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展现及成因

合集下载

论王维诗歌水意象的生发

论王维诗歌水意象的生发

论王维诗歌水意象的生发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以山水田园为主题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其中水景是他最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

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水意象,如流水、涓涓细泉、湖泊、江河等。

王维的水意象的生发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环境
王维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规模农耕社会,他的创作背景是山水田园,自然环境对他诗歌中水意象的生发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他居住在荒山野岭之间,常与水为伴,这种亲身感受让他对水的认识更加深入,也让他的水意象更为真实。

二、文化传统
王维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文化历史上一个灿烂的时期,他深受先贤文化的影响,在他的诗歌中不断地引用经典诗句,借鉴前人的艺术成果。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水被视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和艺术表现手段,王维在这方面也有所发挥。

三、个人经历
王维的诗歌创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早期的士大夫阶段,另一个是晚年隐居生活的阶段。

他在这两个阶段都有对水意象的不同表现。

早期的作品中,水被视为一种豁达和开阔的境界,而晚年的作品中,则更多地表现出水的深邃和灵动。

总之,王维诗歌中水意象的生发源于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个人
经历的多重因素。

他通过对水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崇敬和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索。

王维的水意象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王维的山水诗创作特点解析

王维的山水诗创作特点解析

王维的山水诗创作特点解析王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以其深邃的山水诗而闻名。

王维的山水诗创作特点独特而有影响力,本篇将对他的创作特点进行详细解析。

1. 深邃的意境描写王维的山水诗注重表现深邃、丰富的意境。

他善于通过具象景物来表现抽象情感,通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来营造出独特而隽永的意境。

例如在他的《登鹳雀楼》一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简洁明快却富有画面感的描述,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高楼之巅,俯瞰着壮丽壮阔的大自然景观。

2. 蕴含哲理思考王维在山水诗中常常融入对人生、自然以及宇宙等伟大命题的思考。

他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写和感悟,展示了对生命和人性问题的深度思考。

这种哲理思考赋予了他的诗歌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在他的《终南别业》一诗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样凄凉而寂静的描写,隐喻出王维对人生虚无与存在的思考。

3. 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王维的山水诗常常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景物之间的巨大反差,从而达到与实际相符合却又超越实际的效果。

他通过这种对比,以更鲜明生动之姿表现出山水背后所包含的世界、人情和社会等多重意义。

例如在他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明年春去也,千里不留行”这样短暂而残酷的表述,呼应了战乱岁月中无数离散人士悲剧命运。

4. 细腻温情之美尽管王维常以客观视角创作山水诗,但其中透露着浓厚地温情。

他注重展现自然万物间微妙而真挚地联系,在描写中体现出对自然界万物赋予灵魂和感情的观察力。

这种细腻温情之美使他的诗更具亲和力,也更能引起读者共鸣。

例如在他的《送别》一诗中,“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疆”这样对自己过去人世中纷扰琐碎与现在超脱自由的抒发,流淌着一种深沉而温情的力量。

5. 推崇自然与兼容并蓄王维的山水诗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推崇自然、注重个人心灵修养的精神。

他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同时又与外来文化相融合,展示了其诗歌创作上开阔和包容态度。

王维倡导“返璞归真”的境界,代表着中国美学思想对山水艺术的一种追求。

王维《辛夷坞》诗歌鉴赏

王维《辛夷坞》诗歌鉴赏

王维《辛夷坞》诗歌鉴赏《辛夷坞》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该诗以其自然灵秀的描写,流畅平和的节奏,与意蕴深远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唐诗中不可忽视的佼佼者。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辛夷坞》诗歌鉴赏。

一、诗歌背景《辛夷坞》是王维的山水诗之一,这篇诗的背景是王维和他的朋友们在太原辛夷坞游玩时,感叹景色美妙,遂写下了这篇神韵奇妙的诗词。

王维在创作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如风声、翠色、山光等,表现了他对景色的赞叹,以及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二、诗歌内容《辛夷坞》全诗共十六句,描绘了夏日午后辛夷坞醉人的山水景致,以及诗人对生命的几番感慨。

诗中所描绘的风景中夹杂着人文符号,如:石屏垂红、桃花潭水深千尺、泉声咽危石。

这些描绘,虽然不升腾于破碎太空、奔逐于敞开海洋,但却极尽了它们所能给诗歌带来的各种构建力量。

同时,也表达了人在自然面前的迷惘与感性的回应。

三、诗歌特色1. 山水清新却婉约,诗歌山水清新幽邃,而王维的描写则富有古典大气。

全诗细致而又富有意境,展示了王维诗歌中独特的“情景交融”风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少有的“我”字出现《辛夷坞》中,王维少用“我”来描绘自己个人的情感世界,而更多借助了清新的山水来表达思乡、思亲、思旧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形的情感交融。

3. 平易近人的语言王维,诗歌中简单的语言却高度呈现了诗人的情感以及所感。

使用富有节奏感的五言与七言进行贯穿字画,增强了文本的流畅度。

4. 中国文化特色在《辛夷坞》这篇入木三分的诗中,王维对自然景致的表达不仅抓住了气象特征,而且在古代中文客体符号和意识形态模式的遗迹里表现出了重要价值。

四、诗歌意义1. 山水态度的表达创作中,王维采用了一种平和、淡雅、自然的山水态度,赞美和感受到自然之美,让人产生了精神上的舒适和愉悦。

2. 人生哲理的思考然而,田园的意象中,与自然景物反复沉淀的思考更加让人深刻。

《辛夷坞》诗中,王维则是以自然的视角,瞩目了细节、捕捉瞬间,将片段琢磨成哲理。

浅析王维山水诗歌的意境美

浅析王维山水诗歌的意境美

浅析王维山水诗歌的意境美前言王维(公元701年-761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

他是唐代文学中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以山水诗著名,被誉为“诗佛”、“诗圣”。

其山水画家与山水诗交相辉映,形成了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山水文学、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王维山水诗歌的意境美。

王维的山水诗王维的诗作以山水田园为主题,其中尤以山水诗最为著名。

他把山水描绘得惟妙惟肖,以至于读者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自然的怀抱之中。

王维的山水诗无论从意境、艺术、语言等方面都达到了极致,形成了王维独特的诗歌意象体系,具有无穷的魅力。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描绘了风光,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内心的理想之境,展示了诗人超凡脱俗的人文精神。

他以山水为媒介,表达了自己的心灵世界,使得诗歌意境呈现出深邃含蓄的美。

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和谐王维的山水诗以和谐为主题,表现出一种自然的美和人文的美之间的均衡与相互依存。

诗人以平静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和谐美景,使人们感受到了自然的恬静优美和人们内在情感的平和美好。

读王维的山水诗,让人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人类与社会、自己内心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超然王维的山水诗中充满了一种超脱尘俗、超越人生的情调,表现出诗人在自然之中找到了一个寄托理想、超然于世的境地。

他在描绘山峰、江河、云霞的同时,把自己也融于这片自然之中,彰显出一种超越凡俗的高境界。

提神王维的山水诗又具有提神之效,能够令人神清气爽、品味醇美。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细致描摹,展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表现出大自然的壮丽、安详、恢弘和奥妙,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舒展心情,与这美好的自然景致共振,提高情感感受的高度,达到提神开脑、增强思维力的效果。

内涵王维的山水诗内涵丰富、意味深远,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他在描绘山水的同时,表现了自己的思想感受以及对人生的探索与思考。

通过这种表现方式,诗人追求真理和人生意义的理想,通透地展现在诗句之中,让读者在感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够深刻领悟诗人的人文理念和人生哲学。

王维诗歌的山水意境描写

王维诗歌的山水意境描写

王维诗歌的山水意境描写引言王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山水意境描写而闻名于世。

王维的诗歌融合了自然景色的美感和哲学思考的深度,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本文将介绍王维诗歌的山水意境描写,分析其中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手法,以及对读者情感的引导和思考。

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王维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和表达手法而广受赞赏。

他善于运用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方式,通过感官的细腻表达创造出生动的意象。

他描绘的山水景观常常给人一种宁静、悠远和恬淡的感觉。

静态的描写方式王维的诗歌中常常运用静态的描写方式,传达出深沉的哲学思考。

恬静的湖泊“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轻轻一片新来雪,点点不散苏明蕊。

”(《山中》)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湖泊景色。

绿杨、红杏和明蕊等细节,展示出春天的气息。

这个场景给人一种安静和宁和的感觉,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静立的山川“清猿啼岸柳,青鸟舞花梢。

日暮聊为宿,松树低西韶。

”(《山居秋暝》)这首诗通过描绘山中的景象,展示了一种静谧的氛围。

猿鸟的活动和日落的时刻,使整个山川静立在时光中。

这种静谧的氛围充满了寂静和宁静,使人心生安详。

动态的描写方式王维的诗歌中也不乏动态的描写方式,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出自然景色的生动。

汹涌的瀑布“水泻洞庭碧,云横破镜峰。

”(《秋登兰山寄张五》)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瀑布景色。

水从高山奔流而下,声势汹涌,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云雾横在瀑布并撞破了山峰的倒影,创造了一种奇幻的景象。

这种动态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活力。

流淌的江河“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花虽销溶泽,犹有枝间鸟。

”(《秋登宜春台寄台中苏使君》)这首诗以流动的形象表达了江河的景观。

诗中的明月借喻江河上的倒影,给人一种宽广而深沉的感觉。

林中的鸟儿也衬托出江河的流动,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诗歌的情感引导和思考王维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和情感的引导。

王维山水诗的美与意境

王维山水诗的美与意境

王维山水诗的美与意境王维山水诗的美与意境王维是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脱俗、淡远的风格一直备受历朝历代诗人追捧。

王维是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工笔精细更胜谢灵运、谢朓,一首诗仿若一幅美轮美奂的泼墨山水画,美的动人心魄。

他又善以禅趣入诗中,使诗不仅仅为诗,更上了一重让人妙想入神的境界,形神兼备。

脱俗、淡远的风格一直备受历朝历代诗人追捧。

王维凭借着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寓禅于诗”在诗坛独树一帜。

苏轼曾这样评价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史鉴类编》则将王维的诗称为“有声画”,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

一、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王维善在诗中融入禅意,意境清静而淡远。

他不是把自己融入到山水自然中去,而是更上一层,超然物外。

以一颗澄净无杂的心体察、默想,把花草的气息、泉水的叮咚、高山的静默都流于笔下,使其诗流动自然,一改不少山水诗的呆板和死寂。

王维是史上第一个完成了将谢灵运的山水诗传统和陶渊明的田园诗传统的融为一体并发扬的诗人。

山水田园是他的感情寄托,青山绿水、一花一木都莫不含着他悠远的情。

该怎么形容他诗歌的语言呢?丰缛而不华靡,精美而不雕饰,明净而不浅露,自然而不拙直,染得陶渊明诗语言的“清腴”,却更有色泽和光彩。

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不得不说这首诗诗人的境界让人折服。

在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诗人心中涌动着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假雕饰的纯美诗境。

二、王维山水诗的画卷感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一副明净悠远让人心驰神往的水墨画卷。

外景的事物承载着诗人的闲适心情,将个性与自然完美的结合。

在《鸟鸣涧》一诗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刻画了一副极幽静的春山月夜图景。

王维《鸟鸣涧》赏析:静谧春夜的山水禅心

王维《鸟鸣涧》赏析:静谧春夜的山水禅心

王维《鸟鸣涧》赏析:静谧春夜的山水禅心《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属于其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充分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作品原文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及注释译文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春桂花在无声地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

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注释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春桂,现在叫山矾,也有人叫它山桂花。

春山:春日的山。

亦指春日山中。

空:空寂、空空荡荡。

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升起。

惊:惊动,扰乱。

山鸟:山中的鸟。

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时:时而,偶尔。

创作背景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其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

此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据《新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于开元初进士及第后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事被贬为济州同仓参军,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5)张九龄执政才返京任右拾遗。

对于王维的这段履历,绍籍越文化研究者竺岳兵在其《王维在越中事迹考》中认为:“唐开元八年至开元二十一年将近十五年间的王维原来在吴越漫游。

……有充分的理由说他的《鸟鸣涧》《山居秋暝》《相思》等名篇作于越中。

”王维漫游若耶,触景生情,联想到前人描写若耶溪的名句,欲与古人争胜厘毫,“出蓝”而“胜蓝”,于是有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联以动写静的精彩诗句。

从《鸟鸣涧》诗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分析,此诗应作于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为王维青年时代的作品。

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解读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解读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解读第一篇: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解读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内容摘要:历中,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王维精通音乐、书法、绘画,而且深得佛道理念熏染。

他的山水田园诗同自己独特的审美理念融为一体,清逸明秀,意境深远,开拓了诗歌写作的新境界。

他在前人的山水田园诗创作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文学、绘画、音乐和佛学修养,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作。

后期他逐步走上一条回避政治斗争,追求闲适生活的道路,山水田园生活的体验使其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田园诗。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审美理念艺术境界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他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景物的形态特征和状态,以画家的绘画技巧去构图和选择色彩,并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及精神境界融入到生活中,可谓是自然与生活相互融合。

创造出优雅秀美的艺术境界。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也潜移默化的渗透了他的绘画思想。

他曾在《偶然作其六》中云:“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不仅是一个大诗人,更是一个大画家。

在画坛上他堪与北宋之祖李师训媲美,有“文章冠世,画绝千古”之美誉。

王维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客观世界,凭着自己长期隐居在山水林壑之间对自然美的独特敏感与对画理的娴熟运用,他别具匠心的剪取自然界中那些最有特色的水色山光来写入诗作,使其诗色泽仓润制胜于人;并且善于把人物丰富复杂的感情融化在一幅幅优美隽永的画面上,给自然景色注入了人的气质、人的性格、人的精神,从而使他的诗形神俱佳、气韵生动,“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其中有些诗在幽邃、寂静、空灵的艺术境界中,直接透入了禅中佛理的观照,是禅意、禅趣在诗境中的艺术体现。

如《鹿柴》:“空山不见人”是静境,“但闻人语响”则是动中有静了。

其次,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既有陶渊明诗歌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也有谢灵运诗歌的细致精工的刻写。

王维山水诗意境赏析

王维山水诗意境赏析

王维山水诗意境赏析王维山水诗意境赏析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王维山水诗意境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王维山水诗歌的评价,这主要是缘于王维的山水诗善于在描写山水自然的形貌中寄寓自己的审美理想,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超凡脱俗境界。

品读王维的山水诗歌,读者常常会被其笔下的那种清寂空灵的山林景象所吸引,但更会被其所创造的那个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于明灭瞬间寄寓生命感悟的审美想象空间所感染所陶醉。

王维的山水诗歌创造所达到的那种情境交融、虚实相生的美妙境界,极易诱发和开拓出读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体味诗中所包含的情、理、意、蕴、趣等无穷韵味。

可以说,王维的山水诗善于将其生命感悟与眼前的自然景物相组合,将诗情转化为读者经联想就可把握的生动画意,又在灵动的画面里渗透其浓郁的诗意,通过“诗情画意”完美地体现其崇尚佛禅、感悟生命的审美意识形态。

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一直是古代艺术家追求的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

古人认为,有了情与景的交融,读者才可能在实境(景)的诱导下开拓出一个更为丰富、广泛的审美想象空间,这个空间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与扩大;另一方面,是读者伴随着对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读者由此获得一种“不尽之意” 和“味外之旨趣”。

而抒情艺术作品的理想状态正是要创造一种“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审美意境。

受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王维的山水诗作,不仅仅善于对外界客观事物的状貌做细致描摹、刻画,使自然之景显得生动具体,实现其“如画”的可感境界;他还更擅长在这些“如画”的山水自然形象上承赋一种别样的意蕴,体现出一种抽象的哲理——即禅宗的色空观念。

历史上以佛禅为内容的诗歌并不少,唐代佛风炽盛,此类诗作更多。

王维山水田园诗词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王维山水田园诗词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王维山水田园诗词的意象美和意境美王维山水田园诗词的意象美和意境美王维的诗歌既继承了陶渊明田园诗的平淡自然,又有谢灵运等山水田园派诗人秀丽隽永的诗风。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含概了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幽愤诗和赠别诗等类型,以山水田园诗成就最高。

他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质朴、自然,总能让平常的意象表现出无穷的吸引力,这大概就是美的意象成就了他诗歌的意境美吧。

古人说“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注重的审美意象,只不过这里的审美意象用“景”代替了罢了。

意象是承载着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的物象。

因此,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不同的诗歌中常常以不同的内涵存在。

中国诗歌中的意象,突出显示了作者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天然融合。

王维有“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李白有“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王维的“白云”更多的寄寓着隐逸情怀,而李白的“白云”更多的浸染着他看透了政治现实之后期望被击碎的无奈和激愤的情调。

意境,就是在诗歌的意象群之间,基于诗人的情感诱导产生的一个更丰富更广泛更深刻的审美空间的联想。

这个空间既是对诗歌中原来描述的画面、场景的再现,又是对原有画面、场景的张力性延伸,还是读者伴随联想而产生的对诗中情、神、意的领悟与体会,从而使诗歌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让读者能体会到近于作者的审美乐趣。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让后辈可望不可及,最重要的因素恐怕就是他在意象选择与意境营造上的慧眼独具吧。

他总能在平凡的`意象里表达他独特的情感体验,让我们觉得美不胜收。

这个美,不仅是视觉的听觉的,更是情感的审美的。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道出了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以诗为画”的高超水平。

不可否认,王维的“诗中画”得益于他对中国绘画的不凡造诣,更得益于他在诗中对意象“随心所欲”的谴用。

他用画家的眼光,诗人的才情洞察万物。

其山水田园诗常常抓住美的瞬间和延展的空间,随时融会着画的神韵,处处渗透着山水田园的线条美和色彩美。

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展现及成因

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展现及成因

- 150 -王维是唐代才华横溢的山水诗人,又是南宗水墨画派的创始人。

由于长期的贬谪与隐居,兼之有画家的素质与禅学的修养,使他对山水的审美感受力有较高的水平,笔下的山光水色达到了与自然契合无间的程度,其山水诗也创造出清新幽美的意境。

苏轼曾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的确说出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领略到王维山水诗幽美的意境:一、“诗中有画”诗画结合的意境王维的很多山水诗都是调动各种手段,从层次、色彩、光线、动态、音响等多种角度来描写山水景物,体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

《山居秋暝》就是十分典型的一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的第一、二两句,好像是一幅山水的大背景,是画面的整体。

三、四两句,写山中景物:明月松林,清泉浣石。

一句有光,一句有声;一为所见,一为所闻,互相映衬而又自然地融合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极其生动的画面美。

五、六句表现人的活动,但并无对人的直接描写,仅有“竹喧”、“莲动”四字,人物完全融化在山水景物之中。

另外,先写“竹喧”,然后交代是浣女归来;先写“莲动”,然后说明是渔舟穿过。

这种写法,突出了作者在视觉、听觉上的一刹那间的鲜明感受。

这首诗很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卷。

由于作者注意构图、着色、映衬,以及动静、虚实、远近、明暗的对比变化,因而把雨后清幽的山林,松间明月的清光,溪中泉水的声响,竹林里女孩子们的笑声,荷花丛中缓缓穿行的小舟,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

它写出了诗人在山林中的丰富新鲜的感受,于和谐圆润之中,显现出空灵的神韵之美与淡雅的宁静之美,深刻地体现了诗人在山水诗中表现画意的美学追求。

中国的山水诗达到“诗中有画”的境界,其主要原 因,应是以下两方面。

一是到了唐代,中国的山水画开始成熟,山水景物在画中开始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特别是王维等开始独具一格的水墨山水画以后,中国的山水画不再只重形似和描绘,而是更重视神似和表现,重视人与宇宙精神的深刻契合,重视作者个性和心灵的物化。

论王维山水诗的审美特点

论王维山水诗的审美特点

论王维山水诗的审美特点一、意境美王维的诗歌作品含有大量的意境描写,无论是风景中涵盖自己的感情,还是风景感情并驾齐驱,在王维的山水诗歌中都有大量的存在。

同时,在这些山水诗歌所使用的修辞当中,王维都极少采用华丽的辞藻,而是采用朴实温和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山水特有的动人意境。

例如,在王维的代表作品《山居秋暝》当中,读者可以清楚的发现,全诗整篇几乎没有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平和的描述,给读者提供了一幅秋夜山景图。

在这首诗当中,王维描绘出了在初秋时节的雨后,天气凉爽,月色穿过松林映射,溪水流过石隙,一叶轻舟驶过湖面引起荷塘之上的莲花微微颤动,而正在此时,浣女成群结队含笑而归的意境,让读者在这短短几十个字当中,感受到山水间的别样情趣,令人心驰神往。

同时,王维还是一名禅学造诣极高的诗人,在他的山水诗歌中常常带有丰富的禅趣,例如“独坐幽篁里,明月来相照”。

这些山水诗歌之中,王维描绘出了一副夜晚特有的幽静的深林山水意境,让人不由得引发思考,王维在自己的山水诗歌当中引入大量“静、好”等禅学词汇,也表现了王维对于禅学的一种向往与寄托。

二、田园风光美在王维的山水诗歌当中,涵盖而大量的乡村农舍、鸡鸣狗叫的描写,表现了出了王维对于这种“桃源生活”的向往。

例如,王维的诗歌作品《渭川田家》当中,单纯描写了作者所遇见的田园农家生活场景。

尤其是“斜阳照墟落...相见语依依”当中,作者王维向读者生动展示了一副别样的田园生活场景,表现了作者对于这样生活的神往。

并通过乡间不同人群的活动,将农村特有的“慢生活节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三、景观美针对花草树木展开描写是所有山水诗歌中的一大重要元素,对花草树木进行的描写不但可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是作者对于美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向往与寄托。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歌之中,几乎都有针对花草树木的详实描绘,王维通过其独特的美感找到在山水当中的花草树木,并依靠诗歌的形式,赋予了这些草木独特的意义。

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江南佛子摘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丰富多彩,具有不同的风格和情调,有气象雄伟意境开阔者,也有雅致清淡,闲适幽静者。

其善以画意为诗,以禅意入诗,创造出绘画般优美、禅意般深邃的意境。

本文主要介绍了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美中的三个主要艺术特色:画意美、禅境美和情趣美的表现及其成因。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画意、禅意、情趣画意美、禅意美和情趣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丰富多彩,具有不同的风格和情调,有气象雄伟意境开阔者,也有雅致清淡,闲适幽静者。

无论何处山水,他都能准确、传神地表现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其中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作出的山水诗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①,“诗中有禅”②的意境,已成定论。

在他的这些山水诗中,善于以画为诗,在文字的形象的塑造中,大量融入绘画艺术表现手段,突破了文字间接性的局限,使作品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可感性的特点,从而缩短了读者由文字概念演化为具体形象的思维过程,使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物象更为具体、生动、鲜明,也就能更迅速地为读者所把握,更强烈地产生美感。

而所谓诗中有画,不但指作者借用了绘画艺术中的一些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王维善以画意为诗,以禅意入诗,创造出绘画般优美、禅意般深邃的意境。

一王维是一位诗歌、音乐、绘画、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其言精辟,切中肯綮。

王维是唐代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他用萧疏清淡的水墨笔法作画,创水墨山水,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作山水画南宗的开山祖。

他的绘画强调写意,追求神似,表达主观情致,故“画物多不问四时,①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

②明朝著名学者、文艺批评家胡应麟在《诗薮内篇》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难可以形器求也。

”(沈括《梦溪笔淡》引张彦远语)所以,王维又被称为中国文人写意画之祖。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美浅探精选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美浅探精选

常用委婉冲淡、古雅悠远的高妙手法,到达令人拍案叫绝、流连忘返的艺术胜境,形成他山水田园诗的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

本文拟从语言、意象、色彩、音响四个角度来剖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并探索形成这种意境美的原因。

一、语言不重华饰,明净淡雅,虚实相济语言是诗人情绪的物化形态,是诗歌最表层的意象。

王维在语言上追求明净淡雅,不尚浓艳,不重华饰,不作惊人语,不出吞云吐月之言。

他讲究自然与真切,注意语言的启示性,表现出诗歌语言的自由、自在和自觉。

如?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人以浅切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山居环境的幽静可人而又富于生气。

在夕照浑茫的大背景下,古松参天,仙鹤盘旋,访客罕至,柴扉独掩,可谓幽静之至。

诗人以“苍茫〞、“遍〞、“稀〞这些词来渲染寂静的气氛,又用“新粉〞、“落〞、“烟火〞、“处处〞等传神的字眼,传递出大自然勃勃的气象和人们怡然自乐的精神面貌。

?山居秋螟?的前半首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黄昏,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写景如画,随心挥洒,这样动人的自然写景,正是通过清新淡雅、自然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到达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理想中的社会美,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丰姿摇曳,耐人寻味。

王维的诗又多以虚写实,?如汉江临泛?的中间两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颔联把所见江山的空间跨度竭力加以扩展,以至于无穷无尽。

“有无中〞的山色,“天地外〞的江流,这种因远而虚的境界,展示了江面之宽、江流之长。

诗人用“有无〞和“外〞,点出了画面由实景而化入虚白。

《王维的山水诗韵和哲思意蕴》

《王维的山水诗韵和哲思意蕴》

王维的山水诗韵和哲思意蕴引言王维(701年-761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画家和政治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诗仙”。

他以其独特的山水诗韵和深刻的哲思意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本文将重点探讨王维的山水诗及其所描绘的自然景观、情感表达、与人生哲理等方面。

一、山水诗韵在王维的作品中,山水是一种重要且常见的题材。

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描绘了大自然中壮美而宁静的景色,传达出一种超越现实世界、追求心灵寄托与超凡境界的情感。

1. 山水之美王维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示了大自然所赐予人们无限美妙之处。

他通过深入观察大自然中各个元素之间微妙而和谐的关系,将这种美妙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登鹳雀楼》中描绘了壮阔的山河景色,使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震撼之美。

2. 情感表达王维的山水诗并不单纯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些景色传递出一种富有情感和哲思的意蕴。

他往往以一种淡雅、含蓄的方式将内心世界与外在景物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深层次的情感。

在《送别》中,王维通过描述离别时黯然神伤、留连不舍等情感,使读者感同身受,并引发共鸣。

二、哲思意蕴除了山水诗韵外,王维还以其深邃而富有哲理的作品而闻名。

他常通过描绘自然现象和人生百态等来探讨生命与宇宙、人性与道德等哲学问题。

1. 生死哲思王维在某些作品中注重探讨生死问题。

他认为人生短暂,须面对无法回避的死亡。

然而,他却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生死,将其视为一种自然循环的现象。

例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王维描绘了漫长的旅途和最终返回故乡的场景,通过表达对生死无常的思考,呈现出一种宽广而深邃的哲学观点。

2. 人生哲理王维在诗中抒发了对人类存在与生活方式的思考。

他认为修身养性、追求内心平静与超脱是人生最高境界。

例如,《竹里馆》中以竹子作为意象,表达出追求清雅、自然纯粹的境界,强调个体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统一。

结论通过对王维山水诗韵和哲思意蕴进行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他独特且深刻的艺术追求。

王维山水诗的意境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意境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意境赏析王维山水诗的意境赏析山水诗,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与表现对象的诗歌。

我国山水诗的第一个艺术高峰出现在唐朝。

一、王维山水诗的创作因素王维的思想兼容儒、佛、道,尤笃信佛教,特别是作为禅宗的虔诚信徒,他以禅的眼光观照空灵境界,使其山水诗之禅境臻于极致;而卓越的艺术才华是其山水诗的意境美构成的又一个因素。

所谓“天与其性,发言自高”,王维少年时就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九岁知属词,工书隶,闲音律”,后世尊其为水墨山水画的鼻祖。

他在音乐、绘画方面的造诣,使其诗歌意境创作融诗、画、乐之美,共同表现出空灵轻盈,和谐静谧的意境。

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极富诗情画意,能营造意与景的空灵秀美之境,正是缘于他的个人气质修养、艺术才华以及思想观念等一系列因素。

二、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1.诗画美苏轼曾评价王维的山水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15岁时作诗所写的:“自有山泉入,非因色彩画”(《题友人云母障子》),就反映出诗人少年时胸中便有自然丘壑。

诗画相融,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山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

例如,王维隐居终南山时写《终南山》一诗:“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也是王维以画入诗的一篇力作,短短四十个字,竟是偌大一座终南山的传神写照。

仿佛与天相接、与海相连的终南山中,云雾茫茫,青蔼蒙蒙,阳光照耀之下,千岩万壑之间,光色变幻,阴晴不定。

“分野中峰变,阴晴终壑殊”,完全是一幅明暗相间的青山绿水画。

尾联中,诗人侧首遥望,“隔水”问宿处,人物神态栩栩如生,也入画意。

诗中景观的远近,明暗、动静如在目前。

诗人循终南之美景,走到山之深处,不觉日暮,欲寻宿处,完全适意而为,和终南山之自然美景融合一体。

对终南山景所作的'这些细致入微的刻画,也正是作者澄心观照自然山水的结果。

2.禅意美诗人王维向佛倾禅,栖心禅学,所以,在许多诗中,佛道无限、禅意盎然。

王维《鹿柴》赏析:宁静淡泊的幽寂山水诗

王维《鹿柴》赏析:宁静淡泊的幽寂山水诗

王维《鹿柴》赏析:宁静淡泊的幽寂山水诗《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收录于《辋川集》中。

此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幅空寂幽深的自然景色,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作品全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及注释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注释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jǐng):日光。

一说“返景中景,同‘影’。

意思是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

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

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共二十首,《鹿柴》是其中的第五首。

作品赏析1、意境营造(1)空寂之境:诗的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绘了山的空旷与寂静,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器、人迹罕至的氛围。

这a.种“空”不仅指物理上的空旷,更蕴含了心灵的宁静与超脱。

(2)以动衬静:第二句“但闻人语响”以声音的出现反衬出山的空寂。

人语在空谷中回响,更显得山谷的空旷与宁静,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且富有层次感。

2、色彩与光影(1)夕阳余晖:第三句“返景入深林”引入了夕阳的金光,这東光线不仅照亮了深林,还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温暖与希望。

夕阳的返照,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真实描绘,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光明与希望。

(2)青苔的绿意:第四句“复照青苔上”则将光与色完美结合。

夕阳的余晖洒在青苔上,使得原本幽暗的青苔也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种光影的交织,既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寓意着诗人内心的纯净与平和。

3、情感表达(1)热爱自然: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王维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将自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山居秋暝》的美学意蕴

《山居秋暝》的美学意蕴

《山居秋暝》的美学意蕴《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山水诗,主要描述的是作者在山中观景品读的心情,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意境和深厚的美学意蕴,下面就分四个方面来论述它的美学意蕴。

一、山水意境的美学意蕴《山居秋暝》的山水意境非常明显,描述了山林、松柏、山泉、谷雾、秋天等自然景色,表现出自然美的韵味。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来描绘起伏的山峰和波涛汹涌的湖泊;以“霜禽惊舞,琴音韵逸”的手法来表现野生动物,奏出了自然之美的和谐音响;以“云深不知处,霜重秋未晚”来形容茫茫大地的无边际和匍匐的秋天景象,生动了自然之美的虚无和含蓄。

二、世外人文意境的美学意蕴《山居秋暝》亦寄托着世外人文意境,通过渲染世外的安宁和纯净之美,将自然美与人文美融于一体。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寄兴寓情”手法,加入自我体验与思考,以人文情感渲染出世外之美。

以“乘兴好古,道情存高远”为中心思想,将自己的思想用诗歌表达出来。

这样的表达方式,在某些情形下达到新颖的人文特点。

通过令人产生浓大的思考与凝聚心灵的震撼,进而完美融合了人文美与自然美。

三、诗歌艺术的美学意蕴《山居秋暝》不仅是一首长篇诗歌,更是一件艺术品。

王维通过诗歌,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段,如夸张、对比、寓意、象征、比喻、联想等,绘就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

其中“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流直下三千尺”等语言表现方式,形象生动,富有视觉冲击力,读者在读这一诗句时,能够想象出这一景象的壮观与美妙,而这正是诗歌艺术的美学意蕴所在。

四、自然之美的哲学意蕴《山居秋暝》其实也显示了自然之美深邃的哲学意蕴。

自然被视为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以其正义、公平和平等,表现的是单纯、坦荡、深沉、静谧之美。

这一美并不体现在外表上,而是在内在的优雅之中,通过诗歌艺术的语言刻画出了秀美而神秘的自然景色,从而展现出自然之美的哲学意蕴。

《山居秋暝》是一首追求自然美、人文美和诗歌美完美融合的长篇山水诗,它将自然之美、世外人文之美、诗歌艺术之美和哲学思想之美融合成一体,散发着独特的美学意蕴,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的心灵世界。

论王维山水诗歌的美学特征

论王维山水诗歌的美学特征

论王维山水诗歌的美学特征王维是唐代最著名的山水诗人之一,他的山水诗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而闻名于世。

王维的山水诗具有以下几个美学特征:一、宁静与宏伟的景象王维的山水诗所描绘的景观往往具有宁静和宏伟的特点。

他的诗作常常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如高山、深谷、大江等,以及其中的动植物和自然景观。

他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自然界的宏伟和壮美,给人一种宁静、静谧的感觉。

二、清新与深沉的情感王维的山水诗表达了深沉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并不浓烈,而是以一种清新、淡雅的方式呈现。

他的诗作常常融入了对大自然的倾爱之情,对人生、世界的思考和感慨。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王维将人类的情感与大自然的美景相结合,给人以一种安详、清新的感觉。

三、超越现实的意蕴四、崇尚自然与返璞归真的态度王维的山水诗反映了他对自然的崇拜与追求,以及对返璞归真的向往。

他把自然界看作是现实世界的精神根源,它纯净、无欲、自由,是人类追求解放和幸福的理想境界。

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抒发自己的情感,王维传达了对自然和人性的尊崇,以及对返璞归真的思考和向往。

五、意境的凝练与抒情的含蓄王维的山水诗以凝练的意境和含蓄的抒情风格而著称。

他借助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将丰富的情感与景物的描绘融为一体,给人以深远的联想和思考空间。

他的诗作通常使用简单的语言,意境凝练,抒情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六、以写景抒怀、诗中有画王维的山水诗通常以写景抒怀的方式呈现,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同时,他的山水诗常常结合了诗画,以画中作诗、诗中有画的方式创作。

他通过描绘景物的外在和内在特点,运用绘画的意象和构图,使诗作具有画中的美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享受。

综上所述,王维的山水诗具有宁静宏伟的景象、清新深沉的情感、超越现实的意蕴、崇尚自然与返璞归真的态度、意境的凝练与抒情的含蓄,以及以写景抒怀、诗中有画的风格。

这些美学特征使得王维的山水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不仅体现了王维个人的文学风格,也表达了人类对自然、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50 -王维是唐代才华横溢的山水诗人,又是南宗水墨画派的创始人。

由于长期的贬谪与隐居,兼之有画家的素质与禅学的修养,使他对山水的审美感受力有较高的水平,笔下的山光水色达到了与自然契合无间的程度,其山水诗也创造出清新幽美的意境。

苏轼曾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的确说出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领略到王维山水诗幽美的意境:一、“诗中有画”诗画结合的意境王维的很多山水诗都是调动各种手段,从层次、色彩、光线、动态、音响等多种角度来描写山水景物,体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

《山居秋暝》就是十分典型的一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的第一、二两句,好像是一幅山水的大背景,是画面的整体。

三、四两句,写山中景物:明月松林,清泉浣石。

一句有光,一句有声;一为所见,一为所闻,互相映衬而又自然地融合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极其生动的画面美。

五、六句表现人的活动,但并无对人的直接描写,仅有“竹喧”、“莲动”四字,人物完全融化在山水景物之中。

另外,先写“竹喧”,然后交代是浣女归来;先写“莲动”,然后说明是渔舟穿过。

这种写法,突出了作者在视觉、听觉上的一刹那间的鲜明感受。

这首诗很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卷。

由于作者注意构图、着色、映衬,以及动静、虚实、远近、明暗的对比变化,因而把雨后清幽的山林,松间明月的清光,溪中泉水的声响,竹林里女孩子们的笑声,荷花丛中缓缓穿行的小舟,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

它写出了诗人在山林中的丰富新鲜的感受,于和谐圆润之中,显现出空灵的神韵之美与淡雅的宁静之美,深刻地体现了诗人在山水诗中表现画意的美学追求。

中国的山水诗达到“诗中有画”的境界,其主要原 因,应是以下两方面。

一是到了唐代,中国的山水画开始成熟,山水景物在画中开始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特别是王维等开始独具一格的水墨山水画以后,中国的山水画不再只重形似和描绘,而是更重视神似和表现,重视人与宇宙精神的深刻契合,重视作者个性和心灵的物化。

这种追求静默,追求与自然浑然合一的精神,与山水诗是完全相通的。

在山水景物的描写中,把握和表现山水景物的个性,致力于达到景与情、心与物、形与神、意与境,直至人与自然宇宙的完全合一,在这一点上,王维的山水诗与山水画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这是王维能够做到“诗中有画”的根本原因。

二是到了唐代,近体格律诗已成熟定型,律诗中出现大量的对仗。

王力先生曾指出:“所谓对仗的范畴,差不多也就是名词的范畴。

”(《汉语诗律学》)在一联诗里,主要靠名词和少量的形容词连缀成句,往往会构成静态的意象。

王维的写景优美的诗句中,有不少是无动词句,如“古木无人迳,深山何处钟。

”等。

这种诗句破坏了诗的叙述功能,改变了诗作为“时间艺术”的原有意义,赋予了它静态呈示的作用,使“诗”与“画”的界限在无形中被悄悄地冲淡了。

所以,山水诗发展至唐,由于格律的成熟定型、对句的大量使用,大大增强了表现静态山水景物的功能。

这也是王维的山水诗能够达到“诗中有画”这种境界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二、充满隐逸情结的空寂意境王维在抒写自然山水的空寂之美时,常常会表现出超然物外的隐逸心态。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山居即事》)就是诗人这种心态的典型写照。

由于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他能把独往独来的归隐生活写得非常美,如《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可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无心于世事而甘心归隐山林,与松风山月为伴,不仅没有丝毫不堪孤独的感觉,反而流露出自得的闲适。

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写的一组小诗,大多很精致,有如精美的绘画小幅,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尤为透彻。

在空寂的诗境中,始终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了,只有因寂静而形成的直觉印象。

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木茉芙蓉花,山中自发红。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一则说:“不见人”,再则云“人不知”,复又说“寂无人”,在常人看来,该是何等的孤独寂寞啊!而王维则不然,因他正是借助这种寂寞细细体察隐含自然生机的空寂之美。

那空山青苔上的一缕夕阳、静夜深林里的月光、自开自落的芙蓉花,所展示的无一不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状态,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没有孤独,也没有怅惘,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而美的意境就产生于对这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感悟之中。

由此可见,诗人莫丽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政法系,辽宁阜新)123000摘要: 王维被誉为一代山水诗之宗,其山水诗表现出的境界尤为后世所推崇。

本文集中论述其诗体现出的“诗中有画”,诗画结合;充满隐逸情结和禅趣的清幽意境及其成因。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意境美从来就有一种超然物外的隐逸心态,而这种心态常常充斥在诗人空寂之诗境中。

王维山水诗中带有隐逸情结的空寂意境的形成,与盛唐隐逸之风的盛行有着必然联系。

这一时期的诗人,大多都有一段隐居山林的经历,就是身在仕途,也常常会对归隐山林和泛舟江湖的闲适逍遥,产生挥之难去的隐逸情结。

王维中年以后,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他先是在终南山隐居,接着经营蓝田别墅,陶醉于美丽的辋川山水,与友人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这种归隐生活经历,使诗人在精神上与自然融为一体,产生了忘情于山水而自甘寂寞的高逸情怀。

王维诗由城市的喧闹走向山野的宁静、孤寂,更注重将自然美和精神美提升到人格精神的层面,所以对淡泊生活的追求,更表现他心境的悠然自得,在身心完全放松之际,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仿佛自己成了自然界的一员。

在这些天然景致中,诗人发现了与自己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在对山水物态静默沉寂的观照中,人生态度更洒脱超然。

而这一切皆为诗人高蹈隐逸、寄情山水的心灵世界的象征,是诗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世界,也是诗人厌倦政治生活、不满官场污浊黑暗、要求洁身避世情怀的表现。

这种高逸情怀对王维空寂诗境的创造十分重要。

因惟有甘于寂寞,才能对自然山水细致地观察和敏锐地感觉,才能以一种虚空的胸襟去体悟山水,由实入虚,一片空明,向外发现自然山水的美,向内发现自己的性情美。

王维晚年的归隐之所以达到了他在《裴右丞写真赞》里说的“气和容众,心静如空”的“无我”境界就是这个原因。

三、充溢禅趣的清幽意境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情有独钟,与山林和禅宗更有不解之缘。

被后人称为“诗佛”的王维,参禅有得,自然对禅宗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体会。

王维的山水诗创作从观物方式到感情格调,必然都会受禅宗思想的影响,都有禅学的理蕴。

其诗中表现出的“无生”观念即可证明。

如王维作于早年的《哭殷遥》诗云:“忆昔君在日,问我学无生”。

王维的诗所表达的富有韵味的空灵之山水境界,就是因为他心达到了禅宗“无生”、“无我”的“空无”的忘情境界。

此种心境就是禅宗所强调的“对镜无心”、“无住为本”,就是人们常说的对一切境遇不生忧乐悲喜之情,不粘不著,不尘不染,心念不起。

就是有了这种心境,诗人才会把宁静的自然山水作为凝神观察,悉心静虑的对象,从而创作出一首首富于“空灵”美的山水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水穷处,自然也就是深山宁静无人处,人无意而至,云无心而出,可谓思与境偕,神会于物,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的直觉印象。

那恬然淡泊、自然闲适的“云”,就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这种心态渗透到山水情感之中,就化作天光云影,空灵而自然,也是禅宗顿悟的结果。

又有“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不清斋折露葵”(《积雨辋川庄》),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在空山之中,松林之下参木而悟人生,又是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另外,《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迳,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白云缭绕的山峰,深藏幽邃的香积寺,隐隐的钟声,呜咽的泉水,就是诗人在恬静的心境下描绘出的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静的意境。

王国维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此诗就是诗人参禅悟道的自然流露。

王维就是这样将参禅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从而使诗人的山水诗有一种清淡的色彩。

拈花微笑的空灵境界,也是禅的最高境界,更是王维在山水诗创作中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王维的山水诗极富诗情画意。

自然与心灵的窗相敞开,主客交融,情景一体。

又弥漫了禅趣与禅旨,在淳淡、高雅的诗风中暗含了朴素的人生哲理。

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对现实的鄙弃,追求清净无为、空灵与安逸、对尘缘的脱俗和释念。

这是一种隐士僧道的风情意趣赋予人以旷达和闲适,给人以美的享受。

因而王维诗的审美价值大大超过思想价值。

给人以无穷的意境之美。

参考文献:李玥试论王维山水诗的空灵美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J].,(增刊)2005.曹军王维山水诗空寂之美探析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2].[J].院学报,,()20041.姜艳华浅析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内蒙古电大学[3].[J].刊,,()20022.魏鸿雁评王维山水诗的境界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4].[J].报,,()20043.(上接第页)127学生记者即是观察者既是实践者,所调查的内容就是自己的生活,因此能够较轻易地收集到素材,获取不同的观点和挖掘到事件背后反映的问题。

比如:社会上对某一专业的就业前景不看好与学校的宣传不相符;学生对课程设置不赞同,认为对将来的就业没实际意义,希望学校改进等等,我们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三)充分宣传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校报应该结合国家政策,发挥导向作用,响应政府号召,宣传典型,大力宣传和引导大学毕业生投身基层,从基层做起,接受磨练,积累经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在大力宣传的背景下,引导毕业生积极投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同时宣传有关的政策,例如:对投身基层、支援西部的大学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几年后,就业政策可以放宽条件,进一步学习深造或者给予经济上的补助等等。

综上所述,校园媒体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它充满活力,它存在于学生之中,并在学生中发展。

它利用得天独厚的亲近感,贴近大学生内心,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通过校园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就业信息平台,使大学生了解择业、创业和就业,让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少走弯路,并最终走上自己满意的岗位,达到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的。

- 15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