】⼿阳明⼤肠经:从⾷指末端起始(商阳),沿⾷指桡侧缘(⼆间、三间),出第⼀、⼆掌⾻间(合⾕)、进⼊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进⼊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五⾥、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椎),下⼊缺盆(锁⾻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肠。
中医学人体经脉十二经脉经八脉全套图文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沿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上行,通过膈肌,属肺,至喉部处,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至腕入寸口上鱼际,沿鱼际边缘,直出拇指之端(少商穴)。
分支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该经脉腧穴是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共11穴,左右合22穴。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养生之道: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眠。
在这个时候,如果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水,能够缓解一下,还可以去肺燥。
建议饮食多选择:白菜、梨子、豆腐、豆浆、牛奶。
虚症:皮肤免疫力下降,天寒手足冰冷、麻痹、咽喉干、咳嗽等。
-实证:呼吸不畅、咽喉异常、胸闷、气喘、扁桃炎、咳嗽、肩背酸痛易患痔疮等。
如果留心的朋友可能会发觉,有慢性支气管炎、咽炎、哮喘的病人在清晨时症状会比较严重在中医来讲是肺经之态。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大肠。
分支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两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
该经脉腧穴有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手五里、臂臑、肩、巨骨、天鼎、扶突、禾、迎香,共20穴,左右合40穴。
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最全人体十二经络穴位循环行走图!
最全⼈体⼗⼆经络⽳位循环⾏⾛图!艾艾贴最新制作⼈体经络⽳位图!!! 督脉之络 督脉之络为⼗五络脉之⼀。
名⽈长强,即从长强⽳处由督脉分出,然后在脊柱两旁肌⾁边上上⾏,直达项部,散络于头上。
下⾯则在肩胛部左右有分⽀,⾛向⾜太阳经脉,穿⼊于脊柱两旁肌⾁之内。
此络脉病候分为虚实两证:实证为脊柱强直;虚证为头部沉重。
当取长强⽳治之。
任脉 任脉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为⼈体经脉之⼀,属于奇经⼋脉,有”阴脉之海“之称。
任脉起于⼩腹,⽌于眼眶,共有关元、⽓海等24腧⽳。
此经主要有调节阴经⽓⾎、调节⽉经的作⽤,主要治疗经脉循⾏部位的相关病症。
⼿厥阴⼼包经 本经起于胸中,出属⼼包络,向下穿过膈肌,络于上、中、下三焦。
其分⽀从胸中分出,出胁部当腋下3⼨处天池⽳,向上⾄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肘,过腕部,⼊掌中,沿中指桡侧⾄末端中冲⽳。
另⼀分⽀从掌中分出,沿⽆名指尺侧端⾏,经⽓于关冲⽳与⼿少阳三焦经相接 ⼿少阳三焦经 ⼗⼆经脉之⼀,简称三焦经,统属于上、中、下三焦。
本经发⽣病变主要表现为⽿聋,⽿鸣,咽喉肿痛,外三焦经眼⾓痛,汗出,腮肿,⽿后、肩、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灵枢·经脉》:三焦⼿少阳之脉,起于⼩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表腕,出臂外两⾻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交出⾜少阳之后,⼊缺盆,布膻中,散络⼼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后,直上出⽿上⾓,以屈下颊⾄出其⽀者,从⽿后⼊⽿中,出⾛⽿前,过客主⼈,前交颊,⾄⽬锐眦。
⼿少阴⼼经 其分⽀从⼼系向上夹着⾷道连于⽬;其直⾏主⼲⼜从⼼系上肺,向下斜出于腋下,沿上肢内侧后边,⾄肘中,沿前臂内侧后边,到⼿掌后⾖⾻突起处进⼊掌内后边,沿⼩指桡侧到达其末端。
脉⽓由此与⼿太阳⼩肠经相连。
该经发⽣病变,主要表现为咽⼲,⼼痛,⼝渴,⽬黄,胸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脉过处发冷,疼痛,⼿掌热痛等。
⼿太阳⼩肠经 ⼈体⼗⼆经脉之⼀。
简称⼩肠经。
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简述
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简述一、十二经脉1、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归属于肺脏,从“肺系”(指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于侧胸上部,浅出体表的中府穴,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心经及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天府、侠白),向下直达肘窝中的尺泽穴,沿着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经渠、太渊),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的少商穴。
①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的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径相连接。
2、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末端的商阳穴,沿着食指的桡侧缘,向上经过第一、二掌骨之间合谷穴,进入伸拇长肌腱和伸拇短肌腱之间的凹陷处的阳溪穴,沿前臂外侧前缘(偏历、温留),至肘部外侧的曲池穴,再沿臂外侧前缘(手五里、肩臑nao),上肩部的肩髃yu穴,沿肩峰前沿,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穴(“手足三阳经聚会处”),复折向前下方进入锁骨上窝的缺盆穴,联络肺脏,向下通过横膈,归属于大肠。
①缺盆部支脉:上行颈部(天鼎),贯穿面颊,进入下齿中,回绕至上唇(会地仓),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上行至鼻翼两旁之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承泣穴相接。
3、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的迎香穴,夹鼻上行到鼻根部,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脉交会于睛明穴,向下沿着鼻柱的外侧承泣等穴,进入上齿龈内巨髎liao穴,回出环绕上唇(会人中穴),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任脉经的承浆穴,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穴,上行到耳前下关穴,经过上关穴(足少阳经),沿发际,到达前额头维后与神庭(督脉)相接。
①面部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过人迎穴,沿喉咙,进入缺盆穴,向下通过横膈,归属于胃(会上脘、中脘),联络脾脏。
②缺盆部直行的支脉,由缺盆穴浅出旁开4寸向下,经过气户、乳中等穴,到挟脐旁开2寸的不容、天枢等,进入腹股沟中央处的气冲穴。
③胃腹内支脉:起于胃的下口幽门部位,向下沿腹腔内,浅出腹股沟中央的气冲穴与主干相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髋关节前髀关穴,直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等穴,通过膝部的犊鼻穴,沿胫骨外侧前缘足三里等,下经足跗(背)的解溪、冲阳等穴,到达足第二趾外侧端的厉兑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经脉1手太阴肺经中府 :在胸部的外上方, 云门下 1寸, 平第 1肋间隙, 距前正中线 6寸处。
云门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 6寸。
天府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 3寸处。
侠白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 4寸, 或肘横纹上 5寸处。
尺泽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孔最 :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上 7寸。
列缺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1.5 寸处。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经渠 :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 1寸。
太渊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鱼际 :在手拇指本节(第 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 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少商 :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 0.1寸(指寸。
主治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脏腑病:咳喘,上气,烦心,肺胀满,小便数而欠。
经脉病:胸满,缺盆痛,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巡行路径 :起始于中焦, 向下联络大肠, 回过来沿着胃上口, 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 (中府、云门 ,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 ,下向肘中(尺泽 ,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 ,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 ,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 ,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它的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 :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 0.1寸 (指寸。
二间 :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 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三间 :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 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合谷 :在手背,第 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阳溪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偏历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腕横纹上 3寸。
温溜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腕横纹上 5寸。
下廉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 4寸。
上廉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 3寸。
手三里 :在前臂背面桡侧, 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肘横纹下 2寸。
曲池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肘髎 :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 1寸,当肱骨边缘处。
手五里 :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连线上,曲池上 3寸处。
臂臑 :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连线上,曲池上 7寸。
肩髃 :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 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巨骨 :在肩上部, 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天鼎 :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穴直下 1主治 :头面五官疾患、咽喉病、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循行历经①从食指末端起始 (商阳 , 沿食指桡侧缘 (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 ,②进入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 ,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 ,经上臂外铡前边(手五里、臂臑 ,④上肩, 出肩峰部前边 (肩髃、巨骨, 会秉风 , 向上交会颈部 (会大椎 ,⑤下入缺盆(锁骨上窝 ,⑥散络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上行的一支:⑦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 ,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 ,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3寸。
扶突 :在结喉旁约 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口禾髎: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水沟穴旁 0.5寸。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 0.5寸,当鼻唇沟中。
足阳明胃经承泣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四白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巨髎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地仓 :在面部,口角旁约 0.4寸,上直瞳孔。
大迎 :在下颌角前下方约 1.3寸,咬肌附着部前缘。
当闭口鼓气时,下颌角前下方出现一沟形的凹陷中取穴。
颊车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 , 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下关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头维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 0.5寸,头正中线旁开 4.5寸。
人迎 :在颈部, 结喉旁开 1.5寸, 胸锁乳突肌的前缘, 颈总动脉之后。
水突 :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主治消化道疾病:小儿腹泻,胃胀、胃痛、胃下垂、急性胃痉挛、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泄泻、痢疾、胃肠蠕动过慢。
头面疾病:痤疮、黄褐斑、头痛、眼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咽炎。
其他:中风后遗症、慢性阑尾炎、乳腺增生、白细胞减少症、经脉所过的关节肌肉病。
循行路径起于鼻翼旁(迎香穴 ,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 ,沿发际,到额前。
4线的中点。
气舍 :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缺盆 :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 4寸。
气户 :在胸部, 当锁骨中点下缘, 前正中线旁开 4寸。
库房 :在胸部,当第 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 4寸。
屋翳 :在胸部,当第 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 4寸。
膺窗 :在胸部,当第 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 4寸。
乳中 :在胸部,当第 4肋间隙,乳头中央,距前正中线 4寸。
乳根 :在胸部, 当乳头直下, 乳房根部, 第 5肋间隙, 距前正中线 4寸。
不容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6寸,距前正中线 2寸。
承满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5寸,距前正中线 2寸。
梁门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4寸,距前正中线 2寸。
关门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3寸,距前正中线 2寸。
太乙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2寸,距前正中线 2寸。
滑肉门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1寸,距前正中线 2 寸。
天枢 :在腹中部,距脐中 2寸。
外陵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 1寸,距前正中线 2寸。
大巨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 2寸,距前正中线 2寸。
水道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 3寸,距前正中线 2寸。
归来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 4寸,距前正中线 2寸。
气冲 :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 5寸,距前正中线2寸。
髀关 :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伏兔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 6寸。
阴市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 3寸。
梁丘 :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 2 寸。
犊鼻 :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足三里 :当犊鼻下 3寸, 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中指。
上巨虚 :当犊鼻下 6寸, 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中指。
条口 :当犊鼻下 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下巨虚 :在小腿前外侧, 当犊鼻下 9寸, 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丰隆 :当外踝尖上 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中指。
解溪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冲阳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陷谷 :在足背,当第 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内庭 :在足背,当第 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厉兑 :在足第 2趾末节外侧, 距趾甲角 0.1寸 (指寸。
5足太阴脾经隐白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 0.1寸(指寸。
大都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 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太白 :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 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公孙 :在足内侧缘,当第 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商丘 :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 当足内踝尖上 3寸, 胫骨内侧缘后方。
漏谷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 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地机 :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 阴陵泉穴下 3寸。
阴陵泉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血海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 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箕门 :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 6寸。
冲门 :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 3.5寸, 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府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 4寸,冲门上方 0.7寸, 距前正中线 4寸。
腹结 :在下腹部,大横下 1.3寸,距前正中线 4寸。
大横 :在腹中部,距脐中 4寸。
腹哀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3寸,距前正中线 4寸。
食窦 :当第 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 6寸处。
天溪 :在胸侧部,当第 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 6寸。
胸乡 :在胸侧部,当第 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 6寸。
周荣 :在胸侧部,当第 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 6寸。
大包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 6肋间隙处。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泄泻、痢疾、便秘妇科病:痛经月经不调、闭经、月经提前或错后、盆腔炎、附件炎。
男科:急慢性前列腺炎、水肿其他:周身不明原因疼痛、关节炎、经脉所经过的肌肉软组织疾病循行路径脾经起于足大趾,循行于脚内侧,经过内踝 (内脚眼 ,并沿着大腿及小腿的内侧直上,进入腹腔,与脾相联系,在体外,经脉上行至胸部,直达喉咙及舌根,在体内,经脉则从脾分出,上至心经。
6手少阴心经极泉 :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青灵 :在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 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少海 :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灵道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 1.5寸。
通里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 1寸。
阴郗 :脘横纹上 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神门 :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少府 :在手掌面,第 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
少冲 :在手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 0.1寸(指寸。
主治心血管病:冠心病、心绞痛、行动过缓、心肌缺血、心慌精神疾病:失眠健忘、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癫痫、精神官能症。
其他:经脉所经过的肌肉痛、肋间神经痛。
循行线路该经起自心中,出来后归属于心系(心脏周围的组织 ,向下通过膈肌,联络小肠。
其分支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连于目; 其直行主干又从心系上肺,向下斜出于腋下,沿上肢内侧后边,至肘中,沿前臂内侧后边, 到手掌后豆骨突起处进入掌内后边, 沿小指桡侧到达其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