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与规划策略_以中泰_崇左_产业园为例_欧阳东 (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对产业园区规划与城镇总体 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缺乏统 筹,不少新兴产业园区在总体布局上游 离于城市规划区之外,与城市总体布局
相分离。其次,产业园区虽位于城市规 划区范围内,但规划编制思路和技术手 段缺乏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无法与 城市总体规划在用地指标、功能安排和 设施配套方面进行衔接。一方面,产业 园区规划编制往往缺少对产业布局与城 镇功能协调发展的研究,技术路线以产 业为主线,重视产业规模扩张与效率提 升,缺乏产业布局和城镇功能协同发展 的研究与规划策略分析;另一方面,产 业园区规划编制缺少对公共设施配套标 准制定及规划布局的系统性研究,往往 遵循规范要求象征性地“规范编制”, 难以结合产业园区业态特征及就业系数 提出专门的配套指标等内容。 1.1.2 产业园区建设初衷与模式的局限 导致功能单一、综合效益偏低等问题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对城市经 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从而被作为引领我国特色工 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战略手段,逐渐演变成为拉 动我国地方经济、拓展城市空间、承载体制和技术 创新的重要载体。受历史性因素和开发模式的制约, 我国产业园区在基本成型后往往成为了区域经济中的 “孤岛”,从而导致建设方式粗放、功能结构单一、 与城市和区域发展脱节、职住失衡与钟摆式交通、综 合竞争力不强等诸多问题的出现。目前,产业园区的 开发与建设仍是我国城乡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伴随 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深入推进以及我国产业 的快速转移和区域格局的剧烈重构,国家适应发展新 形势、新诉求提出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与工业 化互动发展、产城融合发展等一系列新政策,对转型
1 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与规划策略
构建
1.1 产城分离矛盾的根源透视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根本动力,城镇
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城镇与产业应 该相伴而生,共同发展。为何产生产城 融合发展的诉求呢?通过对我国产业园 区“兴起—成型—升级”发展历程的考察, 笔者认为产城融合诉求的产生主要是在 我国产业园区“畸变”规划编制思路、 发展初衷与模式、建设实施路径综合作 用下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 物 [2-5]。可以说,产城分离的产业园区规 划与建设,是《雅典宪章》功能分区思 想指导下的产物。 1.1.1 产业园区规划编制缺乏对产业 与城镇协同发展的研究和规划
1.2 产城融合的内涵与发展路径 1.2.1 基本内涵
针对产城分离的矛盾及其产生的根 源,并结合其他研究成果 , [2-5,8-9] 笔者 认为,产城融合的基本内涵可界定为“以 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即以 优美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现代产业体 系为驱动,将居住、商业、生态、文化、 休闲、娱乐、创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 务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有机融入园区 发展中,形成多元功能复合共生的新型 产业园区乃至新城 ( 区 )。 1.2.2 发展路径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In Urban Transition: Sino-Malaysia Industrial Park Case/Ouyang Dong, Li Heping, Li Lin, Zhao Sidong, Zhong Yuan
[Abstract]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is a basic strategy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 paper studies the problem of industry-city separation, points out the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will experience a separation-indifference-merging- integration process, and puts forward nine planning strategies: correct orientation, complex functi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structural connection, infrastructural adjustment, spatial suture, planning coordination, mixed land use, and human integration. The paper takes SinoMalaysia industrial park case to illustrat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above planning approach. [Key words]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path, Planning measures, Sino-Malaysia industrial park
[ 作者简介 ]
欧阳东,硕士,高级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现任职于广西华蓝设计 ( 集团 ) 有限公司。 李和平,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 林,赵四东,钟 源,硕士,规划师,现任职于广西华蓝设计 ( 集团 ) 有限公司。
2014 年第 6 期 第 30 卷 25
径等方面分析了传统工业园区转型与重 构的思路 [2];刘瑾等人以济南高新区东 区为例,探讨了产城融合型高新区发展 的内涵、特点及规划要求 [3];刘畅等人 借鉴苏州、上海和成都等地的发展经验 提出了功能复合、配套完善、布局融合 的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4];贺传 皎等人介绍了深圳产业布局规划中由“产 城互促”到产城融合的思路与方法 [5]; 姚南以广元市三江新区为例,探讨了山 地城市新区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实践 [6]。 总体而言,现有研究仍缺少对产业园区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及规划策略的系统研 究,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尚缺乏科学 系统的规划理论指导。鉴于此,笔者结 合所参与的“中泰 ( 崇左 ) 产业园总体 规划”项目实践,尝试探索产城融合的 规划策略与方法,以期为转型期产业园 区的跨越发展提供参考,为同类规划编 制提供有益借鉴。
从产业园区设立到全面实现产城融 合,期间要经历“产城分离—各自为政— 边缘融合—产城融合”等阶段,但不同 园区由于设立目的、发展环境和园区特 质等存在差异,并不一定会经历所有阶 段 ( 图 1)。其中,在“产城分离”阶段, 园 区 以 工 业 为 主 导, 建 设 少 量 职 工 宿 舍,园区与城区间产生巨大潮汐式交通 流量,产业园区功能单一,允许一定程 度的环境污染。在“各自为政”阶段, 产业园区主要植入居住等生活性功能, 职工社区和基本商贸服务设施等相继建 成并投入使用,园区则通过极化效应整 合区域生产性要素资源。在“边缘融合” 阶段,园区产业升级加快,以植入生产 性和高端生活性服务为主,创意研发等 创新产业占产业结构的比重增加,园区 通过辐射和扩散效应重组区域要素资 源,将可能伴生“退二进三”式工业外 迁等现象 [10]。在“产城融合”阶段,产 业园区产业多元化、功能集聚,公共服 务设施完善,其水平甚至高过中心城区, 园区多导入市级乃至区域级的文化艺术 中心、休闲度假基地和商务会展中心,
26
有的甚至还会建设 CBD;同时,注重 综合环境营造和生态宜居形象塑造,多 选取生态绿地、山体和水系等特色要素 进行景观亮点打造,系统提升园区整体 形象与品质 ( 表 1)。
1.3 产城融合的规划策略与方法 1.3.1 定位契合
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特别是产业选 择和布局要与其所依托城镇的发展定位 相吻合,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发展 规划的性质定位,或者代表区域未来一 个时期的发展方向和优势产业,支撑城 镇发展目标或发展愿景的实现。 1.3.2 功能复合
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与规划策略
—以中泰 ( 崇左 ) 产业来自百度文库为例
□ 欧阳东,李和平,李 林,赵四东,钟 源
[ 摘 要 ] 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共同推进的基本战略。研究基于产城分离的矛盾及对其根源的透视,指出产业园区 产城融合的发展要经历“产城分离—各自为政—边缘融合—产城融合”等阶段路径,进一步提出转型期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 的九大规划策略,即定位契合、功能复合、空间缝合、产业聚合、规划协合、结构耦合、人文融合、设施调合和用地混合,并 结合中泰 ( 崇左 ) 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验证了所构建的发展路径与规划方法的合理性。 [ 关键词 ]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规划方法;中泰 ( 崇左 ) 产业园 [ 文章编号 ]1006-0022(2014)06-0025-07 [ 中图分类号 ]TU984.13 [ 文献标识码 ]B
产城融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基本战 略,但其并非新生事物。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上检索出 的产城融合类论文已达 164 篇 ( 检索时间截至 2014 年 4 月 22 日,以“产城融合”“产城一体”“产城 互动”为关键词 )。当前,学术研究多聚焦于产城融 合的意义、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及产城分离存在的问 题等领域,对产城融合发展路径与规划对策的研究则 较少。其中,曾振等人从功能、产业、生态和实施路
产业园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城 镇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素、促进自身经济 发展而划出一定范围,并在其中实施特 殊政策和管理手段的特定区域,通常选 址于城市郊区并且独立于城市主要生活 区,以产业功能的集聚为主,生活居住、 消费娱乐等功能依托于其相邻的城镇主 要生活区或城镇中心完成 [7]。另外,园 区开发普遍采取政府主导模式,该模式 在园区发展初期作用突出,但后期建设 却出现诸多弊端。由此导致一系列问题 的产生,如产业园区建设高度重视产业 扩张,忽视非生产领域建设;园区功能 发育不全、配套不足,产业定位和业态 选择与城镇发展不匹配;不合理的政府 干预引发和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过度 依赖土地财政等问题。 1.1.3 产业园区规划实施和建设路径的 “产”“城”不同步
功能单一是产城分离最突出的问题, 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 强调“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11],功能 复合对城镇特别是城镇活力尤为重要。 产城融合的落脚点是生产、生活 ( 含文 化 )、生态三大功能的平衡,并在此基础 上实现其他功能的一体化发展。因此, 功能复合即在工业生产的基础上,导入 居住、商贸、娱乐、行政管理、研发和 创新、文化和生态休闲等功能 , [2-5,8-9] 实现园区功能从片段式发展向全景式全 面发展转变,即实现功能多样化的有机 统一。 1.3.3 空间缝合
产业园区往往选址于城镇郊区或边 缘地带,以孤岛型“飞地”面貌存在, 并在极化效应的主导下,依赖主城及周 边地区的资源实现快速成长,这导致产 城分离现象严重。朱孟珏等人研究发现, 在我国新区中距离中心城区的距离为 0 ~ 5 km 的 占 21 %,5 ~ 10 km 的 占 56%,20 km 以上的占 23% [9]。鉴于此, 产城融合必须加强交通衔接,特别是引 导交通无缝连接、优化城镇生长方向和 建设连绵区实现空间缝合。另外,在空 间缝合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山川水系、草 坪绿地等生态要素的作用,实施“生态 优先”战略,根据生态适宜性和敏感性
期产业园区规划与开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有 粗放式开发、单一化功能的产业园区规划与建设模 式已难以承载发展新诉求。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 再漂亮,也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 高端,也只能“空转”[1]。因此,转型期产业园区的 发展必须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和新政策,统筹城镇空 间布局,通过产城融合使园区走向功能复合的转型发 展之路。
在产业园区规划实施和建设过程中, 产业项目建设与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分属 于不同的发展主体,两者之间缺乏有效 的机制引导不同开发主体的有机联动, 开发主体特别是企业主体更多关注地产 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园区开发往往采取 “先生产后生活、先生产后服务、先产
业后城镇”的模式,使得公共服务设施 等配套建设多采用“先上车、后补票” 的建设模式,且往往还不补“全票”, 造成“产”“城”发展不同步、“产”“城” 割裂和空间错位发展格局的出现。
相分离。其次,产业园区虽位于城市规 划区范围内,但规划编制思路和技术手 段缺乏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无法与 城市总体规划在用地指标、功能安排和 设施配套方面进行衔接。一方面,产业 园区规划编制往往缺少对产业布局与城 镇功能协调发展的研究,技术路线以产 业为主线,重视产业规模扩张与效率提 升,缺乏产业布局和城镇功能协同发展 的研究与规划策略分析;另一方面,产 业园区规划编制缺少对公共设施配套标 准制定及规划布局的系统性研究,往往 遵循规范要求象征性地“规范编制”, 难以结合产业园区业态特征及就业系数 提出专门的配套指标等内容。 1.1.2 产业园区建设初衷与模式的局限 导致功能单一、综合效益偏低等问题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对城市经 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从而被作为引领我国特色工 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战略手段,逐渐演变成为拉 动我国地方经济、拓展城市空间、承载体制和技术 创新的重要载体。受历史性因素和开发模式的制约, 我国产业园区在基本成型后往往成为了区域经济中的 “孤岛”,从而导致建设方式粗放、功能结构单一、 与城市和区域发展脱节、职住失衡与钟摆式交通、综 合竞争力不强等诸多问题的出现。目前,产业园区的 开发与建设仍是我国城乡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伴随 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深入推进以及我国产业 的快速转移和区域格局的剧烈重构,国家适应发展新 形势、新诉求提出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与工业 化互动发展、产城融合发展等一系列新政策,对转型
1 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与规划策略
构建
1.1 产城分离矛盾的根源透视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根本动力,城镇
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城镇与产业应 该相伴而生,共同发展。为何产生产城 融合发展的诉求呢?通过对我国产业园 区“兴起—成型—升级”发展历程的考察, 笔者认为产城融合诉求的产生主要是在 我国产业园区“畸变”规划编制思路、 发展初衷与模式、建设实施路径综合作 用下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 物 [2-5]。可以说,产城分离的产业园区规 划与建设,是《雅典宪章》功能分区思 想指导下的产物。 1.1.1 产业园区规划编制缺乏对产业 与城镇协同发展的研究和规划
1.2 产城融合的内涵与发展路径 1.2.1 基本内涵
针对产城分离的矛盾及其产生的根 源,并结合其他研究成果 , [2-5,8-9] 笔者 认为,产城融合的基本内涵可界定为“以 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即以 优美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现代产业体 系为驱动,将居住、商业、生态、文化、 休闲、娱乐、创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 务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有机融入园区 发展中,形成多元功能复合共生的新型 产业园区乃至新城 ( 区 )。 1.2.2 发展路径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In Urban Transition: Sino-Malaysia Industrial Park Case/Ouyang Dong, Li Heping, Li Lin, Zhao Sidong, Zhong Yuan
[Abstract]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is a basic strategy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 paper studies the problem of industry-city separation, points out the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will experience a separation-indifference-merging- integration process, and puts forward nine planning strategies: correct orientation, complex functi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structural connection, infrastructural adjustment, spatial suture, planning coordination, mixed land use, and human integration. The paper takes SinoMalaysia industrial park case to illustrat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above planning approach. [Key words]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path, Planning measures, Sino-Malaysia industrial park
[ 作者简介 ]
欧阳东,硕士,高级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现任职于广西华蓝设计 ( 集团 ) 有限公司。 李和平,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 林,赵四东,钟 源,硕士,规划师,现任职于广西华蓝设计 ( 集团 ) 有限公司。
2014 年第 6 期 第 30 卷 25
径等方面分析了传统工业园区转型与重 构的思路 [2];刘瑾等人以济南高新区东 区为例,探讨了产城融合型高新区发展 的内涵、特点及规划要求 [3];刘畅等人 借鉴苏州、上海和成都等地的发展经验 提出了功能复合、配套完善、布局融合 的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4];贺传 皎等人介绍了深圳产业布局规划中由“产 城互促”到产城融合的思路与方法 [5]; 姚南以广元市三江新区为例,探讨了山 地城市新区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实践 [6]。 总体而言,现有研究仍缺少对产业园区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及规划策略的系统研 究,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尚缺乏科学 系统的规划理论指导。鉴于此,笔者结 合所参与的“中泰 ( 崇左 ) 产业园总体 规划”项目实践,尝试探索产城融合的 规划策略与方法,以期为转型期产业园 区的跨越发展提供参考,为同类规划编 制提供有益借鉴。
从产业园区设立到全面实现产城融 合,期间要经历“产城分离—各自为政— 边缘融合—产城融合”等阶段,但不同 园区由于设立目的、发展环境和园区特 质等存在差异,并不一定会经历所有阶 段 ( 图 1)。其中,在“产城分离”阶段, 园 区 以 工 业 为 主 导, 建 设 少 量 职 工 宿 舍,园区与城区间产生巨大潮汐式交通 流量,产业园区功能单一,允许一定程 度的环境污染。在“各自为政”阶段, 产业园区主要植入居住等生活性功能, 职工社区和基本商贸服务设施等相继建 成并投入使用,园区则通过极化效应整 合区域生产性要素资源。在“边缘融合” 阶段,园区产业升级加快,以植入生产 性和高端生活性服务为主,创意研发等 创新产业占产业结构的比重增加,园区 通过辐射和扩散效应重组区域要素资 源,将可能伴生“退二进三”式工业外 迁等现象 [10]。在“产城融合”阶段,产 业园区产业多元化、功能集聚,公共服 务设施完善,其水平甚至高过中心城区, 园区多导入市级乃至区域级的文化艺术 中心、休闲度假基地和商务会展中心,
26
有的甚至还会建设 CBD;同时,注重 综合环境营造和生态宜居形象塑造,多 选取生态绿地、山体和水系等特色要素 进行景观亮点打造,系统提升园区整体 形象与品质 ( 表 1)。
1.3 产城融合的规划策略与方法 1.3.1 定位契合
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特别是产业选 择和布局要与其所依托城镇的发展定位 相吻合,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发展 规划的性质定位,或者代表区域未来一 个时期的发展方向和优势产业,支撑城 镇发展目标或发展愿景的实现。 1.3.2 功能复合
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与规划策略
—以中泰 ( 崇左 ) 产业来自百度文库为例
□ 欧阳东,李和平,李 林,赵四东,钟 源
[ 摘 要 ] 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共同推进的基本战略。研究基于产城分离的矛盾及对其根源的透视,指出产业园区 产城融合的发展要经历“产城分离—各自为政—边缘融合—产城融合”等阶段路径,进一步提出转型期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 的九大规划策略,即定位契合、功能复合、空间缝合、产业聚合、规划协合、结构耦合、人文融合、设施调合和用地混合,并 结合中泰 ( 崇左 ) 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验证了所构建的发展路径与规划方法的合理性。 [ 关键词 ]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规划方法;中泰 ( 崇左 ) 产业园 [ 文章编号 ]1006-0022(2014)06-0025-07 [ 中图分类号 ]TU984.13 [ 文献标识码 ]B
产城融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基本战 略,但其并非新生事物。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上检索出 的产城融合类论文已达 164 篇 ( 检索时间截至 2014 年 4 月 22 日,以“产城融合”“产城一体”“产城 互动”为关键词 )。当前,学术研究多聚焦于产城融 合的意义、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及产城分离存在的问 题等领域,对产城融合发展路径与规划对策的研究则 较少。其中,曾振等人从功能、产业、生态和实施路
产业园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城 镇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素、促进自身经济 发展而划出一定范围,并在其中实施特 殊政策和管理手段的特定区域,通常选 址于城市郊区并且独立于城市主要生活 区,以产业功能的集聚为主,生活居住、 消费娱乐等功能依托于其相邻的城镇主 要生活区或城镇中心完成 [7]。另外,园 区开发普遍采取政府主导模式,该模式 在园区发展初期作用突出,但后期建设 却出现诸多弊端。由此导致一系列问题 的产生,如产业园区建设高度重视产业 扩张,忽视非生产领域建设;园区功能 发育不全、配套不足,产业定位和业态 选择与城镇发展不匹配;不合理的政府 干预引发和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过度 依赖土地财政等问题。 1.1.3 产业园区规划实施和建设路径的 “产”“城”不同步
功能单一是产城分离最突出的问题, 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 强调“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11],功能 复合对城镇特别是城镇活力尤为重要。 产城融合的落脚点是生产、生活 ( 含文 化 )、生态三大功能的平衡,并在此基础 上实现其他功能的一体化发展。因此, 功能复合即在工业生产的基础上,导入 居住、商贸、娱乐、行政管理、研发和 创新、文化和生态休闲等功能 , [2-5,8-9] 实现园区功能从片段式发展向全景式全 面发展转变,即实现功能多样化的有机 统一。 1.3.3 空间缝合
产业园区往往选址于城镇郊区或边 缘地带,以孤岛型“飞地”面貌存在, 并在极化效应的主导下,依赖主城及周 边地区的资源实现快速成长,这导致产 城分离现象严重。朱孟珏等人研究发现, 在我国新区中距离中心城区的距离为 0 ~ 5 km 的 占 21 %,5 ~ 10 km 的 占 56%,20 km 以上的占 23% [9]。鉴于此, 产城融合必须加强交通衔接,特别是引 导交通无缝连接、优化城镇生长方向和 建设连绵区实现空间缝合。另外,在空 间缝合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山川水系、草 坪绿地等生态要素的作用,实施“生态 优先”战略,根据生态适宜性和敏感性
期产业园区规划与开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有 粗放式开发、单一化功能的产业园区规划与建设模 式已难以承载发展新诉求。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 再漂亮,也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 高端,也只能“空转”[1]。因此,转型期产业园区的 发展必须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和新政策,统筹城镇空 间布局,通过产城融合使园区走向功能复合的转型发 展之路。
在产业园区规划实施和建设过程中, 产业项目建设与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分属 于不同的发展主体,两者之间缺乏有效 的机制引导不同开发主体的有机联动, 开发主体特别是企业主体更多关注地产 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园区开发往往采取 “先生产后生活、先生产后服务、先产
业后城镇”的模式,使得公共服务设施 等配套建设多采用“先上车、后补票” 的建设模式,且往往还不补“全票”, 造成“产”“城”发展不同步、“产”“城” 割裂和空间错位发展格局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