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电层模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 I-
AgI
碘化银胶团示意图(KI过量)
(AgI) m ⋅ nI − ⋅ (n − x)K + ⋅xK + 胶核 扩散层 紧密层
胶粒 胶团
x−
(1)整个胶团是电中性的。 ) (2)胶粒电荷的符号取决于被吸附离子的符号,胶粒带电 )胶粒电荷的符号取决于被吸附离子的符号, 的多少由被吸附离子与紧密层反号离子电荷之差( 被吸附离子与紧密层反号离子电荷之差 的多少由被吸附离子与紧密层反号离子电荷之差(n - x)来决 ) 定。
1. 溶胶粒子的结构
以AgI的水溶胶为例。 固体粒子AgI称为“胶 核”。若稳定剂是 KI ,则胶核 吸附I-带负电,反号离子 K+一部分进入紧密层,另 一部分在扩散层。胶核与 紧密层的反号离子构成 “ 胶粒 ”。溶胶中的独立运 溶胶中的独立运 动单位是胶粒,胶粒与扩 动单位是胶粒 散层离子构成“胶团”。可用下式 表示:
对于双电层的具体结构, 对于双电层的具体结构, 最早于1879年Helmholtz提出平板模型; 年 提出平板模型 最早于 提出平板模型; 1910年Gouy和1913年Chapman修正了平板模型,提出 年 修正了平板模型, 和 年 修正了平板模型 了扩散双电层模型; 扩散双电层模型; 后来1924年Stern又提出了 年 又提出了Stern模型。 模型。 后来 又提出了 模型
d′
ϕ0 ζ´ ζ
b'
b
电解质对ζ电势的影响
当电解质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扩散厚度变零,ζ 电势 也变为零。这就是胶体电泳的速度会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加大而 变小,甚至变为零的原因。
如果ζ 电势降到不足以排斥胶体微粒相互碰撞时的分 子间作用力,则微粒会聚集变大,而在重力作用下沉降。 子间作用力,则微粒会聚集变大,而在重力作用下沉降。 电势,称作临界电位。 胶体微粒开始明显聚集的ζ 电势,称作临界电位。 临界电位 电势绝对值在0.07V时,胶体微粒在溶液中 大约ζ 电势绝对值在 时 相当稳定,引入电解质到足够的浓度, 相当稳定,引入电解质到足够的浓度, ζ 电势绝对值 变化到大约是0.03V时,胶体微粒就会开始明显聚集, 变化到大约是 时 胶体微粒就会开始明显聚集, 而且电解质中影响的离子价数越高, 而且电解质中影响的离子价数越高,所起的凝聚作用越 强。
+ζ -ζ
ϕ0
ζ 电势改变符号是由于胶体粒子
表面对某种反号离子具有很强的吸附 能力,从而吸附了过多的反号离子。 能力,从而吸附了过多的反号离子。
例如, 使胶体 使胶体SiO2聚沉是一个典型例子: 聚沉是一个典型例子: 例如,Fe使胶体 利用粒子的光散射测定Fe 加入SiO2后的聚沉作用表明, 后的聚沉作用表明, 利用粒子的光散射测定 3+加入 约为5时 胶体SiO2表面有负电荷,Fe的主要形态为 表面有负电荷, 的主要形态为 在pH约为 时,胶体 约为 Fe(OH)2+,Fe(OH)2+及多聚配合物 x(OH)y(H2O)z3x-y。 及多聚配合物Fe 在log[Fe3+]=-5.26时,突然发生聚沉, 时 突然发生聚沉, 而在log[Fe3+]= -4.48时,胶体悬浮体又重新建立。 而在 时 胶体悬浮体又重新建立。
胶体微粒受电解质的影响使双电层变薄的理论称为 双电层压缩理论。 双电层压缩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可以解释为何在河流与海洋交界的 河口地区有大量的泥沙沉积。 河口地区有大量的泥沙沉积。
甚至胶体粒子有时会由于某种电 解质的加入而改变电泳方向, 解质的加入而改变电泳方向,即ζ 电 势改变符号。此时, 势改变符号。此时,进入紧密层的 反号离子电荷除中和固体表面的电 荷外还有剩余。 荷外还有剩余。
电 势
+ + + +
扩散层
+++++++++
2. 胶体粒子的双电层结构 粒子的相反电荷离子是由紧密层 和扩散层两部分组成。 紧密层中的反号离子被束缚在胶 体粒子周围, 扩散层中的反号离子虽受胶体粒 子的静电引力的影响,但可脱离 胶体粒子而移动。
(设粒子荷负电)
紧密层
双电层
电 势
+ +
ζ +
+++++++++
二、双电层模型
由于胶粒表面带某种电荷, 由于胶粒表面带某种电荷,则固液两相分别带有不 同符号的电荷(整个胶体溶液是电中性的),在界面上 同符号的电荷(整个胶体溶液是电中性的),在界面上 ), 形成了双电层结构。 形成了双电层结构。 双电层结构 所以胶体溶液表现出各种电学性质(电泳、电渗、 所以胶体溶液表现出各种电学性质(电泳、电渗、流动 电势、沉降电势等)。 电势、沉降电势等)。
+
ϕ0
ϕ0 :固体表面和液体内部的总
的电位差
紧密层
扩散层
电位 ζ电 差 ζ 电
: 紧密层的 体
面 电
体 的
液
的电
d
ζ 电势对பைடு நூலகம்它离子十分敏
感,外加电解质的变化会引起 ζ 电势的显著变化。因为外加 电势的显著变化。 电解质浓度加大时, 电解质浓度加大时,会使进入 紧密层的反号离子增加, 紧密层的反号离子增加,使得 粒子外界面与溶液本体的电 电势下降, 势差减小,即 ζ 电势下降, 势差减小, 从而使双电层变薄 双电层变薄。 从而使双电层变薄。
AgI
碘化银胶团示意图(KI过量)
(AgI) m ⋅ nI − ⋅ (n − x)K + ⋅xK + 胶核 扩散层 紧密层
胶粒 胶团
x−
(1)整个胶团是电中性的。 ) (2)胶粒电荷的符号取决于被吸附离子的符号,胶粒带电 )胶粒电荷的符号取决于被吸附离子的符号, 的多少由被吸附离子与紧密层反号离子电荷之差( 被吸附离子与紧密层反号离子电荷之差 的多少由被吸附离子与紧密层反号离子电荷之差(n - x)来决 ) 定。
1. 溶胶粒子的结构
以AgI的水溶胶为例。 固体粒子AgI称为“胶 核”。若稳定剂是 KI ,则胶核 吸附I-带负电,反号离子 K+一部分进入紧密层,另 一部分在扩散层。胶核与 紧密层的反号离子构成 “ 胶粒 ”。溶胶中的独立运 溶胶中的独立运 动单位是胶粒,胶粒与扩 动单位是胶粒 散层离子构成“胶团”。可用下式 表示:
对于双电层的具体结构, 对于双电层的具体结构, 最早于1879年Helmholtz提出平板模型; 年 提出平板模型 最早于 提出平板模型; 1910年Gouy和1913年Chapman修正了平板模型,提出 年 修正了平板模型, 和 年 修正了平板模型 了扩散双电层模型; 扩散双电层模型; 后来1924年Stern又提出了 年 又提出了Stern模型。 模型。 后来 又提出了 模型
d′
ϕ0 ζ´ ζ
b'
b
电解质对ζ电势的影响
当电解质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扩散厚度变零,ζ 电势 也变为零。这就是胶体电泳的速度会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加大而 变小,甚至变为零的原因。
如果ζ 电势降到不足以排斥胶体微粒相互碰撞时的分 子间作用力,则微粒会聚集变大,而在重力作用下沉降。 子间作用力,则微粒会聚集变大,而在重力作用下沉降。 电势,称作临界电位。 胶体微粒开始明显聚集的ζ 电势,称作临界电位。 临界电位 电势绝对值在0.07V时,胶体微粒在溶液中 大约ζ 电势绝对值在 时 相当稳定,引入电解质到足够的浓度, 相当稳定,引入电解质到足够的浓度, ζ 电势绝对值 变化到大约是0.03V时,胶体微粒就会开始明显聚集, 变化到大约是 时 胶体微粒就会开始明显聚集, 而且电解质中影响的离子价数越高, 而且电解质中影响的离子价数越高,所起的凝聚作用越 强。
+ζ -ζ
ϕ0
ζ 电势改变符号是由于胶体粒子
表面对某种反号离子具有很强的吸附 能力,从而吸附了过多的反号离子。 能力,从而吸附了过多的反号离子。
例如, 使胶体 使胶体SiO2聚沉是一个典型例子: 聚沉是一个典型例子: 例如,Fe使胶体 利用粒子的光散射测定Fe 加入SiO2后的聚沉作用表明, 后的聚沉作用表明, 利用粒子的光散射测定 3+加入 约为5时 胶体SiO2表面有负电荷,Fe的主要形态为 表面有负电荷, 的主要形态为 在pH约为 时,胶体 约为 Fe(OH)2+,Fe(OH)2+及多聚配合物 x(OH)y(H2O)z3x-y。 及多聚配合物Fe 在log[Fe3+]=-5.26时,突然发生聚沉, 时 突然发生聚沉, 而在log[Fe3+]= -4.48时,胶体悬浮体又重新建立。 而在 时 胶体悬浮体又重新建立。
胶体微粒受电解质的影响使双电层变薄的理论称为 双电层压缩理论。 双电层压缩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可以解释为何在河流与海洋交界的 河口地区有大量的泥沙沉积。 河口地区有大量的泥沙沉积。
甚至胶体粒子有时会由于某种电 解质的加入而改变电泳方向, 解质的加入而改变电泳方向,即ζ 电 势改变符号。此时, 势改变符号。此时,进入紧密层的 反号离子电荷除中和固体表面的电 荷外还有剩余。 荷外还有剩余。
电 势
+ + + +
扩散层
+++++++++
2. 胶体粒子的双电层结构 粒子的相反电荷离子是由紧密层 和扩散层两部分组成。 紧密层中的反号离子被束缚在胶 体粒子周围, 扩散层中的反号离子虽受胶体粒 子的静电引力的影响,但可脱离 胶体粒子而移动。
(设粒子荷负电)
紧密层
双电层
电 势
+ +
ζ +
+++++++++
二、双电层模型
由于胶粒表面带某种电荷, 由于胶粒表面带某种电荷,则固液两相分别带有不 同符号的电荷(整个胶体溶液是电中性的),在界面上 同符号的电荷(整个胶体溶液是电中性的),在界面上 ), 形成了双电层结构。 形成了双电层结构。 双电层结构 所以胶体溶液表现出各种电学性质(电泳、电渗、 所以胶体溶液表现出各种电学性质(电泳、电渗、流动 电势、沉降电势等)。 电势、沉降电势等)。
+
ϕ0
ϕ0 :固体表面和液体内部的总
的电位差
紧密层
扩散层
电位 ζ电 差 ζ 电
: 紧密层的 体
面 电
体 的
液
的电
d
ζ 电势对பைடு நூலகம்它离子十分敏
感,外加电解质的变化会引起 ζ 电势的显著变化。因为外加 电势的显著变化。 电解质浓度加大时, 电解质浓度加大时,会使进入 紧密层的反号离子增加, 紧密层的反号离子增加,使得 粒子外界面与溶液本体的电 电势下降, 势差减小,即 ζ 电势下降, 势差减小, 从而使双电层变薄 双电层变薄。 从而使双电层变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