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及方法
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作用及其要点
![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作用及其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b0194766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58.png)
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作用及其要点引言:由于我国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大陆板块交接处,板块运动较为活跃,并且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地震频率和强度等级持续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越来越重要,抗震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应充分意识到抗震设计的重要性,明确抗震设计的要点,提高抗震设计的合理性、可靠性以及经济性,将各个方面的因素有效控制,把地震灾害的影响降至最低,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1.建筑结构工程中抗震设计的作用目前,我国因地震灾害造成的建筑物坍塌屡见不鲜,不仅人员伤亡严重,经济损失也不可估量,所以地震灾害的有效预防刻不容缓。
建筑物作为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场所,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切实可行的路径,这就需要从优化抗震设计入手,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为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建筑结构工程中抗震设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降低地震破坏性由于地震灾害频发,所以在建筑结构工程中抗震设计越来越受重视,也能显著降低地震的破坏性。
目前,较为常见的设计方法是在建筑基础和主体之间加设隔震层,也有设计人员在建筑顶端加设“反摆”来减小地震的冲击力。
“反摆”的原理是降低地震冲击力的运动加速度,以反向位移的方式将地震的冲击力有效减小。
通过相关调查显示,加设“反摆”可以将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力降低65%左右,对建筑和人员起到了良好的防护作用。
目前针对加设“反摆”的针对性研究越来越多,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并且在实际应用中也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由此可见,良好的抗震设计能够将地震灾害的破坏性有效降低,从而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
1.2 提高建筑物刚度建筑物的刚度应结合具体的情况科学设计,目前,钢筋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建筑物的刚度,但通过在建筑物中加设钢结构也是一种有效的加固技术,能够进一步提升建筑物的稳定性。
建筑结构工程加固技术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实际功能,落实差异化的加固措施。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4个要点要注意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4个要点要注意](https://img.taocdn.com/s3/m/c1aa1e8e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db.png)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4个要点要注意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下面是14个抗震设计要点,供参考:1.地震烈度评定:要根据建筑所在地的地震烈度等级进行评定,确定相应的抗震设计要求。
2.结构类型选择: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高度确定结构类型,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或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3.基础设计:合理设计建筑的基础,使其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包括基础的形式、尺寸和材料选择。
4.建筑物整体的抗震设计:要考虑建筑物从地震中脱离的可能性,通过合理分布和连接结构的方法,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5.结构的水平抗力设计:要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和形状确定合适的结构配置,提供足够的抗震强度和刚度。
6.结构的垂直抗力设计:要考虑建筑物在地震中可能产生的垂直振动和倾斜,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刚度调整,提高建筑物的垂直抗震能力。
7.结构的抗震连接设计:要确保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结构之间的连接点能够承受地震产生的剪力和扭矩,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8.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要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减少结构的震动峰值,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失。
9.结构的抗倒塌设计:要设计建筑物的各个部分,使其在地震中不易倒塌或局部破坏,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10.结构的振动控制设计:要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控制方法,控制建筑结构的振动幅值,在地震中减少结构和设备的震动破坏。
11.结构的抗震措施选择:要根据设计目标和地震烈度等级,选择适当的抗震措施,如内柱加固、梁柱节点加固、墙体加固等。
12.结构的抗震计算:要进行合理的结构抗震计算,考虑地震的特点和建筑物的荷载,确保结构的安全和稳定。
13.结构的抗震验算:要对抗震设计方案进行验算和检查,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14.结构的施工和监理:要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和监理工作,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以上是抗震设计中需要注意的14个要点,每一个要点都与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关,设计师和工程师需要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认真考虑和执行这些要点,确保建筑物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8bdc5bd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1.png)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方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针对地震力的作用,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
本文将介绍建筑结构中常用的几种抗震设计方法,包括优化结构形式、合理选取材料、应用减震技术和加强节点构造。
一、优化结构形式优化结构形式是指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形式设计,减小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
常见的优化结构形式包括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和筒体结构等。
剪力墙结构是在建筑物主要承重墙位置设置纵向和横向的剪力墙以承担地震力,同时可以提供较好的刚度和耗能性能。
框架结构是指通过柱、梁、框架等构件形成的稳定的整体结构,能够吸收地震能量并进行分散,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筒体结构则是通过采用柱、墙体等构件形成的筒体形结构,具有较好的耗能性能和减震效果。
二、合理选取材料合理选取材料是抗震设计的关键之一。
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
常用的抗震材料包括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粘性阻尼器等。
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压、抗拉、抗弯强度,能够提供更好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
高强度钢材具有较好的延性和刚度,可以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
粘性阻尼器则是一种新型的减震装置,通过粘滞材料的耗能作用,能够有效减小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三、应用减震技术减震技术是指通过一些特殊的设计手段,在地震发生时减小建筑物的震动幅度和加速度,从而达到减少地震破坏的目的。
常见的减震技术包括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加钢板、基础隔震等。
对于已经建成的建筑物,可以通过钢板加固剪力墙的方式来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进而提高抗震能力。
基础隔震是指在建筑物和地基之间设置隔震设施,通过隔离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传递,减小建筑物的震动幅度。
四、加强节点构造节点是建筑结构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发生地震作用时容易受到破坏的部位。
加强节点构造是通过增加节点的刚度和抗震性能,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能力。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及其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及其设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9a4e53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c4.png)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及其设计方法一、建筑结构抗震功能设计概述1、地震设防水准地震设防水准指的是将来可能用在建筑结构上的地震强度的大小。
因为地震设防水准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基于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模式设计理论中,在建筑结构抗震模式设计过程中必须将地震设防水准精细化,以确保不同等级的抗震设防水准能够在不同的地震强度作用下有效地控制建筑结构的损坏状态。
2、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指的是在不同的设防地震等级作用下的建筑物可能的最大损坏程度,其包括建筑结构的完整性、适应性以及安全性等。
根据研究实际的地震灾害可知,按照传统设计理念设计出来的建筑物虽然能够避免因为坍塌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却无法有效减少因为建筑物结构破坏所造成的基本设备、构件功能缺失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
基于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模式的设计要求,要考虑非结构构件、结构构件、建筑内部设备与装修等多项影响因子。
还要据此设定详细、准确地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以便扩大选择范围。
3、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指的是根据其中一设防的地震等级所预期达到的建筑结构抗震能力。
确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必须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比如工地特征、工程投入和效益、建筑的潜在价值等。
其中,按建筑物的重要程度将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划分为基本设防目标、重要设防目标、特别设防目标。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介绍国内外工程界学者对基于功能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模式设计方法的研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抗震设计的目标与理念上大致形成了统一的观点。
一般情况下,基于功能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跟归纳为承载力设计法、位移设计法、能量设计法三种。
1、承载力设计法当前,在世界各地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往往采用承载力设计法。
因此不做具体介绍,主要介绍一下两种设计方法。
2、位移设计法位移设计法即先采用代替结构法把结构表示位移等效单自由度振子,用最大位移时的割线刚度和适合于非弹性反应时吸收的滞变能量的等效粘滞阻尼来表征结构,然后用预先确定的设计位移反应谱和由预期的延性求得估计的阻尼,由设计位移可求出最大位移时等效周期。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1d1bde61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5f.png)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决定了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为了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稳固性,抗震设计要点需要被认真考虑和实施。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
首先,土壤条件要素是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重视的内容之一。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地震的响应有所差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对土壤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如果建筑位于软弱土壤或地震影响较大的地区,需要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如加固基础或使用特殊的抗震技术。
其次,结构设计要满足抗震性能的要求。
抗震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高度、重要性和地震区划等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
结构设计应考虑到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能力、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适当的抗震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耐震性。
第三,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是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
在选择结构形式时,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用途、布局、临界条件等因素。
常见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桩基结构等。
材料的选择也至关重要,主要考虑到抗震性能、可靠性和经济性。
常见的材料包括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和木结构等。
第四,抗震设计需要结合建筑物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使用需求、施工技术、材料成本和维护费用等因素。
合理的抗震设计应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为前提,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材料和施工成本。
最后,抗震设计需要在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的指导下进行。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相应的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设计师应熟悉并遵循相关规范,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土壤条件要素、结构设计、结构形式和材料的选择、经济性和国家规范的遵循都是需要考虑的要点。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要点,才能设计出抗震性能良好的建筑物,确保人员的安全和财产的保护。
建筑抗震设计中的规范要求与技术要点
![建筑抗震设计中的规范要求与技术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eb554a49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8d.png)
建筑抗震设计中的规范要求与技术要点建筑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材料选用以及施工方法等多方面的要素,使建筑物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结构的安全稳定。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规范要求和技术要点是确保设计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介绍建筑抗震设计中的规范要求与技术要点。
一、规范要求1. 国家规范要求国家对于建筑抗震设计有一系列的规范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这一规范详细规定了建筑物的设计、结构计算、材料选用、施工与验收等各个环节的要求和指导。
2. 地震烈度要求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不同,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中需要根据具体地区的地震烈度要求进行设计。
地震烈度分为I至VIII度,等级越高代表地震烈度越大。
规范要求中规定了各个地震烈度等级下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要求,包括水平抗震设计加速度、结构位移限值等。
3. 结构用途要求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在抗震设计中需满足不同的要求,例如住宅、办公楼、工业厂房等。
规范要求中指定了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耐震性能等级等。
4. 抗震设防烈度等级要求根据不同的结构用途和地震烈度等级,规范要求中对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等级进行了划分,如一般设防、中等设防、重设防等级。
5. 结构性能设计要求规范要求中提出了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性能要求,包括极限状态设计、耐震性能设计等。
其中,耐震性能设计是抗震设计的关键内容之一,要求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具有一定的抗震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
二、技术要点1. 结构选型在抗震设计中,结构选型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常采用的结构类型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筒结构等。
在选择结构类型时,需要考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能力、承载力以及施工可行性等因素。
2. 结构布局结构布局是指建筑物各个结构体系在平面布置上的位置和相互关系。
合理的结构布局对于提高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非常重要,通常采用的布局形式包括正交布局、正交叠加布局等。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7a5a55b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95.png)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1. 地震作用简介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的震动。
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会产生不可无视的影响,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必须考虑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合理进行抗震设计。
地震作用主要包括地震波的震动、振荡和地震引起的地表位移等。
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而横波产生的水平位移对结构破坏更为严重。
地震波的传播会引起建筑结构的振动,如果结构的抗震能力缺乏,那么可能导致结构的破坏甚至倒塌。
2. 结构抗震设计要点为了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中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需要在设计过程中注意以下要点:2.1 结构稳定性在进行抗震设计时,结构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结构的稳定性包括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两个方面。
整体稳定性主要涉及结构整体的抗倾覆能力和整体的撤除能力。
局部稳定性那么考虑不同构件的局部抗倾覆能力和连接点的抗震性能。
2.2 结构的均匀性和对称性在抗震设计中,结构的均匀性和对称性是确保结构在地震中保持良好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结构的均匀性和对称性可以有效降低结构的谐振现象,减少结构受到的地震作用的影响。
2.3 结构的刚度和强度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是抗震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结构的刚度决定了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分布和位移响应情况,而结构的强度那么决定了结构的抵抗能力。
通过合理的结构刚度设计和强度设计,可以减小结构在地震中的变形和破坏。
2.4 结构的耗能能力耗能是指结构在地震中吸收和分散能量的能力。
结构的耗能能力直接决定了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合理的耗能设计可以减少地震作用对结构的破坏。
常见的结构耗能方式包括粘滞阻尼和阻尼器等。
2.5 结构的连接设计结构连接的设计是确保结构整体性能的重要环节。
连接的设计要考虑连接部位的刚度和强度,并确保连接部位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在地震中,连接部位往往易发生破坏,因此合理的连接设计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2.6 结构的预制和施工工艺结构的预制和施工工艺也会对结构的抗震能力产生影响。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及设计要点分析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及设计要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34009ef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6d.png)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及设计要点分析摘要:近年来建筑施工技术日新月异,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快速成长,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动力。
建筑功能不断优化改良,已经成为衡量建筑建设效果的重要指标。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理念正处于快速更新的阶段,抗震设计趋于科学合理。
就建筑抗震设计原则展开讨论,并提出可行地实施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原则1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地特点首先,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必须要针对结构受力情况进行检测分析。
由于建筑结构无论从整体柔韧性上还是整体承载力方面,都需要综合考量受力的稳定与均衡,而这对建筑在较大震动情况下是否可以保持稳定造成了一些影响。
因此,在实际结构设计期间,必须要对建筑受力状态进行综合考量分析,对结构与连接点的连接情况进行有效监督检测,这样才能够保证一旦发生地震,也不会对建筑造成较大的能量冲击。
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建筑在地震当中始终维持受力平衡,避免主体结构因此而受损。
其次,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轴向变形问题,高层建筑工程承担的竖向荷载量比较大,不仅存在一些轴向变形问题,还可能会对连续梁的弯矩造成一些影响,进而导致在负弯矩值变小的同时增大正弯矩值。
因此,在抗震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对轴向变形情况进行准确计算,从而准确调整下料长度,避免剪力与位移造成较大影响。
最后,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结构的延展性,结构延展属于建筑设计期间的一项重要指标,一些中低层建筑延展性比较小,而高层建筑延展性比较大,这导致在地震发生之后,高层建筑出现变形的概率也更大。
为了降低在地震当中高层建筑出现较大变形导致构件损坏,就需要在结构设计上采取一定措施来改善建筑结构延展性,提升建筑结构使用效果。
2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2.1建筑场地选择的基本原则首先,需要结合地质条件选择合适地区域,对于大多数建筑物,选择一个稳定的地基非常重要。
设计师应该优先选择地壳稳定和不存在潜在地质灾害的区域建造建筑物,并且需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等因素设计相关抗震技术方案。
如何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
![如何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24412cc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46.png)
如何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因为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在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时,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步骤和要点:1. 了解地震风险:对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风险进行充分了解是至关重要的。
这包括了解该地区的历史地震活动、地质构造和土壤条件等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设计策略。
2. 选择适当的场地:在选择建筑物的位置时,应尽量选择地质稳定、土壤承载力强的场地。
避免在地震高发区或软弱地基上建造建筑物。
如果必须在不稳定的地形上建造建筑物,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加强地基和结构的稳定性。
3. 合理的结构设计:结构设计是抗震设计的核心。
应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地震的影响,同时保持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在设计时,应考虑到地震力的作用,并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如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设置减震装置等。
4. 考虑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建筑物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对其抗震性能也有很大影响。
例如,使用轻质材料可以减少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而适当的施工方法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5. 建立应急预案:除了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取抗震措施外,还应建立应急预案。
这包括制定应急疏散计划、准备救援物资和设备等。
在地震发生后,应尽快启动应急预案,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总之,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通过了解地震风险、选择适当的场地、合理的结构设计、考虑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以及建立应急预案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影响。
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及加固处理措施
![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及加固处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3800cbe4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f2.png)
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及加固处理措施摘要:随着人们对抗震安全和建筑物稳定性的要求日益增加,现代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加固处理变得愈发重要。
通过采用合适的设计方法和加固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关键词: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加固处理引言现代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与加固处理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足够抗震能力和结构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本文介绍了现代建筑结构设计和加固处理的方法与措施,包括钢材加固、混凝土加固、碳纤维布加固、预应力加固、隔震加固和抗震支撑加固等。
1. 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1.1 地震动力学基础地震动力学是研究地震力对建筑物的作用及其响应的学科。
在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必须考虑地震力的特点和建筑物的动力响应。
地震力包括地震加速度、地震速度和地震位移等参数,通过地震波响应分析来确定地震力的作用。
1.2 设计哲学与准则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哲学是在地震发生时,使建筑物能够保持弹性反应或在一定程度上的塑性变形,以降低地震力对结构的作用。
设计准则是基于地震破坏机理和建筑物性能的要求制定的可行性规定,如最大位移限制、风险分级、结构韧性和耐震性能等。
1.3 抗震设计参数抗震设计参数是用于控制结构的抗震性能的关键参数。
常见的抗震设计参数包括设计地震加速度、结构设计震级、控制层间位移差、地震分组和隔震设备设置等。
通过合理选取和设置这些参数,可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2. 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2.1 钢结构设计在钢结构抗震设计中,要注意以下要点:合理选择材料,选择高强度钢材以提高结构强度和延性。
设计适当的连接方式和节点设计,确保连接的刚度和强度。
采用适当的防屈曲和抗滑倾力措施,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
2.2 混凝土结构设计在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中,选取适当的混凝土等级和配筋率,保证结构的强度和延性。
合理布置和设计梁、柱和板等结构构件,增加结构的稳定性。
简析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
![简析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3fa5650a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ad.png)
简析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地震的影响,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使得建筑物在发生地震时能够尽量减少损失,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而房屋建筑结构是抗震设计的核心,它的抗震性能决定了整个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下面我们将简析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
1. 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是抗震设计的基础,稳定性好的结构,能更好地抵御地震的冲击。
建筑物的稳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个建筑物具有较强的受力能力,在地震时能够坚固稳定地承受地震的作用力;二是结构本身强度高,能够承受地震所产生的大量内力。
因此在抗震设计中,需要特别注意建筑结构的受力情况,合理布置建筑物的支撑点,增加结构的刚度,避免出现负载密度集中的情况,以确保整个建筑物在地震时能够稳定地承受力量。
2.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即结构在地震中能够承受地震作用力的能力以及变形损伤后仍能保持较小的破坏范围。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是抗震设计最核心的部分,它直接决定了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抗震设计考虑采用较为安全的设计标准和方法,合理制定构造形式、材料型号、地震作用分析方法等,提高结构的刚度、强度和韧性,适当控制结构的横向变形、竖向振动等,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抗震措施。
3. 建筑结构安全预警机制在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还要考虑安全预警机制的设置,建立有效的地震安全预警系统,可以通过消息推送、GIS展示等方式,让居民第一时间得知地震信息,提高自救和抗震应对能力,从而尽量减轻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 建筑维护管理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之后,也需要不断的进行维护和管理,检验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可能存在危险的条件下及时进行修补和加固。
建筑物在长年累月的使用中,可能会受到自然、人为、环境等多样的影响,因而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包括裂缝、变形等问题,建筑维护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地震抗力要点
![建筑结构地震抗力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1c4748c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ca.png)
建筑结构地震抗力要点本文档旨在介绍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抗力要点。
地震是严重破坏建筑物的一种自然灾害,因此在设计和施工建筑结构时,必须考虑地震力以及如何有效地抵抗地震所带来的破坏。
本文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 设计阶段在设计建筑结构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地震区域:根据所在地的地震区域划分,确定建筑设计的地震烈度。
- 抗震设计参数: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物的类型,确定设计参数,包括地震作用设计水平和设计地震力。
- 结构选型:选择适合抗震设计的结构类型,如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或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等。
- 材料选用:选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钢材和加固材料等。
2. 建筑施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要点:- 基础施工:确保建筑物的基础牢固稳定,采用适当的地震抗力设计。
- 结构施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结构施工,包括正确安装和连接建筑结构的构件,确保其抗震性能。
- 监测与验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抗震监测和验收,以确保施工质量,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3. 维护与检修建筑结构的维护与检修是确保其抗震性能持久有效的重要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要点:- 定期检查:定期对建筑结构进行检查,包括观察是否出现裂缝、变形等情况。
- 维护保养: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进行结构维护保养工作,包括修复损坏的构件、补强弱点等。
- 加固改造:根据维护检查结果和实际需求,进行抗震加固改造,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4. 教育与宣传为了提高社会公众对建筑抗震重要性的认识,有必要进行相关教育与宣传工作:- 宣传活动:组织地震抗震宣传活动,向公众介绍建筑结构抗震知识、地震预警系统等。
- 培训与教育:开展建筑师、工程师和相关从业人员的抗震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水平。
- 技术交流:促进国际间地震抗震技术交流,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和技术进行改进。
以上是建筑结构地震抗力的要点。
通过科学的设计、合理施工、定期维护和加固改造,可以提升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建筑抗震施工方法的结构设计与施工工艺
![建筑抗震施工方法的结构设计与施工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4b518c75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ba.png)
建筑抗震施工方法的结构设计与施工工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工程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地震等自然灾害经常给建筑物带来巨大的破坏,危及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建筑抗震技术的结构设计与施工工艺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讨论建筑抗震施工方法的结构设计与施工工艺,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1. 结构设计阶段在建筑抗震施工中,结构设计阶段是决定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关键。
关于结构设计的几个要素如下:1.1 基础设计: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基础是承受地面振动荷载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设计包括选择适当的地基类型、基础尺寸和深度。
1.2 结构材料的选择:抗震性能强的结构材料可以有效减少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损坏程度。
常见的抗震结构材料包括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
1.3 结构形式的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能够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目前较为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框架结构、筒体结构、剪力墙结构等。
1.4 结构连通性:建筑物内不同层次、不同构件之间的连通性也是抗震设计的关键。
通过合理的连通性设计,可以增加建筑的整体刚度,提高其抗震能力。
2. 施工工艺阶段建筑抗震施工工艺的合理选择和严格执行可以确保建筑物设计理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以下是在施工阶段必须注意的几个方面:2.1 混凝土浇筑: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要确保配料比例准确、搅拌均匀,以提高混凝土的抗震性能。
此外,还需要注意浇筑过程中的振捣和养护工艺,以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强度。
2.2 结构连接:建筑物结构连接部位的施工需要特别关注。
结构连接件的质量和连接方式直接影响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确保连接件的准确安装和强度合格是非常重要的。
2.3 预应力加固: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合理的预应力加固设计和工艺,可以增加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
预应力加固技术可以改变结构构件在地震荷载下的受力机制,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2.4 质量控制:建筑抗震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是确保整体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
包括材料检验、工艺操作规范、施工过程监控等方面,都需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执行。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e0e257a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1f.png)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方法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在设计过程中,抗震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灵活的结构形式和强度设计的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以下是常见的抗震设计方法:1.地基改良:对于软弱地基,可以采用土体加固等方法,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减轻地震时地基产生的变形。
2.结构布置:合理的结构布置可以均匀地将地震力传递到地基,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通常采用梁柱体系或框架结构,以及适当的剪力墙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3.结构形式:通过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剪力墙、框架结构和筒结构等,强化建筑物的刚度和稳定性,增加其抗震能力。
此外,在结构设计中还应考虑柱子和墙体的抗倾覆能力。
4.低刚度层:设计中可以在建筑物的上部或中部设置一个低刚度层,如悬挂层或刚性梁层等,以分担地震力,减轻结构的震动响应。
5.支撑体系:合理的支撑体系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刚度,减轻地震时的变形。
常用的支撑形式包括剪力墙、筒状结构和钢结构等。
6.材料选择:使用高强度、高韧性、抗蠕变和耐地震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和加固砌体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7.钢筋混凝土柱的加固:在既有建筑物中,对柱子的加固可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常见的加固方法包括在现有柱子外包钢筋混凝土或钢壳,并通过加固梁或剪力墙来提高柱子的抗震能力。
8.剪力墙设计:剪力墙是常用的抗震结构体系之一,通过布置在建筑结构中的垂直墙体,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剪力墙的高度、厚度和布置要满足设计要求,以保证其在地震荷载下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9. 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通过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如弹性反应谱、时程分析和Pushover分析等,可以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进行定量化分析和评估,为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总之,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是保证建筑物抵御地震破坏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灵活的结构形式和强度设计的措施,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及结构强度控制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及结构强度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3ea2c864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15.png)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及结构强度控制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保证其在地震中能够安全稳定的关键。
合理的抗震设计能够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介绍建筑物抗震设计的规范要求以及结构强度的控制方法。
一、地震影响分析在进行抗震设计之前,首先要进行地震影响分析,确定设计地震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特征周期等参数。
根据所在地区的地质地貌条件,确定抗震设防烈度,并综合考虑地震活动性、地震波预测等因素。
二、结构设计规范要求1. 承载力设计建筑结构的承载力设计要满足规范规定的强度要求,确保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一般采取荷载组合设计方法,综合考虑常规荷载和地震荷载的作用。
2. 基本振型设计建筑物抗震设计中,基本振型设计是重要的一环。
通过寻找建筑物的基本振型,可以避免共振效应的发生,减少地震震害。
基本振型设计要求结构具有足够的刚度和阻尼,在地震波作用下能够保持良好的耗能性能。
3. 层间位移角控制为了保证建筑的整体稳定性,需要控制结构的层间位移角。
规范要求在设计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避免结构的过度变形,从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
4. 抗侧移设计抗侧移设计是建筑物抗震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设置抗侧力墙、剪力墙、撑撑体系等措施,增加结构的抗侧刚度和抗侧移能力,有效减少建筑物的摇晃,提高其在地震中的稳定性。
5. 板、柱、梁等构件设计针对不同形式的建筑结构,规范对板、柱、梁等构件的设计也有详细的要求。
通过合理的截面尺寸、受力形式、配筋等设计,确保构件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能够承受地震作用下的荷载。
三、结构强度控制方法除了抗震设计的规范要求外,结构强度的控制也是保证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重要一环。
1. 断面设计结构的断面设计是保证结构强度的关键。
要根据结构所处的地震烈度和受力情况,合理选取相应的材料和截面形式,通过强度计算与验算,确保结构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2. 增加连接强度在结构的连接部位,采用适当的连接形式,增加连接面积和连接强度,以提高结构整体的抗震能力。
建筑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抗震设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395c311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da.png)
建筑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抗震设计方法是为了在地震发生时保护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和人员安全,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和损失而采取的一系列设计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筑抗震设计方法:
1. 结构抗震设计: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材料和连接方式,使建筑物能够抵抗地震力的作用。
常见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桁架结构等。
2. 抗震设防烈度设计:根据地震的烈度特点和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等要求,确定建筑物所需的抗震设防烈度,并根据设防烈度进行结构设计和细部构造设计。
3. 抗震支撑系统:对于大跨度建筑物或高层建筑,可以设置抗震支撑系统,如减震器、摆锤、阻尼器等,来吸收地震能量,降低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
4. 剪力墙设计:在结构的适当位置设置剪力墙,以增加结构的整体强度和刚度,提高抗震性能。
5. 钢筋混凝土柱和梁的加固:对于老旧建筑,可以通过加固钢筋混凝土柱和梁的方式,提高其抗震性能。
6. 地基处理:地基的稳定性对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可以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如加固、加宽地基等,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7. 断层处理:对于位于地震断层附近的建筑物,应采取相应的断层处理措施,如断层切割、隔离缝等。
8. 设防人员疏散通道设计:合理设置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确保在地震发生时人员能够迅速、安全地撤离。
综上所述,建筑抗震设计方法包括结构抗震设计、设防烈度设计、抗震支撑系统、剪力墙设计、钢筋混凝土柱和梁的加固、地基处理、断层处理和设防人员疏散通道设计等措施。
这些方法都旨在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确保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能够安全稳定。
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3025e75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00.png)
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对建筑物和人类造成的破坏和伤害难以估量。
因此,抗震设计在建筑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一、抗震设计的原则抗震设计的原则是保护生命、保护财产、保障功能、降低震害。
为了实现这些原则,建筑抗震设计需要遵守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安全优先:建筑的安全性是抗震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
设计师需要考虑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建筑类型、重要性等各种因素,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完整和安全。
2. 稳定性:颤振是建筑在地震中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设计师应考虑建筑在地震中的动态反应,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并通过结构措施或者加固处理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3. 弹性:在地震时,建筑物所受到的地震作用会引起建筑物本身和内部构件的振动。
为了减小建筑物被破坏的风险,设计师需要保证建筑物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在地震中有所变形。
4. 健康性:建筑物在地震中受到的刺激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例如晕眩、头痛等。
因此,建筑抗震设计必须考虑人体健康因素,以减小地震对人体的危害。
二、抗震设计的方法1. 结构措施结构措施是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有效途径。
设计师可以使用以下措施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1)增加结构抗震能力:通过加强建筑的框架构造、增加板层间的钢筋、增加板层的受剪能力等措施,提高建筑整体的抗震能力。
(2)建筑物刚度增加:适当提高建筑物的刚度,可以缩小建筑物在地震中的位移,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
(3)隔震设计:将高弹性材料或者隔震器等材料置于建筑物和地基之间,以隔离建筑物和地震能量的传递,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4)减震设计:通过在结构中设置阻尼器等材料,可减小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振动量。
2.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也是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重要方法。
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和要求进行设计,确保建筑能够承受地震所带来的作用。
同时,在使用材料时,设计师需要注意材料的品质和质量。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02afadc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bf.png)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在地震发生时确保建筑物能够安全稳定地承受地震力量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抗震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考虑地震力的作用和影响,并采取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抗震设计原则和方法。
首先,设计师应该在建筑物的设计阶段考虑抗震设计。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建筑物的结构布置。
建筑结构的合理布置对抗震能力起着重要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规模较大的建筑物更容易受到地震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时应尽量避免设计过大的建筑物。
同时,要注意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和立面布置,并确保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其次,设计师需要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在结构形式的选择方面,一般认为抗震性能较好的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剪结构。
这些结构形式能够充分利用结构材料的抗震能力,并在地震时提供良好的刚度和延性。
此外,设计师还需要选择适当的结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或木结构。
这些材料都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较大的力量。
第三,设计师应该在建筑物的详细设计中考虑地震时的动力响应。
地震时的动力响应是指建筑物在地震力量作用下的振动情况。
为了减小地震时的动力响应,设计师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如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延性、提高结构的耐震能力和减小结构的质量等。
此外,还需要对结构进行动力计算和动力响应分析,以确定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反应。
最后,设计师需要在施工阶段进行抗震设防控制。
施工阶段的抗震设防控制是为了确保建筑物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在施工阶段,设计师需要进行施工全程监管,包括结构材料的选用、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施工工艺的合理应用等。
同时,还需要进行施工现场的监测和检测,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总结起来,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涉及到结构布置、结构形式和材料选择、动力响应分析等多个方面。
在抗震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考虑地震力的作用和影响,并采取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M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及方法李淑彦 秦皇岛市建筑设计院摘 要:近年来,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各地高楼林立。
多功能的居住环境以及简洁美观的立体效果,已然成为人们对建筑设计的主流追求,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设计中普遍采用结构复杂的建筑体系,这在保证建筑拥有足够多使用空间的同时,无疑也增加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工作量。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各地的高层建筑纷纷拔地而起,速度惊人。
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一直以来就是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重点,要使工程建设真正能够减轻甚至避免地震带来的危害,把握好抗震设计是关键。
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以及应对的方法。
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1.1 选择合适的地基 由于施工场地的地质环境不同,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反应也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在有选择的情况下,选择一块有利于抗震的场地开展施工,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地震所造成的损害。
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的稳定性,要求基础要有一定的埋置深度。
埋深基础四周土壤的被动土压力,能够抵抗高层建筑承受水平载荷所产生的倾覆和滑移。
天然地基基础埋深为建筑高度的 1/15,桩基基础埋深为建筑高度的 1/18。
针对地下室分缝处,应有 500 以上空隙用砂回填夯实;若地下室一面为开口,应保证开口以下至少 2 米以上覆土。
此外,还要尽可能地错开地震周期与在建项目的自振周期,用以防止建筑结构产生共振损坏。
1.2 增强建筑的整体性建筑物作为许多细节构件连接而成的整体,是一个具备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其能否承受地震惊人的破坏力量,全看各构件间能不能实现协调工作、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
所以说,建筑物的整体性能不但是建筑抗震的首要条件,还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点内容。
一般来说,每层楼盖应足以起水平隔板作用。
我国抗震规范推荐钢结构的楼盖宜采用压型钢板现浇钢筋凝土组合楼板或非组合楼板, 对超过 12 层的钢结构, 必要时可设置水平支撑。
1.3 保证结构的延性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延性直接影响着建筑物能否在灾难中屹立不倒,所以结构的延性在某些意义上等同于结构的强度,二者都是建筑抗震设计中所要考虑的重要指标。
在施工时应采取软垫隔震、滑移隔震、摆动隔震、悬吊隔震等措施,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
容许结构构件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并具有较大的延性,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以消耗地震能量,减轻地震作用,减小楼层地震剪力,使结构物裂而不倒。
1.4 多道设防多道设防,就是设有多道抗震防线,避免因部分结构的破坏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
高层建筑结构防震可以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增强对地震的抵抗力。
高层建筑物设置多层的地震抵抗防线,第一道防线遭到破坏之后,有后备的第二道、第三道甚至更多的防线对地震的作用力进行阻挡,避免高层建筑物的倒塌。
高层建筑结构进行抵抗地震设计时,可以采用具有多个肢节和壁式框架的“框架剪力墙”等防震结构。
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可以通过合理设置连梁,使其具有优良的多道抗震防线性能。
2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应用的体系:框架-剪力墙体系,框架-剪力墙体系不仅框架结构布置灵活,使用方便,又有较大的刚度和较好的抗震性能。
在承受水平力时,框架和剪力墙通过有足够刚度的楼板和连梁组成协同工作的结构体系。
在体系中框架主要承受垂直载荷,剪力墙主要承受水平剪力。
按照“强墙弱梁”的原则加强墙肢的承载力,避免墙肢的剪切破坏,提高其抗震能力。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式。
采用隔震设计技术营造以柔克刚效果,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隔震技术是一类效果显著的新型工程抗震方式,我们可通过安放消能隔震装置,例如隔震垫、橡胶于结构建筑基础与底部之间,将基础同上部结构有效隔开,进而令其动力作用与性能有效改变,显著减轻建筑结构地震反应,营造以柔克刚的良好建筑结构抗震效果。
减震消能结构抗震设计方式,减震消能结构抗震设计方式主要指位于某些建筑结构部位,例如剪力墙、支撑、连接缝、节点或连接件等位置合理设置消能元件或阻尼装置,利用该消能装置内含非线性摩擦滞回变形进行能量耗散,或对地震能量进行吸收,进而降低主体建筑结构竖向与水平向地震反应,避免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倒塌或破坏现象。
3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科学思路(1)基于承载力与延性科学选择设计方式,在结构设计中我们应对其刚度分布进行适应性控制,令建筑结构构件例如墙、梁、节点、柱等在地震阶段变为非弹性的变形状况,进而令地震能量合理消耗,确保其不产生建筑结构倒塌现象。
在该类设计阶段中,整体建筑结构构建均包含两类功能,即确保使用结构功能及应对地震的抗震功能,为消除该类层面包含的局限性,我们应综合考量地震重现期,结合抗TM震设防现实目标,科学采用反应谱在承载力与确保构造延性基础上采用延性抗震规范设计方式,该类方式对尚无准确预知建筑结构地震非弹性反应具有显著的抗震设计效果。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最理想的措施是使结构中的所有构件都具有较高的延性,然而实际工程中很难做到。
工程实践中,有选择的提高结构中的重要构件以及关键杆件的延性是比较经济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综上可见,在确定建筑结构体系时,需要在结构刚度、承载力及延性之间寻找一种较好的匹配关系。
(2)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加强薄弱环节,在抗震设计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薄弱层(部位),使之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又不使薄弱层发生转移,这是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不存在强度安全储备,构件的实际承受力裂缝,因此需对构件的承载力、刚度和这些荷载可能导致出现的裂缝宽度进行验算,同时施工过程中需严格地控制这些荷载。
(3)基于建筑结构性能完善设计,基于性能的设计方式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该设计理念转变了以往仅注重安全结构设计,思路,合理发展成为注重安全、结构性能与经济等多方因素的创新设计方式,令建筑工程结构满足使用期间预定各项目标性能要求,同时具体性能标准要求我们可依据建筑结构重要性进行细化确定。
在设计流程阶段我们可首先依据业主要求与项目投资建设准则、效益明确目标性能并依据其展开结构设计,完成设计后履行评估设计结构性能环节,对于满足相关目标要求的设计我们对其结构进行实际水平性能的明确说明,以便于建筑工程项目后续的优质施工与质量安全控制管理。
4 结语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各项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与新理念在建筑设计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丰富了抗震设计手段,提升了建筑结构整体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好坏是建筑物能否取得良好抗震效果的前提,因此,在进行抗震设计时,要根据理论分析,选择的结构布置和合理的材料运用,从多个方面慎重考虑,从而使高层建筑结构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能够减轻甚至避免地震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 [1] 赵丹莹;浅谈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J];民营科技;2012(01):287-288.[2]叶建荣.基于位移的结构杭震设计方法[J].山西建筑,2007(28):的流动时间越长,对坡面的冲蚀时间就会越长,同时,径流的流量和流速也会增大,对坡面的冲蚀能力显著增强。
国道210 K622+900~K623 段明显呈现出,坡长越大的坡面侵蚀量越多。
2.5 其他因素对坡面沟状侵蚀的影响边坡植被十分稀少,不能有效阻止水土流失和边坡坡面冲刷;未采取防护措施,排水措施不完善,而且边沟未作清理,导致边坡排水能力减少,从而加剧了对坡面的冲刷。
3 建议防治措施建议防治措施:(1)因沟而治,根据坡面上已形成的自然侵蚀冲沟造型,来设计和设置排水沟和截水沟,这种防治措施不仅工程量小,较为经济,而且符合在此地形下的水的自然汇流和因地质不均匀而造成的抗冲刷能力的不同,安全合理能更好的防止水的冲刷;(2)扩宽边沟,使其在暴雨期间满足泄洪要求;(3)削坡,清除坡面已经松散的土体,清理较为集中地串珠状侵蚀,是边坡更加平顺,从而减小边坡对水流的阻力,同时也降低了对水的承重;(4)采用工程防护,如干砌片石防护等;(5)采用植草防护,可考虑与骨架护坡结合,如锚索框架梁,拱形骨架护坡等;(6)对于一些局部边坡松散部位也可做好夯实,提高压实度有利于降低黄土的湿陷性,提高土的强度和密实度,从而提高边坡的抗冲刷能力;(7)也可根据侵蚀沟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①发展沟,以治为主,并划定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内严禁毁林开荒,种田种地,以封禁、自然修复逐步稳定边坡。
②半稳定沟,以防为主,防治与边坡种植具有保土功能的树种为主。
③稳定沟,因地制宜规划,选择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种植。
4 总结(1)调查了国道 210 K622+900~K623 段坡面沟状侵蚀的现状,为了解这段边坡的状况和进一步公路灾害的防治提供了详细资料。
(2)详细分析了坡面沟状侵蚀的诸多影响因素,并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提出了冻融循环对坡面稳定性的影响,为此段公路边坡侵蚀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3)根据实际情况建议了较为全面的防治措施,而且提出了根据已形成的自然坡面冲沟来设计和设置排水沟和截水沟,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1] 徐晗等. 降雨入渗条件下非饱和土边坡稳定分析. 岩土力学. 2005.[2] 程宏,王升堂等. 坑状浅沟侵蚀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2005BAS17A06[3] 毕贵权张侠等. 冻融循环对黄土物理力学性质影响的试验.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10.[4] 邵学军等. 面细沟流侵蚀临界条件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2004, 18(2):[5] Elliot W J;Lafl en J M. A prodess-based rill erosion Model.Transactions of the ASAE. 1993(01):(上接第1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