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之考辨伪书的方法
文献学资料
第四章古典文献的校勘第一节: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校勘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地恢复文献的原来面目。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主要有四种:讹——将原有的文字写错了;脱——将原有的文字弄丢了;衍——增加了原来没有的文字;倒——将原有的文字变换了位置。
此外,便是同时出现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错误。
现分别举例述之如下:一、讹:讹也称误,是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二、脱:文献在传抄出版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古代简书因编绳断烂,在重编时失去一简或数简称为脱简,后世因而也称脱文。
较多的现象为脱简。
还有脱页、脱篇、脱卷。
三、衍:原稿所元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衍一字或数字较常见,也有衍一句或数句的。
四、倒: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
先后次序被弄颠倒了的文字称倒文,纠正之则称为乙正或乙转。
字数较多的倒文习惯上称“错简”。
这其中又有字倒、句倒、篇章倒等不同情况,甚至目录、表格也有错乱现象。
五、多重错误:有的文献同时出现两种错误或三种错误类型,我们称之为多重错误。
多重错误有既讹且脱、既讹且衍、既讹且倒、既脱且衍、既脱且倒、既衍且倒、既讹且脱又衍、既讹且脱又倒、既脱且衍又倒等情况。
第二节校勘的资料:校勘的目的既然是纠正文献中的各种错误,尽可能地恢复其本来面目,那就应当尽可能地掌握可以用来比勘与佐证的资料。
这些资料大致可以分为本书的异本、他书的引文、其他有关资料等三类,现分述如下:一、本书的异本:1.稿本:稿本一般指作者成书时的最初文字记录,亦即此书的本来面目,因此它是校勘最可靠的依据。
2.抄本:稿本为数甚少,留存无多。
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是以抄写的方式流传的;即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特别是其初期,抄本仍不失为书籍的一种主要形式。
因此,抄本特别是旧抄本的校勘价值是相当高的。
就文献载体而言,抄本有简书、帛书、纸抄本之分。
文献学之考辨伪书的方法
• 至于古书中出现的称谓、专用名词以及某些特定的提法,往往是考辨真伪 最好的线索。
• 马叙伦《列子伪书考》指出:
• “《周穆王》篇记儒生治华子之疾,儒生之名,汉世所通行, 先秦未之闻 也。”
• 仅仅抓住“儒生”这一个名词,就把伪作《列子》的时代上限,限制在汉 代以后了。
• 先秦所用的韵和《广韵》有种种不同。如“为”、“离”今在“支”韵, 古在“歌”韵。《诗》《易》都不以“为”、“离”叶“支”。
• 集中所述时事,亦皆在南渡以后,这些都不是苏过所能接触到的。
• 清人编《四库全书》,发现南宋词人刘过(1154~1206年)《龙洲集》 所载之诗与此尽同,所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提要》判断此书“盖作伪者因二人同名为过, 而抄出冒题为《斜川集》以渔利耳”。
• 从上述例子看来,凡作者时代和书的内容有明显出入,或作者传记根本未 载曾有此种著作,就有必要引起注意;
•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提出辨伪书的十二条公例: • 1.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徵引,而忽然出现者,什有九皆伪; • 2.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等
与旧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伪;
• 3.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 • 4.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 本题某人旧撰 为不确
• 如果发现书中所载事迹,明显在作者时代之后者,可断其书为伪,或者杂 有部分伪篇。
• (三)分析作品内容:
• 文字作品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书中所叙述的历史事实、典章制度, 以及所表现的学术思想、所采用的文体文法、所使用的词语、所表现的文 字风格,无不带有时代的特征,必须把这些因素纳入特定的时代范畴之中, 分析比较,找出其相符或矛盾,作为判断书籍真伪的参考。
古典文献的辨伪与考证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 所列上述各项,有的是说伪书的流 传及人们对伪书的认识问题,如 (1)(2)(16)(18) (19); 有的是说作伪的动机、目的问题, 如(11)(12); 有的是说伪书存在的形式问题,如 (15)(17); 其余皆是说作伪的手段方式方法问 题,凡12类。
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中也有 精辟的论述: 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 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 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 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 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 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 会得出错误结论。这样的结论,比 没有更要有害。
前人对古书辩伪在学术研究中的 重要意义多有论述,今概括起来 大致有四点: 一是,不辨古籍之真伪,就无法确 定文献的价值。一部古书,只有 对其作者明确、成书时代肯定、 书中是否有附益并得以认知的情 况下,才能正确地评定其价值。
对于古典文献的辨伪工作在历史文 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古今许多学 术大家都有切身体会,如清代辨伪 名家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有云: 造伪书者,古今代出其人,故伪书 滋多于世。学者于此,真伪莫辨, 而尚可谓之读书乎?是必取而明辨 之,此读书第一义也。
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对辨 伪的学术意义也有深刻的论述: 因为有许多伪书,足令从事研究的人扰 乱迷惑,许多好古深思之士,往往为伪 书所误。研究的基础先不稳固,往后的 推论结论更不用说了…几千年来,许多 学问都在模糊影响之中,不能得忠实的 科学根据,固然旁的另有关系,而为伪 书所误,实为最大原因。所以要先讲辨 伪及考证年代之必要。
凡核伪书
之 道 : 核 之《七 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 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 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 核之文,以观其体;核之事,以 观其时;核之撰者 ,以观其托; 核之传者,以观其人。核兹八者, 而古今赝籍无隐情矣。
辨认伪书的方法
辨伪的方法简而言之有以下几个方法:1.要熟悉各个时代的刻书特点,如:版式刀法、字体、纸张等。
书商作伪一般都是局部的,只要把握一个时代的整体特点,不管其局部如何作伪,也可以识别。
2.要详审内容,就名物章典、职官制度、人物事件等,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考证。
书商作伪多半在形式上做手脚,对于内容则是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所以从内容入手,作伪则可以一攻即破。
3.同类版本的比较、对勘,是鉴定版本作伪的重要方法。
4.利用工具书,尤其是古籍书目。
凡书名作伪、著者作伪、卷数作伪等情况,古籍书目不可。
有了伪书,就有了辨伪工作。
历代史家和学者对书的辨伪工作非常重视。
刘向、刘歆校书时,就曾考定过不少古书的真伪及其时代问题,《汉书·艺文志》的作者班固将其融入自己的看法中保留了下来。
《志》中从事实、文辞、时代等各方面对所录群书予以了大量详密的考察,并用"作托"、"似依托"、"后世所加"、"似皆非"等语,注明其中的伪作。
宋代学者朱熹在总结前人辨别伪作的基础上,提出:"精思明辨以求真是"的思想和主张,是正确的,这对后代学者的辨伪工作,是有很大的启示作用的。
明代学者胡应麟通过实践,写出一部辨伪专书《四部正讹》,在该书中,作者提出了辨别伪书的八种方法,“辨伪八法”。
这八种方法是:(1)"核之《七略》,以观其源"。
即是说凡西汉以前的可疑之书,可用《汉书·艺文志》(因《七略》的大部分著录保留在其中)来辨证。
(2)"核之群志,以观其绪"。
即是通过核对历代正史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可知道某书何时见于著录,何时无存,以考察其流传的线索。
(3)"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
即是通过核对与某书作者同一时代人的著作,查看有无谈到或引用该书的地方。
该书中人名、地名及一切名称与同时代著述是否相同。
古典文献的辨伪
三 明清辨偽的成熟
金元的辨偽工作較為單薄,只有王若虛、 金履祥、吳澄等略有所為 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經籍考》則比較集中 地集錄了唐宋人考辨諸子的資料
明初大學者宋濂(1310-1081)的《諸子辨》 則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辨偽學成熟期是晚明胡應麟的《四部正訛》 3卷
清代是辨偽理性化 規模化的發展時期
考証辨偽的態度較為客觀,方法嚴謹,論 據充足 清代辨偽工作的可貴之處不只在其成果, 更在其精神和方法
現代辨偽的特徵
梁啟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是構建現代 史學理論體系的開山之作 第五章 “史料之搜集與鑒別”中提出了考 辨偽書的12條標準、証實真書的6條標準、 鑒定偽事的7條標準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十四清代學者整理 舊學之總成績(二)》中專設 “辨偽學”一 節,而《古書真偽及其年代》2卷則是其辨 偽學的理論體系的完成
五 當代辨偽的發展 “偽書”實為真書
20世紀後半葉,隨著諸多戰國、秦漢間的 簡帛文獻的重現,使一些無可辯駁地証明 的所謂 “偽書”實為真書 如《孫子兵法》、《歸藏》、《文子》、 《鶡冠子》、《孔子家語》等 辨偽學科的建設是與當代古典文獻學的學 科建設同步發展
偽書存在的價值
古典文獻的辨偽
1.
2. 3. 4.
古典文獻中的偽書 古典文獻的辨偽 辨偽活動的歷史 偽書存在的價值
古典文獻中的偽書
一 偽書及其類型
二 偽書產生的原因
一 偽書及其類型
1 偽書概念的界定 偽書是指作者不真、年代不實及內容假 造的古典文獻。 2 偽書存在的種類 經歷代學者討論具有真偽問題的古書, 張心澂《偽書通考》載錄就達1104種,這 還不是偽書的全部。對偽書較早進行系統 研究的是明代胡應麟,其將歷代的偽書現 象歸納為21種﹕
历史文献学第五章 文献辨伪与辑佚09历史
梁启超从史迹、思想、文学三个方面指出辨伪书的必要。主
要从史迹即史学方面,看他的具体分析。 一是进化系统紊乱。梁启超所说的进化系统实即社会发展。 他讲道:‚打开最可靠的 《汉书 · 艺文志》 ,里面载神农、 黄帝时代的著作,不知道有多少。至于伊尹、太公的著作, 更是指不胜屈。要是那些书都是真的,则中国文明与世界文 明进化原则,刚刚相反,所谓黄金时代他人在近世,我们在 远古,中国文明万年以前是黄金,千年以前是银,以后是铜, 渐渐地变成为白铁。若相信神农、黄帝的许多著作,则殷墟 甲骨,全属假造,不然就是中国文明,特别地往后退化,否 则为什么神农黄帝时代已经典章文物,灿然大备,到商朝乃
二是‚散乱与购求‛,因中国历史上内乱太多,每一次
大战乱往往造成书籍的浩劫。每次动乱书籍散亡过后, 统治者都要设法恢复补充,愿出高价收买。这时由于政 府急于补充,因之不能严格,从重赏赐,从宽取录,遂 与人以作伪的机会,许多人出来做这种投机事业,以图 获取厚利。伪书之所以如此之多,一方面因为散亡太多, 真本失传,一方面因为购求太急,赝品充斥。梁启超认 为这是伪书如此之多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三是‚因秘本偶然发现而附会‛。早在古代就是偶然
的意外发现,如西晋时《竹书纪年》等书的出土。这
种事一时影响很大,于是便有人假造附会,所以历史 上记载某处老房子某处古冢发现古书的事情很多,于
是伪籍流传,日甚一日。
从有意作伪和非有意作伪两个方面,分析作伪的动机。
在有意作伪方面总结为六条,杜泽逊 《文献学概要》 基 本上承用了梁氏的说法,稍作变通。我们根据他们所讲, 将主要内容归结为四点。
《周礼》 一般认为亦出战国,却托名为西周初年的周公。
有时也有同时代的造伪,如《周秦行记》,即为唐代同
文献的辨伪08
• 刘向《晏子书录》 • 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 可法,皆合六经之义。又有复重,文辞颇 异,不敢遗失,复列以为一篇。又有颇不 合经术,似非晏子言,疑后世辩士所为者, 故亦不敢失,复以为一篇。凡八篇。
伪书不可一概废弃
• • 伪书有无使用价值,要作具体分析。有些伪书,置于所 伪的时代,固无足取,然而放在它伪作的成书时代,却 未尝没有史料价值。也能够保存古代的神话、制度、思 想、语言、佚书等资料。 • 如托名周公所作的《周礼》,实际上是战国至汉初才逐 步写定的,用它来研究西周的典章制度,并不适合,若 用来研究战国至汉初的制度,却是很有价值的文献。 • 《列子》题作列御寇撰,自属伪书,若把它作为魏晋文 献来研究,却有它的作用。《列子》书中还有一些仅存 的古代资料,例如杨朱的学说,现在只有《列子·杨朱 篇》保存的记载最为详细。
• (四)分析作品内容。 • 文史著作,所表现的学术思想,所采用的文体文 法,所使用的辞语,所表现的文字风格,无不带 有时代的特征,因而必须把这些纳入特定的时代 范畴之中,分析比较,找出其相符或矛盾之处, 作为判断书籍真伪的参考。 • 《孔丛子》,托名秦末陈胜博士孔鲋所撰。 • 朱熹:“《孔丛子》说话多类东汉人文,的积习,是古人作伪的一大心理基础。 • 《淮南子·修务篇》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 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暗主, 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 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此见是非之分不明。” •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指明为托古作伪的,就 有数十例。 • “诸子略”农家有《神农》二十篇,注云:“六国时, 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
• 古人不仅在学术争论中造作伪书,为自己的见解 张目,在政治斗争中,党同伐异,势如水火,伪 造书籍,诬蔑对方,更是常有之事。唐代牛、李 之争中,李德裕的门人就曾伪撰《周秦行记》一 书,题作牛僧孺撰,藉以攻牛。 • 北宋魏泰假冒梅尧臣之名撰《碧云騢》,指骂当 朝官吏,以引起公愤。 • 道佛争胜之伪书《老子化胡经》。
第八讲 文献的辨伪
9.书以篆籀而充古本
这是从书写形式上作伪。明代丰坊伪撰《石经大学》、《子贡诗 传》、《申培诗说》,都以篆籀书写,声称古代秘本。《四库提 要》驳斥说:“二书皆以古篆刻之。不知汉代传经悉用隶书,故 孔壁科斗世不能辨,谓之古文。安得独此二书参用籀体? 。”
10.以假搀真窜乱旧帙
这种现象一般叫窜乱。如元代陈诚中为卢琦编《圭峰集》,竟把 萨都剌的诗32首有意搀入。
所谓风格就是文章从内容到形式所共同体现出的总体特征。一个成 熟的作家一定有鲜明的风格。一代作者一般也有共同的时代风格。 风格是由个人经历、个人性格、文化修养、时代风尚、民族心理等 多种特殊因素促成的,是不易伪装的东西。 《神异经》,旧题汉东方朔撰。《四库提要》云:“观其词华缛丽, 格近齐梁,当由六朝文士影撰而成,与《洞冥》、《拾遗》诸记先 后并出。”
14.从制度上辨伪
制度就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尺度,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 面。制度随时代演变,有较强的时代特点。后人要伪造前人的著 作,在制度上容易出错误。因此,可以利用制度上的舛误辨伪。 《金丹诗诀》,旧题唐纯阳真人吕岩撰,宋云峰散人夏元鼎编, 是一部道书。其中《下棋歌》一首,有“因看黑白,愕然顿悟, 晓三百六十路”之句。《四库提要》辨之云:“唐人棋路,黑白 各百五十,故《棋经》有‘枯棋三百’之语。”以后代三百六十 路(即今三百六十一目)的围棋制度加于唐人头上,其伪迹显然。
书。 书中有假的史料,或者书的版本被人做了手脚,如以明刊本 冒充宋本,都不在“伪书”之列 。
辨伪是指为古籍或内容进行鉴别辨认,以区别
其真伪的一种研究方法。辨伪的目的在于求真,
在于恢复古代文献的本来面目。
二、作伪的动机
1.传道
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种观念影响了中国秦汉以 来的学风,大部分学者都有一种贵古贱今的倾向,这是在著书 立说中托古以传道的思想基础。早在先秦时期,儒家托之于周 公,农家托之于神农,道家托之于黄帝,兵家之书《十六策》、 《将苑》、《心书》,均题诸葛亮撰,天文数术之书托名唐李 淳风,地理风水之书托名晋代郭璞、明代刘基等。其所以依托 他人,在于借重他人之名以传其书。
文献学课件第八讲文献的实证辨伪
❖元明时期的辨伪
✓元初学者赵孟頫 、吴澄在《古文尚书》 辨伪方面直承南宋之风。
✓明代是辨伪学比较成熟的一个时期,明 代辨伪学以宋濂、梅鷟、杨慎、胡应麟 为代表。
✓ 宋濂在辨伪学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 一是揭示作伪类型 : “有所附丽”或“凿空扇虚”
• 二是正统色彩较为浓厚 • 三是辨伪态度比较客观 • 四是探索古书通例
• 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阶段自有一定,若某 书中所表现之思想,与其时代不相衔接者, 即可断为伪。
辨伪方法 ➢从目录文献入手,考察古籍文献的流传
以辨真伪
• 考察早期目录著录之有无以辨伪 • 考察后世书目著录之有无以辨伪 • 考察前代目录解题、题记等以辨伪
➢从历史事件等入手,考察其发生的时间 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是否吻合以辨伪
• 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 突出,篇数及内容等与旧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 皆伪;
• 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 轻信;
• 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 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确者;
• 其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佐证,而今本与之 歧异者,则今本必伪;
• 其书题某人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生平入手,考察作者生平事迹 和著述以辨伪
➢从文风语体入手,考察其出现的特定 文风、语词、文体等以辨伪
➢从征引文献入手,考察其与传本的异 同、时代的前后等以辨伪
➢从思想内容入手,考察其体现的学术 观点、语词文风等以辨伪
伪书的价值
➢ 史料保存价值 ➢ 学术思想价值 ➢ 文学研究价值
• “作者不真”:即在书名项、作者项、序跋 等文献形态上明确标明的作者姓名不真实 。
• “年代不实”:指的是在文献形态上明确体 现出的文献产生年代是不真实的。
文献辨伪学
如‘变识为智’、‘一息得道’、‘婴儿蕊女、 变识为智’ 一息得道’ 婴儿蕊女、 金楼绛宫、青蛟白虎、宝鼎红炉’ 诵咒土偶’ 金楼绛宫、青蛟白虎、宝鼎红炉’、‘诵咒土偶’ 之类,聃之时无是言也。其为假托,盖无疑也。 之类,聃之时无是言也。其为假托,盖无疑也。” 节采某书, 5、节采某书,更易书名
把某一部书的一部分独立出来, 换上新书名, 以伪 把某一部书的一部分独立出来 , 换上新书名 , 造为新书。 诚斋挥麈录》 一卷, 旧题杨万里撰。 造为新书 。 如 《 诚斋挥麈录 》 一卷 , 旧题杨万里撰 。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 左圭收入《百川学海》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左圭收入《百川学海》中。 今检其文,实从王明清《挥麈录话》内摘出数十条, 今检其文,实从王明清《挥麈录话》内摘出数十条,别 题此名。凡明清自称其名者,俱改作万里字。 题此名。凡明清自称其名者,俱改作万里字。盖坊刻赝 自宋已然。 本,自宋已然。”
2、从被依托的人辨伪 、 有的的学者因有某种专长, 有的的学者因有某种专长,后人有类似的 为了抬高自己,往往托名于这些人。 书,为了抬高自己,往往托名于这些人。 汉书·东方朔传 东方朔传》 《 汉书 东方朔传 》 就最早揭示这种学术现 朔之恢诡,逢占射覆,其事浮浅, 象:“朔之恢诡,逢占射覆,其事浮浅,行于众 童儿牧竖莫不眩耀。 庶,童儿牧竖莫不眩耀。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 怪语附著之朔。 怪语附著之朔。” 如诸葛亮擅长军事, 所以后世《 将苑》 如诸葛亮擅长军事 , 所以后世 《 将苑 》 、 十六策》 心书》等兵书均假托于他, 《十六策》、《心书》等兵书均假托于他,所以 四库全书总目》 盖宋以来兵家之书, 《四库全书总目》说:“盖宋以来兵家之书,多 托于亮。 (《将苑 提要) 将苑》 托于亮。”(《将苑》提要) 3、从首先传出该书的人辨伪 、 有的学者喜欢伪造书籍, 有的学者喜欢伪造书籍,凡题名由其所传
沈津:?辨认古籍作伪的十一种手段
沈津:辨认古籍作伪的十一种手段版本鉴定,实在是一门学问,想古人得书不易,所以才有节衣缩食,竭力营求之举。
更有穷书生,雨夕风晨,手抄各本,亦苦差事。
如若不知鉴识真伪,不去检点卷数,也不辨別纸张字体,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购得张冠李戴之书,淆乱耳目,則又为大不值之亊,至少是心理上不平衡,因为有受骗之感觉。
是以藏家必须具备目录学、版本学之知识,多有实践,去经眼不同版本,不断积累经验,当能逐步识别古籍图书被人为造假的手段。
过去我写过几篇关于版本鉴定的小文,长者万馀字,少者三二千字,都是揭露不良书估之恶行。
但这种例子实在太多,枚不胜举,我也知道,要想理出一个头绪,不是简单之亊,加上工作繁重,也沒时间去细细思考,故先将笔记本中所记书估作伪的小例罗列于此,尽量避免与过去所举之例相同,或可使有兴趣此道者有所参酌。
作伪之风,自明代即有,在已印成的本子上想方设法作假,以伪造宋本,而清代佞宋之风盛极,伪宋本者更多。
明高濂的《遵生八笺》之《燕闲清赏笺》论藏书篇曰:“近日作假宋板书者,神妙莫测。
将新刻模宋板书,特抄微黃厚实竹纸,或用川中茧纸,或用糊褙方帘绵纸,或用孩儿白鹿纸,筒卷用槌细细敲过,名之曰刮,以墨浸去臭味印成。
或将新刻板中,残缺一二要处,或湿霉三五张,破碎重补。
或改刻开卷一二序文年号,或贴过今人注刻名氏,留空另刻小印,将宋人姓氏扣填。
两头角处,或装茅损,用砂石磨去一角,或作一二缺痕,以灯火燎去纸毛,仍用草烟熏黃,俨然古人伤残旧跡。
或置蛀米柜中,令虫蚀作透漏蛀孔。
或以铁线烧紅,锥书本子,委屈成眼。
一二转折,种种与新不同。
用纸裝衬,绫锦套殼,入手重实,光膩可观,初非今书,仿佛以惑售者。
”这些方法一经使用,必使初习无经验者入套。
清蒋光煦《拜经楼藏书题跋记》,更是对不良书估历数罪状,大加挞伐:“光煦少孤,先人手泽半為蠹魚所蚀,顾自幼即好购藏。
三吳间,贩书者皆苕人,来则持书入白太安人,请市焉。
辄叹曰:昔人有言,积金未必能守,积书未必能读,若能读,即为若市。
辨伪的方法
第二节:考辩伪书的方法一、前人对辨伪方法的总结:自先秦以来,许多学者曾提出过不少关于辨伪的见解,而较早阐述辨伪方法的当以朱熹所说最为具体。
他在《晦庵先生文集·答袁机仲》云:“熹窃谓生于今世而读古人之书,所以能辨其真伪者,一则以其义理之当否而知之,二则以其左验之异同而质之。
未有舍此两途,而能真臆度悬断之者也。
”所谓“义理之当否”即着重探讨作品思想内容,这是朱熹辨伪工作的显著特色。
如《初见秦》一篇,有人认为是属于《韩非子》中的。
但我们根据内容考校,《韩非子》中的《存韩》等篇目都显示了韩非子以保存韩国为念,而《初见秦》却是劝秦灭韩,这样就产生疑虑。
幸好有《国策》,使我们知道为张仪所作。
从作品内容、从理论角度来判断书籍的真伪,这就要求有较高的学术素养。
所谓“左验之异同而质之”即以审查其异同作为佐证,朱熹注意考证作者的生平、作品的时代、流传的情况、文章的体制、使用的词语等。
把历代古书考辩真伪的具体方法条理化、系统化,使之成为具有规律性的高度概括的方法论,当首推明代胡应麟,他在《四部正讹》中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总结出辨伪的“八法”:1.“核之《七略》以观其源”。
这是说,碰上一本可疑的古书,先查看目录书《七略》,因为《七略》已经散失,所以我们只要查看保存其最完整的《汉书·艺文志》即可。
看其中是否著录过此书。
当然,这只是相对于西汉以前的书籍。
2.“核之群志以观其绪”。
对于西汉以后的书,我们对其考辩的方法主要是检查历代《经籍志》或《艺文志》以及官修目录、私家藏书志,从目录上考辩其真伪。
如果此书《汉志》已著录,那它是什么时期佚失的?如果未著录,它又是什么时期出现的?这样,此书的流传,大体就可以清理出个头绪。
3.“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
从该书同时代的著作中考察该书称引他书,或者该书被其它书称引的情况。
这是从横向关系考察,通过比较同时代的语言风格,观其称述是否相符。
4.“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
是指从前后不同的时代著作中考察该书转述他书或者被他书转述的情况。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5章-古典文献的辨伪
(三)前代有著录,但是今本在卷数、 篇目、作者诸方面与原作录本不同。 今本一般是伪书,或者可疑。如《鶡 冠子》。
其次,从文字体裁上讲。书中文字显然 是抄袭或者是伪造的,其书不可为依 据。如《商君书》
最后,从事迹制度上讲。如《商君书》, 记有“长平之战”,而长平之战是商 鞅死后七十八年的事情。
• 第三,本无其书而伪造的。如《亢仓 子》、《子华子》,这些书历代史志目 录中都没有记载,因为某书中提及其人 其事,故而被人借机附会伪造出来的。 其内容自然无信之处。
• 第四,剽窃他人著作内容的、杂凑作伪 的。如晋郭象的《庄子注》,主要剽窃 向秀等人的著作而稍有补充。
三、辨别伪书的方法
• 张舜徽先生的《校雠广略》将刘向的 辨伪方法归纳为六种:明定某书为依 托,但未能确指为某人;从文辞方面, 审定系后人依托;从事实方面,审定 系后人依托;明确指出依托之时代; 明确指出系后世增加;不能肯定的, 暂时存疑。
一、伪书及其产生的原因
所谓伪书,就是指作者、成书年代以 及其间史实不可靠的古书。如《神农 本草经》、《列子》都是伪书。如果 书中有假的史料、或者书的版本被人 作了手脚,如以元明刊本冒充宋本,
都不属于“伪书”之列。
(一)好古托古而伪
孔子在《论语·述而篇》说:“述而不 作,信而好古。”
“贵近贱远”的“好古”观念: 物,以古为贵,越古越贵;书,以古为
《三代世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陈涉世家》、《外戚世家》、《梁孝王
世家》、《三王世家》、《田叔列传》、
《滑稽列传》、《日者列传》、《龟策列
传》。凡他所补文字之前均冠以“褚先生 曰”以说明其增补的意图以及史料来源。
历史文献辨伪学
历史文献辨伪学【原因】尊古: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争胜射利(献书、沽书以求获利)嫁祸诽谤自耻借重:借助时贤之名,区别于尊古借助于先贤好事求名:古代少见,现代多见误题:原书无作者,后人误题炫耀逃禁【方法】1.胡应麟•变伪八法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其时核之撰者以观其讬核之传者以观其人2.梁启超•辨伪公例12条(1)某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什有九皆伪。
(2)某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等与旧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伪。
(3)某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
(4)某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确者。
(5)真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左证,而今本与之歧异者,则今本必伪。
(6)其书题某人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伪。
(7)某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篡乱之迹既确凿有据,则对于其书之全体必慎加鉴别。
(8)书中所言确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
(9)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两俱伪。
(10)各时代之文体,盖有天然界划,多读者自能知之,故后人伪作之书,有不必从字句求枝叶之反证,但一望文体即能断其伪者。
(11)各时代之社会状态,吾侪据各方面之资料,总可以推见崖略。
若某书中所言其时代之状态与情理相去悬绝者,即可断其伪。
(12)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阶段自有一定,若某书中所表现之思想与其时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其伪。
3.杜泽逊• 辨伪方法廿条授受源流(早期目录书)被依托之人首先传出该书之人与作者生平之矛盾当事人的揭发文体文章风格特殊词语之起源声韵系统与时代之矛盾因袭称引佚文史事称谓(史讳)制度(职官)地理(行政区划、地名)与作者思想观点之矛盾与作者学术水平之矛盾与作者学术专长之矛盾学术史之倒置(出土文献版本)【伪史料】伪书失校或妄校为尊者、亲者、贤者讳正闰史观(如陈寿的《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屈从藩邦之请(如有关朝鲜光海君和仁祖大王权力交替的史实)后人增补统治者篡改(孔子学生子贡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史德(专指著史者的心术)材料认识水平(由于著史者的材料不全面或认识水平有限造成的,不管有意无意,都是缺乏史德的表现)【选读】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十八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旧本题朝散郎尚书礼部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李焘经进考宋史艺文志及焘本传惟载所著续通鉴长篇无此书之名盖亦当时麻沙坊本因焘有续通鉴长编托其名以售欺也續宋編年資治通鑑十八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舊本題朝散郎尚書禮部員外郎兼國史院編脩官李燾經進考宋史藝文志及燾本傳惟載所著續通鑑長編無此書之名蓋亦當時麻沙坊本因燾有續通鑑長編託其名以售欺也。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五章 古典文献的辨伪
• 12、思想渊源:‚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 阶段,自有一定。若某书中所表现之思想 与其时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为伪。‛
第四节 伪书存在的价值
1.伪书的史料价值:
《孔子家语》一般认为是王肃伪造,但《四库提要》认为: “其流传已久,且遗闻佚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 其伪而不能废也。”《十六国春秋》一百卷,旧题魏崔鸿撰, 实乃明代“嘉兴屠乔孙、项琳之伪本”。但《四库提要》肯 定了该书的价值:“其文皆联缀古书,非由杜撰。考十六国 之事者,固宜以是编为总汇焉。”又唐冯贽《云仙散录》被 认为是伪书,但其中记唐玄奘用回锋纸印普贤像事,是我国 印刷史上重要的史料,而且经屈万里、昌彼得《图书版本学 要略》考证,其事是可信的。
第二节 伪书的种类及其致伪原因
一、伪书种类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将古今 伪书按其性质分为十类,大体可归纳为 四种情况: 1、全部伪 2、部分伪 3、内容不伪而书名伪或作者伪 4、版本伪
二、作伪原因: 根据梁启超的说法:“好古是中国人特性 之一,什么事都觉得今人不及古人,因此 出口动笔,都喜欢借古人以自重,此实为 伪书发达之总原因。”(《中国近三百年 学术史》) 总的说来,伪书产生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 主观因素。从动机上看,又分为有意作伪 和无意致伪。
第四节 伪书存在的价值
2.伪书的文学价值:
中国小说向列九流之外,不受重视,所以托名流传者较多。《海内十洲 记》托名汉东方朔撰,《四库提要》判为六朝作品,但同时指出:“自 《隋志》已著于录。李善注张衡《南都赋》、宋玉《风赋》、鲍照《舞 鹤赋》、张衡《思玄赋》、曹植《洛神赋》、郭璞《游仙诗》第一首、 第七首、江淹《拟郭璞游仙诗》、夏侯玄《东方朔画赞》、陆倕(zhuì ) 《新刻漏铭》并引其文为证。足见其词条丰蔚,有助文章。……唐人词 赋,引用尤多。”此类小说还有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托名班固的 《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等。 保存古代神话资料:《山海经》虽非大禹或伯益所作,但其记述古代地 理和神话,价值重大,以至被誉为中国古代神话的渊薮。
第十四章文献辨伪学
他曾不无感慨地说:“天下多少是伪书, 开眼看得透,自无多书可读。” 又总结自 己的经验说: “熹窃谓生于今世,而读古
人之书,所以能别其真伪者,一则以义理 之所当否而知之,二则以其左验之异同而 质之,未有舍此两涂,而能直以臆度悬断 之者也。” 这不仅是谈辨伪的途径,也是
谈辨伪的原则和方法,非精熟古籍的大家 学者不敢出此语。他在《孝经刊误·附记》 里还说过想作一部辨伪的专书,可惜未能 实现。
5.诽谤。为了泄私愤,却又不敢署己名,常 常假托他人之名,或以无名氏的方式作伪, 此亦代有其人。如宋魏泰托名张师正续 《志怪集》、《括异志》、《倦游录》, 以个人的爱恶诬蔑前人;又如有人骂欧阳 询而作《补江总白猿传》,不题作者姓名, 皆属此例。
如《尉缭子》
第二节 伪书形成的原因
1.尊古。我国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厚古 薄今,迷信古人、圣贤的心态,所以一些 人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便采用托古的方 法。 《淮南子·修务》: “世俗之人多尊 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 而后能入说。乱世暗主高远其所从来,因 而贵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 危坐而听之,正领而诵之。”于是儒家借 重尧舜,墨家借重禹,道家借重黄帝,医 家借重神农、黄帝,都是达一类的典型。 《神农本草》、《黄帝内经》即其例。
4)曾有其书图佚而作伪。此类书数量亦不少, 例如《列子》在《汉书 ·艺文志》中曾有著录, 但后来亡佚,魏晋间人张湛便辑佚若干古书材 料,趁机作伪而成书。
5)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伪。
6)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人名皆伪。此类书亦 不在少数,例如《管子》、《商君书》等,均 为先秦古书,但又非管仲、商鞅本人所著,而 系时人采摘其言行,杂之以有关史料而成书, 因此书名与作者皆不符。
清末民初,学者们重视对前代辨伪工作的 总结,其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检讨前人 辨伪的实际,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 一套辨伪的方法;二是汇集前人的辨伪成 果,编一部总其成的资料性工具书。对于 前者,梁启超做了大量工作,最堪称道; 对于后者,则以《伪书通考》的问世为一 大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四库提要·史部· 编年类存目》有《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十八卷,题 李焘撰。
• 按《宋史·艺文志》和李焘本传惟载焘有《续资治通鉴长编》,而无此书 之名,此书体例与《宋史》全文约略相似而阙漏殊多,故《提要》 判断 为“当时麻沙坊本,因焘有《续通鉴长编》,托名以售其欺”的赝品。
• 《斜川集》十卷,题宋苏过撰。书中内容与作者时代经历不符。据苏过墓 志 , 过 卒 于 北 宋 宣 和 五 年 ( 11 2 3 年 ) , 但 集 中 却 出 现 南 宋 嘉 泰 ( 1 2 0 1 ~ 1204年)、开禧(1205~1207年)诸年号,以及周必大、姜尧章、韩侂 胄诸人。
• 可见,了解语言的时代特点,对我们辨识伪书、伪资料很有帮助。
• 历史上不少书是后代人托古的伪作。对这部分作品的识别、辨伪,除了依 据作品的内容外,从语言的时代特点入手,也是十分重要的方法之一。
• (3)从文体来辨别 • 每一时代的文体各有不同,只要稍加留心便可分别。 • 如《黄帝·素问》长篇大段讲道理 ,不独三代以前,即春秋时亦无此种
• 从《艺文志》或《经籍志》以及私家藏书志、书目提要中,不但可以看出 各个朝代藏书的情况、书籍的聚散和整理,更可以从中考察某一部书的流 传过程,传者为何人,流传有无中断等。
• 利用各种书目提要,查明书籍的传授源流、版刻特点,对辨识伪书,将有 很大的参考价值。
• 柳宗元《辨鬼谷子》说“汉时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得出 “《鬼谷子》后出”的结论;《辨亢仓子》说:“刘向、班固录书无《亢 仓子》,而今之为术者,乃始为之传注,以教于世,不亦惑乎!”考察著 录。
• 如《亢仓子》说:“衰世以文章取士。” • 以文章取士,即科举,六朝以前所无,入唐始有。亢仓子是庄周的朋友,
战国时人,怎知考八股之事?由此可知,一定是隋唐以后的人著的。
• 又如《六韬》有“帝避正殿”之事,避正殿,先秦以前所无,汉后始有, 周朝哪有此种制度呢?
• 《六韬》题吕尚撰,记周文王、武王问太公兵战之事,为伪书。
考辨伪书的方法
• 关于辨伪的方法,最早作系统总结的是晚明胡应麟。他把历代学者关于辨伪 的见解和实际采用过的辨伪方法,加以归纳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 化。在 《四部正讹》中指出考辨伪书的方法有八:
• 凡核伪书 之 道 : 核 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绪; 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观其体; 核之事,以观其时;核之撰者 ,以观其托;核之传者,以观其人。核兹八 者,而古今赝籍无隐情矣。
• (4)从文法来辨别
• 凡造伪者不能不抄袭旧文。我们观察它的文法,便可知从何处抄来。
• 如《中庸》传说是子思著的,子思是孟轲之师,《中庸》应在《孟子》之 前。但依崔述考证,《中庸》却在《孟子》之后。证据很多,文法上也是 一个。
• 崔述把《中庸》《孟子》相同的“在下位不获乎上”一章比较 字 句的异 同,文法的优劣,说《孟子》“措语较有分寸……首尾分明,章法甚明”。 《中庸》所用虚字,“亦不若《孟子》之妥适。”
•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辨《关尹子》说:“《汉志》有《关尹子》九篇, 而隋、唐及国史志皆不著录,其书亡久矣。”辨《子华子》也说:“考前 世史志及诸家书目并无此书,盖依托也。”
• 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辨《公孙龙子》说:“《汉志》所载而《隋志》 无之,其为后人伪作奚疑!”
• 总之,历代辨伪学家都非常重 视从史志著录考察作者和传授源流,以辨 别真伪。
• 姚鼐云:“周之权曰钧不曰斤,其于色曰玄、曰黑、曰 缁, 不 曰乌,晋、 宋、齐、梁、陈间市井乃有乌衣、乌帽语耳,而今《六韬》乃曰斤、曰 乌。”
• 姚鼐是从度量衡制度的层面进行辨伪的,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器物很 能说明问题。
• 1972年4月山东临沂西汉墓中发现了《六韬》的竹简若干,证明西汉时已 经传世,说《六韬》是周初的书当然靠不住,可能系汉初人所著,但也掺 杂了后人的一些伪品。
• “《汤问篇》与《山海经》同者颇多,《山海经》乃晚出之书”,列子更 无从寓目。
• 又如,《白氏长庆集》中混有伪篇,前人早已怀疑,晁公武在《郡斋读书 志》中,对《白集》中《闻李崖州贬》二绝句进行了考核,谓“以唐史考 之,崖州贬时,乐天殁将逾年”,当然绝不可能出于白氏之手,一定是后 人增入的。
• 凡是朝廷的典章制度、社会的风俗习惯,都可以作为考辨书的真伪和年代 的依据。
• 10.各 时 代之文体,盖有天然界画,多读 书者自能知之。故后人伪作之 书,有不必从字句求枝叶之反证,但一望文体即能断其伪者;
• 11.各时代之社会状态,吾侪据各方面之资料,总可以推见其崖略;若某 书中所言其时代之状态 与情理 相去悬 绝者,即可断为伪;
• 12.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阶段自有一定,若某书中所表现之思想,与其 时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为伪。
•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提出辨伪书的十二条公例: • 1.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徵引,而忽然出现者,什有九皆伪; • 2.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等
与旧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伪;
• 3.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 • 4.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 本题某人旧撰 为不确
文体,用《论语》《老子》等可作反证。故此书年代可定为战国至汉。
• 即使甲时代的人模仿乙时 代 的文章,在行的人终可看出。
• 旧诗中的“排律”一体,唐、宋、元皆未有,直到元末杨士宏选《唐音》, 才以“排律”标目,明初高棅选《唐诗品汇》仍之不改,便一直沿用下来。 《孟浩然集》标有“排律”一体,故《提要》认为已有误入,断非原本。
• 以“为”、“离”叶“支”韵,战国末年才有。《九歌·少司命》以“离” 和“辞”、“旗”、“知”叶,《离骚·东君》以“蛇”和“雷”、 “怀”、“归”叶。《韩非子·扬榷篇》以“离”和“知”、“为”叶十。
• 我们再来看《老子》,便觉奇怪,第九章:“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竟 把“知”字叶上文的“离”、“儿”、“疵”、“为”、“雌”。
• 可见“是《中庸》袭《孟子》,非《孟子》袭《中庸》”。
• 又如,贾谊《新书》早已亡佚,今本十之七八是从《汉书·贾谊传》抄来 的。
• 《贾谊传》的事迹言论,《新书》拿来分做十数篇,各有篇名 。
• 前人说是《汉书 》采各篇成传,其实如《贾谊传》的《治安疏 》,全篇 文章首尾相顾,自然是贾谊的作品。
• 而《新书》也分做几篇,章法凌乱,文气不接,割裂的痕迹显然。 • 贾谊必不致割裂一疏以为多篇,亦不致凑合多篇以为一疏。 • 若是《新书》还存在,一定有许多好文章,不致如今本的疏陋。 • 今本是后人割裂《贾谊传》而成,这一点,毫无疑义。
• 总结上列诸家条例,可以综合概括为以下四个主要方面: • (一)查明传授源流: • 目录学与辨伪的关系非常密切。一些提要式书目里,常有关于古籍考辨的
记载。
• 唐智顗《开元释教录·序》明确提出:“夫目录之兴也,盖所以别真伪, 明是非。”
• 在佛经目录中,有的还专门列有“疑经录”以别真伪。其考辨的着眼点, 很大部分集中在传授源流方面。
• 至于古书中出现的称谓、专用名词以及某些特定的提法,往往是考辨真伪 最好的线索。
• 马叙伦《列子伪书考》指出:
• “《周穆王》篇记儒生治华子之疾,儒生之名,汉世所通行, 先秦未之闻 也。”
• 仅仅抓住“儒生”这一个名词,就把伪作《列子》的时代上限,限制在汉 代以后了。
• 先秦所用的韵和《广韵》有种种不同。如“为”、“离”今在“支”韵, 古在“歌”韵。《诗》《易》都不以“为”、“离”叶“支”。
• (2)利用语言与时代的关系来辨别:
• 历史的发展,时代的更迭,总要给语言以影响。社会在不断发展,语言也 就处于不断变迁之中。
• 一定的历史时期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反映其所属的特定时代,我们若能利用 书内的特定时代的语言,也可以辨别书的真伪。
• 高本汉把《左传》和《论语》《庄子》《国语》等书比较,发现《左传》 所用的方言虚字和代词,与其他古书不同,与鲁国其他书籍也不一样, 《左传》所用非鲁语,因此,认为《左传》非孔子作,亦非孔门弟子作, 也不是司马迁所谓“鲁君子”作的,当是另一人或他的同一学派中数人所 作。
• 这也就是说,遇到可疑的古书,需要作以下工作: • 首先,检查一下最早的目录书,看著录了没有; • 其次,翻阅历代史书中的《经籍志》或《艺文志》,研究这部古书什么时
代见于著录,以考其流传的线索; • 第三,从作者同时人的著作中,检查有无谈到或称引这部书的地方;
• 第四,从后世的书籍中,检查 有无发挥或引申这部书的言论; • 第五,从文体上,检查是否和作者所处时代的笔调相合; • 第六,从内容上,检查是否与作者所处时代的事实相符; • 第七,检查所标作者姓名,是否出于托古; • 第八,检查首先传布这部古书的,是什么人。
• 梁启超说:“我素来不相信《老子》是孔子时的作品,这个证据亦很重 要。从此可断定《 老子》必定是战国末年的人做的。若是《老子 》确是 和孔子同时的老聃所作的,便不应如此叶韵。”
• 杨伯峻《列子集释》附录三云:
• 尽管古书的伪造者竭尽全力向古人学舌,务使他的伪造品足以乱真,但在 摇笔成文的时候,无论如何仍然不可能完全阻止当日的语言的向笔下侵 袭……任何一部伪造的古籍,不管伪造者如何巧妙,都能在语言上找出它 的破绽来。
• (1)从历史事实或典章制度来辨别: • 用查核历史事实的方法来辨伪: • 例如,《商君书》记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乃商鞅死后七十八年的事,可知
此书是此战以后的人所作,至少距离商鞅之死有七十八年;
• 例如,《庄子》有“田成子杀其君,十二世而有齐国”的话,自陈恒到秦 灭齐,齐恰好是十二世,到庄周时代,才不过七八世,庄周怎能预知陈氏 会有十二世呢?
• 如果发现书中所载事迹,明显在作者时代之后者,可断其书为伪,或者杂 有部分伪篇。
• (三)分析作品内容:
• 文字作品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书中所叙述的历史事实、典章制度, 以及所表现的学术思想、所采用的文体文法、所使用的词语、所表现的文 字风格,无不带有时代的特征,必须把这些因素纳入特定的时代范畴之中, 分析比较,找出其相符或矛盾,作为判断书籍真伪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