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的急性毒性实验

合集下载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实验前24 h停止喂饲,每天清除粪便及食物残渣。驯养期间 死亡率不得超过10%,如果超过10%,则该批鱼不得用作实 验。


实验鱼应无明显的疾病和肉眼可见的畸形。
实验前两周内不应对其做疾病处理。
八、讨论与思考
1. 干扰鱼类LC50正常测定的因素有哪些?
2. 对一化学性质稳定的物质而言,试推测用
静态法、半静态法或动态法测定其对鱼类
(3) pH:6.0~8.0。
(4) 为避免对实验鱼不必要的扰动,实验液中溶解氧 > 4 mg/L。 (5) 水量:每克鱼0.5 L水以上。
2. 选自同一驯养池中规格大小一致的幼鱼。

实验前该鱼群应在与实验时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在连续曝气
的水中至少驯养两周。驯养期间每天投饵1次,每天换水1~
2次。

(2) 至少取6个容器,均加入标准稀释水。

其中一个为空白实验即对照实验, 以得到所要求的浓度范围。
表1 实验设计
浓度对数 1.00 0.80 0.60 0.40 0.20
其余容器中加入不同量的储备溶液, 浓度系列(mg/L) (3) 向每个容器中放入10尾或更多的实 验鱼。每个容器设3个平行样。
害的危险性;

阐明受试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 系与中毒特征。
二、实验内容

根据静态测定法,用鲤鱼为试验生物测定
毒物在48 h后引起受试鲤鱼群体中50%鱼致
死的浓度。

在24 h,48 h记录试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 类死亡50%的受试物浓度,用LC50表示。
三、实验原理

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或24 h内多次)接触 外来化合物之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引起死亡。

斑马鱼LD50鱼类(斑马鱼)急性毒性(重铬酸钾)实验报告

斑马鱼LD50鱼类(斑马鱼)急性毒性(重铬酸钾)实验报告

斑马鱼LD50鱼类(斑马鱼)急性毒性(重铬酸钾)实验报告鱼类(斑马鱼)急性毒性(重铬酸钾)实验报告⼀、实验⽬的与实验要求1、通过本实验,熟悉和掌握急性毒性试验的设计、条件、操作步骤,以及试验结果的计算、分析和报告等全过程。

2、掌握常⽤的动物染毒途径和⽅法。

掌握急性毒性实验设计,操作⽅法,结果判定。

3、了解⼀次或24⼩时内多次给予受试化学物后,动物所产⽣的急性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中毒死亡的特征以及可能的死亡原因,观察受试物毒性反应与剂量的关系,求出半数致死量。

能较熟练地计算出LC50及毒性判定。

4、对⽐观察毒物对斑马鱼的作⽤。

5、体验开放式实验教学,培养⽣物实验意识,提⾼学习的主动性、获取实验知识的能⼒和撰写实验报告⽔平。

⼆、实验⽅案1、实验仪器天平、⼿套、50mL烧杯、量筒、培养⽫、鱼缸、曝⽓装置2、实验药品斑马鱼100条、重铬酸钾、鱼⾷3、实验原理(1)⽅法的设置鱼类毒性实验⽅法可以分为静态法和动态法两⼤类。

本实验采⽤静态法,以96⼩时为⼀试验周期,在24、48、72、96⼩时记录斑马鱼的死亡率,确定斑马鱼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

半数致死浓度⽤24h LC50、48h LC50、72h LC50和96h LC50表⽰,并记录⽆死亡的最⼤浓度和导致鱼类全部死亡的最⼩实验浓度。

(2)受试药物受试毒物要为常见毒物,并在⽔体中会存在,对鱼类养殖的影响较为严重。

另外受试毒物在⽔中应要稳定,不易分解,易溶解等。

(3)受试鱼类实验鱼类⼀般选择对污染物敏感,在⽣态类群中具有代表性,经济价值⽐较⾼,来源丰富、取材⽅便、遗传稳定,⽣物学背景资料丰富,⼤⼩适中,在室内条件下易于饲养和繁殖的种类。

斑马鱼是国际上通⽤的鱼类急性毒性实验鱼种。

建议的实验温度21-25℃,建议实验鱼的全长2.0?1cm。

(4)研究意义鱼类是⽔⽣⾷物链的顶级⽣物,也是⽔体中最为重要的经济动物。

在污染⽔体中,当污染物达到⼀定浓度时,就会引起鱼类各种中毒反应,例如⾏为失常,组织器官病变,⽣理功能紊乱乃⾄死亡。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一、实验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试验,熟悉和掌握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的设计、条件、操作步骤,以及试验结果的计算、分析和报告等全过程。

二、实验原理: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例如行为异常、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病变直至死亡。

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实验至少进行24h,最好以96h为一个实验周期,在24h、48h、72h、96h时记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

鱼类毒性试验在研究水污染及水环境质量中占重要地位。

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定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成都,也为制定水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三、实验材料:1.实验鱼的选择和驯养12×6 小锦鲤鱼体长7-12cm 体宽3-5cm 体重 7-12g不同浓度的苯酚(mg/L)0、24、48、96、192、3842、实验仪器设备(1)实验容器实验容器一般用玻璃或其他化学惰性材质制成的水槽。

容器体积可以根据试验鱼的体重确定,通常以每升水中鱼的负荷不得超过2g(最好为1g)。

一些小型鱼类幼鱼可选择500ml 或1000ml烧杯为实验容器。

容器的深度必须超过16cm,水体表面积越大越好。

同一实验应采用相同规格和质量的容器。

为防止鱼类跳出容器,可在容器上加上网罩。

实验容器使用后,必须彻底洗净,以除去所有毒性残留物。

(2)其他吸光光度计3、实验用水:曝气水四、操作步骤:1、设置5个浓度组,1个空白对照组,选择不同浓度的苯酚(mg/L)0、24、48、96、192、384。

每个浓度放入12条小锦鲤鱼。

采用直接投毒方式,将配制的苯酚溶液直接倒入水槽中,搅拌均匀。

分别分为1、2、3、4、5、6组。

染毒后观察其活动状况,并每隔两个小时观察其生长活动、记录鱼死亡数量。

在72h 后检查受试鱼的状况。

2种新型药物对金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2种新型药物对金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验 安 全 浓 度
金 鱼 急 性 毒 性 试
表 1 各 种药 物试 验 浓度 ( gL m / )
注: 锐劲特试液浓度按悬浮液中实际有效含量计算.
计算方法
根 据 金 鱼 的 死 亡 数 及 死 亡 时 间 . 用 利
寇 氏法 ( ab rt 算半 致死 浓 度 (C 安 全浓 度 利 用 K re) 计  ̄ L ,
1 材 料 与 方 法
2 h 4 h 7h 9 h ( g ) 4 8 2 6 m / L
从 表 2可 见 , 效 菌毒 杀 星 溶 液浓 度 1 00 gL 强 5 . m / 0 时 , 鱼 放 入 盆 里 后 明 显 不 安 , 着 盆 壁 集 群 不 停 地 金 沿 游 动 ,0mi 3 n后 有 1尾 沉 入 盆 底 不 动 , 2h后 出 现 死
2 种新型药物对金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 文祝 友 刘 小 燕
摘要 在 温度 1~ 3 8 2 ℃条件 下 , 茵毒 杀 星 、 劲 特 锐


各种 药物 按 等对 数 间距 设 置 5个 浓度 组及 1 对 照组 个 ( 见表 1。 ) 试验 药 液现 配现 用 , 验 鱼放 入 各组 药 液 , 试 从
公 式 9 C001 得 。 6hL 5 . 求 ×
2 试 验 结 果
强 效 菌 毒 杀 星 、 劲特 对 金 鱼 的毒 性 试 验 结 果 见 锐 金 鱼 是 我 国 重要 的 观 赏 性 鱼 类 , 誉 为 ” 中皇 被 水
表 2 。
表 2 金鱼对 强效 菌 毒 杀星 、 劲特 的 半致 死浓 度 和安 全浓 度 锐
药 品 水 温
( ℃)
后 ” 以其 质 朴 无华 的 自然 美 , 绚 丽 多彩 的热 带 鱼 称 , 与

化学品 稀有鮈鲫胚胎急性毒性试验-最新国标

化学品 稀有鮈鲫胚胎急性毒性试验-最新国标

化学品稀有鮈鲫胚胎急性毒性试验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化学品对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胚胎急性毒性试验的受试物所需信息、试验原理、仪器设备、试验系统、试验程序、质量控制、数据与报告。

本文件适用于测试化学品对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胚胎的急性毒性效应。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7861化学品鱼类急性毒性试验3术语和定义GB/T27861界定的及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静态试验static test以整个试验过程中试验介质不更换、不流动的方式进行的试验。

[来源:GB/T27861-2011,2.1]3.2半静态试验semi-static test以定期(如24h)更换试验介质的方式进行的试验。

[来源:GB/T27861-2011,2.2]3.3流水式试验flow-through test以整个试验过程中试验介质自动、持续地被更换的方式进行的试验。

[来源:GB/T27861-2011,2.3]3.4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引起50%的受试鱼卵死亡的受试物浓度,以LC50表示。

[来源:GB/T27861-2011,2.4]3.5板内质控internal plate control试验过程中用于验证24孔板的潜在的污染风险,包括任何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板效应(如温度梯度)而加入试验用水的一定数量的孔。

4受试物所需信息受试物所需信息包括:a)中英文名称;b)CAS号;c)结构式;d)纯度;e)水溶解度;f)蒸气压;g)分子量;h)在水中和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i)p K a值;j)水溶液中的定量分析方法;k)正辛醇-水的分配系数(K ow)。

金鱼毒性试验

金鱼毒性试验

环境毒理学实验报告指导老师:XXXX姓名:XXXX班级:XXXX学号:XXXX实验一金鱼毒性试验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熟悉和掌握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的设计、条件、操作步骤,以及试验结果的计算、分析和报告等全过程。

二、实验原理: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例如行为异常、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病变、直至死亡。

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实验至少进行24h,最好以96 h为一个实验周期,在24h、48h、72h、96h时记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

鱼类毒性试验在研究水污染及水环境质量中占重要地位。

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对水生生物可能产生的影响,以短期暴露效应表明受试物的毒害性。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不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定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程度,也为制定水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三、实验材料:1、实验鱼:小型金鱼幼苗100尾2、实验试剂:CdCl溶液四、实验步骤:1.饲养管理本实验采用2000mL大烧杯对受试鱼进行饲养。

水源为进过曝气后的自来水,PH值6.2-6.7,溶解氧6-10mg/L。

水温12摄氏度。

空气压缩机24小时增氧,实验期间受试鱼不喂食。

2.急性实验按照急性毒性实验方法,在包括使鱼全部死亡的最低浓度和96 h 鱼类全部存活的最好浓度之间设置4个浓度组,分别是1mg/L、4mg/L、12mg/L、16mg/L。

每个试验浓度组设2个平行,每一系列设一个空白对照。

试验溶液调节至相应温度后,从驯养鱼群中随即取出鱼并随机迅速放入各试验容器中,每个容器投放受试鱼10尾。

同一试验,所有试验用鱼应30min内分组完毕。

在24h、48h、72h、96h后检查受试鱼的状况。

观察并记录死鱼数目后,将死鱼从容器中取出。

应在试验开始后3h观察各处理组鱼的状况,并记录试验鱼的异常行为(如鱼体侧翻、失去平衡,游泳能力和呼吸能力减弱,色素沉积等)。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的原理和操作(2)掌握半致死浓度的计算方法(直线内插法)二、实验原理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十分灵敏,运用毒理实验方法,观察鱼类在含有化学污染物的水环境中的反应,可以比较不同化学物质的毒性高低。

鱼类毒性实验方法可分为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两大类。

静态实验方法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适宜于受试化学物在水中相对稳定,在实验过程中耗氧量较低的短期实验。

动态实验方法要求具备一定的设备,对于在水中不稳定、耗氧量较高的化学物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实验观察时,可采用动态实验方法。

本实验介绍静态实验方法。

三、实验器材玻璃缸或搪瓷桶、有机磷农药、重金属盐、金鱼四、实验步骤(1)预备实验:预备实验的方法,可参考有关资料初步估计3~4个浓度,每个浓度用3~4尾鱼,观察24~48h。

进行预备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实验浓度的范围(找出引起实验鱼全部死亡和不引起实验鱼死亡的浓度);观察鱼中毒的表现和出现中毒的时间,为正式实验选择观察指标提供依据。

同时还要做一些化学测定,以了解实验液的稳定性、pH值、溶解氧的变化情况,以便在正式实验时采取措施。

(2)正式实验:1、根据在预备实验中得到的浓度范围,其间距按等比级数插入3~5个中间浓度2、选用表8-1中浓度值的对数系列,表中的数值可用百分体积或mg/L表示,必要时也可用10的指数来乘或除。

实验中至少选择5个不同浓度,一般以7个浓度较常用,但所选择的浓度应包括有使实验鱼在24h内死亡的浓度,以及96h内不发生中毒的浓度。

表中第1纵行包括的浓度最常用。

实验中无论采用何种分组方法,都必须同时设对照组。

配制实验液时应先配制少量高浓度的储备液,实验时临时稀释所需浓度的实验液。

先把药液与水均匀混合后,再放入实验鱼,禁止先放入实验鱼后网实验缸中加受试药液,以免实验鱼接触到不均匀的高浓度的药液而提前死亡。

3、结果的观察:实验开始后8h进行连续观察并做好记录,8h后可做24h、48h和96h的详细观察记录。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能导致鱼类死亡。
实验结果还表明,不同种类的鱼类对同 实验结果还显示,不同化学品的作用机
一种化学品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某些鱼 制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某些化学品主
类对某些化学品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更 要影响鱼类的神经系统,导致行为异常;
容易受到影响。
而某些化学品则主要影响鱼类的呼吸系
统,导致呼吸困难。
对环境的影响评估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评估化学品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由 于鱼类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化学品的毒 性影响可能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连锁反应。
实验结果还表明,某些化学品在低浓度下即可对鱼类产生明 显的毒性影响,这可能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长期影响。因此 ,需要关注化学品的环境影响评估,并采取措施降低其对生 态系统的风险。
预警系统建立
基于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的结果,可以 建立预警系统,预测化学物质对水生 生物的影响,及时采取措施保护水生 生物和水环境。
为化学品的安全使用提供数据支持
化学品风险评估
基于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的结果,可以对化学品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为化学品 的安全使用提供数据支持。
化学品替代品研发
根据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的结果,可以研发更安全的化学品替代品,降低对环境 和生物的负面影响。
结果解释与讨论
结果解释
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解释化合物对鱼类产生毒性的可能机制,以及不同化合物毒 性作用的差异。
结果讨论
结合实验结果与相关研究,探讨鱼类急性毒性实验在环境监测和化学品风险评估中的应 用价值,并提出改进和完善实验方法的建议。
05
实验结论
化学品对鱼类的毒性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化学品对鱼类具有 不同程度的毒性影响。一些化学品在低 浓度下即可导致鱼类出现明显的中毒症 状,如行为异常、呼吸困难等,甚至可

五种农药对昆明裂腹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五种农药对昆明裂腹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五种农药对昆明裂腹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昆明裂腹鱼是一种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在农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农药的使用对其可能产生毒性影响。

为了评估不同农药对昆明裂腹鱼幼鱼的毒性,进行了以下的急性毒性试验。

材料和方法:1. 实验鱼:选择健康、无病害的昆明裂腹鱼幼鱼,体长约为2cm,将其收集到实验室,放入容器中保持适宜的水温和氧气供应。

2. 农药选择:随机选择五种常见的农药,分别为乡村杀虫剂、甲胺磷、滴滴涕、敌敌畏和氧化乐果。

3. 实验组织:将实验鱼随机分为六个组,每个组设置10个鱼,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和五个农药处理组。

每个农药处理组的鱼分别放置于盛有不同浓度农药溶液的容器中,浓度分别为0.1mg/L、0.5mg/L、1mg/L、5mg/L和10mg/L。

4. 实验观察:观察每个处理组鱼的存活情况,记录每个处理组鱼的死亡数量和时间。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5天的死亡率。

农药死亡数量死亡时间死亡率乡村杀虫剂 1 2天 10%甲胺磷 4 3天 40%滴滴涕 6 2天 60%敌敌畏 8 3天 80%氧化乐果 10 4天 100%结论: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乡村杀虫剂对昆明裂腹鱼幼鱼的毒性相对较低,死亡率为10%。

而甲胺磷、滴滴涕、敌敌畏和氧化乐果对昆明裂腹鱼幼鱼的毒性较高,死亡率分别为40%、60%、80%和100%。

氧化乐果对昆明裂腹鱼幼鱼的毒性最为显著,死亡率达到100%。

针对昆明裂腹鱼幼鱼,乡村杀虫剂的毒性相对较低,而甲胺磷、滴滴涕、敌敌畏和氧化乐果的毒性较高。

这些结果对于农业生产和水产养殖中的农药使用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应当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对鱼类和环境的不良影响。

危险化学品鱼类急性毒性分级试验方法

危险化学品鱼类急性毒性分级试验方法

危险化学品鱼类急性毒性分级试验方法
一、试验方法
1.试验操作和准备
(1)实施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的测试物质为有害物质的样品或模拟物经过配制而成的试验悬浮液或其他溶液,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2)取试验鱼。

实施鱼类急性毒性分级试验时应使用健康的蓝腮青鱼,试验鱼的年龄应为3立方雷兹,体重应为2~3克,以头部节段截取,材料均匀性,当批次取用时应从不同缸中各取一样本数,每缸最多可取用50条试验鱼。

(3)测试液的配制:根据给定的浓度,称取适量的有毒物质,加入溶剂调成相应的浓度(如:30mg/L,1000mg/L,4500mg/L),悬浮液,再进行超声破碎处理,使悬浮液均匀稳定。

2.试验过程
(1)建立浓度梯度:根据试验设计,建立不同浓度的悬浮液(一般建立一个浓度梯度,以范围较大的高浓度为起点,以范围较小低浓度为终点)。

(2)将试验鱼放入测定浓度的悬浮液中,每一组10条,放入的体积为2.5升,其中放入的测定浓度的毒性物质为1.0克,分别测定各组死亡率、死亡时间、活捉率等指标。

(3)记录每组鱼反应后的死活情况,计算死亡率。

(4)毒性分级:根据试验结果,利用百分比死亡率法计算得到的各浓度的死亡率,计算试验物质的百分比死亡率,以此确定其分级。

三、结论
根据鱼类急性毒性分级试验结果,可得出有害物质的毒性类别。

例如:当百分比死亡率小于等于50%时,毒性类别为“低”;当百分比死亡率大于50%且小于等于90%时,毒性类别为“中”;当百分比死亡率大于90%时,毒性类别为“高”。

;。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实验目的、要求:本实验用过观察在不同受试物浓度处理下,鱼的急性中毒表现和经过,了解和基本掌握测定毒物的半数致死剂量/浓度的方法,了解受试物剂量和生物反应的关系及计算表示方法。

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对水生生物可能产生的影响,以短期暴露效应表明受试物的毒害性。

实验原理: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对水生生物可能产生的影响,以短期暴露效应表明受试物的毒害性。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不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定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程度,也为置顶水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实验材料:重铬酸钾溶液K2Cr2O7(Cr2+,2000mg/L),金鱼(用曝气后的自来水驯养三天补充氧气以保证溶解氧的浓度)实验步骤:1、配置不同浓度梯度的溶液,150、100、63、39、0(mg/L)2、将经过曝气驯化的鱼放入不同浓度的重铬酸钾溶液中(每个浓度的鱼缸放10条鱼)观察96h。

应在实验开始后6h观察各组鱼的状态,并记录鱼的异常行为(如鱼体侧翻、失去平衡和游泳能力等)。

3、记录不同浓度组6、24、48、72和96h的鱼的死亡率,得出剂量-死亡率曲线,求出求出不同时间的LC50。

实验结束时,对照组的死亡率不得超过10%。

数据处理:1、以暴露浓度为横坐标,死亡率为纵坐标,在计算机或对数概率纸上绘制暴露浓度-死亡率的曲线。

用直线内插法或常用统计程序计算出6h、24h、4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

如果实验数据不适于计算LC50,可用不引起死亡的最高浓度和引起100%死亡的最低死亡浓度估算LC50的近似值,即这两个浓度的几何平均值。

2、以实验开始后24h、48h、72h、96h时的LC50的值,进行毒性分级评价。

起始LC50(mg/L)毒性分级<1 剧毒1—100 高毒100—1000 中等毒1000—10000 低毒>10000 微毒(无毒)。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 实验目的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实验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01
实验目的
了解化学物质对鱼类的急性毒性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 3
确定化学物质对鱼类的致死浓度
通过实验测定不同浓度的化学物质对鱼类的致死 率,了解化学物质对鱼类的毒性作用。
评估鱼类对化学物质的敏感程度
不同种类的鱼类对同一种化学物质的敏感程度可 能不同,实验结果可以用于评估不同鱼类对化学 物质的敏感程度。
死亡率时间变化
分析死亡率时间变化可以了解化合物对鱼类的毒性作用持续时间和变化趋势。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死亡 率的变化情况可以反映出化合物的急性毒性效应。
死亡原因分析
除了统计死亡率外,还需要对死亡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对死亡鱼类的外观和组织器官进行观察和检测, 可以了解化合物的具体毒性作用机制和死亡原因。
实验操作流程
总结词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的操作流程包括实验准备 、染毒、观察和记录等步骤,每个步骤都需 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详细描述
在实验准备阶段,应确定实验参数如染毒浓 度、染毒时间和观察周期等。在染毒阶段, 将化学物质按照预定的浓度和方式加入实验 容器中,并确保鱼类均匀接触染毒物质。在 观察阶段,定时记录鱼类的生理反应和行为 变化,如出现异常应及时处理并记录。最后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得出结论
预测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预测化学物质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可以预测化学物质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有助于 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预测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的连锁反应
化学物质对鱼类的毒性作用可能会引起生态系统的连锁反应,影响其他水生生物 和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实验结果可以为预测这些连锁反应提供依据。

苯酚对鲫鱼的急性毒理实验

苯酚对鲫鱼的急性毒理实验

苯酚对鲫鱼的急性毒理实验摘要:目的:研究苯酚对鲫鱼的急性毒理作用。

方法:将30只鲫鱼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两组,每组10只,分别以浓度为17.5mg/L、35mg/L苯酚溶液投毒,对照组不投毒。

观察鲫鱼死亡数,生长影响及对鲫鱼肝脏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实验组的鲫鱼出现大量死亡现象,对鲫鱼生长产生明显现象,酶活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结论:通过鱼类急性毒性实验可以评价受试物对水生生物可能产生的影响,以短期暴露效应表明受试物的毒害性。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不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的毒性强度、测定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的有效程度,也有测定水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关键词:苯酚鲫鱼酶活性急性毒理1、前言苯酚(Phenol,C6H5OH)是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针状晶体,有毒,是生产某些树脂、杀菌剂、防腐剂以及药物(如阿司匹林)的重要原料。

常温下微溶于水。

苯酚可抑制中枢神经或损害肝、肾功能。

误服引起消化道灼伤,出现烧灼痛,有胃肠穿孔的可能,可出现休克、肺水肿、肝或肾损害,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可死于呼吸衰竭。

本文以鲫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水中苯酚对鲫鱼的生长代谢、酶活性影响,主要研究为不同浓度苯酚溶液下(我们配备了0mg/L、17.5mg/L、35mg/L苯酚溶液),鲫鱼对苯酚溶液所产生的活动效应及苯酚对鲫鱼肝脏内酶活性的影响。

2、材料与方法(1)实验材料受式对象:鲫鱼30条,每条体重大约200-350g,体长30-35cm,体宽10-15cm。

被试因素:不同浓度苯酚溶液(0mg/L、17.5mg/L、35mg/L)普通材料:曝气自来水,鱼缸,分光光度计(2)实验方法1、将鲫鱼随机分为三组,以0mg/L、17.5mg/L、35mg/L苯酚溶液分别染毒(采用直接投毒方式,将苯酚溶液直接投入鱼缸,搅拌均匀),组名为A,B,C,染毒后观察其活动状况,并每隔两小时观察其生长活动,记录鲫鱼死亡数量。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

在普通铸造条件下, ZL102组织几乎全部为共晶体, 由粗针状的硅晶体和固溶体组成,强度和塑性都较 差。生产上通常用钠盐变质剂进行变质处理,得到细 小均匀的共晶体加一次固溶体组织,以提高性能。
ZL102的铸态组织
未变质处理 经变质处理
加入其他合金元素的铝硅铸造 合金称复杂(或特殊)硅铝明。
Al-Si系铸造铝合金的铸造性能 好,具有优良的耐蚀性、耐热 性和焊接性能。
试验方法 试验鱼选择、收集和驯养 试验条件 试验步骤 数据处理与报告 试验结果的应用
毒性试验:在适当控制的条件下,把受试生物放
在不同浓度的已知或未知毒物内,观察记录生物 的各种反应。
1.急性毒性试验:测定一种毒物在不同浓度时,
24h、48h、96h小时期间的相对致死性。
LC50:某毒物在限定时间内使50%的受试生物个体
梁、铆钉等。
③ 超硬铝合金 属Al-Zn-Mg-Cu系合金,并含有少量Cr和Mn。
时效强化效果超过硬铝合金 。
热态塑性好,但耐蚀性差。
常用合金有 LC4 (7A04 )、LC9
(7A09 )等,主要用于工作温度较
低、受力较大的结构件,如飞机
的大梁、起落架等。
飞机主起落架
④ 锻造铝合金
Al-Cu-Mg-Si系合金 可锻性好,
力学性能高,用于形状复杂的锻
压气机叶片
件和模锻件,如喷气发动机压气机叶轮、导风轮等

Al-Cu-Mg-Fe-Ni系耐热锻铝合金 常用牌号有LD7( 2A70 )、LD8 ( 2A80 )、LD9 ( 2A90 )等 。用 于制造150~225℃下工作的零件,如压气机叶片、超 音速飞机蒙皮等。
叶导轮
常用的Al-Mn系合金有 LF21( 3A21 ),其抗蚀性 和强度高于纯铝,用于制造油罐、油箱、管道、铆 钉等需要弯曲、冲压加工的零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的急性毒性实验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是水生生态毒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广泛应用于水域环境污染监测工作中,对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保护水域环境、发展渔业生产,制定渔业水质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验原理
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例如行为异常、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病变、直至死亡。

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实验至少进行24h,最好以96h为一个实验周期,在24h、48h、72h、96h时记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

鱼类毒性试验在研究水污染及水环境质量中占重要地位。

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对水生生物可能产生的影响,以短期暴露效应表明受试物的毒害性。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不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定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程度,也为制定水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二、实验材料
1、试验用鱼的选择与驯养
试验用的鱼必须对毒物敏感,应具有代表性,便于在实验条件下饲养,来源丰富,个体健康。

我国可采用的试验鱼有四大养殖淡水鱼(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金鱼、鲫鱼等。

在同一实验中要求试验鱼必须同属、同种、同龄,最好是当年生。

鱼的平均体长以7cm 以下为宜。

金鱼体短、身宽,一般以3cm以下较为合适。

同组鱼中最大的体长不应超过最小的体长的1.5倍。

选用的试验鱼在试验前必须在实验室内经过驯养,使之适应实验室条件的生活环境和进行健康选择。

驯养鱼应该与试验相同水质水温的水体中至少驯养7天,使其适应试验环境,不应长期养殖(<2个月)。

驯养期间,应每天换水,可每天喂食1~2次,但在试验前一天应停止喂食,以免试验时,剩余饵料及粪便影响水质。

驯养期间试验鱼死亡率不得超过5%,否则,可以认为这批鱼不符合试验鱼的要求,应该继续驯养或者重新更换试验鱼进行驯养。

试验前必须挑选健康的鱼,即选择行动活泼、体色光泽、鱼鳍舒展完整、逆水性强、大小无太大悬殊、无任何疾病的鱼作为试验鱼。

任何畸形鱼、外观上反常态的鱼都不得作试验鱼。

2、实验仪器设备
(1)实验容器
实验容器一般用玻璃或其他化学惰性材质制成的水族箱或水槽。

容器体积可根据试验鱼的体重确定,通常以每升水中鱼的负荷不得超过2g(最好为1g),或者其盛水量以每条鱼2~3L为宜。

一些小型鱼类幼鱼可选择500mL或1000mL烧杯为实验容器。

容器的深度必须超过16cm,水体表面积越大越好。

同一实验应采用相同规格和质量的容器。

为防止鱼类跳出容器,可在容器上加上网罩。

实验容器使用后,必须彻底洗净,以除去所有毒性残留物。

(2)其他
溶解氧测定仪、水硬度计、温度控制仪、pH计、分析天平。

3、实验用水(稀释水)及水质条件
用来驯养和配制实验液的水,必须是未受污染的清洁水。

一般可采用天然河水、湖水或
地下水,但需过滤以除去大的悬浮物质。

也可用放置3天以上的自来水。

如果试验目的是评价工业废水或化学物质对接纳水体的影响时,则最好采用接纳水体的污染源上游水作为试验用稀释水。

蒸馏水不适合作稀释水,因为蒸馏水中已除去了自然界水中的盐类,与实际差距太大,另外由于蒸馏器的影响,有时使蒸馏水中带有对鱼类不利的金属离子,影响试验结果。

实验用水的水质条件一般是指水的温度、pH、溶解氧、硬度、水中的有机物和水量等。

(1)水温
实验中应保持鱼类原来的适应温度,一般冷水鱼温度为12~18℃,温水鱼温度为20~28℃。

为使得实验结果可靠,在同一实验中,温度的波动范围不要超过4(即±2℃)。

冬天可以通过加热室内的空气温度达到调节水温的目的,也可以采用电热棒直接控制调节水温。

(2)pH
水的pH与水生生物的代谢作用有密切关系。

对毒物的毒性作用也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实验中应维持pH在鱼类适宜范围内。

一般实验液的pH在6.7~8.5为宜。

如需调节pH,可用1M或0.1M的HCl和NaOH来调节受试物贮备液的pH。

调节贮备液的pH时不能使受试物浓度明显改变,或发生化学反应或沉淀。

(3)溶解氧
溶解氧是鱼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它能影响鱼类对毒物的敏感性。

一般温水鱼要求溶解氧在4mg/L以上,冷水鱼要求溶解氧在5mg/L以上。

(4)硬度
水的总硬度为10~250mg/L(以CaCO3计)。

三、实验步骤
1、预试验
用确定正式实验所需浓度范围,可选择较大范围的浓度系列,如1000mg/L、100mg/L、10mg/L、1mg/L、0.1mg/L。

每个浓度放入5条鱼,可用静态方式进行,不设平等组,试验持续48h~96h。

每天至少两次记录各容器内的死鱼数,并及时取出死鱼。

求出24h100%死亡浓度和96h无死亡浓度。

如果依次预试验结果无法确定正式试验所需的浓度范围,应另选一浓度范围再次进行预试验。

2、正式实验
根据预试验得出的结果,在包括使鱼全部死亡的最低浓度和96h鱼类全部存活的最好浓度之间至少设置5个浓度组,并以几何级数排布。

浓度间隔系数应≤2.2。

每个试验浓度组应至少设2~3个平行,每一系列设一个空白对照。

如使用了助溶剂,应增设溶剂对照组,其浓度与试剂中的最高溶剂浓度相同。

试验鱼的数目以每组实验浓度10~20尾合适,不得少于10尾。

试验溶液调节至相应温度后,从驯养鱼群中随机取出鱼并随机迅速放入各试验容器中。

转移期间处理不当的鱼均应弃除。

同一试验,所有试验用鱼应30min内分组完毕。

在24h、48h、72h、96h后检查受试鱼的状况。

如果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运动,如鳃的扇动、碰触尾柄后无反应等,即可判断该鱼已死亡。

观察并记录死鱼数目后,将死鱼从容器中取出。

应在试验开始后3h或6h观察各处理组鱼的状况,并记录试验鱼的异常行为(如鱼体侧翻、失去平衡,游泳能力和呼吸能力减弱,色素沉积等)。

试验开始和结束时要测定pH、溶解氧和温度。

试验期间,每天至少测定一次。

至少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测定实验容器中试验液的受试物浓度。

试验结束时,对照组的死亡率不得超过10%。

四、实验报告
1、数据处理
以暴露浓度为横坐标,死亡率为纵坐标,在计算机或对数概率纸上,绘制暴露浓度对死亡率的曲线。

用直线内插法或常用统计程序计算出24h 、48h 、72h 、96h 的半致死浓度(LC 50)值,并计算95%的置信限。

如果试验数据不适于计算LC 50,可用不引起死亡的最高浓度和引起100%死亡的最低死亡浓度估算LC 50的近似值,即这两个浓度的几何平均值(m in D m ax L )。

2、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分级
依据LC50值的大小,可以将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5级。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毒性分级标准
3、编写报告
在实验报告中应包括:试验名称、目的、试验原理、试验的准确起止日期,还有如下几项:
(1)试验鱼的种名、来源、体重、体长、健康和驯化状况。

(2)受试物质名称、来源物化学性质和保存方法。

(3)实验用水的来源、物化性质和实验前的处理等。

(4)实验溶液的浓度与配制方法、实验温度。

(5)实验条件,如容器形式、实验液的体积与深度、受试生物数目及负荷率。

(6)实验开始后24h 、48h 、72h 、96h 时的LC 50值,及其毒性分级。

4、注意事项
(1)试验期间,对照组鱼死亡率不得超过10%。

(2)试验期间,受试物实测浓度不能低于设置浓度的80%。

如果试验期间受试物实测浓度与设置浓度相差超过20%,则应该以实测受试物浓度来表达试验结果。

(3)试验期间,尽可能维持恒定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