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机升降中医治病精髓

合集下载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
中医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体系,它是指人体内部的气机能够正常
地升降运行,从而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在中医治疗中,根据气机升降的失调情况来进行
治疗,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身体的各种不适症状,达到治疗杂病的效
果。

气机升降理论主要包含气机升、降、出、入四个方面。

气机升指的是人体内的气机从
下至上的升动过程,如呼吸、消化等;气机降指的是人体内的气机从上至下的降落过程,
如排尿、排便等;气机出指的是人体内的气机从内至外的排除过程,如汗液排泄等;气机
入指的是人体内的气机从外至内的吸收过程,如食物的消化吸收。

在中医治疗中,根据气机升降的失调情况来进行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

如果人体
的气机升降失调导致头痛、眩晕等症状,可以通过刺激头部的穴位来调节气机的升降运动,从而改善症状。

还可以采用草药内服的方式来调节人体的气机,比如通过食疗,服用一些
有助于气机升降的草药,从而达到治疗杂病的效果。

气机升降理论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病机
所在,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它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原因和发展过程,从而
增强治疗的主动性。

它可以提高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非常重要的理论之一,它认为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由人体内部的气机所调配的。

气机升降的顺畅与否,关系到整个人体的健康状况,以及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

因此,中医中经常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来治疗各种杂病。

中医认为,气机升降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气机上升、气机下降、气机进入、气机出出去和气机转化。

这些气机的升降都需要通过脾胃运化和肺气调和的协同作用来达到,从而使人体健康。

气机上升主要指的是胃气和气机向上运动,包含口唇转红、呕吐、嗳气、头晕、眩晕、恶心等症状。

治疗这类病症,一般会选用升散郁气、宣透升清的方剂,如香砂六君子汤、升阳补中汤、补中益气汤等。

气机下降主要指的是肺气和气机向下运动,包含咳嗽、气促、胸闷、呼吸困难、痰多等症状。

治疗这类病症,一般会选用降止咳逆、清肺止嗽的方剂,如桑菊饮、小青龙汤、参苓白术散等。

气机进入主要是指空气和营养成分进入人体,包含口渴、口干、欲饮冷饮等症状。

治疗这类病症,一般会选用利咽清热、滋阴润燥的方剂,如麻杏止咳汤、清开灵等。

气机出出去主要是指排泄体内有害物质,包括大小便、汗液等,如口渴喜饮、恶心呕吐、大便干燥等症状。

治疗这类病症,一般会选用通腑泄热、润肠通便的方剂,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金匮肾气丸等。

气机转化又称为“津液代谢”,以水液代谢为主要运动,包括津液过多、过少、无力等症状。

治疗这类病症,一般会选用滋阴润燥、消肿利尿的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归脾丸等。

总之,中医气机升降治疗杂病的原则是从五个方面入手,运用不同的方剂针对不同的病症,调节气机的顺畅,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当然,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治疗方法应该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症状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调理气机的升降可治百病

调理气机的升降可治百病

调理气机的升降可治百病发表者:赵东奇2119人已访问调理升降气机,是调理五脏六腑疾病的一大法则。

而调理气机关键在调理三焦。

其理如余在《杂病纲要》中所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为水谷之道,属性从上、中、下焦统属的脏腑确定。

主升降出入,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司决渎,主行气。

据现今研究,三焦不畅,气滞血阻,气肿、血肿、出血;情志抑郁、胸闷、失眠、头痛;胸腹胀满,痰肿;小水不利、隆闭、昏迷......可涉及到三焦统属的脏腑出现的症候,故有“善治三焦可愈百病”之说。

三焦主病涉及到五脏六腑、水液代谢至今仍需深研。

善治三焦可愈百病,是以十一脏取决于决渎也。

治三焦关键是通调三焦使气血通调,十一脏功能恢复,抵抗疾病的功能增强,故可愈百病,而治三焦通调气的升降为首要,气为血之帅,气通则血也随之调顺,气血顺则十一脏的功能方可正常。

现收集专主升降的方剂:1、柴胡、升麻、人参、当归、枳壳、陈皮;2、柴胡、升麻、白术、获苓、陈皮、枳壳。

柴、升与陈、枳之间添加各脏的药物,可调各脏腑。

李东垣构方善用此法。

3、白僵蚕、蝉衣、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此亦升降也,其与(1)的理一致。

此方由杨栗山所创,取其清热解毒攻下逐秽,以降阴中之浊阴矣。

4、白僵蚕、蝉衣、片姜黄、天竺黄、远志、合欢花具有调理气机紊乱,升降失常的功能。

肝胆火旺加柴胡、黄芩、川楝子、山栀、龙胆草;心肝火旺肾阴不足加黄芩、白芍、炒枣仁、夜交藤;心胆虚怯加竹茹、枳实、半夏、获苓、郁金、浮小麦;阳明燥结加大黄、杏仁、桔梗;胃不和加神曲、莱菔子、连翘、陈皮5、白僵蚕、蝉衣、姜黄、大黄、苍耳子、羌活、细辛、川芎、赤芍;4、5两方可能是3方的加减,都具有升降气机的作用,用于耳聋、喉痹、沙哑、鼻渊等。

病例1:李某某女46岁干部面色苍白,乏力,纳差。

后得一怪症,看书报只能垂目阅之,不能仰视。

经西医诊断为;玻璃体混浊,用药多种未能收效脉虚弱舌质淡白时愚正读《续名医类案》,知此中气不足,清阳不能上举所致。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气”的调理和“机”的升降。

气机升降理论被视为中医治疗的重要理论体系之一,它在治疗杂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气机升降理论强调调节人体的气机运行,从而维护人体的健康平衡。

下面我们将介绍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的心法。

中医在治疗杂病时,注重调理患者的气机升降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气机升降理论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气机升降密切相关。

气机升降过程中的不畅或紊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强调调节气机升降,通过药物、针灸、推拿等手段来恢复人体气机的协调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的心法在于精准辨证。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而在气机升降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师需要精准辨别患者气机升降的状态,并结合病情进行治疗。

对于气机下降不畅引起的病症,可以选择益气健脾、导引上升的治疗方法;而对于气机升降紊乱引起的病症,可以选择调和气机、疏通经络的治疗方法。

只有准确把握患者气机升降的特点,才能达到针对性的治疗效果。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的心法在于调理气机升降,以恢复身体的健康平衡。

气机升降理论关注的是人体的整体调节和平衡,而不是简单地治疗某一种病症。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师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情志、饮食、作息等因素,进行综合治疗,以调理患者的气机升降,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第四,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的心法在于个性化治疗。

气机升降理论强调患者气机升降的个体差异,因此治疗也需要个性化。

中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病情变化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个性化的治疗能够更好地调理患者的气机升降,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它要求中医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师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精准辨证,精准施治,调理患者的气机升降,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中医药能够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和幸福。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理论博大精深,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青睐。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治疗杂病的重要心法之一。

气机升降理论是指气机升降运动的规律,是中医治疗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也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理论指导之一。

根据气机升降理论,中医医师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疾病,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的心法。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气机升降的规律、气机升降与脏腑关系、气机升降与疾病的关系等。

气机升降是指脏腑气的升降运动规律,是中医医师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要掌握的一个重要规律。

从中医的角度看,气机升降与脏腑功能、经络运行、气血运行、形神运动等都有密切关系,是维护人体健康的重要基础之一。

气机升降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蕴藏机体精华的重要器官,脏腑功能的协调运行对维护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在脏腑功能活动中,气机的升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肝主疏泄,气机升发;肺主呼吸,气机降摄;心主血脉,气机升降调节;脾主运化,气机升降协调。

了解气机升降对于掌握脏腑功能运行规律、诊断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气机升降与经络运行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经络是脏腑功能和气血活动的通道,也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场所。

气机的升降对经络运行有着直接的调控作用。

气机升降与经络畅通有关,气机升降与经络瘀阻有关。

在临床上,中医医师可以通过气机升降的理论来调节经络运行,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有许多重要的临床经验。

中医医师可以根据气机升降的规律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在诊断时,中医医师可以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脉情况,来了解气机升降的状态,以及脏腑功能、经络运行和气血运行的情况,从而确定病情的性质和轻重。

在治疗时,中医医师可以通过调节脏腑功能、经络运行、气血运行等,来改善气机升降的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是中医传统理论的核心之一。

气机升降理论是指人体内的气机(气血运行的规律)有升有降,升降之间相互调节,形成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动态平衡。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疾病,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的规律,恢复人体的生命活力,达到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的心法。

一、气机的升降规律气机的升降规律是指人体内的气血运行有升有降,升降之间相互调节,形成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动态平衡。

气机的升降规律涉及到人体内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四肢百骸的运动、新陈代谢的变化等方方面面。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天地相应,遵循阴阳五行的规律,气机的升降也受到阴阳五行的调控。

在人体内,气机的上升主要包括气和血循环、水液代谢、精神活动等方面,而气机的下降则包括排泄、新陈代谢、进食等方面。

气机的升降规律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之一,对于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气机升降理论在胃肠疾病治疗中的运用胃肠疾病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如胃痛、腹泻、消化不良等。

根据气机升降理论,中医认为胃是水谷精气之源,具有宰牲、制气的功能,属于上升的气机。

而肠是水涎脏府,具有传导、化余的功能,属于下降的气机。

对于胃肠疾病的治疗,中医常常运用升降法则,通过调节脏腑的升降功能,恢复其正常活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

根据气机升降理论,中医认为心脏具有主导气机运行的功能,血液则随着气机的升降而流通输送。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中医常常通过调节心脏的升降功能,改善血液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神经系统疾病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中枢,如头痛、失眠、抑郁等。

根据气机升降理论,中医认为大脑是气机运行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受到气机升降的调控。

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中医常常通过调节气机的升降规律,疏通气机的运行通路,恢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中华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机升降理论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都是由气机升降失调所致。

因此,调整气机的升降是治疗疾病的核心方法之一。

下面将介绍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的心法。

一、认识气机升降气机升降是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升和降。

气升形成了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血液的升降则形成了机体的供应和代谢。

气机升降理论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都是由气机升降失调所致。

调节气机的升降,可以使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得以恢复,从而有效治疗疾病。

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之一。

中医治疗杂病时,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等特征,综合辨证施治。

辨证总共有六个方面即整体辨证、病位辨证、病因辨证、病机辨证、病邪辨证和病情辨证。

只有对症治疗才能有效地调整气机的升降。

三、药食同源中药和食疗是两种可以相辅相成的治疗方法。

中药在调节气机升降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食物治疗不能完全替代药物治疗,但是,对许多疾病的治疗有独特的优势。

在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中,药食同源的方法能够更加有效地辅助治疗。

四、合理运用针灸和按摩针灸和按摩是中医治疗的常见方法之一。

这两种方法是调整气机的升降的重要手段。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调整气机的升降。

按摩则通过按压的方式,可以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气机升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中,合理运用针灸和按摩是非常重要的。

五、运用中医药中的辅料中医药中的许多辅料有特殊的作用,可以达到调整气机升降的目的。

例如露蜂窝能够清热解毒,芒硝能够醒脑提神等。

在中医治疗杂病时,运用中医药中的辅料可以更好地调整气机的升降,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的心法包括认识气机升降、辨证论治、药食同源、合理运用针灸和按摩、运用中医药中的辅料。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更好地调整气机的升降,有效治疗疾病。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是一种治疗杂病的心法。

杂病是指不属于某一特定疾病类别,
而是包括许多不同症状的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的各种疾病都是由于气机失调所致,因此
运用气机升降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治疗各种杂病。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气机上升和下降的
运动,这种运动决定了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当气机运动失调时,人体就会出现各
种症状和疾病。

中医治疗杂病的重点是调整气机的升降运动,恢复人体内部的平衡状态。

具体来说,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调整呼吸
呼吸是影响气机升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医认为,呼吸可以调节肝脾肺等脏器的气机
运动,因此通过调整呼吸来治疗杂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通常建议采用腹式呼吸,即先将
腹部吸气,然后再将胸部吸气,最后将气息呼出。

二、按摩穴位
按摩穴位是一种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刺激气机上升或下降,从而达到治疗杂病的目的。

例如,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刺激胃肠的气机上升,缓解胃痛、腹泻等症状。

三、食疗调理
中医重视食疗调理,通过饮食调节来改善气机升降的运动。

例如,可以选择清淡易消
化的食物,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保证气机上升顺畅,从而缓解胃肠不适
等症状。

四、运动调节
适度的运动可以刺激气机上升,改善气血循环,从而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预防多种疾病。

例如,可以选择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也可以进行瑜伽、太极等内功运动。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中医学历史悠久,深厚的理论积淀和丰富的治疗经验使得中医在治疗各种疾病时拥有独特的心法和技巧。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治疗杂病的重要心法之一。

气机升降是指人体内的气机循环上升和下降的过程,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治疗各种杂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就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的心法进行详细介绍。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与实践的方方面面。

在中医理论中,气机升降是指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和能量运动表现出的上升下降特点,是维系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中医治疗杂病时,气机升降理论不仅可以指导临床诊断,还可以确定治疗方案,选择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气机升降理论对于治疗杂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中医理论中,气机升降与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紧密相关,而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直接影响着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和营养代谢。

气机升降的调节与调整对于治疗各种杂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医治疗慢性疾病时,往往需要通过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促进气机的上升或下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于一些急性疾病,比如中风、心梗等,中医治疗也可以通过调节气机的升降来恢复患者的生命体征,缓解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气机升降理论的运用要因病制宜,根据不同病情的表现和特点来调整治疗方案。

在中医治疗中,气机升降的调节和运用必须根据具体病情来进行,不能生搬硬套。

有些疾病气机过于上升或下降,需要通过中药调理或针灸等手段来调节气机;另一些疾病气机运行不畅,导致气血不足,可通过运动、按摩、穴位按摩等方法来促进气机的升降。

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因病制宜,根据不同疾病的表现来进行精准的气机调节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还需要结合中医其他理论和临床经验来综合运用。

气机升降理论虽然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单独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结合中医其他理论和临床经验来进行综合运用。

气机升降中医治病精髓

气机升降中医治病精髓

气机升降导读以五行生、克、乘、侮,五脏呈五色,有诸内必行诸外为导向,再加上此气机运转理论,把一切病都归到运转失常,就能很容易找着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而运转失灵。

这时就可砭、可针、可灸、可药来调畅气机,让它们恢复上运行,这样人体就能恢复健康。

气机升降--- 中医治病精髓中医的理论很简单。

人体五脏六腑上下分布,各脏腑在气机所引导下处于动态中的。

肾在最下面,属水的脏器。

中医讲肾是水中有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性向上,火能生土,肾火向上走,使脾土温暖,脾把胃吸收的营养研磨,去粗取精,把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各处。

脾的特性,也是向上的,有一部分营养要送到上面的肺脏,与吸入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再由肺向全身输布。

脾气从左边向上升。

肾中的水,水生木,木气在水的滋养下得到营养,生发了,方向向上,肝之气也从左边往上升。

随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肝随脾升,胆随胃降”的说法。

所以,身体左边上升的腑脏有病,则应考虑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肝属木,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里有肺和心。

木生火,火,五脏属心,火的特性是上炎,但,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属金,主肃降,气机就开始往下降。

心火本是要上升,但因肺金在其上,肺降,心就跟着降,一直降到肾中去,温暖肾水,使得肾水不至于寒。

而肾水随着肝木上上升而上升,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就叫着“水火既济”。

如果下降的过程被破坏,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就会上面热,不能交于下,下面就是寒的局面。

心是恶热的,热,心就会有病,失眠多梦,口舌生疮,而下寒就会腹冷,下肢凉等。

在肺金下降的同时,人食入胃,物向下行,所以胃气就下降。

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阳要下降,阴要上承。

在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胆汁下入F行,顺应“胆随胃降”之说。

胃有病了,就是因胃气不下行,不下行就会上逆,胆汁会反流,这是气机逆行的结果。

胃气和胆气的下降,是从右边下行的。

人体的属右边下行的腑脏有病,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气机下行遇到了问题。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凭借着数千年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积累,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为世人带来了无数的健康福祉。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于治疗杂病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的心法。

一、气机升降理论概述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包括了气的升和降两个方面。

气的升降代表着人体生理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升降的规律性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气的升降在中医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反映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性,又为中医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气的升降在人体中表现为脏腑升降和经络升降。

脏腑升降是指脏腑之间的升降运动,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经络升降是指经络内气血运行的升降,它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二、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的重要性气机升降理论对于中医治疗杂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中医学看来,杂病是指各种不同症状的疾病,包括一些未能明确病因的病症。

在治疗杂病时,中医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治疗。

1. 调理气机,重视升降在治疗杂病时,中医医生需要重视患者体内的气机升降。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节患者体内的气机升降,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对于气机升降不畅的患者,中医医生可以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以促进患者体内的气机升降。

2. 个性化治疗,因材施治在治疗杂病时,中医医生需要因材施治,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中医医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在治疗杂病时,中医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3. 谨慎用药,遵循辨证施治4. 以调气为主,治疗疾病四、结语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于治疗杂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治疗杂病时,中医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节患者体内的气机升降,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升降出入,,中医之魂!调理气机的升降可治百病

升降出入,,中医之魂!调理气机的升降可治百病

升降出入,,中医之魂!调理气机的升降可治百病升降出入,,中医之魂!----薛东庆临床诊治疾病,注重中医气机升降出入理论,升降出入为临床辨证施治,遣方用药之准绳。

升降出入正常,是一个人健康的基本条件,一旦失其常,则百病从生。

从升降出入四字入手,加上寒热,虚实,证情将尽收眼底。

升降出入是机体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1.是脏腑活动的基本形式。

(具体阐述略)2.是经络活动的基本形式。

3.是气血运行的基本形式。

4.是病理的基本表现形式。

导致升降出入失常的原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疠气等气机升降出入的病理表现形式升降不及、太过、不调与反作病的性质与升降出入的关系1.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病情轻浅)2.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病情深重)虚实与升降的规律:升不及,降太过多为虚证;升太多,降不及,多属实证;升降反作多为虚实错杂证。

升降出入理论与六经辩证的关系。

六经辩证是八纲辩证的具体化,讲述的是病从外到里的变化过程。

大致来说。

三阳皆为表证,三阴为里证,三阳分太阳,少阳,阳明,三阴分少阴,太阴,厥阴。

三阴三阳在临证的表现,本人推崇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的总结;三阳实热,总清阳明,三阴虚寒,总理太阴。

十分注重脾胃的关系,先人所谓,得谷者昌,失谷者亡伤寒杂病论本为一本,后世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部。

实为一本,欲得其全貌,当二部合一。

本人认为伤寒前半部讲出入为多,盖出入主其外。

金匮要略讲升降为多,盖升降主里。

升降出入理论与卫气营血,三焦辩证的关系。

叶天士治温热病,创营卫气血,三焦辩证.实则上从证侯的变化来阐述疾病的变化.卫气营血,主重于从出入来进行辩证.跟三阴三阳辩证,实则上是一致的,只是用的方法不同,一则凉,另一则以温为主,异曲同工。

不同,病的性质不同。

三焦辩证,主要是从升降着手,用于湿温辩证。

赵绍琴先生,著(温病纵横),纵横二字,实得道之谓。

纵,实言出入,横,实言升降。

治病关键是调理气机的升降

治病关键是调理气机的升降

治病关键是调理气机的升降导读古人云:学医不明理,开口动手便是错,今人多执着于专方专药,巧计特穴治病,却鲜有疗效显著者,这是千人同方的弊端,本文介绍任之堂主人余浩老师的临床经验,讲述治病关键是调理气机的升降,如同钥匙开锁,技巧一动,病应之即解,医道如斯,与读者共勉。

治病关键是调理气机的升降有一次十堰来了一位终南山的老道长,这位老道长100多岁,身着古朴,胡须飘冉,他不单精通道家养生之术,更善于用中医中药来帮人疗疾治病,是一个典型的传统道医。

你是如何看病的?老道长问老师。

面对这位百岁道家高人,老师说他真不知如何用最准确的词汇来描述自己是如何治病的——我是如何治病的呢?沉默了几秒后,老师告诉道长,我是通过调气机来治病的。

说完这句话,老师继续说道,其实人体原本没什么大病,只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人体气机的逆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体内气机阻滞,从而出现身体的很多不适。

老道长默许,示意继续说下去。

老师接着说,人体气机运行,如同城市里的交通,这生病就好比出现交通故障,导致交通拥塞。

当交通障碍时,交通警察一来,让大家各自靠右走,不要拥挤和抢道,这样交通拥塞就会很快缓解。

老道长微微笑了笑,点了点头。

老师接着说,交通阻塞是往来车辆的阻塞,而人体内可以理解为清气与浊气的升降阻塞,升清降浊出现异常,自然就生病了,所以我的理解,治病关键是调理气机的升降。

老道长用鼓励的眼神,让老师继续说下去。

老师接着谈他的用药心得,用药上我最喜欢用枳壳配桔梗,一升一降,调理气机。

比如血府逐瘀汤,其中的枳壳配桔梗就非常关键,有了这一个升降相配,整个方子就完全不同于一般的活血药方了……这升降气机调理疾病是老师治病用药的灵魂,《此事难知》里头有句话很符合内经的宗旨,里面说,大凡治杂病,先调其气,次疗诸疾。

老师也说了,疾病不可怕,最怕它气机郁滞,若五脏元真通畅,气机周流,升降有序,人即安和。

这升降气机法,不单运用理气药来调理一般的肝脾病,它更广泛地运用到五脏六腑乃至周身,理顺疏通上中下三焦气机。

中医人体升降气机理论详解

中医人体升降气机理论详解

中医人体升降气机理论详解脾胃是人体五脏六腑气机升降的枢纽,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和赖以生存的水谷之海,中医学认为,脾胃若伤百病由生。

因此,我们一定要养好自己的脾胃。

气机郁滞,升降童塞的病证需用升降气机的治法,而采用升浮与沉降的药物参合配方。

但气机郁滞多见于肺气壅滞、肝肺之气升降乖戾、脾胃升降失常和大肠腑气不通等,而治疗当分别采用升降肺气、升降脾胃、升降肝肺和通降腑气的治法,这4种治法的具体选药配方是不同的。

升降肺气,升是指宣通肺气,降是指肃降肺气,这是针对肺气郁滞而设,常用于咳喘、胸闷等症。

这是因为肺气,外与皮毛相合,内与大肠相表里,主宜发和肃降。

一旦肺气被外邪或寒热痰湿所郁滞,则出现咳嗽、胸闷等症,故治疗当针对肺气郁滞的表里寒热痰湿之不同,分别选用宣散肺气和降泄肺气的药物配伍组方治之。

具体药物配伍有黄配杏仁、紫苏配杏仁、枯梗配杏仁、麻黄配石膏、桔梗配枳壳、紫苏配厚朴、白果配麻黄等等。

这些药对在配方中常常用到。

如感冒风邪而鼻塞,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而咳嗽痰多,胸满气短,以麻黄、生姜与杏仁配伍,以宜肺降气解表,方如三拗汤;若风寒犯肺而咳喘痰鸣,咯痰不利,以麻黄配桑白皮、紫苏子、杏仁、陈皮,以宣肺降气解表祛痰,方如华益散;若风温袭肺而咳嗽身热,以桑叶、菊花、薄荷与桔梗、杏仁相配,前者清散风热,后者宣降肺气,合成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剂,方如桑菊饮;若热壅于肺而身热,咳喘气急,鼻煽,以麻黄与杏仁、石膏为伍,以宣泄清降肺气面平喘,方如麻杏甘石汤;若“寒包火”的咳嗽音哑,以麻黄、生姜与杏仁、射干、半夏、五味子相配,既有宣肺祛痰,降气止咳作用,又有防止肺气耗散的作用,方如射干麻黄汤;若燥邪袭肺而咳嗽,属凉燥袭肺,肺失宣降而咳嗽痰稀,鼻塞者,以紫苏叶、前胡、枯梗与杏仁枳壳、橘皮、半夏配伍,既能轻轻宜散燥邪,化痰止咳,又能宜降肺气,方如杏苏散;属温袭肺而干咳无痰者,以香豉与桑叶、杏仁等相配,以清宜温燥,宜降肺气而止咳,方如桑杏汤;若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而咳嗽哮喘,痰黄质稠量多,则以黄与白果、苏子、杏仁、半夏等配伍,既能宜降肺气,祛痰平喘,又可防止肺气之耗散,方如定喘汤;若痰涎塞肺,喘咳短气,胸膈满闷,而为风寒诱发者,以生姜、苏叶与半夏、厚朴、前胡、苏子等相配,以宜降肺气,祛痰平喘咳,兼肾不纳气者,再加肉桂、当归以温纳肾气,方如苏子降气汤。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气机升降是中医学中十分重要的理论之一,从中医理论角度看,人体内存在着气(也称精气、元气等),它们的升降运动可决定了人的健康状况。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运用气机升降理论可治疗多种杂病。

气机升降即为人体气的运动规律,它是人体生理活动、气血循环等重要生理功能的基础。

气机上升,可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气机下降,则可调理胃肠功能,有助于食物消化。

由此可见,气机升降是保持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生命流动活动。

在临床中,气机运动不畅常与疾病有关。

当气机上升不畅时,会影响人的思维、记忆、免疫功能等,引发失眠、健忘、易感染等症状。

而气机下降不畅,则容易造成身体脾胃失调、胃肠病变、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

在实际临床中,运用气机升降理论可针对多种疾病进行治疗。

1. 气机上升不畅的病症:治疗这类病症可采用通过香火、音乐、舞蹈等刺激气机上升的方法。

此外,运用运动疗法、精神舒缓疗法也可提高气机上升的效果,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2. 气机下降不畅的病症:其中以肠胃疾病居多,治疗可采用针灸疗法、中药调理等多种方法。

此外,平时的饮食习惯也对胃肠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3. 气机升降失调的疾病:这类病症表现为身体多处不适、精神疲倦、免疫功能低下等。

治疗方法可综合考虑上述两种情况的治疗方法,使用综合性疗法调节身体气机升降,使身体恢复健康状态。

总之,气机升降理论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气机上升充足和气机下降正常,是维护人体健康的核心。

治疗疾病本质是平衡身体气机的运动,切实掌握好气机升降的规律,演练好气机升降的方法,将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

调理气机常用大法,说出中医治则精髓!

调理气机常用大法,说出中医治则精髓!

调理气机常用大法,说出中医治则精髓!导读:疏导法和矫正法,是调理气机的常用方法,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各科,临证时应辨清气机失调的具体情况,属于何种类型,然后灵活运用,随证加减。

一、疏导气机升降运动因某种原因而不能顺利进行时,在去除诱因基础上,还需给予疏导,使其顺利进行升降出入运动,按气机障碍的程度。

常有以下几种方法:1.行气法行气法又称理气、利气、疏气、解郁等,适用于气滞、气郁之证。

凡肝气郁结,痰食郁滞胃院,大肠气滞,胸中气机不宣,甚至于气滞血瘀,气郁水停者,都必须以行气之法疏导之。

其方剂种类甚多,如柴胡疏肝散、越鞠丸、木香顺气丸、槟榔四消丸等。

2.破气法破气法适用于气机郁滞之重证。

凡胸腹痛甚,食滞不化,癥瘕积聚等,均可用破气之法。

如青皮、枳实就是破气良药。

3.宣气法宣气法仅指肺气塞滞时所采用的宣通肺气之法而言。

当寒邪犯肺,气机失宣,出现胸部憋闷,咳嗽气逆时,就要采用麻黄、杏仁、桔梗、白前等宣通肺之气机的药物。

二、矫正矫正气化气机主要是针对气机升降逆乱(反作)所致病证的一类治疗方法。

1.降气法降气法适用于气机上升运动太过,下陷之力不及者,运用本法可使上逆之气得以下行而平顺,故又称平气法、顺气法。

主要用于肝气上逆(如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证)、胃气上逆,以及肝胃之气上逆所致的奔豚气,痰浊上涌引起的肺气上逆证等。

常用方剂如:①在胃:气逆于胃,则症见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临证可据证候之寒、热、虚、实,分别选用苏子降气汤、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橘皮竹茹散等方,以和胃降逆。

②在肝:气逆于肝,则症见头晕、头痛、目眩、耳鸣,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临证可选用天麻钩藤汤、镇肝息风汤等。

③在肺:气逆于肺,则症见咳嗽、气喘、胸闷、气憋等,临床治疗时,在辨别外感或内伤的前提下,针对证候的寒、热、虚、实予以施治,可用桔梗玄参汤(桔梗、玄参、杏仁、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五味石膏汤(五味子、石膏、杏仁、半夏、茯苓、桔梗、生姜)等。

气机升降针法

气机升降针法

气机升降针法气机升降针法是中医经典针灸治疗方法之一,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养生强身、治疗疾病等功效。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该针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一、气机升降针法的基本原理:气机升降针法是一种通过针刺刺激经络,调节人体气机升降、调和气血、改善疾病的一种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机升降是正常生理活动的表现。

气主掌升,阳主升发;血主驻降,阴主降收,阴阳相生相克,构成了人体整体的协调运作。

如果气机升降失调,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疾病发生。

气机升降针法通过选穴、灸刺、制针等方法,激活经络,调整气机升降的功能,从而达到调和阴阳,和谐气血的效果。

同时,还可以刺激穴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免疫力,促进人体自我修复能力。

1、选穴:选择中医经典经脉上相关的穴位,如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任督二脉等,配合个体的病情进行针灸治疗。

2、制针:根据针灸治疗需要,选择不同长度、材质的针头,如银针、钢针等。

制针时,要注意杆身、针尖、针柄的大小,保证针头顺畅通透,不会伤害皮肤和组织。

3、穴位定位:在选定的穴位上,准确定位,确认位置,并按照经脉方向穿刺而入,针刺时要注意刺入深浅,以及刺入的角度。

4、灸刺: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针灸方式,可选择灸灵活、针剃灸、针刺旋、针刺盘旋等方法。

在治疗前要先进行消毒,拔针后注意包扎,以防止感染和出血。

5、调理刺激:在治疗后,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理刺激,结合按摩、拍打、敲击等方法,促进血液循环,达到促进人体自我修复的效果。

综上所述,气机升降针法是中医针灸治疗的经典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调理气机升降,调和人体阴阳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和养生强身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免疫力,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该针法操作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对于不懂得针灸基本知识的人不可私自操作。

中医论气机之左升右降

中医论气机之左升右降

中医论气机之左升右降人体的大多数经络都是对称的,同名的穴位往往左、右两侧各有一个。

取左边或者右边的穴位在养生治病方面有区别。

中医常讲“左升右降”,这个说法其实也适用于经络,比方说,如果人肝气不足(肝气虚),就要刺激肝经左边的穴位补肝;如果肝气过盛,肝火旺,就要刺激右边肝经的穴位泻肝火。

这就意味着,每个穴位都同时兼有补和泻的功能,在左边的穴位上敷药,能补充脏腑的精气;在右边的穴位上敷药,能泻掉脏腑的一部分精气。

论气机之'左升右降'生命现象源于气机的出入升降运动。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

升降是气机主要的运动形式之一,是人体内里气之间的变化联系。

升降相宜,是维持人体内环境动态平街的保证。

五脏的气机以升降为主: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斡旋中焦,为升降之枢纽。

“上者右行,下者左行”(《素问·五运行大论》)。

即所谓左升右降:脾气左升,则肝肾随之上交;胃气右降,心肺随之下降。

这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总趋势。

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上升;肾为水脏,主藏精,肾上一升,上济干心,方使心陽不亢;肝属风木,疏散条达,体陰而用陽,此三脏皆以升为用。

肺金主肃降,布散精微津液下行,以降为顺;心为火脏,主血脉,出神明,其位在上,心火下济于肾,而使肾水不寒,以降为主;胃主纳食,以降为和。

故在临床中要顺其性而调之,否则会气机逆乱而致病。

《医方考·医门》曰:“气变则物易,气乱则物病。

”而脏与腑之间,又是脏主升而腑主降的关系:脏属陰而腑属陽,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陰左而升,陽右而降,即左升右降。

脏与腑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如脾气运化水谷需要胃气腐熟功能的支持;膀胱排尿需要肾气的蒸腾气化;肝气的疏通条达有赖于胆气排泄胆汁配合……在病理上也密切相关,如王孟英《王氏医案释注》中肺气不清,胃气不降。

调理气机升降,十大常用经方

调理气机升降,十大常用经方

伤寒论中十大常用调节人体【2 】气机起落出入的方剂经典就是经典,中医之经典无论如何评,伤寒论都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后世医家无不从中汲取养分.经典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常读常新,越深刻懂得和进修,越是觉得美不胜收.春节以来,保持诵读伤寒,对一些问题,有了更深一层的懂得.可能有些懂得还不必定准确,尚须要在临床中进一步求证和完美.现就进修伤寒论方剂的一点思虑总结如下:伤寒论中100多个方剂中,庞杂方剂并不多.包括金匮五味药以下的占了大部分.甚至三味以下的方剂还不在少数.在这110多个方剂中,许多至今在临床中仍频仍应用.甚至妇幼皆知,比如小柴胡汤,大名鼎鼎,环球著名.为什么,伤寒论中的一批经典方剂可以或许风行至今,甚至,给人的感到,其应用规模还不断扩大.原因安在?我以为,临床上至今常用的伤寒论方剂中最大特色是,这些方剂无一不是着眼于调节人体整体的气机起落出入着眼.现将常用的10个方剂归纳如下,供列位网友参考.一.桂枝汤(折衷营卫)构成:桂枝(去皮)( 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甘草(6克)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烧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烧,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掉和之故,所所以表虚证.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揭橥,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折衷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折衷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折衷诸药.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折衷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二.小柴胡汤(息争少阳及半表半里枢机).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甘草炙,三两(6g);半夏洗,半升(9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4枚).方解:(1)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息争.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至里,当彻热揭橥,迎而夺之,勿令传太阴.(2)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黄芩苦寒.以养阴退热为臣.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邪在半里半表,则营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为使也.三.半夏泻心汤.(及其他五个泻心汤,调节脾胃起落掉常)构成:由半夏(9克)黄芩(6克)干姜(6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黄连(3克)大枣(4枚)熬制成的,用于寒热平调,消痞散结.方解:本方证病人中气受伤,脾胃.大小肠功效掉调,因为寒热互结个中,清浊起落掉常.其症状为心下痞满.干呕.肠鸣下利.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化裁得到,即去柴胡.生姜,而加川连.干姜.本方中法夏.干姜辛温除寒,和胃止呕;川连.黄芩苦寒泄降除热,清肠燥湿;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养胃.该方主治重要病机为:少阳证误下而中气虚,寒热互结于中焦,气机结滞,脾胃起落掉常.四.小青龙汤.(温肺化饮,调节肺气起落)构成:麻黄(去节,10-15克)芍药(10-15克)细辛(3-6克)干姜(10-15克)甘草炙(10-15克)桂枝(去皮,10-15克)五味子(3-6克)半夏(洗,10-15克方解: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寒饮内停之证.风寒束表,外相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恶寒发烧.无汗.身材痛苦悲伤.素有水饮之人,一旦感触感染外邪,每致表寒哄动内饮,《难经·四十九难》说:“形寒饮冷则伤肺”.水寒相搏,表里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掉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苦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对此外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故治宜解表与化饮合营,一举而表里双解.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养分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加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甚之弊;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折衷辛散酸收之品.药虽八味,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诸症自平.五.黄连阿胶汤.(清心火滋肾阴,使阴阳交泰)构成: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阿胶三两鸡子黄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方解:《伤寒附翼》释曰:此少阴之泻心汤也.凡涤心必藉芩.连,而导引有阴阳之别.病在三阳,胃中不和而心下痞者,虚则加参.甘补之,实则加大黄下之;病在少阴而心中烦,不得卧者,既不得用参.甘以助阳,亦不得用大黄以伤胃矣.用芩.连以直折心火,佐芍药以收敛神明,所以扶阴而益阳也.鸡子黄禀南边之火色,入通于心,可以补离宫之火,用生者搅和,取其流淌之义也;黑驴皮禀北方之水色,且咸先入肾,可以补坎宫之精,内合于心而性急趋下,则阿井有水精凝集之要也,与之相溶而成胶;用以配鸡子之黄,合芩.连.芍药,是降火引元之剂矣.《经》曰:火位之下,阴精承之;阴平阳秘,精力乃治.斯方之谓欤.《衷中参西》释曰:黄连味苦入心,性凉解热,故重用之以解心中发烦,辅以黄芩,恐心中之热扰及肺也,又肺为肾之上源,清肺亦所以清肾也.芍药味兼苦酸,其苦也善降,其酸也善收,能收降浮越之阳,使之下归其宅,而性凉又能滋阴,兼能利便,故善滋补肾阴,更能引肾中外感之热自小便出也.阿胶其性善滋阴,又善埋伏,能直入肾中以生肾水.鸡子黄中含有副肾髓质之排泄素,推以同气相求之理,更能直入肾中以益肾水,肾水充足,自能胜热逐邪以上镇心火之妄动,而心中发烦自愈矣.六.乌梅丸.(调节上热下寒之厥逆,非单蛔厥也)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去皮炮)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去皮) 人参黄柏各六两.方解:本方由10味药构成.主治寒热错杂,蛔虫窜扰所致的蛔厥.久痢.厥阴头痛.方中乌梅味酸,苦酒醋渍而重用,既可安蛔,又能止痛,故为主药.蛔动因于脏寒,故以干姜.附子.细辛.蜀椒.桂枝温肾暖脾,以除脏寒;且五药皆辛,李可制蛔,个中细辛.蜀椒更具杀虫之用,故又可助乌梅安蛔止痛;素病蛔疾,必损气血,故又以人参益气,当归养血,合而扶正补虚;俱为辅药.佐以黄连.黄柏苦寒清热,兼制辛热诸药,以杜绝伤阴动火之弊,且味苦兼能下蛔.诸药合用,共奏温脏安蛔之功.七.麻黄升麻汤.(清肺热,温脾寒,发越郁阳)构成:麻黄7.5克(去节)升麻3.5克当归3.5克知母2.5克黄芩2.5克萎蕤(一作菖蒲)3克芍药2克天门冬2克(去心)桂枝2克(去皮) 茯苓2克甘草2克(炙)石膏3克(碎,绵裹) 白术2克干姜2克.方义:麻黄.升麻——透发内陷之郁阳.当归——补血和血,清热滋阴,以治喉痹脓血.知.芩.萎.天冬.石.芍温补脾阳,以治泄利:茯.桂.白术.干姜.甘草温阳理脾.药味虽多,但并不混乱,重点凸起,井井有条.现用于更年期分解征的女性患者,临床多有奇效.八.苓桂术甘汤.(温阳健脾,利水降冲)构成:茯苓四两(12克)桂枝去皮三两(9克)白术二两(6克)甘草炙二两(6克)方解:本方所治痰饮乃中阳素虚,脾掉健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盖脾主中州,职司气化,为气机起落之枢纽,若脾阳不足,健运掉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而痰饮随气起落,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征.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故治当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清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桂枝为臣,功效温阳化气,平冲降逆.苓.桂相合为温阳化气,利程度冲之常用组合.白术为佐,功效健脾燥湿,苓.术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在此表现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术同用,也是温阳健脾的常用组合.炙甘草用于本方,其用有三: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襄助温补中阳之力;二可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以利制水;三可折衷诸药,功兼佐使之用.四药合用,温阳健脾以助化饮,淡渗利湿以平冲逆,全方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标本统筹,配伍严谨,为治疗痰饮病之和剂.此方服后,当小便增多,是饮从小便而去之征,故原方用法之后有“小便当利”之说.此亦即《金匮要略》“夫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之意.本方与下面要写的五苓散均为温阳化饮之常用方,构成中同有茯苓.桂枝.白术.五苓散以泽泻为君,臣以茯苓.猪苓,直达下焦,利水渗湿为主,主治饮停下焦之头眩.脐下悸.或吐涎沫等症;苓桂术甘汤以茯苓为君,臣以桂枝温阳化饮为主,四药皆入中焦脾胃,主治饮停中焦之胸胁支满.头眩.心下悸等症.此方有拨云见日之妙.九.五苓散.(通调水道)构成:猪苓十八铢[12g]去皮泽泻一两六株[20g] 白术十八铢[12g] 茯苓十八铢[12g] 桂枝半两[8g]去皮.方解:1.太阳之热,传入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2.经曰:“淡味渗泄为阳.”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为君.“咸味涌泄为阴.”泽泻甘咸入肾膀胱,同利水道为臣.“益土所以制水.”故以白术苦温,健脾去湿为佐.“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以肉桂辛热为使.热因热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气,使湿热之邪,皆从小水而出也. 医家赵羽皇在(《古今名医方论》)中释曰:人身之水有二:一为真水,一为客水.真水者,即天乙之所生;客水者,即食饮之所溢.故真水惟欲其升,客水惟欲其降.若真水不升,则水火不交而为消渴;客水不降,则水土相混而为肿满.(此杂症五苓论.)五苓散一方,为行膀胱之水而设,亦为逐表里水饮之首剂也.(五苓与真武汤对看,五苓行客水之有余,真武护客水之不足,皆所以行水也.不可不知!)盖水液虽注于下焦,而三焦俱有所统,故肺金之治节有权,脾土之转输不怠,肾关之开合得宜,则溲溺方能按时而出.若肺气不行,则高源化绝,中州不运,则阴水泛流,坎脏无阳,则层冰内结,水终不能自行.不明其本,而但理其标,可乎?方用白术以培土,土旺而阴水有制也;茯苓以益金,金清而通调水道也;桂味辛热,且达下焦,味辛则能化气,性热专主流畅,州都暖和,寒水自行;再以泽泻.猪苓之谈渗者佐之,禹功可奏矣.前贤有曰;水之得以安流者,土为之堤防也,得以长流者,火为之蒸动也;无水则火不附,无火则水不行.旨哉言乎!十.桂枝茯苓丸.(化瘀生新,折衷气血)构成: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方解:其实张仲景的这张方剂不是在伤寒论中消失,而是在金匮要略中的妇科三篇(第二十篇)里消失的第二张方剂.讲妇人宿有症病……,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桂枝茯苓丸原治妇人素有瘕块,致怀胎胎动不安或漏下不止之证.证由瘀阻胞宫所致.瘀血瘕块,逗留于胞宫,冲任掉调,胎元不固,则胎动不安;瘀阻胞宫,隔绝经脉,乃至血溢脉外,故见漏下不止.赤色紫黑明亮;瘀血内阻胞宫,血行不畅,不公则痛,故腹痛拒按等.治宜活血化瘀,缓消瘕块.君药桂枝辛甘而温,温通血脉,以行瘀滞.臣药桃仁味苦甘平,活血祛瘀,助君药以化瘀消瘕;佐药丹皮.芍药.茯苓.丹皮.芍药味苦而微寒,既活血散瘀,又凉血清退瘀久所化之热,芍药并能缓急止痛;茯苓甘淡平,渗湿祛痰,以助消癥之功,健脾益胃,扶直正气.使药白蜜,丸以白蜜,甘缓而润,缓诸药破泄之力.诸药合用,活血化瘀,缓消瘕块,使瘀化癥消,诸症皆愈.桂枝茯苓丸配伍特色:一.用桂枝以温通血脉,又用佐丹皮.芍药以凉血散瘀,寒温并用,则无耗伤阴血之弊.二.漏下之症,采用行血之法,表现通因通用之法,俾瘕块得消,血行常道,则出血得止.《妇人良方》以本方改名为夺命丸,用治妇人小产,子逝世腹中而见“胎上抢心,闷绝致逝世,盗汗自出,气促喘满者.”《济阴纲目》将本方改为汤剂,易名为催生汤,用于妇人临产见腹痛.腰痛而胞浆已下时,有催生之功.跋文:上述常用之经方,组办法度皆本乎畅达人体气机之起落出入为基本,药物寒温并用,以燮理阴阳.皆紧扣病机,着眼于人体基本的气血轮回来组方遗药.所以,其应用至今而不衰,且以常达变,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实国医之精髓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机升降——中医治病精髓导读以五行生、克、乘、侮,五脏呈五色,有诸内必行诸外为导向,再加上此气机运转理论,把一切病都归到运转失常,就能很容易找着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而运转失灵。

这时就可砭、可针、可灸、可药来调畅气机,让它们恢复上下运行,这样人体就能恢复健康。

气机升降---中医治病精髓中医的理论很简单。

人体五脏六腑上下分布,各脏腑在气机所引导下处于动态中的。

肾在最下面,属水的脏器。

中医讲肾是水中有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性向上,火能生土,肾火向上走,使脾土温暖,脾把胃吸收的营养研磨,去粗取精,把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各处。

脾的特性,也是向上的,有一部分营养要送到上面的肺脏,与吸入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再由肺向全身输布。

脾气从左边向上升。

肾中的水,水生木,木气在水的滋养下得到营养,生发了,方向向上,肝之气也从左边往上升。

随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肝随脾升,胆随胃降”的说法。

所以,身体左边上升的腑脏有病,则应考虑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肝属木,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里有肺和心。

木生火,火,五脏属心,火的特性是上炎,但,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属金,主肃降,气机就开始往下降。

心火本是要上升,但因肺金在其上,肺降,心就跟着降,一直降到肾中去,温暖肾水,使得肾水不至于寒。

而肾水随着肝木上上升而上升,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就叫着“水火既济”。

如果下降的过程被破坏,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就会上面热,不能交于下,下面就是寒的局面。

心是恶热的,热,心就会有病,失眠多梦,口舌生疮,而下寒就会腹冷,下肢凉等。

在肺金下降的同时,人食入胃,物向下行,所以胃气就下降。

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阳要下降,阴要上承。

在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胆汁下入十二指肠随胃物下行,顺应“胆随胃降”之说。

胃有病了,就是因胃气不下行,不下行就会上逆,胆汁会反流,这是气机逆行的结果。

胃气和胆气的下降,是从右边下行的。

人体的属右边下行的腑脏有病,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气机下行遇到了问题。

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肺气,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气机运转模式。

脾胃一阴一阳在中,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轴来转的。

再依据五行生、克、乘、侮原理,及五脏呈五色的的“诊疗观”,以有诸内必行诸外为导向,就能用观望形体,五官面色,嗅、闻、问、听、切按体脉,经络辨病,再加上此气机运转理论,很容易找着原因。

把一切病都归到运转失常,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而运转失灵。

这时就可砭、可针、可灸、可药来调畅气机,让它们恢复上下运行,这样人体就能恢复健康。

从气机升降谈六经病的病机气机升降的基本形式是阴升、阳降、阴出、阳入,并为以中土为枢轴,火、金、水、木为轮周的协调运转所体现。

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是气机升降正常和异常的反映。

因此,对《伤寒论》六经病的病机就可用这一理论为指导加以探讨。

1、太阳病是营卫出入之机的失调太阳病主要指表证。

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说:“外应皮毛,协营卫而主一身之表者,为太阳膀胱之气。

”因此,首先应明了营卫出入之机。

营在脉中为阴,卫在脉外为阳,营卫要协调,应当营出而卫入。

如果营在内而不出,卫在外而不入,就是营卫不和,从而导致太阳病。

太阳中风,是病人外感风寒之邪而以风邪为主,风性主散,卫气外趋,不能固守营阴,营阴从卫气疏漏之处外泄,故发热恶风而必汗出。

太阳伤寒,是病人外感风寒之邪而以寒邪为主,寒主收引,营卫之气郁闭,卫气不得内入,营阴不得外达,故发热恶寒而必无汗。

上述二证皆当调和营卫。

对营卫相离因卫气外趋者,当引卫入营,以桂枝汤治疗。

对营卫相离因营卫郁闭者,当发表散寒,以麻黄汤治疗。

至于对“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为何仍要发汗,并“先其时发汗”,乃因本证卫气并非总浮于外,而是时或外浮,故时或自汗出。

但此时是营阴从卫气疏漏处外泄,故虽汗出,营卫仍不相合,必借助药力,复发其汗,使营阴泛达于卫,阳得阴恋而能入,卫气即不再外浮。

其“先其时发汗”,即选择未汗出时服药发汗,无非因此时营卫相距较近,营阴外达与卫气相合更为捷便而已,如此则药效易得,且汗出亦不会过多。

徐灵胎所说“自汗乃营卫相离,发汗使营卫相合”之理,即在于此。

2、阳明病是阳土之气的不降“胃家实”是阳明病的病机。

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故“胃家实”即胃气因实邪阻滞而不降。

胃为阳土,其气不降,多呈阳热之气亢而向上,向外之象。

如胃热弥漫于阳明之经,充斥于表里内外,见高热、烦渴、大汗出、脉洪大等症,为阳明经证;如燥热相结,成燥屎阻结于胃肠,府气不降,见潮热、不大便、谵语、小便数、腹胀满、绕脐痛、脉沉实等症,为阳明府证。

不论经证、府证,皆属阳土之气不降。

阳明篇中最发人深思者,是“脾约”一证。

原文为为“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对此条诸家多以胃强脾弱,脾被约束为解,但说理不透,如以气机升降理论解释,即豁然开朗。

本证发于太阳病发汗、泻下、利小便后,亡津液,胃中干燥,虽有胃肠燥热,但毕竟以胃阴虚为主。

阳土之气无阴液携恋而不能降,故大便硬,由此又引起了阴土之气的不升。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所谓“常守”,即升降出入四者互为因果,恋守勿失。

脾胃同居中土,为气机升降的枢轴,当其旋转之时,如胃气不能从右而降,则脾气亦不能从左而升。

本证即因胃气不降而约束脾气不升,故称为“脾约”证;但病本在胃,故列入阳明病。

脾为胃行其津液,可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再布于全身。

今脾气不升,则胃中水谷津液逕由小肠偏渗膀胱,故小便数;津液亦不能还入胃中,故大便硬不得缓解。

津液偏渗亦使脾脏自身阴液亏乏,故趺阳脉既因胃气不降而脉浮,复因脾气不升、脾阴不足而脉涩。

胃气不降是病态的亢奋,故曰“浮则胃气强”;脾气不升而津液偏渗,故曰“涩则小便数”;究其原因是胃强不降致脾弱不升,故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

可见,仲景在阳明篇论述脾约,是使读者体会脾胃在气机升降中的内在联系。

3、少阳病是气机升降道路的不畅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说,“通行内外,应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为少阳三焦之气。

”对少阳病,不应仅仅理解为胆病,更主要的是三焦病。

《金匮要略》说:“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凡在内的脏器,在外的皮、肉、脉、筋、骨,其中组织间隙,皆三焦通会元真之处,而为少阳所主,故章虚谷说:“凡表里之气莫不由三焦升降出入。

”三焦为气、水之通道,邪入少阳,气机升降道路壅塞,必须表现阴出阳入与阴升阳降的失常。

少阳病提纲是“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此仅属少阳相火上炎,不足以反映少阳病病机,应援引小柴胡汤证分析。

本证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症状表现在周身表里上下,既有胆病,亦有三焦病。

往来寒热是自觉恶寒与发热往复出现。

腠理在皮肉营卫之间,邪阻三焦,入于腠理,外并于表则恶寒发热,内并于里则但热不寒,出入于表里之间,故恶寒与发热往复出现。

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渴,腹中痛,胁下痞硬,多属胆病,由胆木之气不舒,或木火上炎,或胆木犯胃所致。

胸中烦而不呕,咳嗽,心下悸、小便不利,不渴、身有微热,则多属三焦气道不利,气水升降失调所致。

因此,条文在论述少阳病病机时指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把少阳统三焦而主腠理之理提示得一清二楚。

4、太阴病是阴土之气的不升就《伤寒论》而言,太阴病以“脾家”即脾脏的病变为主。

太阴病提纲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其中最重要的症状是自利。

“自利益甚”是言腹满而吐,食不下等一系列症状,每随下利之甚而愈如严重,足见下利是左右太阴病全局、决定病情发展变化的关键。

所以,条文重申:“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

”由此推知,即使腹满而吐,食不下,但无自利一症,则是否属太阴虚寒证尚应斟酌。

就临床所见,腹满而吐,食不下,有属脾与属胃的不同,如阳明府实怔就有这类症状。

两者除从这类症状的自身特点加以区别外,就是以是否兼见下利,并伴随下利而加重为辨证要点。

此因脾为阴土,其气当升,脾气不升,则清气下陷,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脾胃同居中土,为气机升降的枢轴,脾土之气不从左升,则胃土之气亦不从右降,其理与胃土之气不降而后脾土之气不升相同。

所以,太阴虚寒下利多伴腹满而吐,食不下的胃气不降之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浊气在上,则生?胀”即指胃气不降。

《灵枢·阴阳清浊》篇说“阴清而阳浊”,胃为阳土,阳土之气不降,故曰浊气在上。

不过,太阴病的胃浊不降与阳明自病者有标本的不同,太阴虚寒证是清气不升为本,浊气不降为标,故腹满可时减(得温熨阳气暂通则减);虽吐,却非食已即吐;虽食不下,亦只是食欲不振,而非不能纳谷。

此外,腹痛亦必时轻时重。

时发时止,得按痛减,而非痛无休止,得揉按更甚。

可见,此证的关键不在主纳食之胃,而在主运化之脾,故条文说:“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显然,四逆辈概括了一切温运脾阳,升清以降浊的方剂。

5、少阴病是水火升降的失常心属火,肾属水,水升火降是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根本。

少阴病就是心肾水火升降的失常。

其原因虽因水中之水火与火中之水火的偏盛偏衰,但本质上无非火衰与水衰两方面,其水盛或火盛是在火衰或水衰的基础上继发,故少阴病不外阳虚寒化证与阴虚热化证两种类型。

少阴寒化证,是由心肾阳衰,特别是肾阳衰微所致。

“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是其基本病机。

肾阳衰微,不能蒸腾肾水以达于上、达于外,则在下出现下利,小便色白”,在上出现口渴,故曰“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失此不治,在下阻凝不化,在上、在外阴液更为缺乏,则在上、在外的阳气由于失去阴液的携恋而不能下、不能入,反而上浮、外越,形成戴阳证、格阳证。

在上的脏器有心、肺、胃,心阳不降则烦,肺阳不降则咽痛,胃阳不降则干呕。

上部的阳气不得降于下,甚则“面色赤”。

肌表的阳气不得入于内,则发热,汗出,甚则“身反不恶寒”。

治此当从本治,壮阳气,蒸津液为主,故皆以生附子、干姜为主药。

轻证用四逆汤。

格阳重证,方用通脉四逆汤,重用生附子、干姜,并用炙甘草从中焦化生营血,则血脉可通,且脾为营之本,补脾生营,则在表的卫阳得营阴之恋而内入,反不恶寒的格阳证即愈。

戴阳重证,方用白通汤,以葱白与生附子、干姜为伍,葱白色白而味甚辛烈,有辛润肾燥,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之功,即先引津液上达,则在上的阳气自能得恋而下降,与肾气相交通,面色赤的戴阳证即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