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中东局势与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权力所具有的天然腐蚀作用,必然要将社会政治机体耗食殆尽,或迟或早引发社会革命。这一点,大约是此次中东剧变中最为深刻的缘由与内在政治动力。在我们研判中东事变背景与原因之际,只有认清了事件的本质,才能祛除笼罩在表面的所谓美国与西方的 大中东民主计划 的迷雾,使我们得出清醒的判断。
毋庸讳言,经过多年不懈的投入与经营,中国在中东地区存在巨大的能源利益。环顾左右,中国对中东能源的战略依赖性大约仅次于日本和韩国,而需求规模和增速却不亚于二者。因此,中东局势进一步的发展走向,将直接影响包括 十二五 在内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节奏。此外,作为一个已经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中东局势的发展将对国际战略平衡的调整发生重大影响,毫无疑问也将使中国面临重大的战略调整与选择。如此而论,面对当前的中东局势,采取被动甚至是退缩式的中东政策,显然不利于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更谈不上着眼于未来、以积极的建设性姿态参与塑造一个有利于中国的中东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国在中东的战略诉求根本为何?什么是中国在中东的最大战略利益,也即中国到底想要什么?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即可理清中国的国家利益如何与中东国家的利益相协调的问题,即可找寻到一些政治经济与国际战略的平衡点,也即可以弄明白中东局势发展的何种结局有利于中国,从而使我们制定出清晰正确的中东政策。最近,中国全社会的话题集中于 十二五 规划,其不仅向国际社会发出了清晰的政治信号,即中国人的注意力、中国国家的战略重心仍聚焦于国内发展,同时也提醒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中国面临的最重要历史任务仍是自身发展,中国对国际社会所能做出的最大贡献也仍是中国自身的发展。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自然也是为这一根本战略目标提供保障与服务。
因此,中国可以明确地告知国际社会,中国在中东地区并不存在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政治军事外交利益,中国也无意谋求这些利益,自然也就不存在中国与这一地区其他国际力量之间的战略竞争关系。因此,中东局面的稳定应当是中国的战略利益所在。无论中东局势如何发展,稳定都将使中国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利益得以维护和发展,也符合中东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中东大局的稳定,引导中东形势向稳发展,应成为制定中国中东政策的指导原则和出发点。凡是有利于中东稳定的事,中国都应支持并积极参与;凡是不利于中东稳定的事,中国都应保持独立立场,审慎处置;凡是破坏中东稳定的事,中国都不应支持并明确反对。当然,追求中东局势的稳定并不意味着外交上无所作为。在此前提下,中国反而应积极作为,富于建设性地参与国际合作,审时度势,发挥以往多年外交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在此地区所特有国际政治影响力,推动局势朝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北非中东局势与中国
楚树龙 (清华大学国际战略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当前北非、中东一些国家局势变化有其必然性。一是因为除海湾地区外,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失业率较高(特别是年轻人),人口增长较快,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社会中长期存在不满情绪,这种长期问题和不满情绪迟早会爆发。二是因为北非、中东有不少国家确实没有解决政权正常更替、转换问题,不少中东国家仍实行君主制。中东是世界上君主制国家最多的地区,世界上几乎所有尚存的君主制都在这一地区。在欧洲以及日本等君主立宪制国家,君主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和国家
25
现代国际关系 2011年第3期
象征,而在中东君主制国家,君主掌握国家全部权力甚至资源,而且是世袭的。不能设想,到了21世纪初,一个国家多数人还会从心底里真正接受和赞成权力世袭。北非、中东有些非君主制国家也没有解决政权有序更替及任期制问题,有的领导人持续执政长达三四十年之久,这肯定让很多政治家和民众不满,再加上经济发展不好、人们生活改善不大,这样的政权肯定不具备任何存在的合法性及合理性。动荡、强力地改变就几乎是必然的了。
因此,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无论实行什么样的社会和政治制度,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化、法制化、政府的有序更替、任期制等基本政治和政府制度是迟早要解决的问题,不解决这些基本问题,动荡就迟早要发生;不通过民主、法制、改革、有序的方式解决,就可能要通过动荡、内乱甚至内战等 革命 、破坏的形式解决,而后一种形式也未必会真正解决国家的民主、法制问题,未必会真正带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的改善。因此,改革开放还是国家社会最可取的变革形式。
中国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经济力量,在全世界有经济利益和活动。北非、中东出现的动荡对中国经济利益产生了直接影响和损害,造成了较大经济和财产损失。尽管在中国政府努力下,需要撤离的中方人员基本撤离,没有出现人员方面的多少损失,但中国公民和公司的财产、中国公司的机器设备、承包的工程等遭受了较大损失。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同世界上所有国家改善和发展良好关系。因此,北非、中东地区的政局变化对中国没有直接的战略影响,不影响中国的国家和外交战略。但如果北非、中东地区的动荡时间较长,范围扩大,动乱加剧,势必给中国的能源安全造成消极影响。同时,如果北非、中东地区的动乱导致恐怖和极端势力增长,也会给地区、世界包括中国的国家安全带来消极影响。
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对北非、中东国家局势变化所采取的政策立场是合适的。中国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希望各国能保持和平与稳定,防止出现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害。同时,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中国也尊重各国和国际社会多数人的意愿,对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行为表示反对,并通过联合国及安理会决议的形式表达中国的立场。
北非、中东地区发生的局势变化基本是这些国家的内政,是内部事务,中国仍需继续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基本外交政策,而不是站在冲突的哪一方,介入其国内矛盾和纷争。各国的问题只有通过各国人民的努力才能真正解决,外部世界影响一个国家内部事务的能力是有限的,甚至经常是无益的。
北非、中东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与中国有着长期的关系和友谊。不管出现什么变化,中国都应使双边关系不受这些国家变局的影响。北非、中东地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外经贸关系、国家安全都有重大的利害关系,维护与这一地区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密切联系是中国的长期利益和外交政策方针,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努力坚持这一方针。
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试图干预其他国家内政,在世界各地支持所谓 民主 。它们也要求中国等国际社会成员采取同样的立场。对此,中国对北非、中东的政策和立场应当根据当地形势和事态发展的性质而确定,依据这些国家多数民众及非盟、阿盟的立场而确定,而不应根据美国及西方的需要和要求而确定。中国在对外关系中没有接受美国等西方的意愿和要求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对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的动乱给中国企业和个人、甚至国家造成的一些不可避免的经济损失,国人也应有冷静和客观的认识及态度。生意、生产和投资等经济活动永远存在一定的风险,在政治、社会不够稳定、民主法制不够健全的地方尤其如此。因此,必须在投资、开展经济活动时就有思想等方面的准备。能努力做的是,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尤其要尽可能避免人员损失。
26
现代国际关系 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