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历史考试大纲(打印版)
2017年社会-历史中考复习提纲
2017年社会-历史中考复习提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生活地点:北京周口店用火方式:使用天然火。
劳动是猿到人进化的关键。
3、河姆渡聚落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
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4、半坡聚落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半坡村。
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
使用磨制石器。
会制彩陶。
种植粟,所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5、炎帝传说中,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号称神农氏,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6、黄帝传说中,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创始人。
7、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1、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如下:(非考点,理解就好)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朝)、(金朝)元、明、清。
2、西周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商鞅变法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因为铁农具、牛耕的广泛使用,导致土地私有、封建经济产生,导致地主阶级变法、封建制度建立(变法)三、统一国家的建立1、秦一统天下1)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2017上海历史等级考考纲
2017上海历史等级考考纲基础型课程一、世界古代文明课程内容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学习要点学习水平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A 王国的兴衰西亚两河流域出现了最早的城市国家 A 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 B古代两河流域《汉穆拉比法典》《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C法老一统的体制古代埃及位于北非尼罗河流域 A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 A 金字塔与来世信仰金字塔的象征意义和历史价值 B 古代埃及象形文字古埃及人发明象形文字 A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 A古代印度四大种姓的名称 A 吠陀文明和种姓制度种姓制度的特征 B 古代印度佛教的创立和发展佛教的创始、经典;佛教是世界性宗教 B中美洲的玛雅文化是古代美洲文明之一 A 玛雅文化玛雅人对农业的贡献 B 阿兹特克文化中美洲的阿兹特克文化是古代美洲文明之一 A 古代美洲印加文化南美的印加文化是古代美洲文明之一 A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A 古代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古典时代”B “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的两个里程碑 B古代希腊城邦 和雅典民主制度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核心;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D 《荷马史诗》的史料和文学价值B 古希腊 哲学和文学艺术古希腊“三大哲人”;希罗多德与《历史》B罗马共和国开始的时间;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进入帝国时代;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的环地中海大帝国;罗马帝国分裂A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古代历史终结B罗马政体的演变基督教的创始、经典;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B “十二铜表法”B 古希腊罗马罗马法体系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作用与影响 D 伊斯兰教的创始、经典B 伊斯兰教的创立政教合一国家的建立C 阿拉伯成为横跨亚、非、欧的军事大帝国A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宗教B 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的覆亡A 古代伊斯兰帝国奥斯曼帝国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成为横跨亚、非、欧的军事封建大帝国A西欧封建制度 “采邑改革”及其影响B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C 城市争取自治斗争的常用方式A 英国议会和法国三级会议首次召开,标志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B 庄园和自治城市等级君主制形成的背景、特征及其影响D 中世纪西欧王权与教权西欧王权与教权的关系C二、中国古代文明课程内容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学习要点学习 水平 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姜寨遗址的特征 A 原始农耕诞生的标志和意义A 神话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A 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华考古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A 文献记载中的夏朝B 夏朝与二里头文化二里头考古发现C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甲骨文 B 从史前时期到殷商社会 商朝与青铜文化二重证据法D 从周王朝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西周的建立A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B 周公是礼乐制度的制订者A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C 诸子百家百家争鸣C 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秦帝国的建立时间 B 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C 秦短命而亡的原因C 到秦帝国的崛起秦末农民起义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人和结果;西汉的建立 A 汉承秦制B 汉承秦制文景之治的内容B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发动反击匈奴的三次战争A 刘秀建立东汉 A 光武中兴“柔道”政策和作用 B 魏、蜀、吴三国的地理位置A三国鼎立北方人口的南移;诸葛亮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举措;孙吴政权开发江南的举措B南北朝政权的更替A 从两汉到 南北朝的 分与合民族交流与融合孝文帝改革C 隋的创制和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 隋朝与唐朝的建立A三省六部制;政事堂 C 科举制的内容与作用 B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C 唐蕃关系A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A 丝绸之路;国际大都会长安B 唐的 鼎盛中外文化的交流“遣唐使”A 北宋建立;北宋与辽、西夏以及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A 文官体制文官体制 C 澶渊之盟A 靖康之变和南宋建立;岳飞抗金与绍兴和议A 榷场B 多民族政权的并存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忽必烈建立元朝A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A 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表现B 经济重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A 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向外传播B 火药武器发明和使用的影响 B 辉煌的科学技术沈括与《梦溪笔谈》 B 大都A 两宋的 繁荣与元的统一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宣政院;澎湖巡检司C朱元璋建立明朝 A 皇权的强化 与内阁制度 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C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清的建立;清军入关A军机处的设立C 清朝前期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C 商业繁荣的表现A 康乾盛世《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A 朝贡贸易的特点B 明清海外贸易 与对外贸易政策清朝逐渐走上闭关道路的原因及表现 C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B 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余晖早期的西学东渐早期西学东渐的作用C三、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与演变课程内容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学习要点学习 水平英国圈地运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典型途径之一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与资本原始积累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之一C民族国家形成的基本要素;15世纪末,英、法成为民族国家A 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君主专制B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原因及简况B和早期殖民掠夺 新航路开辟的结果 C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C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和开始的标志B 光荣革命B 英国革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意义 C 启蒙运动的背景C 启蒙运动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主张及作用D 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B 《独立宣言》B 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C 美国独立战争《合众国宪法》;联邦制度的确立 C 法国革命的爆发A 《人权宣言》 C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法国革命《法国民法典》C 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前提和条件C 机器的发明与改进C 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影响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D工业社会 的来临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现代工厂制度C社会主义 运动和马克思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代表A主义 马克思与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标志和作用C美国成为“两洋国家” A 南北战争的原因和结果B 《宅地法》《解放宣言》;南北战争的性质和作用C “铁血政策”;三次王朝战争B 20世纪初,德国工业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A 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及作用 A 俄国农奴制改革 C “锁国令”;培理叩关 A 美、德、俄、日的崛起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C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A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及贡献B 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B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资本输出对殖民扩张的影响C 欧美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 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火药桶”B 第一次 世界大战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萨拉热窝事件A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A 战争结果B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B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C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联盟 C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A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C 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十月革命的影响B 新经济政策 D 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苏联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探索 苏联的成立 A “柯立芝繁荣”A 1929—1933年 世界经济危机1929至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B 国家调控经济C 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障措施D 意大利率先建立法西斯政权A 日本法西斯统治建立的标志B “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世界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希特勒上台的原因;纳粹体制的特征 C 德国毁约扩军的重要史实A 《慕尼黑协定》B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内容A 第二次世界大战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 “集体安全”失败的原因C德国突袭波兰;“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之战B 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 B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D 中途岛海战;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诺曼底登陆;易北河会师 A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 B 战争的爆发与过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C四、中华民族的抗争与探索课程内容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学习要点学习 水平 虎门销烟的背景和原因 B 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A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C 《南京条约》的影响D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A 火烧圆明园B 鸦片战争 与五口通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B 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B 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A 洋务运动的背景C 天朝的危机洋务运动总理衙门B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客观作用 C 近代民族企业的起源A 西学传播的主要渠道A 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家代表人物 A 甲午战争的原因、主要战役A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C 《时务报》与《天演论》B 甲午战争 与戊戌维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结果与影响 C 列强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 A “门户开放”政策B 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A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C 清末新政的举措 A 辛丑条约 与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评价 B 兴中会的成立 A 同盟会的成立及意义C 武昌起义A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B 救亡图存辛亥革命与清王朝覆灭辛亥革命的结果及历史意义C 社会习俗变革的主要内容 A 共和初创与军阀割据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A 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时间、主要人物B主义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C 五四运动B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C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共“二大”的意义 C 中共“三大”的主要内容B 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 B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B 国共合作 与北伐战争北伐战争的开始及成果A “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A 东北易帜B “废两改元”;法币改革 A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改订新约的内容及作用 B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B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壮大C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A 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及后果B 九一八事变与全国抗日浪潮的兴起一二·九运动的时间、主张及意义 A 遵义会议的时间及内容B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C 国共分裂 与抗战开始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的过程A 全民族七七事变与抗日民族西安事变B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 统一战线的建立 淞沪会战;南京沦陷;南京大屠杀 B 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 B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B 徐州、武汉会战 A 百团大战A 正面战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B 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B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B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C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的 胜利中国政府重新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B 重庆谈判A 内战爆发A 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A 战略反攻的开始B 两种命运的决战解放战争的 进程与胜利三大战役;渡江战役C五、急剧变化中的当代世界课程内容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学习要点学习水平 雅尔塔会议 B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雅尔塔体制的形成对雅尔塔体制的评价C联合国D 布雷顿森林体系;战后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B 冷战序幕和开始B 美苏冷战的形成马歇尔计划与莫洛托夫计划;北约与华约C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A 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演变B 大国关系的重组美苏争霸的重要史实 B 雅尔塔体制瓦解的标志A 冷战的结束冷战结束的标志A 西欧一体化的进程A战后经济 全球化与 高科技革命美国、西欧、日本的发展与调整西欧一体化的作用与影响 C六、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课程内容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学习要点学习 水平第一届人民政协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作用B 开国大典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C 西藏和平解放与民主改革 A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抗美援朝战争起讫时间A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B 国民经济的恢复 土地改革 A 过渡时期总路线A 社会主义制度 的建立第一届全国人大和《宪法》 A 中共八大A “三面红旗”B 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大跃进”;国民经济调整C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和结束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 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 A 改革开放浦东开发开放 A 一国两制C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开拓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反分裂国家法》 B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C 日内瓦会议 A 初登国际舞台万隆会议和万隆精神 B 中国重返联合国 C 中美关系正常化 A 中国 走向世界重返联合国中日建交A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A 全方位外交中苏关系正常化A拓展型课程一、中国历史课程内容一级主题二级主题 学习要点学习水平 孔孟学说 D 先秦儒家 与两汉经学 儒学的经学化C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核心思想 C 家族制度 C 家族制度 与君主政治 君主政治 D 礼制规范援礼入法 A 辐射东亚B 儒家文化 与古代中国儒家文化的传播远播西方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 进化论的引入 C 思想潮流的演进共和革命思潮C “德先生”与“赛先生”D 中西文化论战C 西学东渐 与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勃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洋务学堂的创设B 留学大潮的涌动 A 新式教育的发端新学制的确立 B 近代科技的引进A 西书的翻译与出版A 科技与文化的发展报刊业的繁荣 A 交通通讯的改进A 民间社团的兴起B 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C 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A 民族、民权、民生 C 孙中山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A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C 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毛泽东思想C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C 邓小平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C “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C 先进思想理论与现代中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 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 崧泽文化A 上海历史的变迁开埠之前的上海设县与建城B“江海通津” A 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C 晚清华界的市政A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 上海特别市A 经济的发展B 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城市建设的推进 A 中西文化的融合C 近代上海文化的发展引领风气的市民生活A 发展中的新上海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 A 司马迁与《史记》C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C 古代的史家与史籍刘知几、章学诚 A 梁启超与“新史学”D 甲骨学、敦煌学A 史学的转型考古学的诞生 A 陈寅恪、吕思勉、钱穆A 陈垣、顾颉刚 A 中国史学的发展现代史学名家郭沫若、范文澜 A二、世界历史课程内容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学习要点学习水平 世界佛教佛教的传播A佛教文化 C 基督教的演变A 中世纪教会与西欧社会 C 基督教天主教会与早期大学 C 伊斯兰教的形成及其教派A 三大宗教 伊斯兰教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C 培根的近代唯物主义思想A 霍布斯的国家学说A 17世纪英国的启蒙思想洛克的政治分权学说A 孟德斯鸠,近代法学理论的奠基人C 伏尔泰,启蒙运动的泰斗 C 卢梭,最激进的启蒙思想家 C 18世纪法国的 启蒙思想狄德罗和“百科全书派” B 欧洲:德国、俄国A 美洲:美国、拉美各国 A 17-18世纪的 启蒙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 亚洲:日本、中国 A 现代化启动的历史条件C 现代化在英国的启动工业革命与第一个工业社会的到来D 法国进入工业社会A 德国统一与现代化C 现代化在欧洲的扩展 俄国的改革与资本主义发展C 现代化的世界进程现代化在北美、东亚美国的崛起D的扩展 日本“脱亚入欧” D 从自由放任到国家调控D “滞涨”型危机与政策调整 A 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与改革新经济与新问题 C 社会主义工业化C 战后苏联的变革 A 苏联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苏联解体与俄罗斯转轨 C 印度A 南非A 发展中的新兴大国巴西A。
2017全国卷历史高考大纲
Ⅰ。
查核目标与要求依据一般高等学校人材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公布的《一般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一般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察学科修养和学习潜力;着重考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得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供给的图文资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资料,最大限度地获得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好、正确、合理的解读。
2。
调换和运用知识鉴别历史事实与历史表达。
理解历史表达与历史结论。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看法。
3。
描绘和阐释事物客观表达历史事实。
正确解说历史事物。
认识历史事物的实质。
4。
论证和商讨问题发现历史问题。
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看法。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考试范围包含《一般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
必考内容第一部分古代古代中国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期间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增强2。
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期间的百花怒放(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发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希腊、罗马1。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2)罗马法2。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源第二部分近代近代世界1。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中兴和宗教改革(2)启发运动2。
新航路的开拓、殖民扩充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拓(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充(3)工业革命3。
2017中考历史知识点:福建中考《历史》考试大纲
[键入文字]
2017 中考历史知识点:福建中考《历史》考试大纲
2017 中考历史知识点:福建中考《历史》考试大纲
(历史)
一、命题依据
初中历史学业考试依据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历史课程标准》)和本考试大纲命题。
二、命题原则
⒈认真学习和领会《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充分体现课改理念;严格遵照本《考试大纲》的规定实施命题。
⒉试题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体现基础性;试题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体现时代性;考试要求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体现发展性。
⒊试题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查;注重考查学生自主与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意试题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
⒋试题要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测试目标明确、难易适当、题意明白、语言准确,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水平;试卷中避免出现纯识记的大分值试题。
三、适用范围
全日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学生历史学业考试。
四、考试范围
中国历史(含乡土历史)、世界历史。
五、考试形式
开卷笔试,考生答题可以参考教科书和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试卷满分:100 分,考试
1。
2017年上海高考历史新考纲
2017年上海高考历史新考纲基础型课程一、世界古代文明课程内容学习水平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学习要点古代两河流域王国的兴衰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A西亚两河流域出现了最早的城市国家A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B《汉穆拉比法典》《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C古代埃及法老一统的体制古代埃及位于北非尼罗河流域 A 金字塔与来世信仰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 A金字塔的象征意义和历史价值 B 象形文字古埃及人发明象形文字 A古代印度吠陀文明和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 A古代印度四大种姓的名称 A种姓制度的特征 B 佛教的创立和发展佛教的创始、经典;佛教是世界性宗教B古代美洲玛雅文化中美洲的玛雅文化是古代美洲文明之一A玛雅人对农业的贡献 B 阿兹特克文化中美洲的阿兹特克文化是古代美洲文明之一A印加文化南美的印加文化是古代美洲文明之一A古希腊罗马古代希腊城邦和雅典民主政治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 A古代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古典时代”B“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的两个里程碑B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核心;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D古希腊哲学与文学艺术《荷马史诗》的史料和文学价值 B古希腊“三大哲人”;希罗多德与《历史》B罗马共和国开始的时间;屋大维被 A罗马政体的演变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进入帝国时代;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的环地中海大帝国;罗马帝国分裂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古代历史终结B基督教的创始、经典;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B 罗马法体系“十二铜表法” B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作用与影响 D古代伊斯兰帝国伊斯兰教的创立伊斯兰教的创始、经典 B政教合一国家的建立 C 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成为横跨亚非欧的军事大帝国A伊斯兰教世界性宗教 B阿拉伯帝国的覆亡 A 奥斯曼帝国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成为横跨亚非欧的军事封建大帝国A中世纪西欧庄园和自治城市“采邑改革”及其影响 B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C城市争取自治斗争的常用方式 A英国议会和法国三级会议首次召开,标志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B等级君主制形成的背景、特征及其影响D 王权与教权西欧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C二、中国古代文明课程内容学习水平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学习要点从史前时期到殷商社会中华文明的摇篮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姜寨遗址的特征A原始农耕诞生的标志和意义 A神话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A中华考古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 A 夏朝与二里头文化文献记载中的夏朝 A二里头考古发现 C 商朝与青铜文化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商朝青铜器的特征;甲骨文 B 二重证据法 D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西周的建立 A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B周公是礼乐制度的制定者 A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C百家争鸣 C 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秦帝国的建立时间B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C 秦末农民起义秦短命而亡的原因 C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人和结果;西汉的建立A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与合汉承秦制汉承秦制 B文景之治的内容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汉武帝发动反击匈奴的三次战争 A 光武中兴刘秀建立东汉 A“柔道”政策和作用 B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的地理位置 A北方人口的南移;诸葛亮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举措;孙吴政权开发江南的举措B民族交流与融合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A孝文帝改革 C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隋朝与唐朝的建立 A三省六部制;政事堂 C科举制的内容与作用 B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C唐蕃关系 A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A 中外文化的交流丝绸之路;国际大都会长安 B“遣唐使” A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文官体制北宋的建立;北宋与辽、西夏以及金等民族政权并立A文官体制 C 多民族政权的并存澶渊之盟 A靖康之变和南宋建立;岳飞抗金与绍兴和议A榷场 B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忽必烈建 A立元朝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A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表现 B海上丝绸之路 A辉煌的科学技术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向外传播B 火药武器发明和使用的影响 B 沈括与《梦溪笔谈》 B行省制度大都 A行省制度;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C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余晖皇权的强化与内阁制度朱元璋建立明朝 A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 C 明末社会危机农民起义清的建立;清军入关 A 康乾盛世军机处的设立 C清朝前期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C商业繁荣的表现 A《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 A 明清海外贸易与对外贸易政策朝贡贸易的特点 B清朝逐渐走上闭关道路的原因及表现C 早期的西学东渐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B早期西学东渐的作用 C三、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与演变课程内容学习水平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学习要点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资本原始积累英国圈地运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典型途径之一B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之一C 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国家形成的基本要素;15世纪末,英法成为民族国家A君主专制 B 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掠夺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原因及简况 B新航路开辟的结果 C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C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国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和开始的标志B光荣革命 B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意义 C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背景 C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主张及作用D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 B 《独立宣言》 B 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C 《合纵国宪法》;联邦制度的确立 C法国革命法国革命的爆发 A 《人权宣言》 C 《法国民法典》 C工业社会的来临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影响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前提和条件 C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C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D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现代工厂制度 C社会主义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代表A马克思与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标志和作用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美、德、俄、日的崛起美国成为“两洋国家” A南北战争的原因和结果 B《宅地法》、《解放宣言》;南北战争的性质和作用C“铁血政策”;三次王朝战争 B20世纪初,德国工业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A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和作用 A俄国农奴制改革 C“锁国令”;培理叩关 A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C 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及贡献 B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 B 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资本输出对殖民扩张的影响 C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欧美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火药桶”B 大战的爆发与过程萨拉热窝事件 A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A战争结果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B凡尔赛—华盛顿会议 C国际联盟 C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C十月革命的影响 B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 D苏联的成立 A“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世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柯立芝繁荣” A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B 罗斯福新政国家调控经济 C社会保障措施 D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意大利率先建立法西斯政权 A日本法西斯统治建立的标志 B希特勒上台的原因;纳粹体制的特征C第二次世界大战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德国毁约扩军的重要史实 A《慕尼黑协定》 B《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内容 A“集体安全”失败的原因 C 战争的爆发与过程德国突袭波兰;“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之战C苏德战场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D中途岛海战;斯大林格勒战争;阿拉曼战役;诺曼底登陆;易北河会师A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 B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 C四、中华民族的抗争与探索课程内容学习水平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学习要点天朝的危机鸦片战争与五口通商虎门销烟的背景和原因 B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A《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C《南京条约》的影响 D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A火烧圆明园 B《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 B容及影响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B《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A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背景 C 总理衙门 B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客观作用 C救亡图存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近代民族企业的起源 A西学东渐的主要渠道 A早期维新思想家代表人物 A甲午战争与戊戌维新甲午战争的原因、主要战役 A《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C《时务报》与《天演论》 B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结果及影响 C 辛丑条约与清末新政列强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 A“门户开放”政策 B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 A《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C清末新政的举措 A清末新政的评价 B辛亥革命与清王朝覆灭兴中会的成立 A同盟会的成立及意义 C武昌起义 A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B辛亥革命的结果及历史意义 C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共和初创与军阀割据社会习俗变革的主要内容 A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 A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时间、主要人物 B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C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五四运动 B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中共“二大”的意义 C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中共“三大”的主要内容 B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 B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B北伐战争的开始及成果 A国共分裂与抗战开始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 A东北易帜 B“废两改元”;法币改革 A改订新约的内容及作用 B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壮大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A九一八事变与全国抗日浪潮的兴起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及后果 B 一二·九运动的时间、主张及意义 A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的时间及内容 B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C 红军长征的过程 A全民族抗日战争七七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西安事变 B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淞沪会战;南京沦陷;南京大屠杀 B正面战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 B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 B徐州、武汉会战 A百团大战 A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B 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B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B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C中国政府重新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B两种命运的决战国民党统治的危机重庆谈判 A内战爆发 A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 A 解放战争的进程与胜利战略反攻的开始 B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C五、急剧变化中的当代世界课程内容学习水平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学习要点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雅尔塔体制的形成雅尔塔会议 B对雅尔塔体制的评价 C联合国 D布雷顿森林体系;战后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B 美苏冷战的形成冷战序幕和开始 B马歇尔计划与莫洛托夫计划;北约与华约C 大国关系的重组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A世界格局从两级向多级演变 B美苏争霸的重要史实 B 冷战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瓦解的标志 A冷战结束的标志 A战后经济全球化与高科技革命美国、西欧、日本的发展与调整西欧一体化的进程 A西欧一体化的作用与影响 C六、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课程内容学习水平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学习要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届人民政协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作用B开国大典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C西藏和平解放与民主改革 A抗美援朝战争起讫时间 A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 B 国民经济的恢复土地改革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总路线 A第一届全国人大和《宪法》 A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共八大 A“三面红旗” B“大跃进”;国民经济调整 C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和结束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社会主义阶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B 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 A浦东开发开放 A 一国两制一国两制 C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B“汪辜会谈”;《反分裂国家法》 B中国走向世界初登国际舞台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日内瓦会议 A万隆会议和万隆精神 B 重返联合国中国重返联合国 C中美关系正常化 A中日建交 A 全方位外交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A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A中苏关系正常化 A拓展型课程一、中国历史课程内容学习水平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学习要点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孔孟学说 D儒学的经学化 C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核心思想 C 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家族制度 C君主政治 D 礼制规范援礼入法 A 儒家文化的传播辐射东亚 B远播西方 A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思想潮流的演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进化论的引入 C共和革命思潮 C 新文化运动的勃兴“德先生”与“赛先生” D中西文化论战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新式教育的发端洋务学堂的创设 B留学大潮的涌动 A新学制的确立 B 科技与文化的发展近代科技的引进 A西书的翻译与出版 A报刊业的繁荣 A 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的改进 A民间社团的兴起 B社会习俗的变化 C先进思想理论与现代中国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 A民族、民权、民生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A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C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毛泽东思想C 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C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 “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C“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上海历史的变迁开埠之前的上海崧泽文化 A设县与建城 B“江海通津” A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 C晚晴华界的市政 A上海特别市 A 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经济的发展 B城市建设的推进 A 近代上海文化的发展中西文化的融合 C引领风气的市民生活 A 发展中的上海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 A中国史学的发展古代的史家与史籍司马迁与《史记》 C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C刘知几、章学诚 A 史学的转型梁启超与“新史学” D甲骨学、敦煌学 A考古学的诞生 A 现代史学名家陈寅恪、吕思勉、钱穆 A陈垣、顾颉刚 A郭沫若、范文澜 A二、世界历史课程内容学习水平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学习要点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佛教的传播 A佛教文化 C 基督教基督教的演变 A中世纪教会与西欧社会 C天主教会与早期大学 C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形成及其教派 A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C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17世纪英国的启蒙思想培根的近代唯物主义思想 A霍布斯的国家学说 A洛克的政治分权学说 A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孟德斯鸠,近代法学理论的奠基人 C伏尔泰,启蒙运动的泰斗 C卢梭,最激进的启蒙思想家 C狄德罗和“百科全书派” B 启蒙思想的传播欧洲:德国、俄国 A美洲:美国、拉美各国 A亚洲:日本、中国 A现代化的世界进程现代化在英国的启动现代化启动的历史条件 C工业革命与第一个工业社会的到来 D 现代化在欧洲的扩展法国进入工业社会 A德国统一与现代化 C俄国的改革与资本主义发展 C 现代化在北美、东亚的扩展美国的崛起 D日本“脱亚入欧” D 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与改革从自由放任到国家调控 D“滞胀”型危机与政策调整 A新经济与新问题 C 苏联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 C战后苏联的变革 A苏联解体与俄罗斯转轨 C 发展中的新兴大国印度 A南非 A巴西 A。
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提纲
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提纲:资本主义时代一、文艺复兴运动1.时间:最早兴起于14世纪意大利,15至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
2.首先发生的地点:意大利3.主流思潮:人文主义4.方式: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的陈腐说教。
5.实质: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6.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1)意大利诗人但丁:文艺复兴先驱,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著有长诗《神曲》,率先对教会提出批评。
(2)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最大成就是绘画,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3)英国大戏剧家、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7.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新航路的开辟1.目的:去东方寻找财富。
2.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3.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年哥伦布的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古巴和海地。
4.意义:A: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B: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给亚非拉许多国家带来了殖民灾难.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提纲:第一次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是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以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2、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叶3、开始:18世纪60年代,最早在英国从棉纺织业中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
4、重要发明或成就:(1)棉纺织业中的纺纱、织布机器的发明:①凯伊发明了飞梭代替抛梭;②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珍妮纺纱机”;③后来,又发明了“骡机”和水力织布机。
(2)蒸汽机的发明和影响:1769年英国的瓦特研制了改良的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发明和最大的成就。
2017年历史复习纲要
第一部分:中国与世界古代文明史【整体解读】中国与世界古代文明史部分,虽然涉及史料与考查角度多变而随机,但也有规律可循。
主要考查考生以下能力:(1)归纳史料的能力——史料按载体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文献史料有历史著作、档案文书等,实物史料有各类文物、古迹、遗址等。
按可信度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
(2)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多要求对史料本身或其所传达出来的宗教、建筑风格等文化内涵进行概括、归纳。
(3)掌握文明交流的史实与方式——人类文明交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交流,一种是暴力冲突。
注意对两种交流方式的相关史实进行总结,特别是中外交往。
本部分内容在中考试卷中所占分值比重较低。
近几年中考,考查题型以选择题、材料分析题为主。
考生应重点关注古代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东西方文明的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方式。
(2016年河南中考题)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是鹳鱼石斧纹陶缸(约5000年前)司母戊鼎战国铁犁铧A.中华文明的演进B.生产工具的进步C.耕作技术的发展D.古代纹饰的演进【解析】鹳鱼石斧纹陶缸是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二者都不属于生产工具;战国铁犁铧属于战国时期的耕作工具,并无纹饰。
因此,B、C、D三项表述不准确。
能够包含这三幅图片反映内容的只有中华文明的演进,故选A项。
(2016年贵州安顺中考题)世界古代文明交往的方式,既有和平交流也有暴力冲突。
下列各项中明显与其他交往方式不同的一项是A.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与传播B.希波战争C.亚历山大大帝东征D.罗马征服地中海【解析】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由古代阿拉伯人加以改造并传入欧洲。
古代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和平交流的使者,其他三项均属于暴力冲突。
故选A项。
(2016年河南中考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图一:记有日食的甲骨文。
图二:鲁迅曾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提纲28页题
沙地乡初级中学2017年中考复习提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一、中华文明的起源㈠课标: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⒈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长江流域),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⒉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前的北京人,已经具备了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但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点(猿人)。
打制石器(旧石器);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并懂得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居住着的山顶洞人,已经没有猿类的特征,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
山顶洞人仍然是使用但已经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能人工取火;用兽皮缝制衣服。
⒋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能通过劳动来利用和改造自然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⒌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课标: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⒈西周的建立: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大败商纣王,之后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历史上称为西周。
⒉⑴分封的实质:是西周贵族内部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方式。
⑵分封的目的(或原因):为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巩固统治。
⑶分封的对象:周王的子弟、亲戚、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
⑷主要封国⑸被封诸侯(国君)的权利:统治和管理辖区内的土地和人民。
①拥戴周王;②定期朝见周王;③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典礼仪式;④交纳贡品;⑤带兵随周王出征。
了边远地区,成为一个强盛国家。
⒊西周的结束: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课标: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⒈秦的统一⑴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秦朝,都城在咸阳。
⑵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⑴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⑵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以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作为全国通行的货币〗;⑶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为字体,后来书写更方便的隶书逐渐流行起来〗;: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巩固和加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四、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课标: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2017年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
2017年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一、客观题复习考点:(特别说明:客观题的点,仅触及其本义,不涉及因果、影响等。
)(一)中国古代史部分21个(即七年级部分,考7个)1、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农耕时代的黄河流域,生活着半坡原始居民,种植了世界上最早的粮食作物粟,住半地穴式房屋,能制造有刻画符号的彩陶。
2、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的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商朝人使用的文字是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4、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今四川省的岷江流域修筑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
5、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教育家,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还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提出“温故而知新”。
记载孔子言论的书是《论语》。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6、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人民不断起来反抗暴政。
7、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政治上削弱诸侯国势力;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实现了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大一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8、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经常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交通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一带一路的目的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江苏省徐州市2017年中考历史考纲
中国古代史考核内容测量要求识记理解应用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1)王位世袭制∨∨(2)分封制∨∨(3)商鞅变法∨∨统一国家的建立(1)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2)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3)汉武帝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经济措施∨∨(4)丝绸之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2)北魏孝文帝改革∨∨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2)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3)唐与吐蕃的关系∨(4)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1)南方经济的发展∨∨∨(2)宋代的城市生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明朝废除丞相和内阁的设置∨(2)郑和下西洋∨∨(3)清朝军机处的设置∨∨(4)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设台湾府∨∨(5)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6)驻藏大臣的设置∨(7)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历史影响∨∨中国古代文化(1)汉字的演变∨(2)孔子∨(3)战国百家争鸣∨∨(4)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5)中国古代建筑奇观(赵州桥、大运河、明长城、故宫)∨∨中国近代史考核内容测量要求识记理解应用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2)第二次鸦片战争∨(3)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3)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近代化的起步(1)洋务运动∨∨∨(2)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与影响∨∨(3)辛亥革命∨∨∨(4)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五四爱国运动∨(2)中共“一大”∨(3)北伐战争∨(4)南昌起义∨∨(5)创建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5)遵义会议∨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九一八事变∨(2)西安事变∨∨(3)七七事变∨(4)南京大屠杀∨(5)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6)抗日战争的胜利∨∨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2)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经济和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1)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2)企业家张謇∨(3)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4)社会习俗的变化∨∨(5)科举制度的废除∨(6)詹天佑与京张铁路∨(7)魏源和严复∨∨中国现代史考核内容测量要求识记理解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1)《共同纲领》∨(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第一个五年计划∨(2)三大改造∨∨(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经济特区的设置和对外开放的扩大∨∨∨(4)邓小平南方谈话∨∨民族团结与祖国统(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2)“一国两制”与香港、澳门的回归∨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万隆会议∨(3)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4)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科技、教育与文化(1)“两弹一星”∨(2)航天技术∨(3)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世界古代史考核内容测量要求识记理解应用上古亚非文明(1)金字塔和象形文字∨(2)汉谟拉比法典和楔形文字∨(3)印度种姓制度∨古代欧洲文明(1)雅典民主政治∨∨(2)罗马共和国的兴衰∨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大化改新的影响∨世界近代史考核内容测量要求识记理解应用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1)文艺复兴∨(2)哥伦布和麦哲伦的主要活动∨(3)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4)三角贸易∨∨(5)《权利法案》∨∨(6)《独立宣言》∨∨(7)华盛顿的主要活动∨(8)《人权宣言》∨∨(9)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及评价∨∨两次工业革命(1)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明∨(2)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1)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和影响∨∨(2)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3)《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内容和影响∨∨(4)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历史意义∨近代的科学和思想文化(1)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2)启蒙运动和伏尔泰∨∨世界现代史考核内容测量要求识记理解应用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影响∨∨(3)斯大林体制的功与过∨∨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1)《慕尼黑协定》∨(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扩大与转折∨(3)《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4)雅尔塔会议∨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崩溃(1)“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2)欧共体的建立∨(3)苏联的解体∨当代世界格局的演变(1)经济全球化的趋向∨∨∨(2)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现代科技(1)第三次科技革命∨∨(2)知识经济∨。
2017浙江新高考学考考纲-考试标准历史(学考选考标准word版)
2017浙江新高考学考考纲-考试标准历史(学考选考标准word版)一、考试性质与对象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全面衡量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的考试。
其主要功能一是引导普通高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必修和选修课程教学要求;检测高中学生的学业水平,监测、评价和反馈高中教学质量;二是落实《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要求,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既是高中学生毕业的基本依据,又是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每年开考2次。
考试的对象是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在校学生,以及相关的往届生、社会人员和外省在我省的异地高考学生。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历史》是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历史(2014版)》的要求,按照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选考科目考试的性质和特点,结合本省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制定而成的。
二、考核目标、要求与等级(一)知识考核要求知识考核要求分四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其含义如下:a一识记:再认或再现重要的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历史结论、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基本线索及历史图表等历史基础知识。
b一理解:领会、领悟和解释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基本线索等。
c一分析:分析、比较和概括相关历史知识,把握各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区别其本质,概括其特点。
d一综合:对不同专题、课的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评析,运用唯物史观和所学知识、方法,说明论证有关问题。
(二)能力考核要求能力考核要求分为四个方面十二类,分别表述如下:1.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所提供的图文材料和答题要求。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017年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及样题(历史)
2017年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及样题(文综历史)Ⅰ.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
试卷满分为300分,其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10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二、试卷结构1.试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组成。
题型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选择题140分,非选择题135分,共计275分。
试题只涉及单学科的内容,不涉及跨学科综合。
第二部分由历史、地理两个科目的选考题组成,题型为非选择题,共计25分。
必考内容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的必修模块。
思想政治学科还包括年度间重要时事政治;地理学科涉及初中地理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
选考内容包括地理、历史两个学科的部分选修模块。
地理学科选修模块:“旅游地理”“环境保护”。
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0分。
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答者只批阅第一题。
历史学科选修模块:“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5分。
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答者只批阅第一题。
2.组卷: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Ⅱ.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历史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制定历史学科考试说明。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试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例1下图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
历史:2017年高考考纲
1语文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具体要求如下。
A.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 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D. 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 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不同难易程度的考查。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
2阅读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表达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
考试的各部分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2017中考历史提纲(定稿)
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提纲西方文明之源:源于古希腊,雅典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城邦之一中外交往汉朝: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得以开通唐朝中印交往:玄奘西行天竺(古印度)取佛经中日交往:鉴真东渡日本传佛经元朝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行纪》,被誉为“世界奇观之书”。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开阔了欧洲人的视野,对后来新航路的开辟的航海家们也曾有启示。
明朝郑和下西洋路线:刘家港——马六甲海峡——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作用: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新中国外交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外交成就①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1②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发表,中美关系进入正常化轨道。
1978年12中美发表建交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④1991年,中国加入APEC;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2001年中国加入WTO。
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1)促进世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友谊(2)传播先进的文化与生产力,促进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3)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
新时期中国外交特点: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稳定周边睦邻关系,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大国关系中日关系古代:唐朝时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明朝时戚继光抗倭近代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签《》1900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辛丑条约》1919在巴黎和会使其在山东权益合法化,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193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开始局部侵华(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等罪行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取得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重大胜利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017安徽中考历史考纲(电子版)
2017年安徽中考历史考试纲要
根据《课程标准》对历史知识与学习能力的不同要求,按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进行考查。
A.识记指学生能正确写出或判断所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和史实,如对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和文献的正确表达,对重要的历史地图、图像的识别。
B.理解指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并初步形成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意义、影响、作用、规律和特点等方面的抽象认识,即形成一定的历史技能和历史思维能力。
C.运用指学生在识记与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进行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初步分析各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和比较异同等,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考试形式考试采用开卷笔试形式。
历史与思想品德同场开卷考试,考试时间共120 分钟,试卷分值共150 分,其中历史占70 分。
(二)试卷结构 1.内容分布
中国古代史约占20%
中国近现代史约占40%
世界古代史约占5%
世界近现代史约占35% 2.
试题类型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
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包括组合列举题、辨析改错题、材料解析题、活动与探究等。
两类题型的分布比例为:选择题占30%±5% 非选择题占70%±5% 3.试题难度比例:较容易题约占70% 中等难度题约占20% 较难题约占10%。
2017山东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复习大纲
中国古代史 经济史 政治史 文化史 中国近代史 经济史 政治史 文化史 中国现代史 政治史 经济史 文化史
世界古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世界近代史 经济史 政治史 文化史
世界现代史 政治史 经济史 文化史
中国古代史(夏-1840) 政治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经济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文化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政治史: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经济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文化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中国现代史(1949-) 政治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经济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文化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早期(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周)分封制: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制度;地方管 理制度 2、(周)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
结合 二、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演变:秦朝确立,秦后发展。
2、两大矛盾的推动:君权VS相权(推动中央官制的演变); 中央集权VS地方分权(推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3、法:议会制共和制;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4、德:君主立宪制;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实为君 主专制 四、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 ①积极: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政局稳定与社会 发展 ②消极:资产阶级专政→(形式上)人民享有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1、背景:
4、评价
①积极:国家统一,古代社会发展 ②消极: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中国落后于 西方
2017浙江新高考学考考纲-考试标准历史(学考选考标准word版)
2017浙江新高考学考考纲-考试标准历史(学考选考标准word版)一、考试性质与对象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全面衡量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的考试。
其主要功能一是引导普通高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必修和选修课程教学要求;检测高中学生的学业水平,监测、评价和反馈高中教学质量;二是落实《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要求,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既是高中学生毕业的基本依据,又是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每年开考2次。
考试的对象是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在校学生,以及相关的往届生、社会人员和外省在我省的异地高考学生。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历史》是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历史(2014版)》的要求,按照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选考科目考试的性质和特点,结合本省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制定而成的。
二、考核目标、要求与等级(一)知识考核要求知识考核要求分四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其含义如下:a一识记:再认或再现重要的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历史结论、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基本线索及历史图表等历史基础知识。
b一理解:领会、领悟和解释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基本线索等。
c一分析:分析、比较和概括相关历史知识,把握各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区别其本质,概括其特点。
d一综合:对不同专题、课的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评析,运用唯物史观和所学知识、方法,说明论证有关问题。
(二)能力考核要求能力考核要求分为四个方面十二类,分别表述如下:1.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所提供的图文材料和答题要求。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初中历史考试大纲
2017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历史)Ⅰ.考试目标与要求历史学科学业考试的内容主要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和我州初中历史教学实际,适度渗透传统文化,力求反映学生真实的历史学业水平,发挥考试评价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以促进全州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历史课程具有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考试目标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历史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分为三个层次要求:了解:即识记层次要求,记住构成历史基础知识的各种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文化成果等等,识别重要的图、像、画。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的背景、内容、过程、结果,作出正确而简要的说明;对历史事件或人物活动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了解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联系。
探究: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活动进行归纳、阐述,形成较全面正确的认识或将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加以运用,解决新的问题。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2.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1.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历史)整理: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黄凌Ⅰ.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
试卷满分300分,其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10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二、试卷结构1、试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
第一部分由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组成。
题型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选择题140分,非选择题135分,共计275分。
第二部分由历史、地理两个科目的选考题组成,题型为非选择题,共计25分。
必考内容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的必修模块。
思想政治学科还包括年度间重要时事政治;地理学科涉及初中地理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
选考内容包括地理、历史两个学科的部分选修模块。
地理学科选修模块:“旅游地理”、“环境保护”。
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0分。
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答者只批阅第一题。
历史学科选修模块:“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5分。
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做者只批阅第一题。
2、组卷: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Ⅱ.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历史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制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例l (2011海南单科卷)下图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D.援助额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说明】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通过解读图文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试题提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示意图,要求考生熟练利用地图材料,准确获取和深度理解图文信息,同时联系所学知识,熟悉当时的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题目主旨,得出正确答案。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例2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分)【说明】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法律和伦理道德是两套最基本的社会规范体系,在此问题上,东西方社会并无二致,但在侧重点上略有差异。
中国更为强调道德伦理,西方更为强调法律至上,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法律传统,孟子与学生的模拟对话和苏格拉底一审殉法的行为是这一差异的典型体现。
该试题可考查考生在同中发现异、在异中发现同的辩证思维能力。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例3 (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说明】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提炼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试题要求考生透过小说受到欢迎,传播范围广,超过了儒、释、道三教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其合理解读,揭示了小说蓬勃发展背后的深层原因。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l.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例4(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说明】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立足历史发展的视角,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的能力。
试题要求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为切入点,正确理解西周分封制与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差异,理解西周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正确认识西周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2.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例5 (2011年全国卷)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
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
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
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说明】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的能力。
试题以华盛顿建筑规划的描述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理解建筑规划背后的设计理念,及其所反映出的美国政治文化特点。
3.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例6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
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说明】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史料,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
要求考生通过对互为矛盾的的两条历史记载的辨析,认识到当时双方及研究者受各自立场、利益、认识等方面的局限,直接影响着对同一个事件叙述和解释的真实可靠性。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1.客观叙述历史事实例7 (2016·全国课标Ⅲ卷·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
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7分)【说明】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解读和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试题提供了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历史事实,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历史事实,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主要内容,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2.正确解释历史事物例8(2007年全国卷)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摘自《人权宣言》(1789年)材料二“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人人有直接或通过自由选择的代表参与治理本国的权利”;“人人有权工作、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和合适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免于失业的保障”,“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权利,不受任何歧视”,“人人有为维护其利益而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人人有享受休息和闲暇的权利”,“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享受艺术,并分享科学进步及其产生的福利”;“人人有权要求一种社会的和国际的秩序,在这种秩序中,本宣言所载的权利和自由能获得充分实现。
”——摘自《世界人权宣言》(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材料三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放在首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从贫困到湿饱和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依法得到维护和保障……(实现了)妇女、儿重权利的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特殊保护。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人权五十年》(2000年)(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人权宣言》与(世界人权宣言》的异同,并指出其原因。
(2)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人权观的特点。
【说明】本题需要在全面解读材料的基础上正确解读历史事物的能力。
要求考生找出材料中两个文件的不同特征,概括出人权观念产生、发展、扩散的历史过程,并根据材料理解中国人权观的特点。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解释例9(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