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案一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
示范教案一新编精编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

第二课时●课题制作视力表(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二)能力训练要求通过动手操作和讨论探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索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从而增强大家学数学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能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教学重点探究视力表中的奥秘●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学方法指导探索法主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互相交流,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能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具准备视力表一张三角板一个用硬纸板复制视力表中为0.1,0.2,0.3,0.5,1.0所对应的”E”.投影片三张第一张:(记作课题学习 A)第二张:(记作课题学习B)第三张:(记作课题学习C)●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视力表中的各个”E”型字母的长a,宽b,空白缺口宽d 作了一番研究,并已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视力表,并能根据研究结果自己制作一个视力表.Ⅱ.新课讲解[师]请大家按下列步骤进行操作1.用硬纸板复制视力表中视力为0.1,0.2,0.3,0.5,1.0所对应的”E”,并依次编号为①②③④⑤.取编号为①②的两个”E ”,按下图的方式把它们放置在水平桌面上.1P 2,O 在一条直线上为止.这时我们说,在D 1处用①号”E ”测得的视力与在D 2处[生]因为①号”E ”与②号”E ”都水平放置在桌面上,它们与桌面的边缘是垂直的.因此P 1A 1∥P 2A 2,又P 1,P 2,O 在一条直线上,所以∠O 为公共角,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得△P 1A 1O ∽△P 2A 2O ,所以2121l l b b =,即2211l b l b =. [师]从大家的分析中可知,当人离①号”E ”的水平距离l 1与人离②号”E ”的水平距离l 2满足2121b b l l =时,用①号”E ”测得的视力和②号”E ”测得的视力相同.3.按照上述方式,将①~⑤各个”E ”排列成下图所示的样子.先自己猜想应得出的结论,然后和同学交流,证明你的结论的正确与否.1的视力,与在D 2处用②号”E ”测得的视力,在D 3处用③号”E ”测得的视力,在D 4处用④号”E ”测得的视力,在D 5处用⑤号”E ”测得的视力都相同.经过讨论证实了结论的正确性.[师]大家做得非常棒.根据刚才大家讨论出的结论,我们可以据此自己制作视力表.Ⅲ.课堂练习制作一个测试距离为3 m 的视力表.1.由标准视力表中的b 1=72 mm,l 1为5 m,可计算出l 2=3 m 时,b 2的值得2121l l b b = ∴b 2=43.2 mm所以应制作一个”E ”型图,使得它的长与宽都是43.2 mm.从上节课我们的讨论结果看,视力为0.1的”E ”型图与视力为0.2的”E ”型图中的a ,b ,d 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测试距离为3 m 的视力表中的①号”E ”型图中的d 为9 mm.2.确定了①号”E ”型图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规律分别求出视力为0.2,0.3…2.0时的”E ”型图的大小.如下图.3.由标准视力表中的各行”E ”间的距离,相应地确定本视力表的行距.测试距离为3 m 的视力表就制作完成了.Ⅳ.课时小节本节课学习了如何找视力相同的图形”E ”的大小和它的落脚点,并能据此自己制作视力表.Ⅴ.课后作业制作一个测试距离为8 m 的视力表.图6Ⅵ.活动与探究为了求出海岛上的山峰AB 的高度,在D 和F 处树立标杆DC 和FE ,标杆的高都是3丈,相隔1000步(1步等于5尺),并且AB 、CD 和EF 在同一平面内,从标杆DC 退后123步的G 处,可看到山峰A 和标杆顶端C 在同一直线上;从标杆FE 退后127步的H 处,可看到山峰A 和标杆顶端E 在一直线上,求山峰的高度AB 及它和标杆CD 的水平距离BD 各是多少?解:连结EC 并延长交AB 于点K ,∵△AKC ∽△ABG ,△ABG ∽△CDG∴△AKC ∽△CDG ∴DG KC CD AK =,即1236KC AK = 同理得△AKE ∽△EFH ∴FH KE EF AK =即6AK =1271000KC + ∴⎪⎪⎩⎪⎪⎨⎧+==127100061236KC AK KC AK 解,得⎩⎨⎧==307501500KC AK ∴AB =A K+B K=1506答:山峰的高度AB 为1506步,标杆CD 与AB 间的水平距离为30750步.。
北师大版 九年级上册 综合与实践 制作视力表(一) 教学设计

综合与实践制作视力表(一) 教学设计学生起点分析:“制作视力表”是学生学习了图形的全等、相似、平移与旋转、轴对称,以及正方形、反比等内容后,引入的一个课题学习,学生此前对这些内容都比较熟悉,在这样的基础上研究制作视力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
“视力表”是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的相似现象,探究发现视力表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研究应用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任务分析:《制作视力表》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课题学习内容。
“综合与实践——制作视力表”借助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的活动,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
自己动手制作视力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借助“制作视力表”进一步理解图形的全等、相似、平移与旋转、轴对称,以及正方形、反比等有关内容。
以视力表为载体,帮助学生感受图形的全等、相似、平移、旋转以及轴对称。
借助度量“E”的有关数据和动手制作视力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观念和能力,提高学生探索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言之有据的习惯,发展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在探索的过程,发展学生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促进学生以良好的情感态度主动参与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1、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度量“E”的有关数据和动手制作视力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观念和能力。
3、通过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及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八年级数学《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教学案例

八年级数学《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教学案例湖北省宜昌市第七中学李春梅课件制作:许倜教学目标:1、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理解相似图形及其相似比、位似图形及其位似比等有关内容。
3、体验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初步形成“用数学”的自觉意识,并且让学生深切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探究视力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视力表的制作原理。
辅助手段:Z+Z智能教育平台——《超级画板》设计思路:1、本课题学习旨在结合前面学过的相似多边形及位似图形的相关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电脑操作,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意的能力,初步形成“用数学”的能力。
2、本堂课运用“Z+Z”智能教育平台——《超级画板》来制作课件,充分利用了其绘画、测量、动画等功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教学过程及课堂实录:一、情境引入:师:同学们好!首先我想进行一项现场调查(众生好奇地望着老师)。
知道自己的视力情况的同学请举手(众生全部举手),那么,你是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生1:我是通过视力表知道的。
生2:我是配眼镜时通过电脑验光知道的。
师:通过视力表这种方式知道自己视力的同学请举手(90%以上的同学举手)。
师:看来绝大多数同学都是通过视力表知道自己视力的。
其实视力表中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大家想知道吗?众生:(热烈地)想!师:今天就以“标准对数视力表”为例,我们一起来探索视力表的奥秘。
【评】教师简明的语言,创设一个学生熟知而又与自身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问题的兴趣,自然而又快捷地揭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二、探究新知:1、通过观察测量探究视力表中“E”的形状及各个“E”间的关系师:首先请观察视力表(大屏幕显示视力表),你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数学知识吗?(学生小声议论,然后一部分学生举手)生1:我感觉每个“E”的外形是正方形。
《制作视力表》教案

《制作视力表》教案《制作视力表》教案一、教材分析“制作视力表”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后的课题学习。
研究性课题学习的开设是本套教科书的一大特色.它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开拓创新的意识,实施素质教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节内容与本章的第一节线段的比、第五节相似三角形、第六节、第八节、第九节的内容都有关系,是本章内容的一个综合运用。
与图形的平移、数据的测量、统计与物理学科中的凸透镜成像、视角等内容都发生着关系。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可以练习巩固以上的数学、物理知识,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
通过对视力表的观察、充分挖掘视力表中所蕴含的相似图形、位似图形等丰富的数学知识,体会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与人类生活、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从而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经历对l1、l2、b1、b2数据的测量、分析、统计、观察、对比,经历图形“E”的形状、大小、位置、平衡、旋转的过程,充分感知:相似图形、位似图形的概念、性质,发展统计观念,获得从所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活动中获得经验,以及使用数学的意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第四章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线段的比、相似图形与位似图形的概念,对相似图形、位似图形有一个较强的感性认识。
本节作为第四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课题研究,是对本章所学知识的一次总结和实践应用。
八年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对比、统计、归纳的能力和一定的阜新意识,他们有强烈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愿望,这些对本节内容的学习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但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不但包括数学中的相似图形、位似图形等知识,同时也是对学生物理知识掌握的一次考查,如果没有物理知识作铺垫,将较难理解大“E”与小“E”为何因为测试距离的不同而可以同时衡量同一视力。
所以就本节内容,学生在用b/l来刻画视力的理解及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最新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

做一做
我们怎样根据测试距 离为5米的视力表去 制作一张测试距离为 3米的视力表?
算一算
测
5 米
a
试
距
离 3a 米
视力
0.1 0.2 0.3 0.4 0.8
测试距离5米 测试距离3米
a
a
(单位mm) (单位mm)
72
43.2
36
21.6
24
14.4
18
10.8
9
5.4
你知道了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P1
P2
a2
a( O
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
这些学生在做什么?
6月6日---国际爱眼日
你知道有 哪几种视
力表?
观察视力表 中蕴含着那 些数学知识
呢?
量一量 e c
a
d
b
量一量,再填表:
视力 a /mm b /mm c /mm d /mm e /mm
0.1
72
72
14.4
14.4
14.4
0.2
36
36
7.2
7.2
7.2
3Lm2
5mL1
当测试距离为3m时,把已知视力表中的各个 “E”的边长分别缩小到原来的五分之三
问题1:如果要求测试距离为8m呢?
问题2:一房间长2米,现只有测试距 离为3米的视力表,且只能在此房间测 视力,你有办法吗?
随堂练习
1.在某视力表中测得“E”的长为5cm, 则宽为 5 cm ,缺口宽度为 1 cm 。
结束寄语
世界 是美的,只是缺少发 现美的眼睛;数学是美的,只 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
在此祝愿同学们的视力 好,心灵美!身体棒! 学习越来越好!
山东省乳山市南黄镇初级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 3.07《制作视力表》教案 苏科版

1 / 3课题学习 制作视力表(第2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探索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教学难点视力表的制作原理教法学法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诊断补偿 情景导入上节课我们探索视力表,发现视力表”E ”的长a,宽b ,空白缺口宽d 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视力表中的秘密。
二探究释疑abd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的“E ”,并依次编号为①②③④⑤。
取编号为①②的两个“E ”,按下图的方式把它们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如图,将②号“E ”沿水平桌面向右移动,直至从右侧点O 看去,点P 1, P 2,O 在一条直线上为止。
学生观察上图,你会发现什么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师小结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知当人离①号“E”的水平距离h 1与人离②号”E”水平距离 h 2满足2211h b h b 时,人站在D 1用①号“E”测得的视力与在D 2用②号“E”测得的视力相同。
思考:按照上面方式,将①~⑤各个“E”排列成如下图所示的样子,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规律呢? ①② 桌3 /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发现的规律:5544332211h b h b h b h b h b ====时,我们在D 1, D 2, D 3, D 4 D 5分别用①②③④⑤的“E ”测得的视力相同。
师小结我们可以用“E ”的高与它到眼睛的水平距离之比(hb)来刻画视力,若比值相同,那么用它们测得的视力就相同。
三随堂练习现有一个标准视力表,它要求的测试距离为5米,根据这个视力表,怎样制作一个测试距离为3米的视力表?如果要求测试距离为8米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四交流反思学生回顾自己在动手操作中发现的规律五布置作业到有关单位进行调查,目前较为通用的视力表有哪几种?它们与我们上面讨论的视力表一种什么换算关系?整理调查结果并写出调查报告。
《制作视力表》课件

想一想
视力
测试距离5米
(单位mm) (单位mm)
a
测试距离3.3 米 a
0.1
72.7 36.5 23.0 18.3 14.5
48.0 24.1 15.2 12.1 9.6
5 测 米a 试 距 离 3.3 a 米
0.2 0.3
0.4
0.5
视角:外界物体(AB) 发射来的光线在眼球内 节点N处所形成的角(图 ∠ANB)为视角。
P1
P2 a(
视角不变,视力一定。 视力一定,视角不变。
你知道了吗
P1
a1
P2
a2
5m L1
3.3 L 2
a(
m
O
才艺展示
我要设计一个测试 距离 为2.8米的视力表 ,你现在能 提供一套设计方案吗?
算一算
视力 0.1
测试距离5米
(单位mm) (单位mm)
a
测试距离2.8 米 a
72.7
36.5
你知道吗?
6月6日---国际爱眼日
3月3日--全国爱耳日
你的视力 怎么样?
你对视力 表了解吗?
“对数视力表” 发明人 是
缪天荣
. 温州 瑞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原温州医学院眼科教研室主任教授
帮老师解 决问题
假如老师需要一 个测试 距离为2.8 米的视力表 ,你 能帮老师设计吗?
【课题学习】
制 作 视 力 表
0.1 72.7 36.5 23.0 18.3 14.5 72.7 14.5 14.5 14.5
0.2
0.3 0.4 0.5
36.5
23.0
7.3
4.6
7.3
视力表教案中班

视力表教案中班教案标题:视力表教案(中班)教案目标:1. 通过视力表教学活动,帮助幼儿认识不同的视力表符号和数字。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3. 促进幼儿对视力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教学准备:1. 视力表(包括不同大小的视力表符号和数字)。
2. 幼儿眼保健宣传资料。
3. 幼儿眼罩(可选)。
4. 记录表格和笔。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与幼儿共同观察一些视力表符号和数字,并问他们是否认识这些符号和数字。
2. 引导幼儿思考这些符号和数字与视力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视力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教学主体:3. 向幼儿展示不同大小的视力表符号和数字,解释每个符号和数字的含义。
4. 通过示范和模仿,教导幼儿如何正确识别和读取视力表上的符号和数字。
5. 分发视力表给每个幼儿,让他们互相练习识别和读取。
巩固活动:6. 在视力表上随机指出一个符号或数字,要求幼儿迅速找到并宣读出来。
7. 逐渐增加难度,例如增加视力表上符号和数字的密度,或者减少给幼儿观察的时间限制。
拓展活动:8. 分发幼儿眼保健宣传资料,与幼儿一起阅读和讨论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视力。
9.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眼保健经验,例如避免长时间盯着电视或电子设备,保持正确的用眼姿势等。
教学评估:10. 观察幼儿在识别和读取视力表符号和数字时的表现。
11. 记录幼儿的进步和困难,并根据需要提供个别指导和支持。
教学延伸:12. 在日常活动中,鼓励幼儿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不同符号和数字,与他们分享并讨论。
13. 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并与幼儿家长共同关注幼儿的视力健康。
教学反思:通过视力表教案,幼儿能够认识不同的视力表符号和数字,培养观察力和注意力,并加深对视力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进展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够参与和受益。
同时,教师还应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视力健康。
制作视力表 教学设计

综合与实践制作视力表学生起点分析“制作视力表” 是学生充分学习图形相似内容,引入的一节课题学习,学生此前已完成“图形相似”与“图形位似”的学习,“线段的比”也相当的熟悉,在这样的基础上研究制作视力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视力表”是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的相似现象,探究发现视力表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研究应用数学知识的乐趣。
教学任务分析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以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制作视力表”进一步理解相似图形及其相似比、位似图形、位似比等有关内容。
借助视力表为载体,帮助学生感受图形的相似;提高学生把握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时培养学生言之有据的习惯,发展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同时要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多角度尝试,不要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讨论;可以组建四人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促成学生以良好的情感态度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学目标1、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度量”E”的长、宽及空白缺口宽,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3、通过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第二环节:探究新知;,得出结论,第三环节:课堂练习;第四环节:运用结论,第六环节:课堂总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否用视力表测过视力呢?那么“视力表”中是否蕴含着一些数学知识呢?我们能否利用这些数学知识制作一张视力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综合与实践课——《制作视力表》二、合作交流,解读新知活动一:“一个”E1、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测试距离为5m 的标准对数视力表,你能发现它有哪些特点呢?2、量一量:请同学们度量视力为0.12的“E ”对应的a 、b 、c 、d 、e 、f 、g 、h 值,再以四人为一小组将度量的数据汇总到下表中,并与你的小组成员一同观察数据,看看你们有怎样的发现?得出结论:(1)“E”的外边图形是正方形,a=b ;(2)c=d=e=f=g=h=1/5a=1/5b ;3、通过对“E”的探索,现在你能说说看,如何作一个“E”吗?活动二:“一行”E1、在视力表中,除0.1对应的E 只有一个,其余视力对应的每一行中都由多个E 构成,那么如何作出“一行”E 呢?(教师投影演示视力为0.2的一行E 通过旋转、平移得到,或是轴对称得到)bac feg d h2、得出结论(1)同一行都是E都是全等的;(2)同一行E之间可以通过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互得到;活动三:“一列” E1、观察表格,思考:视力与a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2、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分别计算每一个视力中的a与视力为0.1中a的比值,并观察比值,看看此时你能得到怎样的结论?设计说明:通过观察视力表,可以发现从上至下,视力在逐渐增大,而E的大小却在逐渐减小,通过思考此问题,让学生从表格中发现数的规律以及E图形的变化规律,再通过计算进一步证明提出的结论,从而验证了每一列E都是相似的。
“制作视力表”教学设计

“制作视力表”教学设计作者:万静来源:《读写算》2018年第09期摘要以问题为载体、学生自主参与探究为主的“综合与实践”该如何处理学生课外自主探究和课堂内探究的关系?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探索,以综合与实践《制作视力表》的教学案例为载体,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发现;论证;表达中图分类号:G305,TE321,Q34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9-0251-01一、内容解析“制作视力表”选自北师大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活动课题,综合与实践课题的开设是本套教科书的一大特色,它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开拓创新的意识,实施素质教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回顾展示,视频(探究掠影),展示学生课前自主探究的过程。
本环节设计了“回顾”与“展示”两个活动,视频“探究掠影”回放课前自主探究的历程:1.收集材料:生活中有哪些类型的视力表?2.原理探索:视力与物理凸透镜成像,生物学近视眼的矫正等有何关系?3.问题聚焦:(1)视力表中蕴含着哪些数学知识?(2)如何认识视力?(3)视力表的制作方案?【设计意图】1.视频画面隐含对学生课前自主探究的“过程性”评价。
2.视频过程体现了问题探究过程:“问题背景”、“提出问题”、“问题聚焦”、“问题探究”,片头视频既是自主活动的总结,又是课堂深化探究的开始。
【第二环节】小组汇报课前“问题聚焦”提出了很多问题,促成全班分成4个小组:材料收集小组,生物、物理原理探索小组,测量操作小组,小小制作家小组。
课内小组代表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汇报:(1)生活中有哪些视力表?(2)几何画板演示眼睛成像大小的成因,本环节展示一个组对“人眼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专题探究——“1视角”。
【设计意图】跨学科的课题,需要为全班学生普及相关基础知识,探究活动是自主的,也是多元的,有的小组从测试中不仅提出了问题,对“视力”的理解方式有多种,他们有从物理成像原理理解的,也有从生物机理的视角理解。
视力表

制作视力表(一)教学目标:1、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进一步理解图形的相似、相似比,位似图形及其位似比等相关概念及性质;3、体验用数学的知识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初步形成“用数学”的自觉意识。
(二)设计思路:本课题结合前面学过的相似三角形及位似图形的相关概念及性质等,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意在使学生探究现实生活中某些熟悉事物或现象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初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视力表作为现实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物,其制作原理是什么?即视力表中各种“E”大小是如何规定的、他们之间有没有一定的(换算)关系等,本课题是通过探究视力表的制作原理来揭示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具体内容按以下方式呈现:问题情境—探究(建立模型)—归纳(求解)—解释—应用与拓展。
(三)课前准备:测试距离分别为5米和3米的标准对数视力表若干份,黑板上挂测试距离为5和3米的标准对数视力表各一张,自制“E”的模型大小两个。
提前通知学生带测量工具(直尺或三角板)和计算工具(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探究课题:师:同学们,你知道吗?每年的3月3日是什么日子?生:爱眼日。
师:很遗憾,回答错误。
“3”象我们的耳朵,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那么爱眼日是什么时间呢?(学生猜测)师:6月6日,并且为“国际爱眼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爱护眼睛,保护视力,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的视力情况了解吗?(随机提问几位同学的视力是多少)你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知道的?(现场测试该同学的视力)生:(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会谈到测试距离问题)师:老师的视力现在还是1.5(也就是达到5.2),因为我借助视力表经常测试视力,时刻提醒自己保护视力的。
现在老师有个问题想请西安的同学帮个忙,原来我用的视力表测试距离是5米,可现在老师买了新房,小房间的距离只有2.8米,走访了许多书店和眼镜店只发现了测试距离是5米和3米的视力表,你能帮我做一个测试距离是2.8米的视力表吗?这就是今天我们一同要探究的《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
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教案一

制作视力表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二)能力训练要求通过度量”E”的长、宽及空白缺口宽,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探索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教学难点探索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教学方法指导探索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并和同伴互相交流探索出结果.教具准备视力表一张三角板一个硬纸板若干张投影片两张第一张:(记作课题学习 A)第二张:(记作课题学习B)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视力表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你想过吗?视力表中蕴含着一定数学知识.你知道是什么知识吗?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其中蕴含的奥秘.Ⅱ.新课讲解[师]现在我们查视力时用的视力表,通常是哪一种呢?[生]是由一组字母”E”组成的视力表.[师]对,它是以能分辨”E”的开口朝向为依据来测定视力的.换句话说,它的测试依据是能否看清楚”E”的两个空白缺口(如下图中AB、CD两个缺口).图1下面我们以“标准对数视力表”为例,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度量视力表中视力为0.1,0.2,0.3,0.4,0.5,0.6,0.8,1.0,1.2,1.5,2.0所对应的”E”的长a,宽b,空白缺口宽d,(如图2).投影片(课题学习A)[生]填表如下:(投影片课题学习B)中的各”E ”形图之间有什么关系?[生]视力为0.1时,a =72 mm,b =72 mm,d =15 mm,可知”E ”的长和宽相等.视力为0.2时,a =36 mm,b =36 mm,d =7.5 mm,可知”E ”的长和宽相等,且272=36,215=7.5. 视力为0.3时,a =24 mm,b =24 mm,d =5 mm,可知”E ”的长和宽相等,并且372=24,315=5. 视力为0.4时,a =18 mm,b =18 mm,d =3.8 mm,可知”E ”的长和宽相等,且472=18,415=3.75.因为测量时有误差,眼睛大致可以精确到0.1 mm,所以有415≈3.8.由此可以猜想,视力为0.5时,a =572=14.5 mm,b =572=14.5 mm,d =515=3 mm .视力为0.8时,a =772=9 mm,b =9 mm,d =815=1.9 mm . 视力为1.0时,a =1072=7.2 mm,b =7.2 mm,d =1015=1.5 mm . 视力为2.0时,a =2072=3.6 mm,b =3.6 mm,d =2015=0.75 mm . 由此可知:视力表中的各”E ”形图都是长与宽相等的图形,如果把视力为0.1时的”E ”形图作为基本图形,则视力为0.2,0.3…2.0时的”E ”形图都与基本图形是相似图形.Ⅲ.课堂练习若一个视力表中的视力为0.1的”E ”的长、宽都为60 mm,空白缺口宽为12.5 mm ,求视力为0.2,0.3,0.4,0.5,0.6,0.8,1.0,1.2,1.5,2.0时”E ”的长、宽,空白缺口宽.Ⅳ.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自己动手,探索出视力不同的”E ”形图之间的关系.Ⅴ.课后作业到有关单位进行调查,目前较为通用的视力表有哪几种?Ⅵ.活动与探究一条河的两岸有一段是平行的,在河的这一岸每隔5米有一棵树,在河的对岸每隔50米有一根电线杆,在这岸离开岸边25米处看对岸,看到对岸相邻的两根电线杆恰好被这岸的两棵树遮住,并且在这两棵树之间还有三棵树,求河宽.图3解:根据题意画图:可知DE =50 m,BC =20 m,AM =25 m .∵BC ∥DE∴△ABC ∽△ADE ∴AN AM DE BC = 即AN255020= ∴AN =62.5 (m )∴MN=AN-AM=62.5-25=37.5 (m)答:河宽为37.5 m.板书设计。
综合与实践 制作视力表

综合与实践制作视力表学生起点分析“制作视力表” 是学生充分学习图形相似内容,引入的一节课题学习,学生此前已完成“图形相似”与“图形位似”的学习,“线段的比”也相当的熟悉,在这样的基础上研究制作视力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视力表”是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的相似现象,探究发现视力表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研究应用数学知识的乐趣。
教学任务分析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以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制作视力表”进一步理解相似图形及其相似比、位似图形、位似比等有关内容。
借助视力表为载体,帮助学生感受图形的相似;提高学生把握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时培养学生言之有据的习惯,发展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同时要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多角度尝试,不要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讨论;可以组建四人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促成学生以良好的情感态度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学目标1、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度量”E”的长、宽及空白缺口宽,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3、通过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第二环节:探究新知;第三环节:课堂练习;第四环节:深入探究,得出结论;第五环节:运用结论,制作视力表;第六环节:课堂总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课前准备工作:准备三角板、视力表、硬纸板数张。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师]视力表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你想过吗?视力表中蕴含着一定数学知识.你知道是什么知识吗?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其中蕴含的奥秘.第二环节:探究新知[师]现在我们查视力时用的视力表,通常是哪一种呢?[生]是由一组字母”E”组成的视力表.[师]对,它是以能分辨”E”的开口朝向为依据来测定视力的.换句话说,它的测试依据是能否看清楚”E”的两个空白缺口(如下图1中AB、CD两个缺口).图1下面我们以“标准对数视力表”为例,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1、度量视力表中视力为0.1,0.2,0.3,0.4,0.5,0.6,0.8,1.0,1.2,1.5,2.0所对应的”E”的长a,宽b,空白缺口宽d,(如图2).投影片(课题学习A)请大家量视力表中的各个”E”,并填写课本上的表格.[生]填表如下:(投影片课题学习B)2、观察数学完成以下问题串。
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制作视力表

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制作视力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使学生能够利用数据描述现象,并根据数据作出判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培养其抽象、概括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根据数据作出判断。
2. 教学难点:根据数据作出判断。
三、教学过程
1. 活动一:收集数据
(1)教师介绍视力表,并引导学生观察。
(2)教师安排学生排队,依次上前观察视力表并记录数据。
(3)每名学生记录自己的数据,并将所有数据整理到一起。
2. 活动二:整理数据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整理这些数据。
(2)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几种整理方法:
①画表格;②画条形图;③画折线图;④画扇形图。
(3)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方法,将全班学生的数据整理到一起。
3. 活动三:描述数据
(1)学生根据整理好的数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出来。
(2)学生展示自己的描述结果,并解释这样描述的原因。
4. 活动四:分析数据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出视力不良率。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视力不良率,分析视力不良的原因,并提出改善视力的方法。
5. 活动五:总结与反思
(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
(2)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总结自己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012-2013第二学期教学设计:制作视力表

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很容易确认这一结论:利用不同测试距离的视力表测量所得视力是相同的,但从数学角度说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对于他们来说既陌生又新奇,所以这一问题及活动的设置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反思自己在学习中还存在那些不足,
自己的学习习惯是否还需要改进。
多媒体演示部分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
各种视力表
E E E E
以给定的标准视力表为基础,制作一个测试距离为3米的视力表。
作者:西安市第六十二中学王瑶。
《制作视力表》说课设计

《制作视力表》说课设计《制作视力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的课题学习。
我将从教材分析以及教学过程两部分设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在教材分析中,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②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体验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初步形成“用数学”的自觉意识,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教学重点:探索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视力表的制作原理。
3.教学难点:理解视力表中是用“E”字的高度和测试距离之比来检查视力的。
为了能够落实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讲授本节课时,我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二、教法分析1.情境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感兴趣的并容易回答的问题为开端,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后,带着成功的喜悦进入新课的学习。
2.任务驱动法: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探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实践教学法:在学生掌握制作原理后,将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应用,学以致用。
这三种教学方法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帮助学生快速、正确地理解学习内容。
三、学法指导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索与小组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遵循“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拓展”的主线进行学习,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最后,就是以上三个方面的综合应用,即教学过程部分)。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情境引入新课:同学们,你测过视力吗?你都见过什么样的视力表?把你搜集到的E型视力表展示给大家。
我们发现这些视力表有测试距离为5米的,有测试距离为3米的,还有测试距离为30厘米的,这些视力表都是以测试距离为5米的标准对数视力表为依据制作的,是怎样做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王海丽-----制作视力表

三、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
重点: 探索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难点: 视力表的制作原理。 易错点: 视力表制作原理的运用。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串,引导学生探索,让学 生独立发现体会,再互相交流,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能 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法: 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验,合作探究,使每个学生 在活动中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讨 论交流、反思总结。
二、教学目标
(一)课标总体目标
通过综合实践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结合实际情境,经历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 以实施的过程,体验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 过程中,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 会反思参与活动的过程,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报 告或小论文,并能进行交流,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探讨,了解所学过知识(包括其他 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发展应用 意识和能力。
生3:视力为0.3时,a=24 mm, b=24 mm, d=5 mm,发现”E” 的长和宽相等, 生4:...... 生5:照这样的话,每个E可以近似的看成正方形。因为我们测 量有误差,所以大家测的长度上稍微会出现不等的时候。 师:总结的真好。大家根据测量知道每个E可以看成正方形,那 么各个“E”形图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发现展示给同组学生) 生:既然这些“E”形图都近似的看成正方形,而所有的正方形都 相似,所有这些“E”形图都相似。并且我们还发现同一行的E大 小一样,可以通过旋转,对称而得到。 师:总结的很正确,观察的很仔细。
生:按照上面大家讨论的结果,可以猜想得出,在D1处用 ①号”E”测得的视力,与在D2处用②号”E”测得的视力, 在D3处用③号”E”测得的视力,在D4处用④号”E”测得 的视力,在D5处用⑤号”E”测得的视力都相同. (经过讨论证实了结论的正确性). 师:大家做得非常棒.根据刚才大家讨论出的结论,我们 可以据此自己制作视力表. 【设计意图】:通过复制制作“E”,探究图形间的规律。 本环节关键点比较多,测量工作比较大。 【活动效果】:本环节关键点比较多,测量工作比较大, 计算量比较大,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允许学生带计算 器,否则一节课无法结束这么多的内容。
制作视力表 教学设计

制作视力表教材分析:《制作视力表》选自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
“制作视力表”是以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节内容。
借助“制作视力表”感受并理解E图形中蕴含的有关数量关系、图形变换、图形相似及其相似比等有关内容。
本节内容的不仅研究数学图形,还与数据的测量、统计与物理学科中的凸透镜成像、视角等内容都发生着关系。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可以练习巩固以上的数学、物理知识,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
同时以视力表为载体,提高学生把握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对视力表的观察、充分挖掘视力表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数学知识,体会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与人类生活、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从而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经历对数据的测量、分析、统计、观察、对比,以及经历图形“E”的形状、大小、位置、平移、旋转、轴对称的过程中充分感知:相似图形、位似图形的概念、性质,发展统计观念,获得从所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活动中获得经验,以及使用数学的意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故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言之有据的习惯,发展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同时要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多角度尝试,不要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讨论;可以组建四人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促成学生以良好的情感态度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本节综合与实践涵盖内容丰富,不仅蕴含数学知识,还涉及物理知识,对学生和老师都富有挑战,故我将本内容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研究“视力表”中E图形间的联系,并根据探索的数学知识制作一张视力表;第二课时则研究视力与测试距离间的关系,会制作改变测试距离后的视力表。
教学重点:探索视力表中E图形蕴含的数学知识,并制作视力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力为时,a=36 mm,b=36 mm,d= mm,可知”E”的长和宽相等,且 =36, =.
视力为时,a=24 mm,b=24 mm,d=5 mm,可知”E”的长和宽相等,并且 =24, =5.
视力为时,a=18 mm,b=18 mm,d= mm,可知”E”的长和宽相等,且 =18, =.因为测量时有误差,眼睛大致可以精确到 mm,所以有 ≈.
课题学习 制作视力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
制作视力表(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
(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度量”E”的长、宽及空白缺口宽,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
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四、课后作业
Ⅲ.课堂练习
若一个视力表中的视力为的”E”的长、宽都为60 mm,空白缺口宽为 mm,求视力为,,,,,,,,,时”E”的长、宽,空白缺口宽.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自己动手,探索出视力不同的”E”形图之间的关系.
Ⅴ.课后作业
到有关单位进行调查,目前较为通用的视力表有哪几种?
Ⅵ.活动与探究
一条河的两岸有一段是平行的,在河的这一岸每隔5米有一棵树,在河的对岸每隔50米有一根电线杆,在这岸离开岸边25米处看对岸,看到对岸相邻的两根电线杆恰好被这岸的两棵树遮住,并且在这两棵树之间还有三棵树,求河宽.
[师]视力表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你想过吗?视力表中蕴含着一定数学知识.你知道是什么知识吗?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其中蕴含的奥秘.
Ⅱ.新课讲解
[师]现在我们查视力时用的视力表,通常是哪一种呢?
[生]是由一组字母”E”组成的视力表.
[师]对,它是以能分辨”E”的开口朝向为依据来测定视力的.换句话说,它的测试依据是能否看清楚”E”的两个空白缺口(如下图中AB、CD两个缺口).
图1
下面我们以“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对数视力表”为例,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
度量视力表中视力为,,,,,,,,,,所对应的”E”的长a,宽b,空白缺口宽d,(如图2).
投影片(课题学习A)
图1
请大家量视力表中的各个”E”,并填写课本第93页的表.
[生]填表如下:(投影片 课题学习B)
[师]观察上表,大家讨论看这些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决定视力表中的各”E”形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学重点
探索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教学难点
探索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教学方法
指导探索法
即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并和同伴互相交流探索出结果.
●教具准备
视力表一张
三角板一个
硬纸板若干张
投影片两张
第一张:(记作课题学习 A)
第二张:(记作课题学习B)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图3
解:根据题意画图:
可知DE=50 m,BC=20 m,AM=25 m.
∵BC∥DE
∴△ABC∽△ADE
∴
即
∴AN= (m)
∴MN=AN-AM=-25= (m)
答:河宽为 m.
●板书设计
制作视力表(一)
一、测量视力表中不同视力所对应的”E”的长、宽,空白缺口宽,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课堂练习
三、课时小结
由此可以猜想,视力为时,a= = mm,b= = mm,d= =3 mm.
视力为时,a= =9 mm,b=9 mm,d= = mm.
视力为时,a= = mm,b= mm,d= = mm.
视力为时,a= = mm,b= mm,d= = mm.
由此可知:视力表中的各”E”形图都是长与宽相等的图形,如果把视力为时的”E”形图作为基本图形,则视力为,…时的”E”形图都与基本图形是相似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